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

| 工作总结 |

【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一: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体运动的形式和状态进行判断;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解释物体位置与运动的关系;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卡片。

2、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对有关运动的现象、形式、状态等感受兴趣;能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并愿意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结果;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设计科技产品。

3、能发现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能说出常见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能举例说明各种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能概述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能说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运动的;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态度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从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屜在定位系统、交通与运输等日常生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

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

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6、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1、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坚持检查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二: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年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体运动的形式和状态进行判断;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解释物体位置与运动的关系;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卡片。

2、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对有关运动的现象、形式、状态等感受兴趣;能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并愿意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结果;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设计科技产品。

3、能发现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能说出常见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能举例说明各种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能概述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能说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运动的;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态度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从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屜在定位系统、交通与运输等日常生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

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

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6、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1、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坚持检查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2014.1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三:四下科教版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电

准备好丰富的探究材料,是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在第2课《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活动中,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

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学具中的材料由于制作比较粗糙,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自制了一些教学用具(如:四接线头和六接线头盒子等),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上评估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合理运用科学记录本,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课堂上,科学本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作业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反思一:

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

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

如何以教材为蓝本,把科学课上新、上活?

反思教学,虽然能够比较扎实、有效地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1.2、点亮小灯泡

1.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

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能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就非常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的。

1.3、简单电路

以前在上完这一课课堂作业时,要求学生把电池和两个灯泡用线连接,但有好多学生没掌握,这主要是学生对电流流动的线路还没完全弄懂,小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没正确区分。我想这可能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让学生不借助其他电器元件,直接用两根导线连接小灯泡这一步,为此,在这一次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用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容易的,然后,我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实物模型,让孩子们讨论,如果我们不让小灯泡的其中一个连接点直接接触电池的某一极,该用上几根导线,可以怎样连接,在讨论的基础上,请孩子上来连接,通过连接实物模型,讲述电流的的路线,孩子们明白了怎样连接实物电路图,从后来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孩子掌握的很好。

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思考,如果按照黑板上图示的连接方法,没有他人的合作,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孩子们都摇着头,那么我们能有其他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吗,孩子们自然想到了要借助其他的电器元件,随后孩子们认识了电池盒、小灯座,在弄明白连接步骤后,小组比赛开始啦,当学生相互合作动手实践开展活动时,他们的聪明才能竟发挥的如此之好,很快点亮了一个小灯泡,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简单电路图。

在点亮更多小灯泡的活动中,我采取了先讨论,再画电路图,然后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从实际分析,这样做要比先尝试再画图效率高。

1.4、电路出故障了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并进行排除。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原理。学生小组实验中的电路中的故障都是课前我

预先设置的,有的是导线问题,如里面的铜丝断了,接头没有剥掉塑料套;有的是灯座问题,如灯座的接线柱的线掉了,灯座坏了;有的是灯泡问题,如灯泡坏了,灯泡没有拧紧;有的是连接问题……在教学中,没有想到的是,很多故障学生在一开始实验就发现了,并且很快就排除了,而且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老师故意为他们设置的故障,因此还喊着“我们这组没有故障”,完全不按照我的设想一步一步去检测。

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应该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迁怒于学生打乱教学秩序,没按老师的教学意图走,使得本应充满悬念的实验探究变成了一次平淡无味的动手操作,还是欣喜于学生的聪明?如果从学生角度出发,从教学的实效出发,那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电路中存在的故障,说明了他们已经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连接要领,说明了前面几节课的效果不错,或者说明这部分知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那么,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指导。但是,这次探究实验就这样结束了吗?不,还没有,因为如何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电路中的故障学生还没有学会。但是原来电路中的故障已经排除,怎么办呢?于是换了种方式,让学生假设“灯座、灯泡、导线”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该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这样,学生还是通过动手,掌握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要领。

一堂课,当出现了我们课前没有料到的情况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只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我们的教学就会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我们的课堂,也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

1.5、导体与绝缘体

1.复习导入在教前作了修改。利用一个灯泡和一节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电路检测器的电路图进行对比,巩固有关“回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检测判断导体和绝缘体做知识准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教学思路明显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作用。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不导电,但在有些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时不导电,但是在淋湿了后就会导电。这是本节课应该告诉学生的安全用电知识。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由于灵敏度不高,电路检测器的导线两端搭上淋湿的小木棒丝毫没有反应,即使把导线两端浸入水中也是这样。后来拿来了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教具。这个教具反应非常灵敏,人的手碰到两个触电,小喇叭就叫了起来,指示灯也亮了起来。把淋湿的小木棒放上去也发出了叫声。课上,用这个教具向学生做了演示,使学生很形象地看到了原本不导电的小木棒在淋湿了后就改变了性能,成为了导体。同时也加深了“水是导体,人体是导体”的认识。这个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作也非常简单,成本不高,应该多制作几个,在以后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中使用。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四: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科教学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翻阅科普知识,和网络查找)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

