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篇一
《老王练习题及答案》

9 老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伛( ) .

翳( ) .愧怍( ) 攥( )紧 ..滞( )笨 .骷髅( ) 塌( )败 惶( )恐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

落伍: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

取缔:

(3)、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

扶病:

(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愧怍:

9.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4.依课文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A.偏僻 B.荒僻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A.坍塌 B.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A.取缔 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A.愧怍 B.惭愧

5、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A、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 )

B、幸亏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 )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

D、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 )

(3)、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

7.课文记叙了老王的什么事情?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课文写了王老哪些方面的不幸?

9、面对老王的不幸,我们一家为他做了什么?

10.老王送油和鸡蛋的目的是什么?“我”给他钱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我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11.选文中“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这里运用什么描写?

12、“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将“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13.“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中的“强笑”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14.请你想像一些老王接过“我”给他钱的心理是怎样的?

15.文中对老王的死运用的是什么描写?从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6.当我得知老王死后,总觉得心上不安,为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17.文章选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附答案

1.略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明令禁止或取消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愧怍:惭愧

3、散文 彼此交往 逻辑 时间 善 苦 4.(1)B (2)B (3)A (4)A

5、特定称谓 特殊含义 特定称谓 引用 6、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神态描写

7、带送冰快,车费减半忠厚老实,不贪钱;载“我”丈夫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有没钱看病,有良心;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8、生活方面:职业,蹬破三轮。只有一辆破三轮车。“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维持生活。

生理缺陷:一只眼是瞎的。患有夜盲症。

居住条件:荒辟的小胡同。房子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死了都是草草落葬,埋在什么沟里都不知道。

9、“我们”一家对老王同情,关心,怜悯,女儿为了让老王夜里看清东西送给他一大瓶鱼肝油;“我”常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老王送冰,不要他减半收费; 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10、老王是为了感谢我对他的帮助。“我”是为了帮助他。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后两问合理成文即可。

11、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即又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动作描写。

12、不能。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用“站立”给人的印象,认为老王的身体较好。

13、不能换。“强笑”说明笑的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14、能想象出老王的心理活动,准确细腻即可。

15、 侧面描写,写出老王是一个不被人重视的人。

16、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

17、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意近即可)

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篇二
《老王》

老 王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老王》作为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作者以平淡似水、简约清淡的笔调,诠释了“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在文章中,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自己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本篇课文是叙事性作品,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本文文字冲淡中的深沉、平静中的深情。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体会老王在苦难的生活里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人性,领会作者与老王相濡以沫的人道主义精神。

思路方法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像作者一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朴素、含蓄、灵气飞扬的特点,也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一下当时那个时代。最后总结,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再用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情感。

3.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4.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5.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歌曲导入

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纯真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写与车夫的交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童年和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获文学士学位;旋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语系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二人同赴英国、法国留学。一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

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有多方面的成就:她是著名的翻译家,译作有《一九三九年以来的英国散文作品》,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和《堂吉诃德》等,1986年曾因翻译《堂吉诃德》而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授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她又是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作品有喜剧《称心如意队》《弄真成假》,悲剧《风絮》,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小说《洗澡》,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和《杂忆与杂写》等。

2.基础积累

字音

滞笨(zhì) 荒僻(pì) 取缔(dì) 愧怍(zuò) ....

攥着钱(zuàn) 骷髅(kū lóu) 伛身(yǔ) 塌败(tā) .....

眼翳(yì) .

词义

体悟:体验和领会。

失群:(人或动物)离开集体。

主顾:顾客。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愧怍:惭愧。

信息筛选

1.文中介绍了老王怎样的艰难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1)老王的职业——人力车夫;生理缺陷——瞎了一只眼;居住条件——“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2)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对老王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4.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人物是老王,从文章里不难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苦”与“善”。文章是怎样来写他的“苦”与“善”的?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的交代显然重点表现了他:“苦”的一面。苦,具体表现在: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第二部分(第5段至结尾)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写出了他的“善”。善,具体表现在: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

2.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

明确: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这是因为当年极“左”思潮所造成的。如北京解放后,连蹬三轮车的都要组织起来,而老王因为那时“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没有进去,只能成为单干户,使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文革”时期,载客三轮都被取缔,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送客,将就维持生活。另外,整个社会对不幸的人缺少关心。可以说,老王悲惨结局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明确: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心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方法点拨

