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报告】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一
《人员流失率分析报告》
五分厂人员流失率分析报告
一、 目的
1、通过对员工流失率分析,掌握年度员工流失整体情况及规律。 2、对员工离职原因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员工真实的心理状态。
3、为公司改进管理和政策调整提供参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凝聚力,保证公司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 员工离职信息分析
1、 分厂每月流失情况统计
根据2013年1-7月O类员工离职人数统计来看,离职人员共计2929人,离职率202.97%,比例非常之高。同时很明显的看出2.3月两个月离职人员最多。主要原因为2~3月是传统的春节时期,外地员工普遍想要回家过年,在无法请出长假的情况下,同时就公司本身情况长期招工,工龄奖方面也不足以吸引员工,所以就选择辞职,有些员工过完春节可选择再回来重新入职。节后各单位都大量招工,员工可选择性多,相对来说稳定性差。就离职原因图表可以看出离职人数中招聘未报到人数占48.51%,自动离职15.64%,这两项非正常离职人员共占比64.15%,所以不成功的招聘是员工流失的最大隐患。如果从员工选聘这一入口把好关,起到过滤层的作用,可为降低人员流失率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 离职员工在职年限统计
从以上两个图表可以看出,入职1-12个月正常离职人数最多,自离员工从图标上看1个月内的新工自离人员最多。
三、 离职原因分析
忠诚源自于满足,入职1-3月的员工处于稳定期, 3-12月处于离职潜伏期,这两个阶段的员工如果没有完全融入公司,没有归属感及满足感,极其轻易的就会选择离职,根据正常离职人员面谈表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1)外地员工较多,年轻员工因结婚或回家盖房等个人原因而导致辞职;(2)因分厂上半年生产任务比较繁重,部分员工无法适应而离职;(3)培训机会少,在重复的岗位上觉得个人发展受限。
自离员工主要有以下三点:(1)实习生,根据实习生座谈会分析自离主要原因为招聘时宣讲跟实际工作出入较大,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实际情况而选择自离。(2)部分为在公司其他分厂自离过几次人员,因生产人员压力,不得已招聘这些存在不稳定因素人员。
(3)对新员工关注度不够,很多新员工直接分配至车间后给予的关心及指导不够,有些因为不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同时对环境陌生,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辨别出应该跟谁反映,所以选择自离。 四、 建议解决方案
1、 成功招聘,目前分厂招聘途径主要有校企合作、中介介绍、社会招聘、内部介绍,其中内部介绍人员最为稳定。
A. 对实习生的招聘宣讲,尽量以事实为依据,避免由校方直接
跟学生宣讲,夸大企业实际情况。让实习生期望值太高,实际到达工厂落差太大选择自离。
B. 中介介绍人员过来后必须经过二次严格塞选,因为为获取最
大利益,在招聘过程中,夸大其词,同时对人员情况方面根本不做了解就推荐至工厂。
C. 社招人员。目前入职登记表要求仅对姓名、年龄、身份证、
家庭成员和紧急联系人几项做要求填写,其余部分可随应聘者自愿。这对通过入职表根本无法塞选。同时招聘人员与应聘者缺少必要沟通,要求今后招聘在入职表填写上有工作经历的必须填写完整,如果在工作经历上在职时间短或者出现空白期等等需多问应聘者实际情况,排除掉稳定性差员工,对于其他不合格人员委婉拒绝入职。同时在办理入职手续时发现在奥马各分厂自离过两次以上人员拒绝入职。
2、培训,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A. 新员工培训,人事综管科严格落实新工三天入职培训方案,,
工艺科月底前编制新老帮带规定,解决新员工工作上问题。 B. 员工在职培训,生产科在本月底前制定生产方面储备管理人
员方案,完善内部提拔程序和制度,让员工看到晋升的希望。鼓励多方面发展学习,做好平时岗位技术培训,在招聘质检员等职位时,优先在内部招聘,各部门在员工调动时应最大程度给与支持。
3、细节方面改善,因为员工绝大部分吃住公司,应给与家一般的温
暖
A. 人事综管科在本月底前完成五分厂新员工入职指南的编制,
在生活上最大程度的方便新员工解决问题
B. 每月举办生日聚会,发放小礼品。
C. 每月评选优秀员工,予以奖励,树立其他员工学习榜样。 D. 离职员工回访,鼓励正常离职的优秀员工,再回公司。
附
五分厂2013年1月-7月离职明细表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二
《员工流失率分析报告》
员工流失率分析报告
一、 概述
1、 员工离职和员工流失率的概念
员工离职:公司管理、技术人员的离职
员工流失率:本年度公司离职的员工人数/本年度平均员工人数x100%
2、 员工离职的利弊及员工流失率数据
员工离职的利:
员工离职是每一个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流动是有益的,比如可以减少冗员,激发公司内部适当的竞争,增加工作效率,为其他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还能引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活力。
员工离职的弊:
员工离职率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特别是企业主动离职情况增加时,则会对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骨干人员的流失或普通员工短期内大量离职,不仅会对公司目前开展的工作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工作气氛,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有关员工流失率数据:
从网络提供的资源了解到,近几年的中国本土企业人员平均流失率为17.9%,而大部分企业理想的流失率为5%-15%,这表明流失率过高固然会为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流失率过低也并非好事。 二、 河北华恒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有关员工离职信息分析
我们主要从离职员工的流失率、员工归属地(所在部门、区域、产品线)、职务、离职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员工流失率结构及职务级别结构分析
根据公司2013年度员工的离职情况统计显示,公司员工离职人数为228人,其中员工主动离职(主动流失)的人数为214人,因员工本人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未达到公司用人部门要求由公司辞退的14人,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比率约为15:1,员工主动流失率偏高。
员工流失率统计表分析显示,公司员工平均流失率为51.81%,结果非常惊人,其中培训部、无线工程部流失率普遍大于公司平均人员流失率,达到80%以上,业软工程部、网络工程部的人员流失率较小。
在工程部的离职员工中,担任区域经理和产品经理职务的员工为中层管理人员,其他为一般员工。目前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比例为1:13.28,在工程部离职员工中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的比例为1:68.3,由此可见,一般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离职比例占离职员工的大多数。
表2.2离职员工职务级别结构分析(培训部)
公司培训部目前学术和市场的比例为1:1.22,在培训部的离职员工中学术和市场的比例为1:2.4,学术和市场的流失率基本上保持平衡。
分析:通信行业的竞争,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大。销售市场的竞争,引起对销售人才的竞争。此类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信息接触面大、掌握较多的市场资源(例如客户、网络、媒体资源等)更有机会从工作中接触并发现个人认为更有前景和竞争力的行业或企业。
目前员工离职的高峰发生在俩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员工进入公司的初期,一个新员工在今日公司一年左右的时间最容易出现波动,因为他在加入公司前对公司会有一个期望或一个理想的模式,进入公司以后可能会感觉公司的现实和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或者他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或工作不适应(例如不能适应长期出差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不符合个人期望值等),在这种情况下,人容易产生浮躁或彷徨,外界稍有刺激会内部突有不顺,员工很容易离职。另外一个时期通常会发生在服务年限2年左右,经过几年的工作,员工积累的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自身的价值提升意识增强,这个时期如果员工看不到职业发展的机会,或者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不能更好的解决(例如补助发放不及时、工资补助克扣不明确、保险问题、不适应公司相关制度的改革等),他们会很容易离开。
另外,在离职员工中,不乏公司关键员工。公司的关键员工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他们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企业的价值,工作上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因此他们对于所从事的专业的忠诚往往超过他们对公司的忠诚。 (2)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就业饭碗,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渴望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来更新知识。 (3)他们的成就欲望很强,愿意接受具有更多权限的工作,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他们希望到更多的优秀企业中去学习新的知识,累计更多经验,他们会选择自身的流动来实现增值。 2、员工归属地分析
