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一: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北十小学 张传琦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认识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先猜想后验证的习惯。

重点:知道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理解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课件、水槽、烧杯、乒乓球、橡皮筋、钩码、直尺。 学具:水槽、木块、泡沫、钉子、玻璃球、蜡块、气球、钩码、橡皮筋、直尺。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教师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乒乓球打进了又细又深的洞里,你能想办法帮老师不用手将乒乓球取出吗?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个别学生会回答:“往里边倒水,乒乓球会浮上来”。这位同学很聪明,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并继续追问:“那么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吗?”很多学生会说“因为乒乓球比较轻。”真的是这样吗?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理念,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先猜想下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用实验验证,并让学生代表分享猜想结果,填入下表。

PS: 我的记录(一)

“O”表示。

经过猜想和验证,学生会发现木块、泡沫、蜡块会浮在水面上,这时再让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试着将气球按入水中,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按气球时手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我感觉很费力,有的学生会说感觉气球要跑,这时我会引导学生说出感到一股向上托起的力,从而顺势给出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让学生齐读一遍,充分理解浮力的概念,再让学生按一下气球,感受一下浮力,让学生在知道了浮力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既然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学生的回答不一,原因也说不清楚,在此,我会直接给出验证的方法步骤,即将橡皮筋拴在钩码上,用直尺测出钩码在空气中时橡皮筋的长度,然后将钩码浸入水中,这时再让学生测出橡皮筋的长度,通过观察两次测量的结果,学生自己会发现橡皮筋变短了,让学生思考橡皮筋变短的原因,学生会说因为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并完成《我的记录(二)》。 PS: 我的记录(二)

在学生知道浮力的相关知识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到浮力的例子,让学生尽情的发言,由我我做适当的补充和总结,比如利用救生衣、救生圈救生,比如宝宝利用游泳圈学游泳,再比如轮船、潜艇、、鱼浮、浮桥等等等等,很多例子,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肯用心,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学到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准备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帮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让学生谈一谈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哪些收获,同时咨询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改进以后的教学。

最后,我会指出,从目前的知识来看,我们所知道的物体要么浮在水面,要么沉到水底,那为什么潜水艇能像鱼儿一样游上游下呢?给学生留一个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留给学生课已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作业:完成《基础训练》中“我的收获”

板书设计: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教学反思:这节课,由于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水平,在让学生读实验要求时出现了很多生字,加上蓝字映在大屏幕上不那么清晰,在此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上也新生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第二组在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发现橡皮筋变长了,幸好其他组意见统一,才及

时发现二组在测量上出现了问题,及时地避免了尴尬的局面。总之,由于刚才加工作,经验不足,课堂中在各方面还有待改善。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螺丝钉、气球、橡皮泥、玻璃球、玻璃瓶、水槽、水等。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记录卡、皮筋、钩码、弹簧尺、水槽、水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动画《狼和小兔子》。(动画内容:狼追小兔子,小兔子跑到一条小河边,抱起一块木头跳入河中,浮在水面上。狼抱起一块大石头也跳进河里,结果沉入水中。)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通过播放动画片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中来。】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认识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

师:出示一些实验材料。

(逐一展示:螺丝钉、积木、胡萝卜„„)

师: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并做好记录。 生:猜测实验结果,分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

生预设:我们猜测浮在水面的物体有:积木、木块、玻璃瓶„„沉入水中的物体有:螺丝钉、棋子、豆粒„„不能确定的有:胡萝卜„„

生预设:我们认为棋子会浮在水面。

【准备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物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浮沉进行科学的猜想。】

师:光凭猜测行不行?

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你们想得太周到了!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先来交流?

生预设:浮在水面的物体有:木块、玻璃瓶„„沉入水中的物体有:螺丝钉、棋

子、豆粒„„

生预设:玻璃瓶原来是浮在水面的,可是当我们把它灌满水,就沉下去了。 „„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科学家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的。

【在研究物体浮沉现象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水”,使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

活动二: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是不是水中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

假设我们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会有什么感觉?

生预设: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

生预设:豆粒很轻,为什么沉下去了?

生预设:我觉得木头挺重的,它却能浮在水面上。?

