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识字一反思
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上课不认真听,字迹比较潦草,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和兴趣。
秋天的图画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2 黄山奇石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媒体加深理解。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4古诗两首课后记
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语文园地一单元后记
本组教材以“秋天”这一线索来编排的课文,其中《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从而激起学生去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本组教材时,我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等。并注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读书的习惯。
识字二课后记
本课的词语表现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读起来感到亲切、有趣。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有的喜爱琴棋书画,有的喜爱吹拉弹唱,也有的喜爱栽花种草。学习时,可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优势,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体验不到的一些乐趣。学生在表达时,有的没把心理话说清楚。学生在谈话时引导他们说准普通话,想好了再说。
一株紫丁香
1、课文中的紫丁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礼物,代表学生热爱老师的那颗真挚的童心。这一点,教学时引导了学生读中感悟。
2、默读课堂中还是第1次出现,学生没达到要求。
六 我选我
班级选小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很容易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心,适当地表现自我,更要有一颗为他人服务的心。在学了课文之后,对学生进行我选我的口语训练及小练笔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一分钟
许多孩子都有睡懒觉的经历,有的起床后还磨磨蹭蹭的,所以也有迟到的经历。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不用自己乘公交车,不用独自上学,快迟到了,自有父母替他们着急,甚至有父母为他们的迟到说情。为此,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回忆自己上学时那紧张的情景,在课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_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袁生娣
识字一
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上课不认真听,字迹比较潦草,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和兴趣。
秋天的图画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黄山奇石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
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媒体加深理解。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古诗
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语文园地一单元后记
本组教材以“秋天”这一线索来编排的课文,其中《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从而激起学生去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本组教材时,我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等。并注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读书的习惯。
识字二
本课的词语表现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读起来感到亲切、有趣。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有的喜爱琴棋书画,有的喜爱吹拉弹唱,也有的喜爱栽花种草。学习时,可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优势,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体验不到的一些乐趣。学生在表达时,有的没把心理话说清楚。学生在谈话时引导他们说准普通话,想好了再说。
五一株紫丁香
1、课文中的紫丁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礼物,代表学生热爱老师的那颗真挚的童心。这一点,教学时引导了学生读中感悟。
2、默读课堂中还是第1次出现,学生没达到要求。
六 我选我
班级选小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很容易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心,适当地表现自我,更要有一颗为他人服务的心。在学了课文之后,对学生进行我选我的口语训练及小练笔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一分钟
许多孩子都有睡懒觉的经历,有的起床后还磨磨蹭蹭的,所以也有迟到的经历。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不用自己乘公交车,不用独自上学,快迟到了,自有父母替他们着急,甚至有父母为他们的迟到说情。为此,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回
忆自己上学时那紧张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一分钟的重要性。朗读时抓住一些提示语认真地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时间的重要性的认识。
八 难忘的一天
为国家领导人做计算机表演,小学生不仅没有这样的体验,也难以体会这样的事,因此,在教学前要搜集有关当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的史实。把一些图片放大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及感情的升华也会有一定的障碍。因此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语文园地二 单元后记 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做游戏,在音乐教室唱歌、跳舞、练乐器,在植物园赏花、浇水、追蝴蝶......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一读导语,然后再进入识字、课文的学习;教学中举行了主题班会,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学生学习部首查字法时,我先在教学本组生字时引导学生按部首给汉字归类认识部首,然后再实践学习查字典。 识字三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九 欢庆 在朗读中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有个人朗读,小组朗读,接口朗读,示范表演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应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在教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其次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言语实践,并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言语表达与人文素养兼得。
十 北京
这一课真的好难讲,处于小城市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觉到北京的现代化气息,以及大都市的美丽。再加上学生因为放假,提前的读书准备不好,所以在读起来好犯难。本来的计划是这样的,让学生看两副图并找出相关的段落来读。可
