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

| 工作总结 |

【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一
《现代文阅读阅卷总结》

12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阅读评卷小结

(论述类阅读)

14.作者认为,和外国宗教建筑相比,中国宫殿宗庙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请简要归纳这些特点。(4分)

答案:

①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②内部空间组合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③ 提供了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评改补充:

▲答出 体现了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观念(总写),酌情给1分。 ▲如果要点齐全,但是照抄原文,连同西方特点都说,语言不够简练,酌情扣1分。

▲答案表述不完整,没有“人间联想”“内部空间组合”“观念情调”这些特点中心词,酌情扣1分。

4分示例:

①中国宗庙建筑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与世间生活相联系。②中国宗庙建筑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③中国宗庙建筑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④中国宗庙建筑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主要问题:

1.审题严重失误,未紧扣“中国宫殿宗庙建筑的特点”答,因此未能找准答案的有效范围(段落),变成全文搜索“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答非所问。

0分示例:

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中国建筑结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1分示例:

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为特征,重视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相联;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迂回曲折,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建筑物结构严格对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2.答案表述不完整,没有“人间联想”“内部空间组合”“观念情调”这些特点中心词,表述不严谨。 2分示例: ①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入世的。②是一种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③是平易近人的、接近日常生活的。④是用以提供某种实用的观念情调。⑤是让人感到安适和谐的。

3.要点齐全,但是照抄原文,连同西方特点都说,语言不够简练。

3分示例:

①外国宗教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中国的宫殿建筑主要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②外国宗教建筑以高耸入云、异常空旷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中国则是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③外国宗教建筑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中国的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④外国宗教建筑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的,中国宗庙建筑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

15.作者认为,中国建筑艺术体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请结合全文概述它的内涵。(4分) 答案:

(1)平面铺开,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得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明显的优势。【2分】(2)讲究结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2分) 补充说明:

▲第1点答到“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1分,只答到“平面铺开”不给分;答到“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1分

▲第2点答到“讲究结构严格对称”1分;答到“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1分。 本题平均得分2.2分左右,得分情况一般。

主要问题:

1. 审题不清,没有把握好题目要求回答的应该是“结合全文概述先秦理性精神的内涵”,

导致答非所问,只答到中国建筑外在特点。 不加选择地大段摘抄原文语句,信息筛选能力及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2. 部分同学没有注意分点作答。

3. 书写不工整,字迹潦草。

4分示例: (1)重视各建筑物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2)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实用、入世、理智,排斥反理性的迷狂意识;(3)建筑物结构严格对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3分示例: (1)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提供某种明确的、实用的观念情调。

(2)建筑物的结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2分示例: 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没脱离世俗生活,入世的,有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理智的、有历史蕴味,排斥迷狂意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威严、庄重,没有脱离实际,没有超越现实。

1分示例: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的、实用的观念情调。

0分示例:

中国建筑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排斥了反理性的的迷狂意识。

(文学类阅读)

16.请分别指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本题重点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鹅和鸭走路时的姿态,突出故乡田园生活的谐趣与美好(此处“和谐”“美好”“谐趣”“充满生机”“温馨”等词语均可;或者:流露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基本格式:手法+具体分析+效果;讲效果时要超越事物本身,拓展到主题、情感等方面】

(2)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 (2)比喻,生动描绘出雪花轻盈摇曳的情态(雪的灵动),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意境(或诗意的氛围;唯美和静谧)。【基本格式:手法+具体分析+效果(讲效果时要超越雪本身,拓展到环境、氛围、情调方面)】

(每小题2分;其中修辞1分,表达效果1分;每小题的效果分析答对前后哪一点均可。)

答题情况:

手法分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拿到,扣分主要在具体分析与效果分析上:有的是把转述内容当作分析,有的是不理会上下文。平均分:3.1分。

满分示例:

3分示例:

(1)拟人,“骄傲地”表现出领路的大白鹅作为领头神气的样子,“低眉顺眼”则描绘黑鸭子“跟班”时顺从的样子[只是用形象的写法把原句转述了一遍,不得分]。(2)比喻,将雪花比喻成蝴蝶,从空中飘下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表现出雪花的轻盈。

2分示例:

(1)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白鹅、黑鹅写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鹅的生动活泼,有活力[撇开

语句不通顺的问题,这里的分析也过于表面化,不得分],(2)用了比喻和拟人,把雪花比作蝴蝶飞舞,形象生动地写出雪之大,雪之美[上文说“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可见雪并不大,这里把雪花比作蝴蝶,不是说雪花像蝴蝶那么大(有学生认为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而是说雪花像蝴蝶一样轻盈。不得分]。

另:得分点写错字,不得分。如将“轻盈”写成“清盈”。

17.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归纳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 本题重点考查:了解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感情。

第一问:前4段表现为轻松、愉悦(欣喜、恬然),到第5段变成了忧伤、难过(伤感),到第6、7段又转为平静、积极(宁静、豁达、豁然、安详)。【三处,每处1分;每处对应的关键词,任选其中一个词作答也算该处全对。】 第二问:第一次变化,因为作者遭受了爱人去世的打击【1分】,第二次变化:看透人生和生死(或者:找到心灵的栖息处、找到心灵的寄托;或者:深刻地了解了人生与生死)【1分】,所以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补充:第一问的回答不全,第二问相应的点不得分。

答题情况:

平均得分3.8分。

绝大多数同学列出的感情变化都超过了三点,多的达到六、七点,只要涵盖了参考答案中的那三点,都按点得分。

大多数同学的语言都达不到“简明”的要求。

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理解6、7段的情感,把作者的感情最终落在“悲伤”上。

情感变化的第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答到,但第二点的情况不太好,除了因为对作者的最终情感把握不准外,还存在滥抄原文的情况。

满分示例:

作者的感情由欣喜、愉悦变为伤感寂寞再变为无畏、豁然。原因是:开始时作者因故乡的美丽风景和与爱人的美好感情而愉悦;后又因雪天天地的苍茫、亲切与无与伦比的美好而伤感,为爱人辞世,独自一个再自漫步雪中的苍凉感到寂寞;最后又因自然景物长存,心灵仍有栖息之所而变得无畏与豁然。

4分示例:

由悠闲愉悦转为忧伤苍凉,到后来释怀。原因:故乡恬静与安然让作者身心放松,美丽的夕阳、撩人的月色,让作者心身愉悦放松,但后来妻子病故,独留他一个面对悉日美景[迟子建是当代女作家,这里应是丈夫去世,但文中没有相关的明确信息,迟子建的文章也没有入选教材,故不扣分;“悉日”应是“昔日”,这里不是得分点,故写了错字,也没有扣分],内心苦闷忧伤,感叹美好的别去,唯有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后来内心释怀,还有青山流水同在,纵使青丝变白发又如何?[用反问句式来答题,不妥,且没有达到题干中“归纳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的要求,不得分。]

3分示例:

作者的回忆先是轻松、愉悦、美好,在第4段中体现了一些惋惜和遗憾,但随之他又变得光明,直到第5段,文章的基调开始下沉,作者倾泄了他内心的伤感和愁绪。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以为见不到月亮而惋惜,又因为见到比想象中更美的月而光明,伤感是因为苍茫的雪中,太美的景物滋生了他的伤感,物是人非,爱人的离去使他在广阔的大地上更显孤单。

[这类的回答最普遍,学生在回答时抓不住重点,罗列大量的情感。]

2分示例:

作者的情感先是喜悦的,故乡的景致让他倍感亲切;作者喜极而悲,害怕美好终离他而去;作者不再惧怕苍老,不再害怕那亘古的苍凉。原因:故乡的美景依旧在,故乡的一山一水,白雪纷飞,永远地陪伴着作者。

1分示例:

作者一开始对故乡是满怀喜悦之情,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峦、月色、落雪无不在作者眼中生出万种风情,到了与爱人执手赏雪的无与伦比之美及三月后爱人离去之后,作者对故乡的青山流水,落日明月便是有了一种寄托、依赖之情。一开始的喜欢是因为故乡事情能给自己一份恬淡、安乐的心境,而后来因为爱人离去[虽能提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点,但没能点明此时作者的情感,不得分],作者只有这美景可寄托。

0分示例:

作者先是沉浸在大自然的风光里面,因为这让他感受到心灵的满足、灵魂的洗涤;后来作者感叹这自然风光的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透;最后作者由恋人分别的事读懂了大自然的永恒,将将忠于自己的追求,忠于对自然的热爱。

[答非所问,没有一个词能概括作者的心情。]

18.最后两段都写到了“我的世界下雪了”,请结合全篇简析它的不同含义。(6分) 本题重点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第⑧段中,作者梦中的雪世界,是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1分】,这让作者回想起与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二
《生存的世俗与唯美的追求_浅析王尔_省略__夜莺与玫瑰_中的唯美主义艺术观_凌茜》

46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生存的世俗与唯美的追求

———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凌 茜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20)

要: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艺术而艺术”,他运用多种体裁的创作

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不被人们重视的王尔德童话作品《》的分析中,认为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王尔德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幻想的形象,、。同时,也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 王尔德;《;中图分类号:  A:1003-3637(2008)04-0046-03  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和创作成就在我国和在西方评论界一样,成为始终不衰的研究话题。但是无论是在西方学术界,还是在我国的评论界,在对王尔德唯美主义文学观进行研究时,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和诗剧《莎乐美》等作品上,而对王尔德的童话创作的关注和研究却远远不够。作为唯美主义运动主力的王尔德,必然会在他的所有创作中体现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因此,本文着重从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的分析入手,来探究其唯美主义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一、王尔德唯美主义创作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后期,是被英国史学家誉为“黄金期”的维多利

