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一:我们都喜欢运动教案
No. 42
wǒmendōuxǐhuānyùndòng
我 们 都 喜 欢 运 动
“we all like sports”
We All Like Sports
By Dr. X. Zhou
wǒxǐhuānpǎobùnǐxǐhuānyóuyǒng 我 喜 欢 跑 步,
I like 你 喜 欢 游 泳;
running you like swimming tā xĭ huān qí chē tā xĭ huān qí mă 他 喜 欢 骑 车,
她 喜 欢 骑 马; He likes cycling
lánlánxǐhuānshe likes horse-riding dǎlánqiúdàwěixǐhuān 兰 兰 喜 欢 打 篮 球,大 伟 喜 欢
踢 足 球;
Lanlan likes hit/play basketball David likes kick/play
soccer
妈 mātīzúqiú 妈 喜 欢 打 网 球,爸 爸 会 打
pīngmāxǐhuāndǎwǎngqiúqiúbàbàhuìdǎ乒 乓 球; pāng
Mum likes hit/play tennis Dad can hit/play
table tennis
弟 弟 妹 妹 打 板 球, 我 们 都
喜欢 运 动。 xǐhuanyùndòngdìdìmâimâidǎbǎnqiúwǒmendōu
Younger brother and sister play cricket
we all like sports
课文题目:我们都喜欢运动
教学目标:
1、
2、
3、 巩固各项运动名称。(重点“运动”一词) 掌握“喜欢”的运用。 掌握“人称+‘喜欢’+运动名称”的用法。
教学重点:运用“喜欢”一词造句
教学难点:“人称+‘喜欢’+运动名称”的造句
教学工具:PPT:演示各种运动名称,附带图片。
卡片:人称的卡片和“喜欢”的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1、
2、
3、 复习各项运动名称(PPT播放运动的图片)以及人称。 师读课文,整体认读。(重点认读“喜欢”)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学生认读,老师纠音正调,齐读,
分组读,齐读。
4、 “喜欢”的语法讲解:
a、 喜欢+运动名称
例:喜欢+打乒乓球=喜欢打乒乓球
喜欢+跑步=喜欢跑步
b、 学生练习运用。
c、 人称+喜欢+运动名称
例:我+喜欢+打乒乓球=我喜欢打乒乓球。
妈妈+喜欢+跑步=妈妈喜欢跑步。
d学生练习巩固,运用所学运动项目尝试造句
5、布置作业:运用“喜欢”一词造句,并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板书设计:中间: 喜欢
左边:人称
右边:运动名称
作业设计:自己动手造句,并认真写在纸上。
教学后记: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造句,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好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丰富了学习生活,为他们的留学生涯增添了一笔美丽的色彩。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二:运动和力教案
第十二单元单元备课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力的基本知识、物体的惯性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10课时。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四节 力1课时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第六节二力平衡1课时 复习考试讲评3课时
苇莲苏学区中心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13
章节名称:运动的描述 第 周 第 课时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参照物的概念。
2、能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重点: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选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链接
齐声朗读教材P27“阅读指导”
四、自主学习
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2、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所得出的
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____,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致,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
__________。
4、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点拨导学
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
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教材图12.1-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反馈练习:
1、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
后面的横线上:
(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机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____________________。
(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
是( )
A、竹排、青山 B、青山、江水 C、青山、竹排 D、江水、青山
4、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
参照物是( )
A、湖岸 B、湖水 C、游船 D、岸上的建筑物
5、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 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
6、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
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七、作业反馈
必做题:练习册P19随堂作业1、2
选做题: 练习册P19随堂作业3、4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C、人 D、地面
苇莲苏学区中心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14
章节名称:运动的快慢 第 周 第 课时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重点:速度的计算
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
三、知识链接
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2、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
(导课)们常说“跑比走快,乘坐火车比汽车快,坐飞机比坐火车快”,这表明了一个
客观事实,物体运动有快有慢,讨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哪些方法,例如:百米赛
跑
归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两个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通过什么方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归纳:(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速度 阅读教材P31—P32,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m/s,km/h,1m/s=___________km/h,1km/h=_________m/s。
练习:108km/h=__________m/s,10m/s=__________km/h。
知识点二:运动形式 阅读教材P33—P34,完成下列问题
(1)匀速直线运动: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①变速运动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四、课堂反馈练习
1、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
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2、为了赶去坐火车,大人牵着小孩一起快走了30m,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小孩共
走了110步,则走得较快的是( )
A、大人 B、小孩 C、一样快 D、无法确定
3、长50m的队伍,匀速通过一座长100m的大桥需1.25min,则队伍过桥的速度为( )
A、1.33m/s B、7.2km/h C、2.5m/s D、4.8km/h
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路程为200m,那么,它在第1s内通过
__________m,第2s内通过__________m,前5s内通过__________m。
5、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_
6、小明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
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五、学习总结
1、速度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速度的公式:__________ 变形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匀速直线运动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反馈
必做题:练习册P22随堂作业1、2、3、4、5
选做题: 练习册P23随堂作业9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三:对外汉语口语课教案设计(你喜欢运动吗?)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案设计
口语课教案设计,教学对象为有一点汉语基础的初一学生,请按45分钟安排教学计划.
