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报告】
马原读书笔记篇一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
书名:《西方哲学史》 姓名:国斌 作者:张志伟 学院:理学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出版年月:2002年6月 第一版 学号:20114091012
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书籍,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详述了哲学的起源、发展、流派,和哲学的作用、意义及研究对象。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不禁想到了几个哲学的经典问题,即: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和人的构成。下面是我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及想法。
一、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看过《黑客帝国》的人相信都对母体有很深的印象,电影说实际上我们的肉体都在一个机器的母体里,我们所有经历的事都只是母体用电脑直接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当时觉得这个设想很奇妙,而且无从辩驳,在这之后我想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实际上处在自己的一个梦中,我有什么办法确定自己在梦中,或者证明这不是“现实”,甚至说这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世界;亦或者,我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大脑,我的一切也只是类似母体给予的生化反应。我们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一切,因为所有我们能提出的理由都建立在我们本身的感官证据上,而我们想要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其实就已经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也许只有人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solipsism),当然我并不相信这一点,不然我写这篇读书笔记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会并不相信老师你的现实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是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也许很像我们现在觉得的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之大相径庭(怀疑论,skepticism),当然许多人并不认同,却没有人能提出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过来的梦压根不是梦,它就是实在,因为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于能够被观察到的东西的观念(验证论,verificationism),显然,如果我们把“实在”定义为“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如母体),却没有任何人能观察到它,我们真的能否认它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它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更加倾向于这个理论,毕竟说这个世界实际是虚幻的这并不
那么容易令我接受。
二、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
我们的选择是否都是自己决定的呢,这个问题似乎想都不用想,因为看起来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一切选择,比如吃不吃饭,什么时候去吃,吃什么,它们似乎只是我一瞬间的念头就能决定的,但是有些人认为:在绝对意义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做与我们事实上所做的不同的事情。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经验、欲望、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景下的行为成为必然(决定论,determinism),比如说我决定吃不吃饭实际上取决于我饿不饿,现在作业紧急不紧急等,而这些条件在我做决定之前已经存在了,它们共同作用使我没有去吃饭:即使我自以为我原本能去吃饭的,但是实际上我不能。我所作的决定只是“事先就被决定好的结果在头脑中走一个过场”而已。而这些条件实际上又是由之前的我所作的“决定”造成的,而之前的“决定”也是由之前的之前的条件决定,这样可以无穷追溯下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我们的一切,生命的轨迹,都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决定了的!虽然我没有找到令我信服的否定决定论的材料,但我并不同意决定论,它让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傀儡一般,每个人都只是命运的奴隶而已,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论文也只是因为我考上了农大,然后上了这门课,然后一定会写,虽然这一切无可辩驳,但它太令人绝望。
三、人的构成
这是一个讨论的非常普遍的问题。一个可能的结论是,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和一个附在其上的完全精神性的灵魂(二元论,dualism),然而我们很难去找到这个灵魂,一切证据显示出:在人死之前,有意识的生命完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运行,被科学熏陶了十几年的我除了在看哲学书时会尝试考虑这个观点之外,其他时候会对灵魂存在的说法嗤之以鼻的,当然,很多人出于宗教的原因会相信这些,并且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中外的各大宗教几乎都有灵魂的概念;另一些人则认为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物理主义,phylicalism,也称作唯物主义,materialism),我认为这个跟决定论有点像,太过生硬了;实际上我比较支持的是如下观点:大脑是意识的发生地,但是他的意识状态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这个观点似乎是前两个观点的中和,也许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吧!我会更倾向这样的说法: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纯精神的,它产生于大脑的物质基础上,但它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状态,除了那些物理上可以观测复杂的电化学变化,还有不能测量出来的心理过程,
它是不能通过物理性分析显露出来的。
另外还有几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如:道德是自然存在的准则还是人为制造的?何谓公正,有没有可能做到公正?生活是否有意义,生命呢?限于篇幅不再多写。曾经觉得哲学很无聊的我,现在却深深地被哲学所吸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开始阅读《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写成的。
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简史》都使我深深迷上了这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我想,我的生活或许会就此和哲学结下不解之缘吧!
