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

| 课件 |

【www.guakaob.com--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一:七年级上册地理居民与聚落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二:七年级地理人教版 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测试题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练习题

非选择题——“人口与人种”

姓名: 班级:

一、填空题

1.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越来越________,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

2.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________东部和南部________和________东部。主要位于________纬度,近海的________地带。

3.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用________来表示,________率可以表示人口增长的速度。 4.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__ ______率和___ _____率决定的。

5.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平衡的,________洲增长最快,________增长最慢。 6.人口密度一般是________。

7.截止到目前,世界人口已达________亿,其中我国约为________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________。

8.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计划地 ,使人口的增长与 、 的发展相适应,与 、 相协调,并且要提高人口 。

9.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是: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因为城市一般是_______和_______集中的地方。 10.因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有_______污染、污染和交通_______、住房_______等问题。

11.人类增长要求与_______相适应。 12.根据人类 方面的特征,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人种: 、 、 和 。

选择题 ——“人口与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取决于( ) A.出生率 B.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C.死亡率 D.死亡率减去出生率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拉丁美洲 D.大洋洲

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 A.北美洲 B.欧洲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4.某地区人口数为280万人,土地面积为560平方千米,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为( ) A.0.5人/平方米 B.2人/平方米 C.5000人/平方千米 D.0.002人/平方千米 5.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稠密的是( ) A.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B.巴西亚马孙平原 C.南极大陆 D.撒哈拉大沙漠 6.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有(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东和东南部 D.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带 7.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为欧洲 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和苔原带、亚寒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8.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率度在各地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 B.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预测22世纪初,人口将停止增长

C.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D.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低纬度近海地带

9.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下地下列哪种要素来表示( )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B.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 D.人口增长数量 10.下列移民中,对发展中国家损失最大的是( )。

A.科技移民 B.劳动力输出 C.难民移民 D.征服新领地

11.下列四个地区中,人口最稀少的是( )。 D.城市人口增长要同城市居住、交通、经济条 A.亚马孙河流域 B.密西西比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伏尔加河流域 12.东亚人口密集的根本原因是( )。 A.历史悠久,发展最早

B.这里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C.交通运输便利,工业发达,城市发展最快 D.这里是世界上发达的金融贸易区 13.世界人口密集区分布在( )。 A.亚洲东部和南部 B.亚洲北部 C.北美洲东部 D.南美洲东部 1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集中于发达国家 D.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5.目前,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问题已非常严峻,人类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 A. 使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B.减少城市人口比重

C. 控制人口数量有计划地生育 D.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数量

16.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 ) A.劳力充足 B.荒地开垦 C.森林砍伐,环境破坏 D.失业增多 17.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带来的问题 ( ) A.城市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B.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C.绿地面积扩大 D.就业机会多

18.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越快越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B.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C.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D.越慢越好,避免劳动力过剩

19.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 A.迁移人口越多,城市发展越快

B.目前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正大规模迁往城市

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占70%

件相适应

20.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主要人种是 ( ) A.白种人B.黄种人 C.黑种人 D.混血种人 21.白色人种的特征为 ( )

A.肤色红、眼球黑 B.头发黑直、面庞扁平 C.肤色、发色较浅 D.嘴唇厚、体毛少 22.南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属于 ( )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棕色人种

23.亚洲西部、印度北部、非洲北部的人种为 ( )

A.白 B.黑 C.黄 D.混血 24.印度南部有( )

A.白种人 .黑种人 C.黄种人 D.混血 25.下列地区中,以白色人种为主的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拉美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习题精选

选择题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 A.英语 B.汉语 C.俄语 D.法语 2.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 (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喇嘛教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黑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 B.基督教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 C.阿拉伯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D.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已达10亿以上

4.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都通行的语言是 ( )

A.法语 B.西班牙语 C.阿拉伯语

D.英语

5.基督教主要分布在 (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非洲 6.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的宗教是 (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非选择题

1. ______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______语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其主要分布在欧洲的______国、北美洲的______国、______国, 下列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农村的统称叫聚落。( ) 大洋洲的______国及亚洲的______等国。 2.联合国工作语言

有: 语、 语、 语、 、 语、 语。

3.世界三大宗教为 、 和 。其中教徒最多的是 教。

4.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______教或______教,______族和______族多信伊斯兰教。

非选择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填空题

1.人们居住地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___________。 2.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场所。

3.由于劳动______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__________有较大的差异。 4.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5.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风格。

6.随着_______的增长和社会的_______,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________。

7.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世界遗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三大类。 二、连线题