小李:你喜欢运动吗?
小孙:喜欢,我最喜欢的运动是打网球。
小李:你网球打得怎么样?
小孙:还行,你喜欢什么运动?
小李:打篮球、踢足球、游泳,什么运动我都喜欢。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掌握特指疑问句用法以及有关爱好的句型
sb.喜欢sth./do sth.吗?
sb.最喜欢的是sth.
Sb.喜欢什么?
2. 学习和掌握程度补语,如:v.+得+adj. ;动宾短语,如:“打篮球”“踢足球”用法,并且能在实际交谈中表达运用
3. 学习并了解“什么”周遍性主语句的几种表达方法。
4. 理解并掌握“运动”、“打”、“喜欢”“ 最”、“都”、“吗”、“得”等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5. 了解有关运动项目的词语,如打保龄球,打棒球,打乒乓球等。
二、 教学过程和步骤及课时安排
1. 复习上节课内容(7分钟):
方法:做课后或补充练习,检查回家作业并对重点进行补充练习
2. 学习新课的步骤:
(1)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先讲各类句型,包括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用法及其肯定或否定回答句式(10分钟)
(2)生词、短语学习:领读单词;解释名词“运动”、程度副词“最”“都”,动词“喜欢”、讲解动宾短语:v.+n.(10分钟)
(3)串讲课文(7分钟)
包括:1、周遍性主语句(只需意会),疑问代词“什么”“谁”“哪儿”等可以表示周遍性肯定或否定。
肯定形式:.....都
举例:她什么水果都喜欢;
哪儿哪儿都是人;等等
否定形式:....都/也不
举例:他什么人都不喜欢;
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等等
2、列举事例讲解程度补语:v.+得+adj,并能提出“打”“踢”一个是提手旁,一个是足字旁,代表分别用手和用脚。
3、除了“打篮球”“踢足球”“游泳”,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习(点
到即止),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3分钟)
(5)学生分角色朗读,纠正学生错误(3分钟)
3. 巩固复习:(5分钟)
a. 通过课后习题,巩固重点知识点
b. 布置回家作业
三、理解内容
重点句式1、“我最喜欢的运动是打网球”
注意:运动是上位概念,打网球属于运动系列,是下位概念
可以通过中译英“what do you like best among sport?”以及举例让学生了解这一概念。
重点句式2、是非疑问句,在陈述句句尾用上语气助词“吗”,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练习。
四、重点词语短语
1、喜欢
喜欢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做动词
2、“打”
注意“打”有多个义项,“打篮球”的“打”,不同于“打人”的”打“,一个是运动方式、一个是打架行为,学生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来
3、“最”
“最”字较易解释,因为汉字用法最与英文的最高级“most”相似。当然,两者也有区别,如“excellect”在英文中没有最高级,而在中文中却有“最杰出”这种语法现象,教师可以适时提醒一下。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四:机械运动教案
第一节 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
4、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5、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作为“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三、德育目标
从科学抽象这研究方法中,渗透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3、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小到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大到遥远的恒星和星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有些物体,例如耸立的山峰、马路两侧的房屋、路面上的铁轨,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这些物体是随着地球一起运动的.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就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有 ,叫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动) (2)被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 (参考系)
板书: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1、(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出示空投物质的投影片(飞机、物资都可以抽动,能显示出其实际的运动路径)
学生分析:以飞机为参考系,看到投下的物资沿直线竖直下落,地面上的人以地面为参考系,看到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
要求学生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举例:运动的汽车,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如选司机为标准,汽车是静止的。 „„
(3)老师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动的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 2、质点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
学生: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
老师:对,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0。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片,学生填写:
(1)质点就是没有 ,没有 ,只具有物体 的点。 (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3)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
(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 (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运动 ; 是直线,叫直线运动; 是曲线,叫 。
师生共评: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这是一种科学抽象,就是要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这就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看作质点。比如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研究它运动的特点,汽车的大小、形状及车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可把汽车看作质点。而研究车轮的转动,是研究汽车上部分的运动,就不能把汽车看作质点,再比如原子核很小,要是研究质子与质子的作用时,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
3、时刻、时间间隔(也称时间)
这两个物理量与我们交往太密切了。根据同学们各自的理解,举一些关于时间、时刻的例子。
学生回答:
几点钟开会,几时上课,几点发车„„
这都是时刻,而会议长达2个小时,这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实践间隔等等。 老师:如果把时刻、时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那含义就一目了然: 出示投影片,学生回答有关问题:
(1)要指出时刻、时间间隔在数轴上的表示特点。
(2)时间的单位有 、 、 ,符号分别为 、 、 。
(3)在实验室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常用 来测量。 师强调:要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时刻、时间:时刻表示为一点,时间表示为一线段。这在以后的直线运动中的速度的研究中,常要用到这两个概念。 4、位移和路程