„„

师:我们来试一试吧,出示活动建议。

(课件展示活动建议:1、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赶快动手吧。

生:小组实验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我们用手往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总感觉有一种力在和我们做对,这种力是谁给的?

它的方向是怎样的?

这说明什么?

生预设:我往下按气球,感觉下面好像有一个弹簧。

生预设:我把塑料泡沫用力压入水中,一松手它立刻弹了上来。

„„

生预设:向上。

生预设: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板书:浮 水的浮力)

【当学生在为物体浮在水面的原因争论不休时,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水”上来,并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水的浮力的存在。】

活动三: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还有一些物体是沉在水中的,它受不受水的浮力?

生:回答。

师:用一根皮筋提起钩码放在空气中,皮筋会被拉长;如果我们把钩码放入水中皮筋变短了,说明什么?(边讲边演示)

生预设:说明钩码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出示:一种实验器材—弹簧尺。仔细观察弹簧尺有什么特点?

单位是什么?

生:回答。

师:你能利用弹簧尺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吗。

生:小组研究实验方法

师:你们有办法了吗?

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吗?

生预设:用弹簧尺把钩码提起,观察弹簧的长度;再把钩码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的长度。如果弹簧变短了,就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提示:在实验过程中不要让钩码碰到水槽壁,更不能放在水槽底部,否则结果就不准确了。

生:分组实验,分发实验记录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预设:我们组做了三次。第一次,把钩码放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是12厘米,浸入水中以后弹簧的长度是10厘米;第二次,把钩码放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是11厘米,浸入水中以后弹簧的长度是9厘米;第三次,把钩码放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是13厘米,浸入水中以后弹簧的长度是10厘米。三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弹簧变短了,说明钩码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你们的结论呢?

生:回答。

师:看来,无论物体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中,都要受到水向上托的力,也就是水的浮力。(板书:沉)

师:能够证明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果你想到更好的办法,课后可以试一试。

【设计实验是本环节的教学难点。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真正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来体会到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四: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自从人们发现了水的浮力的存在,就开始不断地研究浮力,利用浮力。你知道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生:回答。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位小伙伴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评、互评。

拓展活动

师:演示:一个小魔术。(把胡萝卜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盐水中,结果胡萝卜浮在水面上。)

师:关于浮沉,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相信同学们课后只要继续探究,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

水的浮力

教后反思: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本课在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选择观察方法,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使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既亲身经历了自主探究

的过程,又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也许这些发现在成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来说可能意义重大,它会激励学生去进行更深入地探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这一探究活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是难以理解的。如果在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同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利用实物演示和语言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三:《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

有趣的沉浮现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知道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水的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橡皮、玻璃球、木块、橡皮泥、钉子、钩码、气球、塑料尺子、泡沫塑料、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察动画,注意水中有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

交流看到的内容

生1:小船、木桶、空瓶子飘在水面上、

生2:鱼在水里自由的上浮和下沉。

生3:鹅卵石、石块下沉在水底。

生:……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归纳总结的能力真高。能看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认识浮和沉两种现象,更好地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

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假设、猜想

(1)检查课前准备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活动材料。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学生猜想……

师:先把我们的猜想结果用铅笔记下来,然后我们再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用手按一下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感觉?

2.学生实验

实验(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刚才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需要亲自试一试。实验时要把物体一个一个地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结果填在实验记录表中,实验完毕要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自探究的记录谈发现,谈感受。并把实验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生A:我认为轻的都浮在水面上,重的都沉下去了。

生B:书钉很轻为什么沉下去呢?

生C:会不会有什么力量在托着它?沉下去是因为这种力量托不住了呢? 生D:为什么泡沫塑料、木块等会浮在水中,石头、小刀等物体会沉到水底呢?

(通过本实验,学生给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归类,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对产生的问题作出预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记录提出各自的见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实验(二):研究浮力

1.浮在水面物体浮力的研究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每个小组想办法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些问题。注意一边实验一边思考: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发现了什么现象?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

生A: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得出: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一压,手感觉到用力,是水中有一种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生B:结合我们的感受,我想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肯定受到了水的浮力,也就是我们的手感受到的力量。

(能够引导学生亲历整个探究过程。自己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

2.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的研究

师: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沉下去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我们把用皮筋吊着的钩码放在水中与拿出水面时比较皮筋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我们来做一做好吗?