表3.1按部门、所在区域划分
表3.2.1按产品线划分(无线工程部)
3、离职原因分析
(1)地域原因(列第一位,共89人,网络工程部16人、无线工程部72人、业软工
程部1人),主要为长期出差。
(2)个人职业发展(列第二位,共68人,培训部12人、网络工程部20人、无线
工程部33人、业软工程部3人),主要是对现岗位或职业的发展空间不明确,员工自我发展无信心、员工已经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了或跳槽到其他企业可以实现自我增值。 (3)对岗位不满意(列第三位,共37人,无线工程部),主要是对所从事的岗位职
责不明确、工作安排的随意性(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明、人为地加强了工作强度)、工作内容与专业或经验不相符、领导与员工沟通少、工作环境与期望相差太大 (4)家庭原因(共10人),主要是个人生活、夫妻、父母的照顾等,部分受“地域因素”的影响
(5)薪酬福利不满意,主要是指对公司现行的薪酬福利体系不理解或不认同、对每个月所拿到的实际工资数不满意(特别是试用期)、认为绩效考核受认为因素影响较大、对公司无医疗保险及补助发放不及时等
(6)其他,遭客户投诉、违反组织规定、拒绝工作安排等
分析:员工离职时企业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可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正常工作的展开、在职员工心态的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人事政策的调整等)。影响员工离职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时只是某一个关键因素就足以使员工离职,而多个情况下则是多个因素的复合作用导致。
对员工来说,到一个企业中来,一方面是谋生所需,更深一层次来讲,也是希望找
到一个事业的平台。通过组织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一个合适的岗位,其工作本身就可以对员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就地域原因而言,大部分员工不能适应长期出差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新员工(工程部),因此,要从人员选用的最开始阶段控制此原因的影响。另外,部门员工和直接负责人之间以及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对新员工进行岗位指导,让员工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近期再对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也表明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员工渴望自己的负责人能够经常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包括技术层面的,包括生活层面的各种活动。拉近员工之间,员工和直接上级之间的距离。
刚进公司的员工最初的动机往往是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一旦薪酬福利达不到期望就容易产生离开的倾向,而老员工更重视自身的福利,例如保险、公积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等问题。员工职业发展的途径,通常是从低级的岗位或职务向高级的岗位或职务升迁,从简单的工作向复杂的工作过渡,或从不喜欢的岗位向喜欢的岗位过渡,以寻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如果员工发现他在企业中无法实现其职业规划的目标,他就可能因“个人职业发展”、“对岗位不满意”等原因跳槽到其他企业。
上述离职原因仅仅是通过离职员工填写离职表和离职访谈得到的简单了解。离职员工通常会避免说出离职的真正原因,因为员工已经要离开公司,谈论对公司的不满之处,他们会认为是弊多于利。许多人会随便找一个理由(例如长期出差、家庭原因等),只求离职过程容易一些,因此,上述的离职数据不一定正确,但其中不乏有借鉴之处。
三、员工离职背后隐藏着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对员工离职的简单分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司在管理过程中的某些问题。
1、从某种角度讲,公司在招人的时候就埋伏了这方面的隐患。在招人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通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用人部门招人的计划往往会大于人力资源部预期的配置数额 ,但是最终确定的招人数量及招人决定权的依然是用人部门,且用人部门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对所应聘的人员期望值、求职动机等考察的重视程度不够。
2、公司的部分中层领导人员在领导能力和管理艺术方面欠缺,在维持团队正常运作的控制能力表现不足,在团队建设方面付出的精力不够,部分员工的离职不是针对公司不满而离职,而是对主管不满意而离职。
3、工作设计或岗位设计不合理,且实际工作中岗位职责不明确不到位,出现苦乐不均、工作压力过重的现象。目前,用人部门往往是根据业务的紧急、岗位人员急缺的现状或其他因素先行做出人员轮岗或岗位调整,然后以“工作联络单”的形式报人事部门按已确定的内容办理调岗手续,有时甚至没有和员工提前沟通了解员工个人想法。此举造成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岗位职责边界不清晰,额外增加员工的工作强度,长此以往,员工不能明确个人岗位发展目标而选择离开。
4、公司的薪酬政策设计与员工对薪酬的心理认知程度有差异。认为浮动薪酬比例
大,绩效考核制度不理解等(例如无线站点实施管理部以开站多少考核绩效),使员工难以接受。
5、对员工个人发展的激励机制及执行力度欠缺。
6、问题不一定是在留人的技巧方面,现在人事部门一般是在人员发生非正常流动的时候才找其谈话试图留人,即使留住了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工作相对被动。因此,部门各级负责人应积极参与到团队的建设中来,重视了解现有的员工,了解员工选择待在公司的原因,将个人发展和公司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赢”
四、 如何正确处理员工离职、培养员工忠诚度、保持合理的员工流失(建议)
1、 首先应该从人才的选拔阶段入手。
健全、合理、良好的招聘机制会培养出员工的忠诚。招聘过程中,应该把招人和留
人结合在一起,对其性格、价值观、求职动机、期望值做充分的了解,排除只重视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行为。
同时在招聘过程中要注意面试的技巧,慎承诺、重兑现。当公司出现急缺岗位招聘
时,对工作经历、经验较丰富的或能力较好的人员提出的薪酬、职务或其他条件的要求时,面试官在未讲清楚公司及工作的情况,在不能确保公司能够提供某些条件时而给予了较含糊的答复,一定程度上被求职者牵制(求职者误认为是一种承诺,例如培训中心和公司总部的公休情况不一致却对求职者承诺正常公休的情况)。一旦员工进入公司后,实际状况和期望值有差距,员工会有一种被欺骗感,整个公司的形象也会在员工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如不及时沟通弥补,员工会逐渐对公司失去信任感,直至流失。相反如果让求职者充分了解公司及工作的真实情况后进入公司,我们再对其提供某些条件的满足,这样员工会感觉公司不断的关注他,支持公司,这样在公司中他就会拥有一种成就感,对公司的忠诚度自然就会提高。
2、提升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办事处主任的领导艺术和能力,加强中层管理者的优胜劣汰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是全公司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需
要公司各级负责人的共同关注。
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办事处主任是员工接触最频繁的直接领导,其行为不仅影响
到部门工作的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公司应加大中层管理者领导艺术和能力的培训力度,在提升中层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意识及素质的前提下,使其自觉的履行领导职能,恰当分工、协调管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拓展联系等和谐的统一。
同时在中层管理这中,应适当推行优胜劣汰,对部分不合格的岗位管理者进行岗位
考察淘汰,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
专业人才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在公司呆的时间越长并不代表管理能力的提升,
公司对中层管理者的选拔不仅仅是对其专业、业务能力、经验程度的认可,而同时应对提拔人的领导岗位任职资历、具备领导的艺术和能力、领导团队的意识形态等进行多方位的考察。许多员工把薪酬的增长同等于职务的晋升,事实上许多提拔的优秀员工如从提升技术等级或其他方面的考虑可能会比在职务上晋升更合理,更有利于团队的建设。
3、完善的沟通机制,架构良好的沟通平台,处理好工作中的关系。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三
《2011年人员流失率分析报告》
2011年人员流失率分析报告
一、人员流失率现状
(一)在职人员
据统计,本年度(截至10月)共有离职人员82人,退休人员7人,离职率达到10.88%。具体数据见下表:
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离职率为1.39%,一线员工离职率为
6.94%,根据四五规划的目标,一线员工流失率应控制在5%以内,依目前的员工流失率来看,已经超出目标1.94%。
