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

| 检讨书 |

【www.guakaob.com--检讨书】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一
《论语经典句子》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mong any three people walking, I will find something to learn for sure. Their good qualities are to be followed, and their shortcomings are to be avoided.

3、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A moral intellectual is one who escapes no danger in face of truth, discards personal interests in front of disaster, practices righteousness at the expense of life, and looks upon death as going home.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The passage of time is just like the flow of water, which goes on day and night.

5、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Those who follow the Heaven’s law will survive; those who go against it will perish.

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When Heaven is about to place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n a great man, it always first frustrates his spirit and will, exhausts his muscles and bones, exposes him to starvation and poverty, harasses him by troubles and setbacks so as to stimulate his spirit, toughen his nature and enhance his abilities.

7、天生我才必有用。

Heaven has endowed me with talents for eventual use.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Opportunities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errestrial advantages, which in turn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unity among people.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s Heaven’s movement is ever vigorous, so must a gentleman ceaselessly strive along.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He who by reviewing the old can gain knowledge of the new and is fit to be a teacher.

12、相见时难别亦难。

It is unbearable to meet as well as to depart.

13、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There is never an end to learning. The dye extracted from the indigo is bluer than the plant; so is the ice colder than the water. By broadly learning and constantly examining himself

every day,the gentleman sharpens his awareness and makes fewer mistakes.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 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ends in danger.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Never be contented with your study; never be impatient with your teaching.

1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Learning is like rowing upstream: not to advance is to drop back.

1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It is such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As a jade without chiseling will not become a useful object, a man without learning will not know the Way.

1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We widen our views three hundred miles by ascending one flight of stairs. / Exhausting my eyes to a thousand li further, I am ascending one more story of the tower.

20、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In heaven let us be two birds flying ever together, and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interlocked forever.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One can never be aware of the height of the sky or the depth of the earth, if he does not climb up a high mountain or look down into a deep abyss.

2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A public spirit will rule all under the sky when the great Way prevails.

2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 endless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huge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

24、丹青不知老将近,富贵于我如浮云。

Absorbed in painting, you know not old age is coming; indeed, to me wealth and rank are like clouds scudding.

2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To be part is to be whole; to be bent is to be straight; to be hollow is to be filled; to be worn out is to be renewed; to have little is to have more; to have much is to be confused.

四书:(Four Books)

1、《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2、《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3、《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4、《孟子》Mencius

五经:(Five Classics)

1、《诗》The Book of Songs

2、《书》The Book of History

3、《易》The Book of Changes(或:I-ching 易经的音译)

4.《礼》The Book of Rites

5、《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二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远游,有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子游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食不言,寝不语。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道不同,不相为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爷,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为知人也。”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三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嗜好他的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合于义的道理不能去照着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

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圣陶

16、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1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8、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19、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2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21、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22、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作家萨克雷

23、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苏霍姆林斯基

24、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洛克

25、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27、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28、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马卡连柯

29、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30、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1、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

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林格伦

32、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马卡连柯

33、懂得如何启发,使教人的一大艺术。——阿米尔

34、真正的教育与其说是言辞,无宁说是在实践。

35、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36、凡是出于人为的事,人都能破坏它,只有自然的本性是不能消灭的,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3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8、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39、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40、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41、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四
《论语关于教育的句子》

论语关于教育的句子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6、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五
《论语句子》

论语名句

一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

【原文】 子曰:‚道(2)千乘之国(3),敬事(4)而言,节用而爱人(5),使民以时(6)。‛

【注解】

(1)本句摘自《论语〃学而》

(2)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3)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4)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5)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6)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

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拓展延伸】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创新思维】 一

孔子说:治理有能力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要谨慎行事以让人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恳信实,进而使他们能信赖政府,对国家的财物要节约使用以爱护体恤人民,在需要人民服公役(劳役或兵役)时,要选择农闲的时期以免过度扰民、防碍生产。 孔子此章主要在点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

--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事实上这里还隐藏了一个半的问题,这一个问题是为何要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难道说治理万乘之国或百乘之国就另有其它方式或秘诀吗?至于那半个问题就是‚使民‛。

先来看这半个问题吧!‚使民‛在论语中共出现5次,其中3次说明为政之道的,皆作使人民服公役来解。公冶长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儿的使民也义可解为:需要人民服公役的原因和时机都相当合宜。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儿的使民如承大祭是说:要以执行盛大祭祀时一样恭敬郑重的态度,来役使人民服公役。

另有一章即为争议焦点的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此章应该也是指为政之道,所以小弟将之视为使民的倒装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则解为:在使人民服公役时,对于那些已经了解役使工作内容及方法而可以顺利役使的人民,便可让他们直接依照着其已知的方法去工作了;但对于那些不了解役使工作内容及方法的人民,就应该先教导他们正确的工作方法,之后才开始让他们工作。

