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实习报告】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一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习报告》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一、实习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制样方法;
2、了解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
3、学会红外光谱谱图解析的方法。
二、实习内容、方法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鉴定方解石、石英、水镁石、食品保鲜膜、液体石蜡物质
2.1 仪器与试剂
SPECTURM ONE红外光谱仪、压片机、成型模具、研钵、干燥器、KBr、样品。
2.2实习步骤
溴化钾压片法:取约1-2mg的固体试样加入100mg的KBr粉末于玛瑙研钵,充分研细混匀;然后装入专用成型模具中进行压片,当压片机指示压力为7.5吨时,停止加压;保持压力2分钟后卸压;拆开模具,取出成型的薄片,将薄片放入干燥器中待测;将压好的半透明薄片小心转移至放样品的片夹中,上机扫描测绘谱图。
2.3 SPECTURM ONE 型红外光谱仪操作规程
①接通电源,电压为220V;
②待电压稳定后,打开计算机电源;
③开启主机电源开关,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接通;
④双击计算机操作软件,待自检及背景扫描完后,点击“OK”放置样品; ⑥进入Instrument菜单,点击“scan”,进行样品测定;根据需要选择参数进行图谱相应的处理;
⑦打印图谱;清理样品仓;关闭计算机操作软件程序;主机电源
2.4 注意事项
⑴红外光谱实验应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因为红外光谱仪中的一些透光部件是由溴化钾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制成,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损坏。另外,水本身能吸收红外光产生强的吸收峰,干扰试样的谱图。固测定时应该确保样品干燥,处于无水状态。
⑵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锭剂成型器表面,以免样品受潮,无法制样。
⑶固体样品压片法时,试样量必须合适。试样量过多,制得的试样晶片太“厚”,
透光率差,导致收集到的谱图中强峰超出检测范围;试样量太少,制得的晶片太“薄”,收集到的谱图信噪比差。要用镊子从锭剂成型器中取出压好的薄片,而不能用手拿,以免玷污薄片。
⑷压片用模具用后应立即把各部分擦干净,必要时用水清洗干净并擦干,置于干燥器中保存,以免锈蚀。
三、谱图分析
红外光谱图如下:
检索结果
通过检索结果,该物质应该是匹配度达到85%以上的Li2CO3.XH2
O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实验
一、实验准备
1.1 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
当一束激发光的光子与作为散射中心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有很微量的光子不仅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而且也改变了光波的频率,这种散射称为拉曼散射。拉曼散射的产生原因是光子与分子之间发生了能量交换,改变了光子的能量。
1.2 拉曼光谱测定物质结构和成分的理论依据
Raman散射的产生:在光电场E中,分子产生诱导偶极距: = E
分子极化率: = /E;只有伴随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才能产生拉曼位移。不同物质其 拉曼位移是不同的。
可见,拉曼位移 与入射光频率无关,它是分子振-转能级的特征物理量,这就是定性与结构分析的依据。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
2、学会使用拉曼光谱仪测量物质的谱线,掌握简单的谱线分析方法。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TiO2(金红石、锐钛矿)、聚乙烯薄膜(-CH2-CH2-)n、方解石(CaCO3)等进行定性分析。
3.1 仪器和试剂
Rennishaw型激光拉曼光谱仪、单晶硅片(标准样品)、待测样品TiO2(
3.2 实验步骤
(1)拉曼光谱法作为无损性、准确性的原位分析方法,对样品不需要处理,对于粉体样品,直接压片就可测量;
(2)按程序开激光拉曼仪,待机器稳定后按照调节说明,调节外光路;
(3)实验待测试样品问固体,用单晶硅片作为标准调节光路。将单晶硅放在背散射样品架上,将单色器设定在520cm-1的位置,调节样品架与激光的准直和调节样品台的高低。调节入射光的聚焦镜和散射光的收集镜,直到获得最大的信号。取下标准样品,换上待测样品;
(4)在参数设置区设置扫描次数及激光强度,对于积分时间的选择,如果信号比较强,积分时间一秒或者更短就可以,对于弱信号,有希望获得高分辨率的光谱,积分时间选择在十秒左右。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激光强度的选择,根据待测样品是否易光解而定。不易光解的激光强度可以选择大一些,反之应选择低一些;
(5)对样品进行扫描。
四、实验数据处理 200000
150000
intensty100000
50000
02004006008001000
Roman shift/cm-1
依据王建强《二氧化钛系列光催化剂的拉曼光谱》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的特征峰为147 cm-1 397 cm-1516 cm-1 640 cm-1.故样品二为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并且实验结果与标准谱图有一定的漂移,原因可能是由尺寸效应引起的。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二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控
制
测
量
实
习
报
告
姓
学
小 名:黄 利 号:081408102 组:第一组
指导老师:魏 亮
目录
一、 序言
二、 测区概况
1. 测区地理位置概况……………………………………
2. 已有测绘成果及资料…………………………………
3. 标石保存情况…………………………………………..
三、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略图………………………
2. 最佳布网方案的论证…………………………………
3. 选点、造标、埋石方法及情况……………………….
4. 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5. 观测成果质量分析…………………………………….
四、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略图………………………..
2. 选线、埋石方法及情况…………………………………..
3. 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情况……………………………….
4. 观测成果质量分析………………………………………
五、 内业计算
1. 平面控制网的计算……………………………………….
2. 高程控制网的计算……………………………………….
