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原文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论语八则原文第一篇
《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编辑本段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 凋(diāo):凋谢。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编辑本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论语八则原文第二篇
《论语八则的原文和翻译

论语八则翻译1、原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解释:(1)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2)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3)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2、原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3、原句: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4、原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5、原句: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6、原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7、原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8、原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

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论语八则原文第三篇
《论语八则译文》

《论语》八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

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习)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

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

论语八则原文第四篇
《论语八则译文》

《论语》八则译文

1.学到学问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们,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更好。

论语八则原文第五篇
《论语八则译文》

论语八则原文第六篇
《论语八则课文分析》

《论语八则》

一、文学常识

《论语》 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编纂,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

与《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儒家学说的典籍。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作品《春秋》,鲁国人。

二、课文分析

1、翻译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措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充满疑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聪明智慧。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2、理解默写: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④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出自《论语八则》的成语:有朋远方来、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重点问题

1、《论语八则》前四则的内容侧重于什么?阐述了孔子的哪些为学思想?

答:(1)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所在。(2)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智慧的光芒。 (3)真诚坦白是学习的最佳态度。(4)乐在其中是学习的理想境界。“

2、《论语八则》后四则的内容侧重于什么?

答:(1)自知者明。(2) 知人者智。 (3) 学人者强。(4)爱人者仁。

3、“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三种为学体验。“学而时习”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有人喝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4、从“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答:曾子“一日三省”,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心竭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之所以成才,应归功于这种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成才的因素有多种,自身实力是最核心的因素。如何让自己实力过人呢?不断自省和及时改过是非常必要的。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只能是行为过当和虑事不周。

5、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能这样做吗?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困难是什么?答:“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能这样做的前提是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具有“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人生态度。这是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常人的困难正在于无法放弃对他人的苛求,无法摆脱嘲笑他人的市井心态,当然就无暇顾及自己应怎样做。

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朋”指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认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才能有无穷的乐趣,这样有利于增长知识,完美自己的学说和人格,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7、一部《论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丹以学者的身份讲心得,使《论语》中的简单道理,穿越千古尘埃,浸润万千百姓。请结合自己学习或成长的经历,谈谈你对《论语》中某一则的独特感受。

答:“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焉。”

俗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只要是知识,做人等方面能够给我们启迪的,我们都应该向其学习,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联系实际个性解读即可。此答案仅供参考)

8、除了所学的八则论语,你还知道哪些《论语》中的语句,请写出来。(至少两句) 答: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我们可以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成几点?

谈学习态度: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请你摘录两个与“诚信”有关的古代著名的故事。

答:商鞅“立木为信”,刘邦“约法三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119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