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报告】
课题研究篇一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说明: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1、提出研究的问题;2、介绍研究的背景;3、指出研究的目的;4、阐明研究的假设;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操作程序与方法;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课题研究篇二
《课题研究的作用》
课题研究能使教师专业素质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帮助教师缩短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历程,由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教研活动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活动。只有人人参与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智慧,才能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课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课例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让教师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案例,创造了一个个真实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它以案例为平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立足课堂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促进教师成长的载体,它能使其中的先进理念转变成为教师的“群体”行为,促进教师的整体发展。
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这种研究有利于构建一个动态的合作学习、反思提升的研究主体。比如我在讲授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方向与位置》时,由于其联系实际强,易错点多,所以课前我网上观看及与同事交流讨论了本课学生容易采纳的方法,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因此从效果来看,上的很流畅,同时易错和难点都在授课过程中一一化解,避免了课后大量无谓的补救。
平时学科组集体备课进行总结与反思,对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记录,共同研讨改进方法;对本单元的典型课形成不同的课例。评课时,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与不足都进行了剖析与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整理成比较完善而又各具特色的教案。这种教研组、年级组内的单元式课例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来,改变了以前教师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局面。老师们学会了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开展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陶冶、提高,教学水平由原生态的自我摸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推动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觉得深奥、难懂、不解渴。开展课例研究,不是从“本本”到“本本”,而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叙事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老师们就感到不是难以“高攀”。 开展课例研究,使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
在新的课例研究中,我期望对我的专业成长发挥哪些作用?
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把教学和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教学与研究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使新的课例研究成为学习交流的阵地,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把每节课上得更好,把教师引入研究的状态,具备研究的意识和方法,使学习、思考与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大家借助这一载体,展开行动研究,大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设计。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或对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研究的过程是大家多种观点碰撞的过程,是多种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个体经验交融的过程,也是同伴们经验分享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学习专家的有关理论,观看专家的录像课,这些让老师们感到,专家虽然不在眼前,他们的观点、理念却时时烛照着我们。通过新的课例研究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如何实践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或者剖析失败的原因,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提出改进的策略。在活动的过程中,总结提炼自己的成果,把 “知”和 “行”统合起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再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反馈于实践。
课题研究篇三
《课题研究问题的存在》
研究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王金秀
在付出努力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一些困惑和疑难,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以指导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1、由于我们的研究较多地强调激发兴趣,强调在教学中尽量多开展一些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一些教师的课堂非常活跃。但基础教学不够扎实,如何正确处理游戏教学与打好学生英语基础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2、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的时候,有的老师安排游戏缺乏目的性,有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倾向,如何充分体现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使游戏教学真正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等方面的效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3、我们对于“游戏教学”的内涵理解还是显得比较表层化,同时对当今课改思想的理解也尚未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如何将课改的思想融于我们的课题研究,从而扬长避短、兴利除弊,还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去探索、认识和反思。
4、实验教师虽然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总结还不够及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也还需要加强。
5、实验教师与其他兄弟学校的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及时.
