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

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荒秽( ) 荷锄( ) 候骑( ) 燕然( ) ....

荆门( ) 帘旌( ) 徙倚( ) ....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0分)

1.荷锄:

2.草木长:

3.荒秽:

4.凭危:

5.征蓬:

6.长河:

7.大荒:

8.仍怜:

9.夕阳迟:

10.徙倚:

三、文学常识填空(24分)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字 ,世称 ,

本诗作于诗人 的第二年,选自《__ ______》。

2.《使至塞上》选自《____ __》,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朝著名 (派

别)诗人,与 并称为“王孟”。本诗选自《__ ______》。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字 ,号 ,有 之

称。本诗选自《__ ______》。

4.《登岳阳楼》的作者是 , 朝诗人。字 ,号 。本诗选自

《__ _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6分)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 ____”;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 __。”

2.《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___ _____”。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___ _____,___ _____”。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___ _____”。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 _____,____ ___”。

4.《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 ___ _____”。诗中“ , ”道出了一

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五、选择题(每题4,共16)

1.对《使至塞上》诗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首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

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

C第三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

景象的描绘中。

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

情融为一体。

2. 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D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

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

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

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3.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4. 下面对诗文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登岳阳楼》背景是靖康之变,诗人凭栏吊古,抒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颈联从杜甫“万

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诗歌气象开阔,苍凉悲壮,堪称杜调。

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

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言古诗中的精金良玉。

C《渡荆门送别》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

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极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无近景)

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以极富诗意的笔法写出诗人早出晚归、

不辞辛劳的形象。 ( √ )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 × )

3.《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

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了江上的美景。 ( √ )

4.《登岳阳楼》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联表达了诗人三年多来,辗转万

里,备尝艰辛的无限感慨。 ( √ )

七、拓展延伸(22分)

(一)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中有两个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春天山花怒放的勃勃生机,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2

分) “欲”和“燃” 。

2.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改为“传”好不好?为什么?(3分)

不好。因为“散”是均匀遍布,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传”字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三)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

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3分)

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6分)

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景观:明

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

发出淙淙的清音。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

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赏析-中考试题

使至塞上

综合

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出使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飘飞的蓬草 。(2分)('12长沙市)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11连云港市)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语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07铜仁市)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12长沙市)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⒉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3分)('11连云港市)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07铜仁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12徐州市)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12南宁市)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2柳州市)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B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2柳州市)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1遂宁

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B、D

渡荆门送别

综合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写景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 的感情。(2分)('11河池市)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1分)('07潜江市)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曲靖市)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语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10曲靖市)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11河池市)

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1分)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1分)

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07潜江市)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登岳阳楼

综合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2分)('09孝感市)

⒉诗歌以“ 夕阳迟 ”和“ 欲暮时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2天门市)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09孝感市)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A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12天门市)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B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2乌鲁木齐市)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B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三:初二语文上第30课诗四首同步练习(带答案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第30课诗四首同步练习(带答案人教版)

《归园田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归园田居(节选)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罗: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使至塞上

一、请把《使至塞上》默写出来。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 ,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1.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6.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7.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参考答案]

1.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答案

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5.李杜(1分)

6.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7.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

《归园田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归园田居(节选)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罗: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使至塞上

一、请把《使至塞上》默写出来。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 ,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1.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6.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7.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参考答案]

1.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答案

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5.李杜(1分)

6.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7.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五:新人教版语文八上《诗四首》同步练习

第30课 《诗四首》同步练习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 王亮

【课文导读】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景中含情,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

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

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的作者陈与义,当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时,他流亡到

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3.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激发灵性, 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学法指导】

学习这四首诗歌,要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熟读成诵,查找资料。也可以根

据诗歌的内容绘画,寻找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这四首古诗,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

内景物的风貌, 因此可把它们分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

诗歌的画面美,并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suì),带月荷(hâ)锄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

然。

C.登临吴蜀(shǔ)横分地,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D.征蓬(pēng)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锄归(扛着) B.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

C.但使愿无违(违背) D.仍怜故乡水(爱) ..

