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报告】
体验感怎么写篇一
《现场体验感》
体验感怎么写篇二
《体验感想》
体验感想
大家好!作为一位有幸接触了解到诶因诶理疗器的受益者,我很荣幸可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理疗体验。
我平日上班都要干些重活粗活,随着年龄渐长,身体慢慢的出现了各种问题。一天的工作下来,腰酸背痛,晚上睡觉翻来覆去也睡不香,可是平日里工作忙,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以为这都是小问题,多注意休息就会好了。可是渐渐地,肩周炎、颈椎病各种问题就找上门来了,因为骨头酸痛晚上都睡不好,消化不好,毒素都积聚在身体里。去了很多中西医馆,吃了各种药,可是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药一停,毛病就又犯了。在本地中医院做针灸时也一并做过电疗,不过后来怕疼也觉得麻烦就没再去医院。渐渐的毒素排不出,脸上都长斑了,朋友都说我憔悴了许多。
后来向朋友诉说这种情况后后,朋友李少棉极力推荐我去诶因诶理疗,刚开始我是不相信的,连医生都没办法治疗的毛病,一台机器能帮到我什么呢。可是在朋友的再三劝导下,抱着试试的心态,第一次接触到了诶因诶。进到店面后,阳光的服务员服务很热情,很详细的咨询了我的身体情况,并根据我的情况,并推荐我试用了一次理疗仪。圆形贴、手棒、脚踏板、和腰带可以针对全身各个有损伤的部位进行按摩理疗。机器运行后,仪器带动身体都在震动,麻麻的,几分钟就能感受到身体里面热热的像有一股暖流流通全身。做完理疗后。膝盖和腰和肩部那种僵硬酸痛的束缚感减轻不少,感觉比较活络了吧。服务员解说这套理疗仪有良好的排毒活化细胞的作用,可以改善病变部组织的气血循环从而使失衡的肌体得以恢复。太专业的我也不明白,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想了解作用机理的朋友,服务员会详细解答。我自己感觉就是膝盖酸涨感好了很多,深蹲起立速度感快一点了,腰松了许多,骨头也不会啪啪啪的响了,整体还是比较舒服的。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的。因为诶因诶可以免费体验,往后我和朋友又坚持去了一个多月,真的大家反响都不错,很方便,而且按摩的方式很多样,时间也很合理,重要的是确实让疼痛有缓解,经络通畅了,毒素可以排出了,睡觉也安稳了,脸色的斑也少了。 以上,我真的很感谢诶因诶,很感谢第一次带我走进诶因诶的朋友,把我迈进病痛中年的步伐又拉了回来,找回活力青春的动力和自信。 为了减缓身体病痛,保持身体健康,我仍需继续努力,坚持理疗。我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受苦于关节疼痛,气血不好睡眠不好的朋友们,你可能会对陌生的机器抱有疑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分享了我自身的体验,只是希望可以帮助到曾经和我一样饱受腰酸背痛,失眠的折磨的广大朋友们,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会不成功呢?加油吧!身体是自己的,好与坏都是决定于自己。理疗给我的是坚持,是信任与感恩。对于它,我一直在坚持。一直很渴望那份成功后的喜悦! 现在,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
1.答: 在平时向朋友诉说了我身体的情况后,朋友李少棉极力推荐我去诶因诶理疗。就这样朋友的再三推荐下,抱着试试的心态,第一次接触到了诶因诶。
2.答:去中心之前,我平日上班都要干些重活粗活,随着年龄渐长,身体慢慢的出现了各种问题。一天的工作下来,腰酸背痛,爬楼梯时膝盖也很僵,还会啪啪啪的响,很不舒服。可是平日里工作忙,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渐渐就患上了肩周炎,骨质增生等一些疾病。
3.答:因为身体各项机能出现问题,让我平日里常常觉得身体很不舒服,肩部,腰部,膝盖都经常酸痛,也导致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运动下就很累,不想动。
4.答:去了很多中西医馆,吃了各种药,可是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药一停,毛病就又犯了。在本地中医院做针灸时也一并做过电疗,不过后来怕疼也觉得麻烦就没再去医院。
5.答:去了中心,进行了到现在一个多月的理疗后,现在肩周炎没那么严重了,腰部也得到放松,膝盖那种僵硬酸痛的束缚感减轻不少,感觉比较活络了。
6.答:
7.答:我真的很感谢诶因诶,很感谢第一次带我走进诶因诶的朋友,把我迈进病痛中年的步伐又拉了回来,找回活力青春的动力和自信。 为了减缓身体病痛,保持身体健康,我仍需继续努力,坚持理疗。身体是自己的,好与坏都是决定于自己。中心的服务给我的是坚持,是信任与感恩,是渴望那份健康的喜悦!