据统计,离职人员中72%为超市员工,14%为各商场营业员,7%为安保员,7%为百货类收款员,从比例看,超市员工流失率较高,员工离职原因除了公司层面的,还有员工个人层面的。根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员工因为身体欠佳,劳动强度大,薪酬低,以及家庭因素影响而离职。
(二)直销员
本年度(截至10月),共计181名直销员离职,离职率为15.5%,归纳其离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年龄普遍偏小,本身对工作不为看重,自身不稳定而辞职。一部分直销员的年龄太小,都是刚刚成年,才踏入社会,还没有从学校生活中转变过来,对工作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或是管理严格而感觉不自由等原因而离职。
2、因为工作时间太长、家住太远而辞职。一部分由于居住地离公司太远,交通不便利等客观原因,被迫离开。
3、因为工资待遇方面等问题而离职。在薪水和福利方面感觉不满意,认为自己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而离职。
正常的员工流动有利于避免企业经营与管理僵化,给企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新鲜血液,有利于员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反之,过多的员工流动则导致了员工的流失,员工流失率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会影响组织的稳定,企业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因此,针对员工流失率问题,人力资源部应将此提到2012年的议程上来。
二、解决方案
1、不成功的人员选聘为日后的员工流失留下了隐患。如果从人员选聘这一入口就把好关,起到“过滤层”的作用,“淘”进合适的人才,在成功选聘人才的同时,又能保持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降低员工流失率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给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当年共产党靠开会赢得天下,当今的企业靠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3、切实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在现阶段,工作仍是大多数员工谋生的重要手段。既然是谋生,员工就不得不考虑收入问题,当员工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时候,且工资低于同行业水平时,离职就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了。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四
《制造型企业员工流失率分析报告-完整版》
2010年员工流失率分析报告
一、调查分析的目的
1、通过对员工流失率分析,掌握年度的员工流失整体情况及规律。
2、对员工离职原因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员工真实的心理状态。 3、为公司改进管理和政策调整提供参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凝聚力,保证公司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员工离职信息分析 1、每月流失情况统计:
根据公司2010年每月离职人数统计情况来看,公司员工离职人数为239人,离职率为9.7%,基本处于正常水平。通过每月离职人数折线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离职人数最多的2个月是3月(31人)和8月(27人),离职人数最少的是5月(11人)和6月(10人),流失率折线图也基本吻合这样的规律。之所以会有这样规律性的变化,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2~3月是传统的春节时期,外地员工普遍想要回家过年,在无法请出长假的情况下就直接选择了辞职,而且这段时间他们也拿到了上一年的年终奖金,所以一般会选择在这段时间辞职回家去。而5、6月的低谷和7~8月的高峰则是因为每年半年奖都是7月发放的,所以很多原本5、6月就想要辞职的员工都会熬到7月拿到半年奖后再走,再加上7、8月份天气炎热,车间的环境相对比较艰苦,很多人就集中在7、8月份选择辞职,所以就造成了5、6月的低谷和7、8月的高峰这样的情况。
2、各部门流失率统计:
各部门员工流失率统计表显示,虽然文化部流失率最高,达到25%,但由于该部门平均人数只有4人,实际上只有1个人离职。其次是品质管理部(15.9%)、总装车间(13.5%)、设备管理部(13%)、机加车间
(10.2%)都超过了公司的平均流失率9.7%。
如果按离职人数统计,总装车间离职最多,有115人离职,其次是机加车间,有49人离职,然后是冲焊车间21人。可以看到由于车间员工基数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比较辛苦单调,所以离职人员相对较多。总装、机加、冲焊、电机、铸造5个车间离职人数的总和就占了全公司离职人数84.1%,基本上符合制造型企业的特点。
三、离职原因分析:
根据员工的辞职报告、车间工作联系单、离职人员面谈及2010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我们把员工离职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主要离职原因有以下几条:
(1)因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近年来物价上涨较快,员工收入增长被物价上涨抵消,而周边企业涨薪幅度较大,对我公司员工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公司的薪酬不再具有优势吸引力而导致部分员工离职。 (2)外地员工较多,年轻员工因结婚或回家盖房等个人原因而导致辞职。
(3)因公司产业结构决定公司上半年生产任务比较繁重,部分员工无法适应而辞职。
分析:员工离职时企业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可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正常工作的展开、在职员工心态的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人事政策的调整等)。影响员工离职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时只是某一个关键因素就足以使员工离职,而多个情况下则是多个因素的复合作用导致。
对员工来说,到一个企业中来,一方面是谋生所需,更深一层次来讲,也是希望找到一个事业的平台。通过组织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一个合适的岗位,其工作本身就可以对员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刚进公司的员工最初的动机往往是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一旦薪酬福利达不到期望就容易产生离开的倾向,而老员工更重视自身的福利,例如保险、公积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等问题。员工职业发展的途径,通常是从低级的岗位或职务向高级的岗位或职务升迁,从简单的工作向复杂的工作过渡,或从不喜欢的岗位向喜欢的岗位过渡,以寻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如果员工发现他在企业中无法实现其职业规划的目标,他就可能因“个人职业发展”、“对岗位不满意”等原因跳槽到其他企业。
现在新一代的打工者更看重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和休息时间,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更多的从个人角度出发,追逐经济收益和个人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发展过快,企业文化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较低。
另外,部门员工和直接负责人之间以及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对新员工进行岗位指导,让员工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近期再对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也表明了,大部分员工渴望自己的负责人能够经常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包括技术层面的,包括生活层面的各种活动。拉近员工之间,员工和直接上级之间的距离。
上述离职原因仅仅是通过离职员工填写离职申请表和离职访谈得到的简单了解。许多离职员工通常会避免说出离职的真正原因,因为员工已经要离开公司,谈论对公司的不满之处,他们会认为是弊多于利。许多人会随便找一个理由(例如长期出差、家庭原因等),只求离职过程容易一些,因此,上述的离职数据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其中不乏有借鉴之处。
四、员工离职背后隐藏着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公司的部分中层领导和基层管理人员在领导能力和管理艺术方面欠缺,在维持团队正常运作的控制能力表现不足,在团队建设方面付出的精力不够,管理方式简单粗暴,部分员工的离职不是针对公司不满而离职,而是对主管不满意而离职。
2、现在公司里外地员工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给外地员工安排过年回家探亲的假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在每年的春节时期都会有大批外地员工辞职返乡,造成很多无谓的人员流失。
3、公司的薪酬政策设计与员工对薪酬的心理认知程度有差异。认为浮动薪酬比例大,绩效考核制度不理解等,使员工难以理解而产生疑虑。
4、对员工个人发展的激励机制及执行力度欠缺。
