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下来的说说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安静下来的说说篇一
《爱的誓言个性说说:从未有过的安静》

安静下来的说说篇二
《说说“静”》

安静下来的说说篇三
《怎样让孩子安静下来》

怎样让孩子安静下来

每次游戏活动过后,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无论我怎么拍铃鼓,还是用手指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总有那么几个孩子还在吵闹,请问各位还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呢?

1、可以让这几个孩子来说说游戏时发生的有趣的事。

2、可以表扬已经安静下来的小朋友。

3、可以出示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4、可以放些比较宁静的音乐:如<摇篮曲>等或者适当使用一些夸张的体态语吸引那些不安静的孩子.

5、游戏结束后,孩子们整理的速度不一,我们是用一段钢琴曲先集中,然后用模仿动作使他们安静下来,效果蛮好,不妨一试。

6、我试过同个别幼儿附耳朵说悄悄话,引起幼儿好奇。不如试一试

7、洋剖析结束的时候,我们进行点五官,由慢到快,尝试下来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8、只要是能吸引幼儿的都是好办法。新教的歌唱一唱,做做手指游戏啊,都可以的。

9、要求处于兴奋状态的孩子马上把注意集中到老师这边来,确实是一件难事。特别是一些比较分散的活动,由于进度的不一,有些孩子还没有完成游戏呢,你怎么能让他们放弃即将获得的成果?因此,老师在游戏即将结束前,应该先给孩子提个醒,让孩子赶快结束正在进行的游戏或活动。并让已经结束活动的孩子回到指定的地方,准备开始下一轮的活动。这样既给

了没有完成活动孩子一些紧迫感,同时也留给他们稍稍宽余的时间,又不影响下一环节的活动。使我们的工作显得既有弹性,又有节奏。

如果老师经常是等齐了孩子再开始下一轮的活动的话,早结束的孩子会觉得干等着还不如以后多玩会儿;没结束的孩子又觉得反正老师在等着呢!久而久之,便养成孩子办事拖沓的习惯,到时恐怕老师的指令就更加不灵了。

10、常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在小学,常规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在我们平时的教育实践中,都不能忽视。常规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一抓就灵。不信?你就试一试!

11、我是这样做的,先弹一遍琴,让小朋友开始整理,过一会儿,再弹一遍,要求小朋友回到座位,并且教师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以眼神示意动作慢的幼儿。

12、当幼儿非常吵闹时,老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木头人》的游戏,暂时缓解一下孩子的情绪,这个办法幼儿都能乐意接受,你也试试吧!

13、孩子都是三分钟的热度,我们班的孩子也经常是这样,一定要老师表扬了某个同学,他们才会静下来。教师现在进教室就自然的提高了音量,坚决将”声音大战“进行到底一样。所以,有时,我索性请几个班里吵的孩子来管纪律,还真的有奇迹出现。真是纳闷!

14、我们采用弹奏幼儿熟悉的乐曲,幼儿自然会慢慢的安静下来。

15、在幼儿结束后,可以用琴声来让他们安静下来,如果还不能安静,你可以停下琴声,眼睛看着他们,这样他们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一下没有

静下来的孩子也会静下来了,你不妨试一试。

16、关键还是应该养成孩子一个好的习惯.如在集体场所,不大声说话,做事不妨碍别人.这里老师的榜样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平时说话不必那么大声.有时怕音量不够,还使劲拍打铃鼓以作"安静"提示.不是很滑稽么!老师都能这么大声,小孩声音大点也不足为奇么.

记得有次在黎里幼儿园,有位老师组织一个中班的操作活动.活动还没开始,孩子就对操作材料非常好奇,嘈杂声出来时.老师用食指对着嘴"嘘"了一下说:材料宝宝正在休息,请暂时不要打扰它.孩子们立即停了下来,有些孩子还对个别控制力差的孩子也用"嘘"来协助示意安静下来.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7、我有时候就是静静的看着他们,他们自然而然就静下来了,有时候就是弹一首他们喜欢的歌曲,最后他们就会被吸引注意力了啊

安静下来的说说篇四
《刘光清 立刻停止,用嘴说话》

“立刻停止,用嘴说话!”