学生实验。

生:通过做我们发现放在水中时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这说明钩码受到了一个向上托它的力,这应该是浮力。

先请同学们做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做出积极评价。

三、自由活动,实践应用

师: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学生举例)

师: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应用水的浮力的资料,结合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课件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的图片)。

( 使学生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到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从而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拓展活动 延伸知识

潜水艇中的科学奥秘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到浩瀚的生活之海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查阅书籍,广泛学习和了解。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

有趣的沉浮现象 上浮的物体 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水的浮力。 下沉的物体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四: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设计

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

师:(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箱子里,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到箱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各小组什么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会漂在水上呢?还是沉在水里?再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然后记到实验记录里。

(学生猜想、实验、观察、记录。)

师:谁给同学们汇报一下?

生:我们把这些礼物放进水里,看到塑料熊猫和小瓶子漂在水面上,玻璃球沉在了水底。这和我们猜想的一样。

生:我发现橡皮泥老虎沉在水下了,而用木头制成的唐老鸭

和皮球在水面上漂着。橡皮泥老虎我们猜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实际沉在了水底。其它都猜对了。

生:我们发现订书钉和牙膏沉在了水底,铅笔在水中漂着。我们小组也都猜对了。

师: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浮沉现象?

生:石头会沉在水底,船会浮在水面上。

生:鱼可以沉在水底,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在水中间游水。 生:潜水艇也会这样。

师:关于物体的浮沉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生: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在水底,而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生: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生:为什么没用过的牙膏会浮在水面上,而牙膏快用净了变得轻了反而会沉在水底呢?

……

2.激烈辩论,启迪智慧。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我们先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实验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利用其它物体再做实验进行观察。

(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师:谁想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大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小的物体会沉在水底。

生:不对,轮船那么大能漂在水面上,而很小的石头却沉在水下。 生:订书钉也沉在水下。

生:应当说重的物体会沉在水下,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唐老鸭比订书钉重多了,它在水面上漂着,而订书钉却沉在了水底。

生:刚才做实验时,快用光的牙膏比一点没有用过的牙膏既轻又小,可它沉在了水底,而一点没有用过的牙膏反而漂在水面上。

生:我认为用钢铁这些东西制成的物体只要不是船就会沉在水底,而用木头、塑料这些东西制成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生:可是用石头造一个船也不会沉底呀?

生:用钢铁造一个船,如果侧着放进水里也会沉底。

师:看来这个问题一时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我们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先研究“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会沉在水底?”说不定对研究这个问题有帮助,好吗?

生齐:好!

3.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师: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把铁锁分别放在这张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生:粉笔头儿会被纸托住,铁锁会掉进杯子里。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粉笔头儿比铁锁轻多了,纸能托住粉笔头儿,而托不住铁锁。

师:通过这个例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是这样想的:水相当于白纸,它能托住一些轻的东西,使它浮在水面上,而重的东西水就托不住了,它就会漏进水里。

师:水能托住一些物体让它浮在水面上,换一句话说,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把结论填在我们的实验记录里。

生:我们把塑料泡沫放在水面上,向下按它感到很费劲,它向上顶住我的手,这说明它受到了向上托的力。

生:我把橡皮球放在水下,松开手后它自动跑到水面上来啦,这也说明它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

师:实验中谁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往水下按东西的时候,有时费的劲大点,有时费的劲小点。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往水中按大的塑料泡沫比按小的塑料泡沫费的劲大。 师:其他同学有这种感觉吗?

生:我也有这种感觉,往水下按大气球比往水下按小气球用的劲大。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不一样大。

生:这说明大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大,小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小。

4.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不会。因为……

生:会,只是它们受到的向上托的力比较小才会沉下去的。 生:不会,在水里又没有水面,谁来托它?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下面各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下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托的力?

