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篇一: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学案
沂南一中 冯治超
教材篇目:《师说》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名句
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
“被动句”“宾语前置”)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学案:
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08年福建卷)
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文言知识梳理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①通假字
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 “受”通“授”传授
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
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②古今异义
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 (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③“所以”用法:
表原因 „原因
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凭借 用来„的/„的凭借
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
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
“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
表婉商 吾其还也
表祈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归结“其”的用法】
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
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
“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判断,是)
度王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只,仅仅)
总结:乃 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
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
④语气词 ⑤乃尔
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
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
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有碑仆道 (道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主张,思想)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方法,措施)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谈论)
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
①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苌弘
B 名词用作动词 a 吾师道也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形容词用作名词 a 圣益圣,愚益愚 b小学而大遗
三、翻译巩固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四、体验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08高考浙江卷)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
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
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
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
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
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
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
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
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
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
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
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
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
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
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重点分析讲评)
A. 权贵有嫌其出位 B. 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 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
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8分)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师说》复习学案
沂南一中 冯治超
教材篇目:《师说》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名句
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臵”)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学案:
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08年福建卷)
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文言知识梳理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①通假字
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 “受”通“授”传授 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
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
②古今异义
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 (跟随而且)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
人)
师说复习教案篇二:《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
一、二、三见课本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没有
五、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 .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用法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意动用法 .
是故,圣益圣,愚愈愚。 圣明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
六、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2、吾从而师之 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 ..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今义:没有必要。 ..
七、一词多义
1、 惑: 传道、授业、解惑 名词 疑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名词 疑惑
惑之不解 名词 疑惑
孰能无惑 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 糊涂
2、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学习 动词
不耻相师 学习 动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 无: 圣人无常师 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无论
4.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做....的手段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原因
5.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指知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
八、文言虚词
1.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顺承 .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 .
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 .
5.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 .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
7.吾未见其明也。 人称代词,他的 .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 竟 .
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才 .
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 却 .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承接 就 便 .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 .
13.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 吧 .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15.圣人之所以为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
九、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装句 宾语前置
十、翻译句子
1、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十一、背诵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复习教案篇三: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一,导入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
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
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二,示范复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范读课文,理清本段思路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
老师的作用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
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
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使
动,使„„小。 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意动,认为„„小。 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学生借助参考资料和笔记,总结剩下的内容。
三, 本文结构分析
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
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中心的。
(1)第一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
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2) 第二段:该段一开始就掀起一道波澜,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
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
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砭时弊,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作者用三层笔墨,一
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内在
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如剥笋,一层接一层越剥越
深,越说越透。
(3)第三段 明确:这是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
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4) 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
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点明了写本文的原因。
小结:立论鲜明,中心明确,全文以“学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阐明中心。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富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论说文的写作方法(本文的借鉴之处)说理不仅要从正面说,也要从反面说;说理文总要靠对比;运用整齐和对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韩愈的《师说》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实为上乘之作。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语言上的润色。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可从中获取新知与感悟。
师说复习教案篇四:师说复习课教学案
公道中学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一) 之《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2、掌握本文重点句式。3、会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区别古今异义词。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为梳理识记,第二课时为练习。)
第1课时
讲课时间:_________
【教学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谀( ) 苌( ) 聃( ) 郯( ) ....
