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一:粤教版二年级思品教案-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4、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二: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四个一

一、转变教、学的方式,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堂课采用了“活动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学习知识。例如让学生通过朗读朗朗上口的儿歌,根据内容自己动手探索,对比,得出刷牙的正确方法。在“给胃什么食物”时,四人小组的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的方法,合作交流的形式提供了很好的菜谱。在整堂课中,采用了拟人化的方法,由几名学生扮演身体的器官,与孩子们交朋友。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了特长,掌握了知识,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二、不足与遗憾

表面上看,我们对身体很熟悉,其实不然。身体的哪一部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应该怎样用心去保护?这些知识都要事先去查阅、请教,去实践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充实自己。在设计与教学中,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泛,要集思广益。

教案点评

三、寓教育与活动中。

课标提出,本课程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本活动,教师安排了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编排了生动有趣的小表演,让学生通过

表演,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活动中,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的话题。比如牙伙伴与同学们的对话;胃伙伴喜欢与怎样的孩子交朋友;牙医博士帮助解决孩子们的难题等环节教育孩子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以及怎样保护。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的宗旨是确立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每次活动都需要儿童亲身的感受、操作等来完成,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活动中,老师让全班分成三个小组,调查自己和同学们的身体情况以及保护情况。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身体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接下来,老师组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保护牙齿的措施,并记在记录卡上,也可用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提出了较全面的保护措施;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小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正确刷牙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整个活动由学生参与组织,课前让一些学生参与策划活动的过程,并由他们做课堂的主要角色。整堂课的很多时候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全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我提前把用相机自己拍摄到的家乡图片和长白山的图片,分别制作成相册,做成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从知家乡到爱家乡的过程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从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设计了“模仿表演”、“说说唱唱”等几个教学环节;除此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查找资料”能力,让学生有方法、有有目的去查找、去学习,这样学生在查找中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爱家乡的感情自然而然地生成,达到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通过介绍、图画展示等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让学生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觉得无论什么课,教师上课都应该充满激情,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事项如果老师死气沉沉,学生能不昏昏欲睡吗?我认为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以后教案设计中多下功夫,多修改,来适应教材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3我家门前新事多教学反思

课后,我深刻地反思着,悟到了其中的缘由。细想一下,课本上的图画不是孩子们熟知的生活,不是孩子们熟悉的环境,更甚者有的是5年前的场景,对孩子们来说,那些在他们不太记事的年龄段发生的事情更不可能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也就更谈不上其间的变化

了。离开了生活,孩子们的思维犹如鱼离开了水,无法活动,无法思考。

4我们的大地妈妈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儿童生活为起点和归宿,实现了生活的再现、提取、整理、指导、回归过程。在此过程中,闪现了许多真切、纯真的情感。 1、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 ,体现课堂的“生活性”成了我这堂课的努力方向。2、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 ,为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主动体验、轻松感悟。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深切体会到:如若教师期盼学生能在课堂上做到道德体验入情,道德认识入心,那么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颗热爱地球的心!

5美化家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目标明确、难度适宜、切合生活实际的各种活动,重视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体验。学生在一系列连贯完整的活动中,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其中,在课堂上运用知识模拟给垃圾分类这一活动,教师曾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先介绍分类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了解的知识模拟分类。另一种是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着分类,当出现问题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疑惑从教师和同学处学习新知,然后再继续进行分类。后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体验感强,掌握的新知牢固,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

6、花草树木点头笑教学反思:

1、 本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老师进行了小组学习模式的尝

试。在“慧眼识真金”、“花草树木光荣簿”等环节中,小组读题,小组讨论,然后把统一出来的答案写在电脑文档里。对比以往学生个人访问教师机、个人写答案,孩子小组合作非常好,比较顺利,小组学习积极性高,并且小组学习落到了实处。所以,老师感觉网络环境下小组学习模式同样适合,它更有利于孩子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2、不足之处,本课教师出示的题目较有难度,但它确实能很好地补充教科书,并实现了课题教学目标 。二(2)班孩子知识范围比较广,如果老师能事先更好地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再交流资料,汇总回答,教学效果将更好。3、本课学生带来了许多花草植物,老师如果能将电脑探求植物知识与亲身感受植物的颜色、味道、形态相结合,更有利于孩子对大自然植物的了解与热爱。

