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

| 工作总结 |

【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篇一
初中化学培优补差记录》

培优补差记录

时间:2012年元月8号

类别:培优

指导教师:….

班级:901

参加学生:……

培训主题:创新型试题的解答方法

培训内容:

1.小婧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小婧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实验结论]根据小婧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 1

识? 。

2.(4分)下表列出了几种行星上的“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

的主要成分。

(1)表内几种行星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_______

____;

(2)试推测火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

________(填“高”或“低”),

水星表面___________液态水(填“有”或“没有”);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

上的甲烷,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效果或存在的问题:

经过学习,基本上学会了解决此类创新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要领,能从题干中提取信息,加以整合,从而解答出问题。不足的是,在遇到一些没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不能根据题意快速有效的写出来,这点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加强。

2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篇二
《初三化学培优补差难题》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篇三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3》

这种物质,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 。相同状况下,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静止不动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2.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是“发展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化学体系”,它让化学家们得以用计算机做“帮手”来揭示化学过程。晶体硅是制造计算机必不可少的材料,右图是硅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B.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C.Na2SiO3是一种氧化物 D.晶体硅在空气中不稳定 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水银 C.液氧 A.电子B.氯化钠 D.干冰 C.分子D.离子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并有白色固体生成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7.国家大剧院玻璃外墙采用了“纳米自洁玻璃”,即让玻璃穿一层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外套,从而使玻璃具有自洁、消毒、杀菌等功能.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A.-2 B.+2 C.-4 D.+4 8.(2011年江苏南京,3题,)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矿泉水 C、自来水 D、天然水 9.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11年湖南怀化,9题)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该灭 B、木材着火用水浇灭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实验桌上洒出的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活性炭能将硬水软化 B.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铁制品表面刷漆能防锈 D.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1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uot;X2+3Y2 = 2Z”的叙述错误的是 A.Z的化学式为XY3B.若mg 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g ZC.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 X2完全反应生成bg Z,则同时消耗(a一b)g Y2 13.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A.2H B.2H2 C.H D.H2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灯泡发光 C.石蜡燃烧 D.海水晒盐4.下列粒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B.原子5.小明在上网时发现一首很有意义的诗,其中的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结合化学学课上

学的知识,小明感觉诗中的“她”和某种气体的性质很接近。你觉得这种气体应该是( )A.氧气 B.氮气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篇四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1》

14.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铁 + 硫酸—→硫酸亚铁 + 氢气 B.氧气 + 一氧化碳

C.氢气 + 氯气点燃二氧化碳 点燃氯化氢 D.氧化钙 + 水——→ 氢氧化钙

15.在化学反应aA+bB = 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化

B.若取xg A和xg 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

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

16.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 )

2-A.一个乙醇分子:CH5OH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

3+C.3个亚铁离子:3Fe D.4个氢原子:2H2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收集气体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吸收二氧化硫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1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铝 B.铁 C.硅 D.氧

19.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例如甲醇燃料电池,它是由甲醇(CH3OH)、氧气和强碱溶液组成的新型燃料电池,可用作手机电池.该电池在充、放电时的反应方程式为:

2CH3 OH+3O22CO3 +6H2 O;

2Na2CO3 +6H2O3 OH+3O2 +4NaOH

则下列有关甲醇燃料电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等量的甲醇通过燃料电池释放的电能比其通过火力发电产生的电能多

B.该电池放电过程中,既有氧化反应,又有燃烧的现象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NaOH溶液既可增强导电性,又有利于碳元素转化为碳酸盐

D.该电池充电过程中,电能转变成化学能,溶液的碱性增强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20.(7分)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一些有关水的知识。请你回答: (1) 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 (2) 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常用加入 的方法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 来降低水的硬度。 (3) 下图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为

。试管2中的气体名称是 , 试管1、2

中气体的体积比为 。 (4) 地球上的总储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填序号)。 A.公共场所不必随手关水龙头 B.淘米水用来浇花 C.不间断放水刷牙 21.试管在化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图中其他仪器和药品略去)。请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试管(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 (2)用排水法收集满一试管氢气_____________ 22.如图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可能用到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是 ;

(2)将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取氧气: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

参考答案

1.A

【解析】铅笔芯中不含有金刚石、木炭、C60等物质,而是含有石墨.故选A.