5、问题不一定是在留人的技巧方面,现在人事部门一般是在人员发生非正常流动的时候才找其谈话试图留人,即使留住了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工作相对被动。因此,部门各级负责人应积极参与到团队的建设中来,重视了解现有的员工,了解员工选择待在公司的原因,将个人发展和公司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赢”。
五、如何正确处理员工离职、培养员工忠诚度、保持合理的员工流失(建议) 1、首先应该从人才的选拔阶段入手。
健全、合理、良好的招聘机制会培养出员工的忠诚。招聘过程中,应该把招人和留人结合在一起,对其性格、价值观、求职动机、期望值做充分的了解,排除只重视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行为。 2、提升中层领导和基层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加强管理者的优胜劣汰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是全公司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需要公司各级负责人的共同关注。中层领导和基层管理者是员工接触最频繁的直接领导,其行为不仅影响到部门工作的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公司应加大对他们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在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意识及素质的前提下,使其自觉的履行领导职能,恰当分工、协调管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拓展联系等和谐的统一。
3、完善的沟通机制,架构良好的沟通平台,处理好工作中的关系。
建立横向与纵向的沟通机制能最大限度的缩短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起到激励的作用,主管领导通过对员工的沟通,强化员工的积极行为,激励员工向组织目标前进。同时沟通有利于员工的情绪表达,为员工提供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良好的沟通环境,还能起到员
工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使其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者,员工彼此学习,相互提高,增进人际关系的交往。 4、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将诚信、合作、责任、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引导、灌输、示范及融入制度,继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并在各种培训和集体活动中不断的强化,使员工真正在心里认同我们的企业文化。 5、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方式,完善激励机制的导向性。
从员工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员工对公司提供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的激励方式将会非常有效,适当扩大奖励的幅度,避免员工产生罚的多,奖的少或基本没有的想法,另外,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动机和对工作报酬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激励方式缺乏针对性的漏洞。所谓以事业、情感和待遇来吸引和留住员工,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我们应该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结合起来,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造成对员工情绪的影响。
6、改善薪酬结构、适当提高薪酬待遇。
根据公司的效益和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合理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保持公司薪酬的优势吸引力,从而减少员工的流失。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部通过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原则性,达到为其他部门及公司员工提供、满足各项人事服务的同时也增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六、离职分析数据依据:
1
2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五
《2011年度人员流动分析报告》
2011年度XX公司人员流动分析报告
目 录
一、概述
1.1人员流动分析报告的目的
1.2概念与意义
1.2.1人员离职率
1.2.2人员新进率
1.2.3人员流动率
二、公司总体人员流动分析
三、公司人员离职与司龄的分析
四、人员流动组织结构分析
4.1人员离职组织结构分析
4.2人员新进组织结构分析
五、员工流动背后的问题诊断
5.1招聘环节的问题
5.2公司管理者的问题
5.3工作设计或岗位设计的问题
5.4薪酬政策与奖罚政策的问题
5.5企业文化的问题
5.6用人、育人、留人的问题
六、尾声
一、概述
1.1人员流动分析报告的目的
通过对2011年度人员流动分析,采取公司和职能部门作为两条分析主线,采用离职率、新进率、流动率三个分析指标,从月度、年度、司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全方位的分析员工流动情况,深入发掘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将此作为2011年度的人力资源工作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排除隐患。
1.2概念与意义
1.2.1人员离职率
【定义】
离职率是指在统计周期范围内,离职总人数与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自行离职、公司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累计在册人数是指在统计周期范围内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期初员工数量加上周期内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期末员工数量与周期内离职人员之和。
【公式】
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100%
【意义】
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1.2.2人员新进率
【定义】
人员新进率是指在统计周期范围内,入职总人数与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
【公式】
新进率=入职总人数/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100%
【意义】
新进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活力的一个指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适当的新进比率以优化内部人员整体素质。该指标往往与人力资源策略和离职率一起综合分析。
1.2.3人员流动率
【定义】
流动率是指统计周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与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该指标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
【公式】
流动率=(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累计在册人数
【意义】
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
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一线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事务性工作人员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二、公司总体人员流动分析
根据公司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公司总体月度各项人力数据(见表1)统计
图1
图
2
图3
2011年度公司人员流动月度各项数据分析,从公司月度人员流动各项指标(见图1)显示,公司月平均离职率为12.4%,月平均新进率为12.1%,月平均流动率为24.5%。其中,流动率在三月达到峰值为50.6%,七月次之为42.3%,在十月达到谷值为5.7%;离职率在七月达到峰值为22.4%,在十月达到谷值为3.3%;新进率在三月达到峰值为34.6%,在十月达到谷值为2.4%。
从公司月度人员流动数据(见图2)显示,公司月平均离职人数为18人,月平均入职人数为18人,月平均流动人数为36人。其中净流入人数(即入职人数-离职人数)在三月达到峰值为30人,在一月达到谷值为净流出12人,八月次之为净流出10人;离职人数在七月达到峰值为36人,在十月达到谷值为4人;入职人数在三月达到峰值为56人,在十月达到谷值为3人,1月次之为4人。
从公司人员月度平均在职人数(见图3)显示,公司月平均在职人数为121人。其中,在四月达到峰值为133人,在二月达到谷值为105人。
【分析】
公司全年的人员配置基本处于一个不饱和的状态,其一,是因为外界环境造成人员配置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其二,是公司内部产量的上升,对产能需求带来的用工需求;其三,是公司各部门因人员差异、公司环境、部门负责人等因素,使得部分部门人员流动频繁,全年流动总人数(即全年流入与流出人数之和)达424人,而一直处于一个需求状态;其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岗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造成长期缺岗现象。因此,最终使公司感觉到人员供需无法得到满足。
