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类诗歌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孤独类诗歌篇一
《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_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_唐建》

第4卷 第1期2004年3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Vol.3No.1Mar.2004

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

)))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

唐 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广西柳州545005)

摘 要:孤独是人类的普遍情怀,更是文学家敏感的思想特征,文学家为了表现孤独、消解孤独,于是铸造了他们的文学丰碑。本文从社会动乱、政治失意、思乡怀人三个方面探讨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并力图阐明柳宗元为了消除孤独而运用的意象消解法和禅理消解法,从而揭示柳宗元诗歌的思想内蕴。

关键词:柳宗元诗歌;孤独;消解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4)01-0062-05 孤独是人类普遍的情怀,只不过有的人对此极为敏感,有的人则浑浑噩噩,作家就是对孤独及其带来的痛苦最为敏感的群体,于是,他们也常常通过文学创作来消解自己的孤独,以求得心情的平和。这样,也就铸造了他们的文学丰碑。日本心理学家箱崎总一就认为:/凡有所作为的人,他们的一生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孤独中度过。尤其要做具有独创性的工作和研究,或欲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话,就非置身于孤独)))严酷的孤独不

[1]可。0柳宗元之所以成为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就因为他有着深深的孤独,并在诗歌创作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消解孤独。

社会动乱的孤独 社会动乱给柳宗元带来的孤独忧虑十分深刻。自/安史之乱0后,中唐社会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害极大,这对出生于这个乱世的柳宗元来说,其影响是直接的。田承嗣、梁崇义、李希烈、朱先后造反,他们与朝廷分庭抗礼,并相互厮杀,使战火遍及的关中、河南、河北及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柳宗元自幼就对社会灾难和危机有着痛切的感受。他在其早期诗作5韦道安6中就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动乱的隐忧。韦

[收稿日期]2003-11-14

[作者简介]唐建(1952-),男,广西宜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汉语研究。

道安文武双全、见义勇为,从强贼手中救下了一位卸任刺史及其两个女儿。后来投身效劳于徐州刺史张建封。岂料/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0韦道安不愿支持军队的叛乱,也不能阻止叛军的逆节,于是,/举头自引刃0。柳宗元赞叹韦道安守正不阿、引刀自刎的忠烈精神,也抨击了藩镇割据的叛逆行为。他在诗歌末尾明确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0,这/时世情0是什么?就是藩镇割据,社会动乱,人民受难。所谓/悼0,也就是柳宗元孤独情怀的流露。即使在远贬永州之时,柳宗元仍然处于因社会动乱而带来的孤独忧虑之中,请看5夏夜苦热登西楼6: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莫辩亭毒意,仰诉璇与玑。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探汤0语出5论语#季氏6/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0,即为戒惧之意;/炀灶0出自5韩非子#内储上6,此说卫灵公时,弥子瑕侍宠专权,侏儒以梦见灶未见日,喻指卫灵公被弥子瑕蒙蔽。柳宗元在此诗中以/苦热0隐喻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叛乱给

第4卷第1期唐 建: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

63

人民带来的痛苦,用/探汤0、/炀灶0两个典故暗刺宦官和藩镇的肆虐,并为自己不是姑射子,不能以安静制胜苦热而忧虑。其中/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0,/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0则是诗人忧虑孤独的以外显内的表露。

政治失意的孤独 社会动乱使柳宗元忧虑孤独,政治失意的孤独更使他刻骨铭心,也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厄运。柳宗元勤勤勉勉,立志以/利安元元为务0,所以,积极拥护并亲身参加/永贞革新0,废进奉,罢宫市,遏制宦官权力,实现理想抱负,颇有成效。但是,宦官势大,顺宗内禅,革新失败,/八司马0事件的沉重打击,终于把他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此后,他的孤独之情尤为深重。离开京城,迁谪永州,他/隐忧倦永夜0、/羁心屡逡巡0,(5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6)[2]白天黑夜,每时每刻,贬谪的愁苦总是萦绕心头,以至于有时由孤独陷入孤苦的境地。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5入黄溪闻猿6

