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教案

一. 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想高纬度气候的维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二. 教学目的:学会分析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三.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四.

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1)引导学生读图:4-24欧洲同纬度地带5个城市的气温,完成下列问题,①同一纬度上,夏季气温最高在哪里?气温最低在哪里?②同一纬度上,冬季气温最高在哪里?气温最低在哪里?

(2)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影响气候的第二个因素是:海陆位置----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3)通过课文的阅读,让学生知道一年中陆地上气温最高和最低出现的月份,海洋上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月份,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北半球和南半球是相反的。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1) 引导学生读图4-25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景观图、4-26安第斯山脉南段东

侧景观图、4-26安第斯山脉南段图,回答下列问题: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会出现不同的景观?(学生思考讨论)

(2) 得出结论:两侧景观不同主要是降水不同造成的,安第斯山脉南段地处中

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湿润气流,在此地收山脉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背风坡缺难以形成降水。

(3) 让有爬山经验的学生谈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读图4-28,分析山麓和山顶

的气温不同,最终得出结论: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概是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4) 读图4-28.并让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题①通过所给数据,学会计算山顶

或者是山麓是的气温换算。

(5) 最后结论: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地形和地势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1)引导学生读图4-30 北极冰盖(2005年9月21日) 北极冰盖(20007年9月16日) 浮冰上的北极熊 完成下列问题:

①看图,比较一下北极冰盖(2005年9月21日) 北极冰盖(20007年9月16日) 两幅图,2007年的北极冰盖和2005年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图上这幅图中的动物叫什么? 它是哪个地区的代表动物?这个动物为什么会站在浮冰上?

③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共同的反应当今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

④在提问,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的结果还人类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

⑤结论;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

六.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题

七.板书设计

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地形和地势

1.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结论:影响气候的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二: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学建议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建议

【乡村与城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个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回答“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两个问题。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照片或录像,以增强学生对不同乡村景观的感性认识。

3.按活动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4.16和图4.17,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1)可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包括房屋的密集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等。

(2)然后,在学生口头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的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表:

4.按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知道,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地区的乡村或城市的景观,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聚落与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读图4.19,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围绕“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这个问题开展讨论。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读图4.20,组织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世界人口的分布,围绕“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这个问题开展讨论。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读图4.21、图4.22,并结合活动,认识聚落民居建筑因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等的差异而有很大差异。

4.活动设计参考。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4.23、图4.24、图4.25,讨论各图所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再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填写下表。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可适当补充一些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围绕“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第三自然段,读图4.26和图2.27,并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围绕“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3.指导学生开展活动1、活动2。

对于活动1,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或提供一些照片等启发学生说出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

对于活动2,不同地区的学校,也可结合当地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三: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

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

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课时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探究意识

1---2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使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

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

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

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北京(40N,1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P.69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

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四: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学要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要求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五: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 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 学习与导学目标

1、 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 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

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

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 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 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 学程和导学活动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1) 地形(2)气候(3)土壤(4)水源(5)交通(6)历史文化(7)

宗教信仰(8)生活习俗(9)资源(10)植被

(二)调查了解:南通有没有古民居?在哪里?完成调查报告:南通古民居的保护。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初一(2)班个别学困生和初一(1)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

八、反思与点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课学教过程的设计,尽可能的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例,尤其结合家乡南通的情况,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六: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过多所产生的问题。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4)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形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2)使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初步认识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对世界三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面具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水土流失和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录像。

二、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播放交通拥挤录像)

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象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我们将做一些探讨。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板书]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二)教师质疑:

曲线的形态是怎样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变化的?什么时期人口增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看图,说出结论: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三)指导活动

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逐渐趋(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五)教师设问: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呢?(启发学生)1。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同学们认识的爷爷奶奶,年龄有超过七十岁的吗? 2。旧中国许多贫困家庭生育的七八个孩子中仅能成活一二个,而现在的状况怎样(指导讨论)

学生明确:

人口的增长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据有关资料调查,现在每年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人数,使得人口总数不断提高,显然,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和死亡的人数来决定的。

指导学生活动:

看书中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从图中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引导学生得出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六)学生小结