7 我和动物交朋友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学生聆听、观看、体验、讨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领养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听觉到视觉,从认识动物、了解动物到喜欢动物、领养动物、爱护动物。从而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知道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生成品德及道德认识,学生易于接受,体现新课程理念中回归生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体验,与更大的感官冲击力,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展示,扩大视野,提高课堂的效率。

8 鲜艳的红领巾教学反思:

《鲜艳的红领巾》一课,我通过颇有创意的设计,组织了小学生现场画画,近距离考察每个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小学生切身体会红领巾在你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它的必要性,为进一步体验情感和认知奠定基础。另外,现场调查,便是新思品课倡导的教学活动之一,它通过组织儿童现场观察与交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从而使儿童经由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课程资源被盘活了在轻缓的背景音乐声中,又一节课开始了: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子叫:《少年先锋队队歌》!这样设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不惜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充分挖掘有价值的资源材料,像背景音乐、课件动画、录像、挂图等等,日常的洗漱工具摆上了桌,市场里的甲鱼带进了课堂,为的就是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与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情感体验深入心灵。因此,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尤其课上的精彩效果,不能不说是本次活动课吸引人的一大原因。

9红领巾胸前飘教学反思:

《红领巾胸前飘》这一主题有深刻的内涵,鲜艳的红领巾飘在胸前,那是骄傲和自豪的象征,那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象征,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探讨中感悟,在交流中认识,在实践中使道德理念、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节课中教师尽可能体现学生的实践参与活动性,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教师关注学生生活的细微之处,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课堂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切合实际地把课堂教学引申的社会实践中去,使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面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引导儿童积极探讨,并不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论,在分析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寻找到答案。

10 快乐的六一教学反思:

在学习《快乐的六一》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了解到生活在战争中和贫困中的孩子是多么不幸,并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幸儿童表达关爱之情。 如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歌曲、诗歌、VCD等资料、有关生活在战争中和贫困中儿童的文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忆在六一儿童节时的欢乐心情。创设情景。 听歌曲、看录像,感受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气氛。说说自己以前是怎样过六一儿童节的。 给学生播放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歌曲,播发往年同学们召开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录像。通过收集资料、观察、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全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在课堂中,同学们把通过走向社会,观察、走访等活动搜集到的资料, 向同学们汇报,感受社会对我们的关爱。 结合教学指导同学们怎样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并向同学们汇报。 通过有关资料,同学们了解到在战火中饱受磨难的儿童和生活在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儿童的不幸,体会到自己生活在温暖的社会环境中的幸福。 为同学们展示有关不幸儿童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主要通过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亲自走向社会、观察走访,来获取信息,了解到生活在战争和贫困中的儿童的不幸,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幸福,对于这种幸福我们要珍惜。通过同学们自己畅想、设计自的节日,使他们有了更高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11. 我们长大了教学反思: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四: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五: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六: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4.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

3、知道中秋节的日期,能从日历中找到中秋节;

4、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活动中加深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主要通过搜集、汇报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及相关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及民风民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月饼模子顾名思义是用来做月饼的。什么节日有吃月饼的习俗呢?

2.揭示课题:中秋节

二、话说中秋

教学方案:先用故事会的形式交流汇报,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予以适当补充,然后设知识擂台赛,并评选出今日小亮星)

参考资料:

1、中秋节的来历及别称;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

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 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 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 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2、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1) 嫦娥奔月(也见教学参考)

(2) 月饼典故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

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自己查阅日历,了解中秋节的日期,交流各自家庭不同的过节方式。并自愿组合精心策划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庆祝活动。