(学生讨论、实验、探究。)

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实验时做好记录。 生:我们小组用橡皮筋拴住了一把铁锁,这时皮筋长度是14厘米,然后我们把铁锁沉在水中,这是皮筋长度是11厘米,短了3厘米,说明铁锁变轻了。这说明铁锁沉在水中受到了向上托的力。

生:我们小组用弹簧秤做的实验,用弹簧秤挂住一个钩码,弹簧秤上的红线指住了50(牛顿)这个刻度,把钩码沉进水里,弹簧秤上的红线指到了38(牛顿)这个刻度。钩码变轻了,这说明钩码沉在水中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不管钩码完全沉在水中什么位置,它受到的向上托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五: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单位:凤凰镇路山小学

姓名:路小芬

15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知道水有浮力,能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材料盒(木块、石头、橡皮筋、曲别针、钩码、泡沫块)测力计、记录纸、笔。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知道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正方体,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

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 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两个相同的正方体中,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浮沉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

物体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 (3)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 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4)教师总结 2.探究水的浮力

(1)探究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我们怎样能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真的受到水给它的力量呢? 引导学生想到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体会手的感觉。(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做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猜测、交流。教师统计猜想情况)

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在水中不论是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3.探究沉浮的原理

(1)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过水的浮力吗?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课后探究:动脑想想,动手试试怎样让鸡蛋悬浮在瓶子的中央?

实验记录表一

提示:在相应栏中打“√”;如果不确定可以画“0”

实验记录表二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六: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培养合作交流、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理解水有浮力,并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以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木块、石头、橡皮筋、蜡烛、曲别针、泡沫板、塑料板、苹果、直尺、橡皮筋、手巾等。

教师准备:图片、钩码、水槽、乒乓球2个(一个装有橡皮泥,一个是完好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两个外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一个装有橡皮泥,一个是完好的。(学生不知道)

猜测:如果把这两只乒乓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试分析原因)。

揭示谜底,提出问题: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你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出示材料袋,分发实验材料。 出示活动要求: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下面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在对应的格中画“√”号。

活动报告单一

2、大胆的猜测,填写猜测记录表。

3、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实验验证)

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分组实验:把材料摆放在桌面上,分别放入水中,填写实验记录。

活动报告单二

提示:浮在水面的用“↑”表示;沉下去的用“↓”表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自由汇报交流:根据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1、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质疑:“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3、感知浮力存在:用手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按到水里试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用手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按到水里手会有什么感觉?

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使劲按下去之后物体会怎么样?

4、认识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底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师小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水的浮

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板书)

预设2:指导发现,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

到水的浮力。

1、质疑:刚刚我们看到有的物体会上浮,有物体的会下沉,浮在水面上的

物体我们知道它受了到水向上托的浮力,那沉下去的物体会不会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发表意见,做出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交流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单三

师生共同总结: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板书)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有趣的浮沉现象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

力就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在水中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叙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生交流汇报) 2、出示生活中水的浮力应用图。

江面上的浮桥

打捞浮筒

浮漂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七:《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及评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

【教材】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 【单位】聊城高唐第一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

体的沉浮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并善于合

作交流。

3、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乒乓球、皮球、大头针、木块、钉子、铁块、泡沫塑料、石块、水、水槽、

抹布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记录卡(每组一张)、皮筋、钩码、水、水槽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师:做“巧取乒乓球”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个玻璃杯,杯子里有个乒乓球。我想把这个乒乓球取出来,但不能把手伸进杯子里,也不能把杯子倒过来,谁有办法取出杯子里的球? 生:把杯子里倒上水,乒乓球就浮起来了。(学生演示)

师:乒乓球自己乖乖的浮上来了,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些与水有关的有趣现象。(板书课题) 【通过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探究中来。】 二 自行探究,获得新知。

1、 认识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 ﹝1﹞猜测沉浮: 师: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起来,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来认识一下。(投影展示)同学们猜一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师:把你认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用↑表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用↓表示。 学生猜测并填写结果。

得对呢?光凭猜测行吗? 生:不行,要试一试。 ﹝2﹞验证猜想:

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

(1)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2)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3)不要抢着做,要分好工。