是学生就是读不好,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学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点生气了。可是怎么办呢,读不好,就学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学生字,好像又不扎实。只好让学生在自己读,读给同桌听,在小组里评优秀推荐给全班,全班同学再评一下由谁来领读。最后一步是让小组成员帮助本小组一位读得较弱的同学读好课文。我觉得这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也可能正是因为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学生要认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两点:一,课前准备一定要有。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并把已经会认的字划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小技巧,因为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会想办法在课前多认几个字,这样既能增强他们认字的主动性,又能让课堂轻松一些。二,只有在课文中识字或者说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才能更容易记得住。平日这句话只是一句理论,通过今天的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 十一我们成功了
在教学中,我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在教学中我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根据句式特点,设计了引读、接读的朗读方式。“登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 在老师饱满热情的感召下,全班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这篇课文文字虽少,但所呈现出来的场面是恢宏的,气势是磅礴的。在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我适时向同学推荐适合描写这个情境的成语: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把课程标准中关于积累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十二 看雪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
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语文园地单元后记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摇篮。革命战争年代,祖国的优秀儿女们为了拯救母亲,浴血奋战,勇于献身。新中国一成立,多少流亡海外的专家学者、爱国人士历尽艰难,投入祖国的怀抱。如今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起来,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本组教材围绕“热爱祖国”这一专题,从识字、课文到语文园地,都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这一主旨。其中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三字经,有展现隆重、热烈的国庆场面的《欢庆》,有反映我国在新世纪之初的重大国际竞争中显示实力的《我们成功了》,也有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看雪》。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由此对我们的祖国,对我们的首都,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有较深的印象,爱国情感会得到提升。
教学时我多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有关资料,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 识字四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课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再去找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然后举行一次“成语故事会”,那么教学就没有局限于书本知识了。
十三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 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在黑板上张贴了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十四 我要的是葫芦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三: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_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李钰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李钰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识字3》教学反思
李钰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北京》教学反思
李钰
这一课真的好难讲,处于小城市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觉到北京的现代化气息,以及大都市的美丽。再加上学生因为放假,提前的读书准备不好,所以在读起来好犯难。本来的计划是这样的,让学生看两副图并找出相关的段落来读。可是学生就是读不好,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学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点生气了。可是怎么办呢,读不好,就学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学生字,好像又不扎实。只好让学生在自己读,读给同桌听,在小组里评优秀推荐给全班,全班同学再评一下由谁来领读。最后一步是让小组成员帮助本小组一位读得较弱的同学读好课文。我觉得这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也可能正是因为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学生要认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两点:一,课前准备一定要有。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并把已经会认的字划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小技巧,因为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会想办法在课前多认几个字,这样既能增强他们认字的主动性,又能让课堂轻松一些。二,只有在课文中识字或者说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才能更容易记得住。平日这句话只是一句理论,通过今天的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
《我们成功了》教学反思
李钰
在教学中,我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在教学中我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根据句式特点,设计了引读、接读的朗读方式。“登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 在老师饱满热情的感召下,全班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这篇课文文字虽少,但所呈现出来的场面是恢宏的,气势是磅礴的。在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我适时向同学推荐适合描写这个情境的成语: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把课程标准中关于积累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四: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反思
一开学,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就是决定先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开学3周,本单元的内容也差不多快结束了。本周我们组的教研活动内容就是写本单元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不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中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一些方面:
一、注重课本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灵活获得本领。
我们常说新课程的内容很活,是因为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博的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教师如何利用这样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无限追求的目标。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一课
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在主题图“乘车”的问题上,以“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活动目标,将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还初步接触到排列组合的内容。