六、 实习中发生、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七、 实习总结
一、 序言
1. 实习名称:控制测量学实习
2. 时 间:2011-05-30---2011-06-17
3. 地 点:平顶山市政府周围以及白龟山水库周围
4. 目 的:野外教学实习是在课内学完了控制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后,模拟或结合实际生产任务所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实践。通过3周左右时间的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a) 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的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b) 进行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c) 对野外观测成果的整理、检查和计算。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d) 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学生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的。
5. 实习任务
a) 平面控制测量,可以布设城市一级导线;四等三角网,三边网或边角网;
b) 高程控制测量,可以布设四等水准测量以及四等三角高程测量;
c) 对控制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d) 编写实习报告。
6. 实习范围:东起公正路,西至明月路,北接祥云路南到白龟山水库
7. 组织情况
为便于实习和平行作业,将0814081
班分为八个实习小组(一
般7—8人),各组设组长1人,协助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各项实习、仪器的借用与保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处理好与其它实习小组的协调工作。全部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指挥,各组组长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8. 仪器设备与工具
每组借用LeikaTS-06(Set500、nts660)全站仪(包括脚架)一台、棱镜(包括脚架和基座)二个、DJ2精密光学经纬仪(南方全站仪)一台,DS1、DS3型水准仪(带脚架)一台、精密水准尺一幅、尺垫二只、30—50m卷尺(或皮尺)一把、记录板一块、锤子、钢钉等。
二、 测区概况
1. 测区地理位置概况
平顶山市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五月为雨季,七月至十月旱季。年最高气温不超过39℃,冬季下雪时间颇短,冻土深度一般为5厘米。测区位于平顶山新城区地处伏牛山系末端,测区属于丘陵地区,测区内海拔在140米左右,地势起伏不是很大。测区沿线高大建筑物较多,住宅小区较多,大多为汉族,并有少量的回族。测区交通便利。通视情况良好,便于测量工作。
2. 已有测绘成果及资料
a) 依据资料
《控制测量学》;《控制测量设计指导书》;
《杨运英优化设计软件使用指南》;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三
《测量实训报告》
(第五组)
班级:09工大二班
地址: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内部 组号:第五组 姓名: 指导老师: 组员:
时间:2010年4月25日至2010年4月30日
(一)闭合水准路线测量实习
一、目的和要求
学习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闭合水准测量工作方法。 掌握闭合水准路线的布置、施测、记录和外业计算检核。
掌握闭合水准测量的记录及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及测量成果的处理方法。 二、 任务
完成一条普通闭合水准路线测量的外业及相应的记录、计算及检核工具,并进行测量成果处理。 三、 仪器和工具
自动安平水准仪一台、塔尺一条。 四、 方法和步骤
(一)有实习指导老师指定一已知水准点,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其长度内以安置7测站为宜。两人观测、两人记录、一人量距、一人立尺。施测一个测站后轮换工作。 (二)闭合水准路线的测量程序如下:
① 用已知的水准点作为后视点,在施测前进方向上选取第一个立尺点为前视点,水准仪置于后视点和前视点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用目测)。在后视点、前视点上分别立尺读数并记录。(转
点上应做记号,以便复查。)
② 测站上的操作程序:安置→初平→瞄准后视点→读读数→瞄准前视点→读数。(由于是自动安平水准仪所以精平一步省略。) 有两人观测数据后并读数告知记录员,记录员回报,确认后并立即计入手簿。
并用步测法测量视线长度(以一个人的步子为准)。
③ 第一个测站的工作结束之后,记录员招呼后标尺员向前移动,并将仪器迁移至第二个测站,同时测距员测距并告知记录员记录。此时,第一测站的前视点变成第二站的后视点。然后,依第一测站的相同的工作程序进行第二站的工作。依次沿水准路线方向回到已知高程水准点。
④ 计算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fhh0,高差闭合差不应大于40L。
⑤ 水准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仔细检查观测记录,算出各测段的高差然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五、 数据分析
水准路线各测段外业数据记录及检检核计算
普通水准路线成果计算。
说明:由于我们测得数据中误差为零,存在偶然性,所以我们这一组按
照相同的方法进行了返测!并对两组数据进行了分析!