诗歌浅白如话,不费训释就能感到诗人的孤苦行状:沿着曲折、漫长的溪水,诗人听到了猿猴悲哀的鸣叫。这不知发自何处的悲鸣,勾起了诗人的凄苦情怀,以至泪水流尽,肝肠寸断。在这里,诗人以/孤臣0自指,即表达了自己不得志、孤无援的悲苦。前人评柳诗/哀而酸楚0[3]、/满纸涕泪0[4]者,指的就是此时此类之诗。

元和十年正月,柳宗元终于奉诏回长安,/今我始北旋,新诏释缧囚0(5界围岩水帘6),既然获释北归,那么就应当/许国无淹留0,尽快回朝廷效力。心中欣喜,脚步加快,在到达汨罗时,风中行船,柳宗元有感而作5汨罗遇风6: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当年屈原是君门九重终不得入,结果是冤死汨罗,而此时的柳宗元诏命催征,前途有望。他又产生了生逢圣世之感。就这样,他带着希望和幻想,向阔别十年、日夜思念的长安进发。谁知他二月到达长安,三月再次远贬柳州。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又一次走上十年前被贬和一月前回京的旧路,心情十分惨淡。在衡阳与好友刘禹锡分别时,)5阳与梦得分路赠别6: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命运几乎相同。永贞元年,两人一起被贬远州司马,十年后,一起奉诏还京,在京城仅呆了一个月,刘禹锡又被贬连州刺史,柳宗元则远贬柳州刺史。所以,首联就以/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0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恼与悲愤。颔联写他们途经伏波将军走过的/故道0,看到风烟景色,依然存在。但是,道旁的古墓已成废墟,翁仲石像已被荒草埋没。既是凭吊古人,也是自吊之词。过去只因/慵疏0不善逢迎而招致世俗非议,今后再也不能以诗文博取一时的名声了,颈联显然含有愤懑之情。尾联说,不想与好友到衡阳河边分别了,现在的千行别泪已足以洗涤冠带。除了沉痛之外,字里行间亦含有孤愤清高之意。

由永州司马到柳州刺史,职位是提升了,但贬所却更加遥远,瘴疠之害也更为严重。/海天愁思正茫茫0(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6)就是他初到柳州时孤苦情怀的真实写照。所以,刚到柳州他就得了大病。先是患上/奇疮0,险些丧命,后来又得了伤寒。/病来方外事多违0(5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6)愈后身体更加虚弱,虽然只有四十来岁,但已是/憔悴容0(5柳州寄丈人周韶州6)、/身益老0(5寄韦珩6)、/华发待流年0(5岭南江行6)了。当他看到春意阑珊,榕叶落尽时,更勾起了他贬谪的愁苦: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5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6

/宦情羁思0就是他孤独情怀的直白叙写。想到宦海浮沉、政治失意,他心中一片凄然。春天刚过一半,就有/意转迷0的悲秋之感:山城过雨,百花凋零;榕叶飘落,黄莺乱啼。环境的凄凉与诗人的孤独融为一体。/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0(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6)可谓是春亦悲、秋亦悲,孤独泪空垂。

思乡怀人的孤独 社会动乱带来的政治失意,

6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月

第4卷第1期唐 建: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

65

66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月

SolitaryPoetryandSolitaryDispels

)CommentingonthepoetrycreativeworkofLiuZong-yuan

TANGJian

(Dept.ofthehumanestudies,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LiuzhouGuangxi 545005,China)

Abstract:Thelonelinessisthegeneralfeelingsofmankind.Especially,itisstilltheideafeaturethatwriterissusceptible.Inordertoexpressanddispeltheloneliness,thewriterfoundtheliteraturemonumentofhimself.TheoriginalprobedsthelonelinessthatexpressfromtheLiuZong-yuan.spoetrythroughtheunquietsociety,politicsofaspirations,homesicktokeepinmindthesethreesides,andforcestoexplainthemethodutilizedofLiuZong-yuaninordertoremove.Finally,promulgatingtheaccumulatesinnerplacefromtheLiuZong-yuan.spoetry.

