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一: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潍坊高新区振华中学 尹丽华
设计思路
本课教法上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会学知识,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启发性原则,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各种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重点,总结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能力,达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最终达“学史以明智”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了解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定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而产生向往和平的思想;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稳定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了解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史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局面;如何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视频
百度搜索:
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略)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第一段,补充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学生回答:(略)
2、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亲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
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问:你能根据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4、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5、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6、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显示《赤壁之战前曹、孙、刘势力范围图》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生讲故事)
百度搜索:
7、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播放《赤壁之战片段》视频
百度搜索:一起归纳:
赤壁之战
8、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9、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百度搜索:
10、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回答:
11、史实辨析: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1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学生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在学生介绍时分别出示魏、蜀、吴经济代表成就图片。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12、讨论分析: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通过本课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课堂练习:轻松闯三关
(一)你能做对吗(第一关)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二)继续努力来识图:(第二关)
1、A国的建立者是( )
2、B国的国号是( )
3、C国的都城是( )
(三)趣味练习, 你能行!
请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1、周瑜打黄盖——
2、三个臭皮匠——
3、张飞绣花——
请指出下列成语与何人有关?()
4、三顾茅庐( )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6、 鞠躬尽瘁 ( )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材处理上重点突出故事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别。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但历史真实与之实有差异,重点突出这些差别,使学生能够使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并认识到三国鼎立是有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统一是历史的趋势,这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主要能力目标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将能力特别是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放在首位。
实施教学的过程突出两点,一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利用学生对三国事件比较熟悉的基础,采用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它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在师生以及相互交流中的主动理解态度和大胆地批判精神,即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上多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设计思维性强的问题,并且时刻关注现实,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二是突出多媒体设备交互方面的使用,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课堂效率。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二:七年级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版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 (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三:新课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
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
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
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
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
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
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
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
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
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
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然
后提问这是那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歌?引导学生回答出《三国演义》。接着再问:
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回答:诸葛亮、吕布、张飞、曹操等,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
瑜;空城计等等)。
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真实的“三国”!(出
示课题)
导入二:温故检查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谁能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 (学生进行回答: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师进行强调;秦汉时期是我
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
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官渡之战: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
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学生读图并结合课本第一段
文字回答。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
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
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并回答: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
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曹操、袁绍)
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官渡之战随之爆发。你知
道官渡之战的情况吗?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二自然段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
关内容,看哪一小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河北一带的______
影响 :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旁白1人,主要角色袁绍、曹操、许攸、士兵。(再现官渡之战
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课本剧《许攸献策》
故事发生在公元200年,地点在官渡。近来袁绍因对曹操屡攻不下,一
筹莫展,特地召开军事会议,许攸第一个站起来向袁绍献策。
情节一: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场景(一)(开场景:袁绍坐在椅子上,许攸站在旁边)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
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
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
曹操去(袁绍、许攸下。)
旁白:许攸退席之后,又气又恨,连夜投奔曹操。
情节二: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场景(二)(曹操上,斜靠在椅子睡觉,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
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看着曹操的光脚):“你这是„„?”
曹操:(低头一看,笑着说):“你看,我一高兴,竟忘了穿鞋了!请进!”
(二人走进帐内)
曹操:“请坐!”(许攸、曹操都坐下)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
曹操(抱拳,作揖):“请先生赐教!”
