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一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语文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指出要“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但是,这些实践与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贫穷落后这一层面上进行的。作为21世纪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它的教育又将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

2、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农村教育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3、从2010年5月份起,我们学校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从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起步,发展到现在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的各个中小学,进行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改革,期间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的路子,是农村学校教研的重要课题。

4、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6、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我们这里谈的“语文”主要是指语文这门学科,“高中语文”即指高中语文这门课程,它包括课文的教与学、试题研究、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索”是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和课外教学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其核心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对话式、交流式的教学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4)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

(5)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强调生生互动,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

(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周至中学高效课堂模式——“三步五环”为窗口,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形成互动的语文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现状。

施行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个案研究。对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高效课堂开展以来的教学实效、学生评价、教师感想以及社会上的要求和建议。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

3、研究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方式对农村中学学生创新意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参与对象:陕西省周至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2、 研究步骤(2011.4-2011.12)

(1) 准备阶段:(2011.4-2011.5)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落实课题实施细则。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学习语文科的《课程标准》,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合作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专著。

(2) 实施阶段:(2011.5-2011.6)

A、 (2011.5-2011.6)调查研究,明确要求。通过对自身及教研组成员的教学行为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观了解县内其它学校课堂教学等方法,分析周至县课堂教学现状,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现状、现行教材及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情况等等。

B、 (2011.9-2011.10)设计案例,具体实施。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整改和提高。

C、 (2011.11-2011.12)小结规律,进一步实施。小结一年来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并探索出有关规律及体系,根据这些规律、体系及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实践。完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和相关案例的搜索整理。

(3) 总结阶段:(2011.11-2011.12) 汇总研究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分析综合,撰写课题报告。邀请上级领导、专家进行结题评鉴。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学生,研究者又是农村中学教师中的一员,我们学校作为我县农村中学的领头军,担负着把农村教育提升上去的神圣使命,因而我们自身的行动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具体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调查研究

研究方案 教学设计 文献资料 交流学习

教学反思

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 学生的反馈意见 研究论证

实践理论

反复 分析、评价

概括、调整

2、文献资料法。

对国内外有关语文教学的材料加以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3、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为发展

农村教育提供依据。

4、个案研究法。

围绕典型个体案例开展研究,全面调查和剖析,寻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方法。

5、经验总结法。

重视积累,及时总结,形成规律和方法。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刻制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2、撰写课题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论文。

3、整理编排研究期间的教学课件、调查访谈录音及问卷调查等相关资料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二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1》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1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八、课题研究成果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

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

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2.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 侧重于文章学, 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2)2002.9——2003.7 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 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三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例文》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

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可实现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的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开阔阅读视野,树立大语文观。

2、应用价值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读写结合‖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效率。―读写结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习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的去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初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过程,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为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策略研究可以探索一套整合课程资源,轻负高效的读写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对写的支撑。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过:―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多读多写是写好文章的‗诀窍‘。这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发表专著对读写 结合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他曾提出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为学生的读写紧密结合训练创造条件,使读写之间的―学

习迁移‖更具有稳定的性质。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四、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用阅读教学带动写作训练,是以阅读为起点,以写作为终点的认识世界和自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锻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课题实施策略是以已有的读写一体化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一种扬弃与整合而发展成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使之覆盖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使学生写作方面逐步实现由积累到借鉴到拓展到独创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新形势下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重新进行课时的调配,开足开好阅读欣赏课,改变传统的作文课的形式,逐渐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研究有关―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理论。

2、研究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状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3、研究各个阶段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交接点。

4、研究新型有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多种课型。

五、课题研究思想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思想

对读写相结合的研究,由以阅读和写作的自然结合型到读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辅相成型,最后到以读促写型,认识逐渐全面、深化。

我们的研究既是寻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所需要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又是寻求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希望借助于本课题的研究,引起广大师生对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的重视。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在师生互动的创新中把语文学习变成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师生能力的双向综合提升。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引入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1、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四
《课题研究范文》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11月14日

- 1 -

- 2 -

- 3 -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 4 -

分类号

密 级 学 号 G623.2 J24092

题 目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与实施初探 作者姓名 王瑞君 指导教师姓名 赵升旗 副教授 学科专业 教育硕士(语文) 提交论文日期 二○○七年四月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五
《2015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2015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