Keywords:LiuZong-yuan.s;solitarily;dispel

孤独类诗歌篇二
《孤独与行走_回溯北岛诗歌》

126

孤独与行走

———回溯北岛诗歌

牛殿庆

(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北岛诗大致可分为青春诗、宣告诗、探索诗、反思诗、从中可以感悟北岛的孤独与迷茫以及行走中不断反抗、,。

关键词:北岛;孤独;行走;理想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125 文献标识码A:(2007)04-0126-04

204首,其中1972年到1986年有92首,1987年到2004首除《白日梦》是长诗外,几乎都是短诗。每首诗几乎都没有详细的创作时间,,分为前期和后期,但创作风格没有很大变化,只不过后期探索、书写内心世界的内容成了主要部分。正如北岛自己分析的:“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断裂,语言经验上是一致的。如果说变化,可能现在的诗往里走,更想探索自己内心的历程。”[1]

11青春诗  这类诗歌是北岛的早期创作。我这样命名,不是因为这类诗歌描写了青春,而是因为还没有很多晦涩的意象,直抒胸臆较多。对未来的憧憬、青春的迷茫和骚动、向纯真童年的告别,都抹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有从内心爆发的青春的骚动,“你好,百———花———山……/回音来

);有对青春消逝的忧虑,“自遥远的瀑布……/使万物应和,骚动不安”(《你好,百花山》太阳在远

方白白燃烧……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零/我只有一个简单的希望/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五色

);有青春初醒时的迷茫,“);有对世界寄花》心呵,何处是家/何处是你的屋顶”(《我走向雨雾中》

);有渴望永寓美好希望的,“春天是没有国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和人类言归于好吧”(《真的》

);有描写青春寂寞的,“远保持青春美好的,“星星永远是星星吗?”(《微笑 雪花 星星》打开日

),表面上写百无聊赖的日子,记、看书、打电话/向桥墩下的老头要根烟、看电影、回家”(《日子》

实际却是青春无可归宿的寂寞;有告别童贞,呼唤未来真诚生活的,“两双孩子的大眼睛/躲在阴暗的屋檐下/小天窗已经失明/……喂,太阳———万花筒/……愿每个活着的人/真真实实地笑/痛痛快快

),这是北岛最直白的一首希冀未来的诗了。如果说后来的长诗《白日梦》是哭吧”(《冷酷的希望》

他对逝去的青春的成长过程的总结,那么这首《冷酷的希望》可以说是告别童年,告别纯真的宣言。还有表达狂放不羁的青春梦想的,我们是一群冲破冬天的候鸟,“去天涯远征/让结实的翅膀/托着那

),还要放牧乌云和风,抖动彩虹,叫喊吓得“太阳上升”(《候鸟之歌》冰山老泪纵横”,嘲笑羞红

玫瑰,请故乡收下梦想,激情飞扬,是北岛诗中最张扬的一首。

21宣告诗  这是一个过于简单的命名。这类诗是北岛诗的灵魂部分,并以这部分诗歌确定了他在诗坛的“霸主”地位。那深刻的质疑、激情的反叛,最能体现北岛孤独中思索、质疑的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主要诗篇有:《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一切》、《另一种说法》、《可疑之处》、《岛》、《雪线》等。过去的评论,大多都集中在这部分的诗中。那深刻的怀疑主义精神,对人作者简介:牛殿庆(1962-),男,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和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孤独与行走127

)的荒谬及对性、人道主义的呼唤,那从倒挂在老墩布树上看到“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履历》

其彻底的否定,那向摧毁他人生理想的专制制度的大声宣战,震撼了一代人的灵魂。这也决定了北岛诗歌的沉郁、悲壮、凄怆的色彩和深重的忧患意识。这部分诗为什么在当时会有那么大的影响?我想,就是这种忧患意识和拯救世界的使命感与当时的特殊的深重灾难的历史背景相吻合了。如果诗人的苦难心灵和时代相一致,那么这个诗人就很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思想符号和代言人。正因如此,时代性让北岛的诗歌不仅仅盛装塑造着整整一代命运坎坷的年轻人的灵魂,增加了诗歌的重量,而且更