2012年10月13日 (笔)
马原读书笔记篇二
《马原读书笔记》
《论扯淡》、《论真实》读书笔记
韩臣才 3090100057 早闻G.法兰克福是位哲学名家,其畅销书《论扯淡》很有趣。于是去图书馆借阅,《论扯淡》一书旁正好放着他的书《论真实》,便同时借来读。
《论扯淡》一书分析很精彩,发人深省——虽然书中并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而《论真实》一书就相形见绌了,无新意,论述不深入,仅有几处试图深入,却只是触及。也许正是如此,这本书是这样令人深思。读完这两本书,确有许多想法,权且将之混着对书的理解,来写这篇读书笔记。
当现代主义大行其道,造成许多恶果后,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如建筑师对城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促成建筑的后现代主义。于是思想家、各种艺术家及哲学家等以各自的方式试图解开我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疑惑。从此后现代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解构主义开始用已有的思想体系之矛攻击其盾,向人们展示所谓的权威,所谓的真理其实就是那么回事。他们反对中心意识,反对统一的道德,反对权威的、确定的对事物的解释;强调多元论,强调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等方面占有的优先地位。由此对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就不可能再清晰了,人们莫衷一是,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盛行。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真”的看法也就必然是多元的。愈演愈烈,最终一些人甚至对“真”本身不屑一顾。而总有数种人,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他们对“真”一贯不屑一顾,于是扯淡在他们中间盛行。又由于上面所述的大背景,扯淡现在早已蔓延开来。
政治家是典型的这类人。当我们听到政客在美国国庆的宣言:“我们伟大且被上帝庇佑的祖国,其开过元勋在神圣的引导下,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开始。”此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他在扯淡。当美国国防部长被记者追问,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力武器”到底在哪里时,他回答:“我们都知道,有些东西是已知道的,所以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也知道,有些东西是还不知道的,也即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但与此同时,世上也有些东西已不知道不知道的,也即是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原来不知道的。”对于这样的回答,如果你不认为他是在扯淡,那么你的智商就显得有些问题了。这是两个例子,很有趣。那么为什么说他们在扯淡,什么是扯淡?
克莱格对此曾有研究,他给出过一个定义:欺骗性的错误表达,但却不到说谎的程度,尤其是借着虚伪的词语或作为,不正确地表达某人自己的思想、感觉或态度。接下来我们用解构主义来解构这个定义。“欺骗性的错误表达”:首先扯淡是欺骗性的,事先预谋好的,这与说谎相似;但却与说谎有别,因为扯淡是错误性表达,不一定用谎言。“尚不算说谎”:就是说扯淡没有说谎的某些特征,没有说谎严重,有程度的区别。“尤其是借着虚伪的词语或作为”:这里很有趣,“或作为”意味着扯淡不仅是语言,还可以是其它作为,范围比说谎广;其次“尤其是”说明扯淡不一定是虚伪的,扯淡的动机不一定是做作:这当然尚算不上说谎。“不正确地表达某人自己的思想、感觉或态度”:思想、感觉或态度是高于事实的,即一个人扯淡时,令别人相信他表述的事实不是他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甚至只是让人们相信他的思想、感觉或态度。这样就产生重大问题:他的这个目的可能使他忽视事实。用这个定义可以很好解释上面的关于政客在美国国庆的宣言的例子。当今,类似的扯淡充斥于如广告、公共关系和政治等几乎所有领域,他们利用所谓的研究、调查和心理测验等把一言一行按他们所希望的呈现。
现在,人人扯淡。举个生活的例子,如果甲全身酸痛,乙来看他,甲说:“我感
觉自己就像被车碾过的狗一样难受。”甲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告诉乙他很难受。但问题是,他怎么知道他的感受和被车碾过的狗一样呢?当然甲尚不算说谎,他也没想说谎——甲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事实。和说谎对比,就会发现,说谎的前提是说谎者一定以为自己知道事实,但按照事实的反面说,以期对方相信他说的事实;但扯淡者根本不在乎事实。接下来我试图把扯淡与更多的相关概念或者例子联系,以把扯淡抽出来,看看它的真面目。
莎士比亚有首著名的诗:“当爱人发誓自己纯真无比/明知是谎言我确装着相信/她会以为我轻信不谙世情/对世间种种奥妙不解其详/乃妄以为她当我仍青春年少/尽管她知我年华久已远逝/我仍然赞赏她的灵言巧舌/这样彼此可遮掩简单事实/至于我何不明说她不真实/而她又为何不明说我已年老/噢,爱之意境在看似信任/若要爱得长久须默契不言/我对她撒谎她也对我假装/将错就错以谎言相慰”诗里的奥妙在于知道对方的话不真实,但却不揭穿,因为听者知道对方所说和对方所信并不一致。而扯淡正相反:听者相信“所言即所信”。再看扯淡与糊弄的区别。糊弄是以假乱真,使别人相信糊弄出来的真。假的东西不一定和真的东西有什么表面上的区别,要说有,那就是过程,即它是怎么被弄出来的。这是糊弄与说谎的区别,但却是与扯淡的共同点:所说不一定是假的。因此相比于说谎,糊弄比说谎更接近于扯淡——但扯淡是使别人相信传达出的思想、印象或感觉。
小说《下流故事》里有句有趣的话:“当你扯淡就能蒙混过去的时候,就绝对不要说谎。”意思就是扯淡比说谎有着轻的后果——如果被揭穿的话。由于扯淡与说谎的上述区别,这点很好理解。但是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扯淡比说谎容易。因为说谎需要知道事实,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根据他知道的事实精心设计谎言——这像是技术。而扯淡根本不需关心事实,它的自由度广多了,允许渲染、表演和各种想象——它更像艺术。毕竟艺术人人都有些天分的。
从上面这么多分析可以知道扯淡的特征,并且,关键在于,扯淡比说谎的危害大得多。说谎者必须保证自己知道事实,他说了谎,不妨碍他以后说实话。但是扯淡者根本不关心事实,“真”的威严在他那里没有效果,久了他还怎么说真话呢?他只会见鬼说鬼话见人说人话了。一个人如果因为一些原因要发表一些言论,而又超出他的知识或理解范围,也或者他必须错误表达他的思想、感觉或态度,这时就有趣了——他就开始扯淡。
由于人习惯了别人扯淡,所以如果有些人开始听从后现代主义的“劝告”,开始忠于自己,那么他就真诚,言行都试图从于自己。但是人是意识体,必须要对外界做出反应,拒接了解外界事物,人又怎么理解自己?其实人反而最不容易知道自己,在怀疑主义面前,所知的自己往往很容易瓦解。所以所谓遵从自己,长远来看,其实也是扯淡。
讨论了扯淡,这样看来,似乎扯淡总是不可避免。那么真实重要吗?在《论真实》书中,作者用了大的篇幅讨论真实的重要性,但内容是诸如桥梁的设计必须有真实的数据,不然会容易倒塌。我认为这里的真实不应是这类简单的事实,当然作者也知道,但只在接近末尾简单点到了,没有深入。
斯宾诺莎对于真实曾有这样的推导。他首先对爱定义:“爱不外乎是伴随某个外部理由的喜悦。”而喜悦指:“把(个体)提升至完美境界的激情体验。”他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质属性,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实现和维护。当他发现自己更有能力实现这一属性时,他会有生命力充溢的感觉,在实现的过程中带给他这种喜悦。但是他会发现他并非独立,他的这种喜悦是因为一种外部理由,即他的这种快乐是以外物为依托的,那么他就会爱上这外物。可见人们总是喜爱那些帮助自己发现“真我”、实现