课题编号:GHKT201506

主持人:徐 萍

主持人单位:汉滨区大竹园初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5年09月-2015年11月):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 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第二、深入课堂,揣摩一线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的成功之处与不尽合理的细节,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课堂实践,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同一篇目的课堂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第四、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教学导入设计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第五、重新深入课堂,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其成败得失。 第六、以课后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研究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第二、阅读相关书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第四、鼓励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语文因素,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第五、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2月-2015年01月)

1. 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出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课题导入。

2.及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导入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学中。

3. 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总结。

4. 及时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5. 及时补充纠正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02月--2015年03月)

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2. 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1)2015年06月--2015年12月分阶段完成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以论文、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课堂设计等方式呈现阶段研究成果。

(2)2015年03月,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最后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上的升华提炼而成的。是形象化的优美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的唤醒学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 、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 。

五、 小组成员及分工

徐萍: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袁宝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李应斗: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蒋玉洁:负责运用教具导入法、 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张美玲:负责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郁会涛:负责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唐弟敏: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六
《开题报告模板与范文》

商河文昌实验学校

教育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

姓 名: XXX(宋体小三号,加粗)

课 题 组: XXXXXX

日 期: 2 XXX年XXX月XXX日

商河文昌实验学校制

目录(标题: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及预计突破的难点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五、课题具体实施步骤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七、主要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顶左,段前自动,多倍行距2.41)

xxxxxxxxxxxxxxxxxx(段落文字: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两端对齐书写,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符)

1.xxxxxx(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顶左,段前自动,行距1.5)

xxxxxxxxxxxxxxxxxxx(段落文字: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两端对齐书写)

(1)xxxxxxxxxxxxxxxx(段落文字: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两端对齐书写,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符。)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同上)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及预计突破的难点(同上)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同上)

五、课题具体实施步骤(同上)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同上)

七、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格式如下)

[1]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物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2]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专(译)著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3]作者.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4]作者.文题.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学位论文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5]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专利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6]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技术标准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题目: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其实,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人文性侧重教育学生,培养和滋润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大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在富于情感的状态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情感目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寓情感教学于语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重要标志,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观念上认同了这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将情感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附庸的状况依然存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学语文情感教学广泛而有效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现状亟待改观,由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全面,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等到原因,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轻“情”的思想,有是情感教育被德育所替代,情感教育变得“戒律化”,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脱节,不能真正关注到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发展。把情感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对情感教育的重视,达到让学生“知”“情”同步发展的目的,进而让教育行为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意”和“行”。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情感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还有对学生自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之前,可以看到国内外的教育家们已经有了诸多的理论,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学、好学、乐学”到当代著名教授卢家楣的“情感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愉快教学”到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动机原则”,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我们进行此次课题研究的不竭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理念,为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崭新亮点。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及预计突破的难点

1、基本内容

首先对古今中外的情感教学理论进行梳理,明确情感教学的内涵、特征,然后分析并指出语文情感教学的功能,并重点分析语文情感教学现状及主要原因。最后以现代教学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原理等为理论依据,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教师情感、中学语文文本富含的情感以及各种情感教育有利因素的作用,形成可行性方案,提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

2、研究重点

发掘教材情感生发点,以情引情;发挥教学者的情感教化作用;调动学生的情感潜能。

3、预计突破的难点

从情感教学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语文情感教学的探索,提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具有普适性的策略。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拟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实践法、行动性研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情感教学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将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与优秀教师教学实践及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等方面相结合,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对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进行新的探讨。

五、课题具体实施步骤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设计框架,研究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理论依据的学习阶段;(2011年4月——5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内分工,明确研究任务。

2、组织语文教师学习情感教学理论,阅读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七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例文》

