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第一篇
《结题报告范文范文》

结题报告范文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结题报告 收藏本页 - -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八、课题研究成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

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 侧重于文章学, 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2)2002.9——2003.7 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 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一、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在语文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正如“标准组”成员巢宗祺先生解释的:“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布鲁姆说:“事实应该是清楚的,即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陷入了误区,正如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实体化,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被认为是两类均可实指的‘客观事物’,人们似乎能够轻易地辨认出‘这些个目标’属于‘工具性’、‘那些个目标’属于‘人文性’。”试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哪怕仅从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展开美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去赞美,这不正是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教师设计这个环节本身就蕴含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蕴含了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是“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文章的把握而设计的,体现了教师特定的“情感”、“思想”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态度”,决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

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媒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要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譬如说,不同地域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感知、领悟的能力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切入、启发、激发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也就要有所区别,形成有效的个性。另外,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切不可视有为无。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商讨、制订阅读计划;在落实过程中通过写评语、写欣赏文或仿作、背诵精彩片断、设计思考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既拓展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乃至阅读意识和能力。

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

首先,遵循有序原则,在有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系统。新教材阅读训练可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写作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口语训练分为两个阶段,构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训练体系,对能力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其实,这一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体现。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外,还应该注意指导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大致的思路可以是:第一年“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品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学年“会学”。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第三学年“学好”。目标是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达成“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的目标。

其次,遵循直观原则。在直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的感悟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语文的感觉主要是语言。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丰富的感知材料。其中文言诗文的篇幅占近50%,要求熟读背诵的要占3/4。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的前提下,大胆放手,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我品读,熟读背诵。当然放手不是放任,必须规定时间,并且辅之以形式多样的反馈机制,以提高效率。这期间,教师也须在难点上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文言文及其学习的规律。学生背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自然就形成了。这种直观获得的文言语感和知识、形成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方法,比之教师的越俎代庖,其效果要好多了。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表层的东西,而且是内化成的自己的语言。现代文作品的教学等也是这样。

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表现。袁振国先生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对此有过这样的精辟阐释:“智慧比知识更

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第二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12-03-12

一、调查的目的

人们口中的“大学生”是否是一个轻松的字眼?大学生在学校的开支情况如何,而他们都来自哪些地区,他们的家庭收入状况怎么样、都有哪些经济负担,他们自己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境况的,以及学校、社会对此做出了哪些反应?通过本次调查将对诸次此问题做出分析回答。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结合大学生的生源地情况分析大学生家庭经济的具体收支状况;2、综合分析造成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偏重的诸多原因;3、了解分析大学生本人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经济条件的。

(二)调查方法

网络问卷调查法,电话、QQ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纵观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偏重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教育水平也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家庭中供养大学生的家庭比例日趋增大,这些家庭中包括城镇、大中城市家庭,也包括农村家庭。其具体分布情况基本如以下调查结果所示:

表3-1 生源结构

图表中基本可以得出结论,现在的大学生生源所占比重较大的地区还是欠发展的小诚镇、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来自普通小城市和高消费城市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很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村和小城镇仍然为主要组成格局的中国,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实行科教兴国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生,主要是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由于大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或者欠发展的小诚镇,而众所周知,这些地方一开始都不属于我们国家重点发展地区,经济等各方面还有待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发展,然而要使它们脱贫致富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所以现阶段这些地区的人民并

不富裕,大学生的各种费用便成了大学生入学学习生活的最大障碍,虽然国家也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渠道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因为经济问题未能进入自己梦想的学校或者未能顺利入学,不得不早早辍学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不能亲身体会的人或许不会知道,对于有幸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来自偏远农村或者欠发展小城镇的家庭子女,在学校要面的不仅仅只有学习的压力,他们还要承受生活的各种压力,他们的大学生活的道路是走得极为艰辛困难的。虽然说艰苦的条件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心智,可以提高生存生活能力,可是有谁愿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太多的阻碍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来看这些大学生家庭的具体收入情况:

表3-2 大学生家庭收入状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20000以下 32 32%

20000-50000 36 36%

50000-100000 4 4%

100000以上 0 0%

无固定收入 28 2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32%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下,只有40%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除此以外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家庭都没有固定的年收入,无固定的年收入就可能意味着这样的家庭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给不起在校读书子女学费生活费了。我们再来结合每个家庭上大学的子女数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有74%的家庭里有一名大学生,剩下的26%的家庭有两名在校大学生。此外,60%以上的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大学都欠有巨额外债,以此对比,供子女上大学的家庭经济负担会有多重就不言而喻了。

在对某些家庭来说大学学费酷似天文数字的今天,每个家庭供一名大学生上学就得分身乏术,那么一个家庭同时供两名大学生上学或者是还要同时供高中生上学、赡养老人的家庭的艰难也就不得而知了。有的情况更糟,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家庭的成员调查结果显示,还有至少2%的家庭是单亲家庭,调查还表明,这些家庭中除了给大学生子女的开销以外每个月至少600元的其他支出,有些甚至高达2000元以上。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供养一至二个大学生真的是谈何容易。 然而结合以上调查,这种艰难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偏远农村和欠发展的普通小城镇里。

