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步的句子

| 课件 |

【www.guakaob.com--课件】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一
《散步(优秀课件)》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二
《课文散步》

课文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文解释】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

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散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喻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

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教学建议】

一、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

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要引导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理解了课文,于人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例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3.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5.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6.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

【有关资料】

一、《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三
《1、散步》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四
《1.散步》

《散步》

课题:散步 课型:新授课 备课时间:2015.9.5 教材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主题 :《散步》

课时 :1 课时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3.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评价任务:

1. 注音.朗读.正音.读课文。(评价目标1)

2. 反复朗读,积累优美句子。(评价目标2)

3.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亲情。(评价目标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

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

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 “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

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散步

教学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五
《散步》

散步

设计思路

教师要为思维而教,要做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示范者。首先,将对“问题的解答”作为语文思维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内容,学生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逐渐学会脱离具体感性经验材料,而寻求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其次,将“教师是主导”的作用定位在引发思维的主导位置上,教师在整个思维教学活动中始终走在学生的思考前列,用一个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既定的方向(抽象思维之格)发展;再次,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答上,他们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最后,思维训练是师生双方为改变和发展自身的思维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也就是说在语文思维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入到思维训练的程序中,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六
《散步》

《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三、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①、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②、导语: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顿生良多感慨„„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整体感知 聆听亲情

A、听录音,要求采用圈点法标出读错的字词。

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几方面。

B、积累字词

fēn qí(分歧) xìn fú(信服) 背bēi(背人) bâi(后背) chāi sàn(拆散)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嫩芽(nân) 熬过(áo)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 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回答问题。

a、散步的人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f、从一件家庭生活中的寻常事,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一家四口? 相亲相爱、和和美美的一家三代人

三、讨论探究 理解亲情 :

鲜花送给谁?

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1.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2.“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3.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4.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5.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6.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四、美文赏析 品读亲情 :

A、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出。

B、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句子:

1.景物美(自然美 生命美)

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 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A处——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 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B处——这“新绿”,这金黄,这“嫩芽”,这春水, 是自然美,也是生命美。

2.人物美(朴实美 平凡美)

找出文中能体现我和母亲、儿子、妻子之间和谐关系的句子,深情地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预设: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

劝母亲散步。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 以前很听她的话一样——儿子孝顺母亲,母亲信任、依赖儿子。 (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会让儿子很听她的话?一个什么样的儿子会让母亲很听他的 话?) 儿子的发现: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家伙很聪明,机灵。)

散步过程中,“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爱幼更需尊老,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

母亲改变主意——爱幼。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尊老爱幼。

小结:朴实美 平凡美——简简单单的文字,道出了母亲的善良,妻子的善解人意,儿子的天真聪明,还有我在家庭中的重心地位。

3.情更美(庄重美 和谐美)

善待老人(母亲)—衰老的生命,爱护(儿子)—幼小的生命,是我和妻子(中年人)—成熟的生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结:庄重美 和谐美—爱是理解、爱是尊重、爱是体谅、爱是呵护,一个拥有爱的家庭是幸福的,一个拥有爱的集体是温暖的,一个拥有爱的社会是和谐的。

五、真情表达 畅谈亲情

尊老爱幼、相互体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四人小组谈谈自己家庭中关于亲情的平凡而感人的小事。

1.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

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2.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1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 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最好。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六、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以小见大)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七、拓展: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

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八、结束语(音乐伴奏:可爱的家):

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学生齐唱:《让爱住我家》

九、再读课文,思维创新:

1、多角度命题。

教师: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

① 以人物拟题:三代人,母子情;

② 以地点拟题:走在乡间小路上;

③ 以主题拟题:真爱,真情,骨肉亲情;

④ 以文章意味深长的句子拟题:责任,背上的世界;

2、抒写亲情:

用一句(段)话写写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

亲情是深夜里妈妈为我盖好滑落的棉被,亲情是午饭时妈妈给奶奶盛来喷香的饭菜,„„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

3、真诚行动:

回家为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七
《句子赏析》

关于散步的句子篇八
《句子赏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2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