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一: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邻里乡亲》教案

我的邻里乡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邻里关系。

2、知道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

二、重点难点

1、感受邻里互助的快乐。

2、懂得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猜猜他们是谁?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我们的亲戚,却和我们住的很近,有时甚至近得就在一个屋檐下;他们不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却和我们朝夕相见,好像一开门就能见到他。他们是谁呢?(邻居)

是的,他们就是咱们的邻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一谈我们的邻里乡亲。(板书课题)

(二)各种各样的邻里关系

1、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邻居,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住在什么地方,你和邻居的关系怎么样?

预设(1):住在小区楼房,平时大家都关着门,偶尔会串门。

预设(2):住在农村平房或大院,大门都敞开着。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这样的邻里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如吃百家饭、夏天一起乘凉聊天。

2、小结:我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邻居,邻里关系也不尽相同。有的邻里亲密得像一家人,有的则是点头之交。无论关系如何,邻居都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

(三)远亲不如近邻

1、最近老师升官了,当上了小区的居委会主任。同学们先别忙着贺喜,老师这个官儿可不好当,好多街坊邻居都来找我帮忙,我都快忙不过来了。同学们能帮帮老师吗?

2、出示图一:萍萍的妈妈要出差了,小萍萍没人照顾,该怎么办呢?

预设1:学生回答找亲戚照看。进一步设限条件:老师也这么说,可是萍萍妈妈说她们家是外地人,亲戚都在外地呢。

预设2:学生回答找朋友同事帮忙照顾。再次限制条件:萍萍妈妈说朋友同事住的地方离萍萍的幼儿园太远了,不方便。

预设3:学生回答请邻居帮忙照看。师: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老师把这个主意告诉了萍萍妈妈,萍萍妈妈请了隔壁的李阿姨帮忙,萍萍到了李阿姨家,可高兴了。

3、出示图二:小丽放学回家忘记带钥匙了,可是离爸爸妈妈下班还有好长时间呢,小丽来找老师,可是老师有事要出门,怎么办呢?

预设1:学生回答小丽到公园去玩打发时间。师:小丽可是一个人啊,老师担心她会出什么危险,还有没有更安全的办法?

预设2:学生回答让小丽到邻居家等候。师:真是个好办法。老师带着小丽去了邻居孙奶奶家,孙奶奶热情地招呼了小丽,小丽还陪孙奶奶聊起了天,两个人都很开心。老师放心地走了。

4、出示图三:明天楼道要通煤气,怎么通知大家呢?

预设1:学生回答广播、张贴告示等。师:同学们的办法都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担心那些早出晚归上班的人听不到、看不到怎么办?

预设2;学生回答拜托一些邻居们相互通知提醒。师:老师听从了你们的建议,请一些街坊帮忙互相通知提醒,第二天通煤气的工作做得十分顺利。

5、小结:

刚才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谢谢同学们的帮忙,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居委会主任。在这些事情中,我们都是请谁帮的忙呢?(邻居)你有什么感触?(学生回答多会集中在邻居的重要这一方面,引导学生答出俗语“远亲不如近邻”,相机板书。)

(四)说说你从邻居那里得到的帮助

1、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相互帮助让我们的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睦。你从邻居那儿得到过帮助吗?

预设1:父母工作忙,到邻居家吃饭。引导学生谈谈吃那顿饭的感受。

预设2:停电了,到邻居家里借蜡烛、手电筒。

2、小结:

不单单是蜡烛、手电筒,我相信许多家庭都有向邻居借点柴米油盐、针头线脑的时候,虽然只是小小的东西,却包含着邻里间的和睦与热心。可见,安宁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多么重要啊。

可是,邻里间又不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当这些矛盾产生时,老师这个居委会主任又要出马了。邻里间都有些什么样的矛盾呢?这些矛盾又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二:《我的邻里乡亲》教学活动设计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三:《我的邻里乡亲》参考教案

我的邻里乡亲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简单了解熟悉的邻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懂得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并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邻里互助的快乐。

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并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调查访问、了解邻居

教师活动:

课前提出调查的要求,指导调查的方法,可以单独一人调查,也可以分组调查。

学生活动:

课前调查,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一两个邻居进行采访,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了解邻居,才能亲近邻居,帮助邻居。

二、介绍交流、展示调查所得

教师活动:

今天,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的邻居,可以说说他的名字、年龄,在哪儿读书(工作),最好能把你调查的结果向大家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

1.小组交流:你有怎样的邻居?并进行简单介绍。

2.“这是我的邻居”通过照片、采访录音等形式展示调查所得。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邻居,夸夸我的好邻居,使学生感受到邻里和睦相处的意义,并愿意与邻居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三、设置情境、指导行为

教师活动:

设置情境,播放录像:

学生活动:

如果我是录象中的主人公,我会这样做„„

设计意图: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录像的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交流使学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四、分享快乐、帮助邻居

教师活动:

讨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邻居,你能说说当邻居有困难时,你是怎样帮助他们的吗?当你得到他们的帮助时,你是怎样想的?当你有困难时,你的邻居又是怎样帮助你的?