指名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在那个食品匮乏的年代,老王为“我”送来香油、鸡蛋,表现了老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体现了他知恩图报、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3.“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这也侧面写出了老王在重病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却送来了鸡蛋、香油,并以言钱为耻,表现了他的善良。

4.老王的这些举动对于“我”有着怎样的影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能力提升

1.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大都以塑造人物为主。回想一下,一般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 明确:在记叙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同时需要一定的环境描写进行烘托。

2.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主人公——老王的描写语句,赏析对老王的细致描写。

(1)“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肖像描写。表现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形。(比喻手法。其作用是该句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这几句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吗?突出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符合老王的身份。这几句人物对话极其典型,刻画出了身犯重病的老王不计钱财,依然关心他人的形象。言谈之中,让人感受到老王那颗善良的心。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刻画了老王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是老王离开“我”家时的情形。机械而僵硬的动作刻画出了老王已病入膏肓。老王不仅值得“我”同情,他也很需要“我”的关心,他都病成那样了,瘦得只有一把骨头,可“我”又给过他多少关心和帮助?倒是老王给了“我”不少的恩惠。也为后面写老王的死而“我”感到“愧怍”作了铺垫。

语句鉴赏

1.“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一细节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明确:在“文革”中,作者夫妇受到迫害,老王对他们照顾倍增。当“我”要付车钱时,他问:“你还有钱吗?”——经历了抄家和批斗,许多高级知识分子的确已经倾家荡产,老王能关切地问出这一句,表现出他的善良。这一句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很能表现出人的品格。

2.最后一段很重要,有一句话作者作过改动,即“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原文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样改是不是更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是的。理解了它就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从“多吃多占”这个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幸运”的人不仅有“物质”还有“精神”,这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得多,因此,“我”是“幸运的人”。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愧怍”。

作者的道德观在这里起了作用,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悲悯。老王在辛劳穷苦的生活中,却能关心他人、同情他人,作者从中看到了人间的不平等,更看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王可贵品格。

拓展探究

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人,但他们的品质却熠熠生辉,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请欣赏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

老 妪

梁晓声

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需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

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的一种美德等„„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看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道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阅读结尾一节,想一想“尊贵”指的是什么?“猥琐”又指的是什么?前后对比,有什么寓意?

明确:“尊贵”指生存的权利是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而获得的,而不是靠乞讨;“猥琐”指的是我无端的施舍,亵渎了老妪的诚实的心,与老妪相比,“我”是“猥琐”的。前后对比,彰显了人之所以尊贵,不是靠物质而是精神,靠的是“贫贱不能移”的灵魂。即使是地位和身份多么卑微的人,只要怀有一颗高贵的心,也能释放出人性的光辉。

2.文中对老妪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段?

明确:神态(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具体是:神态描写,如“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动作描写:“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递给我两毛钱„„”;细节描写,如“袖着手”。

3.《老王》与《老妪》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都在表现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却有一颗善良的、诚恳的金子般的心。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过于“做作”“猥琐”了。

课堂小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由于境遇不同,在生活中有着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当我们面对不幸者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他、尊重他,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作业设计

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篇三
《《老王》测试题及答案一》

《老王》测试题及答案一

一、基础知识

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取缔( ) 镶嵌( ) 伛( ) 杨绎( ) 翳( )

骷髅( ) 滞笨( ) 攥( ) 愧怍( ) 荒僻( )

2、解释下列词语。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落伍: 。

(2)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取缔: 。

(3)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

扶病: 。

(4)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 。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

(3)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4、根据课文填空。

(1)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偏僻 荒僻 荒凉)的小胡同。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坍塌 塌败 塌陷)的小屋。

5、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老实”一词的不同含义。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老实: 。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

6、读下面的句子,用“也许„„也许„„反正”仿写一句。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二、整体内容

7、《老王》的作者 ,是著名的 家、 家,文中提到的默存是作者的丈夫 的

字。

8、本文通过写作者和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车夫老王 的生活和 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 的社会问题。

9、本文以 为线索,兼用 顺序和 顺序来组织材料,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重点文段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0、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11、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这样写?