2011年度人员的入职人数(见图1,图2)相对较多的月份是二、三、五、七月份,入职人数都在20人以上,三月更是达到了56人之多,离职人数除九、十、十二月,其他9个月离职人数都在15人以上,其中三、五、七、八月更是每月离职在20人以上。从净流入人数的角度结合公司月度在职人数(见图3)观察,第一、四季度,人员比较紧张,一季度是由于处于年前年后阶段,人员流动率尽管不高,但是在本身就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对公司生产却造成很大影响,而四季度是因为年底入职人数急剧下降,并且离职人员很多会选择年后工作而导致,而四、五、六、七月尽管流动率很高,但是流入和流出相对稳定,使得人员在整体配置上也相对稳定,但是如此高的流动率,对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公司人员离职与司龄的分析
图4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六
《2013年员工流失率分析报告》
2013年员工流失率分析报告
一、调查分析的目的
1、通过对员工流失率分析,掌握年度的员工流失整体情况及规律。
2、对员工离职原因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员工真实的心理状态。
3、为公司改进管理和政策调整提供参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凝聚力,保证公司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新进员工人数信息分析
根据公司2013年每月新进人数统计情况来看,公司员工平均每月新进28人。新进人员最多出现在3月(48人)和7月(49人),之所以会有这样不规律的变化,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1-3月是传统的春节时期,部分外地员工因回家路途较长而假期短,会申请延假或者索性不回厂上班直接在家乡另外工作,因而,工厂在3月会出现用工慌,急于招工进厂缓解生产压力。7月份天气炎热,车间环境较艰苦,部分员工会选择离职,因此,工厂也会加大招聘力度招揽工人进厂。
三、员工离职信息分析
根据公司2013年每月离职人数统计情况来看,公司员工平均月离职人数达21人,平均月离职率达5.68%基本处于正常水平。通过每月离职人数折线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离职人数最多的3个月是1月(33人)、6月(30人)和10月(30),离职人数最少的是2月(6人),离职率折线图也基本吻合这样的规律。之所以会有这样不规律的变化,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1-3月是传统的春节时期,外地员工普遍想要回家过年,在无法请出长假的情况下就直接选择了辞职,而且这段时间他们也拿到了上一年的年终奖金,所以一般会选择在这段时间辞职回家。另外,6月跟10月的小高峰则是因为6月份天气开始炎热,车间的环境相对艰苦,很多员工集中在这月辞职,10月则是哈尼族的“十月年”,在厂的大部分哈尼族员工集中在这月辞职回家过年,所以造成6月跟10月出现小高峰的情况。而2月的低谷则是年终奖在这月发放,所以很多原本年中就想要辞职的员工都会熬到年底拿完年终奖再辞职回家。
2、各部门流失率统计:
各部门员工流失率统计表显示一车间木工部离职人数最多(33人)其次是二车间木工部(25人)跟二车间涂装部(25人),可以看到由于车间员工基数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所以离职人员相对较多。车间12个部门离职人数的总和就占了全公司离职人数86.3%,符合车间员工离职基数的波动规律。
综合四份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必须在2013年底盘点好今年人数,计划好来年各岗位需招聘的人数跟具体要求,2014年1月开始着手开展招聘工作,做到未雨筹谋应对2014年的生产需求以免重演过去用工慌的惨痛经历。三、离职原因分析:
根据员工的辞职报告、离职人员面谈及2013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我们把员工离职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主要离职原因有以下几条:
(1)因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近年来物价上涨较快,员工收入增长被物价上涨抵消,而周边企业涨薪幅度较大,对我公司员工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公司的薪酬不再具有优势吸引力而导致部分员工离职。
(2)在厂的哈尼族员工较多,每年哈尼族的“十月年”必定有大部分哈尼族员工因难以请到长假的情况下辞职回家过年。
(3)每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的月份,车间条件较艰苦,导致部分员工离职寻找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4)加班时间较长,员工劳动强度较大。
上述离职原因仅仅是通过离职员工填写离职申请表和离职访谈得到的简单了解。许多离职员工通常会避免说出离职的真正原因,因为员工已经要离开公司,谈论对公司的不满之处,他们会认为是弊多于利。许多人会随便找一个理由(例如回家建房子、家人生病等),只求离职过程容易一些,因此,上述的离职数据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其中不乏有借鉴之处。四、如何正确处理员工离职、保持合理的员工流失(建议)
1、提升中、基层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加强管理者的优胜劣汰管理。
中层领导和基层管理者是员工接触最频繁的直接领导,其行为不仅影响到部门工作的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公司应加大对他们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在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意识及素质的前提下,使其自觉的履行领导职能,恰当分工、协调管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拓展联系等和谐的统一。2、完善的沟通机制,建立公司与员工之间有效的交流渠道。
加快成立“福利委员会”,重启意见箱,倾听员工的声音,对员工的投诉与纠纷进行及时的处理,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团队的融洽关系和人心的稳定性。3、改善薪酬结构、适当提高薪酬待遇。
4、改善宿舍环境与提高饭堂的伙食条件,让员工对公司产生家的感觉跟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员工对公司的依赖感跟忠诚度。
5、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方式,完善激励机制的导向性。
从员工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员工对公司提供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的激励方式将会非常有效,适当扩大奖励的幅度,避免员工产生罚的多,奖的少或基本没有的想法,另外,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动机和对工作报酬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激励方式缺乏针对性的漏洞。
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的员工休闲娱乐设施,不定期的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3、加强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企业通过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跟综合素质,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并沉淀成积极的企业的文化。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七
《员工流失分析报告》
小可楼酒店员工流失分析报告
——员工流失原因、 影响及对策分析
人事部:贺红兵
经过本人近半个月的调查和统计员工流失的基本情况如下:小可楼自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1月18日止,酒店员工一共流失279人,流失率占总平均人数的43.39%,行政部员工流失9人,流失率占本部门平均人数的23.07%,太仓店员工流失20人,流失率占本店平均人数的35.08%,海王店员工流失64人,流失率占本店平均人数的58.18%,海鲜店员工流失59人,占本点平均人数的44.02%,城北店员工流失员工84人,占本店平均人数的64.61%,吴江店员工流失员工2人,占本店平均人数的3.6%,珠江店员工流失19人,占本店平均人数的26.76%,环北店员工流失22人,占本店平均人数的46.80%。对于酒店员工的流失问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从酒店的角度来看,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优化酒店内部人员结构,使酒店充满生机与活力。由此看来,合理的人员流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酒店来说,都是必须而且是合理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餐饮业与其他行业来比,存在着酒店员工流动率过高的现象。