学生活动:

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勾起对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回忆。

设计意图:

说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与邻居相处要做到一个“助”字,当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热心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五、课外拓展活动

教师活动:

1.总结,出示谚语。

2.选择一两项自己能为邻居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开展“邻里文明使者”活动,并将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3.向居委会和社区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以方便周围的邻居。

4.开个家庭会,专门汇总一下近些年来邻居帮助自家的情况,想一想怎样回报好邻居。

学生活动:

读一读“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

“邻里文明使者”活动和向社区提建议的活动可以一人行动,也可以几个家较近的学生一起行动。

设计意图:

了解一些谚语及其含义。通过开展“邻里文明使者”将此活动持续下去,成为儿童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本课内容从生活中来,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最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四:杨莉教学设计及资料

《邻里一家亲》

教案设计

隔重门—— 谚语 阴险的邻居,有时比凶恶的敌人更可怕。 —— 谚语

破车损坏道路,坏人殃及邻里。(维吾尔族) —— 谚语

瞒天瞒地,瞒不了隔壁邻居。 —— 谚语

邻家失火,不救自危。 —— 谚语

一家有事,四邻不安。 —— 谚语

人到难处邻里来。 —— 谚语

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 谚语

邻居平安,自己也平安。(维吾尔族) —— 谚语

为自己的狗护短的人,跟邻居合不来。(蒙古族) —— 谚语

只顾自己的人,和邻居合不来。 —— 谚语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莫把邻居当作盗贼。(维吾尔族) —— 谚语

和睦能结邻家。 —— 谚语

你父亲在世时,就要了解邻居。(柯尔克孜族) —— 谚语

千金买户,八百买邻。 —— 谚语

宁盼邻家买个驴,不盼亲戚中个举。 —— 谚语

村中有个好嫂嫂,满巷姑娘齐学好。 —— 谚语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 谚语

得好乡邻胜过亲。 —— 谚语

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 谚语

远亲不如近门,近邻水如对门。 —— 谚语

隔邻居,不隔心。 —— 谚语

多年邻居变成亲。 —— 谚语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 谚语

没有木头,支不起房子;没有邻居,过不好日子。(藏族) —— 谚语

和得邻居好,胜过穿皮袄。 —— 谚语

邻居好,一片宝。 —— 谚语

邻居好,无价宝。 —— 谚语

行要发伴,居要好邻。 —— 谚语

邻居好,赛金宝。 —— 谚语

典故

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 六尺巷牌坊

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五: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本单元教学要点:

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你的手,是关爱;所化做事多替邻里乡亲想想,是理解;主动承担公共事务,是责任感。这些进入文明社会的入场卷,你领导了吗?

◎老人、残疾人和贫困人群需要关爱,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邻里之间重在和睦友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一份职责,我们应该怎样去履行这份职责呢?

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

教学目标:

1.了解爷爷奶奶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对老年人产生敬意,尊重老年人。

2.理解老人的心思和特殊习惯,体会他们的情感需要。初步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孝心。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夸夸我心中的“老明星”

活动目的:

以学生课前“我做爷爷奶奶追星族”的调查了解为基础,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人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从而自然而然地对老年人产生敬意,为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做铺垫,让学生情有所出,做到因了解而理解。

活动步骤:

1.谈话:同学们,咱们前几天做了一回追星族,狠狠地过了一把追星瘾。但追星的对象不是那些演艺明星,而是你们家的──(爷爷奶奶)。(贴板书)孩子们回家对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做了调查采访,收集了一些照片,并且制作了小报。来,让我看看你们的小报,多漂亮呀!我想内容也很精彩吧!你一定想把你的爷爷奶奶介绍给大家吧!那我们就请小组里的孩子交流一下你们的小报,夸一夸自己的爷爷奶奶,看谁对自家的老人最了解。(边说边贴活动主题)

2.小组交流,师巡视。

过渡语:看你们说得那么得意,我们所有的人都忍不住想听听介绍。指名全班交流(展台展示:有年轻时照片的、制作精美档案详细的、有自己了解的项目的)。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第一位学生介绍照片、档案、最想夸他的内容;第二三四位档案部分只交流最想介绍的。预设评价语:(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随机评价)

◎你专门找到了________年轻时的照片,真难得呀!

◎________和你住一起吗?(是):难怪了解得这么清楚!(否)真不容易,还跑了那么远的路去调查;老师表扬你做事多么认真呀!

◎你还了解________的________,你真细心!

◎你的档案真详细!

第二课时

活动二 老人的心思我知道

活动目的:

通过“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猜老人的想法和心情,以引导学生能深入老人的内心世界,站在老人的角度,来理解老人的心思,用心去感受老人的情感需要。

1.谈话:(边说边贴活动主题)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爷爷奶奶的基本情况了解得很详细,那爷爷奶奶的心思你知道吗?他们的愿望和想法你能猜到吗?那我来说,你们来猜。请你看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课件展示教材第一幅图,师读文字)每次和爷爷奶奶分手时,他们总是要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谁来猜一猜?

生:„„

师:可见爷爷奶奶多爱我们呀!

2.(课件)这些爷爷奶奶的心思你能猜到吗?你愿意猜哪个就猜哪个。

(指一名女生)师:奶奶怎么关心孙子的?会叮嘱些什么?奶奶多关心我们呀! (指一名男生)师:为什么做一大桌的菜呀?