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所决定的,即由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决定的。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表示人口即不增加,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表示人口减少,绝对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七)指导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2,计算右表中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组织学生讨论

1.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八)指导学生小结

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至小排列为: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说明德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即人口在减少,但是由于有外来移民的补充,实际人口并没有减少。

(九)指导学生进行活动3

依据非洲人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指导学生小结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各国增长的速度不同,即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板书]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讲述: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公式为: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

(十)指导学生活动

看书中图4.6,填写下表

地区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口每平方千米

A12500100万80

B10000160万160

(十一)小结

从表中可看出,A地人口密度较B地小,也就是人口分布较稀疏。所以世界各地的人口密度是不相同的。

(十二)组织活动

1、提问:看课本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世界上哪些大州人口最为稠密?

学生回答: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东部 ( 占陆地面积40%集中人口70%)

2、看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稠密的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明确:纬度、距海远近、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还有历史或其他原因。

(十三)学生小结

1.世界人口稀疏区

(1)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

(2)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极洲更是无人口的地区;

(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

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少。

2.世界人口稠密区

(1)从自然条件看,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地势平坦,大都在平原地区(亚洲东部是中国的华北平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亚洲南部是印度的恒河平原,欧洲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平原,北美洲东部主要是五大湖地区),所以,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2)另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影响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十四)课堂小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人口众多,而且在逐年增长,大家知道每年具体增加多少吗?

(二)指导学生活动

看书P65活动1,世界每年增长8000万人口,那么,每天、每小时、每秒钟所增长的人口数多少?

请问人们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和能源来自何处?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物又排向何方?(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展示[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图

学生讨论明确: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所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他们作为生产者的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大量贡献,但同时作为消费者,他们也会消费掉更多的能源、自然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全世界如此众多的人口,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需要相应的能源、资源。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几张图片感受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除了书上的图片,教师可再找相应的资料投影,加深学生印象)

[板书]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图片中的问题外,还带来什么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固体废气物,噪音污染,世界粮食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展开讨论。)

(四)指导学生小结

自然资源遭破坏--人口剧增,人们占用大量耕地修建房屋,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资源消耗过大--人口增加,对能源需求量增大(如石油等),造成世界能源短缺„„

环境污染--人类作为消费者,产生了大量垃圾,人口越多,垃圾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

(五)反问质疑:

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众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们的环境、资源不协调,那么是不是人口增长慢就好呢?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负增长,是不是就不存在人口问题呢?我们将如何解决呢?

学生讨论明确:

所以为了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好,我们应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积极拥护国家的人口政策,(设计活动)假设今天是国家人口政策宣传日,你们是宣传人员,你能为今日的活动,设计一幅宣传画或一句宣传语吗?

(六)指导学生小结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但现在世界主要的总是是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所以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七)讲述

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人们多居住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后随着城镇的出现,一部分农村人口渐渐向城市迁移。目前世界的人口仍有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趋向。(组织学生活动)指导看书图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组织学生以乡村人的身份向同学们表演,为何向城市迁移。

播放城市环境问题影像资料,结合课本四副插图,说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给城市带来什么问题?(讨论)(组织学生活动)讨论“城市既然有这么些问题,我们还应住在城市吗?”

(八)指导学生小结

乡村人来到城市后,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活跃了城市的商业,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太多的人口涌人城市会造成城市人口拥挤不堪,环境卫生差等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甚至社会治安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九)过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今在中国各城市不仅涌人乡村人,还有许多的外国朋友也能投资、观光等,你们见过外国人吗?他们的形体有什么特点?

[板书] 四、不同的人种

同学们所看到的这些外国人,以肤色的不同大致可以把他们分成三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邀请三个同学上来分别代表一个人种玩游戏。

(十一)指导学生小结

黄种人:皮肤呈淡黄色、头发墨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黑种人:肤色黝墨、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白种人: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多。 (十二)组织活动

请同学们列举出自己知道的三种人种中的杰出人物(如:科学家、文学家,体育明星,歌星等等)。

讨论明确: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的言行。 提出问题:

人种的区别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世界人种的分布又是如何的呢?