这种解法亦与下列三章相呼应。子路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表示当时真可能有人并未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便驱使人民服兵役上战场的。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是

强调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亦须要一定的时间,为免弃民之议,贤人应准备有妥善适当的时间来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至于宪问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更是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相近,皆为倒装句。且‚民易使‛若可解为易使民,则民可使由之当然应可视为‚民可使,由之‛而解为‚可使之民,由之‛了;又既然民可分为易使与不易使;自然也应该有可使与不可使之民的分别了。如不然一定要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视之,则可由‚不可‛下手。‚不可‛解为不可以但是不可以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不应该而不可以‛,另一个则是‚很难做到(不可能)而不可以‛之义,论语中‚不可‛共出现于35章,其中至少有15章(含本章)其‚不可‛可解为或最好解为‚很难做到(不可能)而不可以‛。如此则解为教育人民,只能作到让大家知道待人处事的方法,而使之遵照着去做;但是却很难让大家都知道为何要以这些方法来待人处事的大道理。

看完了这半个问题再来就来分析一下剩下的那个问题:为何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先看看另一章与本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章意为子贡向孔子请示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必须生产充足的粮食,整备一定程度的武力,之后还要施行教化使人民能信赖政府。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自这三件事中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先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那应该先把军备放到一边。子贡再问:如果还是迫不得已,一定要自

这剩下的两件事中再要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放弃粮食吧。因为自古以来谁能不死?但是一个群体之间如无相互信赖的话,这整个群体都会无法生存下去的。此章揭橥的为政三件重要的事:依次为民信、经济、国防与道千乘之国这章相对照:‚民信‛与‚敬事而信‛,这信是一样的;‚足食‛与‚节用而爱人‛俱是指经济问题,况且节用是节用国家的财物,而粮食正是国家重要的财物;‚足兵‛与‚使民以时‛;因使民为要人民服公役,这公役亦包括兵役。

由此可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只是千乘之国的为政之道,也是万乘之国、百乘之国的为政之道。

‚道‛,治理。‚乘‛,兵车。‚使‛,征用。‚时‛,农闲之时。此章的大意是: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道千乘之国‛一句,说明事之大。治理国家本来就属天下最大、最难的事,况且还是千乘大国,就更大更难了。古时八百家出车一乘,千乘之国应有四百万人口。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治理大诸侯国,对于天下大事和难事的基本态度:即大事其实不大、难事其实也不难,只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小事做起、做好,也就能把国家治理好。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圣人的‚大智慧‛和‚大能耐‛,治国其实要‚务本‛,要‚务实‛,要从小事做起,要把小事办好。这不是与‚大象无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六
《论语重点句子》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七
《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八
《对《论语》中某些句子的新解》

对《论语》中某些句子的新解

作者:何彧乾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本文从新的角度对《论语》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仁不让于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名句加以解读,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关键词:《论语》 新解读 收获

儒家经典《论语》,常读常新。不同时代,不同职业,可从不同角度对它加以解读。本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想联系教学实际和生活体验,就某些感触颇深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里的“美”和“恶”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放在现代社会就是指一切符合道德的善行。所以要“成人之美”首先必须是一个君子,要能判断来那个人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的美。如果你的朋友想插足别人的家庭,破坏人家夫妻的团结,你却为朋友牵线搭桥,这就是为虎作伥,不是成人之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对比明显,有说服力,把普通人的志向看得比三军的将帅都重要。但这个“志”也指的是“善志”而不是“恶志”,一个坚定了错误志向的人还不如没有志向的人。常听说“外边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那是因为此人虽然作风败坏,但情感不一,志向不专,才能使“家里这面红旗不倒”,倘若此人只专心于“一面彩旗”,那家里这面“红旗”就危矣!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在诸子百家的作品里,最有文采的当推《庄子》,最善用比喻的当推《荀子》,《论语》好像只能以思想深刻取胜,在形象性上很少问津,但这句话中比喻之巧妙、贴切,非一般文人能企及。要理解它的精妙处,必须把握“不及”的含义,这两个字不是一般的否定词组,而是一个形象的喻体,需要我们从下句“见不善如探汤”中的“探汤”两字上去寻求其真面目。“汤”,热水,“探汤”就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这后一句的意思是“见到恶人、坏事,就像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那么与它相对应的首句中的“不及”也应该和“探汤”一样,是一个表示动作的喻体。按照上下文的推断,我这样理解“不及”很符合孔子的本意,“不及”就像竭力追捕一个掏了自己钱包的小偷,唯恐逮不到那重要的金条。全句的意思就是:“见到好的人,好的事,就像要竭力逮住自己即将失去的钱物那样,迫切的跟上去,抓住他。”这样,我们最起码明白了孔子要告诉我们三方面的道理:一是要向善避恶;二是要快,容不得半点懈怠;三是要主动地去做,不需要别人强迫。对即将失去的钱物能不要吗,能不马上追吗,还需人督促吗?同样,手触到发烫的水能不离开吗,能不

