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的相反词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求同存异的相反词篇一
《科学与技术关系中的集合对应及求同存异》

科技经济市场

交流研讨

科学与技术关系中的集合对应及求同存异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7)

本文讨论了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研究意义,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集合对应关系。我们应该以一种求同存异的摘要:

态度来看待科学与技术的内在关联性。我们要更多地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从而提升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科学与技术;集合对应;求同存异关键词: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久有争议的问题。二十多年来,国

内学者特别是科学技术哲学界断断续续地发表了不少文章,分别从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起源、性质、表现形态、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对它们进行研究,描述了它们的区别,也看到它们不能截然分开的内在联系。面对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和现实国情,需要我们在有限区别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

1探讨科学与技术区别的意义

概括地说,探讨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语义学上讲,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具有不同的词源。在英语中,分别有Science和Technology以及ScienceandTechnology的用法,但没有ScienceTechnology的表达。在中文表达中,我们除了使用“科学”和“技术”以外,也广泛使用“科学技术”这个联合词组,还经常简称为“科技”。这种用语习惯容易使人更多的联想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而较少看到差别。但是,在谈论科学与

如果科学与技术的转化问题时,就是以两者互有差别为前提的。

技术没有什么差别,就不用说转化问题了。在这种类似情况下,

早在1982年10月,东北大学的就有了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必要。

陈昌曙教授就在《光明日报》连续发表“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与差

一文,明确指出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之间差异的基础上看到两异”

者的统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或低估它们的差别,过多地谈论二者的一致,就不仅不利于说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且有碍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科学技术政策。[1]讨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会对应着一系列的政策命题,事关政策的制定,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有重要关系。这对于确定科学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管理方式、人才培养和研究人员构成比例,特别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二,为技术哲学的学科独立和发展开辟道路。讨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特别是二者的区别,是技术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也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相比较科学哲学已拥有近百年的学科建制历史,技术哲学的学科建制较晚,它能否独立为一个学科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如果科学包括技术或者技术就是应用科学,则技术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说,技术哲学的学科建制过程伴随着人们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深入探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承认了技术有相对独立的本体地位、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为技术哲学这门学科

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今天,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存在已经成为不争

的事实,它们已经分别成为不同学者专门关注的对象,已形成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与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技术伦理学共存共荣的格局。事实上,科学与技术的区分已经在不少学者思想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例如,全国科学哲学会议和全国技术哲学会议都是每两年召开一次,不少参加科学哲学会议的学者从来不去参加技术哲学会议,反之亦然。这里就出现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难道科学与技术差异到没有一点儿联系的地步

远德玉教授所说:“本来,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与吗?正如陈昌曙、

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在学科领域是应当有相互交流、互相涉足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多有本学科范围的细化考察,少有跨学科的对话和探讨”。[2]试想,如果这两大领域的研究者保持必要的相互交流、互相涉足,至少会有利于深化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认识,促进彼此学科的发展。

2科学与技术的集合对应关系按理说,如果比照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则更容易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关系。但是,人们很难给科学和技术分别下一个简明扼要、界定清晰的定义。不少学者就使用易于操作的“特征描述法”,通过列举、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征而对它们进行研究,也得

陈昌曙教授指出,用特征描述法来说出了一些合理结论。但是,

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列出的特点看起来比较具体、周全和通俗。这样做也有它的缺陷,容易偏于繁琐,观点庞杂,特征选取的标准可能未抓住根本,主次不分,缺乏内在联系,还可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立论层次不高,缺乏哲理性。这种观点既肯定了以往科学与技术关系研究的成绩,也指出了研究方法的不足。我们又该如何客观地认识二者的关系呢?

今天看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也是容易让人产生争鸣的问题。这是由“科学”与“技术”对象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

“自然科学”看,人们在思维中所指向的科学与技术只是狭义的

和“自然技术”,人们探讨的只是自然科学与自然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这可以说是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的狭义解释。从广义上讲,我们不能说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文化科学等不是科学,也不能说社会技术、管理技术等不是技术。不但这些“科学”与“技术”之间具有区别和联系,而且它们与自然科学、自然技术也会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

退一步来说,就让我们从狭义上来看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什么抽象单一的科学,也没有什么抽象单一的技术,有的只是一门门具体的科学和一门门具体的技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来谈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不把

作者简介:刘科(1970-),男,河南遂平人,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科技哲学。

2010年第2期

趨趮

交流研讨

它们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不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这种研究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一旦结合实际研究,我们却又发现科学、技术都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都远远超越了我们的现实想象力。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复杂,学科日益分化又高度综合,既表现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包括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也表现为诸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理论这样的横断学科和综合性的学科群不断涌现;基础自然科学向着更复杂、更高级的运动形式延伸,形成了非线性科学、人体科学等;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建立起来,大科学的特征日益明显等。这种发展态势明显增加了我们认识科学与技术关系的难度。

还不止于此。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李伯聪教授主张把科学和技术关系的“二元论”发展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三元论”,认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是开拓工程哲学领域的现实前提和基础”,呼吁人们关注“工程哲学”。[3]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明确指出,“工程是在产业结构背景下发展的,研究工程哲学,就要关注产业哲学,可以把‘科学—技术—工程’三元

[4]

论扩大到四元论:即‘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另外,清华大学的曾国屏教授等学者也在多种场合呼吁人们关注“产业哲学”。以上学者的说法和殷切期望不无道理,欧美学界也曾经出现了类似的研究活动。但是,我们以为,工程、产业与科学、技术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基本的关系仍然是科学与技术的“二元论”。无论如何,这种多元论的争鸣已使本来已经很复杂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我们有可能利用集合论的知识和方法来有效地探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究其实,我们不是在谈论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关系,而是科学集合与技术集合的关系。它们是并集关系?是交集关系?还是全集与子集的关系?我们不是有意把问题复杂化,而是问题本身就很复杂,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我们相信,科学的集合与技术的集合必然会存在某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却决不是一一对应关系那样简单。从集合论的角度并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将为从广义上探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毕竟我们处于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社会强烈互动的时代,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法律和社会心理等因素都会与科学技术产生相互影响。

3科学与技术关系中的求同存异

在笔者查到的有限英文资料中,最早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1972年1月出版的第175卷Science上,作者是时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爱德华·大卫(EdwardE.