3. 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 王右丞 唐代 B.《登岳阳楼》 陈与义 宋

C.《归园田居》 陶渊明 西晋 D.《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4.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5)《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

是: , 。

6.“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不少于150字

的精彩景物描写。

二、精段阅读:阅读《使至塞上》回答后面7—11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2)征蓬出汉塞 ...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 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 ........

9.“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你同意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12—14题。

春游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千重翠②,月点波心一颗珠③。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⑥。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 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

②松树排列在群山前面,群山重叠,一片青翠。 ③月亮映照湖中,如同一颗明珠。

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 线头:指一棵棵稻子。 ⑤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

带。

⑥勾留:停留。

12.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我们已学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

还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

13.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能从哪里看出来?

14.“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古佳句。就写景而言,你以为能解读

出那些信息?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5.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

1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7—19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7.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18.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将这首诗进行续写,字数不少于100字,续写的人物和事件要与原诗意境符合。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 )迹 连翘( ) 翩( )然

农谚( ) 差( )异 孕( )育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â mãi( )、西府hǎi táng( )、丁香、刺槐的花

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

活页月刊( )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

改革开放( )

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

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六: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

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张九龄执政,被任为右拾遗,曾出使塞上,后定居长安郊外的山林优胜处,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性格倜傥不羁,喜游名山大川,游踪遍四方,名重一时,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弃官而去。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

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 .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今义:可怜。) .

(2)一词多义

【长】道狭草木长(读作zhǎng,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读作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

3.主题解说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诗人登岳阳楼而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4.重点突破

诗歌的特色之一就是画面感极强,本课中的四首诗哪些诗句有画面感?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绘了一幅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图。早晨身披星光,去清除豆田里的“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晚上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这辛苦的劳作使诗人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提示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是西北高原上的一幅黄昏夕照图。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时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提示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是白昼眺望所见。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5.结构图解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然( ) ....

候骑( ) 鸡豚( ) 萧关( ) 征蓬(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晨兴理荒秽( ) (2)带月荷锄归( ) ...

(3)三年多难更凭危( ) (4)但使愿无违( )( ) ....

(5)使

至塞上( ) (6)单车欲问边( ) ..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仍怜故乡水( ) ...

3.按提示默写诗句。

(1)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

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

是: , 。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

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

是: , 。

(3)《归园田居(其三)》中写作者对田间劳动感到惬意,认为符合自己心愿的句子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

4.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学校举办“中学生MV”大赛,李刚同学打算围绕本课的四首诗进行构思,具体是将下面

表格中的四句名句拍摄成MV,需要你配合做画面解说,请你仿照示例准备解说词。

2

6.(孝感中考)综合性学习。

2014年4月18日,一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

央电视台开播。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

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

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在《中国成语大会》猜成语节目中,主持人要求同组两人,一人用两个字的词描述,另

一人根据描述在最短时间内猜出成语。在猜“鹤立鸡群”成语时,甲组选手用“禽鸟”

“出众”描述;乙组选手用“站着”“众多”描述,你认为哪组描述好?为什么?

(3)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续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

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

___________________

(一)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

也有表现,例如:

9.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3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句中的“ ”“ ”,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 ”“ ”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1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1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15. (南宁中考)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去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6.诗歌以“________”和“________”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4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一)(云南中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19.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遵义中考)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文言文对照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 南山 下,草 盛 豆 苗 稀 。

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旺盛而豆苗却很稀少。

晨 兴 理 荒秽(huì),带 月 荷(hè)锄 归。

早晨起来就到田地清除杂草,一直到月亮升起来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 狭 草 木长(zhǎng),夕露 沾 我衣。