师:你们想的太周到了。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一比那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学生分组实验。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想来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1)通过实验我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皮球、木块、泡沫塑料„„,沉在水中的物体有石块、钉子、大头针„„ (2)我是一组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大头针是下沉的,看来光凭猜测是不行的,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行. „„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科学家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在研究物体沉浮现象的活动中,教师准备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 2、 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放入水中有沉有浮,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想:

(1)物体轻就会浮在水面上,物体重就会下沉。 (2)你说的不对,大头针也很轻,怎么也下沉了呢? 师:想继续探究它的奥秘吗?﹝想!﹞ 师:我们先来研究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吧。(课件展示活动建议:1、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 小组实验.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往下按气球,感觉下面好像有一个弹簧.

(2)我把塑料泡沫用力压入水中,一松手它立刻弹了上来.

(3)我往下按时,总感觉有一种力在和我作对,再往上托、往上顶我的手. „„

师: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板书:水的浮力)

【当学生为物体浮在水面的原因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水”上来,并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水的浮力的存在。】 3、 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 学生有两种答案:受或不受.

师:到底受不受呢?老师手里有一个石块,它上面栓了一个橡皮筋.(教师边讲边演示)我用手提橡皮筋,你们发现了什么?(皮筋变长了)现在我用手托一下石块,你又发现了什么?(皮筋变

短了)

师:皮筋变短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石块受到向上托的力.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种实验器材—弹簧尺.仔细观察弹簧尺有什么特点?(上面有弹簧还有刻度)

师:你能利用弹簧尺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吗?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用弹簧尺把石块提起,观察弹簧的长度;再把石块侵入水中,观察弹簧的长度.如果弹簧变短了,就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也就是水的浮力.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吗? 生:可行。 师: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不要让石块等物体碰到水槽壁,更不能放在水槽底部,否则结果就不准确了.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发实验记录单.

师:谁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交流汇报展示:

(1)我们把石块放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是13厘米,侵入水中后弹簧的长度是11厘米,弹簧变短了,说明石块受到了水的浮力.

(2)我们是用铁块做的,也发现侵在水中比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变短了,说明铁块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其他小组的结论呢?(一样)

师:看来,无论是在水中上浮的物体还是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设计实验是本环节的教学难点。教师要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真正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来体会到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自从人们发现了水的浮力的存在,就开始不断的研究和利用浮力。你知道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交流:

(1)古时候人们利用竹筏来运送食物. (2)船在水面上行驶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3)我们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在水里游泳. (4)救生圈、救生衣可以帮助人们逃生. „„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水的浮力对我们的生活的确有很大帮助.老师为了感谢大家的配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把胡萝卜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盐水中,结果胡萝卜浮在水面上.) 学生惊讶好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关于沉浮,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相信同学们课后只要继续探究,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总评:在本课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认

识经历了“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即亲身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又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教师也从一个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协作者”,利用实物演示和语言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点评: 高唐教研室 周正新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八: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15、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莱州市虎头崖镇中心小学 李瑞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认识水的浮力,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通过对比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勇于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前小组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 水槽、木块、钉子、橡皮、皮球、泡沫板、空塑料瓶、钩码、石头、抹布、测力计。

教师演示需要的材料有: 玻璃杯、两个塑料胶囊、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一、演示导入:

(教师将两个塑料胶囊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一个浮,一个沉)有趣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活动(一)探究物体的浮与沉。

1、关于物体的浮与沉,你有哪些了解?

2、这有几种材料,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它们会浮?

会沉?我们可以怎样记更简洁?(用上下箭头)

3、大家想不想亲自放水中试一试?做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轻放、轮流

放、边观察边记录)

4、做一做,比较一下吧!(学生实验)

5、汇报交流: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一致吗?哪一个不一致? 活动(二)认识水的浮力

1、这些物品,假如将它们分类,你会分成哪两类?大家同意吗?

2、科学需要有质疑精神,根据刚才的分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皮球等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3、在水中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做个体验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小组长组织组员轮流完成下面操作:

1、手抓住皮球往水中按,细心体会手心有什么感觉? 2、突然松手,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4、交流:你在往下压的时候手心有什么感觉?(顶、托、向上、在水中有一股力等,教师随机板书)向上弹起,说明什么?这种力是谁给的?