课前准备:日历及介绍过节方式所需的图画、照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走进中秋节

1、中秋早知道

指导学生学会查阅日历,了解今年中秋节的具体时间。

(1) 出示台历(或挂历、日历卡)。

(2) 了解公历与农历的区别,并在日历上加以辨认。

(3) 查看日历,将日历中上下日期对应起来,找到今年的中秋

节是公历的几月几号。

2、回眸精彩瞬间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将其中最耀眼、印象最深刻的呈现出来,作为中秋礼物献给大家。

(1) 学生讲述对中秋节的印象,交流各自家中的过节方式。

(2) 评选出学生喜爱的十大过节方式。

3、喜迎中秋节

(1) 学生自愿组合精心策划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庆祝活动 (可自创,可仿效,可表演)。

步骤:确定庆祝方式——讨论行动方案——分工布置任务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很容易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况,因此,在行动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一些与人愉快合作的秘诀。如:先确定小组负责人,别人发表意见时耐心倾听,对不同意见如何协调一致等。

(2)排练:各小组根据预定方案积极准备。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七: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杨慧萍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八: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第二单元 金色的秋天

4. 家乡的月儿明又圆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

3、知道中秋节的日期,能从日历中找到中秋节;

4、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活动中加深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参考资料:

1、中秋节的来历及别称;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

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 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 五,所以

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2、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1) 嫦娥奔月

(2) 月饼典故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

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九: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土官小学 杨光西 2013.1.11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一年多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成了驾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爱动爱说,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二年级教师请教,学习低年级组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以下反思:

1、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针对课堂常规较弱的班级教师必须要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话完整。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得很好,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了解、去认识生活、明晰道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现在,我的思品课好上多了,孩子们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但有时候的我,还是不知不觉说起大人话,忘记说小孩说话了。说实在的,要搞好低年级教学,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争取教好思品课。

3、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机械模仿能力比较强,因此在称赞别人的时候往往只会仿照课题的形式心不在焉地说声“你真棒”,难免使课堂的称赞活动形成一种浮于口头的虚夸,受称赞的同学很难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这是教学的第一个难点。同样是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小孩子的对“棒”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学习一个方面,他们称赞的目光往往只关注几个学习最棒的学生,那些中下

游学生尤其是后进的学生就有可能受到冷落。这是教学的第二个难点;还是年龄小的原因,小孩子往往只关心班里的同学谁最棒,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棒就不去思考了,这样的话,课堂教学活动就难免会停留在为称赞而称赞的浅层次上,这是教学的第三个难点。

4、让学生感受一起合作真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有时我会有意识地只让十几个同学带橡皮泥,而让全班同学一起玩。这就必须合作,让学生自由组合,更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二年级品德家乡的月儿明又圆课后反思篇十: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秋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秋天在哪里》这课教学活动中,我围绕品德与生活这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三个特点,即: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来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

首先,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分别是“找秋天”、“欣赏秋天”、“留住秋天”。

其次,本课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校园内有柳树、杨树、冬青、小草,校园周围有野花、野草、农作物。课前,让学生分别从天气、人们的衣着、花草树木、农作物、动物这几个方面去寻找秋天。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亲自去观察、去采集,实际上就是去体验、去发现、去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品德与生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正是由于在课前开展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活动,才使得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以顺利进行,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生活性。

再次,《秋天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融为一个整体。课前,师生都在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秋天景物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课堂上,多种方式的介绍交流,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评价,认识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赞美秋天”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倾听、欣

赏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留住秋天”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想象、创造、合作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感受创作活动的快乐,同时还融入了环保教育。课后,用自己的美工作品装饰教室或送给亲人朋友,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美化生活的能力,并融入了亲情教育。以上教学教育活动,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体现了综合教育思想,也体现《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课程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电脑配乐欣赏了《秋天的雨》和不同地方的秋天美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最后,借用学生们熟悉的《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创编《秋天在哪里》的歌,并进行唱歌比赛。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小组讨论歌词,把大家认为最美的写下来编进歌里,然后积极练习合唱,不一会儿,秋天的美景不只是在学生眼里、心里,而且还是从他们心底里唱出来的。

努力方向:在今后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课前加强对学生观察活动的指导;课堂上进一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调整课堂结构,努力做到有张有弛,收放自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