12、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13、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四、拓展训练

探究题

14、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杨绛的散文从容、大气、睿智、幽默,以散淡之笔叙旧忆人,读来如品尝一杯清淡却又余味无尽的好茶。试从文中举例并体味。

阅读题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鞋匠

①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个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附近的住户们修补鞋。 ②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破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③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④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日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⑤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⑥因为是小货仓,两扇玻璃窗几乎终年都不打开,所以这几盆花都伸长了脖子,使劲、使劲地争取阳光。因为,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地在补鞋„„

⑦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

⑧不停地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

⑨鞋子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一阵子 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子了,有的人因为鞋跟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还有那矮个众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

⑩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11)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12)这个老头儿,曾经托人写“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方便,因为人都要走路,穿着鞋的脚才能走得远些快些。老头儿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人们,他这鞋摊儿,能够当时可以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13)我重新看了这补鞋匠一眼,又向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儿看了一眼,感到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16、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老鞋匠极普通的?

17、“它就自然成了老鞋匠的背景。”这句话里的“它”指什么?有何特点?

18、“因为,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地在补鞋„„”本文写花的作用是什么?

19、请你参照第13段文字,再仿写一句话。

趣味题

20、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晚年给子孙们写了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并把对联挂在正屋的中堂,但好多日子都没读懂。聪明的你愿意试试吗?

中考同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A】。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B】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

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21、本文的线索是 。

22、第1段中有关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对刻画老人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23、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语境,任选文中(A)或(B)处的加点词语加以品析。

24、文中两次出现“在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篇四
《老王》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塌败”、“取缔”、“愧怍”等词语。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3.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揣摩语言,体会作品朴素、平淡而富有表现力的风格。

教学难点

1.领悟“我”的善良根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揣摩语言,学会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乘坐过三轮车?有没有跟三轮车夫攀谈过?大家对他们的生活了解吗?我也不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工作很辛苦。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杨绛先生的《老王》,我才发现:辛劳的人生原来也可以有温暖的回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来聆听一个关于三轮车夫的故事。首先,我们来认识故事的作者——杨绛先生。

二、介绍作者及其丈夫钱钟书(多媒体显示幻灯片)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

论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进茶》等;翻译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其丈夫钱钟书(1910—1998),是著名的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大家有没读过?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

1.学生听读课文,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词语:

伛(yǔ):弯腰曲背。 攥(zuàn):握。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骷髅(kū)(lóu):没有皮肉毛发的尸首或头骨。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zuò):惭愧。

2.引导学生分析老王人物形象,抓线索。

⑴学生再读全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并筛选信息、整合语言,以

“ 的老王”这样的句式表述老王的形象。教师提示可以从职业、生活状况、身体状况、性格特点的角度来概括,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具体的事件作为依据。

采用学生自主发言和教师点名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他们的阅读体验,教师从旁引导,培养他们紧贴文本感知人物形象的习惯。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

①从职业的角度:踩三轮的老王;失群落伍的老王。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等。

②从生理缺陷的角度:患眼疾的老王。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他面如死灰,两只眼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等。

③从居住条件的角度:住所塌败的老王。从第四自然段可以看出。

④从家庭的角度看:孤独的老王。从以下语句可以看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⑤从性格的角度看:善良的老王。可以从以下情节中看出:给作者一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到医院不要钱;离世前,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

⑵概括人物形象:不幸而善良的老王。这是一个遭受社会漠视的人的善良,遭受莫大不幸的人的善良,是最可贵的善良!

多媒体显示幻灯片:

职业:三轮车夫;失群落伍的单干户

不幸

生理缺陷:患眼疾

居住条件:房屋塌败

家庭:孤独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善良

送钱先生到医院不要钱

离世前,送香油、鸡蛋

⑷教师请学生谈谈老王的善良有没有打动他们,哪件事给他的印象最深,并从这件事中具体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多媒体补充相关内容: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善良

送钱先生到医院不要钱 心地善良

离世前,送香油、鸡蛋 知恩必报

⑸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在表现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时是以她和老王认识和交往的过程为线索的。

3.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我”的善良。

教师提问:

⑴老王为什么会这样善待“我”?“我”的为人怎么样?

⑵“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哪些细节感动了你?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④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的生活; ⑤女儿也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这种善良应该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

⑶由此可以看出,老王虽然不是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卑微,作者并没有因此看不起他,在作者的观念里,人是生而平等的。作者很照顾老王,她当时的生活怎样?是否有富足的物资可以给老王?是否有充分的能力可以照顾别人?