许攸:“袁绍的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
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定会打败仗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旁白:于是曹操亲率5000精兵打扮成袁军的装束夜袭乌巢。这就是许攸献策
的历史故事。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仅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
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
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
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
显示)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曹操就基本统一了北方。
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出示:“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学生集体齐声背诵)。曹操当年已经
53岁了,在当时年纪已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
志”呢?(学生:向南进攻或统一全国)。
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
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
取的精神。)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他们之间又爆发了什么战役?(孙
权、刘备,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让学生自学“赤壁之战”一目,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让小
组之间展开竞赛。 背景: ______之战以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军阀,基
本统一了______。
时间:______年
战争双方及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一带,不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有又向西进占_____。
学生自学完成后,让小组展示自学成果,对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行纠正,
最终形成正确答案。明确答案后,让学生定时记忆巩固,教师抽查并给予评价和
鼓励。
多媒体显示: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
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的势力得以巩固;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
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
让学生自学本目第一自然段,并归纳填写如下表格。
学生结合《
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
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完成后,将自己的成果的小组内
时间_____ 时间_____
人物_____ 人物_____
都城都城_____
三国
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
关内容。
魏国重视__,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三国时期的经济 蜀国的__兴旺,__行销三国;
吴国的__ 发达,大将卫温曾经率万人船队到达_
_,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反思完善,查漏补缺
1、通过对本课两次战役的学习,你能归纳出应从哪些方面掌握战争战役类问题
吗?并尝试列表归纳总结两次战役的相关情况。
学生回答:战争战役的背景或原因、作战双方、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及影响等。
2、“《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3、组织学生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你由此得到什么认识?联系当今海峡两岸的现状,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总结。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维护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4、小结歌谣总结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 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四: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
公 开 课 教 案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五:七年级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课 程 标 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
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
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
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四、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
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六: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意义
3.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1.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3.部分初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
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
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 (屏幕显示)
(1)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2)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
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七: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
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教后感: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八: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战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2、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熟记三国的建立时间、都城及建立者。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 三国鼎立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一)讲述: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呢?大家看投影。
(二)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战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2、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熟记三国的建立时间、都城及建立者。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目标怎么达到呢?下面,请大家按要求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92页—第95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画出答案。10分钟后,看谁做得最准确。(放投影)
1、东汉末年,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是哪两个?曹操是如何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的?
7、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见解。
四、先学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五、后教(讨论、更正)
(一)讲述:看完书后,能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检测,比谁的答案更准确。 过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相互混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讨论第一题:
要点:北方实力最强是袁绍和曹操;曹操发展壮大自己势力的措施: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③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过渡: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板书:官渡之战)
(三)讨论第二题:
要点:200年,曹操与袁绍,曹胜袁败,以少胜多,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四)讨论第三题:
要点:曹操重用人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袁绍傲慢轻敌,听不进正确的意见;许攸降曹并建议火烧乌巢。
过渡:207年,曹操统一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著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为了统一天下,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板书:赤壁之战)
(五)讨论第四题:
要点: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曹败,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过渡: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优势的曹操为什么又失败了呢?
(六)讨论第五题:
要点:曹操冒险轻敌;曹军不习水战,疾疫流行;孙刘联军以逸待劳,兵精将勇。启示:骄兵必败(学习上也是如此)。
过渡: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从此,曹操退回北方,不敢南下,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板书:魏、蜀、吴三分天下)
(七)讨论第六题:
要点:220年,洛阳,曹丕;221年,成都,刘备;222年,建业,刘权。
过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八)讨论第七题:
要点: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六、巩固知识点
过渡:现在对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明确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大家对照思考题进行记忆,时间8分钟。(学生自查、互查,教师抽查)
七、检测
合上课本,做“课堂练习”(放投影,并当堂完成)
(沅陵二中初中部 肖三红)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九:七年级历史科教学设计——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 掌握官渡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 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 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 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
3.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作品中描述清洁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和文学作品的分辨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分析,是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1. 系统讲解法。由于对于三国的历史,学生对三国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熟悉,古讲解时需要系统和深入化。
2. 引导归纳法。分析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加以引导﹑归纳。
3. 突出重点法。讲三国发展情况时,要突出重点,比如: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三单元的内容,请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起来的? 建立时间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
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第一是分裂、即政权分立,此时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板书】
第18课 三国鼎立
二、导入新课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首先得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当时的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得不依靠地方势力,这样,各地方势力就趁着镇压农民起义之际,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而这些军阀为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学生回答】曹操,刘备,诸葛亮
【教师】结果是否真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呢?相信学习完这课后同学们就心里自有答案。好,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02的图片,他是谁?
