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一:科学常识教学问题的几点反思
拓展资源
科学常识教学问题的几点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实施,带来了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乐趣”的探究性学习目前已成为幼儿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并已经成为指导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案例呈现】
片段一:在大班《热胀冷缩》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手中的水银温度计插入温水中,这时水银柱缓缓上升。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幼:细管中红色东西慢慢上来了。师:为什么细管中红色液体会上来呢?幼1:因为外面是热水,所以水柱上来了。幼2:是不是下面的水把它(管子中的水银)推上来了?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你们摸一下,细细的玻璃管底部并没有破,可管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变热了。师:因为管子外面变热了,里面的水银也就热起来了,温度升高,液体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水银柱就上升了。对于老师的解释,孩子们听得一脸茫然……
片段二:某幼儿园在进行主题《蜗牛》活动时各年龄班编写的活动方案
一、小班《蜗牛》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1.提问: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从蜗牛头上的触角、眼睛按顺序引导幼儿观察,并让幼儿用手模仿蜗牛的触角及其伸缩。
·国培计划(2011)—宁夏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3提问: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并让幼儿摸一摸,问: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壳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4.学习蜗牛爬
二、中班《蜗牛》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
2.不害怕蜗牛,喜爱蜗牛
活动过程:
1.播放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及其歌词,了解蜗牛爬得慢的特征。
2.出示一盘蜗牛,给每名幼儿一只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壳、触角、头、眼睛、身体、足)。然后,让幼儿将小蜗牛放在阳台上。
3.播放音乐,幼儿做游戏,学蜗牛爬
三、大班《蜗牛》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蜗牛壳的作用、蜗牛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2.通过观察,培养幼儿对蜗牛的喜爱及探索的态度。
活动过程:
1.今天我带来了几个小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对了,你们喜欢蜗牛吗?现在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能不能难住你们。
(1你们说蜗牛是什么动物?它有眼睛、嘴巴、鼻子吗?它们都长在哪里?它有骨头吗?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见蜗牛?在它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银白色的线吗?为什么?
(3)如果蜗牛遇到某种东西会怎么样?为什么?
2.现在咱们来看看蜗牛的头、眼、嘴长在哪里。看看它怎样行走的,会不会留下白色的线。
【经典论述】
·国培计划(2011)—宁夏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幼儿教师在确定科学教育的主题目标与内容上常常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往往不太清楚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应该学习哪些科学内容,学到什么程度比较适宜。在科学活动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其中包含了探究任务。此时教师必须明确,对幼儿而言只有相对熟悉的内容且保持着适宜的新颖,同时又不完全脱离幼儿已有经验,是最有利于幼儿认知发展的。否则,就不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片段一中在大班《热胀冷缩》科学探索活动中,对于老师的解释,孩子们听得一脸茫然„„而导致的原因就是因为,需要解决问题的认知难度已超出了幼儿的发展范围。其结果自然是难以维持幼儿的探究兴趣,何谈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能谈不到科学的探索。探究内容的展开应适应不同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对认知水平低的幼儿应选择先自由探索分类记录的办法再进行反思总结,对认知水平高的幼儿应选择集体讨论以往的分类经验后再进行迁移。
科学知识不同于向幼儿灌输概念的教学,它应该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思考,鼓励幼儿自己形成对事实的解释。同时,科学的知识它应该对幼儿的认识和解释提出挑战,引导幼儿主动吸收别人的观点,进而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错误”理论。例如,在“沉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幼儿呈现那些重而不沉的物体,以诱导他们进行解释和讨论,这正是幼儿概念转变的途径。科学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目的并不是让幼儿获得科学概念,而仅仅是让幼儿迈出朝向科学概念的第一步。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不可能达到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理解,因此幼儿科学教育也不应超越幼儿的发展阶段。概念转变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指向,把科学知识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明确了科学教育的起点和方向,也明确了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它对教师的真正挑战并不在于如何把科学知识教给幼儿。
一般来说,幼儿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科学技术及其影响、材料和科学现象、天气和自然现象都可成为幼儿探究的科学领域。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比较缺乏,尤为突出的是教师关于科学领域的主题目标与内容的知识非常欠缺。如片段二中三个蜗牛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进行的三个蜗牛活动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定位于蜗牛的外形特征,只是在提问方式与观察顺序上有所差异,并没有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与已有知识经验来开展活动。一般说来,目前幼儿
·国培计划(2011)—宁夏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科学教育中对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比较关注,而对动物的排泄、生长变化以及动物的繁殖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探究则相对较少。大班教师大可进行蜗牛产卵的研究,这本该是一个引导幼儿了解、观察蜗牛繁殖与生长变化的有利条件,但教师因为自身相应知识储备不够,没有抓住幼儿这一兴奋点,仍停留在探讨蜗牛的外形特征上,也就难怪幼儿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除了要掌握以上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正确的理念之外,学习操作性的理论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为使幼儿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就应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求;为使幼儿在活动中能自由创造和发现,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为使幼儿能在教师预设的前提下,习得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设置有意义的材料。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尽管教师在观念上已开始从单纯注重科学知识的教学转移到全面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幼儿的操作、探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空有形式。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压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然而,实践中的科学教育活动过多地把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目标,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时间和条件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学习发展的特点,不知道幼儿喜欢探究什么,能探究什么,怎么探究。
【实施策略】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针对日常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常出现的几点问题进行反思:
1.教师要做好进行本科学活动的充分准备并及时进行反思