艺术高于生命、高于一切,艺术是心灵的故乡,狭小的空间也可以有无限的容量。因此,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的王尔德,在其短暂的46年的生命中,高扬“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试图建立一个艺术的乌托邦,远离社会道德的约束,追求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形式美,借此向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挑战,这其中也包含了王尔德追求自由解放、寻求心灵解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和世俗的纷扰的愿望与追求。但是王尔德的文学主张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次次告诉读者,当他们想逃离生存现状的时候,却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张无形的大网,因此,王尔德只能遁形于市侩的现实中,在艺术的乌托邦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得到心灵的超脱。王尔德的美学思想借其艺术主张表达了他生存与处世的态度。强烈的生存意识和自我意识激励着他对自由的向往艺术”的象牙塔中,以求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寻求精神上的逃避和解脱。因为现实社会充满市侩俗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能依赖生活,生活反而应该追随和模仿艺术。这固然是一种精神上的逃避和解脱,但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自卫和反抗。所以,王尔德说:“在这种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只能到一部古代意大利异教经典所说的(圣城)地方去,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怖,逃避世俗的

[1]

选择。”这种企求在“美的无忧的殿堂”里得以超脱的思想,

亚时代。此时,正是“产业革命”后工商业空前迅猛发展之际,的拜金主义之风弥漫了大不列颠的整个社会。社会矛盾加剧,人心浮动,社会处于大变动的前夜。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这个被称为“世纪末”的历史时期登上了文坛。王尔德对于资本主义现实及艺术商品化现象极为不满。对于科学和唯物文化教育不以为然,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新出现的自然主义文学观都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在生活中,他对一切假仁假义、虚伪和庸俗习气感觉敏锐,对资产阶级贵族社会的精神贫乏取讽刺鄙视态度,大胆地嘲笑当时英国流行的道德的卑鄙,总之,王尔德对当时英国的现实与艺术都产生了幻灭感和危机感。于是,萌发了一种苦闷、彷徨、悲观颓废的心理和在艺术上要求自卫的情绪。唯美主义就是以王尔德为代表的这种“世纪末”情绪在文学和美学领域里的反映。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康德哲学中“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美感学说。康德强调美感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认为美感是纯主观的自由的愉快,不夹杂任何利害感。唯美主义的思想艺术特点首先是认定艺术是一种纯粹的自由活动,它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唯美主义者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追求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的美。唯美主义者提出

艺术”,试图躲进“为艺术而物质世界发生了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剧变,“物质至上”与追求。最终,他选择了唯美的“

表现了王尔德作为资产阶级作家在精神上的危机,但同时也蕴含着维护艺术独立性和纯洁性的积极思想因素。世人皆知,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美感教育作用。正如马克思说:“人也是

[2]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文学艺术所产生的美感能使

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感染和教化,从而唤起人的羞耻心和正义感,激发起人与鄙俗、邪恶作斗争的勇气,使人变得高尚,使社会得到净化。

二、《夜莺与玫瑰》体现的唯美主义特征

王尔德一生中只写过两部童话集,共九篇作品。童话集

   文 学

(TheHappyPrinceandotherTales,1888)和《石《快乐王子集》

(AHouseofPomegranates,1891)收入了他的主要童话榴之家》

47

而当学子将这得来不易的红玫瑰献给曾向他承诺爱情的教授女儿时,她竟皱起了眉头,“它怎能与我的晚礼服相配”,“御前大臣的外甥已送了我好些珠宝,珠宝比花更值钱,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这一强烈对比,体现了王尔德主张用艺术中的了更进一步使读者颤栗,紧接着又推出令人心酸的一幕:申斥教授女儿“极端忘恩负义”的学子竟毫不珍惜地把夜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玫瑰扔到了街道上,滚落到阴沟里,接着,一只车轮又重重地从它身上碾压了过去”。这多么荒谬的一幕!而夜莺在与浅薄的女子和青年学子的对比中显现出它高尚的灵魂。,把当时上流社会的那些。

,使得作品。例如,蜥蜴的自负体现了御用文;蝴蝶的随波逐流乃是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代言人;雏菊的愚昧无知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学无术、头脑空虚的应声虫。这些人是王尔德所不齿的,但恰恰正是蜥蜴、蝴蝶和雏菊等对真爱麻木之辈更加衬托出夜莺对爱的执著,这种执著是感人至深的,是心灵美的具体表现———为爱而奉献一切。

对人性的至美至爱的表现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理想的最高境界,“唯美”是王尔德文艺观的核心。他认为:“只有美是时间无法伤害的,各种哲学像沙子一样垮掉了,各种宗教教条接二连三地像秋天的树叶般凋零,惟独美的东西是四季皆宜

[3]

的乐趣,永恒的财富。”他崇高的灵魂之美让人钦佩不已。在

作品。这些童话想象奇妙,结构精致,色彩瑰丽,诗意浓郁,语言华美,既有唯美主义倾向,又不乏纯真的感情,充分显示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中的《夜莺与玫瑰》,不仅是一篇脍炙人口、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更像是一篇内涵深沉、隽永的散文。华丽的辞藻,优雅的文体,无不散发着美的气息。同时,这篇童话作品又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批判议论,是作者以极大的同情与怜悯写成的,是真诚与虚伪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王尔德所推崇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在《夜莺与玫瑰》中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王尔德童话创作的代表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唯美主(一)精神之美

了王尔德的艺术才华,这些魅力四射的作品足以奠定他在英国“美”来同鄙俗现实中的“丑”相抗衡的理想与追求。王尔德为

、超道德的。这种美是超越的美、空灵的美、神秘的美。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创造出的童话所展现的对心灵美的执著追求,使其童话具有了深远的教育意义,成为道德童话。王尔德的童话里真正的美是属于心灵的。他强调美是心灵的产物,而一般美的事物,其最高形式又必然是心灵美,即精神美。这种精神美其实是一种以善为内容的审美评价,包括无私的仁爱之心,自我牺牲精神,造福人类的理想等等,因而具有至高无上的精神价值。《夜莺与玫瑰》中的主人公是体态孱弱的夜莺,她以极其微小的能量,为了素不相识者的幸福以无畏的精神做了智者、强者都办不到的“惊天动地”的事,发人深省。作品中王尔德别出心裁地把它那小小的巢安放在高达25米的栎树的枝叶中,为其避风遮雨。喻义是弱小的它是需要强者呵护的。

可是,就是这位尚需他人呵护的弱小者,当她看到学子因无法得到一朵红玫瑰,将失掉爱情而悲泣时,深为其对爱情的“至诚”而感动。当得知不得不用心脏抵着锋利的玫瑰刺唱一夜动听的歌方才得到这只玫瑰时,她义无反顾地说:“死亡的代价是巨大的,然而爱情比生命更珍贵。”心甘情愿地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一腔热血染红雪白的玫瑰。王尔德在作品中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着力描绘夜莺倾注全部心力,忍着极度的痛苦制作红玫瑰的过程,特别是此段情节发展到高潮时的情景更是扣人心弦。当她奄奄一息时“急促地唱出了最后一节音符。皎洁的月亮听到她那凄楚动人的歌声,感动地徘徊在天际,忘却了黎明。她用心血培育的这朵红玫瑰听到这歌声,在寒冷的凌晨中销魂得通体震颤了起来,匆遽地打玫瑰花开了。”“但是夜莺却没有回答,被棘刺穿透胸膛的她已经躺在草丛中死去了。”———这就是王尔德所讴歌的那种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的高贵情操。他认为纯美的品格是能感动天地的———月亮的运行停滞,红玫瑰在严冬绽放。相形之下,当夜莺迫不及待地赶回去把这一喜讯告知了学子时,可受庸俗世风影响的学子却认为:“她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仅有其假相不会有诚意,更不可能为他人而牺牲自己。”在这

由恶向善的变化过程中,灵魂的美更显出了超乎寻常的魅力。在善与恶之间,王尔德实际上是在对人们进行一次道德教育,他要让人们明白,灵魂之美是通向理想世界的唯一之路。王尔德正是用他的童话创作将他的美学理想诠释给读者,他讴歌爱,赞美真、善、美,他以文学为武器阐释着他的人生观,灵魂之美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升华与表现。

(二)想象之美

童话作品由于体裁的特点,一般都富于幻想、夸张、譬喻和寓意。童话的核心就是想象。作家们往往通过以超时空、超自然、饶有趣味的奇幻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奇异的幻想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在童话中的表现,想象和虚构是王尔德构筑其童话作品的重要方式,王尔德对想象的推崇正契合了童话的本质特征。王尔德认为艺术的美是具有独特气质而又不受任何约束的,艺术品是艺术家为了享受创作快乐的目的凭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他所追求的唯美艺术始于抽象的装饰和想象的力量,它们所涉及的往往是非现实的和不存在的事

王尔德作为公认的童话作品大师,他那不落窠臼的奇想幻觉的表述方式,使他的童话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王尔德式”的特点,使其塑造的艺术典型栩栩如生。他极擅长以奇论形式表现其独特气韵。例如,《夜莺与玫瑰》的标题就是以鸣声迷人著称的夜莺和以色彩诱人著称的玫瑰来命名,仅从题目来看,就易于引发读者美的遐想。该作品以爱情为主题,表现出一种美与丑、高尚与卑劣的对立。在《夜莺与玫瑰》中年轻的大学生爱

开了花瓣”。此刻,玫瑰树急切地向她喊叫着:“看啊,看啊!物。

里,王尔德再次嘲讽了当时的所谓上流社会的“有识之士”们。上了教授的女儿,教授的女儿提出如果大学生送给她红玫瑰,

48

她就会和他跳舞。可是在寒冷的冬季里哪有玫瑰花呀?于是,夜莺决定帮助大学生实现在舞会上与心爱的人共舞的愿望,最后,她在同情者的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一棵红玫瑰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令人绝望的:“寒冬使我的经络僵硬,霜冻扼杀了我的花蕾,暴风雪折断了我的枝干,今年我不可能再有一朵玫瑰了。”但夜莺仍抱着幻想央求着,红玫瑰树终被她打动,可又很为难地说:“倒是有一种办法”,“只是太可怕了,我真不敢告诉你”。“你务必要伴着月光用音乐来培育它,同时用你的心血为它着色,并将胸口顶着一根刺,彻夜地为我歌唱,直到那根刺穿透你的心脏,将你的生命之血注入到我的身躯,成为我的生命之血”。作品中那只可爱的夜莺,为了青年人的美丽爱情,勇敢地将心脏刺入玫瑰刺中,用歌声和生命造就了那朵鲜红的玫瑰,皎洁的月光、,勒出一幅壮烈、,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实的朦胧美、神秘美,这恰恰是唯美主义理论所倡导的艺术手段和审美效果。

