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一:201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疯狂的战车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慕尼黑阴谋和英法的“静坐战争”绥靖政策;的国土波兰、德军西线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重点、难点:
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日、意、德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和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态度?(英、法采取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和平到来了吗?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
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第一,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第二,英、法企图将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为此,他们便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3月,德军开进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卖他国的行径,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 58个师,坦克2 500辆,飞机2 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 英、法对德宣战后,本应配合波军在西线对德发起进攻,然而,它们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孤军奋战,两个多星期后波兰覆亡。
3.法国投降、英国抗战
德军侵占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转过头来进攻北欧和西欧。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麦、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第一颗苦果。
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
法国败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从1940年8月11日,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首都伦敦等进行狂轰滥炸。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放弃了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
我们从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英、法两国真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
1. 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到1941年夏天,德国已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这时已形成了从西南包围苏联的态势。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出动了190个师,550余万人,4 000多辆坦克和近5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由于苏军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境内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控制苏联约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非常危急。
2.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
形势又怎样呢?
四、“虎!虎!虎!”--------日军偷袭珍珠港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日本的这一计划对于美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损害。对此,美国也就不能不做出反应。首先,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其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美、日矛盾激化了。日本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这便演出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幕。
(显示《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珍珠港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枢纽。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仅以28架飞机、几艘潜艇的微小代价,毁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要舰只。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还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了进攻。到1942年春,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
模。
本课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
归纳:
1.爆发: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二: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7课“疯狂的战车”精品学案(附答案)
灌南县树人实验学校
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学案
1
2
3
4
附录: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英、法、德、意;苏台德地区、绥靖。2、波兰。3、苏联、莫斯科保卫战。4、珍珠港 (二)探究交流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说一说: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想一想:目的是满足德意的侵略要求,把法西斯的祸水引向苏联。
●谈一谈:《慕尼黑协定》是英法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小国的利益。一位妥协退让,刺激了法西斯的野心和胃口,又麻痹了社会,是二战爆发的重要诱因。
●议一议:没有,因为《慕尼黑协定》是对德意一味妥协退让的基础上,一纸空文和口头的许诺是很不牢靠的,暂时的和平。 ■罪行的肆虐——二战的全面爆发
5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三: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四:《疯狂的战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疯狂的战车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慕尼黑阴谋和英法的“静坐战争”绥靖政策;的国土波兰、德军西线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重点、难点:
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日、意、德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和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态度?(英、法采取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和平到来了吗?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第一,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第二,英、法企图将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为此,他们便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3月,德军开进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
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卖他国的行径,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 58个师,坦克2 500辆,飞机2 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
英、法对德宣战后,本应配合波军在西线对德发起进攻,然而,它们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孤军奋战,两个多星期后波兰覆亡。
3.法国投降、英国抗战
德军侵占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转过头来进攻北欧和西欧。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麦、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第一颗苦果。
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
法国败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从1940年8月11日,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首都伦敦等进行狂轰滥炸。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放弃了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
我们从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英、法两国真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
1. 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到1941年夏天,德国已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这时已形成了从西南包围苏联的态势。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出动了190个师,550余万人,4 000多辆坦克和近5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由于苏军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境内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控制苏联约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非常危急。
2.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
形势又怎样呢?
四、“虎!虎!虎!”--------日军偷袭珍珠港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日本的这一计划对于美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损害。对此,美国也就不能不做出反应。首先,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其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美、日矛盾激化了。日本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这便演出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幕。
(显示《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珍珠港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枢纽。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仅以28架飞机、几艘潜艇的微小代价,毁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要舰只。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还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了进攻。到1942年春,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本课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
归纳:
1.爆发: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五:(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疯狂的战车》ppt课件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六: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疯狂的战车》导学案
1
2
3
4
附录: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英、法、德、意;苏台德地区、绥靖。2、波兰。3、苏联、莫斯科保卫战。4、珍珠港 (二)探究交流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说一说: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想一想:目的是满足德意的侵略要求,把法西斯的祸水引向苏联。
●谈一谈:《慕尼黑协定》是英法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小国的利益。一位妥协退让,刺激了法西斯的野心和胃口,又麻痹了社会,是二战爆发的重要诱因。
●议一议:没有,因为《慕尼黑协定》是对德意一味妥协退让的基础上,一纸空文和口头的许诺是很不牢靠的,暂时的和平。 ■罪行的肆虐——二战的全面爆发
5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七: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七课《疯狂的战车》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八: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疯狂的战车课件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九:第七课疯狂的战车教案
上课人:奚志敏
上课时间:2011年12月9日
上课地点: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考务办公室
第七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慕尼黑阴谋和英法的绥靖政策;入侵波兰、德军西线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重点、难点:
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德意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
中国犯下了许多暴行。(ppt)
面对法西斯的扩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维护者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态度?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7课《疯狂的战车》。(ppt)
一战才刚刚结束十几年,广大的人民都希望和平,但和平会持续下去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和平到来了吗?”(ppt)
一、和平到来了吗?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同时也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面对希特勒这非分的想法,国联的主要操纵国英、法等国是如何行动?(请同学们自学,完成学案。)(ppt)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最后,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捷方也派出代表,但捷方代表被请到隔壁房间等待结果。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
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拿到这死刑般的判决书时,十分气愤地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英法从中获得了什么好处?这是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时的照片,十分自豪地挥舞着《慕尼黑协定》,并宣称“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英法从中获得了和平,但这是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为代价,换来的是只是一张“和平保证书”。 (我们把英法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
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
(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
第一,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当达拉第到达巴黎时,他原以为会受到法国人民的谴责和唾骂,但事实上受到无数人民的热烈欢迎,达拉第成为他们带来和平的英雄;张伯伦飞回伦敦,十分自豪地挥舞着《慕尼黑协定》,并宣称“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
第二,英、法企图将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为此,他们便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和平会到来了吗?还是像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所说的那样?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3月,德军开进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卖他国的行径,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真正验证了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的话,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真的继续向东,进攻波兰,祸水真的东引吗?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二战的爆发——闪击波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 58个师,坦克2 500辆,飞机2 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
英、法对德宣战后,本应配合波军在西线对德发起进攻,然而,它们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孤军奋战,两个多星期后波兰覆亡。 (波兰覆亡后,是否进攻波兰东面的苏联?)
3.法国投降、英国抗战
史实证明:德军侵占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转过头来进攻北欧和西欧。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麦、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第一颗苦果。
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贝当政府对德投降。(由于都城设在维系,又称维系政府)
法国败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从1940年8月11日,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首都伦敦等进行狂轰滥炸。面对这种情况,张伯伦被迫下台,前海军大臣温切斯顿·丘吉尔担任英国新首相放弃了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丘吉尔ppt)
我们从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英、法两国真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当英军不能登上欧洲大陆作战时,战争的疯子——希特勒又在计划下一步该如何走?那就是进攻苏联)
三、“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
1. 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影片)
德国以强大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由于苏军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境内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控制苏联约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非常危急。
请同学想一想,在战争初期,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大国苏联,为什么节节败退?(ppt)
2.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形势又怎样呢?
四、“虎!虎!虎!”--------日军偷袭珍珠港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日本的这一计划对于美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损害。对此,美国也就不能不做出反应。首先,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其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美、日矛盾激化了。日本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这便演出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幕。(影片)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仅以28架飞机、几艘潜艇的微小代价,毁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要舰只。但它也炸醒了美国,他不再甘心做英法等国的兵工厂、预备队,珍珠港的伤兵被送回了国内,美国士兵却走出了两洋堡垒,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教学案篇十: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第7课疯狂的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