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萧有关的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和萧有关的第一篇
《与萧瑟时光有关的黑白默片》

和萧有关的第二篇
《萧军佚文《关于〈手〉》的发现及解读》

和萧有关的第三篇
《萧氏文学集团的雅俗观念与尚和思想》

和萧有关的第四篇
《经济衰退和萧条区别》

经济衰退和萧条区别.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用于跟踪和监测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发生。从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就业报告到全美房屋建造协会正在建造的新房数量,他们由这一系列济指标展开分析。尽管美国有很多组织致力于预测经济衰退,但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是个中翘楚,它的意见被人们广泛接受。换句话说,如果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说美国正处于经济衰退或者经济萧条中,那么可能事实正是如此。 虽然对于白领和蓝领工人来说,光是经济衰退这个词都会引发心中的恐惧,但经济衰退自身并不是件坏事,只不过它的影响可能非常巨大和深远。消费者消减开支将导致失业率上升。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后,消费者购买力也会随之下降。企业的利润因此减少,其股票价格将相应下跌。经济衰退就像神话中的衔尾蛇乌洛波洛斯(ouroboros),这种蛇头尾相衔,形成了一个永恒的循环。不过,经济衰退是一定会结束的。事实上,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是经济周期的波峰与波谷中固有的一环。那么,什么是经济萧条呢?打个比方,如果说经济衰退是一般的牙痛,那么经济萧条就是在不打麻醉剂的情况下把牙齿猛然拔掉产生的剧烈痛苦。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它们肯定是相互关联的,想要了解其中一个的话就必须理解另外一个。请继续阅读,了解什么是经济衰退经济衰退这个词指的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下跌。市场跌落造成的失业等负面问题只是经济衰退的一部分。或许用曲线图的方式我们可以把经济衰退更直观地呈现出来。整条曲线为一个商业周期,表示经济衰退的部分从曲线到达波峰之后就开始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起伏涨落是市场的内在规律。因此,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应该是从最低点(波谷)开始,接着到达最高点(波峰),最后又回落到最低点。然后,这个周期循环往复。经济衰退指的只是曲线中从波峰到波谷的部分,而不是商业周期的全部。可惜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曲线图供经济学家参考,由此判断商业周期是否迈入经济衰退期。即使人们清楚地知道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也很难判定这个时期会有多长。描绘市场下跌的曲线图通常是在人们已经知道经济发生衰退之后才能制作出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将根据几个指标来确定美国

是否已经发生了经济衰退。该机构会观察每月的个人实际收入(缴完税后实际领到的薪水)和就业数据。另外,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还着眼于工业产值。例如,地毯制造商是不是比上个月生产了更多地毯?制造业和批发销售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些地毯的销量比上个月高吗?[资料来源: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说他们还会观察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就是美国制造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如果以上这些指标数月以来持续下跌,那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经济已进入了衰退期。经济衰退的时候,由于工资水平下降,人们消费减少,钱变得稀缺起来。为对抗衰退,美联储可能会干涉经济并通过向市场注入现金来改变利率,再次助推经济发展。 那么,当经济情形变得非常糟糕的时候,经济衰退会变成经济萧条吗?虽然二者之间是相关的,但是它们也有差别。下一节中我们将带您了解这些差别。 当您明白了经济衰退的概念之后,理解经济萧条就很容易了。经济萧条就是持续时间特别长或者破坏性非常大的经济衰退。在经济学上,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之间并没有严格界线。在经济学家中甚至有这样一个笑话:邻居失业了是经济衰退,自己失业了就是经济萧条[资料来源: FRBSF]。虽然经济衰退是否已经产生通常值得商榷,但是当经济萧条出现时,所有人都确信不疑经济萧条和经济衰退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在商业周期曲线中,将表示经济衰退的部分延长得到的就是表示经济萧条的曲线。经济萧条时,将会发生失业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甚至于股市崩溃的情形。简单地说,经济萧条就是延长了的经济衰退。在2008年2月,美国失业率达到了4.8%。但是直到3月经济学家才开始真正考虑美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衰退期。相比之下,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失业率从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的3%升至1933年的25%]。在同一时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038亿美元下降到557亿美元,减少了近一半。虽然谁都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国家陷入经济萧条,但也有人认为经济衰退不是件坏事。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认为,经济扩张是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相反,在曲线图中由向上延伸的部分表示。[资料来源: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有些经济学家更多采取禅宗的思想,不用好坏来定义经济衰退,而是认为它只是市场循环周期的一部分。当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介入调节利率时,有些人说这其实干扰了经济发展的自然秩序。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更糟的是,通过利率变化来