普通水准路线成果计算。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四
《《人员素质测评》实训报告》
前 言
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对个体在特定环境写外显行为的了解与分析,把握其内在素质的活动。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使出各种方法来招揽、考核、培养和激励人才。从员工的招聘(包括面谈、查看简历、简单测试等)、培训(专业知识学习、工作能力培养、情商素质训练等)到考核(工作成绩鉴定、工作态度认可、专业知识技术考察等)、晋升„„环节繁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人事目标的实现远远没有企业的生产、销售目标那样快捷和顺利。大多数管理者都期待摒弃效率低下的传统人事管理方法,施用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工具。在此前提下,我们学习了人员素质测评这一学科并对其开展了实验、实训。
一、实训目的
人员素质测评实训这门课程让我们较好的运用所学的《人员素质测评》理论知识更直观的了解在人员的招聘中人员筛选流程及建立筛选体系。通过实训让我们掌握基础的招聘流程、招聘方法、人员选拔、人员甄别以及如何配置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对企业及相关组织招聘选拔运作进行了解。让我们认识到人事测评在企业招聘与选拔的作用,并根据应聘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为晋升调动提供依据。通过情景演练等方式以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我们实际招聘面试的技能和面试技巧以及作为面试官应怎样去甑别人才。
二、实训时间
2012年—2013年第一学期:第6周—第15周(每周一9、10节课和每周三7、8节课)
三、实训地点
A区教学楼:每周一9、10节课(1416) 每周三7、8节课(1412)
四、实训内容
(一)相关原理的应用
1、人员素质测评的定义
人员素质测评通常我们也称为人事测量。是心理测量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
域的应用。指的是以心理测量为基础,针对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如招聘、安置、考核、晋升、培训等,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对人的素质做出量值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依据。如知名猎头公司烽火猎聘公司将人员素质测评分为两部分组成:一是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目标作出量值与价值判断,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出某些素质特性。
2、人员素质测评的程序
(1)确定测量的目的和内容
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来确定具体的测量内容是人员素质测评的第一步。测量内容应该根据所选拔岗位人员的任职素质要求,通常可以工作分析、职务说明为依据,针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企业特征的特殊要求来确定所需要的测量内容。
(2)确定测量的基本形式和测量工具 测量的形式和工具根据测量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测量形式和工具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恰当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结果不能满足测量目的,甚至会导致收集到虚假信息,误导决策的制定。一般自陈量表(即基于自我评价的问卷)的动机测验题目表面效度(即从题目表面是否容易看出出题人的意向和答案倾向)过高。应聘者容易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赞许性,即题目本身的答案反映了一般社会价值倾向,应聘者容易表现出反应偏差,投其所好,故可能不适合于在招聘考核中采用时,就可以采用隐蔽性比较高的投射测验(如主题统觉测验)来对应试者的动机进行评定。
(3)测量的实施与数据采集
在测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客观化、标准化,保证收集到的测量结果能够公平、真实地反映应试者的状况。在收集测量资料的同时,要注意将实施测量的过程中相关的信息及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细节记录下来,作为决策的辅助材料。另外,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的特殊因素也应进行记录。通常,要求测量的现场环境要空气通畅、新鲜,照明充足,温度、湿度适宜,干净整洁,安静,没有外界干扰,每个被测者的桌椅应尽可能舒适,并有足够的空间,尤其避免多个
被试者同时应试时相互影响、干扰。
(4)分析测量结果
对测量结果的分析通常包括对测量结果的计分、统计和解释。使用者只需按照测验手册的说明进行操作即可。
(5)根据分析作出决策或对决策的建议
决策与测量的目的联系紧密,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候选人名单;以安置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岗位与应聘者的匹配;以评价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对应试者素质的评价;以诊断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应试者的问题和特长或应试团体的状况和管理问题;以预测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应试者将来的绩效和工作表现。
(6)跟踪检验和反馈
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测量结果及聘用结果进行跟踪,主要是根据工作绩效对测量结果和聘用进行检验,这就为此前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为测量取得经验性资料,为进一步矫正测量以达到更大的精确度提供依据。可以说,到这一阶段,才真正完成了一个人事测量作业系统。
3、现代人员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认识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的是对企业拟选聘员工或在职员工进行的与其工作有关的素质测量评估。现代人员素质测评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测评,即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相结合的人才素质测评。现代人员素质测评可以分为心理测试和智能测试两类,心理测试又可以分为个性能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价值观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和情商测试。智能测试包括智力测试、技能测试、专业知识测试和情景模拟测试。企业的人员素质测评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二是社会成熟程度;三是行为风格因素,这也就是更多的关注了成就、智力、个性、兴趣、价值观等与工作效率相关的心理特征。对上述心理特质作更进一步的划分以及分析,发掘出新的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特质,尤其结合该组织的文化、风格与所针对的职位的工作分析进行映射,是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特征。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人员素质测评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到技
术水平的限制,在管理的科学性方面要大打折扣。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引入了人员素质测评,其管理的科学性大大提高。例如,在企业的定员定编中,一般要根据岗位分析,确定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员工数量。而在岗位分析中,则需要大量的人员素质测评技术作支撑,否则就难以实现职位分类的科学合理性。但传统的人力资源在定员定编时,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决定某一岗位需要安排多少人,而不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确定人数,这种决策通常缺乏科学性。另外,在员工招聘、培训、晋升以及绩效考评等方面,人员素质测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人员素质测评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也逐渐上升。人员素质测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不仅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4、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2)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4)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
(5)素质测评与绩效考评相结合。
(6)要素测评与行为测评相结合。
(7)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8)素质测评与指导开发相结合。
(二)相关案例分析与应用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常采用小组案例分析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所谓案例分析法是指针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方法,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研讨方法。如下面的例子:
1、关于测评体系构建的案例
(1)案例及问题
真珍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2002年有员工4000多人,总资产达1.2亿元,
是国家级的中型服装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真珍公司制定了稳住日本市场、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和欧美市场的发展战略。公司管理层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是关键。为了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并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真珍公司决定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并读公司所有非计件员工进行一次测评,以综合考察公司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公司管理层希望通过测评达到以下目的:(1)对每个人的能力进行一次全面公正的评价,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配置人力资源;(2)希望能发现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以便重点培养和使用;(3)希望员工通过测评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工作绩效。 测评设计人员根据能力要素理论将待测的人员素质分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能力要素体系涵盖了个体能力表现的总和,然而企业在实施人员测评时不可能对每一个要素都进行测量。真珍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筛选出绩效相关要素并据以设计测评指标,大致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对公司员工的学历、工作年限、工作性质等项目的总体调查,发现参与测评的员工以事务性工作为主,较少参与体力劳动,因而剔除了身体素质要素;接着便与真珍公司各部门员工代表进行访谈,并依据访谈结果确定绩效相关要素,最后,设计的测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此次测评,割据各个项目测评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了各个项目测评结果对测评总得分的影响程度即权重。
真珍公司人员测评指标体系
问题一:真珍公司人员测评标准体系体现了测评的目的吗?