体验感想
各位AinA的美女们,大家好!作为一位有幸接触了解到诶因诶理疗器的受益者,我很荣幸可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理疗体验。
1、向朋友诉说我有肩周炎和腰膝常常酸痛后,朋友李少棉极力推荐我去诶因诶理疗,刚开始我是不相信的,连医生都没办法治疗的毛病,一台机器能帮到我什么呢。可是在朋友的再三劝导下,抱着试试的心态,第一次接触到了诶因诶。
2、我平日上班都要干些重活粗活,随着年龄渐长,身体慢慢的出现了各种问题。一天的工作下来,腰酸背痛,膝盖很僵硬,肌肉酸痛,晚上睡觉翻来覆去也睡不香,可是平日里工作忙,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以为这都是小问题,多注意休息就会好了。
3、可是渐渐地,肩周炎、颈椎病各种问题就找上门来了,因为骨头肌肉酸痛晚上都睡不好,消化不好,毒素都积聚在身体里这让我平日里常常觉得身体很不舒服,肩部,腰部,膝盖都经常酸痛,也导致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干活一下就会很累,不想动。
4、我也曾经去了很多中西医馆,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各种药,可是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药一停,毛病就又犯了。 在本地中医院做针灸时也一并做过电疗,不过后来怕疼也觉得麻烦就没再去医院。
56、其实当我第一次在体验店体验之后,自己觉得腰部更酸痛了,脖子也更僵了,原本就酸痛的部位感觉更加累了。这让我产生了对诶因诶的怀疑,但是店员讲解说: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是平时劳损过度而现在才刚开始去治疗才会有这些症状。
而在朋友的劝说和店员的讲解后,我在中心又坚持体验过一段时间后。确实我自己整体感觉都变舒服了,就是膝盖的酸涨感好了很多,肩部那种僵硬酸痛的束缚感减轻不少,感觉比较活络了,深蹲起立速度感快一点了,腰松了许多,骨头也不会啪啪啪的响了,现在睡觉,一觉可以睡到大天亮。休息好了,整个人都精神了,感觉充满活力,消化好连腰围都小了。
7、我真的很感谢诶因诶中心,很感谢第一次带我走进诶因诶的朋友,把我迈进病痛中年的步伐又拉了回来,找回活力青春的动力和自信。 为了减缓身体病痛,保持身体健康,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坚持诶因诶。身体是自己的,好与坏都是决定于自己。中心的服务带给我的是坚持,是信任与感恩,是渴望和恢复健康后的那份喜悦!
诶因诶真的使用很方便,而且按摩的方式很多样,时间也很合理,最重要的是确实让疼痛有缓解,经络通畅了。以上是我对诶因诶的一些亲身体验,谢谢大家,谢谢诶因诶!希望诶因诶可以继续发扬光大,继续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体验感怎么写篇三
《体验感受》
《体验感受》今天张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明天一人带一个鸡蛋来,我知道了我们又要当鸡妈妈了保护小鸡蛋了。第二天刚来到学校,到班里看到好多人拿着自己的鸡蛋在那里(好像在比谁的鸡蛋可爱吧)不一会,我和孙晓楠、徐福阔。去洗抹布,刚到卫生间,胡雪梓边说:“孙玉鹏的鸡蛋报销了!”(孙玉鹏是我的同桌)回到班里我在擦墙的时候看见蒋明森的鸡蛋也拜拜了。不过他带了两个鸡蛋。做早操的时候翟傲林的的小鸡蛋也拜拜了。蛋者一天下来还真不容易呢!!
体验感怎么写篇四
《用户体验感想》
用户体验感想
1.产品如何与用户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的呢?
用户体验即决定产品如何与用户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指标恰恰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个好的用户体验可以提升一个产品的整体形象,从而留住现有的用户(提升用户忠诚度),吸引更多的用户(口碑传播)。
任何在用户体验上所作的努力,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这基本上是以两种主要形式体现出来的:“帮助人们提升效率”和“减少人们犯错的几率”。 只有好的用户体验,才会吸引到用户不断登录我们网站。
2.用户体验的要素
产品的经营者想从这个产品得到些什么?
用户又想从产品得到些什么?
有些战略目标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战略目标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就像腾讯最早在做免费聊天软件,谁都不知道它想要干什么。
3.范围层
你的这个产品都可以干些什么?
这个产品有哪些功能?