科学本身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领域,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并不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事先的精心准备对于教师的科学常识教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通过阅读书籍、浏览网页以及与他人交谈等方式来获取与所要进行的科学主题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明确这个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和所包含的科学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进行归类和结构化。例如,在对蜗牛的探究中,教师需要事先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基本需求、行为方式和生命周期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及其
·国培计划(2011)—宁夏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所蕴含的科学概念,明确这些科学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教师要亲自去观察科学现象,并运用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通过亲身实践,教师能够为儿童的探究活动确定和设计适宜的物质环境(充分的活动空间,能够激励和支持儿童进行探究的材料等),能够预见儿童可能会做的一些事情或可能会问的一些问题,能够发现有可能引导出儿童有趣想法的挑战或者关注点,从而为儿童活动以及与儿童就其活动进行讨论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活动前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活动的准备是否充分。我是否了解这一主题所包含的基本科学概念?这个空间足够容纳几组儿童在一起活动?我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合适方便?我能给儿童提供哪些书籍、图片等资料来支持其探究?儿童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有哪些?
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任务的完结,要增长组织幼儿科学活动的实践智慧,课后的反思断然是不可少的。教学反思不是检讨、批评和自我批评,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的总结,是教师改进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反思方面,除了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设计、材料设计以外,还不断提高口头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并丰富自己的肢体语言。活动结束后仔细、反复地看活动设计,或者和教师一起就活动的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以此帮助自己不断提高和进步。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和结束后,教师进行科学的纪录对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是非常必要的。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深度即广度”,只有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详尽的纪录和思考,才会带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学习情境下幼儿的各种可能性表现并恰倒好处地处理和把握,也才能帮助教师将对幼儿的理解进行迁移,运用到更广泛的科学活动教学中去。比较是进行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前后比较中的反思,将此时主观的“我”和彼时客观的“我”对立起来,思索当时我为什么那样做,缺陷在哪,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会怎么做。当然,这种反思是全方位的,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和组织方法的选择,到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的情况,教学评价等。有了这种深入的思索,教师对于如何组织科学活动,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等等都会更加具有预见性和目的性,实践也就在这个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国培计划(2011)—宁夏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二: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反思:有趣的指纹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科学活动反思:我从哪里来?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的发育开始很早,即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真实正确的表述性知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本园有怀孕教师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2、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幼儿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在活动延伸中,教师在区角提供了小沙袋让幼儿绑在身上,让他们通过半天的活动,体会当妈妈的辛苦。
3、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处处皆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利用孩子们关注马老师怀孕的现象,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儿对其错误的认识,使孩子们对生命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4、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怀孕这个机会,丰富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经验。
科学活动反思:拼图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发现幼儿在自主玩拼图游戏时兴趣指向比较浓,却缺乏一种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何把“拼图游戏”作为教育的一个载体,使幼儿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还能在游戏中帮助他们提炼经验,拓宽思路呢?我尝试利用通过拼组九个方格的正方形图来进一步挖掘拼图游戏的教育潜在价值,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空间知觉能力,培养他们的多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通过一次次的操作验证环节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教具的设计和选择非常重要。有颜色的拼图卡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采用“一纸三用” 设计的节约理念,拼图底版、1号记录单和2号记录单都合并在一张纸上,中间用缝纫机踩出空点痕迹,方便幼儿折叠撕贴。这种优化常态教学质量,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的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同时也节省操作结果的展示空间。
突出同伴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拼图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是先找出一块图形,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试,拼成了,再去找另一个;有的幼儿是先看图形缺口的形状,然后去找对应的图形,再用旋转的方式来完成拼组。尽管他们都完成了拼图,显然,后者的思维水平远远高于前者,这是一个同伴之间学习策略交流的良机。又如在难易递进的两次操作环节中我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再加上教师的提炼和概括,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转向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制造悬念,激发操作欲望。在二次操作结束后对比幼儿的操作发现:原来方块数量少的卡片组合方法多,方块数量多的卡片组合方法少。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下次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我正是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启发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的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大班科学活动:对称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三:对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反思
对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反思
一、从一个典型案例看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活动尚处于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更新的过渡阶段,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存在一定问题。请看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
中班科学活动:蔬果的沉浮
师:这里有很多蔬菜水果,有什么呢?