)。文章指出,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比过去更加紧密。作为一David

个相互依赖的复杂系统,科学与技术构成了一个反馈系统,具有

[5]

自我修正的机制。为此,必须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这种“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差异体”的思想无疑会在美国的科技政策中得到体现。这里的启发是,在制定科技政策时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和双方的均衡问题。

无论我们如何探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都是存在的。如果过分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则易于强化和放大“技术相对于科学具有独立性”的意识,可能会影响政府机构的决策,可能会为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研究而忽视基础

科技经济市场

科学研究无意作了理论上的辩护。由于技术研发的功利性和潜在经济价值,其本身就会自动地吸引和聚集更多的资本与人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反,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价值以及它对技术发展的深远意义,却需要更多地解释、宣传和关注,甚至于需要特殊的政策扶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着重大标志性成果少、原始创新性不

课题分散重复、后备研究力量不足等问题,还存在轻视基础够、

研究的现象。因此,我们目前贵为重要的是要看到科学与技术之

“求同存异”的态度。事实上,我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是一种

们越深入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就越感觉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既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也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2000年以来,钱学森、袁隆平、吴文俊、陈佳洱、师昌绪等我国著名科学家,以及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丘成桐和吴瑞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相继公开发表言论,呼吁中国要重视基础科学研

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我国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在科技部、

究工作的若干意见》(2001)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新技术先导和源泉的基础研究的发展将更为重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任务。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时,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仅要大力

[6]

。这一系列事件都加强应用研究,而且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

不是偶然的,这充分反映出从科学家、政府决策机构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科学与技术关系认识的深化,看到了二者的深刻联系。

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总数已达2174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我们已经创造了“两弹一星”、“神舟七号”、“杂交水稻”和“嫦娥

等应用研究领域的辉煌,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工程”

向世界显示了我国在高技术领域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同样需要基础研究领域的辉煌成就,同样需要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从而再次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将进一步考验我们的科技政策、科技投入、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等。

如果我们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讨论,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的合理制定,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腾飞,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将是探讨这个问题的重大社会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昌曙.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与统一.光明日报.1982-1-1,1982-10-15.[2]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7):39-42.

(7):36-39.[3]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

[4]曾国屏,高亮华.产业哲学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7):18-23.

[5]DavidEdwardE.TheRel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ce.1972(175):13.

[6]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纪实.人民日报.2008-1-20.

趯趨

2010年第2期

求同存异的相反词篇二
《求同存异_教育公平之我见》

■高校之窗

求同存异———教育公平之我见

邓玉文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5级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中国教育哲学今年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对教育自身实践的反思,倡导教育应回归生命,要关注个体的需要。其中,教育公平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欲借此文来谈谈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于看法。笔者认为,要实现教育公平,归结起来就是使教育实现“求同存异”。

关键词:教育公平;平等性;差异性

公平,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绝对公平的。我们提倡的“教育公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求同存异”的公平,是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与允许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差异的最佳契合的教育公平。

一、求同———追求受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我国至圣先师孔

(《论语・卫灵公》)。1619年,德国魏子主张并实行的“有教无类”

玛公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法,随后,普及义务教育、倡导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在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

学术界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均等;第二种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互动的均等;第三种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纵观华夏历史长河,这种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在古代,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皇宫贵族子弟的特权,平民百姓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财力和精力去享受教育;到了现今,虽然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城乡差异、性别歧视造成教育机会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有调查显示,1991年,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城镇为99%,农村为80%左右,而边远山区和牧区只有5%左右;全国城镇6 ̄14岁儿童失学率为15.52%,农村为20.29%,农村比城镇高出4.7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中教育机会不平等已被调查结果证明:1989年,全国6 ̄14岁男童与女童失学率分别为16.1%和22.4%,性别差异在农村大而在城镇小,农村的失学率性别差异为7.6个百分点,而城镇的性别差异只有2.1个百分点。有关学者认为,那种无视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环境的差异、无视城市与农村儿童教育资源上的差别,而制定全国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这些规则的不公平导致受教育机会上“起点不公平”。

教育,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在参与教育竞争面前,人人都应有机会。新自由主义教育公平理论流派代表人———美国的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强调“每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有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不论民族也好,性别也好,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平等地对待每个人,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要让上一代人的不幸再

文化阶层在下一代重演;不要让社会成员间由于家庭所处经济、

不同,而使无辜的孩子承受失学的痛苦;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巧立名目设置所谓的“贵族学校”,倒是地区内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要再被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所操纵,让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教育,应让全民共同享受,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体现教育公平。

二、存异———允许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差异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个体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灌输理论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当前,中国有不少学者把灌输等同于“填鸭式”说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矛头直接对准了“灌输”。这种认识的错误的。事实上,灌输实质上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灌输要讲方法,灌输并不等

,而必须研究主体的接受机制和规律、研于“填鸭式”、“满堂灌”

究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实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世界各国坚持灌输的经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毫不动摇地“灌输”,理直气壮地“灌输”。关键是“灌输什么,如何灌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具体就是要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从统一灌辅向分层灌输转变,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两课”主渠道的同时,适量在自然科同时,在高校发挥“

学、文史哲等课程中引入德育内容,使每一学科的教师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

的自身条件与需要不同,他们在享受教育的程度和接受教育的能力上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这意味着社会成员不可能也不应该享有绝对同等的教育资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提出“有教无类”的同时,也十分