A.东南亚地区 ①四合院 B.北极地区 ②厚墙小窗的房屋 C.黄土高原 ③水城 D.威尼斯 ④高架屋 E.北京 ⑤冰屋 F.西亚地区 ⑥窑洞 三、判断题

2.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居所。( ) 3.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

4.亚洲乡村人口较少,村落中的房屋较分散。( )

5.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

6.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

7.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 )

8.云南省的丽江老城不属于世界文明遗产。( )

选择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世界上居住在城市的人有( ) A.少数 B.大多数 C.约有一半左右 2.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B.地形平坦 C.自然资源丰富 D.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

3.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冰缘地区 4.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B.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C.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5.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6.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 A.山谷里和河流两岸 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

C.十分炎热的森林里 D.交通闭塞的地方 7.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8.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木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9.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10.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参考答案-非选择题——“人口与人种” 一、

1.短、快

2.亚洲 欧洲 北美洲 中低 平原

3.人口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 4.出生 死亡 5.非 欧

6.每平方千米人口数 7.60 14 22%

8.生育 社会 经济 环境 资源 素质

9.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好的生活条件 较好的 教育 医疗条件 现代化工业 科学文化

10.大气 垃圾 拥挤 困难 11.社会、经济的发展

12体质 白种 黄种 黑种 参考答案:选择题——“人口与

人种”

1B 2B 3C 4C 5A 6D 7D 8B 9B 10.A 11.A 12.A 13.A 14.D 15.C 16.D

17.AB 18.BC 19.CD 20.B 21.C 22.C 23.A 24.AB 25.BD

参考答案----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习题精选

选择题

1.B 2.B

3..BD 4.B 5.A 6.C 非选择题

1汉;英;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

2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3基督教 佛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4.回;清真;维吾尔;回

参考答案:非选择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 1.部落

2.劳动生产 社会活动 3.生产 景观

4.地形 气候 资源

5.历史文化 宗教信仰 建筑 6.人口 发展 变化 7.自然环境

8.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自然与文化遗产 二、

A——④ B——⑤ C——⑥ D——③ E——① F——② 三、

1.× 2.× 3.√ 4.× 5.√ 6.√ 7.√ 8.×

1.题中所述地区有利于部落形成与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在高山少有或没有部落的地区选址。 (三)略

参考答案:选择题——“人类的居

住地——聚落”

1.C 2.ABCD 3.A 4.D 5.D 6.B 7.A 8.B 9.C 10.DB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三:七年级地理上册 《聚落》课件课件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四:七年级地理上册 聚落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五:聚落—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六:【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七: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学案例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案例

—— 交流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大庆第十三中学 李曼丽

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案例

—— 交流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大庆第十三中学 李曼丽

一、背景描述

2008年12月1日学校一年一度开展的“发展杯”课堂教学大赛拉开了帷幕,我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代表教师,参加了课堂展示。地点:大庆第十三中学多功能厅,内容: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是一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新授课。我校属于市区一所普通中学,但学校的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条件比较优越,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城区,学生获取资料信息的途径也较为广泛。

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已学习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的气候等知识,而且在“陆地与海洋”这章中对世界地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本课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易于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但初中学生对于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较薄弱,需要恰当地启发及引导。

近几年,由“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向“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模式转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依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就更要求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材分析与处理】

聚落知识是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内容属于文化的范畴,是继学习了“人口和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精心选编的一篇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主要阐释“人”在自然中的存在状态和变化,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导出人类应该有的对应措施和观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关系。因此,本课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胜过对知识点的掌握,地理能力的训练是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常态而存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片,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觉行动。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2、角色扮演,探究质疑。

3、点拨导思,合作释疑。

4、拓展导创,评价提升。

二、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从谈话法引入课题。

师: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是能够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你们的梦想长大后想在地球的哪个地方生活呢?

学生展开思绪,大胆回答。

生:我想去欧洲,那里生活条件好。

生:我想去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片绿色,景色美。

生:我想去桂林,那里有山有水,环境好。

师:很好,同学们想得非常的远,老师相信你们今后一定能实现梦想。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黄土高原、平原、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

师: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评析]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境导入时,通过谈话法,打造出一个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教师的思路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片段(二):探究质疑——通过角色扮演,探究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做一次聚落建设的开拓者。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课件进行情境设置,展示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组长扮演首领,带领组员到前面展示研究成果。 生1:(首领)这里地形开阔,还有河水流经。我们就在这定居吧。

生:首领英明,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我 们太幸福了。

生2:(首领)我们就在这青山环抱的山谷中安营扎寨吧。

生:真是世外桃源呀。只是缺少绿水。

生3:(首领)我们上山,到有挑战的地方去。

生:这里太高了,我们怕冷,没法种地呀,吃什么?