例如新浪微博,能发图片,发文字,能互相关注,这就是范围层需要考虑的东西。范围层关注的内容为:产品的功能设计和信息的内容需求。
4.框架层
网页中的图片,文字,按钮,表格不是胡乱摆放在一起的,而是有一个组织结构,有一个布局设计,能达到这些元素之间的最大效果。例:在我需要看数据的时候有一个表格,而不是文字或者其他的按钮。框架层关注的内容:信息设计、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
5.表现层
表现层就用户直接看到的东西,用户看得见摸得到(用鼠标)的东西,像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等。表现层需要关注的内容是视觉设计。
6.战略层
战略层定义无非就是明确两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
我们的用户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有几个关键词:目标,品牌,利益,页面浏览量,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也有关键词:“用户类型”等。
首先我们在做一个Web产品的时候,需要明确自己要做一件什么事,需要在脑中有一个比较宏观的构想,当朋友或者伙伴问起你:“哎,这个东西最终到底是什么样的啊?”你能头头是道的说出所以然来,可能当时的想法会很粗略或者很幼稚,但是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方向,这样才不会导致在越做越多的功能和需求中迷失自己。最终要明白做这件事,自己到底想要得到的东西。其次,需要想清楚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用户到底想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考虑清楚我们的用户是些什么人?是和尚?是道士?是学生?还是白领?这类人有些什么特性?他们为什么会需要我们的产品?他们最终会以什么样得形式留在我们的网站中?
7.收集和筛选需求
需求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由来自用户的,有来自boss的,有来自自己的,有同事随口提的。但是无论来自何处的需求,都需要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方式限制住,不要太迷信自己,不可认为自己就是典型用户,认为自己的需求就是用户的需求。
8.关注交互设计
用户会有哪些可能的行为,而这些可能的行为又会带来哪些可能的响应?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配合用户的这些行为。当用户点击了一个菜单以后,是应该在点击菜单的附近出现选项,还是在另外页面一个不容易察觉的角落出现选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细心考虑和学习的东西。
9.使用概念模型
例如你在淘宝上买东西,你会把东西放进购物车中而不是盒子中,不是盆子中,也不是口袋中。因为购物车有很强的概念模型,用户在理解购物车的功能中要比理解盆子或者盒子更加容易得多。尽可能的去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10.错误处理
首先要从设计上规避一些常见的错误选择出现,然后要去积极地解决每一个级别可能会出现的错误,确保更高比例的用户能有积极的体验。对一个Web产品来说最可怕的就是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时候有强烈的挫败感。用户很快就能很容易找到另外一个替代品。
11.合理的信息架构
需要使用灵活的信息架构。一个有效结构的特点就是具备“容纳成长和适应变动”的能力。当有新的需求时,不应该导致重新考虑网站的整体结构。而是在现有的结构中做一些调整就可以满足需求。
12.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13.框架层
在框架层需要非常紧密的将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三个元素结合起来。要像齿轮一样的咬合,才能搭建出比较完美的框架层。
在实际设计中可能会发现这三者的边界变得模棱两可,但是把它们定义为独立的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评估是否已经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通过“界面设计”,用户可以接触到在结构层的交互设计中确定的具体功能。 通过“导航设计”,用户可以看到我们网站的信息结构中自由穿行。
通过“信息设计”,用户在网站的信息结构中驻足的时候,他得到是有用的信息,还是一片无用的垃圾?
设计框架层需要注意的点:
尊重用户的习惯:
在设计布局的时候,应该尊重用户的习惯。不能天马行空,让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感到很强的挫败感。应该像电话中数字矩阵的“3*4”布局。让界面的布局和自身保持一致性。
使用合理的比喻方式:
尽量让用户少思考就能明白你要传达给用户的意思。例如使用放大镜比喻搜索的意思,用垃圾箱表示删除的意思等等。
界面设计:
在一个界面第一次呈现给用户的时候,仔细考虑每一个选项的默认值,仔细考虑界面中信息的排序方式,用户需要哪些信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任务和目标。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记住用户的最后一次选择状态。
导航设计:
在信息空间中,大多数人是不会有太强的方向感的,所以需要设计导航指引人们当前的位置。就是你的网站需要告诉用户“你现在在哪儿?”,“下一步可以去哪儿?”