[2]在于积淀于诗歌强大的内聚力中的悲剧意识,充分显示了北岛诗的精神气质。

《回答》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也标志着以《今天》为首的朦胧诗由地下转到地上,所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竞争?”面对这样一个荒谬的世界,诗人大声宣战“/———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宣告》是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决不跪在地上//我只想做一个人”。《结局或开始》/黑暗公开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诗人发出人道主义的呼喊,“我是人/我需要爱///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第一声呼唤/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我写下生活的诗”。然而“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是啊,在那个年代,荒诞的“血统论”不知道残害了多少人的生命,遇罗克为了捍卫做人的尊严而被杀害,作者悲愤地祭奠为捍卫人的尊严而死去的勇者,“也许有一天/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垂放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在这部分诗里,“可疑”构成了诗人对世界的总体感受,“一切可疑”和“我不相信”互相呼应,成为北岛诗歌的心灵主线,并以北岛特有的语言方式来摧毁毁坏着他心灵小木屋的世界。

31探索诗  孤独中迷失,迷失中寻求探索,探索令诗人的思想坐卧不安,让诗人的肉体迷茫

),“行走。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了,然而“恶梦依然在阳光下泛滥”(《恶梦》终于没人醒来”。在百废

)。旧的大厦坍塌了,面对新的理性待兴的废墟上,诗人渴望的新世界“没有如期归来”(《白日梦》

大厦的不可重建,诗人在迷失中开始了新的探索。这类诗包括《陌生的海滩》、《红帆船》、《走吧》、《岸》、《归程》、《太阳城札记》、《港口的梦》、《岛》、《迷途》、《和弦》、《我要到对岸去》、《船票》、《界限》、《走向冬天》、《恶梦》等等。其中《走向冬天》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一个探索者和漂泊者的行走形象:

走向冬天/风,把麻雀最后的余温/朝落日吹去/走向冬天/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一个神圣的

预言,走吧/……让乌云像狗一样忠实/像狗一样紧紧跟着/擦掉一切阳光下的谎言……让思想省略成一串串雨滴/或者在正午的监视下/像囚犯一样从街上走过/狠狠踩着自己的影子……走向冬天/在江河冻结的地方/道路开始流动/乌鸦在河滩的鹅卵石上/孵化出一个个月亮/谁醒了……罪恶的时间将要中止/而冰山连绵不断/成为一代人的塑像

诗人是那么的决绝,不再背负历史的重负,不再留恋现实的诱惑,不再相信理想的谎言,不祝福也不祈祷,摆脱一切旧我的痕迹,决然地走向没有温暖的冬天。这种没有希望没有目的行走很像鲁迅笔下的过客,即不问希望,把没有终点的跋涉当成了一种生命形式本身,这便是北岛体现在诗歌中的另一条线索。诗人宁愿放弃一切走向冬天,包含了诗人体验到的历史的全部悲哀与残酷,使我们在心酸的感悟中,看到了诗人忍受一切的孤独和痛苦。“走”成为北岛诗歌的“终极关怀”。

41反思诗  这部分诗基本是在19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创作。这时期北岛除了创作了大量探索诗以外,还创作了这部分反思生活和历史的诗。诗人经过青春期的抗争以后,开始进入了反思

128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现当代文学阶段。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对现实的本真揭示充分显示了北岛诗歌的深刻性,也透出了无法改变现实的孤独的无奈,这些构成了北岛诗歌在迷失中行走的历史背景。这类诗包括《十年之间》、《彗星》、《期待》、《古寺》、《菩萨》、《八月的梦游者》、《寓言》、《空白》、《这一步》、《无题》(永远如此)、《无题》(把手伸给我)、《艺术家的生活》、《关于传统》、《随想》、《语言》、《守灵之夜》、《同谋》、《读书笔记》、《东方想像》、《夏日的黄铜》、《沉默的敲钟人》等等。

这里还要提到一首描写生活景象的诗,然而,它不是客观世界的折射,而是用诗人的主观的精神重新命名的世界,所以这个不可理喻的生活姿态就有了独特的含义,这首诗就是《峭壁上的窗户》:“黄蜂用危险的姿势催开花朵/信已发出,一年中的一天/受潮的火柴不再照亮我/狼群穿过那些变成了树的人们/雪堆骤然融化,表盘上/冬天的沉默断断续续/凿穿岩石的并不是纯净的水/炊烟被利斧砍断/笔直地停留在空中/阳光的虎皮条纹从墙上滑落/石头生长,梦没有方向//向上寻找着语言,星星/迸裂,那发情的河//在市场上,女人们抢购着春天”。,行走的生活舞台的布景。,秘密通道,,。它和下面论述的“自审诗”是一类诗的两部分,。