欤( ) 蟠( ) 经传( ) 贻( ) ....2、给下列语句断句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找出句中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 2)、 或师焉,或不焉 ( )
4、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吾师道也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 吾从而师之 ( ) 而耻学于师 (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孔子师郯子 ( )
君子不齿 ( ) 圣益圣,愚益愚 ( )
位卑则足羞 ( )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 (2)小学而大遗 ( )
(3) 吾从而师之 ( )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 )
6、实、虚词归纳(一字多义)
(1)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 ③耻学于师 ( ) ④不拘于时 ( )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2)之
①择师而教之 (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句读之不知 ( )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 ( )
⑤郯子之徒 ( )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3)其
①其皆出于此乎 (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 )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4)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5)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 ②吾师道也 ( )
③不耻相师 ( ) ④吾从而师之 ( )
⑤齐师败绩 ( )
(6)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④朔气传金柝 ( )
(7)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
7、特殊句式: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 )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③不拘于时 ( )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8、翻译下列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9、默写见作业纸。
第2课时
讲课时间:_________
【教学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见作业纸。
公道中学高考语文复习(必修一)之《师说》 (梳理识记)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掌握其中的实词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语句。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2、给下列语句断句(“黑点”表短暂停顿)
(1)、人/非•生而•知之者。(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找出句中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同 “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 “否”)
4、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吾师道也 (学习 名词作动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以„„为耻 形容词意动)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名词意动)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形容词意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形容词意动)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名词意动) 君子不齿(启齿、谈论 名词作动词)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位卑则足羞 (觉得羞耻 形容词作动词)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 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结果的关联词)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不需要)
6、实、虚词归纳(一字多义)
(1)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连词、比) ③耻学于师 (介词、向) ④不拘于时 (介词、被)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于)
(2)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孩子)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标志)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道理)
⑤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那,那些;)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其
①其皆出于此乎 (表猜测,大概)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那些,那个)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古之圣人)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代李氏子蟠)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他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加强语气)
(4)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副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是)
(5)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吾师道也 (学习)
③不耻相师 (学习) ④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⑤齐师败绩 (军队)
(6)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记) ④朔气传金柝 (传送、传递)
(7)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一个乎“在”。 后一个乎表比较,相当“于”) ②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猜测)
7、特殊句式: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③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8、翻译下列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
老师存在的地方。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
的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
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
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9、默写见作业纸。
师说复习教案篇五:《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组:段素娟
复习目标:
1、夯实基础,积累课文重要知识点。
2、梳理掌握“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3、探究文本,挖掘写作素材
一、夯实基础
(一)名句默写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2.位卑则足羞, 。
3.孔子曰:“三人行, 。”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 如是而已。
5、_________ ,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 。
6、爱其子, , , 。
7、师者, 。
8、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 , , 。
(二)、重点词语
1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吾从而师之 ..
5 6、 而耻学于师 .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2、郯子之徒 ...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4、不拘于时,学于余 ....
1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吴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已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
2、道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士大夫之族 10、君子不齿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何可胜道也哉?
(7)道芷阳间行。
(8)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2)会天大雨,道不通。
(四)、虚词
1、 郯子之徒 \ 士大夫之族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4、作《师说》以贻之。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7、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
1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五)、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二、重点梳理
(一)、“之”的用法: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动词,到;音节助词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动词,到
3、輮使之然也 (《劝学》) 代词 4、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
说》)代词
5、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代词,我 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劝学》)指示代词,这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指示代词,这
8、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结构助词,的 9、邻之厚,君之薄也。 用于主
谓之间(《烛之武退秦师》)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宾语前置的标志11、宋何罪之有?(《公
输》)宾语前置的标志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结构助词,的
1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主谓之间,取独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主谓之间,取独15、不幸之甚 (《捕蛇者说》)
补语的标志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定语后置的标志 17、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其”的用法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人称代词,他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
说》)人称代词,他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指示代词,那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指示代词,那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代词,其中的 6、其一犬坐
于前 (《狼》)代词,其中的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反身代词,自己的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副词,难道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代词,他们 语气副词,多么
10、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语气副词,表婉商,还是 1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语气副词,表期望,一定
12、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连词,表假设„„
1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连词,表选择(两个“其”连用),“是„„还是”
1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测度,大概
15、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舒缓语气,无实义
三、高考链接:
1、虚词
1)人非生而知之者 ( 09四川)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09上海) ..