,人不是注重“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标准人才”

教育机器规定的人格模型的复制品,我们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

的原则,因此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分析,不同问题不同对待”

不应是平均等额分配,而是要合情合理,既能考虑到个体的先天禀赋或缺陷,又能照顾到他们需求的不一致。国外学者在研究教育发展战略时指出:“平民百姓的发展目标可能和规划者的目标

不言自明’的。什么是大不相同,所以发展的选择就不可能是‘

‘贫困’‘需求’和‘发展’要根据人们在认识社会不平等时作出的价值判断而定。”

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给贫困的孩子减免学费、发放助学贷款、提供生活保障金,使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对待智障或器官残缺的儿童,应给

特殊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予更多的关爱,特殊学校的开办、

不因先天的残缺或后天的不幸而丧失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如果一味追求一视同仁,人人平等,而硬是把有残缺的孩子送进正常孩子的学校,施以同样的奖惩制度、同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反而

人人平等”给他们到来身心的双重压力、造成双重伤害,这样的“

才是真正的不平等。

对于天才儿童,我们的教育也不应禁锢他们的手脚。要知道,对人才的忽视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并非鼓励将人分为不同等级、并非歧视。恰恰相反,之所以“因人而异”,正是要尽可能地提供合理的资源来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让弱者得到补偿,让强者获得提升,让我们所教育培养的每个个体充分地实现自我。合理地区别对待,也是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我们的社会既需要普普通通的建设者,又需要高精尖的综合型人才。

教育公平,要能“求同”亦需“存异”。受教育机会是每个个体应当平等享有的,而根据每个个体的条件与需求的差异,有区别地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也是必要的。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2

我国城乡差距扩大》,载《学习、研究、参考》1993年第7期[2]《

学龄儿童失学状况分析》,载《科技导报》[3]、[4]杨书章:《1994年第5期

—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5]郭彩琴.教育公平论——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89

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6](美)罗尔斯著,何怀宏、

科学出版社,1998.56

[7]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

避免“两课”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

总之,尽管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对人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所倡导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它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其中的一些措施、手段和办法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我们应该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吸收美国高校德育课程教育的长处,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朱永康,《

第233页

中美高校德育共同性与特性比较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2]金瑾如,《

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21页

(作者简介:周中明,男,1972-,江苏如皋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希望月报

求同存异的相反词篇三
《【古代汉语 学术论文】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综论》

  第24卷第1期

2003年2月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ANJIANGNORMALCOLLEGE

Feb1,2003

Vol124 NO11

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综论

马 显 彬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48)

摘 要: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的研究以往侧重在局部的研究,该文对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现其词类、结构类型相当齐备,与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差不多,同素异序词在古代已经成熟了,并不是到近现代才完善起来的。

关键词:同素异序词;词义;词类;结构类型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3)01-0058-04

  同素异序词是指顺序相反的两个语素构

成的双音节词,例如:昏黄、黄昏;安平、平安。同素异序词是汉语特有的比较普遍的词语结构现象。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数量较少,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很丰富,有的在现代不是同素异序词的在古代却是。例如:封泥、泥封,来归、归来,晚夜、夜晚,路道、道路,酌斟、斟酌,忍容、容忍,景光、光景等。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研究比较系统全面,例如谭汝为《同素逆序词四论》,词义、词性、结构都讨论得很清楚。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研究集中在作品的研究,综论性的研究侧重在并列关系研究。例如郑奠《古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洪丽娣《古代汉语中同素异词的研究》、王逸《〈楚辞章句〉中的双音词》、黄建宁《〈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等。为了弄清古代同素异序词的整体情况,以便人们对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本文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收集了数百条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从词义、词性、结

收稿日期:2002-07-11

构方面对古代同素异序词进行考察,发现词

类、结构类型都很丰富,并不局限在个别词类和并列关系上。

一、词义方面

1、词义完全相同

(1)山河、河山。山河、河山都指山川河

流。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战国策・魏策—》“: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

(2)乱杂、杂乱。乱杂、杂乱都指错杂。例如南朝・粱简文帝《眼明囊赋》“:明金乱杂,细宝交陈。”《楚辞・远游》“:骑胶葛以杂乱兮,斑漫衍而方行。”

2、部分词义相同

(3)陵丘,丘陵。陵丘、丘陵,都有“大丘”的意思。例如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丘

),男,重庆人,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作者简介:马显彬(1963- 

陵还有其他含义:1)比喻高大或者多。例如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黍稷坐索于丰收也。”2)坟墓。例如唐・聂夷中《劝酒》“: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

(4)语笑、笑语。语笑、笑语都有“谈笑”的意思。例如宋・陈师道《春怀示邻里》“: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唐・贾岛《喜雍陶至》“: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笑语还有“玩笑的话”的意思。例如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与人有域,不为戏狎,人得一笑语,重于金帛之赐。”

3、词义不同(5)通知、知通。通知指“通晓”等,知通指“明智通达”。例如《汉书・平帝纪》“: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至者数千人。”《孔子家语・五帝德》“:[舜]睿明知通,为天下帝。”

(6)成年、年成。成年指“丰年”,年成指“一年的收成”。例如《逸周书・籴匡》“:成年年谷足,宾祭以盛。”《隋书・音乐志下》“:年成物阜,罢役息人。”

二、词性方面

(一)词性相同

“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

臣之语者,可亡也。”

(10)逃窜、窜逃。例如《后汉书・南匈奴传》“:逢侯部众饥穷,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列子・黄帝》“:[禽兽]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3、形容词+形容词

(11)苦寒、寒苦。例如唐・杜甫《捣衣》: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史记・匈奴列传》“:单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无为也。”(12)畅快、快畅。例如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一技养生》“:其仆亦有时来,皆楚囚相对,非复从前畅快矣。”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戴逵]性甚快畅,泰于娱生,好古琴,善属文,尤乐游燕。”