51自审诗其实非常不准确,只是在现代汉语里,还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来代替,眼光基本落在“宣告诗”那一类,其实,“自审诗”在他的诗,也非常重要。它们记录着诗人自我成长、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诗人在审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审视自己的灵魂,他在寻找理想世界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在寻找的跋涉中,那透彻心肺的孤独、茫然若失的苍凉、坚韧不屈的执著,无不透着生命的激情。这部分诗数量较多,包括《睡吧,山谷》、《单人房间》、《别问我的年龄》、《空间》、《履历》、《另一种传说》、《青年诗人自画像》、《很多年》、《回声》、《陌生人》、《自昨天起》、《夜,主题与变奏》、《雨中纪事》、《无题》(积怨)、《无题》(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在黎明的铜镜中》、《白日梦》,除此之外,出国后的大部分作品基本都属于这类。如《午夜歌手》、《在天涯》、《午后随笔》等等。

实际上北岛要想获得新生,但更主要的是如何走出孤独中分裂的自我。这是北岛今生难以达到的彼岸,不孤独就不会有诗人北岛。

《白日梦》是北岛唯一的一首长诗。有人说这是北岛为了冲击诺贝尔奖而写,但是我却觉得这是对北岛的误解。我更相信这是北岛心灵成长的总结,是对自己诗歌的一次清算,对旧生活和旧我的祭奠。长诗共分23小节,每一小节从不同方面来揭示出人生不过是一场“白日梦”,有评论说“在阅

[3]读北岛的场合,想锁定那游移不定的意义是件格外危险的事”,孤独和行走在这里体现一个过程:

寻找———失望———重建———幻灭———分裂———崩溃———孤独———超越———放逐———远离。《白日梦》

[4]不仅是诗人的成长历史,也是“一代人成长的历史的民族寓言和文化想像”。白日梦终于醒了,这

其中付出了沉重的精神代价和情感痛苦。一代诗人远离了现实,也远离了精神家园,踏上了漂泊的不归路。

北岛到了国外以后的诗歌创作,还是沿着原来的语境,意境更加内敛(西川语)。也有人说没有了早期的激情,失去了诗的灵魂。但我认为,北岛不喜欢国内评论界对他的定位,同样也不喜欢国外评论界给他的政治流亡诗人的头衔。正如昆德拉所说,真正的艺术是在和现实的对峙中发展的。北岛诗人的身份是天生的,他是在用诗的语言记录自己感知的世界。一个人和一个世界的对抗,力量实在是太悬殊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不苟求他后期诗歌对读者的精神力量。他的后期诗歌确实是精神力量少了,但是情愁浓了;“大我”的激情少了,个体感悟多了。

61爱情诗  北岛描写爱情的诗并不多,基本在前期。即使描写爱情,也是北岛式的爱情,看

孤独与行走129不到“鸟语花香”的色彩,同样是冷峻、晦涩,背负着沉重的压迫。也许爱情只是述说他灵魂的一个载体,而不是要抒发爱恨情愁。他的爱情诗更多是表达对爱情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北岛的爱情诗没有丝毫的温暖,显示了过于自尊的倔强。这部分诗包括:《是的,昨天》、《见证》、《黄昏,丁家滩》、《爱情故事》、《传说的继续》、《雨夜》、《桔子熟了》、《无题》(你在呼喊的旋律中)、《你说》、《祝酒》、《你在雨夜中等我》、《习惯》、《枫树和七颗星星》、《挽歌》等。