6、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40分钟的课堂怎样合理分层?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值得深思。
7、英语教材中有实践活动的内容,但由于场地、条件或其它方面的
原因很难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
8、学校英语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骨干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引领,缺乏专家的指导,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都还值得思考。
9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更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教师大多重视做而轻视写,开展了工作而忽视了成果积累,因此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不能为下学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课题研究篇四
《我们如何做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篇五
《课题研究》
《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和谐统一, 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观念的更新、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是影响课堂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标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人们对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呼吁逐渐高涨起来。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是不行的。正所谓“不怕秀才衣服破,就怕秀才肚子里没货”,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不高,何如去培养祖国花朵的完善人格呢。在课程改革全球广泛化的当下,各国都兴起了新一轮课改。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就是将人文素养教育作为重要改革目标, 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 21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使学生在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英国在 1999 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即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芬兰的议会和政府作出的政策声明及关于教育政策的公共辩论, 表达了当前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其中, 特别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明确文化认同和国际化及促进体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三方面得到强调。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 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及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 更要付诸行动, 通过教师的努力, 培养一个个生动、富有个性, 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人, 这也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亟需提高的要求越来越被重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如不能与时俱进转换新观念,保存较多的传统模式、自身知识面不广等。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广泛推行,全球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 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及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开展的“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以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转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观念,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有利于营造人文校园。人文校园的建设充分体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人文校园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文性”,一切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立场上的对话者身份。
3、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人文素养是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承担起伟大的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的素质说
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首先,专业的知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的知识素养即教师的知识结构,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基础;其次是能力素养,即包含听说读写能力、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在内的教师能力素养,能力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再次是心理素养,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两个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与心理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最后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讲,人文素养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内涵和特点,这不仅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师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过程的特
殊要求,而且也对社会文化传递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语文教师本身拥有较高的人文性,才能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显现于语文课堂。
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而且在教师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社会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准。人们对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吁也逐渐高涨起来。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能力和分析、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从小学语文教师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现状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待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
在国内,教师人文素养的研究很多、也很成熟,而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还处于较青涩的状态,但已臻于日趋成熟的状态。目前,研究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仍在日趋见涨。一些学位论文和期刊在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方面的论述,也很多,如有湖南师范大学肖丽俐硕士论文《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合肥学院教育系崔学勤《新形势下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建构研究》等。所以我的课题研究,将借鉴他们的经验,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可行的方案。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我也就其不完善的现状,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旨在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我提出的几点具体可行的策略如下:
(一)营造人文校园。营造人文校园,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下共同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
(二)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博览群书,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时时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进行课堂改革。课堂改革也是挑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一大因
素,小学语文教师若能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时时创新,这将非常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预期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由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长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便充分发挥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企图通过此课题,提出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以便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研究探索出一套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以待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2、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教师语言表现出来,以待去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原则
1、主题性原则:在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的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师始终是研究的主体。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主体去研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高目标的有效方法。
2、实践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旨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小学生的人格。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为了切实了解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我在小学做过问卷调查,网络上做过调查等。
2、分析统计法:对调查、检测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3、观察法:在平时下小学时间,通过观察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评估
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状况。
(三)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在平时的下小学见习时间,观察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并记录下来。
2、课后在老师了解在职教师自身的教学状况。
3、假期,在生源地小学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取得实效。
1、开展理论学习,从网上和报刊查找有关资料,并撰写相关感想。
2、将平时做的调查同有关资料相对比,找出差距,记录在案。
3、分析资料,和调查,将资料和调查相磨合,撰写结论。
4、及时总结,定期调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邀请老师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提出后一轮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课题研究篇六
《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课题或取得批准立项课题后,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这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课题研究做法多样,但总有一个基本程序。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开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课题总结等。
一、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在完成选题后,如何把握研究问题,如何理清研究的思路,合理和规范地设计好课题及课题研究方案,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常常遇到的困难。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内容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
(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
1、确定研究目标