由北京去上海,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乘火车、乘飞机,还可以先坐汽车到天津然后换轮船到达上海。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交通路线不同及运动轨迹是不一样的,走过的路程不相同,但是,就位置的变动而言,你总是由初始位置北京到达了末位置上海(直线距离约1080Km)
物理学中用一个叫做位移的物理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讨论位移的图示方法及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反馈练习: P22练习一 4、5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参考系、质点、时间、时刻、位移、
路程等概念,这将是后面学生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础,所以同学们要结合实际问题将它们区分开。 四、作业
P22、练习一6
补充:归纳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五、板书设计: 1、
概念
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参照物,运动描述可以不同
选择参照系的原则
2、
描述
质 何种情况下,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3、时刻、时间的区别 4、位移、路程的区别
第二节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取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位置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么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师:对,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如果有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每5s内的位移都是100m,那么这辆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学生如果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分析。学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师:请同学们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时间(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象,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速度不同的物体的一组位移、时间值)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分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 学生:s与t成正比。 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利用图象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象的学习。
教师: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析后小结: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知道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1)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际过程。
ss
(2)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否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汽车刹车时、飞机起飞时,其运动特点是什么? 学生:汽车运动越来越慢,飞机运动越来越快。 教师:对,这就是变速直线运动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五:运动和力的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1
2
3
4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5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六:每天锻炼一小时教案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七:我喜欢的体育运动
我喜欢的体育运动——足球—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主题由来】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成了我班幼儿议论预防“非典”的一个重要主题。如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呢?我班幼儿进行了一系列以体育活动为主的探索。其中幼儿最喜欢的是足球运动。在活动中,我们本着“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宗旨,充分挖掘各种现有的或潜在的教育资源,配合幼儿,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整合作用。【主题目标】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充分挖掘各种现有的或潜在的教育资源,配合幼儿,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整合作用。 3、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能与同伴协商共同完成目标与任务。4、利用图书、图片、网络进行提问、查找、调查、归纳,注意运动安全,有初步保护自己的意识,知道自我保护的简单方法。【活动准备】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喜欢的各种体育项目,根据需要从网上、图书里细致了解有关运动的各种名称与玩法,并充分发挥家长、社区资源。在家长方面,我们根据幼儿园家长情况,采用幼儿写信的方法,将我们活动的设想与要求,用孩子的话来告诉他们,让他们能全面地了解并支持我们活动的开展。【活动过程】1、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幼儿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幼儿:我喜欢踢足球。幼儿:我喜欢跑步。 幼儿:我喜欢打羽毛球、踢足球。幼儿:我喜欢打乒乓球,在家和爸爸一起打。幼儿:我也喜欢踢足球,我还爱玩滑板车。幼儿:我喜欢到南太武打保龄球。幼儿:我喜欢打小的保龄球。幼儿:我喜欢跑步、打门球。幼儿:……老师:你们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呢?幼儿:我决得足球最好玩!幼儿:男孩子都爱玩足球,女孩子怎么办?幼儿:我们可以当啦啦队的呀!幼儿:对,我在电视上也有看到啦啦队的女孩子在表演,很好看!老师:那我们就组建一支我们班自己的足球队,好吗? 幼儿:耶!太棒啦!2、鼓励幼儿分组讨论如何组建自己喜欢的足球队。A组:幼儿:足球队有11个人参加。幼儿:足球队有100人参加。幼儿:一场足球是4个球,一个在用,三个备用的。老师:到底足球队有几个人组成?我们也要来踢球比赛!幼儿:我知道是11人,我很爱踢足球的,我从电视上