迅速离开吗,还需要别人提醒吗?倘若没有“不及”和“探汤”这两个生动的比喻,就很难把“主动”、“快速”向善的道理说得这么形象透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后人多注重前半句——温故而知新,用它来教导学生,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对已掌握的技能的巩固,而忽视了后半句——可以为师矣。其实,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能不能当导师,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看你能否“温故而知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句话不是简单地探讨学习方法,而是一条用来界定导师的标准。导师首先要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如果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是不会教导出有希望的学生的,是不可以为师的。同时,孔子也特别强调这“新的东西”也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扎根于对“旧知识”的复习,也就是说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就把那些没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借鉴古人却想一步登天的人划出了导师的队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常被翻译成“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很多人就此误解为孔子判断小人的标准就是看你是否“戚戚”,即是否忧愁悲伤、忐忑不安。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平常人几乎都是“小人”。我认为关键是这个“长”字,我们遇事忧愁悲伤、怨天尤人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关键是不能长期地陷入着这种情绪的泥潭之中,那样就成了真正的小人。所以说,判断小人,不光看是否“戚戚”,关键看你是否“戚戚”过“长”。

“事父母,能竭其力”,这是孔子对尽孝的要求。在他看来,孝敬父母,不一定要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只要“竭其力”就行。一个残疾人能坚强地活下去,给父母减轻了心理负担,也算是尽孝;一个躺在病床上不能行走的儿子对双手拄着拐杖的父亲不能搀扶,说一句前面路滑小心摔倒,也算是“竭其力”了,可以说是个孝子。相反,儿子腰缠万贯、花天酒地,即使给父母锦衣玉食,不能陪父母说说话,散散心,也不算什么孝子,因为他没有“竭其力”。

“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对人巨大的激励作用。它的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在他的周围存在着比他能力强的人,害怕被人耻笑,就不敢当众讲话、唱歌,不敢当众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实践自己独特的设想,从而失去了好多宝贵的发展机会。如果能把这一句话刻在心头,即使被“师”包围了,也要积极参与。建议少说“当仁不让”,多说“当仁不让于师”,以便强化全民迎“师”而上,挑战权威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人理解这句话阐述了学习、交友、处世三方面的道理。我却认为它只阐述了学习这一方面的感受,孔子不可能将这三个关系不大的事放在一句话里。这句话有六层含义:一是“学”,接受新的知识;二是“习”复习、实习已接受的知识;三是“时习”,强调不断地、时常复习、巩固、实践,突出了学的主要精力要放在自我强化上;四是“说”,通“悦”,强调学习的乐趣;五是“朋自远方来”形象阐释“悦”的感受;六是“不愠”对内心有所得,别人不理解的宽容。历来对第一

层和第二层意思在理解上虽有不同,但基本意思没有太大的出入。第三层意思常被人们忽视,以致教者注重了新知识的传授,部分的注意了旧知识的巩固,对“时习”中的“时”字做得不到位,也就是强化不到位,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对第四、第五层意思的理解是要搞清“悦”和“乐”的区别,古人说“悦”指的是内心的体验,说“乐”指的是外在快乐,这里强调的是学习后获得的内心的愉悦。孔子特别强调“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等都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他在这里特别指出这个乐趣是内心发出的。这种从内心发出的乐趣别人不好理解,孔子打了个比方,就像远道而来的朋友,邻居不认识,但自己已经因为他的到来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交往,乐得难以自抑。其实就像我们学习理解某方面的知识的心理反应,首先是像遇上老朋友那样使我们回忆到了什么,慢慢地感悟到了亲近,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共鸣。这种愉悦确实是发自内心深层次的一种快感。这种陶醉、自乐,外人当然感受不到,他们不理解,我们也确实没有必要怨愤,这就涉及到了第六层的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这里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的时机,应该“启”在学生“愤”时,“发”在学生“悱”时;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思路。可多数人只把它当作了“教”的经典,其实它也强调了学的状态——作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应努力地使自己达到“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想讲而讲不明白”的心理需求,才容易接受老师的启发。同样,举一反三,也应该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孔子认为没有“再教诲”的必要。

以上仅是我在读《论语》这部经典时的一知半解,不同的人可能还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也许随着知识、阅历的不同会进一步产生不同的感悟。我想,这不是读者的盲目,这极有可能是著作的魅力。我坚信在今后的品读中还会有更多新的收获。

论语中表达不旷课不迟到的句子篇九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句子》

论语中的诗经 下面是带“诗”及带有关具体诗的章节。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4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