一、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一般比较有理性的员工对于跳槽问题会持谨慎态度。员工流失率数据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单一因素是不足以促使员工采取跳槽行动的,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从我们酒店的情况来看,导致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我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寻求更高的报酬。经过调查,从员工辞职率的分析中发现,决定雇员自愿离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于工资水平较低。在我们酒店中,不同规模、档次与经营类型的门店之间与其他行业间的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据了解一些员工的收入水平超过一般酒店员工收入,第一线员工(服务员、传菜员)工资普遍偏低,老员工工资没有按制度得到提升,新来员工才上岗就和老员工工资基本持平,这样导致的结果就会打消老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老员工看不到自
己提升的机会与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有想跳槽的想法,也没有体现按劳分配制度与坚持奖勤罚懒的原则。而在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又相对高于酒店业。许多员工把酒店支付给自己的报酬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由此,导致一些员工在寻找到了能够提供更高报酬的企业后,就有可能选择跳槽。据了解在提拔管理干部的方面存在着这不妥当的选拔机制,有随意现象。 由此我建议完善我们的劳资制度,把员工薪资报酬拉开档次与距离、除奖金外有必要适度增加相应资金作为特别员工奖励以激励员工,把管理层干部的选择透明化、民主化。其次要尽量考虑保护一些员工的个人利益,建立员工薪酬评估的档案。
2、寻求更优的环境及发展机会。报酬是在人们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人们作出最终决策的唯一依据。酒店员工,尤其是身处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辛苦,有时还要遭受少数客人的有意刁难甚至是人格侮辱;在个别店里,出于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或管理方法欠妥,致使员工感觉没得到应有关心和尊重;同时存在着内部人员关系过于复杂、人际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一些员工因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工作环境。事实也表明,有些人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可暂时放弃较高的报酬。反之,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即便是能在我们酒店拿到比同行们更高的收入, 他们也会跳槽到那些能给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酒店或其他企业去工作。 一部分员工在我们酒店发展并不完全是为了报酬,因此环境就变得十分重要,目前我考察了几个店员工的住宿情况,公司为节约成本,租房面积过小,一些员工都反应住宿的同寝人员太多,宿舍存在着距工作地方太远、人际交往复杂、安全性不高、水电困难、洗漱困难等问题。其次就是我们的门店经理层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与员工积极沟通,未能及时发现员工心态,当员工作提出辞职请求的时候为时已晚,个别经理管理方法过于简单,未能从员工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单一,沟通方式未能及时有效。本人认为要改善目前状况首先要对我们管理层进行员工意识心态方面的培训,提高经理层的领导水平,与管理艺术。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从内做强自己。其次尽可能考虑员工吃、住、用、行的问题及心理问题等。管理层应充分
的给予基层员工以春天般的温暖,无私般的爱,对员工应该动之以情、管教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应该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多激励员工,只要不属于原则问题应尽量少开罚单或不开罚单,体恤员工过失。
3、人们的观念问题。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低人一等, 因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另外,在餐饮行业中,普遍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干酒店工作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酒店员工,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员工,由于事业、家庭、婚姻等诸多社会问题令他们很难安心工作,跳槽也就成为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是无法避免,就算在当今发达的社会要想完全消除这些观念基本上是不可能。我们对于新来员工有必要进行“洗脑”式培训方为良策,从小做起。
4、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员工出于工作以外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做出跳槽的决定。譬如,比如有些女性员工在结婚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他们可能会放弃现在的工作;酒店工作确实比较辛苦,有些人会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而退出酒店行业。
二、员工流失对酒店的影响
员工流失总会给酒店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更有其消极的一面,频繁的员工流动将会给酒店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第一、员工的流失会给酒店带来一定的成本损失。酒店从招聘员工到培训员工所付出的人力资本投资将随着员工的跳槽而流出本酒店并注入到其他企业中;酒店为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在原来的员工流失后,需要重新找选合适的人选来顶替暂时空缺的职位,这时,酒店又要为招收新员工重新培训而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与时间而支付一定的更替成本。
第二、员工的流失会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一般来说,员工在决定离开而尚未离开的那一段时间里,他们对待自己手头的工作不会像以往一样认真负责,有些员工甚至由于对酒店的不满,出于对酒店的
报复心理而故意将事情做砸,基于此情况而我们的门店经理也只好欲情故纵。若员工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酒店的服务水平显然会大打折扣。此外,酒店在员工离去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寻找新的替代者,在新的替代者到位之前,其他员工不得不帮忙完成辞职者的工作而导致自身的疲惫不堪,这将间接地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再者,由于流出者和流入者在工作能力上总有一定的差距,流失优秀员工对酒店服务质量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而新来的试习员工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熟悉服务流程的过程,这段时间势必在服务上有一定的失落。
第三、员工的流失可能使酒店业务受损。酒店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跳槽到其他酒店后,有可能带走酒店的商业秘密;酒店销售人员的流失往往也意味着酒店客源的流失。这些员工的跳槽将给酒店带来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了解我们酒店的酒水价格与品质,而他们后到同行业中会泄漏其中的商业秘密与服务技巧,给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以机会。
第四、员工的流失会极大地影响士气。一部分员工的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部分员工的流失和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员工提示还有其他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的员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人心思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也许从前从未考虑过寻找新的工作的员工也会开始或准备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看,酒店员工流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若酒店流出的是低素质员工,而能力不足的员工,而能够引入高素质员工的话,这种员工流动则无疑有利于酒店的更好地发展。其次,由于新的替代者的介入能够给酒店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知识,新观念,新的工作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改进和提高酒店的工作效率。
三、如何稳定员工队伍的问题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员工的流失对酒店的经营管理工作有弊也有利。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员工的流动对酒店的影响更多的是弊大于利。员工流失率高是餐饮行业的普遍问题,但同时也是酒店员工