“真我”的人或物,并且想长期持有。而这本身是一种真实,而这真实又是一系列的真实支撑的。所以从某个层面上讲,喜欢真实抵制虚假是人的本性。实用角度上讲,人们在社会里,真实才能让社会健康地存在下去,毕竟社会是以某种契约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决策都是面对现实的,如果摒弃真实,我们将无法生活和决策。虽然现实有时残酷,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对自己隐瞒或者统治阶级对我们隐瞒,但现实毕竟存在,隐瞒不能使之变好。同时我们如果要认清我们自己,就要承认世界的真实:我们之外的事物独立于我们存在,这样我们才可能阐述清楚我们自己。
但是与真实相对的东西,不管是扯淡、说谎还是糊弄,毕竟一直存在且目前正烈。所以现实也许是,我们的最好选择只能是一种艰难的平衡:“噢,爱之意境在看似信任/若要爱得长久须默契不言/我对她撒谎她也对我假装/将错就错以谎言相慰”,但我们不能忘记,诗里所说的谎言背后,是最大的真实。
马原读书笔记篇三
《马原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当时在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残酷剥削工人,工人处境极其悲惨。政治上更是处于无权地位。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如1836年-19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部分地区还展开了武装起义。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缺乏,所以实践中比较混乱,总是以失败为告终。所以无产阶级正迫切需要一个理论来指导。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共产党宣言》诞生了。它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述了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正因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之间的《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发表后,又分别以德文、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丹麦文、佛来米文、瑞典文等形式进行发表。最后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纲领性文件。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详细的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无法克服的矛盾。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
我们在思考《共产党宣言》当代意义的同时,更应高度理性地去思考它对现代社会的启迪。《共产党宣言》中有段富有魔力的语言:“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
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他们的相互关系”这段话中可以发现具有迅速,不断地追寻求以“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从而实现自我更新的现代精神。从我们身边也可以发到这种在不断更新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小时候,村庄的交通,生活条件极端简陋到如今汽车的普及楼房的林立,购物的方便生活的多彩,变化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浸透商品交换逻辑的家庭关系,企业“强强联合”“政治联姻”现象出现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而依马克思主义观点中的资产阶级包含的内容可知,这些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旗帜下的部分。“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再容纳不了他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带来的危机从它的开始发展就玩存在,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每隔十几年就会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处处看到资本主义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帮助自己度过危机。在最近一次08年的金融风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一向奉承自由主义的西方资本家面对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也意识到要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求生存之道。
放眼中国革命胜利的50年,正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年,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充满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之,如果放弃、背叛马克思主义,丢了根本,造成像苏联解体那样的现象,给社会主义事业、给人民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路线和纲领。但是正如《共产党宣言》观点鲜明指出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我们要坚信《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两个必然是真理,并为之奋斗。结论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所点明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卢浩 3110103262
2013年5月
马原读书笔记篇四
《马原读书笔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
(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
(3)对马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4)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广义的马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直接思想渊源①德哲②英政③英法空社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马义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两大理论基础: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具体体现①世界观和方法论②政治立场③理论品质④社会理想
(3)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含义?(2)基本问题?①是什么?②谁提出?(3)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区别的角度?①世界的本原②人与世界的关系③世界的状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三种不同的物质观?(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起源:①自然界产物②社会的产物(2)本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1)运动:①运动的含义?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2)静止的含义?(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区别②联系(3)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7.物质运动与时空和空间★