(三)悲剧之美

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美,让人在审美活动中心灵达到升华。他童话中的死亡是一种为艺术而生的暂时悲剧———肉体的死亡,而灵魂的再生。夜莺的死虽然令人悲伤,但人们在悲伤中感受到了一种崇高之美。足,坚信真、善、美,对世界充满爱意与期待。夜莺是高尚的奉献者,是善的化身,但最终却凄惨地死去。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夜莺用鲜血与歌声铸就的玫瑰,却得不到教授女儿和青年学生的珍视。命运似乎已经很不公平了,最后得到的却是死亡。应该说王尔德正是将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读者看,从而让读者体验一种悲剧的快感,最终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在夜莺刺穿心脏的刹那,,但也在体验、伟大与美好。这就是死,,灵魂之美和死亡之美两者。死亡之美与灵魂之美在悲剧中融合、延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死亡在王尔德的童话中并不是一种可怕的景象,相反,通过悲剧意识的高度展现,表达了一种崇高之美。

三、结 语

王尔德在《夜莺与玫瑰》中讽刺、批判了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虚伪道德,用拟人、象征手法蕴涵对人生的品评,不断提示读者谁是真正的主角,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他就是那只夜莺。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来讴歌至爱至美,他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和离经叛道的文学主张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他的卓尔不群的艺术追求和不朽的作品,给单调平庸的英国文坛注入了活力,开启了英国乃至欧洲的唯美主义文学的先河,为被“物化”的文学艺术指出了一条审美的发展之路。王尔德力求建立一个艺术的、唯美的乌托邦,为生活在混沌世事中的人们指出一条艺术与生存的理想之路。因此,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他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都堪称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3]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树———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她恳请玫瑰树赐予一朵红玫瑰。既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净化,又使读者在心理上得到满

王尔德生活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正在英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之风弥漫了大不列颠的各个角落。自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后的数十年间,给社会心理造成了巨大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种社会里“资产阶级抹去了所有一切素被尊崇景仰的职业上面的神圣光彩。它把医生、律师、牧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拿钱雇佣的仆役”。王尔德面对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风气、市侩哲学和虚伪的道德,在童话《夜莺与玫瑰》中描绘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以此来揭示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种种丑恶现象,追求心中的唯美世界,以艺术之美来对抗庸俗的社会现实。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王尔德对当时虚伪和卑劣的社会氛围极度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忧心忡忡地说:“人类最愉快的感情———爱情,也受到黄金、伪善、利己主义、诡诈和卑鄙的怯懦所控制。这些

[5]东西时时刻刻威胁着爱,也威胁着人的生命本身。”他的这

[4]

社,1988:4.

[2]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2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3.

[5]秦水译.英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07.

一忧郁心境在该作品结尾时通过学子表露出来:“它不及逻辑一半管用,因为它什么都证明不了,而它总是告诉人们一些不会发生的事,并且还让人相信一些不真实的事。说实话,它一点也不实用,一切都要讲实际。我要回到哲学中去,去学形而上学的东西。”这就是那个时代,人性被金钱、地位、权力等异己力量所奴役着、驱使着。身为创造出文明世界的“人”,却无法摆脱被其创造物所奴役的局面,从而违背“美”和最可贵的“爱”,使得他的童话作品在表达纯真、美好的愿望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剧感。

同时,王尔德在《夜莺与玫瑰》中以善的死亡寻找更高的

作者简介:凌茜(1963-),女,安徽芜湖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英国文学。

责任编辑:志文;校对:文雨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三
《古典与写实的唯美》

古典与写实的唯美

——浅谈布格罗油画

内容摘要:布格罗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学院派代表人物,以神话和寓言题材的唯美主义绘画作品吸引众人。他的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追求极致的完美为特征,尤其是对女性形象和神情的塑造极具特色,忧郁的情绪、空洞的眼神和淡淡的哀愁拨人心弦。为了追求高度的优美他舍弃了技法创新,维护官方正统的艺术,因而被现代的艺术家指责为保守的画家......

Summary :Bouguereau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half of 19th century French academic, to attract people to the aestheticism of myth and fable theme paintings. His work to a high degree of integrity, techniques full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perfection is characterized, especially in the shaping of the female image and look very unique, depressed mood, empty eyes and a touch of sadness aside heartstrings. In order to pursue a high degree of graceful abandon his innovative techniques, maintaining the official orthodox art, modern artist accused of being a conservative artist...... 关键字:布格罗 伤感 忧郁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 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于1825年11月30日出生在法国西部沿海的一个酒庄,早年由一位担任教区牧师的叔父教育,他从圣经与神话故事中学会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也学习绘画课程,获得了当地一所美术学校的人物肖像首奖。童年时就已显示了在素描方面的超人才能。1838年至1841年,他得到了一个曾在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画室中受过训练的老师的指导。1841年,全家迁居波尔多,他开始在当地的美术学院学习,1844年,他获得了人物画一等奖。1846年,他靠了亲戚的资助和自己在当地画肖像的收入来到巴黎,并在不久后进了巴黎美术学院。1850年,《芝诺比阿在阿拉克斯河边被牧羊人发现》为他赢得了罗马大奖。他在意大利呆了四年后,1854年回到法国。那张巨幅的《殉道者的凯旋》在1855年世界博览会上所引起的轰动,加上在沙龙中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大量的定件。1875年,他开始在朱利安学院任教。并在1888年成为巴黎美术学院教授。当他去世时,他已在法国、德国和荷兰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奖章,比利时和西班牙政府曾授予他勋章,事实上,他得到了

一个法国艺术家当时能获得的全部荣誉,其中包括荣誉勋位。1905年春,他在巴黎的家和画室先后遭到盗窃,使他的心脏病加剧,同年8月19日去世。

一、创作理念与绘画风格

普法战争的失败和巴黎公社的惨痛经历严重的伤害了热爱生活的法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梦想,以至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带着消极的抵触情绪,而此时的布格罗并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和优美形象的追求,一直不停的实践着他唯美主义的绘画风格。

“在一个画家的最初基本训练中,条规不占重要的位置......观察与练习才是画家在一生中都必须保持的,......我们永远都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新的体会及技法知识。而我最想强调的是,就算有热切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都无法弥补练习不足所带来的缺失,还有什么比有着伟大的构思,却因技术上的缺失而无法完成的画作更让画家困窘的事吗?”“先生!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们,人们必须寻求美和真,必须使作品达到极致。只存在一种艺术,就是能把毫无瑕疵的美和完善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如同委罗内塞和提香的作品一样。”【1】这是布格罗早年艺术创作坚守的原则。他对古典绘画规律高度服从,从画面构成到技法表现,从题材内容、形式到优美雅致的人体造型他都能一一遵循并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也把这视为美术教育的准则而告诫自己的学生们学会观察、掌握素描基础的重要性。

布格罗追求唯美主义,擅于创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他的创作有以神话、天使和寓言为题材的,超出现实的美的画作,也有近似于照片特质的写实绘画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和擅长表现多愁善感的题材为特征,有时为了追求完美,他不惜篡改现实。他的作品中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作品中的环境多为乡间丛林,安逸、宁静、悠远。在人物造型处理上为了追求高度的优美,他舍弃技法创新,维护官方正统的艺术,排斥其他艺术流派,因而被现代批评家指责为保守的画家。他描绘了大批的乡村田园情调的作品,农妇、乡下小孩、流浪者、吉普赛女郎、牧羊女等等,都成了他作品下单纯、善良、美丽的形象,她们身上穿着的衬衫、格子图案的意大利服饰,绝不重复的服饰搭配,是布格罗在意大利四年观察记录的结果,而这些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而且色彩魅丽的如同诗歌般的绘画作品。这些完美的风格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引了大批艺术追随者和赞助人,他一生获得多种殊荣,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

二、作品欣赏

1.《山林女神》

山林女神们在静谧的林间的水中嬉戏,忽然山精们悄悄的出现,她们受到丑怪们的惊吓,如白天鹅般腾空而起翩然飞去,三个强悍而怪异的山精背对画面,一个合掌而跪,似乎向飞去的女神们膜拜,另两个却迷惘于女神们的姿色。画面正是描绘了这一瞬间,这个情节源于希腊神话,是表现了某种对邪念的挣脱。它的构图引人注目,在西方众多的裸体画中这是一幅构图复杂、恪守黄金分割率的古典名作。从画面中部起至左上方大幅度倾斜角式地罗列了山林女神们的飞行姿态,构成了一种惊恐而又不失娴雅、飘逸的运动的画面。把观者的视野引入超越构图范围的空间,唤起人们许多梦幻般的遐想。

这幅画是布格罗晚年的作品,创作于1902年,这时的他古典技法已炉火纯青,除了构图上的别开生面之外,用色单纯而效果精妙,淡褐色的山精、灰绿的池水,暖色的树丛皆衬出山林女神们白皙的肌肤,更为有趣的是翩然翱翔的女神多达四十余位,她们被组合的错落有致,衔接精妙而且卓越多姿各显其态。

2.《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素来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热衷于表现的题材,同样也是布格罗人体艺术中杰出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的维纳斯刚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惺忪未醒的状态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圣洁,如出水芙蓉一般。布格罗的这一幅《维纳斯的诞生》在同类题材的绘画中有其独特之处,他以极富想象力的构图创造出令人幻想的空间,同时又以写实的手法,把维纳斯现实化、理想化,给人以亲近感,他运用浪漫主义的处理方式,展现了现实与非现实、人与神、天空与地面等空间关系和人物关系。把虚构的、带有伤感情调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描绘得如同发生在观众眼前一样。第一眼看这幅画,让人忍不住想起安格尔的《泉》和《维纳斯从水中升起》中人物的姿态和神情。这一典型的姿态是古典主义长久以来探索人体艺术的美的结晶。无论是波提切利还是布格罗,都将这个典型的姿态融入各自的艺术中,将自己的审美趣味与传统的东西糅合在一起。从布格罗《维纳斯的诞生》与《山林女神们》中犹能体现他对这一姿态的偏爱。

