【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前两天晚上跟朋友去看了阿米尔汗的《神秘巨星》,该电影在首映当天我已经在某公众号看了故事简介,作为中度汗迷的我看过他几部电影,包括去年大热的《摔跤吧,爸爸》、好过年前被名字耽误了的《三傻》,关注问题儿童的《天上的星星》。阿米尔汗之所以牛是因为他拍出来的电影所反映的现实是如此的真实,却又可以用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18禁的电影都特别能反映现实,但太赤裸了,受众只能限定某些小众群体,这对现今的商业电影是极其不利的。不要觉得谈钱就很俗,我们生活在世俗社会,不谈钱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特别欣赏阿米尔汗这种既能拍好电影又能赚钱的,特牛。
《神秘巨星》是部讲述音乐少女追求梦想从而反映伟大母爱的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故事开头女主伊希娅在火车上自弹自唱,镜头切到外景,美妙的歌声飘荡在原野上,十分柔美的开头。伊希娅下火车后来接她的母亲戴着时髦的眼镜,然而当母亲摘下眼镜后,淤青的眼圈昭示着家暴受害者的身份。在印度家暴似乎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但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却没有人谈论它。在那个仍然存在着童婚、种姓&奴隶制度的超现实魔幻主义国家,女性会因为没有嫁妆而老死在家被众人嫌弃,更会因为世代流传下来的种姓而从生命一开始就注定了终身职业,比如妓女。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挤压了女性的生存空间,两性极度的不平等才造就了家暴的产生。
在电影里面母亲娜吉玛因为没有谋生能力而委曲求全地忍受着丈夫日复一日的暴力,但这不是娜吉玛的错,因为社会不允许女性自食其力。伊希娅之所以被送去上学,只是因为不读书嫁不了好丈夫,所以在父亲的眼中伊希娅跟娜吉玛只是“没有的废物”。“女人做这些有什么用”、“女人就应该以家庭为重,照顾家庭才是女人的第一使命”是不是觉得很耳熟?说这些话的男人们从本质上跟那个家暴的父亲是一样的,他们之所以没有使用暴力很多时候只是国内的社会风气使然,如果把他们切换到印度,他们就是那个家暴的丈夫。
除去关注家暴问题外,影片也间接反映了社会道德。阿米尔汗饰演的夏克提因为离婚被伊希娅认定是坏人“妻子都离开了他,他肯定不是什么好人”,钦腾后来告诉伊希娅他妈妈也离开了他爸爸,但他爸爸不是坏人。钦腾简直就是伊希娅的生命之光,他用自己的爱一直包容着(或者应该说纠缠?)伊希娅,无论是逃课去录音还是放弃梦想之后的灰色日子,他都一直在守护着。伊希娅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有母亲、钦腾不求回报的守护;不幸的是常年目睹父亲的家暴行为,让她也沾染了父亲的暴力习气。看过电影的应该对伊希娅在天台对着墙壁一通乱打的镜头印象深刻,这不仅表现出伊希娅的愤怒,也从侧面反映出她身上那个父亲的影子。
伊希娅的母亲娜吉玛在影片中是个令人敬佩的母亲,我对这种坚强的女性万分敬佩。但同时她也是个矛盾综合体,她会偷钱给6岁的伊希娅买吉他,但却在伊希娅拿出离婚协议的时候大骂女儿一顿,并表示自己不想离婚;在伊希娅放弃梦想后,却买了伊希娅的唱片在家里听。在机场丈夫要丢掉伊希娅的吉他的时候,她终于爆发了,影片中娜吉玛对丈夫说“那是伊希娅的梦想”那把吉他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始至终她只希望女儿开心,想看到女人的笑容,为什么不离婚?因为她怕他们生活不下去;为什么明知道伊希娅当红之后仍然要去沙特?因为娜吉玛在内心深处也认为女人就要接受自己的命运,这是社会环境强加给她的思维。最伟大的母爱莫过于,女人都要接受自己的命运,但为了你,我愿意逆天改命。
最后我必须吐槽的是最后的结局,颁奖典礼上最佳女歌手的得奖者莫娜丽十分“深明大义”的把奖让给伊希娅,这一幕让我看得着实尴尬,这样的尴尬安排还不如把奖直接颁给伊希娅的效果来得要好。这结局太刻意了,刻意到我有种阿米尔汗是不是廉颇老矣的感叹,用力过猛就变成了套路,对于塑造人物我更倾向于从其性格特点处入手。让奖的设置让伊希娅的奖来着名不正言不顺,是她没有实力吗?虽然夏克提说过颁奖礼的不合理性,但这样生硬的结局还是让我尴尬癌又犯了,如果是为了营造峰回路转的戏剧效果,大可以让莫娜丽当场爆出颁奖礼的丑闻,因为主办方以伊希娅没有来到现场,不尊重评委等理由吧奖颁给了莫娜丽,然后心高气傲的莫娜丽拒绝领取不属于自己的奖,从莫娜丽跟夏克提在电视直播上直接开怼的片段看出,莫娜丽直爽的性格,而这种拒奖行为才更符合她的人物性格特征。而且影片中莫娜丽的让奖行为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不信你试试石黑把诺奖让给村上试试?不带这样侮辱人的!正当我纳闷的时候赫然看到一行字“导演:阿德瓦香登”一切瞬间释然了,嗯,阿米尔汗还是那个阿米尔汗。
上一篇:《小鞋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