(1)时空的含义及特点?(2)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8.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2)理解: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3)意义?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0.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本质含义?(2)基本特征?(3)基本形式?
11.实践与人的存在
(1)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2)原因?
12.自然界与人的分化与统一
(1)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和联系?①含义的区别②前提基础/影响制约
13.人和自然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改变自然(2)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3)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的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导致生态失衡
(4)解决办法: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14.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2)表现?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15.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3)联系普遍性的含义?(4)联系存在的形态?(5)系统的含义和特点?
16.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意义:具体、整体、开放、动态地看问题
17.联系与发展
(1)联系导致运动,运动的基本趋势是发展(2)发展的含义?前进上升的运动
18.发展的实质
(1)实质?(2)新旧事物的含义?(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更适应新环境②从母体中孕育成熟
19.发展与过程★★
(1)发展是一个过程(2)过程论的内容?(3)过程论的意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实质和核心?(2)表现?
2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2)矛盾是客观的: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3)矛盾的基本属性?(4)二者关系?①区别:含义不同②联系: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2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2)同一性作用的表现?(3)斗争性作用的表现?(4)内因外因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2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方法论意义: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普遍性含义及要求?(2)特殊性含义及要求?(3)二者关系?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是认识论的哲学基础?(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26.矛盾分析法
(1)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事物发展中的量变质变、肯定和否定
27.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质:①含义?②决定?由事物矛盾特殊性决定③表现:通过属性④意义?认识质是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基础(2)量:①含义:②意义?(3)度: ①含义?②关节点?③要求:适度
28.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2)二者关系:①区别②联系(3)区分质变量变的标志?(4)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29.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30.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内容?(2)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3)方法论意义:对待中外文化
31.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事物辩证发展的周期?(2)表现:①内容上?②形式上?(3)方法论意义?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2.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分别从哪个角度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2)各对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①区别:含义不同②联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34.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1)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即思想方法;(2)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工作中即工作方法
35.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归纳和演绎:①最基本的思维方法?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与综合:①区别②联系
(3)抽象与具体:①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②二者区别和联系?(4) 逻辑与历史:①区别②联系
36.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二者关系: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思维方法的前提②现代科学方法也丰富和深化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7.规律及其客观性
(1)含义?(2)规律的特点?(3)规律的客观性
3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有无意识③表现形式不同(2)联系:都具有客观性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39.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表现?