3.《两个乞讨的女孩》与《波西米亚人》

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时局动荡矛盾重重,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苦、飘荡无着,动荡的时代呼唤英雄的出现,艺术领域里德拉克洛瓦激情慷慨的投身于革命浪潮,库尔贝高擎现实主义大旗抨击社会的不公与苦难,米勒的艺术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中的精华。相比之下,这一时期的学院主义的创作在整体上表现出缺乏文化精英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现实,因而遭到了革命民众的憎恶和批判。而作为学院派领军人物的布格罗,也毫不犹豫地被纳入这一被批判的群体中。布格罗的作品中不乏社会关怀、人文关怀的主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艺术家温斯格·霍默所描写的美国牧羊女和田野农夫相似,都是使观众在距离的美感之下,目睹中下层贫苦居民的生活。他们都采取了艺术手法将其美化、理想化,以符合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理想。这样做也同样揭示了社会的真实面目,同样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波希米亚人》、《贫穷的家庭》和《小乞丐女》这些作品中表现的就是不公平经济制度下的产物,是社会底层的贫苦形象。

《两个乞讨的女孩》表现的是法国社会底层人民中最弱小无助的流浪儿童的命运。画中的小女孩身着色调灰暗的粗布衣服,头发凌乱松散,显示她们奔波的劳累和辛苦。小女孩怯怯的转过墙角,伸手向人乞求施舍。这只伸出的小手,真切的伸向了每一个画前的观者,它深深地触动你的内心,拷问你的灵魂,逼迫你去审视残酷的社会现实。两人卑微而期盼的眼神,直直的射过来,这时候,你还会去疑问乞丐女的衣服为什么这么干净整洁,连个补丁都没有吗?在布格罗的眼中,表现苦难不一定非要衣衫褴褛、破败邋遢。

《波希米亚人》中的波希米亚是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地区的旧称,在十九世纪的巴黎,波希米亚人流浪在巴黎街头各个角落,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波希米亚还指称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巴黎穷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就叫波希米亚区。总之,波希米亚人代表的是部分底层人民。此作表现的正是一个乡间波希米亚女孩在街头表演结束后坐在河岸的台阶上眺望远方正在冥想的情景。布格罗以高度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的每个细节。最为吸引观者目光的是女孩忧郁的眼神,与《小乞丐女》相比,波希米亚女孩的眼神里多了一份高贵和尊严,而这种尊严来自依靠自己双手劳作换取的自食其力,这种高贵显现在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三、艺术特色及影响

早期的美术评论家这样描述道:“布格罗先生有一种源于自然的天性,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人体的自然美,这种艺术流派重现了远古和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风格。”布格罗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战胜对手的打击并征服大众,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见解和主张,以及对

艺术追求的执着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作品中的女性,如优雅的抒情诗一般令人陶醉,在布格罗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双眉皱起,目光凝重,略带些伤感文人的气质。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艺术主张,在他的画笔之下,人物不是来自神圣的天国,而是来自真实的人类世界,即使是神圣的宗教题材绘画也可以用完美的世俗人物形象来进行表现。在他的眼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和讴歌,哪怕是普通的乡村女孩形象也会被塑造成城堡中清新脱俗的公主。

其次,忧郁的人物表情、淡淡的哀伤气氛始终弥漫于他的艺术生命之中。八十年的人生中,他留下了将近八百多福油画作品,“每一天,我充满热情,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我的画室,开始了我一天的工作直至太阳落山,迫使我停下画笔,我急切盼望第二天的到来。。。。。。,如果我不能和我心爱的绘画事业在一起,我会非常痛苦。”【2】带着对绘画事业的无限热爱,布格罗用一生将忧郁之情在唯美之中发挥到了极致。布格罗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感,他的笔触光滑细腻,苛求完美,尤其是描绘女性人体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明显的笔触 。所有的色彩被揉在一起,形成了梦幻般的朦胧效果,渲染了人物无限的愁绪。再次,空洞的眼神、忧郁的表情深入人心,画中人大大的眼睛,呆滞空灵的目光,大概是时代造成的贫困哀愁之情总是挥之不去,向上凝望的眼神、低垂的目光或忧郁的神情都给人一种无限的瞎想和沉思。

布格罗在艺术的潮流中被淹没了近百年,作为学院派艺术代言人的他曾成为前卫艺术家及评论家们攻击的对象,成为一个时代、一种流派或一种风气下的艺术殉道者。20世纪80年代,“美术学院研究热”在西方学术界兴起,人们的目光停留在了布格罗的绘画上,重新惊叹于他高度完整、技法全面而且温柔婉约的艺术风格。1900年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一位报社记者问及德加和莫奈,在他们眼里,谁最有可能在20世纪仍被尊誉为法兰西2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二人一致认为,只有一个人——威廉·布格罗。

“我的每一分钟都值一百法郎”布格罗曾对嫌弃他的人说过这话。【3】布格罗在艺术上的成就得到了时代的认可,绘画给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所应得的一切——荣誉和金钱。随着布格罗的逝去,布格罗的忧郁情绪和淡淡的哀愁在经历了人们审美倾向的循环后回到了最初,人们的眼球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寻觅之后又开始重新关注忧郁伤感的艺术作品。

注释:(1)《布格罗》吉林美术出版社

(2)《今传媒》杂志 2010年第11期

(3)《世界美术》198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四
《诗性唯美与理性世俗——苏沪两地高考作文题价值取向趣谈》

诗性唯美与理性世俗

——苏沪两地高考作文题价值取向趣谈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颜 敏

自2004年江苏高考独立命题以来,苏沪两地的高考作文题日渐显现出不同的命题路数与价值取向。两地作文题的确立,看似偶然随机,实则自成序列,迥异其趣,并暗合各自的文化特质与导向意图,构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作文景观。

无论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还是“凤头、猪肚、豹尾”,江苏作文题透露的完美主义生活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段2004年话题作文的华丽引语,将写作视点一下子就超拔出了庸常生活状态,引领写作走向诗性的探寻。该话题既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等警句格言所蕴涵的传统山水文化价值贯通,又与主流价值所倡导的人生的理想状态合拍。“沉稳”和“灵动”体现了自然物态的灵性,亦标志着人生状态的某种极致。做人做事要么孜孜以求山的沉稳,要么苦苦追慕水的灵动,要么沉稳、灵动兼备,这是人生理想的诗意实现,是芸芸众生难以企及的性情、气质、智慧、道德的巅峰。

这种诗性价值取向在2005年江苏作文题的引语中被演绎得更为直露:“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然而,现实生活中谁的人生堪称“凤头、猪肚、豹尾”呢?对于那些刚刚打开生命卷轴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尽管比喻熨帖美妙,却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反问语气,不容置疑,武断定论,笼盖一切。可现实情况是,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单调学习生活与还没有经历和体验的未来人生中,“凤头”既寥寥,“猪肚”又何在?更遑论“豹尾”?作文题自说自话的完美偏执与对学习生活、事业人生的诗性定位,实际上促成了一次写作诱供与逼供,让绝大多数学生无奈地寻觅日常生活中稀缺的风花雪月,编织那些虚构虚假的完美人生,并用高调门完成了一次没心没肺的诗意抒情。

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执着和痴迷,让江苏的高考作文题一直悬搁于现实的高

空,俯察世界。2006年江苏作文题——“人与路”同样循着诗性领航的轨迹,并加重了择路的哲理色彩。“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这段引语让学生必须屏气凝神直面 “路”的选择。“路”是典型的诗歌意象,在日常话语中,词频很高,其中的政治意味、哲理容量往往增添了中国语境下“路”的深意与凝重。因此,潜意识中,选择怎样的“路”从来就不是一件无关轻重、可以率性而为的小事情。兹事体大,择路就是选择方向,选择路线,选择是非曲直,选择价值意义。最终,富有诗意哲理的“路”引领大多数考生完成了一次关于择路的宏大叙事与诗性表达,高调门不绝如缕,绝对唱响。从评卷结果看,考生对种种寓意深刻的抽象的路(如人生之路、社会发展之路)的偏爱程度远远超过了那些具体的路(如乡间小路、高速公路);他们集体钟情于“路”的哲理发掘与诗情抒发,不屑于那些他们认为鸡零狗碎、不值一提的实有的路;他们热衷追求“走路”的普世价值与本体意义,口号式的公理、常理、大道理雄辩地恣意挥霍,消解了思考的重量,淹没了自我的声音。

在居高临下俯视大地上的“路”后,2007年江苏作文题把诗性的目光引向天空,开始“怀想天空”。“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引语依旧是无需推导的定论,依旧是甜腻抒情的花腔,依旧诗意丰沛美不胜收,依旧高高在上无视当下。“明净”“辽阔”“深邃”就是江苏命题竭力标榜的写作领空和价值所在,让精神高蹈,让灵魂升华,让诗意照亮庸常,让梦想超越现实!——至此,江苏作文命题诗性唯美的浪漫情怀与价值期待臻于极致。

2008年的“好奇心”与2009年的“品味时尚”似乎没有延续诗性唯美的命题路径,但由于中国中学生好奇心的严重缺位与丧失,广大农村孩子对时尚生活的普遍无知与陌生,容易让人产生不怀好意的臆想:难道高考命题的高妙就在于与“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等命题原则背道而驰?其实,“好奇心”对应着人生的拍案惊奇与神奇奥秘,“时尚”魅影对接着光怪陆离与匪夷所思,本质上两者都是江苏2004~2007年一路走来的诗性唯美、拒绝世俗准则的另类表达。

通过对2004~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梳理,似乎可以确认,江苏作文题并不关心当下的生活是怎样,而是关心生活应该怎样——一切依据诗性唯美的标准。

二、上海卷:理性精神与世俗情怀

只要匆匆浏览一下近几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你就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世俗情怀和平和的理性精神。