又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一课中,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即二(1)班16面红旗,二
(2)班比二(1)少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2)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某班得的红旗面数。由于条件不同,解答算式便也不同。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
二、注意错误资源的整顿,在揪错的道路上反正。
课堂的教学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思维也总是有别于成人。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知识或许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堂,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办?除了以后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我们可以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切不可放弃这样的教学资源。
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
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3组没有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加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在板书“米”后,一个学生大声说:“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学生判断单位时一个学生又说:“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这些充分表明:学生愿意说,有强烈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
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
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五:二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
1、《鲜花爱雨露》
《鲜花爱雨露》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鲜花爱雨露的比喻引导出我们爱老师的主题,歌词简洁生动,寓意深刻。我认为这首歌曲最优秀的地方就是蕴含了深厚情意,很容易感染他人,打动儿童的心灵。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尊师行为的好习惯。
2、《我爱米兰》
上完这堂课,让我最大的感触,最纯真的莫过于孩子的心!在上课时,我时时被孩子真挚的语言所感动。我深深地体会到,师生的情感是相同的,你用一份真情,换来的一定是更多份孩子们的真情!我想教师启迪的应该不仅仅是学生的智慧,还应该包括人类的高尚情操。
3、《我爱米兰》
“爱”是一种艺术,课堂上的师爱,不仅需要真城、责任心,更需要教师的智慧、经验和精心的设计。作为音乐老师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舞台。
4、《音的高低》
通过大钟和小钟声音的比较,使学生明白音的又一个特点--音的高低。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第一次认识了大提琴、小提琴;萨克斯、小号,并感受了这些乐器的旋律,从而更加直观得去区别他们的音的高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内容较活跃。
5、《小乌鸦爱妈妈》
我个人一直认为,一节音乐课,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歌曲的学习,也应该重视学科整合与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的积累。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主题,达到从思想上让学生重视孝顺父母的德育渗透目的。
6、《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学生纯洁质朴的爱,抓住了学生的动情之处,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演唱歌曲达到情感共鸣. 正是教材给了学生能够
抒发情感的机会,给了学生创设情感的空间,丰富了音乐课堂。
7、《小红帽》
我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本着“以生为本,以音乐为主”的原则,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能熟练歌唱歌曲《小红帽》,课堂气氛积极浓厚。
8、《龟兔赛跑》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讲故事,自己来表达故事的寓意,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9、《森林小卫士》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因为这节课中有优美的音乐欣赏,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尤其是猎人的出现,配着阴森可怕的音乐,同学专注的表演,鬼祟的眼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次教学环节很紧凑。
10、《大鹿》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导入。在故事中让学生模仿大鹿、小兔的敲门节奏,小朋友兴致勃勃的模仿了起来,课堂气氛浓厚。
11、《大鹿》
《大鹿》是一首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儿童歌曲。歌曲的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简洁。在完整学唱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情景的再现,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有爱、乐于助人的精神。
12、《永远住在童话里》
《永远住在童话里》是一首极富情趣的儿童歌曲。歌词以第一人称表达了小朋友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如果这人间像童话一样美丽,我宁愿不要长大,永远住在童话里。学生能仔细聆听,用心欣赏。
13、《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孩子喜欢的儿童歌曲。这首儿歌虽然只有两句话,但短小精炼,词句优美,描写了一幅恬静美好的夜景。学生能熟练背唱这首歌曲。
14、《月亮月光光》
教学中,我始终以感受歌曲的意境为中心,充分运用音乐本课(如旋律、节奏、音乐记号、风格等)的特点,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学生聆听歌曲感情丰富。
15、《阿细跳月》
本堂课以审美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唱歌、跳舞、演奏、狂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16、《我和星星打电话》
《我和星星打电话》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教这首歌曲,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让学生们大胆想象打电话时的样子,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17、《萤火虫》
整首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在初听歌曲时,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情绪风格,活泼有趣轻快的。整首曲子的学唱并不难,但是要很好的掌握歌曲中的三处下滑音很有韵味的演唱,是整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很好处理歌曲演唱的难点。
18、《阿西里西》
在《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我的主旨是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充满兴趣的学习新歌,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以达到让学生们“唱会歌、会唱歌、唱好歌”的目的。通过教学,学生们能熟练歌唱这首歌曲。
19、《转圆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激情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能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优美的动作。
20、《拔河》
上课开始始我组织学生参与拔河比赛这个游戏就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情境中,现场的气氛可真是热烈,然后又播放学生熟悉的三个游戏音乐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游戏这个愉快的氛围中,这样就从学生的内心中把游戏与音乐联系在了一起,并觉得伴随着这些优美的音乐,游戏真好玩。
21、《踢毽子》
本节课学生非常期待,一进教室学生们就用期盼的眼神注视着我,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在优美的歌声中,我的心特别温馨,相信同学们的心也是温暖的。
