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 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二: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二九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

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

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

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

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

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

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

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

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游人,

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 ( ) ..雾凇沆砀( )( )( )一芥( ) ....

铺毡( ) 更有此人( )喃喃( ) 长堤( )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2)是日 ( ) ..

(3)更定()(4)余拏一小舟( ) ..

(5)拥毳衣) (6)雾凇沆砀 ( ) ......

(7 (8)焉得更有此人( ) ...

(9 ) (10)莫说相公痴( ) .

金陵人,客此( ) ..

3

(1)白

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

(2)余

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

(3)大

大喜( ) 三大白( ) ..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

(5)绝

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

(6)更

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

(2

7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

字?

11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理解?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精讲精炼】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 ..

(3)与余舟一芥(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

18、(1)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 ”。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

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四: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写雪的。

二、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五、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

“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分析: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思考:㈠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①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②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㈡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㈢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思考: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写错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

(1)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

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5)迁移训练,分析句子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白描

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六、巩固与拓展: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拓展: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

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七、 总结: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八、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五: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写雪的。

二、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五、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

“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分析: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思考:㈠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①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②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㈡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㈢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思考: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写错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

(1)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5)迁移训练,分析句子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白描

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六、巩固与拓展: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拓展: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七、 总结: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八、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六: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七: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写雪的。

二、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五、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

“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分析: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

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思考:㈠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①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②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㈡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㈢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思考: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写错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

(1)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5)迁移训练,分析句子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白描

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六、巩固与拓展: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拓展: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七、 总结: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八、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八: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写雪的。

二、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五、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

“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分析: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思考:㈠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①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②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㈡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㈢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思考: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写错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

(1)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5)迁移训练,分析句子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白描

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六、巩固与拓展: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拓展: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七、 总结: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八、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写雪的。

二、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五、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

“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分析: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

“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思考:㈠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①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②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㈡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㈢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思考: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写错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

(1)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5)迁移训练,分析句子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白描

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

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六、巩固与拓展: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拓展: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七、 总结: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八、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篇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余拿(撑、划)一小船,拥毳(cuì,鸟兽的细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哪能)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作动词,客居)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学课时:1

一.作品·作者·时代背景·主题·解题

关于作家作品见注1。

关于写作背景与主题:本文写于他于明亡入山之后,文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把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本文中窥知一二。

这篇文章写出了雪后西湖的美妙景色和游人独特的雅趣。记叙了湖心亭遇到知音的惊喜,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趣。

关于题目:湖,指西湖。文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以及游览对象,说明了本文是一篇游记写景散文。(记题目下)

二.初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三.串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清晨时分,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的水气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经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你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四.课文赏析

全文就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以及所见雪景。第二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奇遇。本段虽是叙事,但是重在抒情。

六、至于写法上的特点;

1. 语言简洁 可借助练习一1

2. 白描手法。本文描绘所见雪景,有天云、山水、长堤、湖心亭、小舟、三两人。

关于白描可借助练习一2

3. 人与景有机地结合。

七、关于主旨。借助练二完成。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即情感:(稍后记练习二)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1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