众幼:(七嘴八舌)西红柿、香蕉、苹果、土豆、葡萄……
师:现在老师让小朋友动动脑筋,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是沉的,还是浮的?猜猜看。
幼:会沉下去;会浮起来;沉下去……
师:先猜猜,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沉还是浮?看,这里有很多这些蔬菜水果的照片,你们去拿一张,如果觉得是沉下去,就把它贴到这个黑板上画的大鱼缸的下面;如果觉得是浮起来的,就贴到大鱼缸的水面上。(小朋友纷纷去猜、去贴了……)
师:后面的桌子上,放了很多的蔬菜水果,你选一种放到旁边的水桶里,看看会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尝试,但比较感兴趣的是东西丢到水桶里溅起水花的样子,并没有仔细观察,也没有尝试每一种蔬果。)
师:来,老师再试一次。(老师在自己的座位前放一透明的玻璃水缸,还有5种蔬菜水果,放一串葡萄进去)怎么样?
幼:沉下去了。
师:一起与老师说:葡萄是沉下去的。(幼儿重复)
师:现在知道了吧,西红柿是浮的,土豆是沉的,葡萄是沉的,苹果是浮的,香蕉是沉的。(有个孩子说:香蕉是浮的)
师:这些东西到底是沉还是浮,你们再拿一张照片去贴到另一块黑板上画的鱼缸上。(幼儿纷纷去贴)
师:有没有贴错的。
幼:没有。
师:再仔细看看。
幼:有错的。(有幼儿上去纠正)
师:再看看,有没有错。
师:我们再看看刚才没有试之前贴的照片有没有错。
幼:有错的。(幼儿上去一一改正)
师:现在再看看有没有错。
幼:没有。
师:(总结)苹果是浮的,葡萄是沉的,土豆是沉的,西红柿是浮的……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用你的动作表现一下蔬菜水果的沉浮。(苹果是浮的,一起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土豆是沉的,一起收起手臂,蹲下去……)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尽管教师在观念上已开始从单纯注重科学知识的教学转移到全面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幼儿的操作、探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空有形式。本案例中教师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既给幼儿提供了操作的材料,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活动效果不错”,“新《纲要》上所提倡的新观念我都反映了”。但从活动看,“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仍比较明显,幼儿的观察技能没有得到引导,猜想没有验证,实验缺乏价值,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及科学的态度、精神在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地位。
(二)科学活动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压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然而,实践中的科学教育活动过多地把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目标,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时间和条件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学习发展的特点,不知道幼儿喜欢探究什么,能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如本活动,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告诉他们蔬果的沉浮,总结出一个结论,孩子的操作有些“象征性”。
(三)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不能给幼儿搭建感悟或认知的支点。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要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但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活动的形式,热衷于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下工夫以吸引幼儿,而很少关注教学语言的使用,致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往往出现“启而不发”“不感不悟”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在上述案例活动中不明显,但也是当前科学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如大班的《热胀冷缩》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将水银温度计插入热水中,这时红色水银柱缓缓上升。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细管中红色东西慢慢上来了。
师:为什么细管中红色液体会上来呢?