田间小道很狭窄,两旁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 沾 不足 惜, 但使 愿 无违。

衣服被打湿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实词]南山:指庐山。盛:茂盛。稀:稀少。兴:起。理:清除。秽:野草。荷:扛着。长:丛生。露:露水。沾:沾湿,打湿。惜:惋惜,可惜。愿: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虚词]足:值得。但:只,只要。

[句式]种豆南山下:省略介词,应为“种豆(于)南山下”。

5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练习

一 《归园田居》(其三)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

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

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按要求默写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

适。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

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

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

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

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答] “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

夜归耕图。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

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

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11、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3、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

14、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5、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6、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7、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8、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

一谈你的理解(除本诗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二 《使至塞上》

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 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

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岑参

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

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三 《渡荆门送别》

1、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

②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

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运用了对偶、

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

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

和抑郁。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

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

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

势雄浑,具有画面美。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

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

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

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

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

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 美

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

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

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

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6、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

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

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

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

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7、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1、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2、 诗中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3、 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14、 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9 诗中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的诗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四 《登岳阳楼》

【注释】

1〔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

2〔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

3〔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

里指瓜分。

4〔徙倚〕徘徊。 ○

5〔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

6〔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1 诗中交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

2 诗中以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江、湖系之,交代岳阳楼的所在的一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

4 全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5 本诗写景中,远景、近景合而为一的一句是 帘旌不动夕阳迟

6 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衬托出傍晚的安宁的一句是帘旌不动夕阳迟 7 诗中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的诗句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8 诗中交代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的一句是登临吴蜀横分地 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思索,在徘徊,融入了些许惆怅的一句是徙倚湖山欲暮时

10 诗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1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2 诗中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了叙述其事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3 表现诗人顾影自怜和无限悲凉的身世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4 诗中语意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及诗人的无限悲恨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八: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练习题(学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练习题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 ) 决眦( ) 凌绝顶( ) 烽火( )

不胜簪( ) 逾墙( ) 邺城戍( ) 老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 ⑵造化钟神秀( )

⑶浑欲不胜簪( ) ⑷天明登前途( )

3、杜甫是( )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 , )。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 , )。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 , )。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 , , )。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 ?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

⑶夜久语声绝, 。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 生活贫困

⑵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⑶出入无完裙 兵役苛酷

课文精段赏读

(一)望岳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

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

诗人长时间睁大眼睛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

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

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二)春望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

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

“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

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

1、解释加点的词。

⑴三男邺城戍 ⑵二男新战死

⑶请从吏夜归 ⑷犹得备晨炊 2、

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

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 和 两人发动的叛乱。

第30课《诗四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suì),带月荷(hè)锄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登临吴蜀(shǔ)横分地,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D.征蓬(pēng)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锄归(扛着) B.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C.但使愿无违(违背) D.仍怜故乡水(爱)

3. 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 王右丞 唐代 B.《登岳阳楼》 陈与义 宋

C.《归园田居》 陶渊明 西晋 D.《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4.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

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请补充岳阳楼的名联,可查阅工具书。

(1) ,范希文庶几知道; ,杜少陵可与言诗。

(2)洞庭西下八百里, 。

(3)四面河山归眼底, 。

(4)放不开眼底乾坤, ;吞得尽胸中云梦,

5.古诗名句默写。

(1)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

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2)江南有三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和 。请默写赞美黄鹤楼的名诗: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5)《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是:

二、精段阅读:阅读《使至塞上》回答后面7-11题。

7.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2)征蓬出汉塞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 都护在燕然C.萧关逢候骑

9.“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你同意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作者借 来比喻 ,感慨

“ , ”,劝勉世人要 。

◆ 写法有何特点?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东皋薄暮望,” 点明时间 、地点 、事件 。

2、“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本诗写景有特色?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品味“蒸”与“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 ;②乡关: 。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九:八上诗四首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课练:复习篇

一、填空

1、陶渊明,名 ,字 ,号 , (朝 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 ,号 ,是 (朝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3、王维, (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陈与义, (朝代)诗人。

二、诗词填空

1、种豆南山下, 。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

2、单车欲问边, 。 ,都护在燕然。

3、 ,来从楚国游。月下飞天镜, 。

4、洞庭之东江水西, 。

登临吴蜀横分地, 。

,三年多难更凭危。

,老木沧波无限悲。

5、《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

7、《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 。

8、《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9、《渡荆门送别》的颔联是: , 。

三、回答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作者的“愿”该如何理解?