3)其皆出于此乎 ?(10山东) 4)作师说以贻之 (11江西) ..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1山东 )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天津) ..
2、默写
1)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11全国)
子曰:“三人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09安徽、08福建)
3)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08全国卷1)
六、虚词“其”用法总结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它(们)”或“他们的”“它们的”
2)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或“我的”
3)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4)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2、副词
1)表商量,可译为“还是” 2)表揣测,可译为“大概”
3)表期望或祈使,可译为“希望”或“一定”。
4)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5) 表感叹,多么
3、连词,常放在句首。
1)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4、助词,调节音节,不译。
《师说》答案
二实词
道:(1)道路(2)途径、方法、措施 (3)风尚(4)道义(5)道理、规律
(6)动词,说(7)动词,取道(8)思想、主张、学说(9)引导、疏导
三、虚词
1、代词,这
2、主谓之间,不译
3、助词,的;代词,他们
4、目的连词,来;代词,他
5、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末语气词,不译;表并列,不译。
6、连词,就
7、表假设,如果;代词,那些
8、介词,在;代词,他们;介词,比;连词,表递进,并且
9、介词,比
10、连词,表转折,却;介词,向。
11、„„的原因;副词,表揣测,大概;介词,从
12、表判断,不译;表凭借,用来„„的(凭借它来„„的)
13、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就„„就
14、副词,却、竟然;副词,表感叹,多么
15、连词,表因果,就、那么
16、代词,它们;介词,被;介词,向
四、翻译
1、(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3、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吧。
4、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5、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理解了。
师说复习教案篇六:《师说》复习学案档
《师说》复习学案
姓名: 班级: 日期: 编写:高亚飞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学习过程】
自学自导
1.用5分钟背诵课文一遍,认真查看课下重点字词的释义,然后请用10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再尝试着用6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句读( ) 或不( )焉 谀( ) 苌( ) 聃( ) 郯( ) 欤( ) 蟠( ) 经传( ) 传道( ) 贻( )
2.重点实词
①师(课文中出现26次)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⑵吾师道也( )⑶吾从而师之( )⑷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⑹十年春,齐师伐我( )
②传
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⑵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⑶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 ③道
⑴吾师道也(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⑶策之不以其道( )⑷何可胜道也哉( )
④惑
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3.重点虚词
①之(课文中出现25次)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⑵择师而教之( ) 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⑷句读之不知( )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②其(课文中出现17次)
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⑵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⑷其皆出于此乎( )⑸其可怪也欤( )⑹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前: 后: ) ③于
⑴其皆出于此乎( ) ⑵学于余(耻学于师)( )⑶于其身也( )
⑷师不必贤于弟子( )⑸不拘于时( )
4.词类活用
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⑵而耻学于师( )⑶小学而大遗( 小: 大: ) ⑷位卑则足羞( )⑸吾从而师之( )⑹吾师道也( )⑺圣益圣,愚益愚( )
5.古今异义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今: )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 今: )
⑶小学而大遗 (古 今: ) ⑷今之众人 (古: 今: )
⑸吾从而师之 (古: 今: ) 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 今: )
一、基础扫描【参考答案】
1.注音 句读(dòu ) 或不(fǒu)焉 谀( yú ) 苌(cháng ) 聃( dān ) 郯(tán ) 欤( yú ) 蟠(pán ) 经传(zhuàn ) 传道(chuán ) 贻( yí)
2.重点实词
①师 名词,老师;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
②传 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③道 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规律; 动词,说
④惑 疑难问题;糊涂
2.重点虚词
①之助词,的;代词,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类,这些;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②其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代词,他,他们;代词,表远指,那;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③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被动,被
3.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 ; 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4.古今异义
⑴(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⑵(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⑶(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⑷(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⑸(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⑹(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二、基础检测
1.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tánzuànyí) Bdòu) cháng) 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1.D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 道:风尚 D 闻:懂得
2.B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B
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4.C
5.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如是而已。
(2)师者,__________ ______。
(3)是故无贵无贱,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5.略
三、提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
1. C
2.下列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何陋之有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定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3.下列句子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或师焉,或不焉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解析】选C。名词,老师。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子不齿
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位卑则足羞