确定研究课题,一般是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一项研究课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考虑研究背景,缩小研究范围,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题眼”。开始研究前必须进一步研究,做到准确把握研究主题,分解研究问题,把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做好研究整体计划。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
2、选定研究切入点
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
(二)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
一个课题特别是比较综合的课题,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多重关系、多重矛盾和多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必定有一对基本的关系、矛盾或问题,准确找出基本关系的意义就在于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思路变得清晰且可操作。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问卷法,等等。
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
教育科研方法的使用有多种选法:有一种为主、多法综合运用;多法并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补;单一方法也有,但较少。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
一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如,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追踪研究,选择纵向研究法;对同一时间内不同对象的研究,选择横向研究法等。
二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进行常规研究时,选择自然观察法、测试式实验法、调查谈话法,等;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选择不同的技术设备的测试及调控等。
(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什么叫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对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研究假设是陈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积极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一是积极开展理性思维。假设就是尚未得到实践证明姑且认定的预想,它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推理与判断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暂定的理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历来是科学研究探索的正确途径。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从已知推未知的猜想、推断,包括各种可能性理论认识或初步结论,在进行研究之前推测出来。
二是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一是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二是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三是假设应是可检验的;四是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三是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研究假设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从观察发现到理论发现的中间环节,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发现的主式。基本步骤是:⑴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而稳定的结构;⑷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灵活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
四是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有: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五是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
(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
课题研究的设计,基本要求包括研究总目标和分目标、研究工具和方法、人员分工等,不同类型的课题也有不同的设计,突出研究类型,反映课题特点。
1、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
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课题研究取得的基础理论知识,探寻有具体实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的教育途径和新的教育措施,以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是对教育原理的尝试性应用,是联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和桥梁。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
应用研究又有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
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
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包括应用性研究的内容、范围、操作等,有应用研究事实性目标和理论性目标。课题设计包括研究目标、研究途径(思路、方法)和研究组织等,按照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设计。
2、经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
经验研究性总结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一般性经验总结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分析、总结,将对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科学性经验总结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积累的教育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而又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找出别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研究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预先提出的、十分明确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与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等等。 课题设计:要突出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这类课题设计,内容包括:研究主题(什么经验?),研究对象(谁的经验?),研究内容(什么样的经验?),
搜集资料,概括经验。这类课题研究,一要认识经验研究与经验总结的联系与区别,二要广泛搜集教育事实性资料,三是重视以理论指导分析教育现象、概括教育经验、揭示教育规律。
3、实验性课题设计
实验性课题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变量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在教育实验研究中,一般有三种变量关系,即自变量(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条件和因素)、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发生变化的变量,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和能否成功的证据)和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只有通过控制,处理好三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验证假设、探究因果关系的目的,才能较为科学地、准确地揭示规律。
实验性课题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论;用比较严密的研究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预设实验条件,把变量明确区分,加以控制;对测量的事物规定操作定义。
实验性课题设计:要突出“实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实验要求。实验性课题设计内容包括:提出实验假设;确定实验被试;选定实验变量;明确实验控制;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结果。
怎样选定实验变量?
变量是指与本课题有关的条件、现象或特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详细地列出所有变量,分析与目标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排出相关程度和课题要求、研究力量、实验条件,认真筛选,做到变量适当少、实验结果准确度尽量高,以实现对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怎样设计实验控制?
实验控制是实验性课题研究极为重要的研究技巧。实验性课题的设计,必须对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努力排除其混淆效应,将自变量的作用分离出来。实验控制的办法有:消除无关变量;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统计处理;等等。
二、研究课题开题
研究课题开题,也称课题设计和论证。研究课题的设计和论证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和论证课题,就是研究人员从科学性、创新性、应用价值以及进行研究的条件等方面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研究分工、研究经费等进行分析、设计和论证。
课题设计和论证,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是重点。
(一)开题意义
主要是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阐明选题的意义。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价值作用进行论证,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路,要阐明和论述清楚,把选题时已经有的基本思考或初步设想进一步细化,提出明确的认识。
(二)开题内容
开题内容:报告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计划安排和分工等。报告研究现状:就是对所选课题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进行资料调研,研究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明确所选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可能实现的突破等。
报告研究内容:经过系统分析,列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所涉及到的全部研究内容并进行整理,形成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构成情况。
报告研究思路:阐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课题研究的视角、方法、途径和目的,阐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报告研究目标: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知的教育规律,在获得了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后,通过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间接地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课题研究成功的
标志是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获得对某些教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因此,要明确研究目标,把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分析归纳,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并明确地定下来。
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或操作规则。研究方法要服从于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本课题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用什么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研究材料,整理和分析材料;如何安排具体的研究程序。
(三)开题方式
开题可在立项前,也有在立项后。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也可邀请专家作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
三、实施课题研究
实施课题研究,主要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资料是研究者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科研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文字材料、音像制品等的总称。资料在课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是课题研究成果概括的依据。
(一)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搜集资料是指在课题研究中,围绕课题研究目的、运用既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把所取得的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
在课题研究搜集资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⑴文献资料不注明出处;⑵事实性材料没有时间、地点,没有背景;
⑶对资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证;⑷对代表性的事实性材料没能科学选择,有时使用数据前后自相矛盾,经常看到采用举例法,不知道该典型在所属群体中的位置;⑸搜集资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调查问卷,往往是欠科学;⑹对材料缺乏综合分析,有时变成材料堆砌,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等。
1、认真搜集资料
怎样搜集资料?