师:大家说哪组表演得最好?

生:互相评价。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是形象逼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开拓史的画面。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影响。让历史证实古代人们的选择。

课件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刚才哪组的首领是与古人的选择一致的呢?

[评析] 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很快把自己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学生思维灵活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对问题的理解也深入了。课堂是放飞孩子想象的地方,给他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就会让想象尽致发挥,课堂效果一定会让你瞠目。

片段(三):点拨导思,合作释疑——小组探讨,合作分工完成任务,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师: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导致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有所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下面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参观那儿的传统聚落,顺便探访一下他们的生活。

探究的过程:①绘制所要描述的聚落的素描图。

生:经过组内的探讨,确定目标,拿起画笔,设计房屋。

师:让我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带着我们奔向向往的地方,时间大约四分钟。

教师参与组内的交流。

进行展示的阶段:(略)

②小组代表到前面,指黑板上的世界图或中国图中确定该聚落的所在地区。

③说明该聚落的特点与其环境的关系。

④谈探访的感受。

师:探讨的结果真不错,通过合作,大家发现影响传统民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评析]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要树立从“学”出发,为“学”服务的观念,自始至终站在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的角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敢于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讨论和探索,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能让他们充分发挥的氛围和时空,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效果

这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分析能力。据学生反映,他们很喜欢这种风格的课,让人感到特轻松,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了别人有的而自己没有的想法。最好的是他们有机会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赋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但在分组和自由研究中会出现课堂调控不力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我应想办法使教学更紧凑,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感觉科学学习的快乐,都有事可做。

四、案例评析

我们多数同行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讲台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自我感觉逻辑严密、丝丝入扣,得出结论也顺理成章,学生应该理解了。学生也认可老师讲得好。或许听课的学生的确理解了,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对老师“讲得好”毫无兴趣,坐在教室里即是没搞其它的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这是为什么?我们通常的答案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的确,这应该是一个原因,但实践证明:这个原因并不充分。我们有时会发现,有的学生虽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但他们并不是对地理老师讲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产生吸引力,让学生乐学,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深入挖掘,努力的方向。

(一)在“对话”中展开主体间的“互动”, 注重师生的交流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在对话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尤其要选准切入点。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这节课,从情境导入到小组合作探究,我始终留心并有意捕捉对话的契机,营造“对话”互动的高潮,使课堂洋溢着浓郁的“对话”氛围。

(二)充分展示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为兴趣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1、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终身受益的。

地理知识的趣味性首先包含在它的实用性中。从人们的认识心理看,实用的东西,最能引起人们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的兴趣。因此地理知识本身的实用性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日常生活中同地理知识的联系,就会取得显著成效。而本课内容主要阐释“人”在自然中的存在状态和变化,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关系。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学生能够自然地关注到生活。这样,同学们就能真正体会到地理就是身边的科学,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学习兴趣就能继续保持。

2、将角色扮演、绘图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是愉快的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玩、好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寓教于乐,以玩带学,乐中促思。这种活动的渗透,不仅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使兴趣得到进一步强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后,拿起画笔,设计不同的建筑风格的房屋,很有意义,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设想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八: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九: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 2、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

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 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 生:是的。

师: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是哪些方面的差异呢?请建筑物、人口密度、教育条件、交通网密

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张表格,看看乡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 生:他们在种田。

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

生:放牧、砍柴、养鱼。

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

【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务业和工业。

师:对。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

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书】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师:是的,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便于把从2、3地汇聚来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来,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为高级的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书本82页回答。

生: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

师: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于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请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看看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聚落形态?(用图片分别演示类型)

生:略

师: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条带状。(演示福州市区的遥感地图)我们福州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呢?还是条带状的?

生:团块状。

师:对,福州市区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聚落要怎样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呢? 【板书】1、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片: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雨林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区 雨林地区

我国黄土高原 北极地区

师: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呢?

生:东南亚的湿热,西亚的干热,黄土高原的干燥,北极地区的寒冷。

师:很好,这些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是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填表格)

【板书】2、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师:聚落不断地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记录了历史的真是情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等特征被评为世界历史遗产,如水城威尼斯、我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应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板书】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师: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因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修复,我们来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我们来领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风光,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风光、我国西递和宏村的风光)

师: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原样。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篇十: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聚落课件人教版 白色背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