信息设计:
首先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想想什么样得信息结构更适合于用户浏览。就像写作文一样,我们的用户是语文老师,老师认为作为就应该是龙头猪肚凤尾,所以我们把作文写成龙头猪肚凤尾就能得高分,而写成猪头凤肚龙尾就是不行的。我们给用户呈现的信息也应该遵循用户认为正确的结构进行组合。
指示标识:
就是把免费的标成绿色,下载按钮和可点击按钮用显眼的形状或者颜色进行标注把不能点击或已经交易的汇票按钮置灰。
最终呈现到用户眼前的东西。需要一个非常好的UI设计。让用户能非常快乐的接受我们想传达给他们的信息。
体验感怎么写篇五
《体验 感悟》
体验 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
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
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具有良好数感的人,
在数学学习上具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也能自然而然地将数学
运用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意
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知识传授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巧思妙用,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数”的存在
小学生对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联系
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平台,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把抽象的“数”
与生活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无处不在,增强自觉用数来表
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
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
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来表示出这些数。
如: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扇门,自己组里有几位男生、几位女
生等,让学生把1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
建构起数与物的对应观念,加深学生理解数的含义,为建立数感奠
定基础。在教学“数字与编码”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
的无处不在,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家及亲戚家的电话号码、手机
号、房号、车牌号、学号、身份证号码等,在解读了这些号码的编
排规律后当个小电信工作人员,为市民编写电话号码,当一回小交
警,给汽车编写车牌号;当个小校长助理,为学生编写学号等。经
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就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能表达的信息,体
会到数对生活的影响。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的概念去解读生活中
的一些信息的习惯,而数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2.扩大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数学乐趣,发展数感
许多学生起初都对数学不感兴趣,特别是数感不强的学生,更是
难以感受到学数学的种种乐趣。为此,仅仅在教室中教学是不够的,
教师要选择适当时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了解数学在生
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生认
识了“厘米”和“米”长度单位之后,带领学生丈量学校乒乓球桌
的长、宽、高;直跑道的长宽;沙坑与起跳板间的距离等,让他们
感受实际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又如在学
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游
戏操作活动,比如让学生用绳子当篱笆,在操场上“抢占地盘”,
开展“围一围,算一算,比一比,用等长的篱笆,看谁围的面积大”
活动。最后学生设计了五花八门富有创意的围法,有的在操场中央
围了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有的利用一面围墙围出长方形,还有的
找到一个角靠着两边的墙围„„学生通过几种方法的相互比较,在
“玩”中学会了“围”的技巧,感受了数学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应
用数学的能力,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
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把数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并内化知识。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
社会,体验生活,尝试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或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二、思维碰撞,在合作交流体验中培养数感
1.借助合作平台,让学生在“说”数学中形成数感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经验、观察力都有限,数感不强。通过语
言交流,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形成较清晰的认识,数感
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写出
1/5+1/3=8/15,1/3-1/5=2/15,引发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回忆,再让
小组讨论“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够直接得出结果”。学生在迷
惑中产生了探究欲望,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是
背出来的,有的说“可能有某种速算方法”。于是,你一言我一语
开始认真地探讨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和得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
关系?不同的观点不断碰撞,终于得出规律:当两个分数的分子都
是1,分母是互质数时,以它们分母的积作分母,以分母的和或差
作分子。就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说”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增
强。
2.借助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探”数学中提升数感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
探究活动,在实践探究中感悟数学。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利用18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
小正方形,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探讨长、宽与面积
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猜
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去摆长方形来验证这
个猜想,在这样“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活动中,有效地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经历“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
的良好数感。
三、因势利导,在估算体验中培养数感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估算。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技能。学生估算意识
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笔算乘法”例1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该城市到北京有
多少千米?这时有的同学说145×12≈1450(千米),有的同学说
145×12≈1800(千米)。准确值有可能大于1800千米或小于1450
千米吗?为什么?这样估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深化
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于以上的“大数”的感知,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数感。又如教学“笔算乘法”例5:“四年级同学们去秋游。每套车
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大约该准备多少钱?”这样
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判断怎样估算合适,为其选择适当的
算法。再如,让学生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估计报纸一个版
面的字数等,在这些估算体验中,学生的估算意识及估算能力都得
到逐渐提高,在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很快地与数的估算
建立起联系,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活学活用,在写作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日记是一种记录数学学习心得、感悟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
学习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写数学日记学生将
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收获、感受以及所得到的启发等各方面记录下
来,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培养了数感,激发学习
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
如在认识了“时间”后一位学生写道:周末,我在家读《樱桃沟的
春天》。我从16∶55开始读的,读到17∶45结束,一共用了50分
钟。再如一位小朋友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妈妈给我5元钱叫我买早
点,共花了2元5角,可阿姨却找我3元5角.我说阿姨您多找我1
元钱了,阿姨夸我真是聪明的好孩子!回家时,一路上我唱起了数
学数学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从一篇篇简单稚气的数学日记
中,可以欣喜地看到,学生尝试着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生活、
记录生活、思考生活,不仅展示自己心中的数学世界,而且在学生
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索
体验感怎么写篇六
《在体验中感受》
在体验中感受
老师都有这么一个感觉,教育学生有爱心,要讲礼貌,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教,效果是微乎其微,有的是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没有切身体会。对于残疾人,幼小的孩子不懂要理解、帮助他们,更多的是嘲笑、捉弄,跟他们讲道理,他们是一脸茫然:健全人难以感受残疾人的痛苦。于是我决定搞一个体验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不易与艰辛。
课上,聋、哑、盲、瘫,让学生一一体验,在活动中,学生切身感受到他们的不易,交流时学生有许多许多的话说,都是发自内心的,在活动中也看到了孩子们自发的帮助别人,即使自己同样需要帮助。以外的收获是,活动后学生在交流时说到,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能让我们对别人有更多的了解,以后我们也要把自己想象成父母,这样父母教训我们时,我们就更能理解他们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跟他们顶嘴了。“老师,我们也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了!”
