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报告】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
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三: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
《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
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问题和不足: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班额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造成了缺憾,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四: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阅读课堂的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内容提要】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这一引领社会前进的“先头兵”已悄然走进校园,并且与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课堂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阅读教学的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教学,方式,转变
【正文】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教媒体正悄然走入课堂。信息技术不仅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以后,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我们“教”与“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习过程优化,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呢?在阅读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力量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去学习,并且学的一切往往记忆深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贴近文本”犹如身临其境的场景——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自然之道》一课时,我从校园宽带网上下载了几张“小海龟”的卡通动画图以及大海、沙滩的背景图片,制作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卡通图画:在海边一片金黄的沙滩上一个临时的动物法庭里,原告席上,几只小海龟一边掉泪
一边悲愤地向动物法官控诉人类对海龟家族犯下的弥天大罪以致带来的灭门之祸。而被告席上的“人”却一脸无辜,张着嘴巴,似乎想为自己辩解什么。这幅画面深深吸引了同学们。随后,画面中出现一行字:人类到底对海龟家族犯下什么罪呢?这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我又给画面配上悲情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走进了故事的现场。亲临当时的情境,学生非常投入地阅读课文,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中去,自主探究,了解课文的内容。后来,我又让学生模拟画面上的情境进行对话。1、假如你就是法庭上的原告“小海龟”你会怎样起诉人类的罪行?2、假如你就是法庭上的被告“人”你又会怎样为自己辩解?3、假如你是法官,你又会怎样判决?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由表演,孩子们兴趣特别高,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迸擦着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课文所告诉我们的:“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的道理。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直观的动画画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大家仿佛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之中。虽然整篇课文教学任务结束了,但同学们仍然兴犹未尽。
二、展示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网络教学引进课堂,实现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教学功效,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静止的插图立体清晰的展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为学生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的记叙文。多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奇异景观的赞美之情和作者置身其间身心的美好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笔优美、流畅,都是难得的美文。例如《七月的天山》,教学本课时,我省去了繁琐的提问与分析,先让孩子们自由阅读,从作者优美的文笔中,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天山的美景。然后把从网上下载的系列天山风光图片,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展示给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与此契合,通过互补、印证,丰富了想象。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运用从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你最喜欢天
山的哪些景物,请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划出优美的词句,说说好在哪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通过电脑画面显示出不同的景物和相应的句段。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资料,使学生在阅读时对事物头脑的表象和屏幕图象融合在一起,会形成更丰富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再理解。在感悟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孩子们也能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对一些难理解的词句,如:“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也就在赏析中领悟其了内涵和意境。
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省去了很多费力的讲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促进了学生认识和审美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情景再现,突破难点。
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常常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缺乏感性的理解,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画面,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
例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中:“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动态画面:一只蝙蝠在暗夜中一边飞行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当遇到障碍物时,超声波反射回来被其耳朵接收,蝙蝠绕过障碍物飞走。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飞机夜航,雷达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时,无线电波反射回来,飞行员从荧光屏接收后改变飞行方向。这就将原本抽象的说明变成具体的画面,这一设计使本课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能轻松地掌握课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四、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拓展与延伸。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教材是学生学习阅读的重要资源,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文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在这个搜集阅
读材料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语言,加强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又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找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网站,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在课后留下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学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后,我让学生网上收集我国环境被污染破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经过整理后写成调查报告,并提出自己治理黄河和保护环境的建设性意见,使学生再一次受到环保教育。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还制作成网页在班里交流,在学校的网站上,我们班还出了一期主题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电子板报。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愿意尝试,又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扩展了学习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化的时代生活打下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性的阅读活动中去,并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开城《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2、黄震文、叶萍《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3、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五: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3期(总第131期)
[文章编号] 1003-1553(2004)03-0078-03
中小学电教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齐 群, 殷曰海
(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第一中学,山东东营 257027)
[摘要],,学理念的关系、教与学的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关键词]信息技术;媒体;;[]]A
,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
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78
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
(2)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
(3)要做到授课内强化重难点。
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
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入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所以有极强的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
、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也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
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
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
79
