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辛弃疾赏析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一
《辛弃疾 水龙吟 赏析》

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二
《辛弃疾词《水龙吟》赏析》

辛弃疾这首词写于他南渡归宋的第十二年,此时作者34岁,眼看南归多年,却投闲置散,做了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岁月流逝,英雄渐老,壮志难酬,在登上健康赏心亭远望时,不能不一吐心中的苦闷和牢骚,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充满忧愤的词。

这首词的上片,上片写景抒情。“楚天”二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遥岑”三句写山,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引起词人的愁恨亦愈深愈重,另一方面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那里的人民而痛苦发愁。“落日”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词人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断鸿,令人想到日益衰退的南宋国势,诗人在其中,得不到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抒发了自己英雄孤独、壮志难酬的悲愤。本以为可以一展抱负,收复失地,却一直被猜忌排挤,挂认同。故乡在北方、渡江归宋的诗人,就像一只孤雁断鸿,成了江南游子。他写自己于闲职,无处施展,腰间本应驰骋沙场的宝刀空自悬挂着,诗人内心苦闷,内心感情强烈却无处发泄,只好用力的拍打着栏杆,可是栏杆拍遍了又怎么样?没有人看重他的志向,他在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里没有知音,更不会有施展报复的机会。“把吴钩看了”三句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一句,更是把诗人的真心表现了出来,“几回醉把栏杆拍”,胸中无处抒发的苦闷之气只能借拍打栏杆发泄,强烈的感情蕴在相对有些平淡的语气中,却更让人觉得无奈,登临之意“无人会”,遥想诗人寂寞孤苦的身影,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到了词的下片,他就直接言志,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味美的莼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金人的仇恨,和对南宋朝廷的愤慨,抒发了多重感慨。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用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无意于个人私利。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里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是作者全词的高潮,表达了作者一番报国热情被闲置,年岁渐老,壮志难酬的担忧和苦闷。

诗人这几个典故来说,自己思念故乡,但绝不像是为吃莼菜羹、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在乎个人私利,不像许汜求田问舍。自己有的是更远大的志向,领兵北上,收复失地,才是自己的心愿,哪里是他们能比的。但诗人无心私利,一心为国,却无人是知音。在一个苟且偷安的朝廷里,被挂以闲职而无所作为,不能一逞豪气,收复故土,一腔热血无处洒,只能空自老去,英雄埋没,实现心愿的机会越来越小,念此怎能不伤悲?

最后,诗人只能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请求谁唤来美人,为我擦拭这泪水呢?这是诗人自我感伤,壮志未酬,又无知己,更得不到慰藉与同情,是何等的孤独!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三
《赏析辛弃疾的《水龙吟·登》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四
《水龙吟 辛弃疾 课件》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五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 (3)》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分析:

辛弃疾金戈铁马登上词坛,成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同时开启辛派词人。在他的诗作中往往显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同时,他总是以英雄自许,“要写行藏入笑林”,展示出英雄的苦闷与虎啸风生。本首词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特点。

上片一句写景,一句写情,相互交织。作者以“楚天千里清秋”起笔,首先给人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气势,同时“清秋”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背景,也借用“秋”本身意象渲染着萧瑟、荒凉。接下来依旧是景语,“水随天去秋无际”,在茫茫的秋色之中,水天相交,“无际”不仅是秋天给人的苍茫无限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无限,但这种“无限”与水、天相连带有空虚的情感。这是第一层。从“遥岑远目”开始,进入第二层。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在这层引入。词人远眺远山,看山脉如簪如髻,直接点出自己的心绪是“献愁供恨”,是哀愁和怨恨。但“愁”、“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把笔锋转入第三层,从情感抒发又转到秋日之景。“落日”、“断鸿声”、“游子”三个意象表明作者在此的哀愁是一种漂泊孤苦之情。词人站在楼上眺望的景物也从远山转到课落日和孤雁,从这些景物又联想到了自己这个“游子”。这是第一愁。最后,词人继续将这种哀愁书写下去,以“吴钩”作为借代,代指自己满腔抱负与满身才华,但是却怀才不遇,“无人会登临意”,没有人能了解他的才干,只能面对秋景哀叹这种才华的埋没。辛弃疾的“归正人”身份使他终得不到重用,这种空有才华之感在这里强烈地表现出来。这样,作者的愁恨又上升一个层次:怀才不遇。这是第二愁。

下片主要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哀愁。首先第一层的典故是“季鹰”与“鲈鱼”,“季鹰”借指词人自己,而“鲈鱼”象征的是故乡。漂泊异乡的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油然而生对于故乡的思念,这也是词人的第三愁。接着又是典故,“求田问舍”是写小人在国家衰亡之际只知奔走结营,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国家安危。“刘