爱情对诗人北岛来说,有梦想,有希望,有美好,但这并没有成为诗人最后的心灵港湾。爱情没有羁绊住诗人远离的脚步,爱情只是他行走生命中丰富灿烂的一部分。

71性灵诗  这部分诗歌有两个特点:一是意境非常奇妙,二是因句成篇。这类诗大都因诗人偶然的灵感触发而成篇,正如古人所说的浑然天成之作,在创作技巧上非常有特色,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下面北岛诗歌艺术手法这一章节论述。,他们包括:《诱惑》、《峭壁上的窗户》、《触电》、《呼救信号》、《》、》、《乡村之夜》、《回忆》、《路口》等等。

]“北岛的诗,要求我们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他

的很多诗意境开阔,,,只能是以分析者个人的经验,进行揣度,是要冒着尽管如此,,我们看到了诗人从觉醒到反抗,从反抗到迷茫,,他的诗歌也一直沿着这样一条心灵主线:在觉醒中反抗,在反抗中迷失,,在寻找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最终成为漂泊的过客。而贯穿这一主线的中心词就是:孤独与行走。

他最近写的一首《路歌》就是对孤独与行走的最形象的诠释:在无端的旅途的终点/……/没有门开向你/……/我径直走向你/你展开的历史折扇/合上是孤独的歌/……/我径直走向你/带领所有的他乡之路/当火焰试穿大雪/日落封存帝国/大地之书翻到此刻……这难道是一个终结吗?从这首诗里你仿佛感到了一个路上的行者、一个不知飘向何方的孤独的灵魂、一个被时代遗忘同时也拒绝时代的人的寞落与悲壮。

文学产生于心灵与现实的无法和解,因此不满的精神是文学的灵魂,也是北岛诗的灵魂。我们感悟北岛,只把北岛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绕过了他与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意识之间的龌龊,并不是有意规避什么,而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历史沉淀来评判北岛诗歌对现实的穿透力。但北岛的诗绝对不会只是历史的记忆,只要一个民族还没有彻底摆脱遭遇灾难的可能,他的诗就有存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历史的岁月不会因为负载着诗人的苦难而减缓它急躁的脚步,咀嚼历史只能让生命沉重,苦闷的思考却将青春变老。诗人北岛的时代渐行渐远了,诗人为沉重的灵魂付出了失去故土的代价,“从此

[5]他那孤独的爱恨交加的乡愁,被阻隔在了太平洋异域的涛声海岸”。五光十色的消费娱乐时代冲击

着现代人的视觉与思维,也目送着一代孤傲的诗魂远去……

参考文献:

[1]唐晓渡.热爱自由与幸福———北岛答记者问[J].中国诗人,2003(2).

[2]王干.孤独的北岛真诚的北岛[J].当代作家评论,1988(2).

[3]江溺水.孤独的舞者,没有背景与音乐———从欧阳江河序谈北岛诗[OL].

hintehof/621073.html.

[4]杨四平.北岛论[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4).

[5]唐晓渡.北岛访谈录: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OL].

责任编辑:王 卓

孤独类诗歌篇三
《落魄的诗人与孤独的现代诗歌》

孤独类诗歌篇四
《这些芬芳而孤独的尘埃——2010中国诗歌阅读印象》

孤独类诗歌篇五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凤箫吟 韩缜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声声慢

孤独类诗歌篇六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赏析》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赏析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本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孤独的刈麦女》 诗歌

威廉•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这种充满灵气的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典主义的略嫌呆板之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孤独的刈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以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清新流畅地将强烈情感自然流露。无韵白体诗的格律给了它自然的乐音,短小而又精致,其飘逸的文笔,汇同大自然的旋律,声声刺入煽情的灵魂,使肉体的麻木,不再衍生。诗文中穿透了音乐与地名的神秘结合,从眼前的歌声一直到遥远的夜莺和赫伯里底群岛的涛声,联想的丰富与迅捷展示了诗人想象力的活跃。

华兹华斯于1790、1791年两次去法国,并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他目睹革命初起时的景象,非常之兴奋,并且加入了属于温和派的吉伦特派。1793年1月,华兹华斯因经济原因被迫回到英国,然而他还一直心系法国革命,但雅各宾派专政和拿破仑的崛起使得他的梦想幻灭,他在痛苦中度过了苦思的五年,只有通过大自然才能来抚慰自己政治理想和情感上的伤口,所以在华兹华斯的诗里总会有一种沉思甚至忧郁的情调。本诗中又一次体现了华兹华斯对人生的忧患——“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这样的沉思进一步增加了诗的感染力,增加了感情的重量和哲学的深度,从而使诗文更加耐读。