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
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才能发挥,(上接第77页)
第一步,设计任务。
、文,示文稿的常用方法,、设置画面背景等。
(1)活动目标。①学会制作某一主题的多媒体演示文稿;②学生通过为自己的演示文稿设计合适的背景、添加艺术字体及一定的切换效果,熟悉操作,提高审美能力;③学生应能够体验小组协作学习的快乐,认识到小组协作学习的优势;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内容。用PowerPoint给你喜欢的歌星制作一张演唱海报。
(3)要求。①主题明确,积极健康。②演示幻灯片的数量不少于5张。③演示文稿中必须既有文字,又有图片,主标题用艺术字体显示。④幻灯片要有合适的背景和背景图片。⑤幻灯片之间有合适的切换效果。
(4)环境与资源。①活动环境。多媒体教室(每人一机),机内存有相关图片;与因特网连接;
图像、字处理软件、收发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
的软件。②网络资源。
第二步,活动小组划分小组成员不超过5个,由教师选择和搭配,完成任务后解散。
每个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如技术员负责解答和帮助解决同组成员的技术问题(包括所遇到的计算机技术问题和某一软件使用的技术问题);信息员负责搜集、整理、归拢来自各个成员所搜集来的信息;记录员负责记录和编辑小组的讨论意见,并作出决定,提交总结性的计划或报告等。总之,让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其中。80
实施计划,完成任务。
根据具体的任务和每人的情况明确职责,对重要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分头准备。当然他们的角色可以互换。学习过程中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充分发挥个性和集体的创造性。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汇报、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度和情况,指出不足、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调整计划,进一步把各自的工作进行下去。
第四步,成果交流,总结汇报。
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对本次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一交流总结后,教师组织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而学生之间相互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以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促进小组成员以后的探索学习活动。
3.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像信息技术一样走在学科教育的最前列,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方面作出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六:高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和反思
高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和反思 作者:郭忠强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6期
摘 要:近年来,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促使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成为推动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中,信息技术教学在应用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和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困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因此,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当前,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其课堂教学应用的效率成为该门课程教师的首攻方向。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高职任教经历,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困境,并作出了一些反思。
一、当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这样的先进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是深化现阶段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无可厚非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其中的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下面笔者谈谈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过于泛化
从一开始,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和领导就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万能的”,进而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有规律,导致出现信息技术使用泛化的严重问题。显然,这样的认识是十分荒谬的。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各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差异颇多,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适用。部分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比如音乐、美术等,而有的课程强调抽象思变和逻辑思维,不容易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表现出来。所以,在应用时不可过于盲目,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又不能过分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力,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当前高职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纠正。
(二)间接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大的方面来说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教学的模式,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比如它可能间接地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我们知道,积极交互是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一特性,单纯地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PPT演示工具,充当了电脑“放映员”的角色,完全忽视了以往必有的教学互动环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缺乏与教师的沟通机会,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逐渐淡化,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信息资源利用存在不当现象
据笔者所知,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还十分欠缺,有的甚至还存在某种不当现象。比如有的教师害怕自己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不够全面,或者材料不够丰富,于是开始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制作上,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学习的东西和信息量都急剧增加,学生开始应接不暇,思维严重地跟不上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还有的教师奉行“拿来主义”的原则,直接使用别的教师制作的课件或直接上网花钱买课件,无疑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学习需要的。相反教师已经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的工具在使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优势瞬间全无。
二、基于上述问题和困境的反思
不难发现,上文问题的出现几乎都与高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关。他们普遍表现为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认识很浅,应用的技巧和经验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必须重塑他们的教学理念,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如下: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知识的有效整合
“教学相长”是传统教学所提倡的,当前,时代在变化,教育也需要更新,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的教学手段是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第二,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切忌不能过于泛化,教师要尊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有规律,客观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缺点,并创造性地加以“趋利避害”,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发挥到最好。第三,在高职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遵循两大原则,即科学性和合理性。所谓科学性是针对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的困境提出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把它当做一个辅助性的教学工具,而不是绝对的教学形式,通过人机互动和师生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师需要重点注意的。第四,要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毋庸置疑,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需要具备海量的知识储量,但是在教学时应当把握好教学重点,不能走“一刀切”的老路子,否则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总之,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认清形势,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去,有目标、有计划和科学性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引领学生学习的重要人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强化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外,还包括对教学设计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的有机结合。事实上这些都离不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以往的教师需要借助“黑板+粉笔”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样教师的创造性很容易受到限制。今天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信息内容的设计、加工和传播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地将教师的智慧、情感、精神与思想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了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三、结束语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但是只要广大教师主动反省、及时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一定能发挥出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舒潇. 高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的困境与反思[J]. 现代教育技术,2007,04:54-57.