问题二:测评人员采用了哪些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方法?
问题三:测评指标体系设计中体现或违背了哪些设计原则?
问题四:你认为该指标体系还适用于什么样的企业和人员?
(2)对案例分析的收获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五
《材料分析测试实验报告》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六
《测试与信息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测试与信息处理实验
学生姓名 教学院系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学 号
测试与信息处理实验报告
目 录
一、实验目的 ................................................................................................................................... 1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 1
1、设备 ..................................................................................................................................... 1 2、仪器 ..................................................................................................................................... 1 三、实验框图 ................................................................................................................................... 1 四、实验步骤 ................................................................................................................................... 2 五、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 ................................................................................................... 3
1、传感器的校准数据记录与处理: ..................................................................................... 3 2、振动筛垂直加速度测量记录与处理: ............................................................................. 4 3、振动筛水平加速度数据记录、处理: ............................................................................. 6 4、振动筛扭摆加速度数据记录、处理: ............................................................................. 8 5. 振动筛振型处理图形如下: ............................................................................................ 10 6、振动筛隔振数据采集、处理: ....................................................................................... 12 7、振动筛噪音测量数据记录: ........................................................................................... 13 六、弹簧刚度数据记录和计算 ..................................................................................................... 14
1、静刚度数据记录及处理 ................................................................................................... 14 2、动刚度数据记录及处理: ............................................................................................... 14 七、实验总结 ................................................................................................................................. 18 八、心得体会 ................................................................................................................................. 18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机械知识设计基础、测试、传感器以及信息处理等知识的能力,根据测试对象及要求,设计测试方案,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通过本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进行现场实验测试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设备
1、 振动筛模型,螺旋弹簧 2、 联想电脑一台 2、仪器
振动力学试验、动态信号分析仪、YE5502A传感器校准仪、振动台、游标尺、杆秤、分贝测试仪、电荷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信号发生器、滤波器。同时还需要:磁性座、橡胶木榔头,砝码。
三、实验框图
四、实验步骤
首先按照实验测量框图,将各仪器连接起来。振动筛和电源、开关也要连接好,依次做下面的测