5、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6、推而广之:皮球能浮在水面,就因为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类中的其他物体呢?

活动(三)探究沉下去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1、再看看沉在水中的这一类物体,你又能想到什么问题?(它们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2、我们可以以钩码为例来研究。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有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轻重变化?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测力计,它可以测出物体的轻重。(演示做法:测量时,手提测力计,下面挂钩码,指针所指刻度就是钩码的克数。)

3、我们需要测几次?怎样测?(两次,一次不在水中,在空气中,一次在水中,然后比较一下,这在科学上叫对比实验)

实验前老师有几点温馨提示:(出示幻灯片)

(1)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和水槽壁,碰了,数据就不准了。 (2)读数据时,视线一定要和刻度相平。

(3)相同实验做2次,这样得出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

(4)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数据。比较数据(前后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轻了?(它们也受到水的浮力。)

6、教师演示:就像这个钩码,要想使它变轻,就要用手向上托一托,在水中,这个力是谁给他的?(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看,一个个小小的数据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可以说,只要浸在水中的物体,无论浮沉,都

受到了水的浮力。

三、拓展生活应用。

1、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水的浮力的应用。

2、教师呈现搜集的资料:轮船、救生圈、养殖等,让学生知道水的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

四、激趣延伸

出示死海不“死”的图片,为什么人在死海可以躺在海面看书?课后上网查阅资料。

板书设计:

15、有趣的浮沉现象

浮在水面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沉在水中 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九: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 教学 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应用。

3.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圆柱体、小球、玻璃球、钉子、橡皮、橡皮泥、气球、饮料瓶、水槽、橡皮泥、直尺、钩码等,记录卡。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请看大屏幕。 播放阿凡提帮助穷人的故事视频!

根据故事中的浮力,引出课题:11、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1、判断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1)观察熟悉实验材料。

将课前准备好的试验材料袋发到各小组,小组自行打开,熟悉材料。 (2)组织讨论,提出猜想。

猜一猜这些材料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小组

内讨论,并把猜测填在试验报告单(一)上。

学生上台投影展示、汇报。 (3)组织实验,验证猜想。

师:科学结论不能光靠猜想来获得,要根据猜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注意:实验时,要把物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结果填在实验记录中,实验完毕要把手中的材料分类,还要再看实验结果和猜想是否一致。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展示实验结果,说明与本组猜想是否一致。

师小结: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猜测的不一样。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有根据的猜测是必要的,它可以告诉我们研究的方向。

但是猜测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研究认识什么是浮力。

(1)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板书:上浮),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探究,请同学们轮流将水槽中的气球慢慢地压入水底,边压边体会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

师: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做浮力,那就是说上浮的物体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板书: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①猜测。

师:刚才咱们感受到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那么这个沉在水底的钩码受不受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先来大胆地猜测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猜测。 ②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内讨论,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上台汇报,说明实验方法、步骤以及如何验证猜想。

③分组实验。小组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注意问题:1、不要把水弄洒了;2、在量皮筋的长度时,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或水槽壁,碰到了读数就不准了。 ④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师: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所有的钩码浸入水中后皮筋都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板书:下沉 也受到水的浮力)

总结:在水中,不论是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如:游泳、划船、救生衣。 六、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潜水艇中的科学奥秘。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案篇十: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单位:凤凰镇路山小学

姓名:路小芬

15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知道水有浮力,能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材料盒(木块、石头、橡皮筋、曲别针、钩码、泡沫块)测力计、记录纸、笔。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知道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正方体,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

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 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两个相同的正方体中,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浮沉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

物体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 (3)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 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4)教师总结 2.探究水的浮力

(1)探究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我们怎样能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真的受到水给它的力量呢? 引导学生想到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体会手的感觉。(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做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猜测、交流。教师统计猜想情况)

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在水中不论是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3.探究沉浮的原理

(1)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过水的浮力吗?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课后探究:动脑想想,动手试试怎样让鸡蛋悬浮在瓶子的中央?

实验记录表一

提示:在相应栏中打“√”;如果不确定可以不画。

实验记录表二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