郎”指刘备,是指作者对国事关心以及对于奸佞小人误国的痛心疾首。这是下片第二层,也写出了词人的第四愁。再次,“可惜流年”,作者感叹时光易逝,自己却还没有建功立业,“风雨”是词中的常见语码,即国家政权的衰微。南宋国力日益衰败,面对辽金的入侵,签订合约,已处于倾危之势,这使作者心怀担忧。“树犹如此”,道出了词人的悲慨与抗击外敌入侵,收复山河的壮志。最后一层是全词的收束:这种种因景而生的愁恨使作者老泪纵横,流下的是不能言尽的“英雄泪”!同时此层中颜色字“红”、“翠”也使词的意境上多了一丝秋天肃杀之外的点点明丽。

这首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在词境上,辛弃疾在扩大词境上的贡献突出,包括英雄自我形象的展示与心灵世界的拓展。本首词就体现出了融合交织多种愁恨的老年英雄形象,同时也深入挖掘了词体善于表现内心的功能,表达了自己的羁旅之孤独,怀才之不遇,故国之乡思,国亡之担忧。第二,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是情景交融与运用典故。第三,在风格上,本首词鲜明地表现出豪放词派的风格,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词人刘过、陈亮等,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PS:准备诗词鉴赏时自己写的,仅供参考,写的不太好,大家最好找到自己的思路。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六
《辛弃疾 水龙吟》

水龙吟

登建康①赏心亭 一.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词上片赏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②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ì)③。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遥岑(cén):远山。

③玉簪螺髻(jì):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④断鸿:失群的孤雁。

⑤吴钩:指一种弯形的剑,相传吴王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四.词下片赏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⑥,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⑦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⑧,揾⑨英雄泪?

⑥流年:流逝的时光。

⑦倩:请托。

⑧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⑨揾(wèn):擦拭。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1]

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对这些

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

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

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

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

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

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

上片:

景色: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七
《水龙吟 辛弃疾》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八
《赏析水龙吟》

辛弃疾《水龙吟》赏析

《水龙吟》是词人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时路经建康赏心亭,登亭有感而作。全词充满了故国沦丧、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漂泊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郁感和壮怀理想却无人理解的孤独感。

词的上片主要是抒情。浩瀚的水域,辽阔的天际,构成水天一色。远处的青山,像没人的发髻一样,青翠妩媚。可是这么壮丽的河山却不再属于我,不禁引起了我的哀愁和怨恨。一轮落日挂在天边,站在赏心亭上,只听见凄惨的大雁断断续续的哀鸣,仿佛在鸣说我的心境。上片前三句虽直接写景,可无不充斥着强烈的情。如何呢?就得先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当时南宋统治以江淮一线为界,而作者所处的赏心亭便是处于江淮线上,北望时,大好山河虽壮丽却不复属于祖国,因此,在词人大手笔的描写景时其实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痛失山河的哀痛描绘的淋漓尽致。接着,江南游子寓指自己,自己远离故土赴南上任,空有收复失地的壮志奈何南宋统治者居安不思危,忘却了国仇家恨。于是词人自己就只有自己登临意,无人会。“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果说上片词人是致力于写景的话,那么下片作者就是纯粹的抒情。下片词人连用三个典故一气呵成的抒发自己的英雄无报国之路和

壮怀理想却无人理解。

下片主要是用三个典故来表达词人的四个意思。第一层是季鹰的典故。季鹰是晋人张翰的字,在《晋书·张翰传》中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时,看见秋风起,便想起家乡烹的鱼,于是弃官归乡。词人用张翰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的乡思之情不下于张翰,自己也想回到故地,不愿做这饱受飘零的游子。第二层是用《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求田问舍是指买房置产,借指安逸的生活。词人无疑是批判许汜欣赏刘备的雄心壮志。所以,词人借这一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不愿抛弃国仇家恨,自求安逸。第三层是引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恒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一事无成呢!的典故来表明时不我待,词人已经年岁不青,却还不能建功立业。这一典故是全词直抒胸臆的点睛之笔。最后,面对自己的壮志未酬,国仇家恨,词人哀叹:“倩何人、换去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英雄,总是曲高和寡,总是寂寞的。

整首词基调为豪而不放,壮中见悲,上片主要由水天一色引起词人的故国沦丧的痛心和漂泊他乡的孤独,下片主要抒发词人壮志未酬,时不我待的无奈之情。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篇九
《水龙吟__辛弃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6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