小学课堂教学教师“讲”与“导”时机的探讨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语文素养的形成要养成愿意探究,思考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对世界、对社会、对知识都极有探究好奇心的年龄段,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思维发展并不成熟、知识理论并不充足,但他们内心并不希望的是自己完全沦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更加希望得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平等对待,用一种引导性的教学方式来带动他们思维的运转。如果教师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就会逐渐使小学生在思维上对语文学习形成一个错误的定位认识,即语文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课程学习,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甚者对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不利的心理暗示,降低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这种探究心理,就需要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只需要发挥辅助学生思维探究方向正确的作用即可,让学生对余文中的疑问进行自主的发现、分析和探究,减少学生思维上对教师的依赖,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强调“在现代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有着属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但教师所占据的引导地位,也不容忽视,由于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的导入也有不同的方法。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学杨思,学杜郎口„„,面对各地如火如荼的教改热潮和教改成果,经过学习,实践,反思,学案导学“三段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初具雏形,即“导入明标,自学质疑,当堂检测,合作交流,精讲点拨,训练拓展”在课堂教学已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模式毕竟毕竟是模式,在这三年的规范运用过程中,在形式中过分强调学案导学,小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使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模式,而忽视小学生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我规范能力差,模仿思维强的自身特点。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我们很少关注针对小学生中高年级整堂课精讲点拨时机的掌握,从而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精讲点拨”的时机把握和时间分配就显得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教师“精讲”与“点拨”时机的掌握,实质上是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谁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做好教师的“精讲”与“点拨”,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那么课堂效率就高;反之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效率则低。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

1、理论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升育人质量为目的,以强化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为手段,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应用价值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讲”“导”的时机的把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去学会学习。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一定的学习技巧,在不断地学习活动中感受领悟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技巧,并且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去影响别人,这就我们的学习领袖。我们鼓励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习领袖,明天最好别人的学习领袖,未来做世界的领袖。轻负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为真实的揭示学习的规律奠定了基础,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下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四、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教师的“讲”与“导”就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课堂教学教师的“讲”与“导”要求教师 要 把握好 “讲”与“导”的时机、方法力度与标准。教师 “讲”与“导”的时机很重要。课堂上,恰当的教学时机稍纵即逝,抓住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教师的“讲”与“导”的时机把握,实质上

是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时机的把握要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选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顺利高效地学习,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习语文思维的科学方法。

(二)研究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总结各地如火如荼的教改热潮和教改成果,其目的都是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经过学习,实践,反思,“三段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初具雏形,即“导入明标,自学质疑,当堂检测,合作交流,精讲点拨,训练拓展”在课堂教学已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在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我们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讲”与“导”的重要性分析、巧妙捕捉点拨时机、恰当使用点拨方法、把握点拨尺度。

五、课题研究思想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思想

对读写相结合的研究,由以阅读和写作的自然结合型到读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辅相成型,最后到以读促写型,认识逐渐全面、深化。

我们的研究既是寻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所需要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又是寻求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希望借助于本课题的研究,引起广大师生对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的重视。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在师生互动的创新中把语文学习变成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师生能力的双向综合提升。

(二)研究目标:

我们很少关注针对小学生中高年级整堂课“讲”与“导”的时机掌握,从而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课题确定的研究方向是小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的 “讲”与“导”的时机的把握。凸显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精讲点拨,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思路,使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力争找到规范课堂教学教师的“讲”与“导”的时机有效把握,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高校课堂。

1、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1)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校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2)总结出能为初中教师群体可借鉴的阅读课、写作课的实际操作的多种课型。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喜于阅读,乐于写作。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利用已取得的实验成效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4)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备课组推荐篇目,让学生阅读时能够准确地品味语言,把握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文时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思路清晰,语言准确,选材得当,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特点鲜明,有创新。

六、课题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分为初一、初二、初三三个阶段:初一以技能训练、理解性阅读、记叙文写作为主,初二以鉴赏性阅读、说明文写作为主,初三以评价性阅读、议论文、文学性文章写作为主。每个阶段既兼顾了读写全方位训练,又有所侧重,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切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两年来,我们开展了一些工作, 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有序阅读计划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中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初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

为配合读书计划,各年级在平时及寒暑假的作业布置上特别注重阅读、写作的安排,例如:2010年初一年级布置的寒假作业是

阅读:完成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任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阅读时需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将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

写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两篇为《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 积累:完成20首诗歌及其欣赏内容的背诵任务,一天一篇,开学前的作业检测将从中挑选五首进行考查。

又如初二语文备课组于2009年推出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课程。老师们带给了同学们一份红楼大餐,解说了《骆驼祥子》的经久魅力,诠释了《朝花夕拾》。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八
《课题研究报告》

