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七字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古风七字篇一
《七字对联》

七字对联2009-05-10 20:25:51 来源:作者: 【大 中 小】 评论:0 条 45138tag: 亥岁祝福歌九曲 子年尽兴饮三杯 花香鸟语山村好 雨顺风调鼠岁丰 火树银花迎玉鼠 山珍海味列金盘 吉祥鼠报丰收岁 科技花开富裕家 甲兵永戢书康乐 子庶同歌世共和 甲第宏开他造府 子年兴旺我修楼 甲第连云欣发展 子年遍地祝丰收 甲乙科名佳话在 子孙孝友古风存 甲子迎春多瑞霭 文明建国遍春风 嫁女画图呈喜庆 迎春燕子舞祥和 鸠妇雨添正月翠 鼠姑风裹一庭香 九州浪潮逐鼠去 万里东风吹富来 老鼠娶亲成故事 雄鸡迎日报新春 老鼠娶亲鸣鼓乐 羊毫蘸墨写春联 麟角凤毛增国誉 鼠须妙笔点春光 灵鼠跳枝月影晃 春牛耕地谷香飘 灵鼠迎春****好 金鸡报晓晓光新 龙国群英兴伟业 鼠须彩笔绘蓝图 绿酒添香甲子岁 雪花献瑞大丰年 年画喜人鼠嫁女 红梅傲雪鹊鸣春 鹊喳梅放春迎户 鼠报年来福满门 壬遇深恩心谢党 子图大业力描春 三春花雨润甲岁 十亿神州庆子年 十二时辰鼠在首 一年四季春为头 豕去鼠来新换旧 星移斗转腊迎春 鼠怀不可告人事 年到非常吉庆时 鼠女出嫁千里外 钟声敲响两年间 鼠无大小名称老 年接尾头岁更新 鼠颖描春成画稿 羊毫触墨舞龙蛇 肃贪惩治官仓鼠 正本当纠裙带风 岁月峥崂逢子鼠 江山锦绣倾甲年 跳舞唱歌庆子岁 题诗作对颂甲年 万千气象开新景 一代风流壮鼠年 万千禽兽尊为子 十二生肖独占先 午夜钟声响且远 子时月色亮而圆 务本神农播百谷 刺贪硕鼠吟三章 消除鼠害人人事 造福家邦岁岁昌

古风七字篇二
《七字春联》

鼠:

人逢盛世情无限 鼠拱华门岁有余 吉日生财鼠拱户 新春纳福鹊登梅 名题雁塔登金榜

戌年引导小康路

孟春之月方营室

国泰民安戌岁乐

金榜题名光耀第

猪守家门旧主喜

猪岁已赢十段锦

猪年已展千重锦

猪问平安随腊去

丙年有庆猪辞岁

丙夜未眠思国计

丙子迎春期两制 鼠拱华门报吉祥 亥岁迎来锦绣春 宝盖进豕恰是家 粮丰财茂亥春兴 喜鼠拱户院生财 鼠增财富新春欢 鼠年更上一层楼 鼠岁再登百步楼 鼠生财富报春来 子夜无声鼠报春 子时早起讶春光 陆台携手庆三通

才见肥猪财拱户 又迎金鼠福临门 窗花巧剪吉祥鼠 科技尊称致富神 春鼓频敲鼠嫁女 秧歌竞扭喜盈门 稻菽千重金浪起

亥岁祝福歌九曲

花香鸟语山村好

火树银花迎玉鼠

吉祥鼠报丰收岁

甲兵永戢书康乐

甲第宏开他造府

甲第连云欣发展

甲乙科名佳话在

甲子迎春多瑞霭

嫁女画图呈喜庆

鸠妇雨添正月翠 春风万里玉梅开 子年尽兴饮三杯 雨顺风调鼠岁丰 山珍海味列金盘 科技花开富裕家 子庶同歌世共和 子年兴旺我修楼 子年遍地祝丰收 子孙孝友古风存 文明建国遍春风 迎春燕子舞祥和 鼠姑风裹一庭香