无论是2003年的“杂”,还是2004年明显顺承上一年命题思路的“忙”,都是上海都市节奏与时代嬗变的鲜活写照,都是对当下社会状况和生存状态的精准提炼,显得干练利落,简单明快,没有拖泥带水,没有云遮雾罩,体现了海派命题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精简的概括力。

“忙”既是城市特色的外部显现,也是世俗社会的真实情态,每一位考生都可以从自身、周围、社会等不同范围直观体验到种种“忙”的形态、心态、目的和意味等,“忙”是感性的,可以是加快的步履,匆匆的身影,无休止的追逐,不停歇的打拼;“忙”也是中性的,可以导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亦可沦为消极的偏执与贪婪。“忙”为写作提供了一个着眼现实、踏实可靠的起点,让学生有事可叙,有理可谈,有情可抒,有物可状。

2005年作文要求对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当今的文化生活现象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成长的影响。这显然是一道贴近学生阅读世界和文化生活的作文题,范围宽松,表述直接,意图明了。作文材料列举了中学生文化生活的种种表现,没有粉饰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与迷茫,持论客观公允。尽管文化生活内容可能富于诗情画意,但命题未作诗性引领,着眼点落在冷静审视与理性辨析上,体现了一贯的平易务实风格。

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是广获赞誉的好题,温暖、细腻、委婉、亲切,充满了温情脉脉的现世关怀。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气度竟凭借一个简单的手势得以传达,令人叫绝。上海自开埠以来,握遍了全世界的手,“我”与“你”的握手,一个简单的个体行为拥有怎样巨大而迷人的群体意味和象征空间?题目的价值在于以一种平民化的对话态度和生活化的动作形式,释放善意,表达关怀,直抵心灵,唤醒人性,推进社会的和谐。在这个题目面前,任何人都会有冲动,都会有颤栗,都会有情感释放的强烈需求。当年众多作家都难耐技痒,客串下水,一试身手,而“我想握住你的手”也一夜走红,极具人气,成为盛极一时的街头流行语。

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同样体现了海派命题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说的务实风格。人生在世,谁没有经历过沟沟坎坎?城市、民族、国家、社会乃至人类都有形形色色的“坎”需要跨过。题目中“这道”限制了“坎”的数量——仅写一道坎而已,“必须”明确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和决心——跨过去,没商量!上海人置身国际前台,新矛盾、新困难、新问题层出不穷,急速变化,畏缩退让哪怕是稍有迟疑都有可能坐失良机,功败垂成。在此情境下,上海人注重时间、效率,善于对实际效益作出精明估算,其他地区慢条斯理的商讨、谋划、等待,在上海人看来,纯粹多此一举,每每不屑一顾,“上海人历来比较讲究科学实效,看不惯慢吞木讷的傻样子”(余秋雨语)。可以说,“必须跨过这道坎”充分展示了上海人不争论、心动不如行动、快刀斩乱麻的干练作风和理性态度。

2008年的“他们”与1999年上海卷作文题“父辈”遥相呼应,提供了一种立足自我,静观他者的视角观照。和单纯的“他”或“你”相比,“他们”包孕着群体的共同胎记和属性特征,这对考生的生活观察力、思考力、写作力都是一种高强度的挑战。“他们”当然可以是父辈、老师们、同学们,可以是城市各阶层、各行业,也可以是农民工群体、其它驻沪外地人;“他们”既近在咫尺,又远隔天涯„„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片阳光下,“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际遇与心绪?与“我”的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差异与断裂?循着这样的追问,生长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的孩子们有可能触摸到生活的疼痛与社会的暗角,进而体会到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所以说,“他们”是一个冷静而有棱角的词汇,引领你的目光穿越世俗表象的繁华去靠拢陌生的容颜,谛听别样的声息,经历另一个世界的美丽或忧伤,并重新审视自我,收获理解与慈悲的力量。“他们”培育的是世俗的关怀和善良的情怀。

2009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个异数,延续数年的写实路线和一以贯之的世俗情怀突然中断,思辨取代了行动,务虚置换了务实。其究竟是意味着海派命题风格的一次转身还是主旋律中偶然的插曲,不得而知,亦不在本文分析之列。当然,打破某种命题定势、适当换换口味,沉稳中添几许灵动,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上海高考作文题挥之不去的世俗气息,让我们看到了海派命题的现实价值取

向——生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诗性抒发和来世超越,而在于理性地对当下生存际遇的观察、感悟、融入、反思与表达。

三、合论:苏沪高考作文题背后文化特质的差异

苏沪两地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差异是显在的,但硬要说这种差异与两地的文化特质差异有什么必然关系,既显得突兀牵强,也有削足适履之嫌。在当今中国文化大语境背景中,命题风格的保持、延续、变异、趋同,可谓一切皆有可能。然而,把一段时间内不同风格的作文题分别嵌入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与所属文化内涵的表征与碎片作某种想当然的类比附会,似乎也不失为一种有趣味的品鉴方式。

苏沪两地的“十里秦淮”与“十里洋场”可以看成各自的文化原点与文化趣味标志。

“十里秦淮”积淀的六朝遗韵,“金陵王气”笼罩下的旧都迷梦,孕育了金陵文化崇尚风雅、推崇自然、向往革新的文化特质。江苏作文题诗性唯美的价值取向,力图推陈出新,重振六朝风雅与文化大省的雄心都与金陵文化的特质息息相关。缅怀与希冀,迷恋过往与眺望未来如此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却每每遗漏了当下。如果说秦淮河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预示着世易时移与文化的没落,那么,江苏作文题对后一诗句谶语意味的抗拒与规避,就异化为对超越庸常的终极价值的热望和崇尚,并期待建构一种引领时代风骚的精神高标。因此,山水文化的高贵品性、人生价值的完美实现、终极之路的选择探寻、精神天空的怀想仰望„„共同形成了江苏作文题的诗性气质与唯美形态,其本质是庄子哲学超越现实、崇尚审美生存的价值取向。甚至,为求新求美,标新立异,不惜因文害意。2004年的“灵动”与2007年的“怀想”皆是辞典不收录或语言交际中基本不使用的词语,2006年的“人与路”也是一种带有即兴意味、组合别扭的伪关系型作文。高考作文举足轻重,命题如此恣意,实在是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和唯美倾向的极端表现。

“十里洋场”则孕育了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近现代的上海得现代化风气之先,新奇怪异、“非我族类”的文化乱象你方唱罢我登台,早就见怪不怪。上海人用一双张爱玲式的眼睛看穿了一切浮云世相、怪力乱象,因此,他们不易因外物的沉浮而动心动情,而是精明地设计着人生的优化组合,精准地计算着生活的锱铢毫厘。他们宽容、自信,崇尚多元。他们不怀旧,因为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本;也不奢望未来,因为深信未来取决于当下。被江苏漠视的庸常现实,恰恰是海派文化视线的聚焦点和兴奋点。面对现实,上海人经营有度,得心应手。他们被“忙”包围,但善于“忙”,享受“忙”;他们渴望向外开拓,去握遍世界的“手”;他们不惧生活的沟沟坎坎,自信跨过去又是一番新天地;他们用善意与包容心接受并观察着周围人以及闯入本土的各色人等„„上海人信奉儒家的“实践理性”精神,相信写作无需“仰望”“怀想”,只需着眼当下,执手现实;相信写作就是实现终极价值的世俗化,就是探寻并规划好合情合理的生存与生活。

有趣的是,上海的“命题作文”还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一般没有授人以柄的“引语”,不在题目之外强加命题人任何的额外意图;而江苏则唯恐题目引起误读,总爱添上漂亮的引语助阵解读,或自诩引语表述得更全面、高妙,往往好心做坏事,引语常与题目相抵牾,让考生左右为难。2006年引语中两段“有人说”的内容与题目“人与路”并不构成分合关系,引语除了炫示思想,限制考生思路外,并无价值;2007年引语中的“令人神往”(指向未来)与“怀想”(指

向过去)相冲突,更干扰了考生的审题;2009年引语中“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一句本身无异议,但让大量考生在写作中,误把“经典”当“时尚”,导致审题偏差,满盘皆输,这种误导效应恐怕会让精心编撰引语者哭笑不得。

综上所述,江苏作文题偏爱大意象(山、水、路、天、心等),向往大格局、大境界、大气象,看似写作起点高,范围广,其实可以四两拨千斤,以小写大,以实写虚,不谙其理者往往以大搏大,流于空洞;上海作文题却紧盯世俗生活的小细节(握手、跨坎等)、小人物(他们),强调具体细腻,小中见大,发微阐幽,明理悟道,写作时需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入里,不明其意者常常就事论事,失之狭隘。

如果和电影命名风格作类比,江苏作文题很像冯小宁的影片:《大气层消失》《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诗意可叹;上海作文题则接近冯小刚的贺岁片:《天生胆小》《一地鸡毛》《没完没了》《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天下无贼》《非诚勿扰》,世俗可亲。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讲述艺术哲学时,特别强调“精神气候”对文化性格的塑造作用。究竟是两地的精神气候催生了各自的命题性格,还是几年来的命题累积形成了各自的精神气候?我想,对于这种类似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周的难题,纠缠于推究其中的因果关系意义并不大。只要两地的命题能不断给我们以触动、发现与惊奇,并得以一窥题目的出手招数及其背后的斑斓文化色彩与独特精神气候,该是一件多么赏心悦目的趣事。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五
《孙中山与宋庆龄一场脱离世俗的婚姻》

孙中山与宋庆龄一场脱离世俗的婚姻

1913年夏,“二次革 命”失败后,曾经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成为北洋政 府的通缉对象,不得不再次流 亡海外。而这时,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和战友,最终不顾一切的成为他终生不渝的伴侣„„