2.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A、图④的一个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表示的是水分子的模型图,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变,错误,C、图①的一个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即氨气分子:NH3,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3,错误,D、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物、生成物中有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而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符合,错误,,故选A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复分解反应

3.A

【解析】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是铝元素,答案选择A

考点: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4.B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来判断到底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乙反应前质量为1g,反应后为20g,质量增加了19g,为生成物,丙反应前质量为42g,反应后为6,质量减少了36g,为反应物,丁反应前质量为10g,反应后为21g,质量增加了11g,为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因为反应物,且反应了4g,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乙+丙,A、由于甲乙丙丁的物质类别不知道,故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不一定是置换反应,错误,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4g:36g=1:9,正确,C、相对分子质量比还与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有关,,错误,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0g,错误,故选B

考点: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氧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需用大量氧气时,先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蒸发分离液态空气。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183℃)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是物理变化过程。故选A

6.B

【解析】

试题分析:A、明矾是净水过程中的絮凝剂,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在其表面而沉降下来,加快了沉降的速度,故A说法正确;

B、高锰酸钾溶液稀释后溶液颜色变浅红甚至变为无色,这是由于高锰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的缘故,不是因为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变小,故B说法错误;

C、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故C说法正确;

D、由于分子间存在着间隔,不同物质混合后,溶液体积会变小,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考点:水的净化;利用分子的特征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过滤是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提纯方法。

7.D

【解析】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篇五
《九年级化学培优补差计划》

九年级化学“培优补差”教学计划

郑 亮

为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下达中考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同时还要加大课外培优措施,特制定培优补差计划,用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力争在2012年中招取得好成绩,让学校放心。

第一步、制订中考目标。

针对学生现状,先核定学生层次,再加强培优补差的力度,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比别人更投入,更用心,更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第二步、教学基本思路。

1.认真学习大纲,掌握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要研究教材,做到驾驭教材。

2、要仔细备课。各课题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如备系统知识复习课时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复习概念,采用“比较”法,比较概念的“形”,复习名称相近,相似或易混淆的概念;比较概念的“域”,复习应用条件和范围不同的同类概念;比较概念的“同”,复习“内涵”或“外延”存在一定关系的概念;比较概念的“异”,复习不同类的概念。第二,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善于抓住核心。即:物质的性质决定存在、制法、检验和用途。认真抓住对比,如:H2、C、CO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注意抓住规律,知识分散、零碎,但却包含着许多规律,只要注意分析,挖掘和总结,就能掌握这些潜在的规律,如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反应规律。第三,化学计算的过程要规范,在方法的选择、格式的规范,运算的准确及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在严密的计算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第四,实验教学要做到在理解掌握中关注运用,并把实验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基本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培养上来。第五,对课本上的有关知识要适当记忆。

3、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进行习题教学时,选择题以概念,理论为主,适当充实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方面题;填空

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适当增加概念理论方面的题;实验题以基本操作、物质的鉴别鉴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综合实验(组合装量图)为主,化学计算以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为主。

4、要讲究教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5、要注意课程标准的一些新提法和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改革的新特点。例如: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题的设计要在“注意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大功夫;在突出学科特点、加大化学实验考查的力度的同时,改革化学实验笔试的考核方法。

第三步、采取有效措施。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心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具体做法如下:

走进学生的生活,到学生宿舍里与学生生活、交谈、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作风、言谈举止。让学生能与老师谈心、说真心话。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二)文化方面的培优。

利用课余时间,以及班上的自习课,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从而使每个“苗子”都得到全方面的提高,最终实现“一高”,即提高优秀率、完成县教育局下达的中考指标的教学目标。具体方法如下:

1.每周日第二节晚自习课进行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应试技巧、心态调整、学科协调等几方面的辅导。

2.每周三第二节晚自习课到教室里接受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3.每周进行一次测试——“周考”,每月进行一次“月考”,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三)有效培优补差措施。

1、订出教学计划,订出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分三层,因材施教。第一层(学习优秀层)的同学,要求其按照订出的目标,力争在每此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层(中层)的同学,

以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目标,激励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到学习中来。第三层(学习稍差)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存在问题的学生,则提出各方面具体的要求,希望他们在短时期转变。