[2]郭晓旋,李瑞霄. 对影响高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探究[J]. 学苑教育,2013,06:9.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七:应用信息技术理论 反思教学案例
反思所学案例
1、你一定见过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堂,看到过一些老师如何游刃有余地恰到好处地使用技术支持教学。推荐你心目中的好做法,如果所推荐资源有网址的话,给出推荐资源的链接。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更关心的是用它干什么,实现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觉得这就是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整合课。我听过一位教师上《春》这一课时,这位老师不但精心设计了课件,而且还提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春天的词句、诗句、图片等等,并且在制作课件时加以利用,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同时还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果然,在上课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中就有自己收集的资料,因此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明显增强。同时,这位老师在让学生搜集资料时,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收集资料时都能有所得。除此之外,我觉得有的老师很善于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技术手段,真正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这些做法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我心目中的好做法:
(1)教师得备好课,备教材,备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不脱离教材,依据教材、学生特征和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教法。
(2)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必须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课堂是学生的主人,要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课堂因学生的活动而精彩。
(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4)在关键环节、或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是多媒体技术在关键
时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觉得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利用多媒体时首先应该要考虑能否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有学,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营造一种有效的信息化的教学氛围。
我推荐的网站:
2、大家一定见过你所不认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请谈谈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看法。
答:我听过的课,一般就是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或者教育局组织的观摩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其中有很多不错的,也不乏有些我个人认为不太到位的。例如:
(1)有些教师认为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只要是公开课,就会整节课使用多媒体,不管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要适时。
(2)有些教师干脆照搬别人的课件,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所用。我认为,下载别人的课件可以(每一个课件都自己做很费时很费事),但必须做出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适合自己所教学生所用为止。
(2)有些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整节课一直使用多媒体,就像放电影一样,最后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学生脑海中一片空白。我认为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和传统媒体相结合。
(3)有些教师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学生没时间看课本,课件内容非常繁杂,内容太多,课堂很花哨, 学生没时间看课本,这种课忽略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不便于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课件应该用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
(3)有些教师把课件做得很完美,色彩比较亮丽,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我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利用好学科的教学资源,特别注重对资源进行整合,充分研究学情,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老师们自身的认识和经验,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一定从自己亲历的事情谈起。比如,你在整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你的应对策略和做法是什么? 答:我觉得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有:
(1)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以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2)课件的多少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件的播放之间的矛盾,播放少了,学科与多媒体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播放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不好。我的做法是课堂上不能总是让学生盯着屏幕,而是把屏幕、书本和课件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觉得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课件不能整堂课飞,课件应该注重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要让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让教材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所以在课件的制作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是最重要的。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 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九: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湖南省永州市第六中学 张花美 电话:15116610020
摘要: 目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
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在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们倍感轻松,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体感觉器官中,视觉对记忆的贡献为25%,听觉占15%,而视觉听觉并用时大脑记忆效率高达66%,实验证明记忆效率与参与记忆的感觉器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比关系。目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个性的声音,简约而工整的文字,从各个方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这无疑为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们倍感轻松,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就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认真准备课堂素材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课前准备密不可分,要想保证教学质量,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网络上的化学教学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引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的情况非常普遍。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化学课件,各种公开课、评优课、汇报课、观摩课成了课件质量的“代名词”,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盲目引用网络上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教学,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造成困扰。对于网络资源只能选择性的应用,不能全盘吸收,应取其精华,课前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修改、整理,即课件中必须溶入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修改、整理课件时要特别注意课件的容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多少,因此,课件容量不必盲目求大。课前务必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课堂进程,循序渐进,使课堂层次分明,便于学生逐步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达到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选择性
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应把它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有效的
辅助化学课堂教学,不能刻意追求教学手段,让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大部分适合讲授,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不可小视。而对于某些内容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其优势就非常明显。对于微观内容的教学,如微粒的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等。多媒体教学的鲜明画面、清晰的结构模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能使学生对微观物质的结构形成深刻的印象,对理解结构和进一步的性质学习十分有利。再如,在高三总复习时,时间非常宝贵,教师板书浪费很多时间,运用信息技术,有更多的时间探讨主体内容,复习效率得以提高。尤其系统复习时,通过列表不仅把内容明确的展现出来了,还有利于比较和加深理解。又如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有虚拟实验操作、实验流程的优点。运用Flash动画模拟一些特殊实验,如危险性强、污染严重、操作困难的实验,不失为优化教学的好方法。而对于常规实验运用动画模拟,信息技术就在课堂中“喧宾夺主”了。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实验结果来回答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自主发现,即“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尝试中学”。运用动画模拟不能给学生以过程体验,少了真实感受,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想象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新发现往往是在未知情况下进行空间想象的结果,没有原型的空间想象才是创造的想象。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谈不上现代教育,同样有令人惊奇的发现、创造。信息化时代,不能让先进的教学技术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认真考虑,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化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定,不可强求。
三、应用信息技术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信息技术的快捷性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讲授时间,通常一个课时的内容运用Powerpoint演示可以压缩到20分钟左右,如此快的上课,其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下降。快节奏的上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接受式的学习,枯燥而乏味,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自主思考空间被缩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新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如此依赖信息技术的快节奏的上课模