书院街小学 刘光清

(一)案例呈现

张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班里的一个学生跑来报告:“张老师,不得了啦,沈值章对陈曦动粗啦!”张老师赶紧回到教室。只见沈值章和陈曦正扭成一团滚在地上,教思想品德课的女老师在旁喊着:“不要打啦!”两人全然不加理会。张老师进了教室,大声喝道:“立刻停止!用嘴说话,不准用拳头。”两个男孩从地上爬了起来,沈值章先开腔:

“他说我妈妈的坏话„„”

“我没有,是他说我坏话!” 他俩你一句我一句吵个不停。

如果你是这个班的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你会怎么做呢?

(二)智慧锦囊:

1.先请这两个孩子去办公室,免得在班级中造成混乱。然后请他们各自安静下来想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想好之后再一个一个说明原委,由老师来进行判断、教育。

2.把他们带到办公室,请两人分别把情况写下来,使他们冷静下来。然后要他俩说说在这次事件中,自己有没有需要向对方道歉的地方,分别道歉。

3.把两人带离教室,分别谈话,奖励诚实、知错愿改的孩子。 4.让他们分别陈述各自的理由,由全班同学作出评说。 你还有更好的应对方法,请写在下面——

让两个班干部分别将两个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并认真倾听他们打架的缘由,再向班主任汇报,然后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让他们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三)老师的方法

我是这样做的——

把两人带离教室,分别谈话,奖励诚实、知错愿改的孩子。

我的思考——

分别谈话,会效果好一些;奖励诚实、知错愿改的孩子,效果会更好一些。

(四)专家点评: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首先要处变不惊,其次是不能对某些学生有成见。通常有些教师会一听说是班里的所谓“刺头”有事就会先对他没好气,断定“都是‘刺头’惹的祸”,结果可能使冲突难以平息。所以,方法1“让冲突双方分别叙说”是很好的做法,但不一定要由教师来评说,如果是中、高年级,完全可以用方法4“让全班同学作出评说”,这对其他同学也有教育意义。如果时间、场合等条件不允许,用方法2也很好,让他们离开现场,分别写冲突的过程,然后分别叙说,再互相道歉。写过程,清理思路,能够平静激动的情绪。事后,如果必要,还可以再用方法4,安排全班同学讨论,作出评说。

另外,笔者很欣赏班主任面对冲动的孩子所使用的制止语:“立刻停止!用嘴说话,不准用拳头。”这比思品老师喊“不要打啦”更有效。因为班主任要求“用嘴说话”,而思品老师仅仅喊“不要打啦”,无论是面对激动中的成人还是孩子,正面说都比否定的说法更见效果,教师要学会这一招。

此外,如果是高年级,而且班里这类冲突比较多,还可以考虑在班里成立“调解小组”。调解小组的成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拔,教师再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训练。以后,当班里发生冲突时,调解小组成员可运用教师处理冲突的方法,先把冲突的双方拉开,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坐下来,一个一个说,规定一个说的时候另一个不可以插嘴打断,其他学生可以在边上做判断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冲突,而且能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收获与反思

作为一个老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当看到学生之间发生了动粗行为时,首先要冷静,要有处变不惊的态度。其次要机智地选择一些化解学生矛盾的方法。尽量选择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正面教育的语言和方法,不要让矛盾激化。另外,也可以像专家建议的那样,在班上成立一个“调解小组,每周对他们进行班级应急事件处理方法的培训,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服务。

安静下来的说说篇五
《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

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

作者:陈侠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3期

摘 要: 我国传统语文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角,教师在上面激情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跑神甚至昏昏欲睡,目前语文课堂改革使得课堂气氛热闹纷繁,内容非常丰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却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很多学生从中并不能学到丰富的知识,思维方式也无法进行深层挖掘,语文教学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之中,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本文主要讲述目前玄奇课堂存在的缺陷,进而重点讲述怎么在课堂上体现静的方面。

关键词: 阅读感知 思考 发言 语文文本

多年来,我一直被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所困惑,也在不断努力着。语文新课程阐释的教育理念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眼下,优秀的课程改革层出不穷,特别如一些观摩课、展示课、优质课等,以及示范课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演讲、表演、辩论会等方式不断,这样的语文课充满情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这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与自由。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有过分注重形式的倾向?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我认为,这种缺少了宁静的课堂教学并不完美,课堂需要一份宁静。当然我所说的“静”并不是寂静和呆板,那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张扬。江苏省特级教师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对此我感触颇深,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先说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1.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缺陷