(十三) 指导学生小结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荚中部、南美洲东部沿海及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十四)提出问题

“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看图4.11)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

(十五)指导学生小结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那些分布于非洲之外的黑人,主要是在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把他们从自己的土地掳掠到美洲、大洋洲上去,并沦为奴隶,经过黑人几十代人的努力,现在奴役制度已被废除,他们为美洲、大洋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十六)课堂小结,完成本节教学。

第四章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设计理念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差异,并尊重世界各国的语言和宗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第一节《人口和人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2)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过多所产生的问题。(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4)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三、德育渗透(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形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2)使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初步认识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3)通过对世界三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面具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水土流失和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录像。二、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 (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象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我们将做一些探讨。[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板书]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二)教师质疑:曲线的形态是怎样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变化的?什么时期人口增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看图,说出结论: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三)指导活动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八: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案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

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等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结束了对第三章的学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居民与

聚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

村的居民”。随着地球村的居民急剧的增长,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

问题。所以掌握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

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人口

与人种。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人类的发展呢有几百万年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

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5页活动1,我们一起来看,从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人口

到1999年就已经有了60亿了,那么到现在呢肯定远远不只这些了!我们在从这

人口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看,增长10亿人口所需的时间是越来越短,说明了

人口的增长特别的快。

过渡: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请同学们看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我们可以得

到哪些信息呢?(与同学一起分析该图,)

归纳总结: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增长

的特点: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

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

数达到60亿。

问:那么请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

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答:19世纪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设问过渡: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

同时思考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

计算公式?

教师:由图我们知道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出生率

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

的比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

同期人口总数之比,简而言之: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它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或

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的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

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也不断

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以致用,

让学生真掌握所学知识。)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5页活动2,计算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过渡: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

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

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

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P67页活动题1,并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教师: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也就是说人口密

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

况。(与同学一起教师A图。80人每平方千米)

好,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人口密度,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图4.5“世界人口分布

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

因?

与学生一起读图分析

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 (2)欧洲、北美洲东部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好,工业、农业发展早,经济比较发达的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是人口稀的疏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分布是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那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影响因素呢?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过渡:从前面我们讲到的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是不断的加快,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三、人口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下去做一下[活动1]

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看图4.7。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问题。同时还会产生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

质疑: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们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

教师: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请同学们看阅读材料不同的人口政策。此外,还应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这要求我们要具有正确的人口观。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请同学们看图4.8,那么为什么农村人口会向城市迁移呢?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

当然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合理的规划和引导人口的迁移,控制城市人口的过渡增长。

过渡: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到我国经商、留学、旅游、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有黑皮肤的也有白皮肤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请问同学们,你们有见过白种人和黑种人嘛?那么我们能辨别出来是因为什么吗?对,是因为他们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面部特征等都有许多的不同。我们一起来看图4.10。因此,根据人类体质特征的不同,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由此我们也了解了这三种人他们之间的特征。

下面呢我们来看图4.11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中黄种人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九: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 人教版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板书: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

(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书本第13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举例:一张南昌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十六中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活动1: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活动2:教科书第15页“活动”。

活动3: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

活动4: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中山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5: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第二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练习活动三: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问: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练习:

阅读南昌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到中山路,胜利路,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大桥。

(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十: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1)

2009年09月14日 星期一 10:4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能在地图上量出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出实际的距离。

过程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图分析,使学习过程变成应用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比例尺的使用方法,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中国政区和地形图、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地形图等。

(2)学生准备:复习小学阶段比例尺的相关的内容;预习新课、测量本教室的长和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地图吗?下面我们一起看一幅地图 投影“台湾岛”图

[教师提问]你能从图上看到什么?

生观察课本插图或投影图,分组讨论并回答

(分组讨论有利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从地图上找到这么多地理事物,可你们获取的方式、方法不一定相同,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看地图

[教师板书]第三节 地图

[教师讲解]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地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在反映地面景物时,要对他们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因此,一般来说,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比例尺。

[教师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测量的教室的长和宽

[学生回答]长10.8米 宽8.4米

(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绘一幅教室的平面图,你打算怎么绘?