3.看来大家还是比较了解爷爷奶奶的心思,爷爷奶奶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疼爱关心我们。生活中你的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你的呢?你能体会到老人是怎么想的吗?(课件)那我们就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相邻的两个孩子一人说爷爷奶奶关心你的动作、言语,另一人来猜老人的心思,然后交换,比比看谁更懂爷爷奶奶的心。

4.哪组同学愿意来交流?(指名一组交流;其余组让说情况的学生请另外的同学来猜;学生出题老师猜)。

5.(课件)看来理解老人的心思既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用心体会了。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让我们认真观看,细细体会。(生看录像)夜深人静了,对着一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奶奶此时此刻在想什么?

生:„„

师:可奶奶接到儿女孙子不回来吃饭的电话时不是说:“忙„„忙„„忙好呀!” 生:„„

小结:奶奶那么孤独,希望儿孙能回来;但又怕影响他们,很矛盾!

6.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可是,在生活中面对他们的关爱,我们有没有对他们不够耐心、不够关心的时候?(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

7.我们来看看老人这个时候会说什么。今天我们就请来了几位同学的爷爷奶奶,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请爷爷奶奶到前边儿来就坐。同学们仔细听爷爷奶奶说什么。奶奶,您的儿女孙子对您不够耐心关心的时候,您怎么想?(老人说)

8.听了爷爷奶奶的话,你想说什么?(生交流)

第三课时

活动三 行动起来敬孝心

活动目的:

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动情的朗诵、轻缓的音乐,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老人为我们所作的付出,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明白老人需要我们的关爱。并且制作“孝心计划”,引导学生受之于内,发之于外,向老人表达自己的孝心,让爷爷奶奶高兴,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 活动步骤:

1.谈话:爷爷奶奶很爱我们,很理解我们,我们也很爱爷爷奶奶,希望爷爷奶奶高兴。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让你们听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2.师:你想说什么吗?你的爷爷奶奶还为你做了什么?(指名交流)

3.是呀!爷爷奶奶多么爱我们啊!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现在他们人老了、眼花了,或许走

不动了,他们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关爱呀!孩子们,你准备用什么实际行动来表达你对爷爷奶奶的爱,让爷爷奶奶高兴呢?请把你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写在孝心卡片上。(边说边贴活动主题)(生写,师巡视)

师:现在你的爷爷奶奶最需要什么?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4.指名交流。把孝心卡贴上黑板。

师:你们的计划都很好。孩子们,把你的孝心卡贴在黑板上,向爷爷奶奶敬一份孝心,愿意的也可以送给来到我们课堂的爷爷奶奶!

5.奶奶,我想采访采访您:听了孩子们的话,看了他们的孝心卡,您有什么感受?

6.总结:看,爷爷奶奶多高兴呀!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爷爷奶奶高兴。(指课题学生齐读)

第二课伸出爱的手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不便。

2、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例,从而敬佩那些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与习惯

1、大家共同参与自己所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该活动。

2、熟悉班集体环境,调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同学,能利用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与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间接,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2、能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

3、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和自我感受。

2、能够与同学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3、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资源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坤洲小学运用了实地考察、搜集及应用计算机课件。

实地考察:走访社区内的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实际体验自己与残疾人的情感。必要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搜集资料:查找有关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事例及社会普遍问题。

计算机课件:世界激励大师約翰.库提斯光盘

四、学生实态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

他们的生活中不容易体会到由于残疾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五、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扩充课文内容。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习交流与合作,培养心中有他人的精神。

(一)组织讨论: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残疾人,怎样做?

(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

六、教学准备:

1、布条、拐杖 2、《张海迪》故事光盘

3、搜集到的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第二课时

七、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

1、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根据任务提示来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第1、2小组试着用一只手收拾自己的书包。

第3、4小组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中走一圈。

第5、6小组扮演聋哑人向其他同学问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解决问题“你们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有什么感受?”

活动二:在“资料互传递”中认识到残疾人中的优秀人物都是可亲可敬的

1、把自己课前查阅的残疾人的优秀事迹讲述给同学们听。(谈谈在生活中见到的残疾人是怎样顽强地生活的。)

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要赞美这些残疾人?

分小组讨论:你们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后,有什么感受?

活动三:我做“画中人”,让学生自我反思,换位思考

1、先分小组,选出组员做途中的残疾人。

2、其他组员做残疾人的家人。

3、出示76页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画内容扮演角色。

4、如果你就是图中的残疾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活动四:召开“爱心工程金点子竞标会”为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出主意,想办法

1、请同学们就前面提出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

2、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不能实践的“金点子”写下来,交给有关部门。学生分组行动,实践自己的“金点子”,为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献爱心。

3、验收“爱心工程”。由“工程负责人”以不同形式汇报工程实施情况(表演、活动随笔、录像、请被帮助对象讲述)然后评选出“优秀工程”和“优秀工程师”。

八、课堂总结。

九、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载体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学会收集有用的信息。

第三课我的邻里乡亲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居住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如以前这样融洽,有的邻里之间可能同住在一幢楼里连姓啥都不知道,有的连起码的见面打

招呼都成了奢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我的邻里乡亲”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邻居,并进行合理的调查访问,从而指导自身的行为,做一个能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有教养的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简单了解熟悉的邻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懂得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并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邻里互助的快乐。