22、 《布老虎》
学生喜爱的动物形象——布老虎,它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玩具。在劳动人民心目中,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民间盛行给幼儿做布老虎,寓意其健康、强壮、勇敢。在开展过程中,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觉得通过一节课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了,想要借此积累孩子的文化素养,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23、《拒绝小看人》
这是一节典型的唱歌课.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审美为核心,突出全面参与、个性发展,探究、合作、创新等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
24、《三个和尚》
本课我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漫画形式进行切入。漫画是现在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通俗、最招人喜爱的图画,能让人开心、引人发笑,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用漫画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学生在欣赏漫画的同时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25、《大风车》
这一首歌《大风车》就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歌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旋律为五声性音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情绪热烈欢快,颇具动感和号召力。这首歌学生学习热情较高。
26、《蓝皮鼠和大脸猫》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我和学生们度过了快乐的40分钟,在这里我们欣赏到了歌曲《蓝皮鼠和大脸猫》,还学会了表现大脸猫和蓝皮鼠叫声的节奏,并利用他们的节奏创作了很多的声音,并且用优美的动作告诉了动画城我们所体验到的快乐。
27、《雪花飞舞》
在培养课堂气氛过程中,我的引导和语言过多,没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节奏联系的过于平淡和单一,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不过,教学效果看上去还可以。
28、《雪花》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优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
29、《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独”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学生能熟练唱出这首歌曲。
30、《小雪橇》
歌曲《小雪橇》描写的是儿童们在冰天雪地中不畏严寒、快乐嬉戏的场景。歌曲节奏丰富、速度较快,欢快、活泼,充满了童趣。学生学习积极性浓厚。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六: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但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上课不认真听,字迹比较潦草,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和兴趣。
本组教材以“秋天”这一线索来编排的课文,其中《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从而激起学生去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本组教材时,我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等。并注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读书的习惯。
第二单元
本课的词语表现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读起来感到亲切、有趣。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有的喜爱琴棋书画,有的喜爱吹拉弹唱,也有的喜爱栽花种草。学习时,可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优势,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体验不到的一些乐趣。学生在表达时,有的没把心理话说清楚。学生在谈话时引导他们说准普通话,想好了再说。
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做游戏,在音乐教室唱歌、跳舞、练乐器,在植物园赏花、浇水、追蝴蝶......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一读导语,然后再进入识字、课文的学习;教学中举行了主题班会,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学生学习部首查字法时,我先在教学本组生字时引导学生按部首给汉字归类认识部首,然后再实践学习查字典。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在朗读中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有个人朗读,小组朗读,接口朗读,示范表演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应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在教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其次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言语实践,并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言语表达与人文素养兼得。
在教学中,我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在教学中我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根据句式特点,设计了引读、接读的朗读方式。“登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 在老师饱满热情的感召下,全班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课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再去找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然后举行一次“成语故事会”,那么教学就没有局限于书本知识了。
在上第17课《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时,我事先没有很详尽地备课,在上课时,我告诉了学生"老师没有备课,谁能把这故事讲给我听呢?"。学生一听,原来老师也不知道,这下我可以把我知道的告诉她了,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告诉我,刚开始一位学生说得很简单"这个故事讲了狐狸想自己吃葡萄,不给其它的小动物吃。"我装着糊涂的样子问:"不给谁吃呀?故事还写了谁,它们又发生了什么事?结尾怎样?谁能说得让我听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经过提示,学生大致能把故事说具体了,我也听明白了。整堂课学生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而且从中还学会了自己读书、看插图找答案。由此让我知道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是非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注重了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通过本组的教学,我认为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着眼于合作、引导,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着眼于让学生乐,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进激励、竟争等新的课堂教学机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进取的精神,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运用合作、互动等形式,生成课堂教学的增值效应,实现“教我学”为“我会学”转变。让学生在成功的时刻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为以后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功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复习环节的趣味性设计、学习内容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同时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本组教材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主题编排的。从“识字5”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