宋庆龄与孙中山第一次见面是1894年(遥远的当年,作为一名80后,我无法见证那个激动人心的历 史~~~>.<~~~)那一年孙中山28岁,宋庆龄只有一岁。宋庆龄是孙中山的战友宋耀如的女儿,从小就知道孙中山是反 对清朝专 制统 治的英雄,而父亲则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业。后来,宋庆龄前往美国留学,在大洋彼岸知道孙中山领 导的辛 亥革 命推 翻了清朝政 府的专 制统 治。这场革 命使宋庆龄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处于思想发展期的宋庆龄开始对孙中山产生仰慕之情,这也为那场在当时受尽异 议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宋庆龄再次见到孙中山是在1913年8月,宋庆龄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后,到东京去看望随同孙中山流圞亡日本的父母时,会见了久仰的英雄孙中山。根据日本外务省的有关档 案资料记载,宋庆龄与孙中山有频繁的接 触,并且还有不少书信往来。由此,宋庆龄加深了对孙中山及他的事业的理解,当宋霭龄因婚事不再专任孙中山的秘 书时,她继任了孙中山的秘圞书工作,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中国的民 主革 命。孙中山从年轻、美丽、温柔、深情,充满朝气的宋庆龄身上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励,而宋庆龄只是说:“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是出于少 女罗蒂克的念头 !”。这个念头对于他们已经足够了,年岁的差距显然无法阻止两个人急速成长的爱苗,即使孙已有妻室和三个子女。

宋庆龄一连写了好几封信给仍在美国求学的妹妹宋美龄,信中热情地述说她为孙中山工作的愉快与期待。在与孙中山生活仅仅两年后,宋庆龄为她和孙中山的婚事返回上 海征求父母的同意,宋家上下像遭遇了大地 震。宋嘉树夫妇更是震怒惊 骇,破口大骂孙中山,泪眼婆娑地劝导庆龄说:孙中山已有妻室,儿子孙科比你还大,两人年纪相差悬殊。意志坚定的庆龄始终不为所动,父亲决定将庆龄软 禁在家。孙中山的友人亦纷纷表示异 议。孙中山却道:“不,如能与她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 最终1915年6 月,孙中山将元配从澳 门接到日本办 理离 婚手续。而同年十月的一个夜晚,宋庆龄在女佣的帮助下,爬窗逃走,来到日本。10月24日中午,孙到东京车站迎接她,第二天上午即在日本律师和田家中办 理结婚手续,孙中山49岁,宋22岁。当天下午在日本友人庄吉家举办婚礼,到场致贺的中国人只有少数几人。

宋嘉树在女儿离家出走后,立即与妻子搭船追至日本拦 阻。宋庆龄向斯 诺回忆说:“我父亲到了日本,对孙博士大骂一顿,我父亲想要解除婚约,理由是我尚未成年,又未征得双亲同意,但他未能如愿,于是就和孙博士绝交,并与我脱离父女关系。”但宋庆龄晚年时提及当初违 抗父命与孙结婚,说:“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宋氏夫妇阻婚未成后,仍送了一套古家具和百子绸缎,给宋庆龄做嫁妆。这也许是天下父母心的投射。

政治情势、政治利益和既成事实,都迫使持异 议的人不得不接受这场划时代的婚姻。试想假如没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 介 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 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六
《诗性唯美与理性世俗——苏沪两地高考作文题价值取向趣谈》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七
《苏州市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模拟卷 八年级语文》

苏州市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模拟卷

八年级语文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26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秘(jué) ②和(mù) ③以身(xùn)_____职 ④心无旁(wù)_____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处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拈一指墨香,体会江南的清韵,唐诗宋词的宛约,于微雨红尘处,观一朵莲的超凡脱俗,赏一抹山水的灵气,让风儿吹去满心的疲备,让云儿拂去眉间的烦恼,将唯美写进诗行,将爱恋寄情山水,将温暖一路铭记,在清净的文字中懈逅自己,静静地享受春花开的绚丽,秋叶落的静美。任时光之笔在岁月的纸笺上写下苍桑,独守清欢,文字生香,便是人间好时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名(10分)

①翅滠沾微雨,______________。 (葛天民《迎燕》) ② (韦应物《闻雁》) ③临风一唳思何事?。 (_________《池鹤》) ④,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⑤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 。 (马致远《)

4.名著阅读。(4分)

(1)A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A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选文中的A就是_______(人名),从他的题诗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浒传》这部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部极具艺术性、观赏性的经典作品。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听了金老父女的辛酸诉说后,发怒道:“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接下来故事并未直接引到高潮“拳打郑屠”,小说在“鲁达发怒”到“拳打郑屠”之间又安排了哪些情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口语交际。(4 分)

在一次“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首先介绍了一则报道:某市一小学布置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的理想不再“高大上”,而是变成了“吃货”“当大官”“当土豪”,因为这样可以开名车、住豪宅。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认同”与“反对”两种意见,最后班主任让小琪(认同者的代表)和小丽(反对者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这时,你认为小琪会怎么说?你估计小丽会怎么讲?

小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4分)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一7题。(5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写景句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一12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四时俱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9.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有仙则名/卷卷有爷名陋室/是吾剑之所从坠 .. B.斯是..

C.答谢中书书/家书抵万金 D.山川之美/食之不能尽其才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中“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妙处?突出环境怎样的

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简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15题。(8分)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

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13.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6—20题。(17分)

温暖有多暖

冯国伟

那一年,我16岁,当同龄女孩还在教室里看书的时候,我已经带着孤独无助,走过一家又一家的餐馆和便利店寻找工作。

几个月前,我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刚一下火车我的钱包就被偷了。那里有我攒下的所有积蓄,和好姐妹的联系方式。

一个星期前,因为开灯看书,我又一次被老板娘辞退。

那位好姐妹曾告诉我,这是一座可以收留我的城市,而此刻的我,却无从安身…… 踩着满地积雪,我在陌生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天色越来越暗,空气越来越冷,白天渐渐融化的积雪又在寒风中慢慢地结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偏偏在这个时候从我脑海呈现出来。恐惧、饥饿和寒冷一并向我袭来,我发现依稀亮着的一点儿灯光,拖着僵硬的身躯,慢慢挪了过去。

这是一家很小的饭馆,几张木桌围拢在屋中央,一只小的炭火炉四周,一个男孩正准备打烊。

我的脸僵硬得张不开嘴,只顾自己站在门口,贪婪地捕捉着从炉子周围涌出来的热气。 男孩怔了好一会儿:“你……要吃饭吗?"

我摇摇头,我说我非常冷,我只在屋里站一会儿就走。他似乎有点儿犹豫,但还是打开了已经封住的火炉,并铲了几块大炭倒进炉子里。

“那就坐会儿吧!”他说,“我们这儿不关门,你坐多久都行。"

他倒了一碗开水给我:“喝吧。”

我低头喝水的时候,他走到里面的灶间,一会儿,端来两个包子和一些菜,放在我面前,很随意地说:“吃点儿吧。”

我没动,我的身体逐渐恢复了

知觉,思维开始复苏,我不是讨饭的人……我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窘迫,可是我的肚子似乎不够争气,开始咕咕地叫了起来……

“这些是我妈做的。随便吃点儿,别客气。"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八
《《_________其实很快乐》》

2008年山东淄博卷

_______________其实很快乐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作文

思念其实很快乐

思念,是一个温馨的字眼,以一种移动的方式,装点着我的生活。它像是一个果园中结出的果实。你摘下它,也许它是酸涩的,酸到让你紧紧地眯起眼睛,甚至还会令你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也许它是甜蜜的,甜到让你微微地扬起嘴角,偶尔还会回味它那诱人的香气。

我曾问过朋友,什么是思念?他说,思念等于回忆加想念。从抽屉的最深处翻出已经蒙尘的日记本,小心翼翼地翻着可能会掉下来的一张张活页,从字里行间追寻那些曾触动过我的灵魂的人和事。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写的某个句子,会停下来,努力地回忆,可是常常会困惑地嘟起嘴巴,对着本子问:“有这事儿吗?” 常常会思念已经走过的旧时光,思念那些安静地出现在我的生命中、陪我渡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然后又不动声色离开的人。偶尔我会看着小学的毕业照发呆,不知不觉,被泪水弄脏了脸。我是那样地想念他们,可是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天天在一起,玩耍、学习。我深深地注视着照片中他们被阳光亲吻着的脸颊,看着他们单纯无瑕的眼睛,心里涌动着满满的感动。哦,我跟这些善良的朋友们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相亲相爱呐。

我们在一起的时光里,空气中都弥漫着迷人的气息,一切都美妙的像个梦境。但这一切却又是真实的,让人想起那段时光便止不住地因怀念而心疼。

上天让我们在一起,在这小小的校园里一起哭过、笑过,跑过,这些很值得思念了。

我从小就是个多泪的孩子,所以,我害怕思念。我怕过往的美好记忆让我再次感到不舍。但是,思念其实很快乐,它提醒着我,我带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爱在飞翔,而沿途上的风景都是唯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就像歌里唱的一样“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才令我至今一再想起,这样爱着一个人,是多幸福的事情„„”

思念,原来不止是酸涩,更多的是甜蜜。思念,原来这样快乐!