推动衰退的市场可能适得其反,使经济衰退持续更长时间。尽管如此,当经济衰退发生时,似乎并没有人抵制美联储调节市场的措施

和萧有关的第五篇
《清真三首“萧娘词”创作时地及相关情事考辨》

和萧有关的第六篇
《韩德让相关事件考》

我读历史有感系列(一)

辽史名将韩德让之二三事考

辽朝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立国开始(公元907年),至辽景和圣宗时盛极一时,疆域覆盖今天的东北三省、内蒙古、外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与中原北宋形成对峙,最后到末代天祚帝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所灭亡(公元1125年);历经9代皇帝统治中国北方218年。

辽国鼎盛时的疆域版图

辽政权建立初期,耶律阿保机便下令组织人员,借鉴汉字和回鹘文创立了契丹文字,于辽疆域推行,但契丹文字也仅仅流行于贵族和官僚阶级,民间多用汉字。虽然辽朝也学习宋朝官僚制度设立史官,由于能够书写和阅读契丹文的人原本就有限,辽覆灭后,契丹文只延续了很短的时间便灭亡了(对契丹文的辨识也

是当代史学界的一大难题)。而我们现在能够阅读的《辽史》,是由元代史官脱脱等人于元朝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编辑撰写,距离辽灭亡的公元1125年也有130多年;恰逢元朝政权风雨飘摇之际,在修辽史的过程中人力、物力匮乏,造成错漏甚多,给后世学习了解真实的辽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也喜欢读史的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言归正传,儿时常常听评书《杨家将》,对那个叱咤幽云十六州的萧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想知道为什么一个老太婆怎么那么厉害(其实当年承天萧太后①也就30多岁的人,只是辈分高点,小时候以为当太后的绝对都是阿婆级的人物)。后来,读辽史,反而对萧太后背后的男人(也就是本文主角韩德让)更感兴趣了,才小做探讨。

本文主角韩德让,汉族,蓟州玉田人(今河北玉田),生于公元941年,卒于公元1011年,家中五兄弟,排行老二(有资料显示,德让又名德源,本人考证,德源应该是他哥③)。爷爷韩知古出生书香门弟,在耶律阿保机攻打幽州后,被契丹贵族述律欲稳②俘获,送给妹妹(后来的淳钦皇后述律氏)当奴隶。命苦呀,那个年代能读书的人,家里好歹也是地主阶级、有钱人,一夜之间成为了奴隶,命运咋就这么捉拿人呢?苍天有眼呀,韩知古虽然当了奴隶,辛苦了大半辈子,生了个儿子韩匡嗣还算争气,年纪轻轻在大辽已是有名的医生,而且还是太医,尤其是特别招淳钦皇后宠爱(匡嗣以善医,直长乐宫,皇后视之犹子。③),

靠皇后的庇护,总算捞了个“西南面招讨使”的位子,总算加入了官僚阶级。不过,韩家治学教子的家风还是一贯延续着,韩德让在老爹帮扶下,从中级军官做起,其间经历了他的成名战——幽州(今北京)保卫战(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北京西直门大败,史称高粱河之战),至辽景宗驾崩时(公元982年),官至南方军区司令(辽设置南、北枢密院,负责国家军事,此时,韩德让为南院枢密使),时年42岁。