【学生回答】曹操
【教师】曹操,那我们就从曹操说起。曹操,字孟德,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并以统一天下为已任。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他在政治上迎回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军事上,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训练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从210-217年,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任天下人才。此时,曹操的势力主要在北方河南一带,他要想统一天下就得先统一北方。然而,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学生回答】袁绍
【教师】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不论是地位还是实力都比曹操胜出一筹,是当时最大的军阀,曹操次之。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势力最强的袁绍想趁着曹操的实力不如自己强大,想消灭他,于是两虎之争就此开始,也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板书】
一﹑官渡之战
1. 时间
2. 作战双方
3. 结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200年,袁绍率兵十万向曹军所在地官渡进攻,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03页《动脑筋》,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袁绍拥兵十万,占优势,但是骄傲轻敌,拒绝采用谋士的正确建议导致其谋士转而投奔曹操。曹操虽然只有三四万人,但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还采用其计谋,亲自率兵5000夜袭袁军囤粮处,烧其粮草,使其军心动摇,最后大举进攻,打败袁绍,使得袁绍带着几百人狼狈逃回河北。
两虎之争的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此,北方无人与之相抗衡,很快,曹操继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及北方的其他小军阀。这样曹操就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从这里可以看出,官渡之战的意义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板书】
4. 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过渡】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后,又想乘胜追击,继而统一全国,但是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较强的军阀与之抗衡。请问是哪两个军阀?
【学生回答】孙权,刘备
【教师】对,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他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另一个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的势力还相当弱,但是不久之后在一个“高人”的帮助下刘备却迅速发展起来,请问这位“高人”是谁?
【学生回答】诸葛亮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04页的《动脑筋》,看看图中的三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要去哪里呢?
【学生回答】刘备、关羽、张飞。
【教师】对,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拜访隐居在此的诸葛亮,并请其出山辅佐刘备,刘备他们一共拜访他三次,因此有个成语叫“三顾茅庐”。
【过渡】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势力很快壮大起来。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于是历史上另外一场与曹操有关的著名的战争——赤壁之战开始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板书】
二﹑赤壁之战
1. 时间
2. 作战双方
3. 结果
【教师】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两对曹军的大举进攻,刘备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
【学生回答】刘备见曹操人多势众,无力抵挡,于是南逃,并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决定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进攻。
【教师】那么孙权又会做出什么决定呢?
【学生回答】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的进攻。
【教师】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怎样呢?
【学生回答】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教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为了解决士兵不习水战等问题,曹操命人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以求船在行驶时能够平稳一些.而孙刘联军则利用这点采用火攻,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那这场战争中,那场东南风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05页的《动脑筋》有人说那场风是天意,你们怎么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天意是迷信的说法,曹操认为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特别在赤壁之战之前的多次的胜利已经蒙蔽了他的眼睛。在加上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不服水土,很多人都得了传染病,这些才都决定了他必然会输掉这场战争,至于那场风,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诸葛亮懂得气象知识,专门选择了刮东风的日子去进攻曹军,一是认为那场风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巧合遇到。不管怎样,这场风也的确为孙刘联军用火攻提供的有利的条件,但这不是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
【教师总结】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十: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相关的资料,详细讲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
文帝景帝赋税轻,
文景治之政清明,
武帝分削诸侯国,
罢黜百家尊儒术,
兴办太学学五经,
政经军学大一统。
(过渡讲解、置疑)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统一国家建立,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
(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
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东汉时期选择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且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身边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许多军事集团往往因为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屯田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一屯。这样,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又种上了庄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由于屯田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屯田的兵士按原来的建制,5里一营,每营60人,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从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又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决定诱敌深入,主动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连夜
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他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将来才能取得成功。)
3.你怎样评价曹操其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又投奔荆州的刘表。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
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8年。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96页“动脑筋”:画中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
(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关羽、张飞,后面跟着一个挑担的随从,还有一个人打开了门,他就是诸葛亮的书童。他们去拜访隐居在隆中茅庐里的诸葛亮,想邀请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这个成语故事叫作“三顾茅庐”。)
3.97页“动脑筋”: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天意”吗?那天刮东风有利于周瑜实施火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所谓曹操的失败是“天意”之说,属于迷信意识。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他的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败的。那天刮东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诸葛亮、周瑜懂得气象预测,选择了刮东风的那一天去进攻曹操。总之,曹操的失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过渡讲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力量则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