量:
1、 传感器的校准:将传感器固定在传感器校准仪上,然后打开校准仪电源开关,将校准仪的振动加
速度调到9.8m2/s。然后通过动态信号分析仪、计算机,对传感器输出电压波形进行采集和记录。在计算实验加速度时,我们将依次直进行加速度和电压直换算。
2、 振动筛垂直加速度测量:将校准的加速度传感器用磁性座依次固定在振动筛的四个角部位(分别
记为1、2、3、4),以垂直方位固定。打开电源开关启动振动筛,当稳定后,选好传感器所连接的通道进行数据采集,一定时间后停止数据采集。断开电源,对记录数据进行时域分析,提取有用幅值信息,并进行数据储存记录,为实验报告分析用。然后依次测量1、2、3、4点。 3、 振动筛水平加速度测量:操作同上,只是传感器的方位在水平。 4、 振动筛扭摆加速度测量:操作同上,只是传感器的方位在横向。
5、 振动筛振型测量:振动筛启动和数据采集操作同步骤2,只是同时将两个传感器固定在同一个部
位的垂直和平行方位。通过仪器的两个通道同时采集,对采集数据进行X-Y向示波。 6、 振动筛隔振测量:用单个传感器对振动筛的本身点(5)、底座点(6)、地 点(7)进行测量 ,本
次以垂直方向进行实验,过程如步骤2所述。依次对5、6、7三个部位进行测量。
7、 振动筛噪音测量:启动振动筛,用噪声测量仪在距振动筛1.5m处进行测定,由于仪器灵敏度高,
实验室隔音效果差,学生多,我们只记录变化数值的中间直进行分析。 8、 振动筛弹簧动静刚度测量: (1)、静刚度测量:
首先,把安装在底部的四个弹簧拆下,并把分别靠近1、2、3、4位置的弹簧记为1#、2#、3#、4#进行标记。
然后,依次称取各个弹簧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最后,依次测量各个弹簧加载为0、2.5、5、7.5、10(Kg)时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同时也要记录依次卸载时的弹簧长度。 (2)、动刚度测量:
依测静刚度时的标记命名各弹簧,将弹簧放在平的地面上,上面放一个平座,传感器放在此座上,传感器的测量方向与弹簧的深长和压缩方向相同。然后用木锤子给弹簧一个敲击力,此时弹簧的震动将会一直的衰减,这是我们会采集到弹簧的衰减过程波形。记录并保存起来为以后分析提供数据。(注意:敲击时不要是平座脱离弹簧)
1、传感器的校准数据记录与处理:
5通道传感器灵敏度s5=9.8m2/s/417.03mv=0.023499508 m2/s/ mv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七
《材料测试分析技术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材料研究方法与分析测试实验 学院名称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方向) 学生姓名 闵丹 学生学号 201202040327 指导教师 邓苗、冯珊、张湘辉、胡子文、孔芹 实验地点 测试楼、理化楼 实验成绩
二〇一四 年 十一 月 —— 二〇一五 年 一月
实验一 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X射线衍射物相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根据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特征-衍射线的位置.强度及数量来鉴定结晶物质之物相的方法,就是X射线物相分析法。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各自独特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没有任何两种物质,它们的晶胞大小.质点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排列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当X射线被晶体衍射时,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自己独特的衍射花样,它们的特征可以用各个衍射晶面间距d和衍射线的相对强度I/I0来表征。其中晶面间距d与晶胞的形状和大小有关,相对强度则与质点的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位置有关。所以任何一种结晶物质的衍射数据d和I/I0是其晶体结构的必然反映,因而可以根据它们来鉴别结晶物质的物相。
三. 实验仪器
X射线衍射仪,主要由X射线发生器(X射线管).测角仪.X射线探测器.计算机控制处理系统等组成。
1. X射线管
X射线管主要分密闭式和可拆卸式两种。广泛使用的是密闭式,由阴极灯丝.阳极.聚焦罩等组成,功率大部分在1~2千瓦。可拆卸式X射线管又称旋转阳极靶,其功率比密闭式大许多倍,一般为12~60千瓦。常用的X射线靶材有W.Ag.Mo.Ni.Co.Fe.Cr.Cu等。X射线管线焦点为1×10平方毫米,取出角为3~6度。 选择阳极靶的基本要求:尽可能避免靶材产生的特征X射线激发样品的荧光辐射,以降低衍射花样的背底,使图样清晰。
2 测角仪是粉末X射线衍射仪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索拉光阑.发散狭缝.接收狭缝.防散 射狭缝.样品座及闪烁探测器等组成。
(1) 衍射仪一般利用线焦点作为X射线源S。如果采用焦斑尺寸为1×10平方毫米的常规X射线管,出射角6°时,实际有效焦宽为0.1毫米,成为0.1×10平方毫米的线状X射线源。
(2) 从S发射的X射线,其水平方向的发散角被第一个狭缝限制之后,照
射试样。这个狭缝称为发散狭缝(DS),生产厂供给1/6°.1/2°.1°.2°.4°的发散狭缝和测角仪调整用0.05毫米宽的狭缝。 (3) 从试样上衍射的X射线束,在F处聚焦,放在这个位置的第二个狭缝,称为接收狭缝(RS).生产厂供给0.15毫米.0.3毫米.0.6毫米宽的接收狭缝。
(4) 第三个狭缝是防止空气散射等非试样散射X射线进入计数管,称为防散射狭缝(SS)。SS和DS配对,生产厂供给与发散狭缝的发射角相同的防散射狭缝。
(5)S1.S2称为索拉狭缝,是由一组等间距相互平行的薄金属片组成,它限制入射X射线和衍射线的垂直方向发散。索拉狭缝装在叫做索拉狭缝盒的框架里。这个框架兼作其他狭缝插座用,即插入DS,RS和SS.
3.X射线探测记录装置
衍射仪中常用的探测器是闪烁计数器(SC),它是利用X射线能在某些固体物质(磷光体)中产生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荧光,这种荧光再转换为能够测量的电流。由于输出的电流和计数器吸收的X光子能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来测量衍射线的强度。