幼1:因为外面是热水,所以水柱上来了。
幼2:是不是下面的水把它(管子中的水)推上来了?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你们摸一下,细细玻璃管底部并没有破,可管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幼:是热的。
师:因为外面是热的,里面的水也就热起来了,温度升高,液体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水柱就上升了。
孩子们一脸茫然地听着……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幼儿思考水温———体积———水柱上升的问题中抽象、枯燥地说教,在进行引导时,并没有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更没有给孩子提供感悟与思考的情境,致使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无法过渡到理解当前的问题上,幼儿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强加于他们的抽象的概念。
(四)重视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忽视非正规和偶发的科学活动。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往往是以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师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选择主题、内容,思考要提供的材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非正规和偶发的科学活动,一般较为自由、随意,多是在区域及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的。正
规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顾及不到幼儿各自探究的欲望,因而需要通过非正规与偶发的科学活动来补充。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正规科学活动,在组织科学活动中把较多的力气花在主题的选择与系列活动的安排上,强调全体幼儿统一进行探索。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教师比较忽视非正规与偶发的科学活动,既不支持,也不压制,致使幼儿经常出现的探索、发现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二、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
“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显得很孩子气。”反思当前幼儿园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会发现,科学活动没有充分顾及到孩子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育活动中更多的还是通过幼儿的参与、操作,老师得出预先设计好的科学结论。然而,美国在这方面却与我们不同,②美国的科学活动组织一般是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提供非正规和随机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老师不加任何干预与指导;第二阶段,活动处于老师个性化的指导之下,老师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提供不同的内容、材料,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学习速度进行活动;第三阶段,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从具体的感觉发展到抽象的概念。比如,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我们习惯于通过幼儿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而美国则习惯于让幼儿亲自参加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如给幼儿提供同种和同样大小的两盆植物,让他们每天给一盆浇水、一盆不浇,并贴好标签,注意观察和记录其过程与结果,以此类推,一次一个变量,一盆施肥,一盆不施,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里,最后引导幼儿概括出植物生长的条件。在我们的观念中,还没有把幼儿当作一个真正探索的小科学家来对待,科学教育不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与理解能力,没有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因此幼儿难以获得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直接经验。
三、以互动———建构组织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对科学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所理解的科学理论,往往是从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这些概念有些类似于正式科学概念,有些则似是而非。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
发概念为中介,必须把自发概念融入科学概念体系中,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并且在具体与抽象间来回思索,最后才能凝聚发展成一个稳固的概念系统。如何从幼儿的“天真理论”出发去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索的技能、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手动即亲自动手操作,运用各种感官以扩至于全身活动。教师应尽量通过实地化与活动化教学③帮助幼儿发展科学概念。所谓实地化教学即是指教学活动应尽量在自然发生的现场实地进行,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徜徉、自主探索。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或在幼儿自发启动的科学活动中通过幼儿具体操作并运用相关的方法(如观察、推论、分类、比较、预测、实验等)获得科学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发展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心动即是指幼儿在具体操作的同时也促动幼儿积极思考,以达身心合一。一般通过两种情境活动来进行,即“经历科学能力的活动”和“解决问题情境的活动”。④第一种情况中,幼儿经历观察、比较、推论、分析、预测、实验、沟通等历程,思考必然运行其中。如关于“蔬果的沉浮”,通过老师提问,幼儿猜想、操作、比较、验证,幼儿也获得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如“如何让蛋站起来”,幼儿在运用各种方法试图解决如何让蛋站起来的问题时,思考也必进行其中。当然,这两种活动情境要真正发生作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对话就尤为重要。在对话中,教师通过“穿针引线”尤其是提问来引导幼儿讨论,促使幼儿的探索不断进行下去。
人动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各种科学活动中,通过小组或团体方式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互动交流,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澄清自己的思路,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注意的观点,促进概念的理解,或通过讨论,解决自己的认知冲突,调整自己的观念。这其中老师的“支架”或“穿针引线”的作用必须淋漓尽致地发挥,以使幼儿充分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四: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滚来滚去》教学反思 这次的活动的目标是:
1、探索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2、感受和体验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3、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球体和圆柱体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
一、优点
1、以“滚动球的动作”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2、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3、在制作作品的时候,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想要料料进行制作。作品完成后让孩子们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滚动自己的作品,检验是否可以滚动。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材料的投放不够