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并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

学生进行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制作多媒体课件。

总体设计思路:

1、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邻居和邻里关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发展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在提高培养中生活。通过播放几段录象,模拟现实生活中可能的情境,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和感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怎样友好地与邻居相处。

2、根据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调查、查找等能力的培养,在这一主题的设计中,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的任务,并进行简单指导。我设想教师能尽可能参与一部分学生的调查,提高调查的有效性。

3、适当拓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因此,我最后设计了三项拓展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和探究,从而也感受共享的快乐。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调查访问、了解邻居

教师活动:

课前提出调查的要求,指导调查的方法,可以单独一人调查,也可以分组调查。 学生活动:

课前调查,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一两个邻居进行采访,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了解邻居,才能亲近邻居,帮助邻居。

二、介绍交流、展示调查所得

教师活动:

今天,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的邻居,可以说说他的名字、年龄,在哪儿读书(工作),最好能把你调查的结果向大家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六:《春酒》教学设计

主题:从细微处析真情

《春酒》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二中学 纪润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精彩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1.知识储备

自主预习学习方案

● 走近作者

琦君,1918年,现当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本文选自《 琦君散文 》。

● 解读背景

琦君,出生在温州瞿溪,并在这里长达12年的童年生活,后随家迁往杭州。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1992年,琦君两次回国,知道了杭州,或许是因为尽享情怯,或是少小离家、物是人非的感慨,琦君终于没有回到近在咫尺的故乡瞿溪。但琦君何曾忘记过那片心灵深处的伊甸园?“象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

琦君的散文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朴实生活图景。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他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又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是故,琦君尽

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作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的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

2.字词梳理

● 读准字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

气氛( fēn) 两颊(jiá)家醅(pēī)薏仁(yì)斟酒(zhēn)煨炖(wēi dùn) .......● 辨清字形

给形近字组词

揽(包揽 ) 橄( 橄榄 ) 勘( 勘测) 醅(家醅 )

﹛ ﹛ ﹛ ﹛

榄(橄榄 ) 瞰( 鸟瞰 ) 斟(斟酌 ) 赔(赔偿 )

● 理解词义

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

①挑剔:在细节上挑毛病。

②家醅:自家酿的酒。

③巴结:奉承讨好。

④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奔腾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⑤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⑥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3.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过新年

﹛ 喝春酒 家乡的味道——

喝会酒

● 主旨概括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一、导入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那么火?

2012-05-20 14:36 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网编辑:王玲

没有大肆宣传,不在黄金时段,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这样火了。

【新民晚报·推荐】第一集还未播完,微博上已热议纷纷,“《舌尖上的中国》,看得我垂涎欲滴”。很快,“舌尖上的中国”冲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在天涯论坛也引起广泛热议,受关注度超越近期所有热播电视剧。

为什么一部纪录片能在话题性和口碑度上都轻松击败热播剧?除去视觉的饕餮盛宴,《舌尖上的中国》用节制而温情的语调讲述了许许多多和食物有关的人和故事,讲的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传承,家乡的风味,家庭的温情。

它介绍的不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不少网友看得“口水与泪水齐飞”,看得“才下舌头,却上心头”。

家乡食物的味道,那是无论谁无论走到哪都绕不过去的情结,离开家乡温州多年的作家琦君能绕得过去吗?那琦君版的“舌尖上的家乡”——《春酒》又在飘荡着什么味道?又在传递着怎样的情绪呢?

二、预习检测

三、教学实施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她无论是写人物,还是抒情怀,有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和。因此,读完文章,就如同饮了一杯甘醇的美酒。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感知春酒。

思考:作者在文中重点介绍的是哪种春酒?在何种场合出场?都写了谁泡的八宝酒呢?母亲和我泡八宝酒的方法相同吗?味同吗?

明确:作者重点写了八宝酒。在新年的场景里、在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里、在再起会置办会酒的场景出场。

写了琦君母亲和琦君泡的八宝酒。方法相同,但味不同。琦君泡的八宝酒没有家乡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特点及本文的文眼。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奇骏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他把许多有关的片段汇集于“思乡”的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

“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以后如法炮制的八宝酒„„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 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带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它点明了文章的题旨。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细读课文,品味春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

1、母亲泡的八宝酒和我泡的味不同,那么,儿时的作者与儿子对八宝酒的态度又有什么不同呢?表现在文章中的那些句子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结合具体的句子词语进行品析。

明确:儿子:挑剔,故意从细节上找毛病。

我:喜欢。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理解细节描写,并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描写是让文章生动的一把“钥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的常见方法:

①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

②静态描摹:对人物或事物的某个部位作细节描写。如眼睛、手、脸等。 ③运用修辞:运用比喻、夸张等。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和儿子的细节来分析其对八宝酒的态度,正是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找不见时教师加以引导。

A、“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珍爱。

我的态度

B、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

这一典型细节,一是逼真而形象地描绘出童年的“我”的天真、得意、兴奋、喜悦的神态与动作,“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活画出了小孩子得到心爱的宝贝后的喜悦心情。侧面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

C、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别人家的不甜,暗示母亲的八宝酒甜,好喝。透露出我对八宝酒的喜爱。

D、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看似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乡邻之间是如此随和,融洽。也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家乡的酒有着一股独特的甘甜与香气,竟引得我每次见到他要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方才过瘾。在想起那时贪喝的我,宠我的邻里乡亲以及那喝了会让人上瘾的味道,只觉得那时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啊,好怀念那时啊!