多媒体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来自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1966年8月)大会上革命群众愤怒地控诉我们种种罪行,并公布今后的待遇:一,不发工资,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二,每天上班后,身上挂牌,牌上写明身份和自己招认并经群众审定的罪状;三,组成劳动队,行动听指挥,并由“监管小组”监管。我们俩的遭遇相仿佛。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

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 “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我和同伙冒雨出席棚,只愁淋成落汤鸡,不料从此成了“落水狗”,人人都可以欺凌戏侮。

明确、小结: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作者在当时受批斗、被人欺凌的情况下,仍能尊重他人、照顾他人,说自己是“幸运”的,这说明她善于体会别人的苦处而淡化了自己的愁苦。这样的人很高尚,她的言行散发着人性的温暖,散发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教师板书:幸运”而善良的我)

四、局部研读,体会语言风格,理解主题

1.提问学生: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有许多感人的情景,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爱、照顾,这样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文段中?

明确:第8至第22自然段。

2.学生朗读第8至第22自然段。

3.提问学生: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来表现老王?

明确: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作品朴素、平淡而富有表现力的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肖像描写

提问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8自然段的句子,明确:作者将老王的“面色”比喻成“死灰”,把老王的躯体比喻成“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又用夸张的手法写到“骷髅”“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和酸楚的心情。

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篇五
《世纪金榜语文初二答案9》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精要解读·合作探究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背景回望

文章写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和老王交往时正是“文

精要解读·合作探究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当时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2.结构梳理

精要解读·合作探究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精要解读·合

作探究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篇六
《《老王》》

《老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它几篇课文鲁迅的《阿长和<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祥森的《台阶》以及余秋雨的《信客》都是讲述普通人的,而杨绛的《老王》更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

《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如一颗青橄榄,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学生仔细阅读两遍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现今中学生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如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会同情,但不会明白作者既然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何又心怀愧怍?因此,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通过“情”的感悟来学会“爱”。同时,在品味中领悟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学会用善良体察善良、平等对待并关爱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老王的“不幸”和善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愧怍”的内涵。

【教学设想】

教学这样的文章,能否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是教学成败的要害。所以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察不幸,感受善良,理解他人,关爱弱者,培养爱心,并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渲染情境。

课前,我们做一个小调查:

假如你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拦住了你。他衣衫褴褛,向你哀求一些施舍,这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老师给你三个选择项,请你根据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做出选择。

A:你觉得他很可怜,会扔给他一点钱。

B:你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可怜,他可能是在骗取别人的钱财。

C:你觉得他很可怜,会主动把一些钱物递给他。

选择A的同学请举手,你们非常富有同情心。选择B的同学请举手,你们非常理智,社会成熟度很高;选择C的同学,不仅具有同情心而且还有爱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对待面对弱者和不幸者呢?让我们共同阅读杨绛的散文《老王》,也许你会有新的启发。

二、自主性学习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注不会读、不理解的词语或语句,并且思考:

1.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2.对于老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下面我们全班交流一下:

1。有不会读的词语吗?老师来考考同学。请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愧怍:语出自一句古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你的印象。

总:英雄所见略同。老王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不幸与他的善良。

3.对于这样一个老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从哪句读出的?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4.读到这句话,我产生了深深的疑惑:

(1)“不幸者”指谁?(老王)“幸运者”指谁?(“我”)

(2)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愧怍呢?愧怍,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个词?(因有缺点、做错事或没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下面,让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疑惑。

三、互助性学习

1.读课文,说老王。

谈到老王,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不幸和善良。他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老王有哪些“不幸”?

①“不幸”

阅读相应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总:穷。老王住的是“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住的条件很差,生活很苦。“那里是不是他的家”。细细品味答非所问地回答,我们可以读出,老王虽然有这么一个栖身的窝,他没有“家”的感觉。“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靠着活命”说明他收入低。

病。“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告诉我们老王身体有缺陷。

孤。“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这说明老王无依无靠;

(仅仅是没有亲人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

第二段“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这就说明因为老王是单干户,人家都排挤他,他遭到了同行的冷落;

“乘客都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人们都不信任他。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可以看出别人对他的嘲讽。

总: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有句话说:在所有苦难中,孤独是最大的不幸。穷、病、孤、老,老王都占了,让人同情、叹息!