一是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 二是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
三是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
四是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五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制订调查计划
通过调查手段搜集资料,必须搞好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计划的内容是对调查全过程的分步骤、分阶段的细化的描述。设计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选定调查单位、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等,调查采集数据要制成表格。调查设计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
纵向设计是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一种纵向设计是趋势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抽样。另一种是群体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再一种是专门对象研究。这种研究,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其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
横向设计是指在某一时间从一个样本或者从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中收集数据。这种设计不能测量个体的变化,但能以不同调查对象间的差异反映总体的变化。
3、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是一种书面的个别调查。
问卷设计要求: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四是编号。
注意事项:问题内容切忌与主题无关,或模棱两可,或难理解,或有诱导性;文字表述要通俗、简炼、具体;问题顺序,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内容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类别顺序由静态到动态;问卷长度要适当。
问卷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课题研究篇七
《什么是课题研究》
什么是课题研究?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2011-9-23 20:23:15
课的本义是考核。《说文》里说:“课,试也。”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王纬虹2006)。《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 也有人把“课题”称“项目”, 认为“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某一个研究者或研究群体来说,可以从单个的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系列的课题,从而组成项目。或者承担一个项目后,分成若干个课题逐一进行研究,最终取得较大的突破。
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方式。课题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名称或题目,它还体现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课题表明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限定了课题。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问答之二:教育科研课题有哪些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科研课题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作简单介绍:
1.从课题来源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有关部门制订的课题指南所提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这些课题指南,不仅明确的课题规划的类型以及相应的申报要求和管理办法,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范围和选题的方向。如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的教育科学规划编制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为“十一五”期间江苏的教育科学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规定了研究任务,确定了研究的基本范围和重点领域,为广大教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了选题参考。
二是自选课题,即研究者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为了让研究人员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大的选择空间,教育行政部门在课题申报立项时允许研究人员在课题指南规定的范围和方向以外,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精力和能力等,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自选课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研究者对当前的教育理论、教育现象(矛盾和问题)以及个人教育实践的总结、分析和思考。
2.从研究目的上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发展性研究课题。
基础性研究课题,即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又称基础研究或学术研究。这类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获得新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基础理论。也就是说,基础性研究可能会对教育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或个别原理等作出修正、补充、完善、发展及给予更详细、更清晰的阐明,也可能在某一教育领域对已形成的概念、原理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有所突破。乃至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基础研究又分为纯基础理论研究和定向基础理论研究。
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确立有关教育的基础概念、定义和命题,发现和表述教育的基本规律,探讨教育的基本原则、原理和法则。如关于教育起源、教育本质和教育哲学的研究。纯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论证复杂,研究难度大,获得成果的周期长,成功率也比较低。
定向基础理论研究是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提出适合具体教育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与原理,为解决教育某一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它是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桥梁,是“操作化”的基础理论。它向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领域有: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育法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评价等等。
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不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它的研究价值不能完全预见,研究成果一般也不可以直接应用,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它是“远水”,解不了眼前的“近渴”,往往只有抽象的、经典的指导意义。所以中小学教师不宜选择这种类型的课题进行研究。
所谓应用性研究,就是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它主要考虑如何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干预、纠正教育行为,使教育实践遵循、符合教育规律。以及如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形成对教育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应用研究通常围绕某一具体的教育
现象或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深入研究观察其特殊规律,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它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应用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它符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要求,这种研究不仅能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基础性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发展性研究是对推广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及其影响价值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建立新的理论或获得新知识,而是将新理论、新知识加以应用、推广和普及。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发教科书、教学软件,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划、策略、方法等等。