4.【解析】选C。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是形容词作名词,B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是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年十七,好古文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吾从而师之 ⑦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①④⑤⑥ B.①④⑥⑦ C.②③④⑥ D.①③⑥⑦
5.【解析】选B。①④⑥⑦均为古今异义词,①“众人”古义为“一般人”;④“古文”在此指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⑥“从而”古义为两个词,“跟从”“而”;⑦“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
四、复习小结
《师说》句子翻译
1、 古之学者必有失。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
5、 里十字盘,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6、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二、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
四、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师说复习教案篇七:师说 复习教学
师说 复习教学
复习目标:
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
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翻译重点句子
背诵全文
一、文学常识及内容简介
1.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4.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5.《师说》是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反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错误观念,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文章中第二段的对比手法及“师”“道”的观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知识梳理
二、字音:
襄(xiāng) 句读(du) 苌弘(chāng hng) 老聃(dān) 或不焉(fǒu) 贻(y) 谀(yǘ) 拘(jū) 蟠(pān) 郯(tn)
三、多音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chun”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u ) 传 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zhun”) 读书 (dǘ)
四、通假字:
1、“受”通“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句意是: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不”通“否”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句意是: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五、熟语、成语: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依从或采取。
六、古今异义词:
(1)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例如:今之众人,其下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2) 学者
古:指“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3) 从而
古:这里是两个词,即动词“从”和连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连词,表示目的和结果。 例如:吾从而师之。
(4) 不必
古义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副词,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例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5) 小学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例如:小学而大遗。
(6) 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a.“……的原因”;
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
b.表示目的或手段。即“用来”“靠它来”。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七、一词多义:
八、文言虚词:
1、也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师说》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可译为“啊”)《谏太宗十思疏》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 《师说》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五人墓碑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师说》
则
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连词,却,表转折让步关系)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连词,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就,便,表承接关系)《劝学》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就,或不翻译,表并列关系)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连词,表假设关系)《捕蛇者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帮助表示判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②而耻学于师 (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③不拘于时 (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④其皆出于此乎 (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
②生乎吾前(介词,相当于“于”,在)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
九、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惑”,形容词用如动词,有疑难问题)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惑”, 形容词用如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小的问题;“大”,大的问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盛”,地位高的人)
其贤不及孔子。(“贤”,指个人的品德才能)
择善而从之 (好的意见)
5、动词的使动用法: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 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7、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 “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九、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判断句式标志)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者也” 判断句式标志)
2、被动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介词表被动,被)
3、省略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喜爱,其前省略主语“人们”)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及”后省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后”分别省略“者”:“……的人”。“从”后省略“之”,指“生乎吾前者”)
4、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
5、介宾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表比较关系,介词,比。“先乎吾”,介宾词组作状语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于”,介词,比。“于吾” 介宾词组作状语后置)
十、固定句式:
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 《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公输》
庸……乎,译为“难道……吗?”。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十一.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复习教案篇八:师说复习课教学案
《师说》复习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谀( ) 苌( ) 聃( ) 郯( )欤( ) 蟠( ) 经传( ) 贻( ) ........