(二)词性相异

1、名词+动词

(13)功收、收功。功收指“收效”,名词。

例如三国・魏・嵇康《养生论》“: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收功指“取得成功”,动词。例如《孔子家语・屈节》“:今子欲收功于鲁,实难。”

(14)抱负、负抱。抱负指“志向”,名词。例如宋・楼钥《绩溪县尉楼君墓志铭》“:念吾兄抱负不凡,不见于用。”负抱指“背负怀抱”“,手抱肩负”,动词。例如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

2、动词+形容词

(15)痛心、心痛。心痛指“心疼”,动词。

1、名词+名词

(7)火焰、焰火。例如唐・白居易《题灵隐

寺红辛夷花》“:紫粉笔含尖火焰,红燕脂染小莲花。芳情相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北周・庚信《奉和赵王隐士》“;野鸟繁弦转,山花

焰火然。”

(8)贤圣、圣贤。例如《易・鼎》“:彖曰:圣人享以享上帝,而大享以养圣贤。”汉・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盖太姜渊智非常,虽太王之贤圣,亦与之谋。”

2、动词+动词

(9)泄漏、漏泄。例如宋・王谠《唐语林・

例如《淮南子・人间训》“: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痛。”痛心指“伤心”,形

容词。例如晋・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感旧永怀,痛心在目。”

(16)劳力、力劳。劳力,指“劳损民力”,动词。例如《旧唐书・杜佑传》“:秦平六国,侍其兵力,北筑长城,以拒匈奴……劳力扰人,结怨皆乱。”力劳指“勤劳”,形容词。例如《淮南子・主术》“:上好取而无量,下贪很而无让,民

补遗二》“:琬乃取—盘底至平者,以二木卷重安

盘底,灌水其中,曾无泄漏。”《韩非子・亡徵》:

吴吟诗送暖寒杯。”

2、动宾+偏正(23)报捷、捷报。报捷指“报喜讯”,动宾结构;捷报指“好的消息”,偏正结构。例如唐・贾岛《送李傅侍郎剑南行营》“:移军刁斗逐,报捷剑门开。”唐・杜牧《少年行》“:捷报云台贺,公卿拜寿卮。”

(24)救急、急救。救急指“救助急事”,动宾结构,急救指“紧急抢救”,偏正结构。例如汉・刘向《新序・节士》“: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宋・洪迈《夷坚乙志・刘子文》“:子文遂前执其手,攫拿不置,左右急救之,犹败面流血。”

3、动宾+主谓(25)喘气、气喘。喘气指“喘息气息”,动宾结构,气喘指“气息不畅”,主谓结构。例如三国・魏・刘桢《大暑赋》“:兽喘气于玄景,鸟戢翼于高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田鹏鸾]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

(26)安居、居安。安居指“使居住安定”,动宾结构,居安指“居住安定”,主谓结构。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天子念致理之艰难,乐居安之闲暇,肇置三令节。”

4、联合+偏正(27)时辰、辰时。时辰是由意义相同的两个语素构成,联合结构,辰时指“辰”这个时候,偏正结构。例如宋・洪迈《容斋续笔・双生子》“:辰时为弟,巳时为兄,则弟乃先兄一时矣。”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28)车马、马车。车马是由意义相同的两个语素构成,联合结构,马车指“马拉的车”,偏正结构。例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择有车马,以居徂向。”《后汉书・舆服志上》“:贾

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荫兴,盗贼滋

彰。”

三、结构方面

(一)结构相同

1、联合+联合

(17)友朋、朋友。友朋、朋友都是由意义

相同的两个语素构成,皆属于联合结构。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诗・大雅・抑》“:无言以仇,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18)小弱、弱小。都是由意义相同的两个语素构成,皆属于联合结构。例如《史记・刺客列传》“:燕小弱,数困于兵。”《管子・重令》:“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疆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

2、偏正+偏正

(19)旧情,情旧。旧情指“旧交、老朋

友”,情旧指“旧日的情谊”,二者皆属于偏正结构。例如唐・刘长卿《送郑司直归上都》“:因君报情旧。闲慢欲垂纶。”南朝・梁简文帝《半路溪》“:摘赠兰泽芳,欲表同心句。先将动旧情,恐君疑妾妒。”

(20)传言、言传。传言指“流言”,言传指“用言语来表达”,二者皆属于偏正结构。例如《墨子・非命中》“:然则胡不尝考诸侯之传言流语乎?”《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二)结构相异

1、动宾+联合

(21)亲爱、爱亲。亲爱指“亲近喜爱”,联

合结构;爱亲指“爱昵亲属”,动宾结构。例如《汉书・张禹传》“: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国语・晋语一》“:自恒叔以来,熟能爱亲,唯无亲,故能兼翼。”(22)寒暖、暖寒。寒暖指“冷热”,联合结构;暖寒指“驱寒”,动宾结构。例如《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唐・白居易《戏贺贾常州醉中绝句》“:越调管吹留客曲,

人不得乘马车。”5、偏正+主谓(29)命薄、薄命。命薄指“命运不好”,主谓结构,薄命指“不好的命运”,偏正结构。例如唐・李商隐《属疾》“: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北史・文苑传・侯白》“:文帝闻其名,召与语,悦之……后给五品食,月余而死。时人伤其薄命。”

(30)浮夸、夸浮。浮夸指“超出实际地夸讲”,偏正结构,夸浮指“夸讲不合实际”,主谓结构。例如宋・苏轼《答乔舍人启》“学术夸:浮,则西晋无可用之士。”《晋书・刘琨传》:“[琨]善交胜己,而颇浮夸。”

6、偏正+补充(31)明辩、辩明。明辩指明显地区分开参考文献:

[1]谭汝为.同素逆序词四论[A].编辑组.词汇学新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郑奠.古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J].中国语文,1964,(6):34-36.