看到的。B组:幼儿:足球有两队人在参加比赛!老师:这两队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幼儿:颜色不一样,要不然分不清哪一对。幼儿:足球有守门员、裁判。幼儿:开始比赛时裁判要吹哨子! 幼儿:运动员穿背心,球踢的很高。幼儿:是短袖的运动服,如果运动员受伤了,就要换人退场!幼儿:球也可以射高,用手就算输了,犯规了!幼儿:犯规裁判也会吹哨子!C组:幼儿:我要做前锋,只要球一来,我就可以踢中。幼儿:后卫是9号和11号,我要当后卫。还有啦啦队,有女孩子。幼儿:可以喊“加油!”。幼儿:我要当急冲锋!郑老师当队长!结果——由郑老师当红队队长,球队口号:“红队,红队,一脚踢中!”由蔡老师当蓝队队长,球队口号:“蓝队,蓝队,蓝队必胜!”由王老师当啦啦队的队长,负责组织女孩子为各自的足球队加油!3、教师组织幼儿的球队开始了第一次练习!在开展足球的活动中,幼儿发现活动中有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裁判要出示红牌或蓝牌?”、“一场球赛的时间是多长?”、“运动员球衣上的号码写在哪里?”、“一个队到底有多少名球员?”、“前锋是干什么的,后卫又是干什么的?”等等,在讨论中,幼儿提出了各种解决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请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园当教练,教我们踢球的秘密。之弈小朋友的妈妈成了最佳人选,于是提供电话和邀请信的形式,我们把之弈妈妈请到了班级,为我班幼儿上了一堂生动的足球课,并亲自当教练,带幼儿到足球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由于是幼儿自发的,又是幼儿的妈妈,所以在活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弈小朋友的信心也倍增,其他幼儿的积极性也无比之高,活动效果很好!【评析】《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丰富的资源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资源,关键看你如何去合理的运用。让每个幼儿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的一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新一代幼儿教师的必尽之责,我们必须跳出幼儿教育看幼儿教育,扩大视野,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把幼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利用自然、家庭和社区资源,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开辟早期教育的新天地。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八:《我喜欢》教学设计
《我 喜 欢》
活动领域:语 言
活动班级:中 班
执教教师:甘佳旭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图画内容。
2.初步理解“跳来跳去”、“飞来飞去”等叠词的含义。
3.喜欢阅读读本《我喜欢》。
活动准备:
大书《我喜欢》、幻灯片《动物动起来》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真观察图画,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图画内容。
难点:初步理解“跳来跳去”、“飞来飞去”等叠词的含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请幼儿观看幻灯片《动物动起来》,帮助幼儿把一些小动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进行配对,边说边表演这些动物是怎么运动的,然后出
示大书,指读书名,告诉幼儿这本书也是介绍小动物生活习性和运动特点的。
二、阅读读本
出示大书,逐页阅读。
第1-4页(遮住文字)
每页先请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图画上的小动物的名称、喜欢生活在哪里?是怎么运动的?然后请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进行表演。也可请若干幼儿上前共同表演同一动物的运动特点,评说一下大家表演得对不对?谁表演得最好等等。 (教师可结合图画分析、肢体表演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叠词×来×去的含义。)例如,请幼儿说说这只青蛙正在干什么?如果它一会儿在这片荷叶上跳,一会儿在那片荷叶上跳,在两片荷叶间来回的跳,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的运动表现呢?借此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叠词跳来跳去的意思。还可请个别幼儿上前表演叠词跳来跳去,请大家评说表演得怎么样。
第5-8页(遮住文字和半幅图画)
请幼儿先观察半幅图画,然后说说这些小动物的名称,猜猜它喜欢生活在哪里?是怎么运动的?接着请幼儿表演这些动物的运动特点。也可请若干幼儿上前共同表演同一动物的运动特点,评说一下大家表演得对不对?谁表演得最好等等,还可请幼儿说说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去,并表演一下。最后取下图画的遮挡条,展示整幅图画,请幼儿观察图画,看看说说图画上是怎样表现这些小动物运动特点的。
第9页
教师直接指读文字,请幼儿看图猜猜说说喜欢读的这本书是哪本书?激发幼儿热爱阅读《我喜欢》这本书的情感。
三、总结分享
师幼共同回忆读本内容,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幼儿喜欢阅读读本《我喜欢》的情感。
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书名是《我喜欢》(指读封面上的书名)。书中的白云喜欢生活在×××?它喜欢在蓝天上×来×去;青蛙喜欢生活在×××?它喜欢在荷叶间×来×去;蝴蝶喜欢生活在×××?它喜欢在花丛中×来×去„„
我喜欢的运动教案篇九: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和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一切都在运动中》是“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板块中“物质世界”的内容。“物质世界”板块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其中“运动和力”又分为:位置与运动、常见的力和简单机械三部分。本单元是“位置与运动”内容之一,共有三部分内容:1、识别运动,即本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材呈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2、描述运动,它包括本单元第二课“运动的快慢”和第三课“运动的方式”3、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本单元的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和“摆”。其中识别运动(即《一切都在运动中》)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本课的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等。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运动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生活积累,但对运动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明显看得出位移的。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如大地、房屋、大树等,学生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学生习惯选择临近的静止物体,表明参照物已进入他们的思维中,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并不难,难就难在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也是运动的这一点,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知道摆的快慢和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的就越慢;反之摆的越快。
2.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按照运动轨迹给运动分类,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在探究中细心观察,尊重事实;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起的作用
第一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所选不同,判断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一步步得出概念(参照物),通过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模式。