职业高中学生作文失败原因之探究及应对策略

——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主笔:钮曙霞 参与研究人员:郭其芳、熊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中学生的作文教学现状感受颇深,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作为一群高中生的的最低层的学生,其写作的现状更是惨不忍睹。写作文常陷入了学生恐惧、教师痛苦的怪圈。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学生的“失败”作文,我们语文教师怎样去及时地补救,成了我们语文教师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作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课题小组的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和研究,在这方面得出了一些结论,供专家们论证。

学生作文失败的原因探究

我们课题小组曾多次对所任教班级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恐惧心理是危害作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恐惧原因及比例有4种:(1)感到没材料可写的占71%,(2)觉得观察不清而感到写作困难的占90%;(3)觉得老师要求过高的占85%;(4)老师评语挫伤写作积极性的占28%。

这种惧怕心理通常使他们不喜欢上作文课,不愿意写作文。一是一篇作文实在难完成,二是得了低分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写作成了他们的沉重负担。

究其原因: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为了学生进步,常常“不经意”地以高一级标准要求评价学生写作,常常是“跳一跳,够不着”。一篇学生的作文,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看来无论如何都是缺点比优点多的,更何况是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呢?我们不把写作要求降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动辄用“优秀作文”来比较,学生作文没有恐惧症反而有些不正常了。面对如此的恐惧感,学生的作文可以令人想象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成绩的取得,乃是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求知兴趣的源泉。随着成绩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成绩,以此逐步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心理,培养、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的评论家,学生动笔作文时就对教师有所期待,职业高中的学生平时受到教师表扬的机会就更加少得可怜,期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性的评价,对他们来说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在这种渴望得到鼓励的心态之下,如果我们的作文讲评能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洋溢的赞许,那么这种赞许就会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动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件就不应该是一件难事。

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恐惧写作的现象,我们课题小组在重视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积累;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发挥作文批改作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尽可能运用具有亲和力的、具有朝气的激情评语,尽最大可能地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其写作热情之外,我重点利用作文讲评课做了一些的探索。

学生作文失败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一、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教会学生学会“储蓄”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平时看书不多,缺少阅读的量,所以每当写作文的时候,就感到无法落笔,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那些内容可以写。因此让学生积累一点材料,就能解决

学生的“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不是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上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临场凭发挥”,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写作共同体会。

我们课题小组经过研究,给学生积累材料提供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词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语段)。建立"语汇库"的途径有二:其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止片。如果是自己的书籍、报刊,则可以做剪贴:不属于自己的则可以复印。其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记录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是“素材库”。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材料,称之为素材。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写进文章就称之为题材。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去搜肠刮肚,就像“挤牙膏”,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要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以记日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作文就有血有肉了。

三是“思想库”。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写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其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要多问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焉。其二要辑录。也就是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写作"仓库"建好后,一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二要继续"储蓄",不断充实,扩容,增殖。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内容,再加上学生的好胜心理就会促使他们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写作兴趣就会有所增强。学生苦写作文的难题就有所解决。

二、强加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就努力地去尝试过,也的确有所收获。我们认为“拢——放——收”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途径。

(一)“拢”:是在每个学期的前两期作文先采用统一作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在这个“拢“的过程中,可以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也可以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文体也注意多种多样。通过统一作文,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比较细致地了解全班学生在写作上的主要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本学期的作文指导。

(二)“放”: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要想让学生有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写,写他们所愿写,写他们所想写,我们课题小组经过调查、比较、总结后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在这“放”的期间教师提供题目、材料,给学生以写作帮助。如《中文自修》《新读写》上,报纸上、电视里、日常生活中可以入文的典型的人和事,都可以提供给学生,避免出现不知写什么的情形。每篇作文的间隔时间,因人而异,但不能超过十天。鼓励多写,学生随写随交,老师随阅随发。把握好学生希望得到肯定,希望得到提高的心理。为了让学生能看到自己写作水平在渐渐提高,在打分上不要苛刻,分数从优,鼓励学生写作。这种放手、自主训练,大约安排每学期两次。

(三)“收”: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后期的统一“收”训练:首先是时间限定的适应。促使极个别的平时难能及时完成者,迅速适应。其次是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及各种形式、各种文体的适应。其三是适当紧张的心理适应。

这种训练采取了“拢——放——拢”三步走模式,在我们课题小组实践的班级之中的尝试后,它的确起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作用,学生从原来的没有什么可写到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写,每篇的写作字数大大增多和写作篇数也有增加。