目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非常热闹,活动纷杂、图片丰富、背景音乐等更是此起彼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在课堂中有时并不能增强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停留在浅层次,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是语文课堂形式,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丰富的课堂让学生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层,也就是说太多的喧嚣让学生忽视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与实质。而且有的教师会盲目扩展知识,严重脱离文本,将语文课程变成思想政治课或是法制课等,违背语文教学理论。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严重的缺陷就是喧嚣的课堂有着严重的不平等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理解能力等不相同的,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学生,但是这种课堂往往只给了那些语文尖子发挥的舞台,其他学生的思维不能跟上课堂,只能跟着这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走。

2.几点语文热闹课堂静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建议

学习需要学生逐渐吸收,因此学生需要比较安定的时间来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确需要“静”,当然本文说的“静”不是按传统教学方式,完全脱离实际,而是在热闹的课堂中给学生一些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有思考问题、品味文本及倾听的时间,我认为课堂上的“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阅读感知文本时学生需要安静时间

安静有利于语文文本的回归,语文学习最根本的地方是文字学习,即使语文教学改革怎么变化,但这个理论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喧嚣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片面追求新课程理念的结果,非常僵硬地把一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整节课淡化了语文学习内容,丢掉了学习的本质。只有在安静时间里,学生才能有亲近文本的欲望,进而品味文本。

如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让学生匆匆读完课文,就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理解,看完一段文字立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完一个片段就让学生即兴仿写。教师不妨试想一下,没有经过深入感悟、思考,学生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理解吗?这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学生毕竟只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在初读完文本后,就能不假思索地立刻做出正确的反映。反而会养成学生过于浮躁的心态,急于求成,急于表现自己。所以,我认为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宁静地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因此,我们的课堂在追求热闹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静静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有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有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要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思考,学会自己与自己“交流”,学会审视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2回答老师问题学生需要宁静的思考

教学的核心便是问题的解决,没有提问,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即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且回答声音非常多,显然课堂气氛非常好,教师与学生陶醉其中。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得非常顺利,但是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发言中没有几句是经过他们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观点,大多回答不得要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得安静,可以说没有思考时间,在课堂中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素质教育强调承认个体差异,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学生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思考时间越久回答越精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美国心理学家也说过连珠炮似的提问缺乏必要的停顿。

因此,课堂中的宁静恰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有时是一帖思维清醒剂,在静静地思索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当我们抛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应该给学生留点宁静的时间思考。当学生还没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空白时,教师不要过于“热情”,唯恐学生回答不完整,立即补充学生的回答。因为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

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宁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深入地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学习文言文时,由于刚接触文言文,因此很多教师理所应当地认为学生无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学生通过看下面的注释,大致能明白文言文的涵义,但是很多的教师并不放心学生的能力,往往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是直接进行启发式提问,进而使得学生变成“接收器”,这种做法显然不恰当。

2.3倾听他人发言时需要宁静

目前倡导的教学理念包含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内容,语文课堂存在多重对话,包括很多方面。新课标提出学生应该自主地完成阅读,而不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受年龄特点所限,学生普遍存在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现象,抢着说话却不乐意倾听,这也是造成表面热闹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在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时,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只把课堂看做一种游戏,一部分学生则是自娱自乐,不管他人,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听不进他人的言语。其实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的确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基础学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这样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课堂上缺少了一份宁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宁静。如果我们的课堂缺少了倾听同伴发言的宁静,那么学生的获益将不会比正襟危坐的课堂多多少。“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热烈讨论不太难,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参与小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地倾听中理解和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善于从相互交流与倾听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对同学强调听与说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等待同学发言完毕后再说话,逐渐引导学生注重与同学的交流。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都是真正活跃的课堂,宁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静能生慧,静静地思考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习品质。完美的课堂是“热闹”与“宁静”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热闹”的学习氛围要提倡,“宁静”的学习氛围要珍惜。当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静静思考问题时,每个学生的思维之花必将绽放在课堂上。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很多学校在教学中都提出了改革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可否认,热闹的语文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1]潘先军.告别喧嚣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J].科学咨询,2011(23):46.