爱是相互的,班主任付出的是一份爱,收获的就可能是全班爱的回报。学生感受了班主任的爱与关怀,对班主任就更亲近、更信赖,对班主任的提出的要求,制定的措施就能很好执行。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自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这样的班主任是成功的,这样的班集体也是大家称赞的。
体验感怎么写篇七
《体验感悟》
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感悟。注重体验感悟显现了语文的特性,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合乎汉语的特点。阅读教学中注重体验感悟的主要策略有:切身体察、活化形象、诵读涵泳、点拨促悟等。在体验感悟的同时,辅之以理法知识的学习,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训练,那么体验感悟将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又一增长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体验;感悟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体验”“感悟”出现频率飙升,在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领域更是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1](17)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建议,我们已耳熟能详,但我们对体验感悟的理解、思考和实践都还刚刚开始,对其内涵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一建议的缘由还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层的追问,对具体实施策略的探寻还需更加深入,唯如此,当体验感悟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又一个着力点时,也将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新的增长点。
一、诠释:体验感悟的内涵与特点
何谓体验?“体”是“亲身”,“验”是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具体落实到阅读,体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活动。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2],这与我们所说的体验内涵相通。
感悟,是领会的意思,明白了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会意。感悟主要凭借经验,而经验是人们分析、提炼的感性认识的沉淀,特别是表象性认识的结晶。人的感悟是高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但是感悟与感性认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表象性认识的升华。[3]
感悟既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既是感性认识的终结点,也是理性认识的发端。它既与感性认识交叉,也与理性认识互渗;与感性认识有着相似的特点,与理性认识也没有天然的沟堑。它不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思维,但也并非非理性、反逻辑。它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汇点。
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但在阅读过程中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尽管二者内涵有所不同,但又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亲历性。这是就体验感悟的主体而言的。“体验”必须亲为,“感悟”也产生于阅读主体的内心,别人无法替代。所以,只有让学生直面文本,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
开平等对话,亲历阅读实践活动,才能有所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告诫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17)其实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体验感悟具有亲历性的特点。
2.形象性。这是就体验感悟的对象而言的。阅读时,体验感悟的对象,一方面是文本描绘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自然风景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形象;另一方面是语言形式,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语言也往往充满了形象性。形象是引发联想、触发体验的物质基础。只有当阅读主体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让形象走进自己的心里,才能对文本内容感同身受。没有形象,体验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
3.情感性。体验感悟的对象具有情感性,这情感既有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对象的情感性,是体验感悟的触发剂,是体验感悟的发动机。“在体验的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4]
4.直觉性。这是就体验感悟过程而言的。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多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演绎,不需要对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作过多的条分缕析,凭借已有的言语经验,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对文本的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达技巧等进行直接的感受和领会。
5.独特性。这主要是就体验感悟的结果而言的。阅读是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建立在阅读主体的知识背景之上,学生往往带着自我的色彩去体验文本中作者创造的人生世界。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的体验、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1](2)“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1](17)正是基于体验感悟具有独特性而提出的。
二、追问:体验感悟何以能成为阅读教学增长点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体验感悟外,另有18处用了“体验”一词,两处用了“感悟”一词,与体验感悟意义相近、相关的“感受”“体会”“体味”等词则比比皆是,遍布教学目标各个部分,尤其是关乎阅读教学的段落,如,“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中体会情感,领悟内容”等。
《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感悟,有其背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忽视了阅读教学本身的规律,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强调体验感悟,就是为了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5]把体验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又一着力点,这是因为它们能够成为阅读教学新的高效的增长点。作出这种判断的理论依据如下。
(一)重体验感悟显现了语文的特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1)工具性为我们所熟知,“人文性”的提出,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由于这一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教材不是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系统:严密的知识体系,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学生操练用的习题,