儿子的态度

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

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挑选 ;指点阐明。写出了琦君儿子的调皮,并表明了其态度。

2、儿时的作者为什么喜爱妈妈泡的八宝酒,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补气、健脾、明目的哟”“酒香加药香”“甜”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多年以后,身为人母,身处异国他乡的作者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却“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觉得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

明确:缺少了带地的家乡味。作者怀念的不仅是春酒,而且还怀念故乡的风土人情之美,怀念亲情、乡亲和家乡。

▶导学点三:知识延伸

1、从古至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为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意象)来表达对家乡无尽的情思。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那么我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仿句填词还原一下琦君“春酒”中家乡味。

仿句填词,积累古诗文

春酒有一种民俗的味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酒有一种思乡的味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酒有一种母亲的味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小小的白船儿,„„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春酒有一种童趣的味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花中无处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结:品着春酒的味道,我不由想到天涯论坛上很多网友评价:《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让我不由想起《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这些食物的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七:张小英《春酒》教学设计

从细微处析真情《春酒》

主备人:张小英 审核人: 使用人: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精彩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一、知识储备

● 走近作者

琦君,1918年,现当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本文选自《 琦君散文 》。

● 解读背景

琦君,出生在温州瞿溪,并在这里长达12年的童年生活,后随家迁往杭州。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1992年,琦君两次回国,知道了杭州,或许是因为尽享情怯,或是少小离家、物是人非的感慨,琦君终于没有回到近在咫尺的故乡瞿溪。但琦君何曾忘记过那片心灵深处的伊甸园?“象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

琦君的散文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朴实生活图景。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他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又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是故,琦君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作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的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

二、字词梳理

● 读准字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

气氛( fēn) 两颊(jiá)家醅(pēī)薏仁(yì)斟酒(zhēn)煨炖(wēi dùn) .......

● 辨清字形

给形近字组词

揽(包揽 ) 橄( 橄榄 )勘( 勘测) 醅(家醅 )

榄(橄榄 ) 瞰( 鸟瞰 斟(斟酌 ) 赔(赔偿 )

● 理解词义

①挑剔:在细节上挑毛病。

②家醅:自家酿的酒。

③巴结:奉承讨好。

④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奔腾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⑤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⑥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三、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这一杯春酒是一杯什么酒,请你为它做一份标签。

产地:故乡

春 生产日期:童年

成份:童趣、亲情、乡情 思乡酒 酒 浓度:情愈浓、酒愈浓

保质期:永远

●主旨概括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那么火? 没有大肆宣传,不在黄金时段,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这样火了。

【新民晚报·推荐】第一集还未播完,微博上已热议纷纷,“《舌尖上的中国》,看得我垂涎欲滴”。很快,“舌尖上的中国”冲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在天涯论坛也引起广泛热议,受关注度超越近期所有热播电视剧。

为什么一部纪录片能在话题性和口碑度上都轻松击败热播剧?除去视觉的饕餮盛宴,《舌尖上的中国》用节制而温情的语调讲述了许许多多和食物有关的人和故事,讲的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传承,家乡的风味,家庭的温情。

它介绍的不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不少网友看得“口水与泪水齐飞”,看得“才下舌头,却上心头”。

家乡食物的味道,那是无论谁无论走到哪都绕不过去的情结,离开家乡温州多年的作家琦君能绕得过去吗?那琦君版的“舌尖上的家乡”——《春酒》又在飘荡着什么味道?又在传递着怎样的情绪呢?

二、预习检测

三、教学实施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她无论是写人物,还是抒情怀,有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和。因此,读完文章,就如同饮了一杯甘醇的美酒。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感知春酒。

思考:作者在文中重点介绍的是哪种春酒?在何种场合出场?都写了谁泡的八宝酒呢?母亲和我泡八宝酒的方法相同吗?味同吗?

明确:作者重点写了八宝酒。在新年的场景里、在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里、在再起会置办会酒的场景出场。

写了琦君母亲和琦君泡的八宝酒。方法相同,但味不同。琦君泡的八宝酒没有家乡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特点及本文的文眼。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她把许多有关的片段汇集于“思乡”的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以后如法炮制的八宝酒„„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带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它点明了文章的题旨。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细读课文,品味春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

1、母亲泡的八宝酒和我泡的味不同,那么,儿时的作者与儿子对八宝酒的态度又有什么不

同呢?表现在文章中的那些句子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结合具体的句子词语进行品析。 明确: 儿子:挑剔,故意从细节上找毛病。

我:喜欢。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理解细节描写,并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描写是让文章生动的一把“钥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

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的常见方法:

①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

②静态描摹:对人物或事物的某个部位作细节描写。如眼睛、手、脸等。

③运用修辞:运用比喻、夸张等。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和儿子的细节来分析其对八宝酒的态度,正是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找不见时教师加以引导。