九州浪潮逐鼠去 万里东风吹富来 老鼠娶亲成故事 雄鸡迎日报新春 老鼠娶亲鸣鼓乐 羊毫蘸墨写春联 麟角凤毛增国誉

灵鼠跳枝月影晃

灵鼠迎春春色好

龙国群英兴伟业

绿酒添香甲子岁

年画喜人鼠嫁女

鹊喳梅放春迎户

壬遇深恩心谢党

三春花雨润甲岁

十二时辰鼠在首

豕去鼠来新换旧

鼠怀不可告人事鼠须妙笔点春光 春牛耕地谷香飘 金鸡报晓晓光新 鼠须彩笔绘蓝图 雪花献瑞大丰年 红梅傲雪鹊鸣春 鼠报年来福满门 子图大业力描春 十亿神州庆子年 一年四季春为头 星移斗转腊迎春 年到非常吉庆时

鼠女出嫁千里外 钟声敲响两年间 鼠无大小名称老 年接尾头岁更新 鼠颖描春成画稿 羊毫触墨舞龙蛇 肃贪惩治官仓鼠

岁月峥崂逢子鼠

跳舞唱歌庆子岁

万千气象开新景

万千禽兽尊为子

午夜钟声响且远

务本神农播百谷

消除鼠害人人事

一日时辰子为首

银花火树迎金鼠

银花万簇迎金鼠

莺歌燕舞春添喜 正本当纠裙带风 江山锦绣倾甲年 题诗作对颂甲年 一代风流壮鼠年 十二生肖独占先 子时月色亮而圆 刺贪硕鼠吟三章 造福家邦岁岁昌 十二生肖鼠占头 海味山珍列玉盘 火树千株展玉龙 豕去鼠来景焕新

宰掉肥猪开美宴 迎来金鼠庆新春 子来亥去年更岁 斗换星移日转轮 子年大有山河壮 甲岁丰盈日月新 子时一到开新律

子岁人奔新富路

子夜佳章茅盾著

子夜鼠欢爆竹乐

子夜钟声燃爆竹

祖国健儿兴骏业

虎:

百尺飞泉鸣震谷

春雷巨响山河动

电闪金光夸五色

皆称飞虎一身胆

龙腾虎跃人间景 鼠岁三春报好音 甲年众改旧乾坤 鼠偷奇案况钟察 门庭燕舞笑声喧 鼠年吉语化春联 鼠须彩笔绘宏图 一声长啸势惊天 月夜旋风草木飞 雷鸣巨吼动千山 不负英雄千古名 鸟语花香天地春

古风七字篇三
《古风 神州茶》

古风·神州茶 作者:贾世韬

《神州茶》是黑土地作家贾世韬先生的长篇古风,《神州茶》突出的是中国茶文化,集中体现在被誉为茶圣的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在《神州茶》中概括为:“曾闻茶圣名陆羽,久居茶山自清幽:《茶经》三卷传后世,茶俗茶艺一览熟。”这首诗气韵连贯一韵到底,显示了极强的诗词功底。 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数千秋。神农采药中毒日,七十二回肿咽喉。 地转天旋双目暗,七窍殷殷鲜血流。奈何毒深无解药,凤凰飞过也怀愁。 野鹿忽来衔嫩叶,哀唤神农声呦呦。神农半醒食嫩叶,嫩叶入口明双眸。 忽觉眼前别样绿,六腑清新四肢柔。神农随鹿觅嘉树,遥见葱茏茶满丘。 神农欢呼凤凰舞,从此采茶青山陬。茶叶芬芳作名饮,润肺清脑亮歌喉。 长江黄河龙国水,一壶茶话万古流。连绵丘陵种茶树,日照茶园绿油油。