教学时,我注重了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学会多为别人着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养成豁达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态,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本组课文语言特别优美,在教学时,我多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和感悟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要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七: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四、《表内乘法(一)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
握知识。
七、《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排列组合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重点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灵活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整节课以在数学广角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 “密码锁”、 “密码门”、“握手游戏”、“穿衣搭配”、“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以帮东东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八: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100以内的进位加》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中,加深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理解,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意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像58+6=?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58和6,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对不同的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然后我简单的说了进位现象及进位点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先练习,试着自己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学生计算的劲头很高,问他们有问题吗?都一致摇头说没有
计算结果很快交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总结错误类型有:题目数字抄错导致计算错误;该进位的没有进位横式得数漏写。
我想学生是会计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错误。我没有过多的批评,让孩子一一订正之后,总结了几种主要的错误情况,让他们分别对号入座,并且一起总结出了检查的三步骤:
1.读两遍题目,横式一遍,以防抄错题;
2.检查横式的得数有没有漏写;
也许是刚刚经历了错误,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吧,练习时学生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
3.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练习时,为了避免学生单调计算的枯燥性,我设计了“找朋友”比赛性的练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练习题使得课堂气氛较好。但同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对学生的巡视不够彻底, 学生说算理的过程不够完整。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在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有轻有重,要有变化,要有表扬、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协作性和参与性等。只有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课堂有张有弛,老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与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眼神,不仅在讲授时要关注,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教师的眼神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的学生。上课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在操作学习用具,同时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判断直角时,就要边操作边说,角的顶点和直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直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也重合了,才是直角。只有会说会操做,才能真正的掌握直角的判断方法,这样也为画直角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时,不一定全部的学生都掌握了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即使掌握好的学生也存在着遗忘,特别是这些几何单元,学生的遗忘性更大,因此,加强练习,与巩固就十分重要,温固而知新,这是真理。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的内容。
《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的人上下与前后位置不发生变化,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照镜子来体验镜面对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镜外的物体与镜内物体的像是对称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人像对称来得出结论。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然而,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钟面的镜面对称”教师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使所有学生完全解决。因为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习认识钟表特别是几时几分认识和表达困难。这样有难度的内容加上钟表的镜面对称就加重了学生认识上的难度。
在教学中,我自己制作了一个钟表模型贴于黑板上,先让学生复习顺时针方向认识钟表,明白钟点面上的12个数据和12个大格,每个大格5个小格。然后让学生复习钟面的1——12这些数据对的是多少分。再让学生根据镜面对称左右位置对换的原因来以12和6的两个点画一条对称轴,以时针和分针离数字12或6几个大格或小格来确定镜内或镜外时针与分针的位置,从面确定镜内或镜外的时间。如果学困生还是不明白原因,就让他们先照镜子认识指定的钟面图形的镜内时间,再按照镜内顺时针方向说出镜内钟面时间。让他们感受镜内时间与镜外时间主要是时针和分针对称。这样即使不再照镜子只要会以对称轴为中心画出对称的时针和分针也就知道了指定的镜内或镜外钟表的时间了。这样的教学还只是对于脑子反应快的学生,对于脑子转不过弯的学困生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演示操作或实际辅导完成镜面对称认识钟表。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九:苏少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好朋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1、《拍手唱歌笑呵呵》
2、模唱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并能用唱名模唱感兴趣的旋律片段。
3、能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并伴着歌声进行拍手游戏。
教学重、难点:
《拍手唱歌笑呵呵》中长拍音的保持处理,唱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课间你们会和好朋友玩些什么游戏呢?
(学生回答,有两种情况。)
1.情况一:有学生回答“拍手游戏”。
师:喔!老师也喜欢,谁来和老师玩这个游戏?
(老师邀请学生游戏)
2.情况二:没有学生回答“拍手游戏”。
师:哇噻!你们的游戏太有意思了,花样可真多呀!下课后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玩玩这些游戏,欢迎吗?
(学生回答)
师:现在,老师想邀请一位小朋友做一个游戏,谁愿意啊?