学术界和影视编剧们最关注的历史事件绝大部分都在公元982年以后,因为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正史记载不详尽,野史和传闻颇多,对学术界来说有很多疑问需要考证;对编剧来说,故事可以随便编辑,关键要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也留给了我们这些学术草根很大的考证空间,下面向各位领导、同仁汇报一下我本人的考证情况:

首先,介绍一下事件背景:在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前,任命了耶律斜轸和韩德让为顾命大臣,随后,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当时12岁),由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当时31岁)摄政。自此以后,韩德让从前线司令成为幕后人物,一方面帮助萧太后从契丹贵族手中收取兵权,稳固政权;另一方面,在辽推行汉化政策,富国强兵。最后任: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位兼将相,进贤辅国;这还不算,赐姓耶律,赐名隆运,位在亲王上,死后建庙乾陵侧④。这是汉人在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中第一无二的特例。

历史争议:一、萧太后改嫁韩德让

大多数认为萧太后改嫁韩德让的学者,其学术论据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收继婚制度,例如: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老爸死了,儿子娶老爹的妾(王昭君前后嫁三代单于)。

2.宋朝人路振著的《乘轺录》说:“萧后幼时常(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以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 《乘轺录》还说:“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大意:萧太后对韩德让说“我家原本许诺把我嫁给你,皇帝娶了我,我也没有办法,现在我愿意和你重归旧好,我儿子也就是你儿子”)。

3.苏辙著的《龙川别志》记载宋辽澶渊议和时,宋朝派曹利用前往,“利用见虏母(指承天太后)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其中的“偶坐”意味并排而坐,如果萧太后没有改嫁韩德让,谁敢和太后“偶坐”?

针对上述论据,我个人的观点为:

首先声明,本人历来遵循研究历史,必须符合逻辑,历史的逻辑往往就是人性,历史事件可以千变万化,但人性不变,符合人性的史实也就符合逻辑推理。

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制度,其目的主要在于人口繁衍和财产继承,而辽朝在景宗时候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而辽景

宗又有嫡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萧太后所生),因此萧太后无需改嫁来确保地位和财产。如果是辽景宗的弟弟即位,萧氏改嫁无可厚非。另一方面,按照吕思勉先生的考证,夫死改嫁在宋代理学兴起之前,在汉族中也是常见现象。⑤

2.《乘轺录》中记载的萧绰原本许配给韩德让,本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第一,韩德让和萧绰年龄相差12岁⑥,萧家怎么可能把萧绰许配给韩德让;第二,当时萧家地位高于韩家(萧绰父亲萧思温任北府宰相,韩匡嗣也还只是招讨使,此时韩德让的身份还是皇家奴隶。),地位和年龄如此悬殊,不符合逻辑。

3.关于澶渊之盟这个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宋朝谈判代表曹利用的见闻,《宋史》记载“利用驰至军中,耶律隆绪母见利用车上,车轭设横板,布食器,召与饮食,其从臣重行坐。”;而《辽史》和《续资治通鉴》当中对此事的记载,本人查阅后发现曹利用是否见到萧太后只字未提。三部史籍记载,顶多能说曹利用去议和,辽圣宗和萧太后率领重要大臣(估计韩德让在场)接见了曹利用,但绝对没有什么“偶座”的事情。苏辙的《龙川别志》和三部正式进行对比,权威性弱了很多,文学创作的成分可能性较大,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根据以上史籍材料的考证和逻辑分析,本人认为萧太后改嫁韩德让证据不足,且与逻辑不符,改嫁事实不成立。