[2]李杏珠.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3):28-30.

安静下来的说说篇六
《心说》

心说

作者:李汉荣

来源:《视野》2008年第17期

人安静下来,就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在一间空屋里,惟一陪伴你的,是你的心。

这时候,你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你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心。

不错,还有手。但手是用来抚摸心跳的,疼痛的时候,就用手捂住心口恨不得把心掏出来,捧给向我们敞开胸怀的人。

不错,还有腿。但腿是奉了心的指令,去追逐远方的另一颗心,或某一盏灯光。最终,腿返回,腿静止在或深陷在某一次心跳里。

不错,还有脑。但脑只是心的一部分,是心的翻译和记录者。心是大海,是长河,脑只是一名勉强称职的水文工作者。心是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脑是它的读者。心是浩瀚无边的宇宙,脑是一位凝神(有时也走神)观望的天文学家。

不错,还有胃、肝、肾、胆、肺,还有眼、耳、喉、鼻、口、脸等等。它们都是心的附件。它们是无知的,也是无情的。我们不要忘了,狼也有肝,猪也有胃,鳄鱼也有脸,但它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因为,它们没有信仰和爱情。

我们惟一可宝贵的,是心。

行走在长夜里,星光隐去,萤火虫也被风抢走了灯笼,偶尔,树丛里闪出绿莹莹的狼眼。这时候,惟一能为自己照明的,是那颗心。许多明亮温暖的记忆,如涌动的灯油,点燃了心灯。心是不会迷途的,心,总是朝着光的方向。即便心迷途了,索性就与心坐在一起,坐成一尊雕像。

我有过在峡谷里穿行的经历。四周皆是铁青色的石壁,被僵硬、粗暴的面孔包围,我有些恐惧。仿佛那是凿好了的墓穴,我如幽灵飘忽其中。埋伏了千年万载的石头,随便飞来一块,我都会变成尘泥。这时候,我听见了我的心跳,最温柔多汁的,我的小小的心,挑战这顽石累累的峡谷的,竟是楚楚跳动的心。

在一大堆险恶的石头里,我再一次发现,我惟一拥有的,是这颗多汁的心。我同时明白,人活着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在一堆冷漠的石头里,尚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存在着,它就是心。我们这一生,就是找心。

于是,我终于看见,在峡谷的某处,石头与石头的缝隙,有一片片浅蓝的苔藓,偶尔,还有一些在微风里摇曳得很好看的野草。我终于相信,在峡谷的深处和远处,肯定生长着更多柔软的事物和柔软的心。

这世界有迷雾,有苦痛,有危险,有墓地,但一茬茬的人还是如潮水般涌入这个世界,所为者何?——来寻找心。这世界只要还有心在,就有来寻找它的人。当我们离别时,不牵挂别的,只是牵挂三五颗(或更多一些)好的心。当我能含着微笑离去,那不是因为我赚取了金银或什么权柄(这些都原封不动留下,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东西),而仅仅是,我曾经和那些可爱的人,交换过可爱的心。

奇怪,我看见不少心已遗失在体外的人,仍在奔跑,仍在疯狂,仍在笑。

仔细一看,那是衣服在奔跑,躯壳在疯狂,假脸在笑。

“良心被狗吃了”是一句口头禅。只是我们未必明白,除非你放弃或卖掉心,再多的狗也吃不了你的心。是你自己吃掉了或卖掉了自己的心。人,有时候就是自己的狗。

有时候回忆往事,一想起某个姓名就感到温暖、亲切,不因为这个姓名有多大的功业、多高的名分,而仅仅因为这个姓名是一个好心的人、一个真诚的人。有些姓名也掠过记忆,我总是尽快将它赶走,不让它盘踞我的记忆,这样的姓名让人厌恶,不为别的,只因为拥有这个姓名的那人,他(她)的心不好,藏满了仇恨和邪恶。

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乃是对他(她)心的评价。

做个好心人吧。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个好心人。有一颗好的心,这就很好。

(翟好奇摘自《中华散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57676.html

    上一篇:关于婚纱的

    下一篇:宝宝成长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