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一:五年级科学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八、教学后记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二:五年级科学上册 阳光下影子 2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

1

2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三:五年级科学上册 阳光下影子 2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四:五年级科学上册《阳光下的影子》参考教案 教科版

阳光下的影子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五:五年级科学上册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 (2)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三、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四、日影观测仪

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五、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六、板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影子变化柱状图: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六:五年级科学《光》教案(教科版2011)

(1)

(第二单元)

罗甸第四小学何之华

第一课 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

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二课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教学准备:日晷的图片或课件;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三、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四、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教师通过一个机智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关注“光是怎样传播的”,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2.教师对学生的猜想分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推导可能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质疑。

3.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在不断的验证和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多次反复,最终达到一致的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情景、学生画图来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最终达到一致的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把实践结果和大家分享。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在不断的验证和否定的过程中,多次反复,最终达到一致的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表达学生猜想的实验单,每组一些带孔小纸板,一张白纸屏,一把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七: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

2014年下学期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

李金玉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八: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1 教科版

《光和影》

教材依据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从本课到第4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设计思想

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纸、墙壁、黑板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

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

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一个关于影的视频,有投影仪的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一次“头脑风暴”,老师说一个事物,请你快速的说

出你听到这个事物之后头脑中最先想到的,听好,提到光,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迅速回答(并且有学生会提到影子),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个单元就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播放准备的视频给学生们看。一边看一边思考:1、这是什么表演?2、表演时需

要准备什么?

(一个手影表演的视频,在此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直

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你们会做吗?哪些同学想试试!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并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

三、组织活动 开展探究

(一)、认识光源

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学生会说电灯、手电筒,引导必须是打开的。(目的在于揭示光源的概念中“正在发光”这个要点。)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投影机里的光源。

给出光源的概念:像电灯这样正在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不是?(学生在列举了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太阳后还可能说到月亮。学生已经认识到月亮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从而明确:“必须是自己发光才是光源”这个要点。)

(二)探究活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1、出示五张照片,这是老师分别在早上8:00上午10:00中午12:00下午2:00下午4:00拍到的照片,说说照片中光源、遮挡物、屏分别是什么物体。(照片中光源是太阳,遮挡物是接力棒,屏是地面。出示这些照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很容易发现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并有利学生推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什么有关)

2、你发现了影子的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短。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长,这时光源在哪里?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短,这时光源在哪里?你推测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只要教师出示合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材料,学生能够提出影子长短与什么有关,并且得出合理的推测。)

总结:影子会随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系

从这个总结当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个知识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投影的应用

1、学习投影的意义

我们把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生活中很有用处。

2、学习投影的应用

出示一些标志。

其实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投影,出示手影图片。

3、小结

从手影到皮影到电影再到数码投影,人类对投影的认识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把人类对投影的运用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了拓展投影,创造美的生活。

(四)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九:五年级科学上册 光和影教案 教科版

光和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三、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1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四、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五、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2

教科版五年级影子的观察教案篇十: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数学集体备课

五年级上册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共有6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50 名左右,其中各班男

生比例较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教学进度:

周 次 日 期 内 容

1 9、3 ----- 9、7 始业教育 种子发芽实验(一) 种子发芽实验(二)

2 9、10-----9、14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蚯蚓的选择 食物链和食物网

3 9、17-----9、21 做一个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维护生态平衡

4 9、24-----9、28 机动

5 10、1-----10、5 国庆节假期

6 10、8-----10、12 机动 光和影 阳光下的影子

7 10、15-----10、19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反射 光与热

8 10、22-----10、26 更多的光和热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9 10、29-----11、2 机动

11、5-----11、9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1 11、12-----11、16 土壤中有什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12 11、19-----11、2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机动

13 11、26-----11、30 机动

14 12、3-----12、7 的小缆车 用橡皮筋作动力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5 12、10-----12、14 测量力的大小 运动与摩擦力 滑动与滚动

16 12、17-----12、21 运动与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机动

17 12、24-----12、28 机动

18 12、31-----1、4 复习

19 1、7-----1、11 复习

20 1、14-----1、18 复习

21 1、21-----1、25 期末检测

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

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