二、萧太后和韩德让关系的考证

在辽乾亨四年(公元982年),景宗九月驾崩,十月,萧太

和萧有关的第七篇
《萧子升》

  萧子升(1894—1976)——原“升”字上曰下升,文字改革后一般都作“升”——字旭东,后来改名萧瑜,湖南湘乡人。萧子升比毛泽东小一岁,却比毛泽东高三届,是湖南省立一师的高材生。是著名诗人萧三的哥哥,1894年8月22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1910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于1915年秋毕业后,到长沙楚怡学校任教。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民国初年湖南青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在全国性的勤工俭学运动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1924年回国,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及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大陆解放后,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来又到法国、瑞士。1952 年去南美乌拉圭,从事教育事业。  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中,杨昌济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之中,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而青年时代的激进分子萧子升则坚持信仰无政府主义,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毛泽东与萧子升的相识是在湘乡县东山学校。他们在这里同窗共读只半年时间,但志趣相同,感情深厚。1911年两人先后又到了长沙,萧子升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先是进入湘乡驻省中学,1913年也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萧子升1915年秋毕业,毛泽东1918年毕业,与萧子升在一师同学两年多,他们结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并于1918年共同创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还担任过学会的总干事。  在1921年夏新民学会解散前,毛泽东与萧子升发生过激烈争论。萧子升力主保存新民学会,并以无政府主义作新民学会的指导思想;而毛泽东则主张解散新民学会,先进青年可以加入共产党和社会青年团组织。结果,他们从此分道扬镳了。  萧子升与毛泽东分手后,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走了下去,终于在国民党政府任职,1926年后与毛泽东中断了来往。1976年11月21日,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终年83岁。生前曾留下遗嘱:“死后骨灰和萧夫人骨灰同放一处,如有可能,运回湖南湘乡祖坟处与原配夫人遗骨同葬一处”。  1959年,萧子升在国外出版了一本关于他与毛泽东交往的书(中译本书名:《我与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出版),之中,详细描写了他与毛泽东俩人一文不名而步行游走湖南省内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传奇经历。   萧子升(189

4—1976),又名旭东,后来改名萧瑜。他的弟弟萧子暲(又名植藩,就是诗人萧三)是毛泽东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念书时的同学。萧家就是湖南湘乡人,距韶山不过30公里,可说是小同乡了。萧子升年纪跟毛泽东相若,但入学较早,为第一师范第三班学生,比第八班的毛泽东要高三个年级,是学校里有名的高才生,不但长于作文,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平时言行学理学家的主敬,为老师和同学所看重。他与陈昌、熊光楚同级,都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3人常去杨寓聆教;这种师生间的亲密往来,比毛泽东还要早些。由于他的学识和才华出众,是杨昌济第一个得意门生,老师还曾经有意将爱女许之,由于他早已成婚未果。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时,萧被推举为总干事,后来,学会会员成批去法国勤工俭学时,他是主要的组织者。在校时,毛常常看到萧子升被展出的作文,很愿意同他结识。一天,他们在走廊上相遇了,毛面带笑容地在萧跟前停了下来,打了个招呼,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今天下午上完课之后,我想到你教室里去看看你的作文。”萧回答说:“当然,欢迎你来。”由于毛泽东常常一清早到教室中大声朗读古文,已引起萧的注意。   下课了,同学们都出外散步去了,教室里就只有这两个约会的同学。这是他们第一次交谈,关于彼此家乡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到,谈论的主要是学校的课程、教员等等,说得都很坦率。比如,他们都不喜欢体育教员,因为这几位教员常常打牌到深夜,早晨起不来,因而就缺课了。不久以后,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写出了他对体育教员的不满:“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所知唯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见者,惟此机械之运动而已。”   这以后,这两位同学时有接触,看作文本,一起散步交谈,作诗唱和联句。萧回忆说:“我和毛泽东同窗三年半,已经养成了黄昏散步的习惯。可我们并不常吟诗,因为我们最大的兴趣在于讨论,在于聆听彼此的见解。”“我的国文教师,一位来自宁乡的有名文人,王钦安先生,就常常夸我的文章有宋朝文豪欧阳修之风。毛很诚恳地说,他与王先生所见略同,还说王先生真正懂得了我的文章。”“我把写着二十多篇的作文两个大练习本借给了毛。”互看作文的时候,也不时因为不同意见而争论。萧写的一篇《评〈 严先生祠堂记 〉》,对范仲淹的这篇著名的文章表示了异议。他认为不论光武或者严光都没有范仲淹笔下写的这么好:光武贤君爱才,严光安于淡泊。毛不同意这个看法。不过他也不赞成严光的态度,他以为,刘秀