例子用来说明知识和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不少课程的教材都是这样呈现的,但语文教材特别是阅读教学教材与之则明显不同。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它们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在此活动中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作品向读者的移情。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17)在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的过程中,体察、玩味和领悟描绘场景形象、述说故事的语言形式,积累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技巧,掌握语文规律。
(二)重体验感悟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体现
语文学习以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核心任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1)语文素养的要素很多,但语文能力居于核心地位,这毋庸置疑。能力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无知必无能,这是普遍的规律。语文学习当然不能背离这一规律。语文能力培养需要掌握积淀知识。例如,没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阅读和书面表达就寸步难行。但在很多情况下,语文学习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比如,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是在一定的语境里通过倾听、模仿、实践,学会了正确、明白地说话,而不是事先学习语法知识然后根据规则去遣词造句;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模仿、迁移,学习写作,而不是事先学习抽象的写作方法,然后依照这些方法下笔成文。所以,语文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掌握语文规律,形成语文能力。
(三)重体验感悟合乎汉语的特点
王力先生曾说:“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6]所谓“法治”,是讲究规律和逻辑,追求严谨和精确;所谓“人治”,是讲究直觉感悟,追求韵味和传神。汉语的精神从本质上说不是西方那种执著于知性、理性的精神,而是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汉语的思维带具象思维的成分。由于汉语的单词蕴藏了丰富的语文感受,将这些基本单位组合起来就成为一幅幅生动可感的具象,因此体验和感悟在阅读汉语言作品时便如鱼得水。
三、探寻:体验感悟应怎样成为阅读教学的增长点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体验感悟必须且完全可能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但是,要将理论上的可能性变为实践中的现实性,还必须探索寻求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架设起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桥梁,否则体验感悟有可能被异化,体验感悟的功能可能被消解,理论上的科学判断和严密推理也终将变为现实的空话。由于体验感悟具有共性,在阅读过程中又彼此交融,在教学中,也往往采用共同的策略。我们认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体验感悟、使之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切身观察
主体感受言语对象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起点的。感悟源于深层的生活阅历。如果我们熟知中国近代历史,了解祥林嫂的辛酸苦难,林祥谦的慷慨就义,日本强盗的奸淫烧杀,国民党政府的无官不贪以及分到土地后梁三老汉的欢欣鼓舞……我们就不能掂量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分量:深沉庄严的历史感,人民翻身做主、不再被人任意宰割的由衷喜悦和豪迈气慨,如此等等。切身体察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联系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体验越快、越真。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7](13)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有时文本反映的生活是学生不曾经历过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亲历类似于文本反映的生活,以加强体验、促进感悟。如《捞铁牛》一课主要讲述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出铁牛的故事。有位教师在课前安排了一道家庭作业:每人拿一只小桶,盛满水,沉入水中,再提出水面,反复试几次,感受一桶水在水中和水外的重量变化。尽管教学时并不讲解抽象而深奥的浮力知识,但由于学生已经通过亲身体验,对怀丙和尚为何那样捞铁牛的原因,也能有直接而深切的领悟。
2.设身处地。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体验和领悟。《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有这么一句:“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有位教师教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设想自己仿佛就是蝴蝶,边读边做动作,然后对“蝴蝶们”进行了随机采访:从哪里来?经过了哪些地方?为什么经过“花丛”时是“飞过”,经过树林时是“穿过”,经过“小溪”时是“越过”?为什么急急忙忙地“赶”?在赶往山谷的过程中快乐吗?幸福吗?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送到句子里,再次把句子美美地读一遍。这种设身处地的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易于领悟对象的言行所内蕴的情感,对描写对象言行的语言形式也易于领悟其妙处。
(二)活现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充满形象。而文本的形象,与影视、绘画、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实体性,不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觉它们,而必须借助言语这个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人们只有在了解言语的前提下,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感受并还原出形象。但是,了解言语未必就自然而然地还原、活现形象,教学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学生完成形象的再现。
1.想象还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言语对象经过再造想象,逐一转换为新的形象,让学生译解作者言语编码,入情入境,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图,心领神会。这一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也常常是感悟的过程。《白杨》中有一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有位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说说白杨在风沙、雨雪、洪水、干旱前的种种表现,促使学生眼前呈现出白杨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生长的表象,心中树立起白杨的高大形象,进而再让学生从此形象中感悟白杨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白杨品质的认识,建立在由表及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的感悟,内在而深刻。
2.呈现情境。有时候,单凭再造想象还原形象可能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描摹、画面再现、媒体演播、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文本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体验,从而获得感悟。
(三)诵读涵泳