三、发挥作文讲评的作用,热情鼓励学生写作

面对学生作文的恐惧心理,以及在这种心理之下,写出的一篇又一篇的低分作文,我门职校的语文老师都曾痛苦和迷惘过。我们课题小组经过研究后逐渐发现:要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讲评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讲评方式,要灵活多变

为了发挥作文讲评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在作文教学的讲评方式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我们总结出的讲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专题性的讲评

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和本次作文要求,抓住文中的一二个主要问题或突出的普遍性问题,结合有关写作知识,深入进行讲评。通过这样的专题讲评,目的是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

2、典型讲评

根据本次作文的特定要求,从学生作文中选择有典型性的一篇或几篇佳作进行讲评。通过深入分析,以典型指导一般,启发全班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文章的优劣,并分析文章优劣成败的原因,找出自己的差距,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

3、交流讲评

一般采用课堂讨论的交流方式。我们会选择一篇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事先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各人先做好准备,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交流看法。最后由教师总结,也可以组织一批优秀的小作者在课堂上介绍写作的心得体会。师生共同比较、分析、评论,交流。这样的讲评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经验的能力与习惯。这是一种发动学生自己探索写作规律的有效方法,它能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上几种作文讲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交叉综合使用于同一篇作文、或同一堂作文讲评课之中。多种的讲评方式,克服了单一作文讲评方式的单调乏味,让学生在变化多端之中提高作文的兴趣。

二、讲评内容,要来自学生

我们在仔细阅读学生作文之后,分门别类作出统计,学生表现好的地方教师要清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更要心知肚明。一般选出至少5篇有典型性文章留待课上备用,其中2篇是范文,2-3篇是集体修改的文章。

例如,在高一年级让学生写了一篇以“理想”为话题作文之后作了如下讲评:

1、 总体评价:优点,内容较充实,情感真实,构思新颖,体裁多样,语言通顺;存在问题,部分作文主主旨不明,体裁不明 ,语言平淡等。

2、好的作文题目:《理想——人类进步的动力》、《播种理想,收获成功》、《与理想同行》、《理想的自述》、、《让我们随理想起飞吧!》„„

3、精彩段落展示:

(1)人生没有理想,就如航船失去了方向;人生没有理想,就如鸟儿折断了双翼;人生没有理想,就如大树没有了根系;人生没有理想,就如天空失去了蔚蓝。让我们拥有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为人生而拚搏吧!

(2)“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理想,时时给人以提醒,给人以激励,给人以

力量。„„伟大的理想不要太多,只须一个,为了这一个,你就义无反顾地奋斗一生吧!”

(3)给他一个理想,让他别再彷徨,让他振作、用功、努力,台灯陪着他,书本伴着他。时钟被他开除了,他不需要知道时间,只要抓紧时间„„这里的春天,百花盛开,送来阵阵芬芳;夏天,溪水潺潺,享受一份清凉;秋日落叶铺成金色的地毯,果实透香;冬日,雪花跟我做伴,给我布置银装世界。„„

4、二篇好的范文展示:(略)

作文的讲评内容取之于自己的同学,他们之间的作文水平相当,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有着善于沟通的语言、又有同学之间的感情基础,作文的兴趣会大大地被激发出来。这样的讲评,还可以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我认为:作文是要循序渐进过程,不要操之过急,一次作文,学生只要能写出一两个亮点,就是成功。我们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望,哪怕一点点写作冲动,也要设法让它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三、欣赏范文,检点得失

赏识教育基本理念认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不好,农民从来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怎样做的呢?学生的作文不行时,如果我们教师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怎么了?这样可能就会发现:学生作文不行的根源在于我们老师,是我们在无意之中造成了学生的作文恐惧症。

我们只有摒弃抱怨,保持赏识的心态,才不会要求学生每次作文都写得像优秀作文选一样;才不会做用高一级标准去要求学生“跳一跳,够不着”的傻事;我们才会尊重差异,允许失败,充分信任,热情激励;我们才会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才会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跳一跳,够得着”。

根据这些原因,我们将选出3篇典型性的文章打印出来,首先将这些篇文章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其中一篇进行点评。点评时须回答以下问题:

1、 你最喜欢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2、 你自己的文章和这篇文章相比差异在哪里?

3、 你认为这篇文章怎么修改后会更好?

4、 现在你认为你的文章存在什么问题?