做了皇帝,严光就应该出任辅相,如同张良辅佐汉高祖一样。就为了这篇文章,两个同学争论了一个晚上。   1915年6月,萧子升在第一师范毕业,当了小学教员,先在修业学校教了一个学期,又转到楚怡学校,教高年级。楚怡是湖南最有名的私立小学,校长陈润霖是留日的有名的教育家,所聘教员都是第一流的,刚毕业的师范生很不容易去那里任教。何叔衡也在这个学校教书,毛是经过萧介绍才认识何的。原先的同学不能朝夕相见了,只得借助于书信联系。现在保存下来的1915和1916两年毛泽东致萧子升的信,竟还有12封之多。这些信中多讨论有关读书求学自省的事,有论述古今中外学术思想的长信,也有畅谈时局和国家大事的长信。从这些信里,人们对于青年毛泽东求学的勤奋以及讲求治学的方法,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封写于1915年7月,现已残缺不全的信中,毛泽东说:“弟近年来所有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苟舍谭论而专求之书,其陋莫甚,虽至今昏懵如前,未可知也。”从上下文看去,看来这是针对萧子升来信说今后要慎言而发的,但只就所引的这几句看,关于读书和质疑问难的关系,是极有见地的。单是读书,而没有友朋之间的切磋讨论质疑问难,所得不免浅陋;而质疑问难,不但可以益智解惑,而且通过不同观点的反复论难,有助于思想的深入。毛泽东一贯重视自修,以及喜欢组织读书会、学会,都与这一想法相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15年9月6日写的那封长信(约2300字)。信中,他把黎锦熙指导读书门径的意见,详详细细地告诉了萧子升。   黎锦熙原在第一师范任教,1915年9月1日,赴北京任职。毛泽东经常向他质疑问难,很重视他的意见。在给萧子升的这封信中,毛是这样谈到黎的:“闻黎君郡西好学,乃往询之,其言若合,而条理加详密焉。入手之法又甚备而完。吾于黎君感之最深,盖自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他告诉萧子升,自己阅读斯宾塞《群学肄言》书中“缮性”篇的心得,这是黎锦熙推荐他看的。读过之后,他大为赞赏,“乃抚卷叹曰:为学之道在是矣。盖是书名《群学肄言》,其实不限于群学,作百科之肄言观可也。”   《群学肄言》是严复译《社会学研究法》的书名。作者斯宾塞是英国19世纪自学成才、著述丰富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强调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他认为社会为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其成员要为其社会的利益而存在。当时毛泽东接受了这个观点,在他写的读书笔记和文章中反映了这些意见。   萧子升的老家是湘乡萧家村