[3]洪丽娣.古代汉语中同素异词的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2):43-45.[4]王逸.《楚辞章句》中的双音词[J].四川大学学报,1999,(1):93-96.

[5]黄建宁.《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1):62-66.[6]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J].中国语文,1979,(6):406-411.[7]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1980,(4):35-38.

[8]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三题[A].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程湘清.《论衡》中联合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A].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张万起.《世说新语》复音词问题[A].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周日健,王小莘.《颜氏家洲》词汇语法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来,偏正结构,辩明指辩解清楚,补充结构。例

如《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史记・孝武本纪》“:群儒既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

(32)通讲、讲通。通讲指“贯通地讲解”,偏正结构,讲通指“讲清楚’,补充结构。例如宋・赞宁等《宋高僧传・义解二・窥基》:[窥基]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北史・儒林传序》“:《论语》《、孝经》,诸学徒莫不通讲。”

由此可见,古代同素异序词的各种类型已经相当丰富,同素异序词在古代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是到近现代才完善起来的。

WordFormationinAncientChineseLanguage

MAXian-bin

(ChineseDepartment,ZhanjiangNormalCollege,Zhanjiang,Guangdong524048,China)

Abstact:ThisarticlediscussesthewordformationoftheancientChineselanguage.Theformsofpartsofspeechandstructureofawordaremanyandvaried.ThecombinationofthesamemophemesindifferentorderwasdevelopedinancientChina.