不满的客观反映 ,是酒店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更是酒店缺乏稳定性的信号。因而,员工流失率过高是任何一家酒店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只有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为酒店的客人提供稳定的更为高质量的服务。如何稳定酒店员工队伍,我个人认为酒店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酒店“和谐”发展的观念。所谓人本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要求酒店把员工看做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其中心思想是充分尊重每一名员工,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酒店向客人出售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服务的提供者,各个员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热情的高低。实施人本管理,应是酒店业的必然选择。 酒店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尊重员工、关心员工。酒店管理人员须把员工当做渴望得到关怀、理解和尊重的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做,既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又能够提高他们对酒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能够大大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而酒店“和谐”的观念是“和”是“禾+口”,代表人人有饭吃。“谐”是“言+皆”,代表人人能说话。只有酒店发展起来了,才会人人有饭吃,人人可以说话才有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员工谏言。时刻强调团结协作,反对个人英雄主义。经常作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员工心里动态,并妥善处理员工间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2、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提供人文学习环境。员工为适应快速变化着的环境,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更新的知识和技能。酒店应该为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协助员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使每位员工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进行评估,并考虑酒店发展的需求,使自己的特长及发展方向,并能符合酒店变化的需求。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个人发展计划,帮助员工适应酒店多方面的工作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酒店通过为员工制定良好的个人发展计划,给予员工丰富的教育和培训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八
《公司离职人员分析报告》
2005年某软件公司离职人员分析报告
一、 公司员工现状
公司现有员工67人,专业研发人员占全员的53.73%、市场人员占7.46%、监理人员占16.42%、项目管理人员占8.96%,管理人员占全员的13.43%。
公司员工整体素质较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员工在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已达到82%的比例。
目前,公司员工无论从学历、年龄结构都渐呈现了较好的态势(普遍学历较高、25——30岁年龄段人数较多),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离职员工分析
从公司2005年的情况看,公司员工的整体流动率偏高:05年全年入职员工为32人,离职员工为20人,其中当年入司当年离职人员为5人。
为了更好的控制公司员工主动流失率,我们就员工流动状况进行分析。截止2005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20人离职。根据人力资源人员流失率的计算方法:年度主动流失率=本年度主动流失人员/(本年初人数+本年末人数)/2,经计算主动流失率为18%,主动人员流失率占全年流失比率的55%(主动人员流失率/全年流失率),主动离职人员11名(吴某、陈某、王某、韩某、曹某、方某、周某、刘某、陈某a、茹某、陈某b)、其中被动离职人员5名(韩某、张某、张某、高某、岳某)其他情况离职人员3名(李某、陈某c、胡某)(注:公司有劝离意向且本人提出离职申请)、特殊情况离职人员1名(副总陆某调回劳动部)。
公司员工离职总数虽然为20名,但主动提出离职人员仅11名占全年流失率的18%。与IT同行业相比,趋于正常范围内(大多数观点认为正常范围是20%)。员工离职呈现多样化趋向,通过对离职员工的访谈和调查,汇总离职原因如下:
一、 主动离职员工
1、因公司提供的条件不能达到个人的期望,主要是对薪资不满,其次对福利等方面颇有微辞。例如方某、陈某b、周某。
2、考虑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主要是个人职业的提升空间无法满足,希望通过换公司对求新的发展,从而离开公司。例如刘某、茹某。
3、因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而准备参加考研究生、博士生或继续攻读其他专业学位,但公司不能提供此类条件或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提供给员工,因而导致离职。如韩某、王某。
4、觉得公司对自己的工作不被重视,很难得到公司的认可。如陈某a。
二、被动离职原因或其他情况离职(双方均有意向解除合同的)
1、被动离职的5名员工主要是因为工作质量欠佳,不适合继续聘用。
2、工作拖沓,任务无法完成。如韩某、岳某。
3、不能独立完成工作,工作表现较差。如张某、高某、张某。
4、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在公司内部造成不良影响或对外接触客户时致使公司名誉受损。如韩某、张某、张某。
5、违反公司考勤制度,与管理人员发生分歧,从而离职。如胡某。
6、因无法找准在公司的定位而离职。如李某。
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的原因大都有共性,而其他原因离职的则各不相同。
影响员工流失主要有三个方面:员工自身因素、企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员工自身因素剖析:一般来说,从企业中主动离开的员工,往往是企业希望留住的员工。
首先,他们具有能力、具有的专业知识等,使得他们对于所从事专业的忠诚度高于对企业的忠诚度(比如公司目前没有单纯的业务专家,如果强迫技术人员改为业务专家,员工会选择辞职)。
其次,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不断提高,这就主要体现在对薪酬的要求(薪酬可以直接的体现一个人在这个团体的价值)。
第三他们追求终身的能力提升,有较强的学习意愿,渴望获得提升和培训机会。第四成就欲望非常的强,愿意接受任何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也要求拥有工作上最大程度的自主权。因此,这部分人就会选择流动来满足个人需求。
企业因素剖析:员工流失涉及企业的因素。
第一: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一般来说,刚刚入司的员工在初级积累阶段仅看重薪金,但随着工作的稳定、技能增长、经验增加,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前途问题。每人都有自觉或不自觉的职业发展计划,作为一名员工,其职业发展的道路就是从低级的岗位或职务提升到高层次的位置,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如果员工发现在企业中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计划的目标,就有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的公司发展。
第二;企业发展前景不明确。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会使员工感觉到企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安全感,便会对求更有安全感的公司。这就需要企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来吸引和留住员工。
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话真正的反映了人才在现在社会中所占有的地位。作为一个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对人才有着极大的依赖性。然而“跳槽”和“挖墙脚”已经属于一种常见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IT公司不得不面临越来越严峻的人才流失的局面。我们要正视并且重视这个问题,尽力解决这个问题,决不能“饮鸩止渴”。
三、 建议
总体来说,企业要能够控制适当的人员流动率,主要是员工的主动流失率。要做到有具体办法尽量避免人才流失(按照职系职级指导加薪、晋升职务、适度完善福利制度)、人才流失后可以迅速找到合适的顶替人选(人事部门的人才储备积累)。
在外界竞争激烈、诱惑力长存的前提下,要想保持企业的吸引力,应从多方面进行采取手段。
首先: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是一种好的方法其中包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其次:根据同行业薪资水平标准,适当调整公司薪资水平(注意岗位不能薪资失衡)。
第三要奖惩分明,公司的年终奖是对员工的肯定与奖励,公司辞退员工也确实给一些表现较差的员工敲醒了警钟;但项目拖拉,推卸责任,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员工呢?