闪烁计数管的发光体一般是用微量铊活化的碘化钠(NaI)单晶体。这种晶体经X射线激发后发出蓝紫色的光。将这种微弱的光用光电倍增管来放大,发光体的蓝紫色光激发光电倍增管的光电面(光阴极)而发出光电子(一次电子),光电倍增管电极由10个左右的联极构成,由于一次电子在联极表面上激发二次电子,经联极放大后电子数目按几何级数剧增(约106倍),最后输出几个毫伏的脉冲。
4.计算机控制.处理装置
X射线衍射仪主要操作都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扫描操作完成后,衍射原始数据自动存入计算机硬盘中供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分析处理包括平滑点的选择.背底扣除.自动寻峰.d值计算,衍射峰强度计算等。
四. 样品制备
X射线衍射分析的样品主要有粉末样品.块状样品.薄膜样品.纤维样品等。样品不同,分析目的不同(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则样品制备方法也不同。
1.粉末样品:
X射线衍射分析的粉末试样必需满足这样两个条件:晶粒要细小,试样无择优取向(取向排列混乱)。所以,通常将试样研细后使用,可用玛瑙研钵研细。定
性分析时粒度应小于44微米(350目),定量分析时应将试样研细至10微米左右。较方便地确定10微米粒度的方法是,用拇指和中指捏住少量粉末,并碾动,两手指间没有颗粒感觉的粒度大致为10微米。 常用的粉末样品架为玻璃试样架,在玻璃板上蚀刻出试样填充区为20×18平方毫米。玻璃样品架主要用于粉末试样较少时(约少于500立方毫米)使用。充填时,将试样粉末-点一点地放进试样填充区,重复这种操作,使粉末试样在试样架里均匀分布并用玻璃板压平实,要求试样面与玻璃表面齐平。如果试样的量少到不能充分填满试样填充区,可在玻璃试样架凹槽里先滴一薄层用醋酸戊酯稀释的火棉胶溶液,然后将粉末试样撒在上面,待干燥后测试。
2.块状样品:
先将块状样品表面研磨抛光,大小不超过20×18平方毫米,然后用橡皮泥将样品粘在铝样品支架上,要求样品表面与铝样品支架表面平齐。
3.薄膜样品制备:
将薄膜样品剪成合适大小,用胶带纸粘在玻璃样品支架上即可。
本次试验测定粉末试样,所以采用粉末制样的方法,制作测试样样品。
五.样品测试
(1)开机前的准备和检查
将制备好的试样插入衍射仪样品台,盖上顶盖关闭防护罩;开启水龙头,使冷却水流通;X光管窗口应关闭,管电流管电压表指示应在最小位置;接通总电源。
(2)开机操作
开启衍射仪总电源,启动循环水泵;待数分钟后,打开计算机X射线衍射仪应用软件,设置管电压.管电流至需要值,设置合适的衍射条件及参数,开始样品测试。
(3)停机操作
测量完毕,关闭X射线衍射仪应用软件;取出试样;15分钟后关闭循环水泵,关闭水源;关闭衍射仪总电源及线路总电源。
六. 数据处理
测试完毕后,可将样品测试数据存入磁盘供随时调出处理。原始数据需经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八
《实验报告简要分析及参考答案》
实验报告简要分析及参考答案
以下为简要分析,答题时请详细规范作答——
实验一 仪器的使用
P178:交流毫伏表的使用
(1)将信号发生器输出值与毫伏表测量值相比较,得到的结论是:信号发生器输出的电压
是用峰峰值表示的,而毫伏表测量的电压是用有效值表示的,正弦波峰峰值电压是有
效值电压的
(2)用毫伏表的MANU和AUTO模式测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其不同之处是:用MANU
模式测量时要把量程旋钮置于合适的量程才能显示正确的测量电压;AUTO模式则自动显示测量电压。 P178:思考题
1.因为交流毫伏表的电压测量范围为100UA~300V,它能感应并测量仪器周围很微弱的干扰信号,所以交流毫伏表一接通电源显示屏上就有数码显示。
2. (a)(1)调节触发方式选择开关在AUTO状态;(2)调节垂直位移旋钮在适当的位置;(2)调节亮度旋钮在适当的位置。 (b)(1)T/DIV旋钮不要置于X-Y显示方式;(2)扫描时间选择旋钮的扫描频率不要选得太高,
(c)调节聚焦和垂直位移旋钮在适当的位置。
3.示波器的红夹子应于毫伏表测试线上的红夹子相接,示波器的黑夹子应于毫伏表的黑夹子相接。如果互换使用将引入干扰,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甚至不能测量。原因参阅课本P10。
实验二 元件的识别与测量
P180 4.(2).
用两手抓住表笔捏紧电阻两端测量其阻值,相当于把人体的电阻与所测电阻并联,所测电阻越大,影响越大,测量值越小。 P108 6(2)
用×100档测出的阻值小,而用×1K档测出的阻值大。因为万用表不同的欧姆档流出的电流不同,×100档时流出的电流大,×1K档时流出的电流小。当用不同的欧姆档测量同一只二极管时,由于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等效电阻不是一个固定值,其值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当用不同的量程测其正、反向电阻值时,测量值也不同。 P183:思考题
用×1档电流大,×10k档电压大,都容易烧坏晶体管。模拟万用表回路电流是从黑表
笔流出;数字万用表回路电流是从红表笔流出。
实验三 测量实践初步
P184 4.(1).
(1)直流电压测量可选用示波器和万用表。万用表测量较准确。
(2)交流电压频率的测量可选用示波器,电压的测量可选用交流毫伏表。 P185 4.(1).
①根据表7-3-4的数据和图5-3-3,用500型模拟万用表采用直接测量法测量电压VBEQ较准确。
②用500型模拟万用表采用间接法测量VBEQ时,由于模拟万用表内阻为2.5×20kΩ=50kΩ,现用2.5V档来测量VBQ时,相当于在R2上并上一个50kΩ的电阻,其等效电阻为50kΩ//R2,减小了下偏置电阻,使VBQ减小,导致VBQ误差较大,而测量VEQ时,模拟万用表内阻比Re1〃大得多,对VEQ影响不大,所以用模拟万用表采用间接法测量VBEQ时,测得的结果误差大。
当采用直接法测量VBEQ时,万用表内阻比三极管BE极电阻大得多,对VBEQ影响不大。所以用模拟万用表直接测量VBEQ时,测得的结果误差不大。
用数字万用表采用两种测量法测量VBEQ时,由于其内阻为10M,远大于R2、Re1〃和三极管BE极电阻,所以用数字万用表采用两种测量法测量并无多大差别。
P185 (5)
由数据可知:负载越大,交流毫伏表测量值越接近信号源显示电压。因为信号源有内阻RS=50Ω,与被测电路连接后,如下图所示,RS分压,分压电压为vs
RsRiRs
vs,
被测放大电路输入端所获得的电压(即毫伏表测量值)为vi
RiRiRs
vs
只有输出开路(相当于Ri=∞)时,vi才等于vS。 P185:思考题
显然,vi的大小(即毫伏表测量值)随Ri而变化,并不总是与信号源表头上的读数相同。
1.准确测量10kHZ的正弦波信号电压应选用毫伏表。因为模拟万用表频率测量范围只有1KHZ左右,数字万用表频率测量范围只有5KHZ左右,而用示波器测量时,误差较大。
2.用双踪示波器测量RC移相网络的相位时,为在荧光屏上得到稳定波形,应怎样设置下列开关的位置?
