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京叫石头城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为什么南京叫石头城篇一
《石头城》

为什么南京叫石头城篇二
《南京 石头城》

南京 又名石头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南京简称“宁”,别名“金陵”,也曾称建业、建康、石头城等,现为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下游西部的中心城市。它位于江苏省西部,东依宁镇山脉,地势险固,风景秀丽。诸葛亮曾对南京一带的山川形势评价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南京是历经苍桑的十代都会。三国鼎立,她目睹群雄角逐争战;六代兴替,她阅尽王朝的曲终幕落;明初,她以举世无双的巍巍城垣显示了泱泱大国之风;晚清,她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被冠上自己的名字而蒙受辱;太平天国,历史在这里风雷激荡;辛亥革命,潮流在这里奔突迂回;抗日战争,日军在这里留下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一页。

当你漫步于石头城下、秦淮河边、明故宫里、天王府中、中山陵旁、雨花台前,面对斑斑史迹,自会思绪万千,恍若进入了遥远的历史海洋。弯弯秦淮河、繁华的夫子庙、巍巍的中山陵,自然开朗的南京城仍是一派十代都会尊严深厚的历史文化气象。

石头城故址在清凉山。石头城简称石城,南京别名石城即源于此。“石城霁雪”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为文人骚客们所赞赏。“石城”或“石头城”作为南京的别名之一,它与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金陵”一名同样广为人知。石头城的得名与由来,与“金陵”有很深的渊源。

公元212年,三国东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并在清凉山建石头城,城周“七里一百步”。它和金陵邑旧城一样,仍然依山傍水,筑土为城,南开二门,东开一门,西北因面临大江,以红赫色砾岩所形成的峭壁作为天然城墙,不设城门。东晋义熙五年(409年)改筑砖城。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土坞,当年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头城是一个突出江岸的制高点,西临长江,江潮直逼城下,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诗云:“石头?f?f如虎踞,凌波欲向沧江去。钟山龙盘去势来,秀气横分历阳树。”把石头城的这一地理形势描绘得气势磅礴,极有情致。石头城南控秦淮河入江口,形势奇险。城内驻扎军队,东吴以水军为军事主力,石头城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成为东吴水军的根据地,甚至堪称水军总部。这里又是当时长江沿线最大的码头之一,舟船穿梭不绝,江边停泊的中外船只多以千计,为长江南北交通之要冲,古人有“戎车盈于石城,戈船掩于江湖”之语。城内设有仓库,称石头仓,用以贮藏兵器、粮食,供生活、战备之需。城墙高处还筑有东吴境内报警烽火总台,传递敌军侵犯的警讯,并以石头城为中心,沿上、下游方向,在江岸险隘之地遍设烽火台,相互联络。

孙权把石头城作为军事要塞,与曹操几番争夺淮南。西晋大将王?F从益州顺流而下灭吴时,截断了东吴的拦江铁锁,直抵石头城下,吴主孙皓只得投降。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说:“王?F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指的就是这件事。以后的南北战争,各方均视石头城为必争之地,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成败。东晋初年,王敦起兵造反,抢先占领了石头城,致使晋元帝忧愤而死。刘宋时,北魏大军南侵,宋文帝亲临石头城部署江防计划。梁武帝时,侯景勾结叛军,占领了石头城,之后便攻陷了首都建康。

东晋、南朝、隋、唐等朝虽曾不断修筑石头城,但由于屡屡遭受战火的毁坏,加上江水西移,石头山离江渐远,山为城隐,石头城江防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唐武德八年(625年)以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

中唐诗人刘禹锡于宝历二年(826年)所作《石头城》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至杨吴筑金陵城,虽“西带石头城”,以其为西北屏障,但保卫金陵,已主要依靠规模宏大的金陵新城,石头城从此完全废弃。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曾登临石头城,遥想当年虎踞雄姿、战火纷飞,不禁感慨万千:“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粉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兴建城墙,石头城便成了著名南京城垣的一部分。

经过1700多年的风云沧桑,石头城遗址已难寻旧踪。今南京清凉山西麓的鬼脸城,相传为六朝石头城,实际上是明朝城垣的一部分。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刺的《念奴娇》中“指点六

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金陵为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古都,当时殿阁富

丽、声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

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就变成古城荒

草的世界,变成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物。刘禹锡此诗,妙就

妙在它以淡远的笔墨,写石头山、长江潮,写故国空城受山围潮打,

却寂静得没有什么帝都气象的生命力反应。山围得周遭严密,似乎还

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

的只是空城,已经不知当年的灯火楼台、彻底歌舞的繁华为何物了。 诗歌由地写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从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东面

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的,但

它升起东方、待到夜深,也还只是清光飘零地从城垛(“女墙”)上

照进城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

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意象之

间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集成的效应,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

事,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关于

常与变、瞬息与永恒的故事。这样的诗人也就是哲性诗人、或诗性哲

人了。

为什么南京叫石头城篇三
《石头城》

为什么南京叫石头城篇四
《石头城》

苏家庄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三一班 学科: 学校课程 任课教师:邹春梅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为什么南京叫石头城篇五
《南京(石头城)》

为什么南京叫石头城篇六
《石头城 教案

《石头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用时】

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

关键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殷商时期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境内。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商丘:商朝开国之都。

2.导入:今天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相关知识介绍:

【石头城】

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之后,评价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由于建都于这里的朝代,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尤其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期诗人,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因为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同称“刘白”。世称“诗豪”。

【背景介绍】

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作了《金陵五题》组诗,以连章的方式歌咏了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诗文解读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写出了石头城的地理位置。我们要注意后面这一句里面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寂寞”。潮水会寂寞吗?其实在这里寂寞的是人。表面写潮,实为写人,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里面就有写到了这种状态。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只是石头城已经不是六朝时候的石头城了。

五、整体感悟

1.朗读诗文

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讲解还有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首诗它的画面感是比较强的。我们现在闭上想一下,作者在这里面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转化又是怎样?

首先采取一个航拍的形式,先从空中拍出这一个石头城被山围绕着的情境,然后,镜头越拉越近,到最后呢,整个画面都是石头城了。这是第一个画面是吧。为了体现它的一个“故”字,我们是不是还要将石头城里面衰颓的景象大致地拍一下呢?嗯,然后我的镜头就在石头城里面像巡逻一样了。到了西北处,我再给这个潮打空城的画面做一个特写。那接下来呢,我就会采用快进的手法,迅速地将白天到黑夜的变化过程浓缩。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月”出来了,它慢慢地移动,在荒凉的城里洒下了一层清辉。最后,画面定格。

从老师前面的描述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首诗的四句话都是写景的。但是我们昨天已经知道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要寄托感情用的。那在这里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皇室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作者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一个已经没落、过气的石头城的现状,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同时也有这样的意味,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这一种怀古伤今的诗歌,我们就把他称为是咏史诗。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总结: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

关于这类咏史诗,我们要注意几点:

(1)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金陵”

(2)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5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