4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2)联系: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
4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注意三点:①前提?②途径?③条件?
4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3.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主体?(3)客体?(4)中介?
4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2)认识过程: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3)实践过程:主客体同时得到了改变(4)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
4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高于认识(2)表现?(3)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理解?
46.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表现?(2)理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二)认识的本质
47.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认识?(2)基本内容?
48.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两条路线?
49.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50.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1)二者关系?①区别:阶段/特点/形式不同②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2)割裂二者关系导致错误?
5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第一次飞跃?(2)具备的条件?
5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的含义?(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3)非理性因素含义?(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方法论意义?
5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第二次飞跃?(2)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3)更为重要的原因?(4)具备条件?
5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反复性的原因?(2)无限性的含义?
5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具体的历史的含义?(3)方法论意义:防“左”或右
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6.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3)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会导致:主观真理论(4)主观真理论的两种形式?(5)真理的一元性?
5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两重属性?(2)真理绝对性的含义?(3)相对性的含义?(3)二者关系:①相互联结②辩证转化(4)绝对性和相对性体现了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5)反对错误观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6)真理性的具体性?
58.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
(1)二者关系:①区别:含义不同②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2)方法论意义?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59.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马原读书笔记篇五
《马原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迸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规模更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小说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随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另一组三步曲长篇小说《暴风雨中诞生》,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贡献。1936年12月,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故事梗概: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斯压究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菲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青,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能干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氏尔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 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在1934年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好句子:
①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②领袖的逝世没有引起党的队伍涣散。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强有力的将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即使削掉树梢,也绝不会因此而凋零。
③收起枪,别跟任何人说。哪怕,生活无法忍受也要坚持下去,这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有价值。
④数千人形成一个强大的变压器,形成一种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⑤“不必召开群众大会了,这里没有哪个人需要宣传鼓舞,托卡列夫,你说话很准确,他们确实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朱赫来说的。
⑥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比较简单和容易做到的事,只有生活像铁环那样把你紧紧箍住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业绩
⑦知道为什么而死,问题就不同了。明白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有了力量。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那一面,你甚至会从容就义的。英雄的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⑧任何一个傻瓜在任何时候都能结束他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
⑨同志们,勇敢向前进,
在斗争中百炼成钢,
为开辟自由的道路,
挺起胸膛走向战场!
⑩即使到了生活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找出活法活下去,生命总会有用处的。
读书心得:
我有幸阅读了著名作家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物之一。
这本名著里,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作者曾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当一个人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他还能以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继续为人民服务。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艰苦暴风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树立了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我将把它放在床头,从中汲取更大的精神力量。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多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上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这样,能在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的动力是什么?是毅力!年轻的保尔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这就是毅力的力量!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惊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代工人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在风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资本家、反动哥萨克、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他们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知识,炼就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经过共产党的教育,百炼成刚,从自发的反抗者逐渐锻炼成了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
整部小说的主要价值,正在于塑造了保尔这样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典型形象。然而十九世纪英国的运动中,虽然早以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那主要是诗歌。至于其他的古典作家,他们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揭露尽管非常深刻,但他们没有塑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正面人物形象。保尔的出现,无论是形象的高大或形象的纯真质朴而言,都是一个新的高峰。
如果你曾见过大海,见过海的万丈波澜,你定会明白什么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果你曾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过保尔·柯察金的顽强沉着,你定会明白什么叫永恒的生命。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已故,只靠母亲洗衣服,哥哥打工赚钱。从小受够了阶级歧视的他,参加了革命,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书中所云:“钢铁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中考验中锻炼出来的。”这句话蕴涵了比生命更深层的意蕴。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生命之旅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当你“冷却”的时候,不必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引经据典,以长篇道理来安慰自己。首先,应该让自己站起来,直着身子走路,去听一听水滴是如何汇成河流的,闻一闻梅花在苦寒中散发怎样的香味。体会发现,生命之美来自于自身的自强不息,钢铁,是经过无数大起大落的考验后炼成的。
曾几何时,校园里流行这样一首诗:“做不成太阳,就做一颗星星吧!”做不成大树,就做一株小草吧!”这是一个谬论,保尔·柯察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的付出远远大于索取;而庸人生生死死,流下了什么,又拿来了什么?我想,如果我是保尔·柯察金,我一定会把这首诗改为“不甘做星星,就做一个太阳吧!不甘做小草就做一棵大树吧!”