(老师邀请学生游戏)
二.趣味学歌
1.教师范唱
师:这个游戏有趣吧!接下来老师要边唱边做这个游戏了。
(老师邀请一位小朋友继续玩拍手游戏,同时范唱,学生听赏。)
2.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师:你们想不想学着边唱歌边做这个拍手游戏啊?那就让我们每两个人一组,跟着老师来做一做、唱一唱吧。
(师生活动:在游戏中学唱歌曲。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相结合的方式学唱。学生可以提出演唱过程中感觉困难的乐句,由会唱的同学帮助解决,如无法解决就由教师帮助,直至学会歌曲。)
3.提高游戏难度,增加趣味性。
(游戏熟练后,教师在钢琴上变换速度弹奏旋律,忽快忽慢,学生跟着节奏相应地做拍手游戏。)
三.模唱歌曲
1.欣赏比较两首不同旋律的《拍手唱歌笑呵呵》。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歌,歌名也叫《拍手唱歌笑呵呵》,你们想听吗? (欣赏另一位作曲家颂今为相同歌曲谱写的歌曲)
2.模唱歌谱
师:小朋友,你们听了两首《拍手唱歌笑呵呵》,有什么发现吗?
生:(歌词相同,歌谱不同)
师:让我们来模唱第二首《拍手唱歌笑呵呵》歌谱。
四.我的创造
师: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好玩吗?(好玩)更好玩的事还在后头呢! (教师播放英国“Stomp”乐队演奏的“手”的打击乐片段)
师:这些动作和节奏都是可以自己即兴创编的,你们想学学吗?
(组织学生分组创编“手”的打击乐)
师:小朋友们个个都是音乐小天才,也能用一双手拍击出好听的音乐来,现在我们请各个小组来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互评。教师给优胜者颁奖。)
五.小结
师:你的眼睛里有个我,我的眼睛里有个你。其实在我们的眼睛里,不仅有你和我,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人,我们要学会关爱别人,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人人都能成为好朋友。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由于歌曲的节拍与歌词都较为简单,学生们一下子就学会了。首先我从玩拍手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节奏和学习歌曲,在学唱与做游戏中体会音乐课带来的快乐。整节课教学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小朋友们一起边唱边打着节奏,有的小朋友用拍手的形式,有的小朋友用拍肩的形式等等,看到孩子们对歌曲很有兴趣。于是我选择了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创编,两人或多人随着音乐做游戏,可以加上几个漂亮的动作。我看到孩子们用手拉手、拍手、指对方的眼睛等方式表达
了对歌曲的理解。我看到了孩子们真的在努力,把自己对音乐的那份感情表达的非常棒。随着优美的乐曲我和孩子们一起为歌曲创编动作。这节课我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会了歌曲,同时还为歌曲创编了动作。最后,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唱边跳的走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大白象》
2、听:《小象》
教学目标:
1、能专注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管弦乐,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2、能用自然的声音完整地演唱《大白象》。
教学重点:欣赏《小象》,学会专注地聆听音乐。
教学难点:歌曲《大白象》中的大音程跳动比较难唱准,歌中的节奏也不够规整,给学唱歌曲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
先弯眼睛圆又亮
再弯鼻子弯又长
弯出耳朵宽又大
身体肥胖腿粗壮
(注:师边画边说) 小朋友猜出来了吗?生回答:大象
师: 对,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平均寿命在50岁左右,最大的能活到70岁。夏天,大象为了避暑,会用鼻子吸水喷洒到身上„„在泰国的清迈城有一座非常有名 的大象训练营地叫美莎大象营。这是一个专业的大象训练中心,让大象学会对森林的适应能力,学习如何帮助人类运输货物。在大象营,游客还可以看到猎象表演、 大象洗澡、踢足球等。现在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大白象教书”这个节目吧!
二、 故事学歌
1、(配图)听故事
师:请小朋友用小朵听一听,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它在干什么呀? 生:听赏音乐并回答,大白象,在给小动物们上课。
2、说故事
师:真棒,听的真仔细!现在我请小朋友们再仔细听一遍,大白象教书引来了谁?并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故事。
生:小猴子,小山羊„„ 讲故事。
3、唱故事
师:那小朋友想让大白象也给你们上一课吗?
生:想。
师:那老师来扮大白象,小朋友们来扮小动物,大白象教一句,小动物们就学一句,好吗?
