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崛起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一:苏联的崛起教案

苏联的崛起

备课人:刘全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

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苏联在20世纪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走上现代化之路。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弊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据资料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培养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

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苏联的建设成就,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2、 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哪

些政策?其意义如何?

2、 导入:苏联成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我们将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呢?请阅读本课!

二、 苏联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纷纷建立了自

己独立的共和国。在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后,各族人民的团结进一

步加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各共和国联合起来组成苏联。

2、成立时间及最初加盟国

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

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三、 理想与成就

1、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及两个五年计划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农业,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1925年12月苏共(布)“十四大”制定了工业化的总路线。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起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斯达汉诺夫运动”

师: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煤矿的采矿工,1935年,他以冲天的劳动热情在6个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风镐采煤的世界记录,表现出苏联工人高昂的建设精神。随后,全国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

四、 斯大林模式

1、学生看书,了解斯大林模式

2、师总结:

(1)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形成。

(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

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

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3)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特点

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里,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结构,民主和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师总结: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之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的误区。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客观地评价斯大林及其模式。

【布置作业】

1、思考: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我们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板书设计】

时间:1922

苏 苏联的成立 原则:自原、平等

最初加盟国:

联 1926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 理想与成就 第二个五年计划:

完成的意义:

崛 标志:

起 斯大林模式 评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较强,讲解时可以联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加以对比。同时,为方便学生理解,可结合事例加以讲解,要理论和实例向结合,使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理论。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二:九年级下册历史 苏联的崛起 教案

2.苏联的崛起

复习导入新课: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先后实行了两种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设问: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议道路中一种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然而,1924年列宁不幸逝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是谁呢?斯大林是如何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呢?

第二课:苏联的崛起

一.理想与成就

1.理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设问: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小字思考:苏联人民的理想是什么?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后,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是此时的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在这种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要将苏联建设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国。

设问:同学们看第八页斯大林语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哪个行业呢?

此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有计划的进行,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在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P7-8 (1) (2)

设问:学生问读课文找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苏联除了在工业方面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发展集体农庄。同学们通过P8 集体农庄的农民在劳动插图,发展集体农庄,实行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理想和成就向来都是不能等同的,可是在苏联却把理想就成了现实,在短短的十几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为什么呢?

由二位同学朗读课本P8小字斯达汉诺夫运动与P10材料阅读

分组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当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二.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

1. 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设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什么?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实行计划经济

3.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弊端)P8-9

学生分组讨论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

(1)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政治上的表现:P8

正是由于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问题才导政苏联“萧反运动”的发生,在这运动中,大批党员,干部及普通群众遭到无辜逮捕,流放,枪决,给苏联的建设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P9

在工业化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3.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P9最后一段

学习方法指导: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学生分成二组:

女生回答斯大林模式的利,男生回答斯大林模式的弊

教师总结:对斯大林模式要一分为二看待,既要对这种模式下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又要看到它存在的问题。

讨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这种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作用?

课堂小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这个过程中创立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课堂延伸:每课一得:

如何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三:苏联的崛起教案 6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联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重大弊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重大弊端。 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课型)

1.导入:苏联的国歌导入新课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4.检测:学生预习目标达成检测

5.补充:利用本课图片、材料对预习内容简单的重复,加深学生印象。

6.小结:结合预习内容概括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五

1928年至1937年,苏联执行两个五年计划.

年成就: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世界 。 计苏联成为一流的工业强国。 划 苏年,苏联颁布 ,标志着 制度在苏联建立, 联也标志着 的形成。 的斯崛 大起 来干预经济。 林

模 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 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建设和 的持续发展,

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7.方法:总结介绍学习目标的记忆方法(板书归纳记忆) 8.巩固:学生把知识点背诵3分钟(多媒体展示) 9.探究: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利用各类史料尽量把设计的问题简单化,对相关知识点的解释通俗易懂,语言精练,贯穿情感渗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哪一政策基本体现了列宁的主张?斯大林主张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从当前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一体制有何弊端? 1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你对“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有何认识。

(1)为何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2)插图分别反映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学习苏联人的哪些精神?

(3)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与后一幅插图类似的历史事件?

(4)苏联(苏俄)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有何启示?

10.巩固: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本课学生所学。

四、教学反思:

2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四:苏联的崛起学案

苏联的崛起学案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重点、难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以及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难点:

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 、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苏联主要制定了哪些政策?

2、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同时,苏联还形成了什么体制?

2、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格式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3、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作为难点知道学生理解分析)

四、拓展训练: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影响?

22、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仔细观察下面图片,并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联系上面图片,请回答:到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什么突出的成就?