人的一生中总要有个奋斗的目标,然后为实现它而努力。而保尔的目标就是为革命事业而努力。综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淌得人憔悴”的信念,才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吃苦,锻炼意志,实现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生的价值才能不断的升华!
其实,生命只是一个形式,而寻梦的过程才是生命中沉淀的感动,灵魂中由表及里的真情,才是永恒的生命。我愿做风雨中一棵参天大树。怒吼的狂风挡不住澎湃的潮水,澎湃的潮水挡不住我前进的执着;秋的沉醉挡不住凄凉的秋风,凄凉的秋风挡不住我对春忘情的冲动;夜的深沉挡不住闪烁的明星,挡不住我对黎明的企盼!风雨中,我依然是一棵树,一棵对生活充满憧憬的树!是真正永恒的生命!
马原读书笔记篇六
《马原读书笔记》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第一卷,又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作者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堆积的最基本形式,因而作者的分析也就围绕着“商品”----这最难理解的部分开始的。几千年来,人类的智慧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讨,但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经济形式)却至少已经接近于成功。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同样的分析经济形式必须用抽象的推动力来代替。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最细小的单位。
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当时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初步建立的较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英国,以英国为实例推演西欧诸国,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作者在第一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规律。“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基础,而商品和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了商品的社会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资本的生产,产品的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第一篇充分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实用价值,他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作为具体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过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到最后最终出现货币形式的胚胎。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的劳动社会关系反应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决定商品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量。
6.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劳动的货币名称。商品的价值量是一种必然,价格和价值量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可能性。
同时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他是商品交换不断发展,范围逐渐扩大的产物。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出现分工,不同的人生产不同的产品,当产品过剩而且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者的使用需要的时候(即过剩的产品对生产者没有使用价值),才会出现因为不同的需求而交换,才产生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分工。最初并不是为了交换而产生的社会分工,而是社会分工催生了交换,这一点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基本职能,也是最初的职能。随着交换的进一步扩大,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逐渐衍生出来。
以这两个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用劳动力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实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在雇佣劳动中,被雇佣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时间。这两者的差值就产生了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
从第一卷的第二篇到第六篇,马克思分析了货币转换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本身不是资本,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但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货币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商品,这时货币就转化为了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前提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社会需要有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早期的贩卖黑奴和圈地运动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商品为这种积累提供了条件。从近代中国来分析,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国门,大量的国外商品涌入中国。外国先进的生产力,高效的机械大大降低了手工业生产同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同样商品比较,更加物美价廉,因而更有市场竞争力。许多传统的手工业者因而破产不得已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中国最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是生产的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的手段。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一切因素都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是他消费其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于资本家。资本家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成为资本,不是由他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也不是他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他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由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以看出,资本家若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日益突出了。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地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在书的第七章,作者用资本积累理论阐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资本家与封建地主,奴隶主不同,他不是把剩余价值主要用作个人消费,而是要将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转化为资本,这种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
1.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前提,因而会受到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相对人口过剩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问题是制度性的,是不能依靠自身的调节而更正的顽症。
2.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其他的因素不变时,表现为利润率的下降。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值之间矛盾;资本过剩。人口过剩,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他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因而不断地出现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转化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由于矛盾双方的起因是由资本主义本身决定的,是不能靠自身解决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一定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与唯物史观是相一致的。
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又进行了长期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帝国主义,垄断,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以新的形势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但仍然不能掩盖更不能解决其自身的矛盾。
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存在的矛盾,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在论述的过程中渗透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是一部光辉的著作。
同时读过这本书以后,有这样一点想法。资本主义社会是有矛盾的,以往的社会制度比如封建社会,奴隶社会都是会有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社会都有自身的矛盾的,那么人类最高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有没有社会矛盾呢?