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

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

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四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

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2014.1.16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五: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南盘江镇民族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黄方明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体运动的形式和状态进行判断;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解释物体位置与运动的关系;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卡片。

2、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对有关运动的现象、形式、状态等感受兴趣;能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并愿意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结果;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设计科技产品。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

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2015年1月9日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六: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科版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3课。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测量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初步体验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尝试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学设计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以探究为核心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如:课堂上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其次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如在本课中,通过测量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引起学生思索、探究。另外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体验中探究、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等等。

(二)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实验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本节课共安排了4个实验,第一个是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呼吸的差异。第二个是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第三个实验是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四个实验是不同学生的肺活量差异。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以学生的体验、实验、讨论贯穿一节课,通过体验引发探究问题,以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了呼吸的秘密。把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过程、结论的获得都交给学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把问题引向深入。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了解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在“测量呼吸”这个控制变量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科学本质,正确看待误差;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注意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已有知识做出猜测,并能根据已有经验设计实验、收集证据。

2、能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运动后呼吸次数加快的原因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用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 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

四、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保鲜袋一个、粗吸管一根。

2、小组准备:水槽一个、广口瓶2个、玻璃片2片、水、火柴。

3、教师材料:课件、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1.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上升吸、下降呼)呼吸,一吸一呼算一次,由慢变快。

2.对呼吸测量方法进行指导(食指放在鼻孔处,一吸一呼算1次)。定时10秒,数数呼吸次数。提醒学生不要故意深呼吸。

(二)新课导入

1.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2.播放一段学生跳绳后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运动后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呼吸加速,心跳变快)

3.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运动后呼吸会加快?怎么做?测量几次?(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后1分钟呼吸次数)

(三)活动一:测量呼吸

1.提出实验要求:听教师口令,先测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记录在表格中。跟随音乐做60秒深蹲运动,音乐停止,马上站着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也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呼吸次数情况,教师表格汇总后投影展示。

3.分析比较数据,运动后呼吸次数有什么变化?(呼吸加快)。

板书:运动后 呼吸加快

4.猜测: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四)活动二: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

1.我们呼吸的时候要吸进空气,吸进的空气到哪里去了呢?

2.在自己身体上找一找肺部的位置。双手放在胸部,做深呼吸感受胸腔变化。说说感受。

3.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了肺部?呼出的空气又经过了那些地方?

4.出示呼吸器官图解说: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从鼻腔呼出体外。

(五)活动三:探究呼吸的秘密

1.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一样吗?

2.求证一:出示一个塑料袋,如果借助这个塑料袋和吸管进行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演示呼吸一袋空气的方法:装一袋空气,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把袋里的空气拧紧不要让它跑了。学生体验。 交流:有什么感受?猜测原因。(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3.求证二:观察火柴燃烧现象。点燃的火柴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由于空气中存在氧气,你们能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吗?出示收集气体的方法(排水取气法),讲解原理。学生收集气体,用火柴检验A(新鲜的空气)、B(呼吸多次的空气)2瓶气体,观察现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想说明了什么?

4.求证三: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发现,(PPT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观察书上的两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科学家还告诉了我们另一个人体呼吸的秘密:人体运动需要氧气,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

5.有些同学有蒙头睡觉的习惯,现在说说这个习惯好吗?为什么?

(六)活动四:运动和呼吸的关系

1.观察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前后呼吸次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2.讨论: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3.小结: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比较呼吸变化统计表,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后学生呼吸次数不一样?解释肺活量概念。

5.课件出示:介绍一个检测肺活量的简易装置。

6.小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呼吸量,获得更多的氧气,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七)总结拓展

1.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运动一段时间后,再来测试一下,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八)板书设计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后

吸进 (大量) 氧气

呼吸加快 气体交换 呼吸器官

呼出 (大量) 二氧化碳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在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实验教学的理念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

1.教学设计注意前后照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在测量“平静状态”、“跳动一分钟后”的呼吸次数后,学生能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再让学生思考“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的问题,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建构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气呵成,不仅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还向学生渗透了“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2.根据学情,调整试验方法。

按照教材要求,排水法收集气体由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感觉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费时费力,操作有一点失误就会导致实验现象的改变,从而不利于科学概念的获得。本次教学,我们采取教师演示实验,保证了教学顺利完成。

3.今后执教改进实验,增强效果。

怎样检验经过多次呼吸的空气和新鲜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有所不同?教学中,我们把点燃的火柴依次放进2个集气瓶中——这2个集气瓶分别装着多次呼吸的空气和新鲜的空气,让学生比较火柴在2个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的长短,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实验效果不明显。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用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入集气瓶,进行观察比较。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七: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八: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四年级上册科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声音/溶解 /我们的身体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 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

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九: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教学反思篇十: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1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