熏然茶风吹大地,茶香弥漫月桂羞。千邦万国夸瑰宝,岁岁年年梦九州。 西汉张骞通西域,运去茶叶与丝绸。中国茶史入神话,万里驼队连亚欧。 陆上商旅三万驮,海上使臣九千舟。初来华夏学茶道,茶俗淳厚茶味稠。 波斯印度学茶祖,高丽日本称茶侯。盛唐茶艺愈光大,烹茶饮茶重研究。 万国友人生感慨:丛丛茶林遍原畴!黄河以南植茶树,长城内外茶栈修。 始入长安恨眼少,茶市十里任君游!朱雀大街茶行盛,大雁塔下多茶楼; 茶坊茶垆接茶肆,茶壶茶盏并茶瓯。壁画茶姑采茶舞,犹闻茶园鸟啁啾; 茶叶青青如翡翠,纤手摘茶装竹篝。茶国诗人赴茶会,茶诗万首喜唱酬。 醉人不只真美酒,好茶三盏醉心头。曾闻茶圣名陆羽,久居茶山自清幽: 《茶经》三卷传后世,茶俗茶艺一览熟。皇帝无茶懒理政,百姓无茶食不周; 一盏清茶香四海,天下茶友俱忘忧。茶运亨通赞“永乐”,郑和载茶驾宝舟: 七下西洋大贸易,航程万里水悠悠;喜将名茶赠远国,似海深情一壶收。 文明古国重茶事,茶歌唱绿五大洲。三大名饮茶最妙,世界人民争相求。 白毫银针佳且美,祁门君山双冠优;龙井形秀屯绿碧,乌龙芳馨普洱稠。

红茶绿茶茉莉茶,茶饮茶坨茶砖头。自古名茶负盛誉,品茗斗茶佳话留。 中国茶诗难写尽,宏篇茶赋吟不休!与君酌茶怀往事,赞颂茶农功千秋。 神农陆羽今犹在,一壶新茶醉寰球!

【写茶的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人生 命运

品沉浮 知进退

饮汤里魂 观杯中事

一支独秀芽 二泉映月水

溶绿雪身飘舞 清苦尽甘露来

淘弃沧桑孤闷散汲啜神韵肌骨轻

茶人:刘昌伟

中国茶文化历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

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

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古风七字篇四
《唐诗》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你来到我们的"小朋友学唐诗"页面中。

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诗歌文化,其中更以唐诗,宋词,元曲最为著名。你不想了解一下唐诗的博大精深吗?学过以后你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只要你点击下“进入”。我们就会带你走进一个奇妙的唐诗的世界。

欢迎你,你真是个好学的好孩子。我荣幸的告诉你,现在你已经走进了唐诗的世界。这个知识的宝库正等着你来开采呢。看,一条通往诗歌知识王国的阳光大道就在你脚下伸展。如果你想了解某一项的内容,请将鼠标在上面停留。如果你对某一项感兴趣,请双击打开。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登鹳雀楼

孟浩然-----------------过故人庄

王昌龄------------------出塞

王维------------------相思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杜甫-----------------春夜喜雨

孟郊------------------游子吟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里将为你提供多首经典唐诗供你学习,还附有诗的作者,诗的词语注解。要认真的学习呀。这正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部分,只有掌握好这里的内容,你才能不虚此行。以下是所有诗词的目录。如果你已有目标就可以直接选取,如果没有最好从头学起,要耐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洲。③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④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杜少府: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蜀川,犹言蜀地。②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三秦: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合称三秦。此泛指关中一带。全句意为长安以三秦为辅。③五津:蜀中岷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此泛

指蜀川。④岐路:分路。古代送行,到分路处告别。

古风七字篇五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

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古体诗和近体诗!

什么是古体诗?简单地说是指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诗。看到这里大家就可能会问到“古代的诗体”的问题。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古体诗就是唐代以后指和近体诗(律诗、绝句)不同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相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庾信”,准确来说庾信是著名的诗人,他与徐陵创造了“徐庾体”是一种诗歌形式。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相似之处。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由于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文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都属于古风的范围;唐代以后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跟“古体诗”相区别,句数、字数和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就叫近体诗。即使是近代,甚至现代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也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之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一般只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七言长律也有一些,如杜甫的《清明》而首等,不过数量很少。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联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另外还有一种一首四句的诗,叫做绝句。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声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与近体诗平仄规则不同。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要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有的属于古体,有的属于近体。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

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根据,大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体会。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联系与区别(新浪爱问)

2011-05-14 20:33:25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

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什么是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古风七字篇六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

古诗体,又称古风。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五言乐府

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

五言绝句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

五言律诗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分五言、七言两体,五言简称五律。

七言古诗

古诗体,又称古风。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七言乐府

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

七言绝句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5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