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一:美术新课标课件发现与创造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二:七年级美术教案-发现与创造2
发现与创造
第 周 第 课 节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三:第五课 :发现与创造(七年级美术)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四: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发现与创造
课题:发现与创造
主备人:王亚锋 审核人:武坛功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1、在寻找、发现材料的过程中了解材料的特性。
2、思考如何利用材料原有的特性,设计制作成生活用品。
隐性目标:
1、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认识发现与创造和变废为美的关系。
2、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提高学生对生活用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
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把大家事先收集的各种材料带到课堂,比一比哪组找的多。
活动:让学生触摸,观察自己带来的材料,按不同的质地,质感等分类。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发现材料。
例如:光滑、粗糙
柔软、坚硬
朴实、华丽……
想一想:这些不同质感、色彩、形状的材料给你哪些特殊的感觉?
思考与讨论:
活动:想一想这些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日用品,来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
结合课件,范例图形讲解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的运用。
请同学们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再次体会对材料的巧妙使用。让学生边看图片边体会这些原理的应用,并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设计的方法。如何选用最简便的加工工艺进行创作,主要是构思要巧妙,注意美观。
根据每组已有的材料的特性,讨论,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构思,创作一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作品。
学生评价:各组展示并讲解自己作品的设计思想、用途。重点讲自己设计、制作的巧妙之处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意图的能力,提高成就意识。
【教学反思】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五: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发现与创造岭南版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六:说课稿 人美版 美术 九年级 上册《发现与创造》王静 20111125
《发现与创造》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上(下)午好。我是应聘初中美术老师的01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课题是《发现与创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发现与创造》,这时一节“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学习与生活的小型日用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喜爱的日用品,为生活增添情趣。本节课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生活中废旧材料的形态、色彩、质地等视觉特征,并根据这些材 料进行艺术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动手实践的方式创作自己喜爱的日用品活装饰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增 强学生勤俭节约、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充分发 挥自己的想象力及灵感,制作自己喜爱的日用品及装饰画,美化学习生活环境。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事物具有独立的见解,能基本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以前对设计·应用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在本课我将特别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说教法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备,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根据本课
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与评价激励法,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着紧凑合理、条理清晰,最大限度调动课堂积极性的原则,我将从激趣导入、学习新知、作品展示、课堂小结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激趣导入
本课我将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导入,让每组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比比看哪组收集的最多,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材料按质感、色彩、形状等进行分类。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样几个问题:这些不同质感、色彩、形状的材料给你哪些特殊的感觉?想一想这些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日用品,来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出课题《发现与创造》。
(二)学习新知
请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例。体会对废旧材料的巧妙使用。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与讨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谈一谈,不同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格尼那些特殊感受?你将如何利用它进行艺术创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总结讲述利用生活中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意义。之后我会结合课前准备好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我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创作,根据已有的材料,构思、创作一件实用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我会巡视各组,师生共同讨论、构思,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三)作品展示
把每组的作品放到展示台进行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讲解自己组内作品的设计思路、
用途。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自评,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意图的能力,提高成就意识。最后我会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小结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谈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受?我会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归纳升华,增强学生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动脑、勤动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自己的学生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七: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意识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八:发现与创造说课稿
《发现与创造》说课稿
黄坌老区学校 温翠琼
各位老师,大家好!请允许我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于10月9日第四节在我校七
(1)班上《发现与创造》一课的情况和课后感悟与反思。我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关于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教育部审定2012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按照新课标原则,设计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材料,巧用这些材料创作令人耳目一新的美术作品,变废为宝,或应用于生活,或美化环境,体验其中的新奇,享受其中的乐趣。
本课原是九年级第17册的课程内容,现今放在七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不宜设置得太多理论知识或专业术语,我认为应以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基础制作技能作为出发点。(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美感和特质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创作生活用品的能力;
2、通过欣赏使学生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创作生活用品。
3、使学生养成认真、热情、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的材质美,创作一件生活用品。
2、教学难点:使作品体现“使用、美观、环保”的现代设计概念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
我花较多的时间准备本课所需材料,其中包括了多媒体所需课件,和一些材质材料(布、毛线、石头、金属易拉罐、木片),以及教具——用一次性筷子做的桌垫、雪糕棒制作的笔筒、挂历折制的包装纸袋、废旧合拼制的纳物盒。另外也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废旧材料。
(二)导入
我采用了激趣导入,找来了学生曾亲身参与过的环保时装表演时拍下的照片,引出环保创意范作展示,进而导出本科课题,这样,也就引起学生对废旧材料的注意及创作的欲望。
(三)新授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发现,也就是发现材质美感,二是利用与创造,也就是利用美术语言,创造崭新形象。
我先是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生活废旧材料的造型、质感、色彩等特点,这里我设置
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对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这些材料给你什么特别的美感?