A、“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珍爱。

我的态度

B、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

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

这一典型细节,一是逼真而形象地描绘出童年的“我”的天真、得意、兴奋、喜悦的神态与动作,“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活画出了小孩子得到心爱的宝贝后的喜悦心情。侧面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

C、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别人家的不甜,暗示母亲的八宝酒甜,好喝。透露出我对八宝酒的喜爱。

D、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看似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乡邻之间是如此随和,融洽。也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家乡的酒有着一股独特的甘甜与香气,竟引得我每次见到他要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方才过瘾。在想起那时贪喝的我,宠我的邻里乡亲以及那喝了会让人上瘾的味道,只觉得那时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啊,好怀念那时啊! 儿子的态度

1、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

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挑选 ;指点阐明。写出了琦君儿子的调皮,并表明了其态度。

2、儿时的作者为什么喜爱妈妈泡的八宝酒,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补气、健脾、明目的哟”“酒香加药香”“甜”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多年以后,身为人母,身处异国他乡的作者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却“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觉得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

明确:缺少了带地的家乡味。作者怀念的不仅是春酒,而且还怀念故乡的风土人情之美,

怀念亲情、乡亲和家乡。

第三课时

▶导学点三:知识延伸

1、从古至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为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意象)来表达对家乡无尽的情思。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那么我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仿句填词还原一下琦君“春酒”中家乡味。

仿句填词,积累古诗文

春酒有一种民俗的味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 春酒有一种思乡的味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明。” 春酒有一种母亲的味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小小

的白船儿,……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春酒有一种童趣的味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花中无处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

趁东风放纸鸢。

小结:品着春酒的味道,我不由想到天涯论坛上很多网友评价:《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让我不由想起《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时间的味道:这些食物的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2、舌尖上的中国,汇集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可唯独缺了陕西的席,那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家乡的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故事写出来呢?

总结:大家介绍的不仅是美食,而是像琦君一样,更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不少网友看得“口水与泪水齐飞”,看得“才下舌头,却上心头”。家乡食物的味道,那是无论谁无论走到哪都绕不过去的情结。

3、拓展阅读

乡 音 龙应台

1985年,台湾人到大陆仍旧是违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个被落在火车站长我4 岁的哥哥。

清晨,还在半睡半醒中,宾馆窗外流进此起彼落的人语声,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里去呀?”“早啊!”人来人往。

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野狼一样竖起来。这窗外的人,怎么回事,竟然全说着我父亲的话;那声音、腔调,熟悉而亲切,像条睡暖了的旧被,像厨房里带点油腻的老钟。我冲动得想趴上窗子看看这些人的面貌——他们和父亲可长得也相似?

在台湾,父亲的乡音总惹人发笑,“听莫啦!”人们摇摇头。他得费好大的力气才能让人弄清他要的锄头、芋头、还是猪头。

而在这扇窗外,每一个人——厨师、公安、服务员、书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说着父亲的话,说得那么流利顺畅,说得那么不假思索、那么理直气壮,好像天下再大也只有这么一个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语言。

窗外人声不断,我起床洗漱。满嘴牙膏泡沫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埃及,我海子掉了!”

“海子”,是鞋子,我从小听熟了。“埃及”,父亲当年也这样喊他的母亲吧?是哪两个字呢?“爱己”?“爱姐”?“蜀人谓母曰姐”,楚蜀不远吧?

“有一次,我从学校里回来,跑了两三里的路,下着雪喽,进到屋里来,眼睛都花了。你奶奶给我一碗饭,我接过来,想放桌子上去,没有想到哗啦一声饭碗跌在地上,破了。”

“你奶奶以为我嫌只有米饭没有菜,把饭给甩了。她伤心地哭了,她把自己的饭省给我吃……”

父亲讲这个他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然后叹息:“我对不起你奶奶。”然后要沉默很久。 我们则各做各的事情;这个打破碗的故事不如司马光砸破水缸来得惊险,实在不怎么样。倒是在我满嘴牙膏泡沫倾听窗外的这一刻,突然想到:奇怪,这许多年来父女一场,怎么倒从来不曾问过父亲是否想家。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品社课教学情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品社课教学情境 作者:文秋菊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年第04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其教学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道德等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抽象说教,就很难产生实效。故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建议”)。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手段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在情境中感知

1.以趣导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笔者以说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会和谐相处》(六年级下册)一课的导入设计:让学生边看边听多媒体制作的童话《猫狗分肉》,一下子吸引住了全班学生的目光,很快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以情导入。如在讲授《家人的爱》》(一年级下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配以汶川大地震的一个画面:在房屋垮塌中,一位母亲紧紧地抱住年仅一岁的儿子,用自己的身躯挡住垮塌的房顶,牺牲自己而保全了孩子的生命。把母亲对子女的爱和自我牺牲精神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母爱的认识,对母亲充满了爱和崇敬的感情。

二、学文明理,在情境中领悟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思品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在形象、具体的画面中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的感知,接受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 道德义务。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情、景、理的 相互交融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规范行为。如笔者在教《诚信是金》(五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人应“一千金”,“言必信,行必果”,先播放了《中华成语故事》录像带“曾子杀猪”这个片段。放完录像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曾子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他的孩子会怎样想?久而久之,他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对照录像中的情景,学生很容易就懂得了“要讲信用”的道理。