工作方式开关选择(交替或断续)
触发方式开关选择(自动) 触发源开关选择(内)
内触发开关选择(CH1或CH2);
组合方式只用于观察不同类型的波形,例如,观察正弦波与三角波的波形。
调整(触发电平控制)开关, 令波形稳定显示。
实验5 单级放大电路的研究
1.静态工作点Q选择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失真:
静态工作点过高(VCE太大,ICQ太小)引起截止失真,如下图中Q2点所示。静态工作点过低(VCE太小,ICQ太大)引起饱和失真,如下图中Q3点所示。静态工作点调节不当将使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变小。当使静态工作点调节到合适的位置时,电压输出一个最大的不失真波形,此时放大器有最大的动态范围。静态工作点过高或过低,动态范围都较小。
2. 因为有Av
有rbe
26IC
RL
rbe
,而rbe300(1)
26I
E
,考虑到(1)26
IE
300
,所
得出:AV
RL
26
RLIC26
。即:在一定范围内,AV与工作点电
IC
流ICQ成正比。
RO=RC//rce,因为rce>>RC,所以RO约等于RC;
而RiRb//Ri'Rb//(rbe(1)Re),因为rbe随着ICQ增大而减小,所以Ri随
着ICQ增大而减小。
3.能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放大电路的增益,不能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因为数字万用表频率测量范围小于5KHZ。
4.电路AV随C1、C2、CE及三极管结电容,负载电容CO的影响,AV随f的变化而变化。低频端:当f较低时,C1、C2、的容抗增大,分压作用增强,使AV下降;而CE在f较低时容抗较大,低频信号不能旁路而直接流过发射极电阻,引起交流负反馈,使AV下降。高频端:当f较高时,晶体管高频特性不好,受其结电容的影响;特别是CO容抗减小,对高频信号引起分流作用,使AV下降。
实验6 两级放大电路的设计
1.参考P85 4.(1).的内容。
2.由电容的设计公式:C1(3~10)/2πfL(RSRi1)C2(3~10)/2πfL(RCRL)
Ce(1~3)/2πfLRe1//(RSRi1)/(1)(1~3)/2πfLRe1
CO(1~3)/2πfHRL
可知,当下限频率不符合要求时,可改变C1、C2、CE的值;当上限频率不符合要求时, 由于三极管固定且影响到整个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因此一般通过调整CO来改变fH。若电 路无电容负载,可在电路中的负载电阻RL上并联一个小容量的电容(其值计算得出)。
3.放大器无输出信号故障可能出在:(1)信号发生器与放大电路的连接线开路或放大 电路与示波器的连接线开路。(2)电容C1、C2开路或电容C1极性接反。上述两种情况导致交流通路不通,输入信号无法通过放大器或无法把放大信号送到示波器。
4.放大器电压增益太低,故障可能出在:电容CE开路,使电路变为电流串联负反馈, 使放大倍数降低。
5.参考《模电》课本P7倒数第四行。
实验8 OTL功率放大电路的研究
1.克服交越失真的方法是给功率管加上一定的偏置使其工作于微电流的甲乙类状态,本电路由R1、R2、R3、RW3 及T4组成复合管的偏置电路(VBE扩大电路),给两对复合管提供一定偏置,使他们工作于微小的甲乙类状态,从而克服交越失真. 2.理论输出功率与实际测量功率有较大的误差,这是因为:
①功率管不能完全工作于极限状态,其有饱和压降;②为了消除交越失真,管子工作于微小的甲乙类状态,③电路中0.5欧姆2.4欧姆的限流电阻碍电阻消耗功率④所测的电流包括前置级和推动级。
分析功率、效率与负载的关系由公式4-18可知:输出功率与负载成反比. 由公式4-22和4-23可知:
理论上,效率与负载无关.效率约为78%.
从公式也可看出RL越大,ICQ越小,但从表1-6-2测量结果表明,负载越大,效率略有增加,这是由于2.4欧姆 限流电阻的存在。
3.当电路的静态电流和动态电流较大且相等则工作地在甲类状态。 当电路的静态电流和动态电流较小且不相等则工作在类状态。 4.自举电路的作用是提高中点电压从而增大输出电压。
实验10 模拟集成电路应用设计
课件问题回答:
1.当输入信号为直流分量,只有采用双电源供电才能满足要求,并且要求信号传输的各个路径不能有电容器。因为放大器的输入端的静态电位不能对被处理信号的输出端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放大器输入端静态时直流电位为零。
2.(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最大输出电压与电源电压有很大关系。电源越大,运算放大器的动态输出范围越大,但始终比电源电压略小。实验测得最大输出电压的峰峰值比电源电压小2V左右(放大倍数较小时),这是由于输出电压受集成块输出级三极管饱和压降的影响和取样电阻分压作用,因此峰峰值不可能达到VCC的值。
(2)最大输出电压与输入信号频率成反比,由《模电》课本P23的公式可知,SR是一个定值,当输入信号频率越高时,则最大输出电压越小。
(3)最大输出电压与负载成正比,负载越大,运算放大器的动态输出范围越大。
(选做题)用不同的信号源分别作为电路的两个输入电压,观察输出波形,可能会出现输出电压幅度与理论值不一样或者波形不能稳定的情况。原因:两个信号源存在一个相位差。(可作图描述)
若是一个同相的信号,则有:VO3(0.9Sinwt)2(0.6Sinwt)1.5Sinwt (1) 若存在一个相位差,设相位差为,则有:
VO3(0.9Sinwt)20.6Sin(wt)
2.7Sinwt1.2Sin(wt) (2)
只有当2n时,才和上式(1)结果相同。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九
《实验报告纸 基本测量》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日 期 200 年 月 日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仪器名称、型号、参数、编号) 三实验原理(原理文字叙述和公式、原理图)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 六.实验结果 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 八.思考题
测量实训结果与分析篇十