Keywords:wordformation;themeaningofaword;partsofspeech;typesofstructure

求同存异的相反词篇四
《1 汉译英》

求同存异的相反词篇五
《04 合情推理》

求同存异的相反词篇六
《多音字异读词语》

多音字异读词语

1.阿 ā 阿门 阿粑 阿托品 ē胶 阿谀

2.背 bâi背离 背弃 背书 背运 背后 背景 背面 背地里

背叛 背诵 背心 背着手 bēi背包 背带 背负 背债

3.奔 bēn奔赴 奔丧 奔袭 奔泻 奔驰 奔跑 奔腾 奔放

奔流 奔忙 奔命 奔走 私奔 bân奔头儿 投奔

4.别 biã别号 别是 别墅 别针 别致 辨别 差别 辞别

个别 各别 判别 惜别 永别 biâ别扭

5.屏 bǐng除 屏弃 píng幕 屏障

6.卜 bǔ占卜 bo萝卜 胡萝卜

7.刨 páo刨根儿 bào刨冰 刨床 刨刀 刨花

8.参 cān参拜 参校 参考 参量 参数 参验 参谒 参赞

参半 参见 参看 参天 参战 参政 参观 参加 参军 参谋

参与 参阅 参照 参拜 参半 参见 cēn参差 shēn党参 海参 人参

9.藏 cáng藏匿 藏书 藏掖 藏拙 暗藏 保藏 躲藏 库藏

埋藏 收藏 窝藏 掩藏 蕴藏 珍藏 贮藏 捉迷藏 zàng

藏蓝 藏历 藏族 藏红花 宝藏

10.曾 cãn曾经 不曾 未曾 zēng曾姓 曾孙 曾祖

11.差 chā差额 差距 差价 差别 差错 差异 差数 逆差

偏差 误差 chà差劲 差不多 差不离 查点儿 chāi

差遣 差使 差事 出差 公差 交差 钦差 cī参差

12.颤 chàn颤颤巍巍 颤音 颤悠 zhàn 战栗 打颤

13.场 cháng场院 打场 扬场 一场雨 chǎng场次 场记 场景 场子 靶场 包场 上场 操场 登场 广场 疆场 冷场 牧场

排场 怯场 沙场 现场 刑场

14.朝 cháo朝拜 朝廷 朝阳 朝政 朝代 朝鲜族 王朝

zhāo 朝气 朝晖 朝露 朝日 朝夕 朝霞 朝阳

15.称 chēng称号 称呼 称说 称颂 称谓 称雄 称强 称谢 称誉 称赞 号称 简称 名称 人称 通称 职称 自称

尊称 chân称心 称愿 称职 相称 匀称

16.重 chïng重版 重婚 重孙 重围 重霄 重演 重阳 重奏 重叠 重复 重申 重新 重唱 重出 重合 双重 zhîng

重兵 重创 重读 重负 重任 重托 重孝 重镇 重办 重担

重地 重活 重炮 重用 重头戏

17.臭 chîu臭虫 臭骂 臭氧 臭豆腐 臭烘烘 臭乎乎 狐臭 口臭 铜臭 腥臭 腋臭 xiù 无色无臭 乳臭未干

18.处 chǔ处女 处世 处暑 处死 处治 处方 处分 处境

处刑 处罚 处决 处于 处置 处理品 难处 调处 相处 处事 chù处所 长处 害处 益处 难处

19.畜 chù家畜 牲畜 种畜 畜肥 畜生 xù畜牧 畜产品

20.揣 chuǎi揣测 揣摩 chuai揣

21.传 chuán传代 传呼 传奇 传讯 传达 传播 传单 传递 传授 传统 传送 传真 传布 传导 传动 传唤 传家 传教

传令 传票 传情 传人 传神 传言 传扬 传阅 传染病

失传 谣传 祖传 zhuàn传略 传记 评传 自传

22.创 chuàng创刊 创办 创业 创制 创见 创举 创作 创立 创新 创造 创设 创始 首创 chuāng创痕 创伤 创面 重创

23.答 dā答应 搭理 答腔 dá答案 答辩 答复 答卷 答话 答数 答谢 回答 解答 问答

24.担 dān担待 担当 担架 担名 dàn担子

25.弹 dàn弹弓 弹片 弹丸 弹药 弹道 弹壳 弹坑 弹头

枪弹 子弹 tán 弹词 弹劾 弹力 弹性 弹簧 弹射

弹指 评弹

26.当 dāng当差 当场 当代 当归 当局 当然 当先 当道

当日 当即 当空 当啷 当权 当下 当年 当前 当中 当头

当选 当政 当初 当代 当地 当众 当家 当局 当时 当事人 dàng 当天 当年 当票 当铺 当真 当做 得当 失当

27.倒 dǎo倒把 倒班 倒车 倒戈 倒换 倒手 倒塌 倒替

倒运 打倒 颠倒 dào倒彩 倒车 倒刺 倒立 倒流 倒叙 倒悬 倒影 倒置 倒转 倒栽葱

28.的 de似的 是的 有的是 dí 的确 的确良 dì目的

29.得 dã得逞 得当 得胜 得失 得手 懂得 心得 赢得 值得 de靠得住 了得 了不得 晓得 认得 děi 你得当心

30.调 diào调集 调查 调动 调度 调号 调配 调用 调运

调值 调令 调遣 调任 调子 调门儿 笔调 抽调 对调

基调 滥调 强调 曲调 走调儿 tiáo调处 调羹 调侃 调教 调理 调料 调配 调情 调停 调戏 调味 调笑 挑唆 调养 烹调 失调 协调

31.恶 â恶毒 恶化 恶劣 恶习 恶性 恶意 恶作剧 丑恶 险恶 凶恶 罪恶 ě恶心 wù可恶

32.分 fēn分辨 分辩 分割 分泌 分期 分布 分寸 分队 分工 分红 分化 分解 分离 分裂 分明 分母 分配 分批 分歧 分清 分散 分数 分析 分钟 分贝 分册 分担 分店 分居 分句 分开 分娩 分秒 分蘖 分设 分身 分手 分头 分晓 分赃 分支 春分 瓜分 平分 区分 fân分量 分外 分子 安分 处分 过分 情分 缘分 fen 成分 身分

33.缝 fãng缝补 缝合 缝纫 fâng缝隙 缝子

34.干 gān干巴 干杯 干瘪 干戈 干扰 干涉 干系 干燥 干支 风干 若干 相干 香干 白干儿 包干儿 gàn干部 干劲 干将 干吗 干练 干流 干事 干线 才干 骨干 蛮干 能干 主干

35.更 gēng更动 更改 更换 更生 更新 更衣 更正 五更 少不更事(经历) gâng更加

36.勾 gōu勾结 勾搭 勾画 沟通 勾销 勾引 gîu 勾当

37.行 háng行当 行家 行间 行列 行情 行业 发行 同行 外行 银行 行话 行会 行距 行车(一种工业设备) xíng 行程 行刺 行贿 行军 行李 行囊 行动 行径 行人 行驶

行星 行宫 行好 行迹 行乐 行期 行善 行事 行文 行刑 行医 行走 行装 行乞 行使 行署 行为 行政 行踪 暴行 德行 发行 横行 刊行 盛行 运行 行车(驾车行驶) hàng 树行子 hãng 道行

38.好 hǎo好歹 好汉 好受 好意 友好 好赖 好听 好人 好事 好手 好像 好似 好笑 好心 好些 好比 好吃 好处 好在 好多 好咸 好坏 好久 好看 好说 美好 恰好 hào好强 好客 好奇 好胜 好事 爱好 嗜好

39.号 háo号哭 号啕 hào 号称 号角 号码 号外 号兵 号令 号召 号子 编号 等号 挂号 信号 病号

40.和 hã和蔼 和睦 和平 和尚 和谐 和煦 和风 和好

和缓 和局 和善 和声 和数 和解 和谈 和约 人和 温和 he说和 huo搅和 暖和 热和 软和 温和 hâ 一唱一和

hú 和牌了 huï 和面 和泥 huî 和稀泥 藕粉里和点糖

41.横 hãng 横渡 横幅 横贯 横眉 横批 横扫 横竖 hâng 横财 横祸 骄横 蛮横 凶横 专横

42.哄 hōng 哄然 哄抬 哄堂 hîng哄骗 hîng 起哄 一哄而散

43.还 hái还是 huán还本 还击 还手 还债 还价 还礼 还原 还嘴 偿还 奉还 生还 退还

44.豁 huō豁口 豁出去 huî豁达 豁亮 豁免 豁然

45.假 jiǎ假扮 假借 假冒 假设 假释 假定 假如 假若 假使 假充 假山 假死 假托 假意 假象 假造 假装 搀假

求同存异的相反词篇七
《决策学导论——第五讲 二人混合动机对局》

第五章 二人混合动机对局

一、混合动机对局

混合动机对局中,对策者对结果的选择次序既不是同一的(像在纯并协对局中那样)也不是截然相反的(像零和对局中那样),又叫混利对局。“混合动机对局”这个词突出了促使对策者部分地相互合作部分地相互对抗、冲突的复杂的策略性质。在其中,对策者既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又必须解决又动机的冲突所产生的自身内部的策略冲突。

由于对策者之间的利益不是完全相反、绝对冲突的,而是部分一致部分冲突,一个人的所得并非必定是另一个人的所失,反之亦然,因而对策者的报酬之和因选择组合的不同而变化,故又叫可变和对局或非零和对局。而在二人零和对局中,不论对策者作何种选择,他们的报酬之和永远是0,故争利对局的和是不变的。注意:纯并协对局是可变和对局。