[学生绘图]结果大小肯定不大一致

[教师讲解]图的大小不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选择的比例尺不同。现在,假如我们用图上1厘米代表教室0.6米长,请你计算一下所绘图的长和宽,以及该图比实际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计算]图长18厘米宽14厘米,60倍。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这仅是绘的教室地图,都要缩小60倍,那么如果绘制一幅费县、

山东、中国乃至世界地图是不是更要缩小呢?(生答:是)

[教师承转]其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那么谁能给其下个定义呢?怎样计算? [学生读书回答]①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教师提示]公式中,图上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一般是千米。所以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一时才可计算。

[教师板书]①定义 ②公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练习1](同步学习与探究)P17 一、1、2 二、6

(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并能通过反馈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会计算比例尺了,你知道一般怎样表示吗?

(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读书回答]① 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②数字式:即写成1:M或者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两种表示方式,还有吗?

(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读《地图册》P10左上角;有三种表示方法,除了以上的两种外,还有一种:文字式(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教师板书]③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教师提问]你能用这三种表示方式来表达刚才所绘制的教室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回答])数字式:或1:60 线段式: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6米。

(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师挂图]把世界政区图,东西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有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的挂图分给每小组一张,要求学生凭自己手中的图回答三种比例尺的表示方式。

[学生练习2]请填出下表中所给比例尺的其他两种方式

提示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千米换算成厘米,要在数字后面加五个零。反之,要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教材“台湾岛”图上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

先用直尺量出二市直线距离约7.2厘米,在据比例尺计算出二市的直线实地距离约是288千米。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承转提问]你能比较表中三个比例尺的大小吗?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回答:C最大

[学生小结]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所以比较前应先统一换算成数字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到教材P2“活动3”

(1)据图1.36的提示学生分组集体讨论,完成量算曲线距离

(2)学生比较图1.37和1.38,组内讨论完成第(1)问:中国图范围大,北京图内容详细,北京图比例尺大

(3)投影

学生组内集体完成第(2)和(3)问的量算

[学生练习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甲的比例尺是乙的1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范围大 B甲图内容略 C乙图范围大 D乙图内容详

(讲练结合,及时消化巩固)

[学生总结]指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通过学生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4]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17二、1、2、7、8

(检查学习效果,并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对症下药)

[教师承转]要学会看地图,除了比例尺外,还要学两方面知识:即地图上的方向和图例,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共同学习

(有兴趣的可先预习)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本课内容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该内容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接触,在学习中不应让学生单纯的记忆知识点,而应该注重让学生从现实问题入手,从实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在学中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分组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足之处:个别问题的承转欠自然;内容欠趣味性

解决措施:熟读教材,精心备课,找准问题的承转点;注意积累,搜集相关资料。

【参考答案】

练习1:探究P17 一、1.比例尺、方向、图例 2、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二、

6.A

练习2:练习3:C 练习4:1、A 2、A 7、B 8、D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2)

2009年09月14日 星期一 10:5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自制图例卡片、有关挂图;

学生准备:直尺、搜集有关图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式:1.投影表格

[学生活动]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教师提问]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承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问题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过渡下节内容,浑然一体)

[教师扳书]2.方向

[教师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⑴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⑶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教师概括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教师扳书]经纬网定向法

[练习一]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18三.1

(讲练结合,在学中练,练中学)

[教师承转]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

[学生回答]指向标

[教师总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过渡自然,增强问题间的连贯性)

[教师扳书]2.指向标定向法

[教师投影]投影图,学生思考:

⑴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⑵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要求至少用两种形式表示,新知套旧知,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

1.6、0.3厘米)

[学生训练二]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19三、2

[教师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

[学生回答]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师扳书]3.一般定向法

[教师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同学们的方法还真不少,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教师扳书]3.图例和注记

[教师提问]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学生活动]分组记忆,并可动手画一画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学生抢答]教师出示课前制好的常见图例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竞赛,比一比看哪个人(组)记得又快又准。

(寓乐于教,在玩中学,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积极性)

[学生训练三]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二、3、4、5、9、10

(课堂小结)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本节课中地图方向的判定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三种定向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如何用三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设计的活动较多,在穿插活动中,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