基础性研究的结果是补充、完善、发展、构建教育科学理论,应用性研究的结果是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发展性研究的结果是符合教育实践需要的教育产品。三者具有不同的目的、性质、特点和功能。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般以应用性研究为主。
3.从研究范围和方向上可分为宏观问题研究、中观问题研究、微观问题研究。
宏观、中观和微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在教育研究中三者不仅在研究的方向、范围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区别,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上,也有所区别。宏观研究着重探讨作为一种独特社会现象的教育体系与其他社会体系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包括社会多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和投入,以及教育系统对社会各系统的产出与作用。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属宏观研究。
中观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活动,它着重研究教育体系内的、一般社会体系所设有的特殊成分,如学校的制度体系、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等等。 微观研究所针对的活动,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和细节。这些环节和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又体现了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以及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校里围绕教学活动过程、师生互动过程、班级组织管理、学生思想行为等问题的研究,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
4、从研究的手段看,教育科研课题可分为实验性课题与描述性课题。前者主要指通过实验设计来实现研究目的的课题,后者主要指通过调查研究、资料分析、逻辑推理等手段实现研究目的的课题,又称论理性课题。
5、从课题选定形式看,还可分为新开课题、结转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等。新开课题,即当年经过反复评议、论证新列入年度计划的课题。新开课题是规划的新课题,结转课题是指上一年或更早时间开设尚未完成的课题。委托课题是指有关部门委托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属协作性质。
从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分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课题、教育学会课题、教育行政机构下属部门课题。从层次上可分为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县(市)级课题、校级课题。从立项种类上可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立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特级教师专项课题等。从经费来源上可分为资助课题、自筹课题。总之,对于教育科研课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类。不过各种类型的划分都只是相对的,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中的课题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问答之三: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小课题是课题研究的一种类型。
小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小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小课题研究在有些地区已经由教师的个人自发行为变成群体行为、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并实践了好多年,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的欢迎。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
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小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但目前人们对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作了一些零星的概述,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界定清楚。另外,人们对小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小课题的提法不确恰当,不如用“微型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问答之四:
“小课题”与“规划课题”在属性上有什么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是指国家、省、市、县(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四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俗称“规划课题”。有人把规划课题研究称为“专业研究”,“正规、正式研究”。“小课题”与“规划课题”的主要区别在:
1、“规划课题研究”的组织过程是政府行政行为,“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群众性的自发行为。目前,教育行政部们已经高度关注“小课题研究”,有些地区把“小课题”已作为教育科研课题的规划项目。但“小课题研究”还完全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及“规划课题研究”。
2、“规划课题研究”具有全局性,所谓全局性一是研究的范围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二是研究的内容涵盖教育科学的各个学科。三是研究的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小课题研究”往往“以校为本、围绕学科、立足课堂”解决本校、本班、本学科内具体而微的问题。关注的是一般的、局部的、细小的问题。
3、“规划课题研究”具有战略性,即所选取的问题事关长远,影响深远。选题较为宏观,研究视野较为宽广,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从教育策略和行动计划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教育全局的问题。“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战术、策略、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选题
课题研究篇八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篇九
《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在素质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信息的集成性、人机交互、实时反馈特点,构建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教育装备现代化的优势,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托信息技术和课程,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学习的认识及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学习成果的意识及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之间的联系纽带。
五、研究对象
初级中学1—4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目的,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在教学中和对教学的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做法是:组织实验班实验,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总结经验,优化实验方案。
2、问卷调查法:制订调查量表(如:教师对英语实验教学价值的认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学生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技能等),通过调查全面了解英语教学的现状;
3、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报告论文。
七、课题的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的基本策略
1、认知策略。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2、调控策略。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和不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