生:跟唱
师:恩,小朋友上课真认真!大白象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完整地唱一遍。
4、想故事
师:小朋友看了“大白象教书”这个节目,学到了什么呀?
生:要学大白象与小动物们和睦相处,在学习上要认真学习。
三、听赏音乐,表现形象
1、猜一猜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大象的很多信息,现在我出个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吧! 动物园中大白象的大白象的鼻子最长,那么第二长的是谁呢?
生:小象。
2、学一学
师:瞧!小象不就出来跟大家问好了吗?(听一段)你瞧见小象是怎么走路的吗? 生:聆听,并模仿跟着节奏走一走。
师:我们一起和小象走一走,完整欣赏音乐。
3、唱一唱
师:我们来听听小象行进的音乐:
1 3 5 1 | 3 2 1 6 | 5 —
生:跟着师模唱。
4、动一动
师:现在与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唱一唱,走一走。(边走边唱)
四、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可后鼓励学生自己上网、看书等等了解更多有关象的资料。相信大家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教学反思:《大白象》是一首3/4拍的歌曲,为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3/4拍的强弱规律,在课堂伊始随音乐进教室就选择了3/4拍的歌曲《大家一起跳起来》,教师和学生都带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随着四三拍强弱弱的节奏,模仿小动物的各种动作进入教室,接着用自我介绍的形式,用歌曲中的典型节奏进行节奏训练。理解、记忆的歌词并有感情的演唱是本课的重点,也可以说是难点的所在。这首歌有两段歌词,歌词内容多、难记忆,更主要的是一年级的孩子识字能力较差,如果不想些办法是难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而记忆好歌词又是唱好歌曲的基础。为此,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图画(大象搬运木材浇花、浇水等劳动场面),然后让学生们说一说图画中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了进一步记忆,又以MTV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歌词内容,当孩子们对歌词内容有了大概了解后,又趁热打铁和孩子们一起来讲故事、表演故事等等,在整个过程中,我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夸张活泼的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口哨与小狗》
2、唱:《一对好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亲切、柔和的声音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间的友谊。
2、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提高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3、通过听赏《口哨与小狗》与《一对好朋友》知道友谊,认识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与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都是好朋友。
教学重点: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唱出乡村孩子的真挚,用吆喝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动物头饰、VC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主题。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十: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而且教师在问问题时,说得不够具体,孩子们表达自已的观点时有困难;尤其是在送礼物的那个环节中,许多孩子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导致后面的课堂纪律有点混乱,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分桃子》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
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做家务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本文来
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在这节课中顾及过多,想展示的也过多,反而顾此失彼,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也给忽略了。
需要几个轮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从中收获了不少。对此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
情景的有趣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较好地完成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但记忆口诀时学生容易出错的口诀是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这三句口诀特别要让学生多读、多背和多练。
《回家路上》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观念:
1. 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伊始设计成观察主题图、听录音故事、想数学问题等活动,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 剖析学生情况,灵活调节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
思。”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平时学生从练习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善于用完整数学语言整理信息的现象,设计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动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想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能用通顺、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既充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又整合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联系点。
3. 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营造合作氛围,提供合作机会。如:在听故事后,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而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缩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起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
(2)拓展合作时空,注重应用实践,提升数学素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结果,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如:教学训练安排学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观察家中物品或上学路上的景物,寻找数学信息,试着提出并记录5个数学问题,进行相互提问并解答的游戏。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分桃子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苹果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平均分,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现象。知道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分糖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 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3 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
4 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 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在分5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真希望听过此节课的同仁们,给我一些意见。
分香蕉教学探讨与反思
1.让学生从“分一分”的活动人手,引出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就相当于把某物体或某个数进行分割,可以是等分,也可以是不等分,不等分就产生剩余数。
2.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鼓励学生进行除法算式的探讨活动,与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小熊开店”这一有趣情景,老师以学生在动物王国“玩耍”贯穿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新课的开始,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情景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小主人。“小熊开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同学们到超市去购买东西一样,在玩中学,做中得。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当情景引入后,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解答。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
上一篇:三年级美术教案新颖的电脑
下一篇:新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