②但就这样一个不幸、令人同情的老王,却让杨绛念念不忘、甚至耿耿于怀!有感情朗读5-16自然段,说说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这里的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物件。同时,还要关注描绘细节的字词,哪些词语让你怦然心动、回味良久? 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遇到了让你感动的细节或语句。先小组交流,读一读你最感动的细节,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及时补充。

①老王送冰与别人送冰有什么不一样?这冰表现出老王的?对,人间有真情,细节见真心。 ②送默存:“坚决不肯拿钱”“你还有钱吗?”“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对,一颗好心比黄金更珍贵。

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同学注意一个语言细节:你还有钱吗?他为何这样问?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杨绛一家当时的处境。

杨绛,是现代文学家、翻译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堂吉诃德》、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等。他的丈夫就是著名学者《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尽管两人都是知名学者,但在文化大革命其间,两人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不仅被下放干校劳动,而且房子被没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写检讨书,让群众批斗。曾有与杨绛先生住在一个院中的小姑娘,因为买了一捆葱拖不动,杨绛好心地想帮她,结果那小姑娘却怒目相对,断然拒绝,就因为小姑娘从父母那儿被告知杨绛是一个被批斗的“坏人”。

很多人对杨绛都是避之不及的,但老王却认定杨绛是好人,这还是投桃报李的行为吗?不是的,这声钱先生,这声不要钱,尤其是那“你还有钱吗”的悄声低语,可谓语轻情意重。 ③“镶嵌”——合适吗?(词的移用,强调了老王的步履艰难,身体的僵直瘦弱,如死物一般,没有生气)

“死灰”——突出老王脸色之难看,没有生气。“僵尸、白骨、棺材”,这都是极端冷酷的词汇,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老王病入膏肓,行将朽木。

除了外貌描写,还有动作描写吗?语言描写?

B鸡蛋香油:他送的是香油和鸡蛋?(是感谢)为什么把惟一值钱的“家当”送给杨绛一家?(因为他视他们为亲人)老王已经生命垂危,行将朽木,为何还亲自来送东西?他要的不是钱,那么老王要的是什么?或者说老王渴望得到什么?

练笔: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第一人称说说:老王最后送香油鸡蛋的心情。

我躺在病床之上,心想:

是什么力量让老王举步维艰地走到杨绛家?是感恩,是挂念,是关怀,是不舍。这一送,意义不同于以往,是与亲人的告别,是临终的心愿,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温暖,是善良淳朴的心田里绽放的花朵。

老王是一个贫贱不幸,然而他却以他的善良给予了作者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作者曾经动情地说:

投影:

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师:文革岁月当属“厚密的乌云”,在乌云蔽空的日子里,老王和作者之间孳生的“一点同情和友情”就应该是那道“含蓄着光和热的金边”了。

③孤独的老王走了,有着金子般心的老王走了,留给周围人的是一笔谈资而已,可留给作者的却是什么?齐读:“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对老王好不好?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文章第一句话就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常”与其他人的“不愿坐”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第三段又说作者的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这说明作者一家不仅常常照顾老王生意,还关心他的身体。载客三轮都取缔后,“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这也说明了作者对老王生活的关心。

既然作者对老王很关心,为何却还感到愧作?

面对这个木讷而老实的人,杨绛做的够吗?假如时光能够倒流,你觉得杨绛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

在反省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逐渐清晰起来,一点一点照亮我们的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的力所能及的同情和帮助,得到的却是老王倾尽全力的感激和报答。老王的死,这这座天平彻底倾斜了,也让我深深愧怍了。我愧怍:没有读懂老王的最后相送,为自己没有付出同等情感而愧怍,为自己没有把老王当作亲人。

四、反思性学习

1对于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2杨绛的愧怍,是良心的自责和精神的反省,又何尝不让我们沉思呢?生活中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人?你关注过他们了吗?你应该如何对待他们?读过老王的故事,读过作者的愧怍,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总结: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人善之,他人必善之。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杨绛的这声深沉的愧怍,其实在向我们宣扬一种超越亲情、友情、爱情的伟大情感:人道主义。

投影:

凡是人,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性良心。贫贱的人,道德品质绝不输高贵的人,愚笨的人也不输聪明的人。他们同样识得是非,懂得好歹。

-----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

请永远记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五、练习性学习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 ,就要。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生: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六、补偿性练习

整理笔记,积累“善良”与“爱”格言名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0314.html

    【如何理解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心情】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