2、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在培优补差中注意三点:

(1)、个别突破。针对个别偏科情况严重的学生,采取"强科"让"弱科"的办法—把"强科"稍微缓下来,改上较差的"弱科",通过对其进行培优补差,单兵训练,提高总分。这需要各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协调,共同提高本班学生总体成绩。

(2)、见缝插针。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有针对性地找一两个培优学生,解决他们一两个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再利用课余时间,如每天晚餐后一段时间、自习课,对不同素质学生,进行分类分批培优(按照班上所订培优补差计划)。

(3)、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从本学期就开始编辑、整理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基本每周三晚自习进行一次测试——“周考”,每月底进行一次“月考”,重视检测:单元测验、月底测试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起到检查所学知识的作用,并能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每次考试都要认真批改评阅,建立学生错题档案,以此作为培优补差的依据。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化学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根据考试情况进行个体分析:哪些知识丢分,哪些知识得分,以及丢分的原因,需要怎样解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辅导,来全面的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

3、针对学生素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以下培优内容:⑴. 身边的化学物质;⑵. 物质构成的奥秘;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⑷. 化学与社会发展;⑸.科学探究(实验操作);⑹.检验题;⑺.推断题;⑻.鉴别题;⑼.计算技能;⑽.物质制备;⑾. 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⑿.“STS”典型例题解析;⒀.探究、开放性各类题型: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④实验题;⑤计算题。选编各类典型习题,都制作好电子课件,便于学生调阅。

第四步、选好第一手资料。

选用试题:收集近几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进行精编。

在今后教学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分析学生,认真落实化学知识点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基本概念的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注意学法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技巧的点拨),加强和落实实验教学及“促优补差”,争取中考中取得更好成绩。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篇六
《九年级化学培优补差措施》

九年级化学“培优补差”措施

为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下达中招指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课外特制订培优补差计划,用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转差工作中,力争在2013年中招取得好成绩,让学校家长放心。

一、制订中考目标。

针对学生现状,先核定学生层次,再加大培优帮差的力度,以缩小优、中、差之间的差距,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比别人更投入,更用心,更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二、教学基本思路。

1、认真学习大纲,掌握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即常识介绍、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要研究教材,即重点、难点。做到驾驭教材。

2、要仔细备课。各课题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如备系统知识复习课时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复习概念,采用“比较”法,比较概念的“形”,复习名称相近,相似或易混淆的概念;比较概念的“域”,复习应用条件和范围不同的同类概念;比较概念的“同”,复习“内涵”或“外延”存在一定关系的概念;比较概念的“异”,复习不同类的概念。第二,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善于抓住核心。即:物质的性质决定存在、制法、检验和用途。认真抓住对比,如:H2、C、CO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

的差异性;注意抓住规律,知识分散、零碎,但却包含着许多规律,只要注意分析,挖掘和总结,就能掌握这些潜在的规律,如酸碱盐和氧化物的

反应规律。第三,化学计算的过程要规范,在方法的选择、格式的规范,运算的准确及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在严密的计算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第四,实验教学要做到在理解掌握中关注运用,并把实验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基本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培养上来。第五,对课本上的有关知识要适当记忆,记忆的方法有:要点记忆法、图示记忆法,韵语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数轴记忆法,趣味记忆法等。

3、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进行习题教学时,选择题以概念,理论为主,适当充实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方面题;填空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适当增加概念理论方面的题;实验题以基本操作、物质的鉴别鉴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综合实验(组合装量图)为主,化学计算以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为主。

4、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进行列表比较,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

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5、要注意课程标准的一些新提法和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改革的新特点。例如: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题的设计要在“注意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大功夫;在突出学科特点、加大化学实验考查的力度的同时,改革化学实验笔试的考核方法。

三、采取有效措施。

1、订出教学计划,订出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分三层,因材施教。第一层(A)的同学,要求其按照订出的目标,力争在每此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层(B)的同学,以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目标,激励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到学习中来。第三层(C)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存在问题的学生,则提出各方面具体的要求,希望他们在短时期转变。

2、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在培优补差中注意三点:

(1)个别突破。针对个别偏科情况严重的学生,采取"强科"让"弱科"的办法——把"强科"稍微缓下来,改上较差的"弱科",通过对其进行培优补差,单兵训练,提高总分。这需要各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协调,共同提高本班学生总体成绩。

(2)见缝插针。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有针对性地找一两个培优学生,解决他们一两个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再利用课余时间,如每天午饭后一段时间、自习课,对不同素质学生,进行分类分批培优。

(3)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从本学期就开始编辑、整理近3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基本每2周进行一次测试——“周考”,每月进行一次“月质检考试”,重视检测:单元测验、月质检测试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起到检查所学知识的作用,并能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每次考试都要认真批改评阅。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化学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根据考试情况进行个体分析:哪些知识丢分,哪些知识得分,以及丢分的原因,需要怎样解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辅导,来全面的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

3、针对学生素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以下培优内容:⑴. 身边的化学物质;⑵. 物质构成的奥秘;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⑷. 化学与社会发展;⑸.科学探究(实验操作);⑹.检验题;⑺.推断题;⑻.鉴别题;⑼.计算提;⑽.物质制备;⑾. 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选编各类典型习题,制作好电子课件,置于学生U盘,便于学生随时调阅。

四、培优转差对象

根据上学期化学质量检测平均成绩情况动态地制定培优补差名单: 培优名单:赵园 黄庚 牛鑫 黄婕 王渊博

补差名单:张鸽 张丹 耿北 韦凡 安新奇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补差成果及成因分析篇七
《初中化学上学期培优3》

绝密★启用前 B.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实验室中的食盐和蔗糖

2014-2015学年度???学校12月月考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化学家创造出“干水”这种物质,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 。相同状况下,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2.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是“发展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化学体系”,它让化学家们得以用计算机做“帮手”来揭示化学过程。晶体硅是制造计算机必不可少的材料,右图是硅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B.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C.Na2SiO3是一种氧化物 D.晶体硅在空气中不稳定 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水银 C.液氧 A.电子

B.氯化钠 D.干冰 C.分子

D.离子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并有白色固体生成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7.国家大剧院玻璃外墙采用了“纳米自洁玻璃”,即让玻璃穿一层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外套,从而使玻璃具有自洁、消毒、杀菌等功能.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4 8.(2011年江苏南京,3题,)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矿泉水 C、自来水 D、天然水 9

.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1年湖南怀化,9题)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该灭 B、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实验桌上洒出的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能将硬水软化 B.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铁制品表面刷漆能防锈 D.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1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 = 2Z”的叙述错误的是 A.Z的化学式为XY3

B.若mg 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g Z

C.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 X2完全反应生成bg Z,则同时消耗(a一b)g Y2 13.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A.2H B.2H2 C.H D.H2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灯泡发光 C.石蜡燃烧 D.海水晒盐

4.下列粒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B.原子

5.小明在上网时发现一首很有意义的诗,其中的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结合化学学课上学的知识,小明感觉诗中的“她”和某种气体的性质很接近。你觉得这种气体应该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现象说法中合理的是 A.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15.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

16.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吃松花皮蛋时,为消除蛋中所含碱性物质的涩味,可加入少量食醋 B.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启用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试验 D.夜间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查明泄漏原因

17.肼(N2H4)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吸湿性。点燃时,迅速而完全燃

烧,生成 N2和 H2O,并放出大量的热。下列有关N2H4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密封保存 B.完全燃烧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可用作燃料 D.其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1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21.某氧化物由氮元素与氧元素组成,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0,则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22.(6分)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常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再进行消毒。X是一种常见的自来水消毒剂,工业上制取X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ClO2=2NaCl+2X,则X的化学式是 。

(2)地下水硬度过大会影响生产和生活,应软化后使用。 检验硬水常用的物质是 。

(3)我市不少村镇小型河沟中藻类疯长,说明水体富营养化,你认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正确选项有多个,请选填字母序号)。 A.化学肥料流失到河中 B.排放的生活污水中有含磷洗涤剂 C.人畜的粪便流失到河中 D.工业废水的排放

23.如右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类型是 其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 ,此实验还会出现的现象是: 气球 (填胀大或缩小), 红墨水 (填左移或右移)。 24.(6分)在①干冰 ②氧气 ③碳酸钙 ④高锰酸钾等物质

中(填写序号)