三、辨别分析,在情境中导行

品社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而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能更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美丑.增强他们

辨别是非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反馈和道德判断,借以深化道德认知,指导道德行为。如在教学《我的邻里乡亲》中,笔者积极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导行。其操作方法是播放以下教学课件:

1.妈妈正要带小华上街去买玩具,这时家里来了客人。小华很不高兴,催妈妈快走。

2.妈妈热情接待客人,而小静急忙躲进房间里不肯出来。

3.外公、外婆来了,小明热情接待;别的客人来了,他就不愿理睬。

学生看完课件后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辨析,学生们提高了认识,学会了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行为要求之后,还要进行具体的恰当的行为方式的指导。如笔者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做》(四年级上册)一课,当学生提出学习、做事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并且要讲究质量时,就在多媒体的屏幕上出现卡通想象给予肯定;当学生提出“一边看电视,一边读报”时,屏幕上的卡通想象随即指出这种做法的弊病;当学生提出“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学习功课”时,屏幕上的卡通想象又提醒学生注意,讲究效率并不等于每时每刻都要学习,还要劳逸结合。这种行为方式的指导,有利于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总结归纳,在情境中延伸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把课本上所学的道德理论落实于实际行动中呢?笔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总结归纳,将“导行”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校内延伸至校外;让学生从明白的道理中,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如上《吃穿用从哪里来》一课在最后总结时,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一颗非常耀眼的劳动星,紧接着一只小蜜蜂飞了出来。于是,总者进行总结归纳:“劳动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我们要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希望大家以后在家里要经常帮助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将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对爱劳动的好孩子颁发劳动星。”结果学生们的劳动积极性普遍提高,自理能力不断增强。

总之,在思品学科中恰当、适时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奠定基础。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九: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人教版《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教案

先锋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先锋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我的邻里乡亲教学设计篇十:思品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七)第四单元 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课 让爷爷奶奶高兴 教学目标: 1.了解爷爷奶奶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对老年人产生敬意,尊重老年人。 2.理解老人的心思和特殊习惯,体会他们的情感需要。初步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孝心。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夸夸我心中的“老明星” 活动目的: 以学生课前“我做爷爷奶奶追星族”的调查了解为基础,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人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从而自然而然地对老年人产生敬意,为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做铺垫,让学生情有所出,做到因了解而理解。 活动步骤: 1.谈话:同学们,咱们前几天做了一回追星族,狠狠地过了一把追星瘾。但追星的对象不是那些演艺明星,而是你们家的──(爷爷奶奶)。(贴板书)孩子们回家对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做了调查采访,收集了一些照片,并且制作了小报。来,让我看看你们的小报,多漂亮呀!我想内容也很精彩吧!你一定想把你的爷爷奶奶介绍给大家吧!那我们就请小组里的孩子交流一下你们的小报,夸一夸自己的爷爷奶奶,看谁对自家的老人最了解。(边说边贴活动主题) 2.小组交流,师巡视。 过渡语:看你们说得那么得意,我们所有的人都忍不住想听听介绍。指名全班交流(展台展示:有年轻时照片的、制作精美档案详细的、有自己了解的项目的)。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第一位学生介绍照片、档案、最想夸他的内容;第二三四位档案部分只交流最想介绍的。预设评价语:(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随机评价) ◎你专门找到了________年轻时的照片,真难得呀! ◎________和你住一起吗?(是):难怪了解得这么清楚!(否)真不容易,还跑了那么远的路去调查;老师表扬你做事多么认真呀! ◎你还了解________的________,你真细心! ◎你的档案真详细! 活动二 老人的心思我知道 活动目的: 通过“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猜老人的想法和心情,以引导学生能深入老人的内心世界,站在老人的角度,来理解老人的心思,用心去感受老人的情感需要。 1.谈话:(边说边贴活动主题)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爷爷奶奶的基本情况了解得很详细,那爷爷奶奶的心思你知道吗?他们的愿望和想法你能猜到吗?那我来说,你们来猜。请你看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课件展示教材第一幅图,师读文字)每次和爷爷奶奶分手时,他们总是要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谁来猜一猜? 生:…… 师:可见爷爷奶奶多爱我们呀! 2.(课件)这