混合动机对局缺乏数学上有说服力的解,即很少有形式的、逻辑的解。在实践中,必须诉诸非形式的或常识的个案分析以期发现可行的的对策方法。混合动机对局为众多的社会实践或人类行为提供了分析模型,涉及合作与对抗,冒险与谨慎、信任与怀疑、利己与利他、利用与仇恨、报复与许诺等等问题,对各门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对2×2混利对局,拉波波尔和古耶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分析方式,即以序数报酬给可能结果赋值,这样,对策者的报酬矩阵就是序数报酬矩阵。对于2×2混利对局,可能结果共有4种,对策者从最好到最坏排列可能结果,分别赋值4、3、2、1,在这个假定下,报酬之间的顺序关系相同的对局可以看作决策分析上等价的对局。矩阵的每一格中的第一个数字是对策者Ⅰ的报酬,第二个是对策者Ⅱ的报酬,如:

A B

Ⅰ A

B

拉波波尔和古耶证明,在序数报酬值的假定下,策略上不同的2×2对局共有78中,3×3对局超过182800种,但这种对局范例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78种2×2对局中,12种是对称的,如果对策者交换角色,局况并不方式变化;其中8种对称的对局有最佳平衡点,

对应于对策双方的优超策略。从策略上讲,这些有最佳平衡点的对局没有多大的理论意义。在实验对策中,实验受试者并非无例外地选择他们的优超策略,一种可能是,受试者没有理解对局的策略结构作了不合理的选择;另一种可能是,报酬矩阵没有反映受试者的主观效用,他们的主观选择不符合对局的显报酬结构。如果对策者宁愿极小化对方的报酬,或者极大化双方的报酬之差,而不是极大化自己的报酬。

二、争路对局

在争路对局中,双方都没有优超策略,策略A和B都是可容许的。两个显著特点:1、清楚地表明了这种社会交往中选择的相互依赖性;2、对于二人零和对局非常有效的极小极大原则在此失效。

A B

Ⅰ A B

由图可知,该对局有两个平衡点即(A, B)和(B, A)的结果(3,4)和(4,3),但(A, A)这个极小极大策略组合的结果(2,2)却不是平衡点。在二人零和对局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平衡点,它们一定是等价的,对策者只要选择与平衡点相应的策略,结果总是一样的;但是在争路对局中,这两个平衡点是不等价的,两个平衡点给予了两个对策者以不同的报酬。因为两个平衡点不能并存,如果双方都为实现自己最有利的平衡点而选择了相应的策略,结果对双方都是最不利的。所有,形式对策论没法解决两个平衡点之间的选择问题,即没法解决两个对策者对于两个不同的平衡点的意见分歧。

在争路对局中,意见交流(而不是隐瞒自己的意图)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一般来说,在不存在优超策略平衡点的对局中,没有严格的或形式的合理性标准。但,习惯、约定、社会规则等往往显示出一个文化上显明的平衡点。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许多习惯、约定和社会规则就是为解决这样的对局而形成的。

三、求同存异对局

这个对局的报酬结构如下:

A B

Ⅰ A

B

该对局中(A, A)这个极小极大策略组合的结果(2,2)不是平衡点,因为每一方都有理由后悔自己的选择,都能提供改变选择而改进自己的报酬。该对局有两个不等价的平衡点即(A,

B)和(B, A)的结果(4,3)和(3,4)

与争路对局比较。相似性:在报酬矩阵上,(A,A)、(B,B)的结果是一样的,(A, B)和(B, A)的结果交换了位置;在策略性质上,都没有优超性策略,极小极大策略组合(A,

A)的结果不是平衡点,(A, B)和(B, A)的结果是平衡点,且不等价;信息交流有利于双方。区别:在争路对局中,单方面违背极小极大原则的对策者(而选择B策略)给予自己以更多的报酬(争先行为),而在求同存异对局中,单方面违背极小极大原则的对策者(而选择B策略)给予对方以更多的报酬(英雄或圣贤行为)。

有效道德原则的两个条件:普遍性;增进幸福。以求同存异对局来检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该对局决策逻辑不能提供形式的解,有赖于非形式的协商,但协商未必总能解决问题。如果一方过于专断,往往会破坏对局本身的结构,即使动机是高尚的。这就是说,求同存异对局的结构本身是不稳定的,实际的决策交往活动可能导致它的改变。

四、胆小鬼对局

A代表胆小鬼(懦夫)策略。B代表勇士策略,其报酬矩阵如下:

A B

Ⅰ A B

该对局中(A, A)这个极小极大策略组合的结果(3,3)不是平衡点,因为每一方都有理由后悔自己的选择,都能提供改变选择而改进自己的报酬。该对局有两个不等价的平衡点即(A, B)和(B, A)的结果(2,4)和(4,2)。在胆小鬼对局中,单方面违背极小极大

原则的对策者是损人利己的一方(利用者),而在求同存异对局中,单方面违背极小极大原则的对策者是舍己为人的一方。如果双方违背极小极大原则,双方都得到最坏的结果。 胆小鬼对局的突出特点:1、强制性。2、坚定不移地选择非极小极大策略的结果,坚持作这种选择的对策者必定以另一个对策者的损失为代价,只要后者是合理的,否则这个策略是非常冒险的。如果该对局重复多次,先前得到好处的对策者可能会坚持并加强这种选择,一事成功事事顺利,。一个成功地利用过别人的对策者获得了自信,相信自己在将来也能够侥幸以风险策略取胜,使他的对手更不好违背极小极大策略。农村妇女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好男不与女斗,不晓事的小孩,疯子,卤莽的蛮汉,愣头青,黑社会性质的人,无知而信心爆棚者等等,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的纵容。3,“疯狂的政治用途”,给人以疯狂的、不合理、非理性、“控制不住自己”的印象,会在胆小鬼对局中获得荒唐的好处。4、在场面大、时间长的实践对策中,取得(3,3)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得到这个结果恰恰要求以强硬策略赖对付对方的强硬策略选择(欺软怕硬),由此达成的妥协是一个实践平衡点,双方改变选择都不会有更好的结果,因为一方的改变必定招致对方的改变,这种平衡可以是一种“威胁平衡”。