2、平淡其实很快乐

生活,其实平淡才是真。

夏日的午后,被燥热折磨的无法入睡,只得无奈起身,打算去院子里去散散步。走到门口时不经意抬头,恰看到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两人坐在院中的槐树下面,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奶奶手中拿着扇子,

一下一下地替爷爷扇着。燥热的空气流散在四周,知了燥的有些恼人,可那树阴之下的一小片天地,竟显得如此宁静,仿佛脱离了世俗的种种纷扰与喧闹。

我被这份宁静所感染,竟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是站在门边,静静地看着,心中的烦躁仿佛也被驱逐了。

一阵温热的风吹起,带着夏日特有的炽热温度,带着槐树独有的清香,扑面而来。吹得蝉鸣骤然急促,吹的槐叶微醉摇摆,吹得奶奶白了大半的发丝微微扬起。几片槐叶随风飘落,其中一片恰好落在奶奶的发上。浓郁的青绿半掩的白发中,清新而耀目。

此时,爷爷抬起手,似是漫不经心一般,为奶奶拂去了发上的绿叶,动作是那样的流畅与自然。

奶奶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看着他。爷爷不语,眼中却流淌出少许的温柔。那温柔流淌过爷爷的指尖,流淌归奶奶的发梢,流淌归几十年的岁月划痕,最终流入彼此的心中,深深埋藏。

阳光从槐叶的缝隙间散落,落得一地光影斑驳。那阳光勾勒出他们苍老的轮廓,刻画出他们深深的皱纹,映照着他们半白的头发。又是一阵风,那一地的斑驳刹那间纷乱,迷乱了双眼,恍惚间仿佛看到那岁月所雕刻的痕迹,深刻而漫长。风停,依旧是两人,依旧是那份宁静。

我不禁微笑,为这份由岁月所积累的深情而感动,为这份平淡中动人的真情所感染,只愿时间能停留于此。

当时间的笔划过岁月的旧线条,勾画出几是年的风风雨雨。你会发现,其实最快乐最幸福的,恰是平淡。

生活其实也很快乐

滴水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要广读博览;海纳百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若红化作春泥护花,是在告诉我们学会奉献。

——题记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呢?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只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把握,去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快乐。

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便折毁它,那么花儿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的时候为你送上一束花香的温馨。

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把生活的污穟仍向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是为你送上一捧甜蜜的甘露。

如果你能使一缕轻风快乐,不把生产的废气随意仍向它,那么轻风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大汗淋漓的时也会为你送上一阵清凉。

生活的惬意,如品诗,赏月,阅读...这样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

诗意的生活,应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的生活,应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高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的生活,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柔简约。 我们都在快乐中只是有时我们错过了那一缕快乐„„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

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地,但是你可以做执著的绿洲。

也许你无法拥有伟岸的白杨,但是你可以做青翠的小草。

我们生活着我们都在快乐,有些人总是在埋怨自己的生活不美满,其实不是这样的,快乐需要自己去体会。

快乐是游荡在蓝天的几缕白云,快乐是依偎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快乐是回荡在森林的几声鸟鸣,快乐是斜跨在天空上的一道彩虹。

4、读书,其实很快乐

歌德曾说:"一书一世界。”

——题记

儿时读书只是纯粹喜欢纸张磨搓手指时那种奇妙的感觉,只为心中那份莫名的悸动,只为了书中那可爱的小白兔与乌龟。

如今读书不是为了那黄金屋,不是为了那颜如玉,也不是为了千钟粟,只是由于我已悄悄爱上这指间的世界。

读《红楼梦》,那悠悠大观园尽现眼前,与黛玉一同悲葬花,与湘云一同醉卧芍药园,感宝玉"富贵闲人"之叛逆,叹岁月的更送,人生百态。

读朱自清,领悟深沉的父爱,平民百姓平凡而认真的生活,与他一同在荷塘边赏月,把酒共尝夏荷之香。

读《简.爱》,让我懂得女性的自尊。女性与男性一样平等,同样无尊卑贵贱之分,懂得束缚人的心灵的其实是人的思想。

在这指间的世界里,我看到苏轼大唱:"大江东去浪海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洒脱,仿佛饮一盏白干,让我激情飞跃;我看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真意切,恰似品一杯红酒,让我意深情浓;我亦看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思绪,好比干一瓶老窑,令我回味无穷。

在书里,我看到了洪战辉,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已经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他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男子汉。 在这指间的世界里,我如一只彩蝶,翩跹起舞;如一只野鹤,在秋日高洁的蓝天里无所羁绊;在这指间的世界,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缩影。

在这奇幻的指间世界里,我看见了生活的缩影,尝遍了生活的百态,学会了认真的思考,学会了理性与睿智。

这指间的世界,让我的生命不断增值。

我爱这指间的世界。

5、读书,其实很快乐

静下心来,翻开书本,沉积的墨香一点点侵入心灵,尘封的快乐随着墨香一丝丝袭来„„

——题记

当岁月拉开生活的帷幕,喜欢躲在书的世界„„小小的人儿,小小的世界,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聆听灵魂的呓语。

如今的我,被书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中的快乐随之慢慢减少。迷失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最深、最和谐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生,慢慢品味出它的和谐与美。

我在等待着,等待一个让自己生活快乐的理由,于是不再迷失,不再彷徨,认真聆听书卷中优美的音乐,是诗人瞬间感悟的欣喜,它告诉我,快乐也要自己去争取。

坐在窗前,欣赏晚霞的光亮,听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昂扬自信;“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言壮志;“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无奈„„清风拂柳,璀璨的晚霞在心中斑驳,似乎点点未干的泪痕。

窗外漆黑的夜,明净的月亮就像一盏明灯,引我缓缓走进书的世界,清凉的风好像母亲的手,慈爱的抚摸着我,帮我抚平伤痛。

书的世界,任我尽情遨游,尽情喧泻,在书的世界中,不必披着厚厚的伪装,不必在乎别人不屑的神情„„

书让我可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王国,就像童话故事中讲的一样美好。书帮我达成通往成功的天梯,一点点鼓励我走向成功,一点点教会我面对坎坷的勇气,面对困难的坚强。

我仿佛看见心中冰封已久的梦想绽放在书海深处„„

7、放弃,其实也很快乐

冬天这个凄凉的季节,它没有春的鸟语花香,没有夏的蜂蝶飞舞,没有秋的硕果累累,那是因为她学会了放弃,放弃了春夏秋的绚烂多姿,享受这个季节的特别,享受这个季节的美妙。

冬天,并不落寞,也不孤独。她为我展现了独有的风景,虽然放弃了很多,但是心底最美的快乐,没有人可以了解,没有人可以享受。我喜欢,漫天飞舞的

雪花,东方射出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大地上,被雪覆盖的大地多麽美。

放弃,其实也很快乐。

放弃某个无缘分的朋友,放弃某种投入却无收获的事,放弃某种心灵的期望,放弃某种思想,这时就会生出一种伤感,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我们去重新开始,在新的时空内将音乐重听一遍,将故事再说一遍!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告别与放弃,它富有超脱精神,因而伤感得美丽!

曾经有种感觉,想让它成为永远。过了许多年,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后来悟出:原来把握在手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当若干年后我们知道自己所放弃的是正确的时,我们会更加心满意足!“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选择的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

放弃压抑,放弃微笑,放弃享受,这似乎看来有种颓废的样子,但是,尽管你放弃了这些,得到的也许会是更加快乐的生活。放弃压抑,不管别人怎么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放弃微笑,放弃那些虚伪的微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让自己脱离虚拟的世界,唤原有的快乐与幸福。放弃享受,享受会将我们的内心变得自私,欲望强烈,将一个人完全地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放弃这些,寻找真正需要的,放弃那些,寻找真心对自己的朋友,放弃,其实也很快乐。

8、放弃,其实很快乐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是万念俱灰,那么他无疑是一具木乃伊。然而,一个人的追求也不能过激,一个想拥有一切、征服一切的人,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有时侯选择放弃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放弃,其实很快乐。

英国伦敦著名的汤普森急救中心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的身躯无论多么庞大,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是啊,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你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使你身心疲惫,多余的追逐会使你精神不振。所以,为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其实很快乐。

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一节计算机课上,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坐在一起,他们商讨着如果能研发一个新的软件,可能会使计算机事业有一个空前的飞跃。这时,一个年轻人提议:“不如我们一起辍学,专心研究软件工程吧。”另一个年轻人思索了很久,最终还是婉言拒绝了。于是,第一个年轻人毅然选择了放弃学业,专心致志地研究计算机软件。三年后,一个陌生的名字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划亮了寂静的夜空。一夜间,他成为了全球家喻户晓的名人。他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正是由于他的可贵的放弃和明智的选择,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无法想象的快乐。陶渊明放弃了官场的利功名禄,选择了归隐山林,享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快乐;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但他放弃了申请专利,选择了无偿奉献给人类,她享受到了无私的快乐;雷锋放弃了自私自利,选择了为人民服

脱离世俗的唯美句子篇九
《人生自是有情痴》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杨

年 级:

系 别:中

学 号: 娟 08 级 文 系 200805101103

人生自是有情痴

----从晏几道《小山词》“楼”的意象组合看词人悲情世界

摘要: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感人肺腑。晏几道的词风婉转诚挚,工于言情。由于人生遭遇的不同,词作的思想内容沉挚、悲凉。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运、歌颂他们美好心灵的篇章,也有关于个人情事的回忆和描写。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本论文旨在通过选取《小山词》中频率比较高的“楼”这一意象组合来入手,研究词人是如何利用“楼”这一特殊的意象来抒写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的。

关键词:晏几道 爱情 楼 感情诚挚

说到建筑楼房,我们知道其最重要的功能便是提供我们的居住之所。但在古时候,楼房不仅用作日常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作为观赏风景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那些高大的地理位置极佳的楼房更是远眺风景的理想场所。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此,建筑楼房就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样,是非常密切的。一方面,楼房可以为人类提供庇护,但对古代的大多数妇女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提供居所那么简单了。因为古代的妇女大多足不出户,一心一意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以及做女红之类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下,楼房便成为她们唯一的活动空间。鉴于此,楼房既是一个避难所,也是阻碍她们向往外面丰富生活的羁绊。同时,楼房也是她们唯一能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地方。唐宋时期,“楼”这一意象经常在诗词中出现,作为词人表达感情的一种寄托。他们会选择可以引起一些联想的物象来表达内心世界。“楼”变成了情感的寄托,承担抒发感情的责任。然后,词人们在楼中表达着自己无尽的快乐和悲伤。无论是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还是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抑或晏殊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些词句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宋词中频繁出现“高楼”“玉楼”“碧楼”“红楼”“青楼”“西楼”„„词人们借助于一系列的楼意象营造出了迷离曲折的词境。

《小山词》中的基本旋律是描述生活变化后的沮丧和抑郁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大都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而完成的。仔细地研究会发现,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宋太祖在位时,便发下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夜市不禁,以后又废除了坊厢制(宋代以前被称之为“坊市制”),这就打破了宋代以前中国城市居民区和商业区划分明确界限的布局方式,使商业活动得以在更长久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这些措施无疑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全书就有十九处提及城内外娼楼妓馆(这还不包括宫廷教坊,杂技女乐),如曲院街,“向西去皆妓女宿舍,都人谓之院街。”又“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①妓院的规模、数量、分布情况,较之唐代长安,显然有了长足的发展。青楼的奢华排场当然是针对着全社会的奢靡享乐之风而设,而这种风气的形成,实则造端于北宋。一方面,宋太祖感于唐末、五代藩镇擅权,在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保持政权稳定,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手下许多高阶将领的兵权,让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另一方面,宋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历史上经济