《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实验报告》
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数字式频率计的工作原理; 2 熟悉并掌握各种频率测量方法;
3 理解频率测量误差的成因和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分析测量误差; 2用虚拟频率计测量频率。
三、实验仪器及器材
1信号发生器 1台 2 虚拟频率计 1台 3 示波器 1台 4 UT39E型数字万用表 1块 四、实验要求
1 查阅有关频率测量的方法及其原理;
2 理解示波器测量频率的方法,了解示波器各旋钮的作用; 3 了解虚拟频率计测量的原理;
4 比较示波器测频和虚拟频率计测频的区别。
五.实验步骤
1 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
用信号发生器输出Vp-p=1V、频率为100Hz—1MHz的正弦波加到示波器,适当调节示波器各旋钮,读取波形周期,填表3-1,并以信号源指示的频率为准,计算频率测量的相对误差。
操作步骤:
1、将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用线连接好。其中CH1为输出通信,设置信号发生器为正弦波,输出Vp-p=1V,起始频率为2Hz,观察并记录各个信号的频率,周期和测量误差。
2、保持幅度不变,改变输出频率,最好设置为2Hz—100MHz之间,同样计算并记录频率,周期,和测量误差。如下表:
分析结果:
如上表,我们发现,当频率从2Hz—100MHz之间变化时,其相对误差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当频率为特别小或者特别大时,误差相对会比较大一些。如上表的2Hz和100MHz。原因在于,当频率特别小的时候,受到的外界干扰信号影响对其比较大,相当于把原信号给淹没了。当频率特别大的时候,高频干扰同样会对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 用虚拟频率计测量频率
用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信号作为被测信号,送到DSO2902的CH-A1通道,按表3-2进行实验。并以信号发生器指示的频率为准,计算测频误差。
操作步骤:
1、连接线路:连接数字存储示波器到测试电路, 有二个标准的BNC探头,每个探头对应一个模拟通道,有一个逻辑POD盒连接在主机上,并有一系列迷你夹子连到POD盒上,在示波器探头一端有一个可插拔的探测夹和一鳄鱼形状的夹子接地。
2、将示波器设置为正弦波,幅度Vp-p=1V,频率为1KHz。 3、找到电脑上的虚拟频率计软件并打开该软件,然后安装硬件安装向导。安装完成后在软件的显示区可以看到正弦波形。取消CH2通道信号显示在屏幕上的选项。将波形调整至最适合测量的状态,读取频率显示器上的显示频率和周期。
4、改变示波器输出信号的频率,调整显示参数,(特别注意采样速率的选取)将波形调整至最适合测量的状态,读取频率显示器上的显示频率和周期。如下图:
此图为100Hz的参数调整和波形。 5、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如上表,从实验数据表面可得,测量得到的频率相对误差和用示波器测量呈现的规律一样。频率特别低时和特别高时的误差最大。相比于示波器所测量所得到的误差而言,虚拟计数器所测量的误差要小一些。原因有系统误差也有粗大误差的影响。示波器的测量精度本身就不如虚拟计数器。
3 用UT39E型数字万用表测量频率
用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信号作为被测信号,用UT39E型数字万用表测量频率,按表3-3进行实验。并以信号发生器指示的频率为准,计算测频误差。
操作步骤:
1、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数字万用表测量线相连接。
2、选取最接近于被测信号的档位,测量信号并读取实验数值写入下表。
表3-3 UT39E型数字万用表测频实验
观察上表,可得出与上述一样的结论。频率特别低时测量所得的误差最大。由于万用表的量程不够我们只能测量20KHz之内的信号频率。这也反映了万用表的局限性。测量1KHz时,用示波器和虚拟频率计测量均无误差,而万用表仍然存在误差,这说明万用表的测量相比前者精度最低。
六.思考题
1 理解电子计数器测频原理,测频误差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计数器的测频原理如下图所示:
误差来源:1、量化误差2、触发误差3、标准频率误差 表现在实验中的因素有:1、采样频率;2、信号触发频率 2 示波器测频和频率计测频有何区别?
答:示波器测频率时被测频率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这样测量所得的准确度才高。
频率计测量时直接测频率时,被测频率fx愈低,则量化误差愈大;测周期时,被测频率fx愈高,则量化误差愈大。 七.实验报告要求
比较示波器测频和频率计测频的特点; 答:示波器:工作频率范围宽, 适应于测试快速脉冲信号,但是适合测量频率100Hz—10MHz左右。
虚拟频率计:测量精度相比于示波器高一点,适合测量的频率宽于示波器要求测量的频率。 八.注意事项
1 实验前要充分预习,熟悉有关测量误差、示波器和频率计的知识; 2 实验开始前先打开仪器电源预热,中途一般不要关闭电源。 九、实验心得:
1、实验室用的通用计数器具有测量频率和测量周期两种测量方式。
2、使用虚拟仪器测量频率时,我们组出现了波形一直在跳动的情况。为此,我们通过调节参数,改变测量方式等渠道,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电源不准确。
3、使用虚拟仪器测量频率时,采样速率的选取取决于根据我们所要测量的频率。理论上应该是我们所要测量频率的2倍。实际上我们一般要选取5倍以上,这里我们选取10倍被测频率。
4、万用表是三种测量方式里面误差最大的测量方式,因此我们要测量频率时最好不用其测量。
5、如果出发点是研究某个信号的特性,最好选取一个比较适中的频率,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这样才能提高准确度。
上一篇:见习报告开头怎么写
下一篇:环境监测报告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