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出示足够并且准确的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使用教材的构想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参照物是一个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的认识也是模糊、片面的,为此在一开始就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交代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带着书中练习进行学习,质疑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对参照物概念的建立上,这也是本课成败的关键,为突破这一关键难点,结合教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比较,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一步步建立起来这一概念。参照物建立好后,利用教材中手扶电梯、乘坐列车和地球带动上面物体转动的例子使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结论和速度都不一样,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当学生对运动的了解达到预想时,再次出示课前问题,学生迎刃而解了。书中拔河和轮船的例子由于只是重复的练习,所以省掉了,最后加入了“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用来延伸和总结,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来学校的路上老师听到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只是觉得其中有一句歌词很难理解。歌中是这样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教师唱出)。
提问:这句歌词是什么意思,青山怎么会走呢?请大家帮老师来解释一下。
学生依据自己对运动的前概念对歌词的意思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歌词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大多数的学生会说只有竹排和人才会动,青山明明是不会动的,它怎么会走呢?也不排除有学生能说出坐在运动的竹排上会看到青山的倒退。
揭题:大家都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是学生和歌词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认识产生冲突,对问题产生疑问,从而展开下面的教学。】
二、新授
教师追问:我们看到两边的建筑和树木都在向后运动,它们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得出:以汽车为参照物,两边的建筑和树木在向后运动。
小结:看来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既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我们平时看起来运动而将它假定不动的物体。
【设计意图: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明白参照物除静止不动的物体以外还可以是假定不动的。板书:假定不动】
2.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1)出示一幅上下行电梯图片(简单带领学生看图,设置一个情景)。
提问:以上行电梯中的叔叔为参照物,下行电梯上的阿姨是运动的还是没运动呢?(运动的)
学生回答后追问:还能选择哪些物体为参照物能说明阿姨是运动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里有前面的内容基础,相信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作答,通过对其他参照物的选择,引导学生发现下行电梯以外的物体作参照物都可以说明阿姨是运动的。
提问:以下行电梯上阿姨后面的一家三口为参照物,阿姨是否是运动的?学生回答后追问:还能选择哪些物体为参照物能说明阿姨是不运动的?
引导学生发现下行电梯以内的物体作参照物都可以说明阿姨是静止的。
同是下行电梯上的一位阿姨,我们一会说他是运动的,一会又说她是没有运动的,还都有道理,这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小结:因为我们两次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2)课件出示书28页上图。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以你为参照物,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会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他走得快还是慢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研究结论。结论形成共识后提问:车内和车外的孩子看同一位旅客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小结: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判断运动的物体运动得快还是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设计意图:知道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设计提问:我们的黑板、教学楼在运动吗?地球在运动吗?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出示地球自转公转视频)既然地球在绕着太阳不停的转动,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也就跟着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了,板书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板书:运动(绝对)
(2)追问点拨:既然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说黑板、教学楼这样的物体是静止的呢?
引导学生知道所谓静止只是相对某个物体来说的 板书:静止(相对)
【设计意图: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我们常说的静止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有其相对的性质。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
三、达标练习,同时为下节课作铺垫。
1.原来物体的运动是这样啊,那现在谁能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课前老师的那个疑惑呢?(课件出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学生反馈:以青山和两岸为参照物,竹排在江中游动,以竹排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在向后运动
2.讲述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 000 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现在请你想一想这位飞行员的惊诧吧,他发现他抓到的是一颗德国子弹!
【意图:这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体会到参照物对判断物体快慢的作用,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解决了课前疑惑的同时也为下节课《运动的快慢》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板书设计
一切都在运动中
(假定不动或静止)
五、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教学反思
体会参照物的作用,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
师:你们观察、比较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理由是什么?
生1:鸭子在湖里游动
运动生理学教案 1
运动生理学教案 2
运动生理学教案 3
上一篇:欢度国庆班会教案
下一篇:品德与生活三年级我棒你也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