所谓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细细体味。涵泳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熟读。这是学生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诵读过程中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诵读要力求深入文本内核,同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交往,争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从而“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达到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境界。曾国藩在《家训》中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泳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8]诵读涵泳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四)点拨促悟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有其合理性,但单纯的自我诵读涵泳,是一种渐悟的过程,参悟所得尽管刻骨铭心,但也有效益不高之虞。同时,阅读中的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发下产生的,古人称之为“机缘”。这些“机缘”有些被学习主体把握住了,但大量的却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因此,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实践也证明这种引导、点拨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变色龙》时,先让学生充分阅读,然后请同学们说出“一个 的警官”,学生答案各种各样:“看风使舵”的警官,“变化多端”的警官,等等,都围绕一个“变”字。宁老师没有满足于此,又提出在奥楚蔑洛夫的千变万化中,是否有着不变的因素,这不变的因素是什么?经这一点拨,学生们立刻回答是“媚上欺下”。正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促进了学生的顿悟,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五、反思:体验感悟不能抛弃理性和训练
阅读教学强调体验感悟,凸显了语文的感性化一面,以纠正过于倚重理性分析的偏差,但不能完全否定理性和训练的作用。这里所谓的理性,既有理法知识,也有理性思考,包括理性的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良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曾让理性远离课堂,在语文课改的今天也不应让理性走开,它们与偏重感性的体验感悟完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而科学的语言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
(一)体验感悟应与理性相结合
理法知识、理性的归纳、分析、判断和推理,不仅本身也是阅读的手段,而且可以成为体验感悟的一种助动力。
首先,理法知识是体验感悟的背景。掌握语文理法并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但体验感悟并不排斥理法学习。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悟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为背景的。作为背景的知识,不独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一方面,学生顺利阅读,走近文本,不同程度地需要语音、文字、词汇、修辞、逻辑、文章乃至文学方面的知识基础,这些理法知识的多寡,往往决定体验感悟的深浅和水平;另一方面,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又会从文本中学到新的理法知识,这些知识的积淀,可以成为后续学习的知识背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体验感悟的能力和水平。请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片断:
体验感怎么写篇八
《论美感中的情感体验》
论美感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生理快感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生理快感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美感是一种情感,但却与普通的日常情感有着显著的不同,美感中的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但它其中蕴涵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它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美感 情感 快感 体验 区别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察、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1] 。情感反应的对象与认识不同,它不仅反映对象本身,而且反应对象对人的一种关系,及对象是否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及理想的一种主观态度[2]。 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以不加思索地判断对象美或不美。听一首歌曲,也许并没有听清楚歌词,但悦耳的旋律却早已令人心醉;读一首诗,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但那充满激情的音乐般的语言,早已把人带进特定的意境,欣赏者不自觉地被唤起了美感,获得了美的享受,也就是说人们看到没的事物必然会产生美感。康德认为:“美感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3]”车尔尼雪夫斯
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的心中所唤气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
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
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4]” 美感的非概念的个人直觉性,只
是美感的外貌和呈现形式,如同概念和推理,是逻辑认识的外貌和呈现形
式一样,美感的对象是富于感染力的感性形象。当欣赏者感知它的时候,
不但会立即产生相应的表象,而且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象
活动,将表象改造为饱和着欣赏者主观情绪色彩的、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意象不等于概念,但却包含着一定意义,能把人引向某种非确定的概念,
这便是渗透在美感中的认识因素。尽管这种认识是在直觉的形式下发生
的,对欣赏者个人来说,可以是不自觉的,但同样可以把握对象的本质性
东西。美感中的情感不仅仅表现着审美需要的满足,也是一种享受,而且
在这种满足之中,还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在美感活动中,人的理智、
意志和情感是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的,这是这种和谐的统一,在审美中才会
感觉舒畅昂扬和自由的喜悦,既美感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一种情感。在美的欣赏过程中,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在
欣赏自然美时,往往由于触景生情产生美感;在欣赏社会美时,往往由于
社会事物对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或包含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现实事物
产生的美好情感而产生美感;在欣赏艺术美时,往往由于艺术作品中包含
的艺术家的丰富情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而产生美感。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
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美感中的情
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着显著的不同,美感中的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
基础,但它其中蕴涵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
的社会内容[5]。因此,它比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更充实,有
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
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
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
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
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
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