桃坞塘,他比毛主席小8个月。他和毛主席都到东山高等小学堂(现在的东山学校)读过书。他前脚毕业,毛主席后脚进东山学堂。  萧子升的父亲,叫萧岳英。萧岳英是我们湘乡有名的教书先生,在省里也有名。萧岳英留过洋,人很开明,有人喊他假洋鬼子。他1907年到东山学堂教书的时候,把他儿子也带到东山了。东山学堂是新式学堂。  毛主席到东山学堂,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毛主席的表哥文运昌介绍进去的。还有种说法是毛主席自己强烈要求进去的。他到东山小学那年是宣统元年(1909)年,刚好萧子升毕业。  毛主席在东山学堂读书的时候,和萧子升的弟弟萧三关系很好。对毛主席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世界大英雄传》就是萧三借给他的。  毛主席和萧子升这个时候,应该就互相认得了。  我看电视《恰同学少年》,毛主席给萧子升兄弟各写了篇文章,考进湖南一师。这是不对的。萧子升比毛主席早三年进一师。萧子升进一师的时候,一师还是叫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到1914年才改名叫湖南公立第一师范。1913年毛主席考进第四师范,读了半年的样子,第四师范合并到一师。毛主席和萧子升又成了校友。  萧子升有个外号,叫萧菩萨,是毛主席起的。大概是讲萧子升的性格好,人温良些,像菩萨一样。  他们都到一师后,经常玩在一起。他们年龄差不多,有共同语言。另外呢,他们又都好学,都关心时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  萧子升从一师毕业,是1915年。开始是在修业学校读书,徐特立介绍的。第二年又应聘到了楚怡学校。从萧子升毕业那年8月到第二年的7月,毛主席给萧子升写了13封信。这些信我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上看到过,大多数是谈论时事政治的。不过也看得出他们朋友间的感情蛮深,我记得有些信开头是这样写的——“日来思念甚殊”,等等。  他们还一起去打过秋风。打秋风就是游学,跟讨米差不多,从这里到那里,一分钱都不带,拜访一些读书人家。从长沙出发,去了宁乡,益阳,安化,沅江。在宁乡,去了何叔衡屋里,去了密印寺。  现在好多书上讲,新民学会是毛主席创建的。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新民学会,应该讲,是毛主席和萧子升一起创建的。  刚准备创建的时候,萧子升取的名字是“新民会”。 “新民会”的名字来源于四书中的《大学》。《大学》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么一句。毛主席取的名字是“新学会”。他们两个名字综合起来,就是“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第一次开会是在蔡和森屋里,长沙河西刘家

台子(现在的新民小区)。当时萧子升的威信比毛主席还要大些,所以,开会选举,萧子升是总干事,毛主席是干事。解放后有些人讲,是毛主席让萧子升,应该不是。  新民学会成立后,萧子升、毛主席、蔡和森一起组织湖南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法国缺少劳动力。最早发起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是蔡元培和李石曾。蔡元培是华法教育会会长,李石曾是副会长。他们看中了萧子升的才华,要萧子升做秘书。  萧子升做了华法教育会秘书后,和毛主席他们一起组织了五百多个学生去法国。萧子升和他弟弟萧三也去了,他妈妈把陪嫁的田卖掉给他们兄弟做路费。  蔡和森也去了。蔡和森到法国后,受苏联革命影响,希望中国向苏联一样。萧子升呢,是个改良派,希望靠教育改造中国。他们都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的想法和蔡和森的一样。从这个时候开始,毛主席和萧子升有了矛盾。  1920年9月,萧子升从法国回来。第二年春,他喊人在老家桃坞塘的祖山上栽了很多杉树。栽完树,到长沙。从3月到7月,经常和毛主席争论。一个要改良,一个要革命。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在萧子升写的书上看到,共产党开“一大”,毛主席和萧子升是住在一起的。毛主席每次开完会,会上讲了什么,都给萧子升讲。他想把萧子升拉过来,也信得过萧子升。  1921年年底,萧子升又去了法国。3年后回来,在国民党北平市党委编《民报》,以后一直在国民党那边做事,不过和毛主席还是经常有信件往来。1926年,段祺瑞政府的黑名单,李大钊排第一,萧子升排第二。  国共完全闹翻后,他们就没来往了。不过杨开慧(19)30年在长沙抓起后,萧子升想办法救过,没成功。(一九)三几年到抗战结束,萧子升又去了几次法国,后面一直在国外。李石曾在法国办了个中国国际图书馆,萧子升是馆长。这个图书馆1951年搬到乌拉圭,萧子升也跟着去了。1976年,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2061.html

    上一篇:人情冷暖句

    下一篇:草房子的内容概要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