些爷爷奶奶的心思你能猜到吗?你愿意猜哪个就猜哪个。 (指一名女生)师:奶奶怎么关心孙子的?会叮嘱些什么?奶奶多关心我们呀! (指一名男生)师:为什么做一大桌的菜呀? 3.看来大家还是比较了解爷爷奶奶的心思,爷爷奶奶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疼爱关心我们。生活中你的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你的呢?你能体会到老人是怎么想的吗?(课件)那我们就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相邻的两个孩子一人说爷爷奶奶关心你的动作、言语,另一人来猜老人的心思,然后交换,比比看谁更懂爷爷奶奶的心。 4.哪组同学愿意来交流?(指名一组交流;其余组让说情况的学生请另外的同学来猜;学生出题老师猜)。 5.(课件)看来理解老人的心思既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用心体会了。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让我们认真观看,细细体会。(生看录像)夜深人静了,对着一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奶奶此时此刻在想什么? 生:…… 师:可奶奶接到儿女孙子不回来吃饭的电话时不是说:“忙……忙……忙好呀!” 生:…… 小结:奶奶那么孤独,希望儿孙能回来;但又怕影响他们,很矛盾! 6.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可是,在生活中面对他们的关爱,我们有没有对他们不够耐心、不够关心的时候?(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 7.我们来看看老人这个时候会说什么。今天我们就请来了几位同学的爷爷奶奶,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请爷爷奶奶到前边儿来就坐。同学们仔细听爷爷奶奶说什么。奶奶,您的儿女孙子对您不够耐心关心的时候,您怎么想?(老人说) 8.听了爷爷奶奶的话,你想说什么?(生交流) 活动三 行动起来敬孝心 活动目的: 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动情的朗诵、轻缓的音乐,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老人为我们所作的付出,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明白老人需要我们的关爱。并且制作“孝心计划”,引导学生受之于内,发之于外,向老人表达自己的孝心,让爷爷奶奶高兴,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 活动步骤: 1.谈话:爷爷奶奶很爱我们,很理解我们,我们也很爱爷爷奶奶,希望爷爷奶奶高兴。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让你们听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2.师:你想说什么吗?你的爷爷奶奶还为你做了什么?(指名交流) 3.是呀!爷爷奶奶多么爱我们啊!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现在他们人老了、眼花了,或许走不动了,他们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关爱呀!孩子们,你准备用什么实际

行动来表达你对爷爷奶奶的爱,让爷爷奶奶高兴呢?请把你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写在孝心卡片上。(边说边贴活动主题)(生写,师巡视) 师:现在你的爷爷奶奶最需要什么?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4.指名交流。把孝心卡贴上黑板。 师:你们的计划都很好。孩子们,把你的孝心卡贴在黑板上,向爷爷奶奶敬一份孝心,愿意的也可以送给来到我们课堂的爷爷奶奶! 5.奶奶,我想采访采访您:听了孩子们的话,看了他们的孝心卡,您有什么感受? 6.总结:看,爷爷奶奶多高兴呀!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爷爷奶奶高兴。(指课题学生齐读) 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八)第二课 伸出爱的手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不便。 2、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例,从而敬佩那些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与习惯 1、大家共同参与自己所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该活动。 2、熟悉班集体环境,调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同学,能利用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与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间接,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2、能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 3、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和自我感受。 2、能够与同学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3、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资源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坤洲小学运用了实地考察、搜集及应用计算机课件。 实地考察:走访社区内的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实际体验自己与残疾人的情感。必要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搜集资料:查找有关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事例及社会普遍问题。 计算机课件:世界激励大师約翰.库提斯光盘 四、学生实态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容易体会到由于残疾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五、教学

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扩充课文内容。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习交流与合作,培养心中有他人的精神。 (一)组织讨论: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残疾人,怎样做? (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 六、教学准备: 1、布条、拐杖 2、《张海迪》故事光盘 3、搜集到的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七、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 1、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根据任务提示来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第1、2小组试着用一只手收拾自己的书包。 第3、4小组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中走一圈。 第5、6小组扮演聋哑人向其他同学问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解决问题“你们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有什么感受?” 活动二:在“资料互传递”中认识到残疾人中的优秀人物都是可亲可敬的 1、把自己课前查阅的残疾人的优秀事迹讲述给同学们听。(谈谈在生活中见到的残疾人是怎样顽强地生活的。) 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要赞美这些残疾人? 分小组讨论:你们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后,有什么感受? 活动三:我做“画中人”,让学生自我反思,换位思考 1、先分小组,选出组员做途中的残疾人。 2、其他组员做残疾人的家人。 3、出示76页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画内容扮演角色。 4、如果你就是图中的残疾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活动四:召开“爱心工程金点子竞标会”为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出主意,想办法 1、请同学们就前面提出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 2、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不能实践的“金点子”写下来,交给有关部门。学生分组行动,实践自己的“金点子”,为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献爱心。 3、验收“爱心工程”。由“工程负责人”以不同形式汇报工程实施情况(表演、活动随笔、录像、请被帮助对象讲述)然后评选出“优秀工程”和“优秀工程师”。 八、课堂总结。 九、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载体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学会收集有用的信息。 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九)第三课 我的邻里乡亲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居住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如以前这样融

洽,有的邻里之间可能同住在一幢楼里连姓啥都不知道,有的连起码的见面打招呼都成了奢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我的邻里乡亲”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邻居,并进行合理的调查访问,从而指导自身的行为,做一个能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有教养的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简单了解熟悉的邻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懂得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并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邻里互助的快乐。 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并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 学生进行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制作多媒体课件。 总体设计思路: 1、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邻居和邻里关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发展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在提高培养中生活。通过播放几段录象,模拟现实生活中可能的情境,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和感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怎样友好地与邻居相处。 2、根据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调查、查找等能力的培养,在这一主题的设计中,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的任务,并进行简单指导。我设想教师能尽可能参与一部分学生的调查,提高调查的有效性。 3、适当拓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因此,我最后设计了三项拓展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和探究,从而也感受共享的快乐。 教学活动过程: 一、调查访问、了解邻居 教师活动: 课前提出调查的要求,指导调查的方法,可以单独一人调查,也可以分组调查。 学生活动: 课前调查,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一两个邻居进行采访,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了解邻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