式与新课改的目标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切不可“照屏宣科”, 用完整的课件充斥课堂,这样学生的视觉细胞容易疲劳,从而降低大脑的兴奋度,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要控制好幻灯片的撤换时间,给学生留出认知和思考的时间。同时,必须针对学生做具体的变动,选择性的使用课件内容,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尽可能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学生手、眼、脑并用,对知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科学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理念的实现。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不能走极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教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指导下,协调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要素的作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使整个教学系统发生集聚效应,让信息技术有机的溶入化学课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十: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谢红娣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关键词】:
有效性 积极性 主题 系统性
【正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都成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找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所培养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契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参与一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
(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由于普及程度不同,学生的信息技能已由过去的“会与不会,知与不知”演变到现在的“精与不精,知多知少”的差异。由于小学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程序语言教学体系、软件教学体系和信息需求体系。但小学、初中的教材中存在严重的重复,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网络应用。而这些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已学过,而初中又开始学习这些内容,尽管学习的深度不一样了,但学生仍会出现厌学情绪。综观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所以,教材往往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仍有一部分学生处于零起点。
(三)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坛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四)教学目标定的过大。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操作层面,有了更丰富的承载,我们的教学目标也随之变大,要有理论高度、操作技术、道德教育,课堂的容量不断加大,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太多,常常出现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虽定出,但大部分同学完成不了的现象。时间久了,一部分学生因长期不能完成任务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反感、抵触。
(五)过分注重主题活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中,根本分辩不出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被淹没在繁华的活动中,学生难提炼知识点,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无怪乎老师们在问,信息技术课到底在上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
(六)主题的选择是“破方求圆” 。
信息技术课堂中主题的选择不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是为了主题而选主题。例如有的教师信息技术课选择的主题不是国计民生就是全球环境保护的大主题。没有根据学习者的信息需求来选择主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无味,久而久之,对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对学习丧失信心。例如:电子表格教学中,所选择的主题是国民生产总值。长时间使用同一主题,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在主观上没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
(七)缺少方法指导,仍以技术讲解为主。
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们仍以讲授法为主,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虽然有时它的短期效高,但这种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八)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方式在不断更新,一时间“自主”、“探究”、“分组”充斥课堂,不论教学内容的难易,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繁华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索学习困难重重,花费了时间却还没探索出结果,而教师却不作指导。教学中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九)课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常使用课件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任务的操作步骤都搬上屏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件来完成任务,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果学生花了时间却看不懂,学不会。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给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使目标难以达成。这种缺少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十)缺乏有效持续的评价。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不讲究评价的,因为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常认为会了就会了,即使要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只有两种答案:是和否。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每位教师就应该思考:我们教谁?我们教什么?我们怎么教?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采取的方法策略。
(一)采取小组协作和第二课堂教学(有条件)。
(1)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2)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在难度上有层次性。要有适合于优生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让他们深入研究;也要有适合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浅层次的任务,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二)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坛中开辟学习blog,利用网络论坛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对某些学科的专题性研究,可以在微
机课上完成,形成电子版本的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价。
(三)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应根据信息时代需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例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等教学内容。
(四)提高教学有效性要适当“瘦身”
(1)目标不宜定的过大,应简明、切实可行,对准核心、落实到小的着力点才具有效益。例如:在photoshop图像合成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把选取工具、图层作为学习关键目标,而不能过多地增加文字、特效等教学内容,让目标人为复杂化。也不能将合作学习等持续多节课的目标作为重点。
(2)目标不宜定的过细,具有关键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有效益。
(3)课堂目标不宜过宽。有针对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例如:畅游网络一节课,主题为搜索祖国山河信息,就不要将爱国等大情感目标生硬扯进来,而在《图像的合成》中,将尊重版权、肖像权等作为情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五)化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靠“螺旋上升”。
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尊重学习规律,分步分段学,做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应该遵循:应用—> 探究—>触摸—> 感知,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规律。螺旋上升能够化解难度,让学习进程变得简约,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各种问题。螺旋上升的“向心力”是学生的需求。
(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搞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教学中,通过设立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让你的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但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需不需要?(2)是否具有可操作性?(3)选择的主题既要突出教师教学“重点”,又要兼顾学生学与思的“热点”。例如:在Acdsee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照片,相信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
(七)排除干扰,突出核心提高课堂效益。
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我们应针对我们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突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进行“针对性设计”,最终达到落实技术的目的。
(八)改进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
照本宣科、知识讲解、技术训练、道德灌输,这种以课程为本的教学方法是“赶”着学生走,课堂效率必然不会很大。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向前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技术之美,体验到素养之美、自然上升到道德之美。然而不管我们用什么教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1)从学习需求出发(2)以学生为本(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九)通过评价促进效益提升。
评价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的有效方法。通过评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应有的挖掘。进行评价要注意:(1)要评谁?(2)评什么?(3)评价的目的?(4)评价结果的应用等一些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还不尽完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将一如既往,用心的对待此问题的思考,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努力。
【参考资料】:
[1] 李锋,王荣良.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发展的方法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2]林晓东.利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反思:对可教学教育的启示[C].“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2002.
[3]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只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