既然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那么会不会出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共产主义生产力的情形呢?会不会有比共产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呢?这都是我们要探索的。
参考书目: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1975年6月第一版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逢锦聚 洪银兴 林岗 刘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国家教委社科司 组编 吴树青 卫兴华 洪文达 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马原读书笔记篇七
《马原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如果说一开始读《论持久战》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的话,现在应该是一种自觉地学习行为了。读完这篇五万多字的历史巨著后,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践论和看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验。第一次接触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在小时候看《地道战》中的镜头里出现的老忠的那本《论持久战》。影片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 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 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
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此外,文中指出“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它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
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马原读书笔记篇八
《马原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学号:12021021 姓名:范垚
【选择理由】
在满足老师提出的“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熟悉经典论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下,我综合考虑自己学习的时间分配及个人兴趣,通过对相关书籍大致内容的浏览,最后选取了本书作为自己的阅读对象。
【典型观点】 在本书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
同时,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他还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而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最终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评论体会】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共有九章,主要讲述了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和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三大部分。恩格斯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研究, 不仅着重讲了原始社会, 还对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表了深刻的见解,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指出了无限美好的光辉前景。
当然,通过事后查阅相关资料,我也了解到恩格斯的某些具体论点也遭受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所怀疑。但是,毫无疑问,他的一般的思想倾向性对研究妇女地位的人们仍具有
极大地启发意义。
最后谈论一下自己在读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后的整体感受——阅读过程中自己仿佛脱离了人类这一整体,不再是他们其中一员,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发展至今天的文明时代。读毕,心情就像阅读一部未完待续的小说那般,总忍不住去猜想后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期待,憧憬,想象着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其中想的最多的就是国家这种形式消失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制度?阶级能否消失?人类将从文明时代进入什么样的时代?因此,总的说来,这本书在给自己带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基本思想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让自己体会到“哲学书当做小说读”的感觉,引起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遐想与思考,值得一读。
马原读书笔记篇九
《马原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 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共产党宣言》
姓 名: 赵豪杰
学 号: 913104210237
学 校: 南京理工大学
学 院: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班 级:
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这份提纲写在马克思的记事本中,并未打算出版。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发现了它,在做了文字整理后,才作为该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了。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由十一条组成,我仅就其中理解比较深刻的句子给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在第二条里,马克思讲到了人的思维是否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正确性。在这个方面,中国人熟知的邓小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其实是个真理标准的讨论问题。无论是谁提出的观点,在初期一般都很难看出对错,而随着实践的应用,实践的结果会给出答案,一个人的思维正确与否不是一个理论可以规范的,脱离了其使用的范围,任何理论都会失掉基础,只有实践才看的出结果。比如1980后开始大范围推行的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谈到了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机械化不够普及,生产力还没达到相应的高度。我们知道1956三大改造时期,毛主席推广农业合作社,农业集体化生产,但是结果并不理想,饥荒甚至要比建国初期还要严重。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当时实行包产到户是正确的,但是今天又不同了,我们鼓励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生产,由于有了农业机械化所需的生产工具,我们到了需要变革生产关系的时刻了,那么包产到户已经不合适了,必须看到生产力在倒逼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改革。所以第二条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的哲学有根本的区别。
在第五条里,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一个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属于处于马克思的之前的唯物主义了,他不懂得革命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只是简单的去推演理论,可是就像第二条讲得,理论未经实践的证实就只是一纸空谈。
在第六条里,费尔巴哈把宗教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但是人有其个体性和群体性,不仅是单个人的固有抽象物,从现实性上来讲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性进行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不能消灭宗教,而应该完善宗教。这样他既抹杀了宗教的社会根源,也抹杀了人的阶级性。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都来源于人和人类社会,宗教的意义在于介绍历史,在于解释问题,在于去给人一种依靠,是一种世界观,
绝非方法论。费尔巴哈谈到了人,只是其个人实体的抽象化概念,不是包括社会关系的人,而人是有阶级属性的,有社会群体的角色定位,没有了所归属的社会形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在第十条和第十一条,马克思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在第十条里,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说明旧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市民”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立脚点是共产主义社会,这里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没有了阶级分化,所以才是真正的全人类社会。
在第十一条里,马克思指出了唯物辩证主义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没有正确的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认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可以指导我们的世界观,更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