The Solitary Reaper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h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本诗的语言清新质朴,用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诗的词藻”,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诗词自然,清新;意象既明朗素朴,又深刻隽妙,境界开阔,为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典范,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优美流畅,令人回味不已;即如诗中所述,尽管歌者已不再唱歌, 可余音缭绕,长久地在诗人心中回荡,读罢此诗,读者的感触想来与诗人相同,可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而对于诗人来说,其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已于诗歌本身融为一体;对于读者而言,了解一些其创作特点,则会有助于使已有的感知力更加细致入微,想象力更加丰富大胆,从而进一步体会其优美的辞句,动人的情感和浑然天成的结构,更好地欣赏英诗之美。

诗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乡间景象: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她一边收割,一边唱着忧郁的歌。那优美动人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时而让我们忘记尘世的忧伤,时而让人内心充满惆怅。即便那歌声已经消失,但那悠扬的调子依然在诗人心中流淌回响。有歌有景,有静有动,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通俗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一种莫名的忧伤。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选择了在田间乡陌劳作唱歌的普通农家少女为诗中主要题材,在平凡中蕴寓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所写到的:“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

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的确,他所说的是“普通生活的事件和情景”加之以丰富的想象,“使它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奇特,又熟悉,令人喜爱,这便是浪漫主义的诗学。”诗人让我们感受的是在身边时时都存在的生活之美。即便这种美被人忽略,他还会提醒我们, 对我们说:“看! 那位独自在那边田地里的高原姑娘!”“啊,听!她的歌声漫过深深的丘壑。”

那歌声如此的美妙,即使那能在阿拉伯沙漠中可歇息的树阴中,给疲倦的人们唱歌的夜莺也唱不出比这儿更悦耳的歌儿,“杜鹃的歌喉也没这么动听, 尽管它在春天的啼叫, 跨过大海的沉寂, 传遍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夜莺和杜鹃愈加衬托了刈麦女那动人的歌声: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越是渲染夜莺和杜鹃的歌声之美,越能突出割麦女的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为姑娘的歌声平添了一分神秘,飘渺,悠远的美。“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此段诗节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瑰丽丰富的想象力,在富于特征性神秘意蕴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揭示了这种美的存在,进一步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诗言志,歌永言。这少女唱的是什么呢?“也许是那悲哀的歌谣, 是为了那伤心的往事,遥远而古老, 和那多年前的战争纷扰,也许是歌曲的一段,唱的只是世人熟悉的事端?” 诗人所提及之事, 皆为世人为之伤心的永恒主题, 如战争,离别之苦,过去发生,今后也不会终止的自然的悲伤,失落和痛苦。在此诗人点到即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天地,歌词的主题从而得到无限的扩展延伸,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也升华成一曲人世间永恒的哀婉之歌。

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为什么让诗人如此的感动?也许与其说刈麦女孤独,不如说是诗人感到孤独;也许诗人在借以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落感;也许歌声唤起了他的压抑、孤独和苍凉之感;在芸芸众生和滚滚红尘之中,诗人倍感孤独的伤感悲戚之情难以掩饰,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体悟跃然纸上。这使诗歌寓意愈加深远,使其在清纯自然中融入了严肃的哲理思考,这也是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遵循其创作原则,即着重描写了个人主观世界,以及对景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较为深刻地探索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华兹华斯身体力行地隐居英国北部湖畔,体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18世纪,卢梭就曾呼吁返回大自然。作为处于工业化开端的诗人,华兹华斯深受卢梭影响,提倡返回与文明社会相对立的大自然。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华兹华斯的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或高于自然中其他万物的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与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应该同一切生物平等相处。这些思想,都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得以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华兹华斯的很多诗歌都可以归入生态文学。而生态意识,恰恰是与启蒙理性相对立的。因此,它是华兹华斯诗歌反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歌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华兹华斯.19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59492.html

    上一篇:写跑步的精彩段落

    下一篇:度大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