3、资源策略。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二)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具体措施: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月:课题酝酿,设计方案,理论学习,制定计划。
(1)成立课题组,建立建全研究班子。
指导小组:董立平 亓成贤
领导小组:李 艳 孟光臣 刁兴庆 陈书亭 亓洪胜
研究小组:亓洪胜 许 忠 王素敏 贾红菊 孙 燕
朱晓霞 赵 晖 朱英娟 赵兰芳 亓俊胜
(2)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基本操作能力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求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理论书籍、浏览网上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方面的文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课题组要求组员撰写论文,并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座谈、交流,统一认识,共同提高。
2、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9年1月,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学习中所需信息和展示成果的能力为主。进行学情调查,运行动作,调整分析,积累资料。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素材,设计探究性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2)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评课,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适时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3、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总结实验经验,进行目标检测与评价,并在学校其它学科推广研究成果。
八、研究结果
1、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进行预习、听课、练习等环节学习知识,并通过人机交互检测和反馈,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手段,达到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改变了以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的共同支持下,使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地提供给学生有价值的信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极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发散了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当最终一个单元结束后,相配的一套通过实践检验的信息技术辅助设计也就完成了。通过这种模式,一个学科中由许多实验小组,制作不同的单元,最终资源共享,可以使得每一位教师花最少的精力,得到与当前实际教材相应配套并经过实际检验的一套信息技术教学辅助设计,并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教材相应配套并经过实际检验的一套信息技术教学辅助设计,并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略加改进,就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度,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应用。
网络课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智能导航原则。由于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层面复杂,链接繁多,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为了确保有效地教学,必须在课件设计中具有智能提示、辅导、启发、反馈、纠错等导航功能。
(2)科学性原则。网络教学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应做到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教学策略科学合理,能揭示特定条件下教学过程结构内部关系与运行机制。
(3)灵活性原则。网络教学的适用范围广,运行条件要灵活,要易于操作,能根据学习者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策略。
3、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学生不但能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说话、写作训练,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语音、语法、习惯用语),修改自身错误。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加了他们的句型、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
4、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有所提高。
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利用。这一过程,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5、网络英语学习软件的运用。
网络已成为学生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渠道和知识来源,因此网络教学除了需精心"经营"课堂以外,课堂之外的网络还需好好"营造",原因有正反二个:正面原因是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渠道之一,我们教师还应为学生自学或拓展知识面营造学习环境,反面原因是网络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必竟不是一方净土,弄不好学生会在网络中迷航--误入歧途。基于这二点考虑,作为学校和教师有必要构建一个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良好的信息环境,使学生平时上网时有"地方"可去。学生目前已运用100e网络平台进行课外英语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九、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难点。难点之一在于,寻找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最佳的切入点。切入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①自制多媒体课件;②利用成熟的教学软件;③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设备;④学生通过教师建立的教学网站学习,完成教学任务;⑤网上寻找资料,自主完成;⑥计算机虚拟情景教室中,互动式学习等等。当然也可以是各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合。
难点之二在于,信息技术辅助的设计与制作如何简便和实用。因为过多的精力投入、信息技术辅助的制作上是不值得的,这要求我们使用信息技术作教辅要象使用黑板和粉笔那样简单。解决方法一是,提高教师本身的计算机素养,这是一个教师培训的问题;方法二,使用简便的制作开发平台和有效的学科资源库。方法三,团队的协作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解
决的方法,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1、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目前我校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2、课题研究的关键在教师。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应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今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将重点放在案例培训上,在培训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另外,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今后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搞好整合奠定基础。
3、深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加大软件投入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十、预期研究成果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会上网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互联网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会制作出简单的电子作品。(网络课课例光盘、学生电子作品、学生素材库)
2、学会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方式, 并会从除上网外的其他途径搜索信息。(课例光盘、实验班调查问卷、测试卷)
教师方面
1、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科研总结、研究报告、教研论文、优质课例光盘)
2、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能上网络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网页。 (教师制作的网页、课件等电子作品,网络课课例光盘、教师博客)
参考文献:
1、《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