与文化教育最为鼎盛的时代,文化复兴,整个社会尊师重礼,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政治也较为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军阀割据,也没有发生过像秦之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两汉绿林赤眉黄巾,隋翟让李密窦建德杜伏威,唐黄巢,元红巾,明闯献,清洪杨等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②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的学者也普遍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伟大时代。这也就是宋代青楼较唐代更为发达的原因。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并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是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其原因恐怕就在于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特殊性了,因为词这种文学体裁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一样,是需要配搭曲子来演唱的,而演唱这些词的正是青楼妓院的歌妓,因此这一体裁并不为文人士大夫所尊重。如果把诗比拟为化妆袨服、举止矜庄的闺阁命妇,则词就犹如随俗雅化、冶荡轻佻的小家碧玉,所有不能在诗文中流露的狭邪放诞之情,暧昧缠绵之意,尽可寄寓于词,而不必稍存顾忌。应该说,正是词的不登大雅的品味成全了宋代的骚人雅士,使他们能用这种特殊形式来倾诉自己的真性情。而青楼则毫无疑问是引起这些骚人墨客们绮思丽情的源头,多少在婚姻家庭中体验不到的浪漫温存都可以在歌妓舞妓们的袖角唇边得到补偿,而后再揭橥于词;同时青楼又是歌妓行首们演唱新词的最理想场所,有谁不想让自己精彩的词句出诸丽人之口,遐迩皆闻呢?所以,在宋代,歌妓与词人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同时,也牵动着这些词人的心。另一方面,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去世。晏几道回家守孝三年,并停止了一切娱乐。晏几道的父亲走了,他的六个哥哥已步入仕途,两个姐夫官位显赫,朝中重要部门的官吏大半为晏殊昔日堂中的座上客,更有一班能臣是宴相公提拔重用的。这样的人际关系网,还是能给晏几道很大庇护的。但晏几道一生只做过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小官。他性格孤傲自负,不受世俗约束,即使是大文豪苏轼这样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据《砚北杂志》记载:“元佑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③用白话文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哲宗元祐年,晏几道的长短句已经很有影响力了,当时大文豪苏轼想通过学生黄庭坚的关系,拜访晏几道。但晏几道却拒绝了,他傲慢地说道:今天在政事堂上的那些官员,有一大半都是我家的座上客,连他们我都没有功夫去理睬他们。言外之意就是:即便是你苏东坡这样的名人,要见我也要看我愿不愿意。 其性格之高傲可见一斑!他也从不利用其父晏殊在朝堂上的势力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去谋取官位,所以他的仕途很不得志,他似乎一直游离在庙堂以外的世界,他无奈自己的处境,又不得不去适应在这样的不协调,这样的错位。天生的富贵家庭,此生却只为真情谋。于是仕途不得志的晏几道便转而寄情于声色犬马。在此,就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解释清楚了,为何晏几道从父辈到自己的兄弟皆在朝廷为官,并且有的官位显赫,自己的父亲甚至还做过宰执,但为何晏几道本人却在官场之中举步维艰呢?这是因为宋代官僚体制,是一种真正的文官制度,每一个做官的人都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入朝为官,无论出身阶级。但对于朝中的达官家族的子弟还是会给予相当的照顾,但又在使用上严格控制,防止形成威胁朝廷的“士族门阀”。达官子弟如果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就会始终被抑制在官僚阶级的下层。晏几道的生活道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与早年富贵公子的生活相比,晏几道走入社会,进入官场以后的地位、生活、环境都是一落千丈,再加上晏几道性格孤傲,阅世不深,一个具有浓厚书生气的贵族没落子弟,处境自然更加艰难。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他:“ 余尝论:

叔原固人英也;其痴处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这“四痴”是对晏几道性格为人最好的写照,这样孤傲的性格,对他有很大影响,而晚年家道中落,生活的变化使晏几道对世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达更是深深的悲伤。所以个人身世的变化在晏几道的创作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上引黄鲁直的《小山词序》及作者自己对《小山词》的理解,再联系晏几道的生平,可以看出《小山词》主要抒发了他人生由盛转衰后的抑郁之情,悲伤,成为贯穿他词中的基本旋律。其父晏殊词中旷达怀抱与闲雅情调已了无痕迹。不过,他在抒写哀愁与深沉的感伤之情时,由于是从自己人生的巨变与个人切肤之痛中概括出来的,所以不仅有其深刻内涵,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黄庭坚说他的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这些词句是从个人不幸遭遇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看似简单,多为浅白平淡的语句,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几千年后仍能打动人心。“爱”成了《小山集》中的主要内容。这类词的抒情模式大致如此:描述对一个艺妓感伤或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深情,分别后,是难忘的悲伤。吴世昌《词林新话》中有关《小山词》的评论第64条:“小山之歌儿舞女,闲愁缠绵,情思婉转,无一不真。„„以言明白自然,清丽婉转,千古无如小山。”④他的词内容题材虽十分狭窄,但他的爱是炽热的,足以把读者融化了。他把“自我”封闭在一个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狭小空间。下面,我们就对晏词中出现较频繁的楼意象组合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楼之浮生若梦

晏几道有很多词专门描述梦境,一种渴望的梦境。梦,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超越现实。爱之愈深,思之愈切;郁闷愈久,爆发愈烈。然而,并非所有的梦都是美好的,有时甚至是追求一个简单的梦都很难实现。所以《小山词》有很多伤心的梦,凄凉的梦。比起现实世界,词人更愿意蜗居在自己编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中,这样的梦幻解除他紧张的心理状态,并安慰他颠簸和受伤的心,在幻觉中支撑着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一见钟情的异性无处不在,又以为对方也着迷于自己的,佳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仿佛都是在向他传递爱情信息。但这样快乐而舒适的生活都不过是往日的辉煌,而梦醒之后面对他的只有现实的凄凉和悲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这种心态有过详尽的分析,他说:他的目标仍是“凌驾于困难智商”,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景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长的压力逼迫着他。⑤晏几道在幻想中塑造理想的情人,他是在同一个梦中情人进行着柏拉图式的爱情和浪漫。还好他从来没有清醒过来,从而使她一直那么完美、那么崇高。这一切又都与晏几道的“痴”密切相关。梦境是美丽的、自由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被束缚的。面对悲惨的世界,梦是没有行动力的。他害怕梦境会消失,所以用他所擅长的小令,把他的梦凝固下来。于是《小山词》便成为作者梦的画板。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西楼是当时寻欢之所,楼中必有相聚的人,酒醉离开,词人醒了便浑然忘记,难道他是真的忘记了?他并没有真的忘记,只是世间“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昨梦前尘,过去不可重来。所以干脆付之于“不记”。这首词描

写了分别后的寂寞,但更多的感觉却是在缅怀过去的欢愉时光,因此感情沮丧悲怆,非常富有感染力。沿用其父晏殊《木兰花》“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词意。用春梦、秋云比喻聚散离合的短暂。春梦温馨却又短暂,秋云高洁而易逝。《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翠微,此处指青山,说是十里楼台倚靠在青山的旁边,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杜鹃的啼叫。青山越幽深,回声就越大,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杜鹃的“殷勤”之意;听得太多,睡床上也被叫得不安,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在天涯浪迹的游子怎么可能会没有归家的心思,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归的时间是多久,生活不能由自己掌握,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思念,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对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杜鹃鸟不明我心意,但归根结底,是对命运的作弄和自己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接,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神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歌扇”指的是扇子上名列的曲目;“风”即《国风》。歌女用扇子的一面画图,一面谱写曲牌名目,听歌者就着名目点歌,由歌女来演唱,让客人欣赏,而且还要要将桃花扇上的曲唱完。“几回魂梦与君同”,这句的意思是我的梦境和你的是相同的,抒发着对那位歌女的思念之情。吴世昌《词林新话》中有关《小山词》的评论第32条:“无论是得意的宰相还是失意的布衣,无论家宴还是青楼,无论北宋抑或南宋,词人们“一晌贪欢”的心态是相同的,他们共同享受着放浪形骸,醉生梦死的生活。但是从这些词中也可看出,这些士人们,欢快放纵的外表下,是深见其内心的沉重和感伤,青楼寻欢,为的只是逃脱内心挥之不去的忧郁和孤独,即使有“绿杨楼外出秋千”,这样的清新小词,也挡不住欧阳修“人生何处似尊前”这样的凄凉沉郁。”⑥青楼,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场所。

二、 楼之劳燕分飞

在其父晏殊的词里,有许多描写“燕”的词句,而小晏词里描写“燕”的词句也频繁出现。《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颦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梦醒之后的楼台已空无一人。年年春去春来,年年伤离别。词人希望借醉酒以逃避现实,但最怕在酒后的梦中醒来,那时忧愁袭来,延绵不绝。“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站立在落满花瓣的庭中;看见细雨中燕子成双成对的飞过。“落花”、“微雨”,本应该是极其唯美的景色,但在本词中,却显出一种对逝去事物的伤感之情。燕子双双飞过词人仍然独自一人,勾起了绵长不绝的孤独感,令人唏嘘。小颦,歌女名,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云、蘋”中的一位。晏几道喜欢将心仪女子的名字加入词作之中,小蘋就是他一直思念的一个美丽的女子。想起与小蘋的初次相遇,她穿着两重心字相配的罗衣。拨弄着琵琶,述说着相思。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同义。“琵琶”“去年”两句,既写出小蘋是一名歌艺高超的歌妓,同时也写出了词人对他刻骨铭心的思念。特别是孤寂的站在庭中,这种思念愈加强烈,已经到了一种“痴”的境地了。

《鹧鸪天·一醉醒来春又残》“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5317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