如果在收集材料时,可以让幼儿共同参与收集,让孩子们在动手收集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材料的性质、 形状、颜色、大小、特点(如哪些是长的、短的,细的、粗的,圆的、扁的……)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就会有针对性了,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的创意都个不相同,让每个孩子在制作作品时都能充分发挥他自己的独特性。
2、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欠缺到位
由于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孩子进行自主地探索过程,而活动的气氛也相对的比较轻松,孩子们比较放开、投入,在讨论的环节有些孩子就出现了相互嬉闹的现象,导致之后的教师讲解的环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对孩子们及时教育的有利时机。
3、系统性的总结不够。 孩子们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也能根据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去推敲,但孩子们的经验是散乱的,很多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所获得的结果。这时教师的系统性的概括经验是非常得必要的。一次次的探索,都应该有小结和提升经验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及时,而提问是教师直接引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问题想孩子们传递,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
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探索的时候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在孩子需要知道和帮助的时候就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帮助他们。在小结的提升经验的时候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教师以非常严谨的语言来帮助孩子们增加生活经验,解决他们力所能及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相互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更愿意进行下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五: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反思
反思自己执教的一次科学教育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吹泡泡》是中班的一节活动课,孩子们对于泡泡都非常的喜欢,日常也经常吹泡泡,这次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孩子们日常使用吹泡泡的工具比较单一,因此我设置的目标为:
1、学吹泡泡,能发现吹出来的泡泡有大有小。
2、知道有多种吹泡泡的工具,体验游戏的快乐。
在上这节活动课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配置了吹泡泡的溶液,和家长一起制作了多种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展活动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尝试用一根吸管吹泡泡,让吹出泡泡的孩子介绍自己吹泡泡的方法,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大。然后引导孩子们怎样吹出许多的泡泡,请孩子们尝试用捆在一起的吸管或铁丝网做的工具吹泡泡,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吹出的泡泡像什么?是什么颜色?让孩子们尝试吹大泡泡放在瓶口,透过泡泡看到的小朋友、房子是什么样的?把泡泡放到瓶口孩子做起来有点儿困难,因此在这一块儿我让孩子们玩儿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儿。为了加深孩子们对于泡泡的理解和让孩子们更多的体验到泡泡游戏带来的快乐,我设置了抓泡泡游戏环节,我和几名小朋友用捆在一起的吸管和铁丝网做的工具吹泡泡,幼儿共同抓泡泡,请幼儿说一说泡泡抓到手里后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玩
儿的不亦乐乎。整节活动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对于吹泡泡比较喜欢,知道了利用工具怎样能吹出许多的泡泡,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在投放工具时更开放一点儿,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一根吸管和多根吸管捆在一起吹出的泡泡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做会不会更能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六:科学教育活动反思——幼儿园国培
科学教育活动反思——给纸宝宝洗澡
一、主题来源
认识纸张活动后,有一次自己喝水时不小心把一张纸打湿了,这时,曾俊杰小朋友说:“刚才就像洗澡时冲水一样”。卢可欣说:“纸张都坏了。”李建峰说:“也没有坏拉,是变软了。”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想:既然孩子对“纸张湿了”有这么多兴趣问题,我们何不走进童心世界,抓住孩子自发生生成的问题,组织一次科学探索活动,以孩子的兴趣点出发,让孩子自己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发现答案,自己整理经验,自主获得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培养好学、探究的品质。
二、分析教材
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在自己的观察、尝试、探究中感知不同纸张吸水后的变化过程。主题从孩子的当前需要产生,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这一课题中的教具,具体、直观、丰富多样,是幼儿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纸张实物,因此,这一课题幼儿容易进入主题,接受和掌握活动内容。
三、确定目标
中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而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因此,针对本班幼儿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感知不同纸张吸水后的变化现象,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
程和结果。
2、用观察、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客观记录事实。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我做了如下准备:
1、卡纸、糖果纸、牛皮纸、即时贴、面巾纸、电光纸、报纸、手工纸等。
2、水盆六只,抹布若干、酸奶瓶、糨糊、毛笔等。
3、贴有相应纸卡的记录纸人手一份。
五、教学方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观察法、发现法、比较法、记录法相结合,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并运用了交流讨论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便幼儿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1、讲讲——请小朋友看看桌上这些是什么纸? (这些纸张是幼儿刚刚认识过的,幼儿感受到刺激,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立即被激发出来了。)
2、猜猜——那天我把纸张打湿时,曾俊杰说像洗澡一样。如果给这些纸宝宝放到水里洗澡,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3、记记——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你的想法:哪些纸洗了可能会烂?哪
些纸可能不烂?记录在纸张上面。感觉洗了会烂的给它打个勾,不会烂的给它打个叉。
(二)探索过程:
1、洗洗——现在要请你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把这些纸放到水里去洗一下,看看到底会怎样,要一张一张地洗,将纸放入水中,用手搓搓。
(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在洗的过程中,迁移洗手帕的经验,提醒幼儿一张一张地洗,将纸沉入水中,用手搓搓。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表情诱导孩子交谈:潮了、软了、就烂了、、吸水了、纸搓破了、也烂了„„在洗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引导得法。让每个孩子在猜猜、洗洗、议议、找找、比比、记记、讲讲的过程中,人人享有尝试的机会,人人享有探索的自由。让孩子们得以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运用原有经验,尝试解释新问题,建构新经验。)
2、看看——哪些纸张会烂?哪些纸张不会烂?