五、囚徒二难对局

该对局的报酬矩阵如下:

A B

Ⅰ A

B

该对局有一个唯一的纯策略平衡点极小极大策略组合(B, B)的结果(2,2),双方的极小极大策略都是优超性策略,选择这个策略是符合纯个人主义的标准的,具有个人合理性。但是,对策者双方联合选择A的结果比联合选择B的结果好得多(2,2),因此选择A策略是符合集体合理性的。可是,(A,A) 的结果(3,3)并不是一个平衡点,如果双方碰巧都选择了A,事后每一方都会后悔,因为每一方都可以提供单方面改变策略来改进自己的报酬。由此,(A,A)组合是不稳定的组合,而(B,B)组合稳定的组合。该对局中存在一个悖论或二难推理:B策略是优超策略,但联合的B选择对双方都不利,是一个有缺陷的平衡点;联合的A选择对双方都有利,但不是平衡点。这其实是个人合理性与集体合理性之间,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合作与对抗的冲突。在该对局中,A策略是合作策略,B策略是出卖策略,选择A策略的对策者被称之为“烈士”,而该对局(B,B)组合的结果被称之为“悲剧”。

对策理论家试图从逻辑上证明联合选择B是一个错误,是不合理的,以取得对集体合理性的论证。但因(B,B)组合的逻辑性太强,任何方式都无法否认,故都失败了。

按照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原则和康德的道德原则,对策者应该选择A,但(A,A)组合不是平衡点,而且道德原则对于决策行为不具有任何强制性。因为从个人观点看,完全没有合理的理由充当“烈士”作出协作选择,不论另一个对策者选择什么,出卖选择不仅能确保更好的报酬,而且还有排除最坏报酬之可能性的极小极大性质,使对策者的安全程度最大化。决策逻辑是残忍的:它迫使决策者或“道德行为者”采取出卖或敌视对方的策略,导致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失。

而人际交流则可能产生信任与怀疑的微妙的心理学的问题。即使在对策者达成协议,相互许下联合选择A的诺言后,一个相信对方的协作行为的对策者有理由也进行合作,但疑心对方会出卖的人只有一个明智的行动方案,即出卖。由于这个理由,当这个对局重复多

次时,就有一种强倾向,对策者双方都采用越来越相似的对策模式。因此,人际交流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对策者的选择。没有一个决策论规则要求信守诺言。凡决策者都是独立自主的,不论交流以何种方式进行,取得何种结果,对策者仍然有在A和B之间作选择的绝对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决策者仍然会选择B。因为合作必然包含冒险的因素(与胆小鬼对局相反),合理的对策者,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气氛中,他们才可能协作,出卖选择相对来说时安全的,可能是因为怀疑性防卫而非因对抗性而产生的。在策略交往中,信任对方是否可行最终取决于在一定环境下,对方的正常行为是否值得信任。但这是一个纯经验问题。

由此,极小极大优超性原则和平衡点概念在囚徒二难对局中失效了,任何以自私哲学为基础的合理解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适合于一切决策环境和问题类型的合理行为准则是不存在的。同时,这也说明合理性和合理行为的标准要受到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环境或条件的约束:囚徒二难对局并不总是鮁社会引向灾难,而常常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机制;在实践生活中,特别是在道德生活中,又是囚徒二难对局本身就提供了自我解决的方式;必要时,社会实践拥有从外部解决二难问题的手段。这样,就超出了纯逻辑的分析,进入了现实的生活世界。

六、四种对局的比较

它们的统一模型如下:

A B

Ⅰ A

B

争路对局:t>s>r>p

求同存异对局:s>t>r>p

胆小鬼对局:t>r>s>p

囚徒二难对局:t>r>p>s

其中,t代表违背合作策略组合(A,A)的诱惑力,r代表对联合选择的奖赏,p是对联合的非合作选择的惩罚, s是单方面选择合作策略的傻瓜的报酬。A策略一般是合作策略,但在求同存异对局中,择是一种自私的选择。

争路、求同存异和胆小鬼对局的相似性:1、都有一个“自然”的、联合选择极小极大策略A所产生的结果,却是一个非平衡点;2、都存在两个不等价因而不稳定的平衡点;3、都没有优超策略;4、联合违背极小极大策略给予双方以最低的报酬。这些都是囚徒二难对局所没有的。 差异:争路对局中,单方面违背极小极大策略的对策者给自己和对方都带来了好处,但给自己的更多,“领先者”;求同存异对局中,单方面违背极小极大策略的对策者也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但给对方的更多,“英雄”;在胆小鬼对局中,单方面违背极小极大策略的对策者给自己带来了好处并损害对方,“损人利己”者、“利用者”。三个对局中,单方面的背叛者都对自己有利,但联合背叛导致双方的报酬最低。

在囚徒二难对局中,极小极大策略组合(B,B)是唯一的平衡点,并且是稳定的,具有强制性和逻辑必然性,但违背它对双方都有利;作为优超策略,具有个人合理性;而单方面的背叛者会惩罚自己奖赏对方,烈士。

四个对局的共同之处:极小极大策略选择是出于谨慎,而非极小极大策略选择择总是冒险。在争路、求同存异和胆小鬼对局中,谨慎的极小极大策略是A;而在囚徒二难对局中极小极大策略是B。持合作态度的对策者在求同存异对局中倾向于B选择,在其他对局中倾向于A选择;而持对抗态度的对策者一般倾向于B选择,而在求同存异对局中对抗性通

过A选择表现出来。在争路和胆小鬼对局中,谨慎与合作一致但与对抗不相容;而在求同存异和囚徒二难对局中,谨慎与对抗一致,但与合作是不相容的。

在进行这四种对局的过程中,鮁某种态度灌输给对手是有利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0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