2、找出句中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 2)、 或师焉,或不焉 ( )
3、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吾师道也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
吾从而师之 ( ) 而耻学于师 (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孔子师郯子 ( )
君子不齿 ( ) 圣益圣,愚益愚 ( )
位卑则足羞 ( )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 (2)小学而大遗 ( )
(3) 吾从而师之 ( )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
6、实、虚词归纳(一字多义)
(1)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③耻学于师 ( ) ④不拘于时 (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2)之 ①择师而教之 (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句读之不知 ( )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 ( )
⑤郯子之徒 ( )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 ①其皆出于此乎 (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5)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 ②吾师道也 ( )
③不耻相师 ( ) ④吾从而师之 ( )
⑤齐师败绩 ( )
(6)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④朔气传金柝 (
7、特殊句式: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 )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③不拘于时 ( )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 ) ) ) ( ) ) ) ) ) ) ((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2、给下列语句断句(“黑点”表短暂停顿)
(1)、人/非•生而•知之者。(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找出句中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同 “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 “否”)
4、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吾师道也 (学习 名词作动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以„„为耻 形容词意动)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名词意动)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形容词意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形容词意动)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名词意动) 君子不齿(启齿、谈论 名词作动词)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位卑则足羞 (觉得羞耻 形容词作动词)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 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结果的关联词)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不需要)
6、实、虚词归纳(一字多义)
(1)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连词、比)
③耻学于师 (介词、向) ④不拘于时 (介词、被)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于)
(2)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孩子)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标志)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道理)
⑤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那,那些;)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其
①其皆出于此乎 (表猜测,大概)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那些,那个)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古之圣人)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代李氏子蟠)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他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加强语气)
(4)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副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是)
(5)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吾师道也 (学习)
③不耻相师 (学习) ④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⑤齐师败绩 (军队)
(6)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记) ④朔气传金柝 (传送、传递)
(7)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一个乎“在”。 后一个乎表比较,相当“于”) ②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猜测)
7、特殊句式: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③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师说复习教案篇九: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师、道、传”等实词,“而、之、其”等虚词; 2、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传】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4.舍相如广成传舍( ) 5.朔气传金拆( ) 【道】
1、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道相似也( ) 4、有碑仆道( ) 5、会天大雨,道不通( ) 6、策之不以其道( ) 【学习过程】
一、课文重点字词梳理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7、津津乐道( ) 8、何可胜道也哉( )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4、吾从.而师【惑】
.
之( ) 5、吾师1、惑之不解( )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7、师道3、惑而不从师( )
..之不传也久矣( ) 8、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 ) 9、犹且从五、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师而问焉.( )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1、是故1.【而】
..圣益.圣,愚益愚( ) 12、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矣( ) 13、或(1) 人非生而知之者( ) (2) 惑而不从师( ) (3) 吾从而师之( )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4) 犹且从师而问焉( ) (5)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5、士大夫之族..( ) 16、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 ) (6)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7)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17、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8)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9) 则群聚而笑之( ) 19、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0、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 2.【之】
21、年十七,好.古文( ) 2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二、古今异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7)圣人之所以为圣(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 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郯子之徒( )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13)作师说以贻之( 5、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其】
7、小学..
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三、词类活用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 ) 3、而耻.学于师( ) (5)其可怪也欤( ) (6)吾其还也( ) 4、孔子师.郯子( )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6、小.学而大.
遗( ) 4 .【于】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 9、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 (3)于其身也( 四、一词多义
(4)其皆出于此乎( )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师】
(7)不拘于时( )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 吾从而师之( )5、【乎】 4. 吾师道也( )5.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6、十年春,齐师伐我( )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 ) )
1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一)代词。
(3)其皆出于此乎( )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四、翻译句子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五、名句填空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2、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如是而已。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六、拓展练习——翻译下列语段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昔者,周舍事赵简子,立赵简子之门三日三夜。简子使人出,问之曰:‚夫子将何以令我?‛周舍曰: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简子悦之,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与处。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三年之后,与大夫饮,酒酣,简子泣。诸大夫起而出曰:‚臣有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死罪而不自知也。‛简之日:‚大夫反无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昔纣昏昏而亡,武王谔谔而昌。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故人君不闻(三)动词,到……去。 其非,及闻而不改者亡,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泣也。‛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附】虚词“之”用法: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2
《师说》复习学案(答案)
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文的著作) 二、古今异义
4.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5.朔气传金拆(动词,传递,传送)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道】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4、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5、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6、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7、津津乐道(动词,说)8、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7、小学..