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
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所引起的舒适、快乐,例如炎
热的夏季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饮料,就会产生舒适凉爽的快感,它与审
美的快感不同,主要在于没有理性认识的内容,没有精神性的东西。这种
生理快感带来的不过是声色、吃喝等欲望的满足而已。
快感是美感的初级阶段,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的伴随者。美感包括快感,
但不等于快感,是快感的升华,因为它是高级神经心理活动的感情状态,
不只是生理感受。外界刺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传
入大脑皮层,引起人体舒适惬意的感受,这是生理快感。审美快感包括一
些基本生理快感,但主要关系着心理上的快适感,是直接建立在心理快感
基础上的。同时,人的审美活动主要与人的视觉、听觉两种审美感官发生
联系,而味觉、嗅觉、触觉产生的生理快感严格说来不属于审美的范围。
一般情况下,审美对象作为复杂的刺激物,通过色、光、声、语言等的信
息传入大脑, 不是简单地引起审美感官的舒适,而是通过人的生理机能
使审美主体的各种精神因素产生相应的反映,从而在心理上造成某种愉悦
的感受,引起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既不同于一般的单纯的生理快感,却又
包含着生理快感,它是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感的有机统一,实际上也就是
美感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美感是一种情感,一种使人精神愉快的、心融意畅的情感。它不单纯
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当我们欣赏一
幅美的油画,一道美丽的风景时,我们感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而
没有物质上的满足。美感不受生理快感的束缚,并能超出生理快感,是在
对象的感性形象中意识到人的自由创造,认识到事物的美,在精神上感的
一种喜悦和欢快[6]。它是自由的,无私的,有无穷的意味,它是一种丰
富的情感体验,所以它能给人精神上的美的喜悦与享受[7]。美感中潜伏
着人对美感形象的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和思想,体现了人的心理反映和认
识,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美感是对美的认识,它是不脱离感性的具体的生动的美的形象。所以
对美的认识是具体的,是对一个完整形象的认识,它是以情感体验为其特
征。在情感体验中虽然也有理性思维认识,但是它是融化于情感之中的,
它只有在情感的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在美感的倾向中,才显示出来。
美感是思想与情感的统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认识,也有情感的活动。
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
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
画面。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
美感。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
限丰富的体验。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
又是审美的器官。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
感的感觉。美感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有机统一,是一种丰富的、愉悦的情
感体验。
引用注释:
[1][2]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2010年版,第298页。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57页。
[4]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6页。
[5] 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2010年版,第299页。
[6][7] 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2010年版,第301页。
参考文献:
[1] 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董学文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版。
体验感怎么写篇九
《体验 感悟 成功》
体验 感悟 成功
今天是个使人期待的日子;今天是个使人紧张的日子;今天是个使人兴奋的日子。因为——我们要去平阳实践基地啦!
一踏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用粗绳和木头架成的一座巨大的三角塔,这就是“勇攀高峰”。玩心驱使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像脱缰的野马向前冲去,别看我是外表看起来弱弱的女生,运动可是我的强项。我不甘落后地抓住粗绳向上爬去,随后的同学们蜂拥而上。人多了,绳索不停地左右摆动着,摇摇欲坠,从未经过这种挑战的我,心一上一下地跳动着,暂停了攀爬的脚步,紧紧的抓着绳索。一个又一个同学从我身边经过,“加油,微微!”“加油,加油!”我感受到同学们为我充电加油,瞬间使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抛下恐惧,勇敢地去挑战自我,感受、去超越自我。快了,快了,三步、两步„„我终于到达了顶峰,激动地高喊:“耶!我成功了!我是个勇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接着我们体验了拓展区中的“时空隧道”“太空漫步”“翻越高山”,每个项目完成后,不论成功与否,我都感觉自己是成功的,因为我战胜了恐惧,我是个勇者!
穿过拓展区,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一路上有许多的树木、草丛,到处洋溢着绿色的气息。途中有两座假山,小巧玲珑,它由大小不一的石头垒成的,假山周围环绕着椭圆形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小鱼在人工制作的荷叶和荷花中嬉耍,快乐极了!鱼儿的快乐感染着我们,我们围着水池欢笑着、追逐着„„我们的笑声在空中飘荡。像一首活泼的欢乐进行曲。
广播响起,我们集中到了后操场,老师安排了今天的日程。由任课老师带领我们到制作室,制作室干净、漂亮,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精神饱满的听着老师细心地讲解、示范。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得完成了铁艺制作和球帽制作。每完成一个工艺品,我总会感到一种自豪、成就感。其实这些工艺品的材料都很简单,在我们的生活中,觉得没有用的,可以扔掉的,如果动动脑筋,就可以把他们变成我们需要的或漂亮的东西。只要你下点决心,再加点耐心,给自己添点信心,“精品”就会从你手中“脱颖而出”!
时间像流水,悄悄地流走。体验虽然结束了,但留在我心里的震撼却是永恒的;体验的时间虽短,收获却很大。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体验,而是让我们勇敢地去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成为一名成功者!
浙江温州平阳县水头镇第五小学五年级:胡微微
体验感怎么写篇十
《体验和感受(梁亦仁)》
体验和感受
第二实验小学 梁亦仁
最近刚上完《克和千克》这一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感触颇多。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两个质量单位,但对其的理解还是非常的粗浅,那我们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这最熟悉的“陌生人”呢。下面着重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一、在感受中建立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1角硬币,回形针和2袋食盐,两瓶矿泉水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橡皮,数学书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1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1角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橡皮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
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感觉上完之后,认识到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上一篇:学生申请贫困资金申请书怎样写
下一篇:小学教学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