3、记记——把实验中的发现记录在纸张上,看看刚才猜对了吗?
(三)呈现经验:
1、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2、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师:这些纸张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爱惜它们,不要随意把它们损坏掉。
(四)拓展经验:
1、你知道还有哪些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
2、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出示花
瓶,引导幼儿观看,烂了的废纸,可以用胶水和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纸浆,涂在果奶瓶上装饰成美丽的花瓶。不烂的废纸可制作剪贴画,制作服装道具。
(五)活动延伸:自主选择,分组游戏
(在用废纸浆装饰花瓶等活动中,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废物再利用、废物巧用,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1、捣纸浆,装饰花瓶。制作服装道具、剪贴画。
2、继续实验:在园内外收集毛边纸,铜版纸,蜡光纸,纸杯、纸盒等,进行洗纸活动。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
价值,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儿童是自主成长的主体,教师是一个支持者。从本次活动中,我们感悟到,孩子的“异想天开”就是一次绝好的教育良机,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节教育行为,深入研究幼儿、努力理解幼儿、耐心扶持幼儿,从孩子的现实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灵活组织教育活动,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七: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变化的温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变化的温度 教师:屈老师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准备: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a: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b: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1. 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2. 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八:小班科学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落叶》案例反思
水务局幼儿园 岳鹏坤 2011.11.
我们幼儿园座落在美丽的玉渊潭公园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每到秋
季来临,各种花草树木的种子、果实、叶子随处可见,光园内就有石榴树、松树、柿子树等多种植物。这些都是孩子们操作的好材料,结合课程组推荐的《培养儿童好奇心—89个科学活动》一书,我开展了《落叶》这一科学活动。通过这次活动的实践,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幼儿园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启蒙教育。
一、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兴趣
从幼儿周围生活中取材,给幼儿提供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幼儿一定很投入。所以我以落叶为材料,开展了一次有关落叶的科学活动。因为园内植物很多,落叶随处可见,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总是被地上的落叶吸引,常常有孩子捡来颜色鲜艳的叶子送给我,班里的桌椅下,孩子们的口袋里也时常出现落叶的身影,它们都是孩子们偷偷带回来的,孩子们对落叶有着浓厚的兴趣。活动准备阶段我与家长链接,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公园里、家周围、来园的路上,收集落叶,种类尽量多一些,然后把收集到的落叶带到幼儿园投放到科学角。这样材料得到了丰富。收集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过程,使幼儿对落叶有了初步的认知。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将幼儿摆在主体的位置,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来到公园里捡各种落叶。面对草地上厚厚的落叶,他们
兴奋无比,有的跑上去踩一踩,有的摸一摸,有的踢一踢,更有的直接躺在了上面感受落叶的松软,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观察、探索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姿。也收集了大量落叶。
面对我们一起收集的落叶,大家开始了观察、讨论,以往我会把每一个环节
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等等考虑的特别细致,可现在通过对《培养儿童好奇心—89个科学活动》一书的学习,我会思考出大致几个环节,几个问题,每一个环节具体要做什么,要看孩子们的反应,灵活应对,要让孩子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减少一直是老师牵着孩子走的现象。现在孩子们使用自己找来的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而此刻作为教师要做的是观察他们的行为,聆听他们的想法,跟随他们的思路,适时的抛出引导他们的问题。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没有压力,敢说,敢做,能将自己的认知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孩子们发现了落叶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并能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三、做幼儿的帮助者,根据实际随机调整教育方案
和孩子们一起到公园捡落叶,可当孩子们面对草地上那厚厚的,松软的落叶时,他们都跑到草地上跑啊,跳啊,踢啊,忘记了自己来的目的,他们此刻感兴趣的不是捡落叶。我赶快变换教学形式,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感受满地的落叶,把捡落叶推迟,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试探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
四、容许“儿童的科学”中包含不科学的成分,保护幼儿绝妙的想法
在活动中,孩子们讨论到了“树叶为什么从树上落下来”,有的孩子说,是被风爷爷吹下来的,有的孩子说,小树叶太顽皮了,它们想跑去别的地方玩。很显然它们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他们不知道树叶落下来的真正原因。我们应允许幼儿去想象,猜测落叶的秘密,这样也许会导致幼儿一些“错误”认识,但是它作为幼儿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要有意义得多。我们应容许“儿童的科学” 中包含某些不那么科学的成分,即泛灵论,实在论,人为论等思想。帮助幼儿产生绝妙的想法并对拥有这些想法充满信心,具有证据。这不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所期待的吗?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科学启智的理念,我比以往进步了很多,孩子们不单单在落叶的活动中认识了落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担心“我不讲,他们会知道吗?”,“再放纵下去会不会偏离了主题?”等等。对自己角色作用把握的还不是很好,还不是十分放的开。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将主权真正的交给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灵活的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成为幼儿学习的帮助者。