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惑】
三、词类活用
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而】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1)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 (2)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 5、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 (4) 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承接 )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连词,表转折 )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6)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
8、惑.
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7)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 (8)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连词,表转折 9、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9)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 四、一词多义
2.【之】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 5.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传】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 3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3.【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4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6)学于余(介词,向)
(7)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四、翻译句子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六、译文:从前,周舍去侍奉赵简子,站在赵简子的门口三天三夜。简子派人出去问周舍:‚先生将用
什么来指教我?‛周舍回答说:‚希望作为直言诤谏的臣子,带着笔墨纸砚,跟在你的后面,待你有错的地方就把它记下来,每天有记录,一个月就有效果了,一年以后就有收益了。‛简子听了这话很高兴,就让他和自己在一起。住了没多长时间周舍就死了,赵简子厚葬了他。三年之后,赵简子与大夫们饮酒,酒酣之时,简子哭了,大夫们起来准备离开时说:‚臣等有死罪自己却不知道啊。‛赵简子说:‚大夫们回来入席,你们没罪。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曾经说过:‘一百张羊皮,还不如一块狐狸腋下的皮。’大家百依百顺,不如周舍的直言诤谏。过去纣王昏庸拒谏导致灭亡,武王善于纳谏得以兴旺。从周舍死后,我不曾听到(有人说)我的过错啊,所以人君听不到(有人说)自己的过错,等到听到(有人说)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就要灭亡了,我们国家大概快要灭亡了吧,我是为此而流泪啊。‛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4
师说复习教案篇十:《师说》高三复习学案
《师说》学案
陈月凤2011-9-6
一、名句默写
1.是故无贵无贱, , , 。
2.位卑则足羞, 。
3.孔子曰:“三人行, 。”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
如是而已。
5、_________ ,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 。
6、爱其子, , , 。
7、师者, 。
二、实词一词多义
道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何可胜道也哉?
(7)道芷阳间行。 (8)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三、虚词
1、 郯子之徒 \ 士大夫之族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4、作《师说》以贻之。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7、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
1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四、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五、高考链接:
1、虚词
1)人非生而知之者 ( 09四川) .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09上海) .
3)其皆出于此乎 ?(10山东) .
4)作师说以贻之 (11江西) .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1山东 ) .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天津) .
2、默写
1)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11全国)
子曰:“三人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09安徽、08福建)
3)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08全国卷1)
六、虚词“其”用法总结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它(们)”或“他们的”“它们的”
2)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或“我的”
3)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4)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2、副词
1)表商量,可译为“还是”
2)表揣测,可译为“大概”
3)表期望或祈使,可译为“希望”或“一定”。
4)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5) 表感叹,多么
3、连词,常放在句首。
1)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4、助词,调节音节,不译。
《师说》答案
二实词
道:(1)道路(2)途径、方法、措施 (3)风尚(4)道义(5)道理、规律
(6)动词,说(7)动词,取道(8)思想、主张、学说(9)引导、疏导
三、虚词
1、代词,这
2、主谓之间,不译
3、助词,的;代词,他们
4、目的连词,来;代词,他
5、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末语气词,不译;表并列,不译。
6、连词,就
7、表假设,如果;代词,那些
8、介词,在;代词,他们;介词,比;连词,表递进,并且
9、介词,比
10、连词,表转折,却;介词,向。
11、„„的原因;副词,表揣测,大概;介词,从
12、表判断,不译;表凭借,用来„„的(凭借它来„„的)
13、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就„„就
14、副词,却、竟然;副词,表感叹,多么
15、连词,表因果,就、那么
16、代词,它们;介词,被;介词,向
四、翻译
1、(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3、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吧。
4、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5、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理解了。
下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高效课堂教案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