2、《使至塞上》颔联作者既言事,又写景,对文中“征蓬”、“归雁”两个意象应该如何把握?

3、《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4、《红楼梦》香菱学诗一回中,香菱说,《使至塞上》颈联“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结合你的理解对这一句加以赏析。

【使至塞上】教案

一、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魅力吧!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学生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使至塞上》作者赞美了塞外的奇特壮绝的风光,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篇十: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试题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古诗文默写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

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是: , 。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

子: , ,

,, 。

,。

4.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

神情)的句子是: , 。

5.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

会? ,

,;, 。

6.《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

7.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其中的两

个 、 。

《短文两篇》

1.

2.《文陋中室描铭写》环中的境主的旨句句: , 。

子: , 。

3.

4.

5.表从运反用现面类室表比主现表明人作作交者者情往趣趣之高抱雅雅负句: , 。 句: , 。 志

句: , 。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7.《爱莲说》中集中表现莲高洁品格的主旨句: , 。

8.《爱莲说》中

“ , 。”

道出荷花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的品格。

9.《爱莲说》中描写莲的形象,先用衬笔,其中 , ,和 衬,菊是

,牡丹是 。

10.文中描写莲的生长环境

句: , 。

描写莲的体态、香气句: , , 描写莲的清高风度句: 。

11.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核舟记》

1.闭之,则右刻“ , ”,左

刻“

,”,石青糁之。

2.船头坐三人,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3.佛印绝类弥勒, , ,神情与苏、

黄不属。

4. ,若听茶声然。

《大道之行也》

1.全文纲领性句子是:大道之行也, , , 。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句是: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 , ,,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

的关爱)。

② , 。(人人都能安

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 ,

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全文总结性句子

是: , ,

是谓大同。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 。

《杜甫诗三首》

《望岳》

1.《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2.《望岳》中表现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3.细望泰山景色句

是: , 。

4.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雄心和气概哲理的

诗句是:

,。

《春望》

1.

2.

3.

4.

《石壕吏》

1.反应忧拟国首悲人思联己乡诗诗诗句句句句是: , 。 是: , 。 是: , 。 是: , 。 官吏残暴对待百姓诗句

是: , 。

2.说明当时战争惨烈的诗句是: , 。

3.最能概括凄惨情景诗句是: , 。

4.说明当时兵役苛酷的诗句是: 。

【课外古诗】

1.少壮不努力, 。

2.树树皆春色,

3.乡泪客中尽, 。

4.,波撼岳阳城。

5.黄鹤一去不复返, 。

6.日暮乡关何处是,

7.常恐秋节至, 。

8.相顾无相识,

9. ,平海夕漫漫。

10.气蒸云梦泽,

11.坐观垂钓者, 。

12.晴川历历汉阳树,

【拓展延伸】

1.“神舟六号”遨游太空,让全体中国人的心随着它跳动了五天五夜,也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 , ”的雄心和气概。(填写杜甫《望岳》中的诗句)。

2.请写出一句含有 “鸟”的诗

句。: , 。

3.请写出一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或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 ,。

第六单元 《三峡》

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冬、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

春冬: ,良多趣味。

夏: , 。

秋: , 。

2.《三峡》中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是: , ,

3.《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 。(山河秀丽句)描写泉水瀑布句

是: ,

4.故渔者歌曰:“ ”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此句与唐朝李白

的 ,

两句诗是一致的。

6.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

婉幽美。

《短文两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0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