(1)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颜色为紫黑色的是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2)写出上述物质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三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5.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__; (2)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点燃;

(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则该反应( )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20.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氧气

”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C.氯化钠晶体 D.铜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4)用量筒量取液体度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填写“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下同)。如果采取_______位置关系,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大于实际值。

(5)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时,要先 ,然后 。 26.将下列物质用途与其对应的性质用线连起来: (1)天然气用作家用燃料 (2)氧气用于炼钢、气焊 (3)氢气可用于冶炼金属 (4)活性炭可用于净化水

a、还原性 b、可燃性 c、助燃性 d、吸附性

试管A

试管B

四、探究题(题型注释)

30.实验探究是化学的灵魂,请你参与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探究活动。 Ⅰ.制取氧气方法的分析

(1)写出A、B装置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② 。 (2)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用B装置收集氧气的优点是 。

27.(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 。

(2)电解水的装置如右图所示,试管B中的气体是 ,通过此实验证明水是由 (4)上述两种方法中,更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填“A”或“B”)。 组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Ⅱ.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选择 (3)B是试管与A试管中气体质量比 28.下图是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室常用 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问题一]能否用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1)水分子与氢分子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图信息,你从微观角度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信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29.(5分)以下内容请你用最合适的化学式、微粒符号或化学反应方程式填空: ...............【小题1】五氧化二磷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 【小题2】硫酸钠中的阴离子 ;

【小题3】碳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的碳酸氢钠,常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氢钠,反应后生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二]实验室不选用石灰石粉末、碳酸钙粉末或碳酸钠粉末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

[结 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料通常用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Ⅲ.拓展与反思

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选择实验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写一种即可)。 32.(4分) 近几年脑黄金(DHA)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脑黄金在医药、食品行业中前景非常广阔,脑黄金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试计算: (1)脑黄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脑黄金中碳、氢、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等于 。 (3)脑黄金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要有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3.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 ⑴在氧化铝中氧元素与铝元素的质量比为

⑵170吨含氧化铝80%的铝土矿中含铝元素的计算式为(杂质不含铝元素。

34.(6分)2010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碎纸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1、氢氧根离子、硝酸根离子3、镁离子5、碳酸根离子6、硫酸根离子7、铵根离子 数字“2”的意义:2N N2 2H2Mg2+,

2、符号书写:2个铝离子;4个双氧水分子;正二价的锌元素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 同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化合物:氧化铁 氧化亚铁 硫酸亚铁 硫酸铁 硝酸铵 碳酸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钡 氨气 硫酸 硝酸 硝酸银 硝酸钾 硝酸钙 碳酸钡 碳酸钙 硫酸钡 硫酸钾 硫酸钠 硫酸铵 硫酸钙 硫酸锌 硫酸铜 氯化钾 氯化钠 氯化钡 氯化锌 氯化铜

(1)表中X的值为 ; (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本卷由【在线组卷网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干水”的组成可知它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A错误;分子在不停的运动,B错误;由于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三倍,故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C正确;水与二氧化碳可反应生成碳酸,D错误。故选C。 考点:物质的性质 2.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知:该元素的名称为硅;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14;A项正确。相对原子质量为28.086。,B项错误。Na2Si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C项错误。所以应选C项。晶体硅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其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所以应选A项。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意义、氧化物 3.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四个选项为常见物质,水银为液态金属,它是有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液氧的实质还是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干冰的实质是CO2,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考核对物质组成及微粒性质的基本理解。

点评:总结:一般金属单质均有原子构成,气体由分子构成,但稀有气体的分子是单原子,常见的盐类是由离子构成的。 4.A

【解析】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微观粒子的电性及物质不带电等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电子带电,而物质不带电,则电子不能构成物质,故A正确; B、原子不显电性,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可由金属原子直接构成,故B错误; C、分子不显电性,可直接构成物质,如氧气、水等可由分子直接构成,故C错误; D、离子带电,但物质可由阴阳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学生应熟悉常见的物质及它们的构成微粒,并能进行归纳总结来掌握物质的构成. 5.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气体能制造人造云雾,可以灭火等,该气体是二氧化碳,选D。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点评:固态二氧化碳就是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可以制造人造云雾和人工降雨;二氧化碳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4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