(2)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你认为,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 存在的严重弊端主要有哪些?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段话中所指的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斯大林模式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赫鲁晓夫上台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明辨是非

⑴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立即启动了工业化进程。( )

⑵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

⑶苏联在重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轻工业和农业出现了倒退。( )

⑷斯大林模式从长远来看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

下面是小明历史课《苏联的崛起》上的一段笔记,请看看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找出并改正。

斯大林统治时期,开始了苏联的工业化。他所进行的工业化,注重工业个部门的协

调发展。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在1936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

对号入座

①创造风镐采煤世界记录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③开始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④高度集权,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A、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 )B、斯达汉诺夫 ( )

C、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被暗杀 ( )D、斯大林模式 ( )

答案:

22题(10分)

(1)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分)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2分)

(2)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2分)

(3)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利过分集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2分)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2分)

1.回答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1)20世纪30年代,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3分)

(3)你对斯大林模式是如何看待的?(6分)

1.(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施的结果。

(2)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有利也有弊。

利:斯大林模式创立时是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先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但斯大林模式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形成了巨大误区,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从长期看,其弊端不断显现。

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模式在经济方面强调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商业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五: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2课“苏联的崛起”精品学案(附答案)

灌南县树人实验学校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学案

附录: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2、优先发展重工业。3、1928,欧洲第一,第二,工业强国。4、1936年,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经济体制。 (二)探究交流

■寻找内在联系:理想与成就

●找一找:1、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远远高于欧洲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2、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并建成了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冶金、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国。

●想一想:苏联人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以及领导者英明的领导思路促使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议一议: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

■确立是非观念:评述斯大林模式 ●谈一谈: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忆一忆: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 ●辩一辩:让你的思维会变得更缜密!

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1-4:BCAD (二)阅读探究: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等。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六:1.2苏联的崛起 教案1(历史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 苏联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 讲授新课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

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

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肃反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本课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练习巩固

书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七:第二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第二课、苏联的崛起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了解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认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导学重难点 重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导学设计意图 1、由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学,了解课文的大意。 3、了解苏联建设的理想与取得的成就。

4、正确、全面的认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利弊。 5、指导学生结合本国的国情谈谈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教具准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照片;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片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由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苏联的崛起 二、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学课文(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苏联主要制定了哪些政策? 2、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同时,苏联还形成了什么体制? 2、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格式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3、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作为难点知道学生理解分析) 四、拓展训练: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影响?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回顾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进入新课的学习。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看教材回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 看图,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材回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学生看教材回答表现,并分析出特点:高度集中。 在老师指导下,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回答。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摆脱

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完成作业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八: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九:2.苏联的崛起 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苏联在20世纪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走上现代化之路。

2、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 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弊端。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数据资料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培养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苏联的建设成就,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2、 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其意义如何?

2、 导入:苏联成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我们将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呢?请阅读本课!

二、苏联的成立

1、 成立的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纷纷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共和国。在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后,各族人民的团结进一步加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各共和国联合起来组成苏联。

2、 成立时间及最初加盟国

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三、理想与成就

1、 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及两个五年计划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农业,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1925年

12月苏共(布)“十四大”制定了工业化的总路线。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起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斯达汉诺夫运动”

师: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煤矿的采矿工,1935年,他以冲天的劳动热情在6个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风镐采煤的世界记录,表现出苏联工人高昂的建设精神。随后,全国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

四、斯大林模式

1、学生看书,了解斯大林模式

2、师总结:

(1)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形成。

(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

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

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3)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特点

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

个人手里,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结构,民主和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师总结: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

身于工业化国家之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的误区。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客观地评价斯大林及其模式。

【布置作业】

1、 思考: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 我们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板书设计】

时间:1922

苏苏联的成立原则:自原、平等

最初加盟国:

联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理想与成就第二个五年计划:

完成的意义:

崛标志:

起斯大林模式评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较强,讲解时可以联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加以对比。同时,为方便学生理解,可结合事例加以讲解,要理论和实例向结合,使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理论。

苏联的崛起教案篇十:第2课 苏联的崛起 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 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苏联在20世纪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走上现代化之路。

2、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 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弊端。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数据资料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培养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 的严重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苏联的建设成就,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2、 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其意义 如何?

导入:苏联成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我们将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呢?请阅读本课!

二、苏联的成立

1、 成立的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纷纷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共和国。在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后,各族人民的团结进一步加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各共和国联合起来组成苏联。

2、 成立时间及最初加盟国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苏维埃社会 主义共

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三、理想与成就

1、 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及两个五年计划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农业,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1925年

12月苏共(布)“十四大”制定了工业化的总路线。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起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斯达汉诺夫运动”

师: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煤矿的采矿工,1935年,他以冲天的劳动热情在6个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风镐采煤的世界记录,表现出苏联工人高昂的建设精神。随后,全国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

四、斯大林模式

1、学生看书,了解斯大林模式

2、师总结:

(1)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 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形成。

(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

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

济 ,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3)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特点

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

个人手里,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结构,民主和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师总结: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 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之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阻碍了苏联 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的误区。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客观地评价斯大林及其模式。

【布置作业】

1、 思考: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 我们如何评价斯大林 模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099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