5、 你将怎么修改你自己的文章?

集中研讨时,要求发言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其他同学要盯着例文,边听边想,思考人家言之是否有理有据,是否和自己的看法一致,自己是赞成呢还是反对呢,要不要起来和他辩论;哪些方面我看到了而人家还没有发现等等。我们这时候会不失时机的进行点评、引导,及时的对发言中高妙处给予肯定,对不确处给予指点,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最后,我根据自己对例文的理解及选文的意图进行较为系统的理性的小结评议,把例文的优缺点说足说透,要言之有据,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看得到,感受得到,能够理解,能够接受。

这样示范讲评,授之以法,可以评一篇,带多篇,篇篇介入,人人参与,增加课堂密度,促进信息多方面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作文讲评的兴趣,提高了讲评效率。

综上所述:作文讲评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展示学生的才华,建立学生信心,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每篇文章虽然不会都能成为范文,却有可能都有一两处“亮点”。我们应该用“放大镜”把亮点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各闪其“亮”,各扬其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可以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到篇章结构、整体布局,让学生作文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上是我们课题小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的几点经验,恳请各位专家论证。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九
《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语文作文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课题研究计划

一、 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语文教师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人教版在编写时特别注重习作教学,把习作作为单独的一课来安排是一个创举。探索人教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研究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找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深远意义。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能够乐于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习作乐趣,勤于表达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心理学家表明: 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

(2)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我们从“有兴趣”、“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达到了这些要求,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有针对性地多方获取信息资料,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原则: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要达到这个效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四原则:

一 、生活性原则——让学生作文贴近生活,因生活而美丽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教师不要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

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同时,让学生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二 、激励性原则——让教师的赏识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和快乐

同样一篇学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而后者却让学生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哪怕他的作文并没有什么进步。“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三 、读写互动性原则——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因阅读而美丽

假如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条件,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与灌输,学生就会疏远排斥阅读,必然造成“读写分离”。当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作文”的快乐的。只有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要做到此点,首先教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味。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并坚持阅读,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另外,教师不妨也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从师生交流中体会作文的快乐,产生作文的欲望。

四、实用性原则——让学生把作文“用”起来,在“用”中兴趣盎然

传统的作文教学,除了个别学生的作文能被当众阅读或刊登外,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了让教师或几个优秀学生改后就完事了,成了一个封闭的没被“用”起来的东西。虽然当前的作文教学已比较重视对“作”、“改”、“评”的研究和实施,但是依然很少在“用”上下工夫,即便“用”起来也难以做到面向全体,这样又怎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把作文“用”起来,这就必须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让每个学生每个月出一张手抄报,把自己积累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编出来。让每一组每一星期出一张“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文章都从小组成员中选出来,并定期将所有的手抄报在班级里展出交换阅读。另外,每天早自习或课前抽几分钟按座位{每次两三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最满意的部分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评赏。还可以进行全班作文互相传阅、修改及写评语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写信,给亲朋好友或老师写信、寄作文;逢年过节,还可以把自己作文里的“精言妙句”抄录在贺卡上赠给别人等等。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写”以致用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兴趣去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

。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的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方面: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1. 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柴向阳老师关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己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

2.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教师不要以指导的名义,让学生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应该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

3.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

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循序完整而统一的,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整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则是渐进的过程。

二、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仅仅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应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一道写作文,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应该怎么写更好。通过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说别人才能听得更明白。这样做,学生心情是开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

(1)、培养写作的动机: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 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辩证地思考,主动练笔。

(2)、开放写作的心理

儿童具有谬斯天性,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儿童具有兴趣选择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保留和延续。

(3)、榜样引领,名家故事启迪

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因此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或诗人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2、写作形式上:

(1)开放阅读作文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阅读的立体情感反应因读者而不同”,是并不鲜见的现象。清代词人谭献也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阅读活动中情感反应的千差万别,为学生的阅读作文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阅读作文的实现有了可能。可以说阅读作文为学生开辟了一块众说纷纭之地,更好地让他们倾吐自由之声。开放阅读作文,就是立足于学生个性的理解,采用续写、评论、补白等方式,给学生一个内容的凭借,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

(2)记录型作文

讨论记实、观察记录、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等等,都同属于记录型作文。作文内容是外显的,是有形的,学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课堂,以它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3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