总之,员工离职是企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系列的
连锁反映(负面影响居多)。但影响员工离职的原因方方面面,有时只是某一个关键因素就可导致员工离职,更多情况下则是多种因素的合并与衍生导致的结果。我觉得公司的实力(这里实力是指包括经济、美誉度、规模等方面)还远不能和那些大型企业相比,他们给予员工的福利、待遇甚至办公环境等大都是用持续的巨额资金换来的,而我们目前还做不到。那么就应当象“八路军”那样吃得了“苦”,更多的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前景,运用个人魅力影响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关怀感染他们。
人员流动率分析报告篇九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员工流动分析指标如下:
1:员工流失率(以年或季为单位)
2:员工入职率(指员工经过培训后正式被单位录用及公司总拟录用数)
3:员工满意度指标(影响员工的稳定性)
4:员工梯队建设比例(指不同年龄、层次和经验的员工在公司的具体比例)
5:员工稳定性指标(可分为一年、两年等多项考核日期进行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 年 月 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
*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15.3%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39.75%
人员流动率 =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战略计划进行分解,组织下级机构实施各项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整体控制;管理执行层的职能重心是坚决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部门的设置因职能的发展需要而定,部门虽不设副职,但未充分授权或因能力不足而未充分授权。公司集中管理,有些部门相互之间的制约性未能体现,譬如采购和调度,职责集于一体,有利有弊。公司进入发展期可适当时期分开以相互牵制、监督,并可缓解内部因工作而产生的矛盾和压力,也避免了公司高层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化解矛盾。
随着经营需要,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部门功能定位及职责划分、管理权限都一一明确,但是在实际工中作仍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多头领导、多头管理或推委扯皮现象。
5、人力资源规划
缺乏中、长期规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据职位空缺或临时紧急任务招聘,缺乏发展观和动态观。
公司在人事政策规划、薪酬政策规划方面已经奉行倾斜性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能根据公司的外部环境变化、市场竞争的要求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对人才类型、数量需求的情况,制定激励人、留住人、开发人的系统目标。
缺少对各层次、各部门人才梯队的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没有制定人员的补充和接续计划,导致无法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关键岗位缺乏对接班人的培养或缺乏适配人员,例如:公司三年前就缺乏高级电路设计工程师,直到现在此岗位空缺。同时,由于人才梯队规划作得不好,员工不了解公司中各个层次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自身发展也不明确,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6、工作分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一旦确立,围绕战略目标必然依赖一些列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链去实现目标。各个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应达到的指标和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及岗位任职者资格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工作分析是招聘、培训员工的标准基础,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也是工作评价和薪酬设计的依据。
我公司目前现状是。未开展规范的、科学的工作分析。
部门职责是工作分析的基础,先对部门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将部门职责分解到部门中各位任职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岗位职责。
公司有7个大部门(市场技术部、市场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行政人事部、事业发展部、LED封装事业部),只对其下设的二级部门制定了部门职责,没有对大部门进行部门职责的科学拟订,有的二级部门已经作了调整,但是部门职责没有作相应调整和更新。
现有的岗位职责描述笼统、程式化,未能明确界定任职者的权力、责任、义务,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有的部门岗位已经增设,但是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岗位职责,比如:产品开发处的机械工程师,生产调度中心的调度员、销售处的经理助理。
任职资格不是建立在对职位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是撰写人凭经验或根据在岗人员的情况制订的。结果对有的职位任职资格要求过高,既无必要,而实际任职者又不可能达到,例如:事业发展部经理要有“CET-6,能阅读英文专业资料”、销售处经理要有“具有2年以上光电器件技术工作经历”。
7、招聘与选拔
公司目前虽有招聘管理制度,其中提及了招聘的原则、程序等,而且虽然制度中要求“用人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向人力资源部门书面申请并附上需招聘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要求等”,但从未按此执行,加上公司领导考虑社会关系,根据这些因素进人现象难以避免,公司内部近亲繁殖现象普遍。
招聘渠道主要集中在网络招聘和内部选拔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网络招聘虽然覆盖面广,但收效甚微,时间期长。
8、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
公司每年拟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但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也微乎其微,只是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投入时间上较大,但效果不佳。
年初对全年的培训作了总体的规划和安排,,只是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培训项目,且年初的计划也不完整,没有建立整套的培训内容体系,在过程中临时安排组织培训;缺乏培训评估;培训形式和方式单一,以内部员工授课为主,今年,增加了“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将部门管理层的业务水平的培训提到工作中来,在总裁和副总裁的帮助下,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对一培训,虽有流程规定在先,但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履行原先拟订的培训流程,时间
期拉得太长,培训结果也没有到人力资源部门备档。
缺乏对培训的需求以及分析,公司所做的培训,大多数着眼于短期任务的完成上,整体长远规划不够,缺乏战略指导。
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员工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适应等方面没有放到重点上来;员工缺乏娴熟的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和技能;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上交;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致使有些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应付工作压力。
缺少评估和反馈环节,致使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培训的真正作用,对今后的培训工作也缺乏借鉴意义。
缺乏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和个人发展指导,虽为有的岗位员工设计晋升路线,但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因素较大,对公司和个人发展不利。
9、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体系已逐步科学化。06年度在原有的季度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原有的部门考核指标重新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新的各部门的KPI经济指标,并在4季度中开始实施,目前处于运转初期。
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虽实施3年,但每次都流于形式,其中的考核指标需重新调整,得到进一步量化,并易于考评者评核。考评者本身的对考核流程都不是很清楚,往往自己对员工进行评价后就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置公司层面的调控不顾。
10、薪酬
薪酬激励体系一直是公司的薄弱环节。
公司目前的薪酬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年薪制、绩效考核制、固定工资制。
年薪制适用对象为公司副总监及以上人员。
绩效考核制度适用于蝶型封装线生产员工之外的所有员工。
有的员工对薪酬分配制度不满,对自己的顾初核收入感到不满,也对实际分配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员工不仅仅关心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报酬的相对数量。总把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本年度内工人流动率大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加班给予一些补贴,这对于本身收入不高的员工没有足够的激励作用。还有一些个别岗位的劳动强度较大也造成员工短时间内离职的因素之一。公司对此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对基层生产员工,针对加班多、负荷大的岗位的薪资进行了调整;以及在公司服务时间较长(达3年),工作表现各方面较好的员工收入也稍做调增(+50元/月)。
生产线的线长开始缴纳住房公积金,享受到可以看得见的福利政策。
薪酬设计有多种形式结合,销售人员是底薪+提成,技术人员另外有产品开发奖励,并配之相应激励办法,但其因时间期较长,有若似无,根本未达到激励效果。其他人员除了工资之外,鲜少有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今年四季度起,对员工实施KPI考核,已有少部分人因此获益。
公司的薪酬水平逐步借鉴同地区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而制定。
11、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基本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从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至今企业文化并没有系统形成,首先公司上下未形成企业文化立业的共识,公司高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具有一定认识,中间管理层起并没有多大的认识,或是口头叫得响,行动看不见,基层员工认为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认为就是高层领导的事情。
公司事实上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
三、建议
1、降低员工流动率。
1)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
不难理解,留住人才的方法很多,减少员工流失率的办法也涉及方方面面。“九分使用”说的就是发展,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十分待遇”就是指公平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对公司的整体薪酬重新梳理,前提是结合市场薪酬水平开展,使公司的薪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提前储备才能失之不慌
尽管员工流失对企业来说不是利好消息,但员工流失不可避免。当然,完全不流动也未必是好事。
既然,“总有人要走”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妨认清事实,对关键岗位给予人才梯队建设,生产线的人员配置给予一定幅度的机动名额设置,从招聘开始就发挥前瞻性,保证人才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当然这需要企业更多的财力投入以及对经营前景的一个预见性。
3)领导加强和员工之间的员工主动沟通。要引导员工主动沟通,主动把问题、想法告诉上级。
2、加强培训开发工作
继续加强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立起"技术/干部人才库",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多有技能、有热情、有基础、可信任的人才。
对员工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丝毫不放松,从意识上认识、改变自身的差距。
加大培训的预算投入,丰富培训的形式。相对而言,外聘或外训对员工的诱惑性更大些,培训效果更佳一些。能够外聘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从而更有说服力加深认知力。每年能够有一些接受外训的名额或指标,奖励那些在工作中绩效突出的员工。
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的总体设想是人才为本、激励创新,努力培养、吸纳、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