活动二:摸物游戏——观察不同材质的不同肌理
活动三:赏析作品——分析作品用什么材质制成的
在每一个活动中或活动后,我都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或展示作品范例,以便充分利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在小结利用废旧材料的意义后,进入第二块课程内容,我先让学生讨论: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变废为美?
这里引导学生用教材案例或自行举例,得出利用与创造的两种方法:因形选材、因材造型。然后多媒体展示作品,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引领学生探究材料的美感和探索不同的创造方法。最后总结梳理出制作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给学生的作业布置是“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实用的日用品”。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教师巡视辅导,适时给予帮助和提示。
(五)课堂小结
小结部分最主要是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评、互评,然后有教师的简略参评。当然,最后要再次强化本课知识点,及时对学生表现给予评价。并进入本课最终的环节,就是拓展。
(六)拓展
拓展环节,我设得比较简单,意在提点学生本课的结束不是发现与创造的结束,还有许多大家能做的。
四、说实际上课情况与感受
总的来说,自认为按计划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预定目标。按教参上的设计,本课该设置2课时,我为了在公开课上方便操作,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改设为一个课时,最终验证,顺利让学生接受,这样的课时安排还是可行的。而在教学程序里的时间安排上,我觉得自己还是疏忽了合理设计,将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的时间仅设置十分钟时间,且还包括了展示评价所需的时间,这就显得太仓促,也让整节课显得教师讲过多。
这节课出现了突发状况,影响最大的是多媒体音响设备无法播放,以及材质材料的遗漏。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部分是由于我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预先准备,准备好课室,准备好教具。以那样匆忙的脚步赶到多媒体第二室后发现有班级在上课,课间时间引导七一班学生进入课室后已是逼近上课,而铃声响后才发现音响设备有故障,而这时候我又没有灵活处理,只装作若无其事的上课,却想不到可以找空隙求助信息老师,疏忽之下,造成课后听闻后面的老师和部分学生有时听不见我的声音,课件设置的音响效果也完全无效。虽然说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严格来说不需要在声音方面要求太多,但从艺术审美的追求上来说,声光色彩的全面配合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个人对此挺在意的,也对上课时这方面的欠缺很是遗憾。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九:13.5 发现与创造
发现与创造美术篇十:涂涂画画中的发现与创造
涂涂画画中的发现与创造
摘 要: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的主题更是新的美术课标中提出的要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导学生发现创造方向,尝试创造的方法,提供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发现;交流;创造
在小学美术课上,美术作业的绘画步骤都是先勾线后填色,除了工具有些差别之外学生从来就一直用同样方法重复不同的作业。能否在绘画步骤过程有些新发现和创新呢?
笔者在三年级教《动物明星》这一课中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尝试:提供学生发现和想象创造的平台,并且结合小班小组合作交流的特点进行造型的想象活动设计。
一、示范引导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选择了一种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先由里向外旋转涂了一个大椭圆形,接着进行添画,在添画每一步的同时询问学生你想到了哪种动物?学生从一开始说:乌龟、猪、河马,到最后教师完成,学生才确定说是大象。整个示范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想象、思维的过程。演示完成并提问:通过老师的演示,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老师是先涂一个形状,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随着添
画的过程,我们猜了几种动物,最后老师添加完整我们确定是大象;老师今天画大象的方法是先用色彩涂形状,再勾出外形,和以往我们的绘画步骤是相反的。
学生整个观看教师掩饰的过程也是一个绘画思维的过程,不仅在形象上思维,更在方法上进行思维。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自我发现。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不仅步骤演示,更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契机。这才更能体现学科的教育特色。
二、小组合作再创造
生生互动促进形象思维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小组互动“猜一猜”游戏,在他人的造型基础上进行自我想象,提供学生更多的形象思维空间,在交流互动过程学生互相启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广度。
三、小组互动游戏,请你猜一猜
小组每位成员先在自己的作业纸上涂出一个动物形状,然后交换作业纸,根据所涂的形状猜猜同学画的是什么动物,比比看谁猜得多、看谁猜得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启发学习的过程更是形象思维过程,最后再用线条添加勾勒出动物的外形轮廓,完成完整的造型描绘。并表扬猜对的学生,授予“想象大师”称号。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作业,感觉很好玩,原来一个形状可以想出不同的动物。这时教师及时总结,原来动物外形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
点,我们要善于抓住共性,找准特点。才能把动物画得更生动更有趣。
在本节课上,学生一直处在主动去观察、去发现中,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提供学生想象创造的平台,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正如罗恩菲德的观点中指出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一旦这种创新意识形成心理定式,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使他们习惯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创造和革新,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进社会迅速向前发展,让我们从学生发展出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05.
[2]肖远骑.教育的天空.新华出版社,2011-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下一篇:实心球教案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