最后,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课题,感谢课题组的培训,感谢我们园领导的大力支持,“科学启智”这条道路,我会坚持走下去!走好!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九:小班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教学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究欲望”。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开始不断接触大小不一的事物,但他们对于事物的大小关系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易于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我认为此活动适合在小班开展。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三个同类物体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2.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3.愿意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操作。
二、活动重点: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
活动难点:愿意用语言来表述。
三、活动准备:布口袋、幼儿画册(三)、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实物及图片
四、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谁想来摸一摸里面装着什么?
(幼儿摸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茶杯)
点评:用“神奇的口袋”的形式导入,充满了神秘感,让幼儿感觉到好奇,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2.区别大小,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1)引导幼儿观察,区别大小。
师出示大茶杯和小茶杯,提问:看,它们是什么呀(茶杯)?它们一样吗?哪里不同? 师总结:(指着茶杯)“这是大茶杯,这是小茶杯”。
(2)幼儿学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要说完整哦。
请个别幼儿学说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点评:教具的运用恰当与否也关系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恰当的教具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本环节中,教具的选择很重要。应控制好物品的变量,选择形状颜色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大小不一的物品,避免给幼儿造成误导。
(3)在教室里找大小。(师事先要布置好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及图片)
师:小朋友们,还有一些大、小不一样的东西藏在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来看一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室环境,并请幼儿介绍找到的物品,注意要说出“这是大的„„,这是小的„„”。要求要说完整。
点评:《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其所熟悉的教室环境,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大小关系的理解,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幼儿既感兴趣又易于接受。在观察时,幼儿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班幼儿找到了老师的大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教室里大的日光灯和小的消毒灯以及老师墙饰中大的泡泡和小的泡泡等等。但表述时,幼儿易表达不完整,需要老师提醒后才用完整的语句表达。
3.区别同类型中3个大小不同的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1)再次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布口袋里摸出了什么呀?(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气球图片)
(2)幼儿比较三个物体大小,并学习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师: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同)
谁能告诉我,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请幼儿指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并用语言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点评:本环节较之上一环节的难度有所增加,但幼儿操作起来依然比较简单。
4.幼儿练习,完成画册。
(1)分发《幼儿画册》,在老师指导下做相关练习。
(2)请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练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各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本节课进行得很顺利。再加上本节课的各环节层层相扣,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拓展幼儿经验,使得幼儿的学习过程轻松而愉悦。
《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次接触小班的幼儿,对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不具备直观的感受,因而在目标制定时对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的掌握有所欠缺。再加上现在幼儿的视野相对开阔,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本次活动目标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偏向简单,挑战性较小。因此,对于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认为,在制定时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难度,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现有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科学温度下降了教学反思篇十:两节大班科学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