(二)、追本溯源——漫谈大学高额开销

正如以上所说,当今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普遍性偏高,这并不是空穴来来风、乱说一气,通过以下的调查数据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 6000-10000 72 72%

10000-20000 6 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表3-4 大学生生活费(月)选项 小计 比例

400以下 12 12%

400-600 38 38%

600-1000 42 42%

1000以上 8 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在分析了以上数据后,本人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地域不均衡的情况下,对所有的学生亦如此统一的高额学费进行收费确实欠妥,我们国家很早就提出的教育公平其实在这方面却很难做到公平。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一题是这样的:“您觉得中国目前的大学费用收取是否合理?”结果只有2%的被调查者觉得非常合理,20%的被调查者觉得比较合理,50%的被调查者认为略有欠缺,还有28%的被调查者觉得中国目前的大学收费很不合理。

在调查的过程中,有的被调查者提出了大学是否能够按照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分段进行收费,我觉得就目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分段收费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这后边涉及到的问题太多太多,比如说如何评定分段标准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所以说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国家和高校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加强对困难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帮助,各种用于补助困难学生的款项务必落到实处,在进行的过程中严格监督,把费用发放到应得的同学手上,让它发挥真正的作用。

虽说如此,但是我们的国家也确实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大学高校对学生的收费问题,使之更加趋于合理;高校也应该多关心一下学生,重新考虑调整校内的伙食费用和伙食质量问题。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大学高校来说这些事情或许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但是这却实实在在的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益能否得以实现,关乎每一个学生将要走什么样的路,所以这甚至关乎我们国家的将来。

(三)、纵然艰苦,还是笑对人生

虽然读大学的路途充满坎坷,但是已经迈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却绝不退缩,从下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打拼。

表3-5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

选项 小计 比例

完全家庭供给 48 48%

大部分家庭,少部分自己打工26 26%

和奖学金

部分由家庭供给,获得了国家14 14%

助学金

全部由自己打工及奖助学金 12 1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表中显示除了48%的同学学费完全由家庭支出以外,其余52%的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要么通过打工、要么通过获取国家奖学助学金来帮助支付自己的学费。最令人激动的是,有12%的同学的大学生活学习费用完全由自己赚取,做到了经济上完全不依赖自己的家庭,我想这样的同学应该是所有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为什么这些同学能能做得如此出色呢?这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拼搏固然密不可分,但是也得益于国家和学校的帮助。虽然前文指出我国目前大学收费不够合理,但是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各种帮助政策还是有很多的。通过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给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提供高额的奖助学金和很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学生学校能减免部分学费,这样就为他们减轻了很多学习生活的压力。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当然很多学生就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出去工作或者步入更高一层的知识殿堂,但是就目前的局面来说,总体情况还是僧多粥少,并不是所有有困难的同学都能得到同样的帮助,因为学校的各种奖助学金都会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有的同学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自己的成绩仍然赶不上别人,这样他就会与奖助学金无缘。所以从整体上说,大学生所要面对的压力还是不容乐观。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调查分析”,笔者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现今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供大学生上学的艰辛。在21世纪我们的国家日渐变得强大起来、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的同时,我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地域发展不均衡最终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偏远农村或欠发展小城镇的大学生家庭会面临如此严峻的生活压力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的国家一方面应该继续重视“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尽量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应该增加对这些地区教育的直接资金投入,用于支持中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同时通过综合考虑,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大学生修完大学本科课程为前提,不断的探索行之有效的高校改革措施,进一步减小大学生及大学生家庭的生活经济压力,进而加快我们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步伐,真正的实现科教兴国。

参考文献

[1] 丁刚.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学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12-25页。

成员信息表

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第三篇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优秀范文》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优秀范文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

调查报告是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用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的一种公文。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的调查、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其中常用的调查报告有两种:

1、群众来信的调查报告。是对来信反映的情况或揭露的问题进行核实。包括调查了哪些人,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及对来信的处理意见。

2、典型的调查报告。包括典型经验、典型事件的叙述和分析。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

标题。直截了当地把调查的问题写在标题里,如《关于╳╳╳问题的调查报告》。

概况。交代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结论。

调查内容。写清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后果。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问题性质从不同侧面来写。

结论。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

最后写调查人姓名及整理调查报告的时间。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要深人群众,深人实际从各方面了解有关情况,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正面的、反面的。要尽可能掌握大量的事实材料。要对掌握的材料作认真的分析研究,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要如实反映调查情况,要具体,不要空洞。要简明,不要繁琐。要有点有面,要有观点,还要有说明观点的典型材料,不要笼统浮泛,不要以偏概全。要有叙有议,不要罗列现象,也不要空泛议论。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善于运用一些统计数字,还要善于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我校学生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优秀范文】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优秀范文。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 调查》等。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 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大学生调查报告(一)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

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 title='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 。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优秀范文】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

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

()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

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大学生调查报告(二)

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虽是和平与发展,但充满着更为激烈的新一轮的竞争。我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机遇,但可能受到外部敌对势力的阻挠。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现代知识的综合型复合人才人,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的大学里,学生往往是只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更多地与社会接触。而在国外,如美国,它们的学生同样是采取休学分的制度,可是学校的政策放地更宽,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踏入社会,寻求工作。那样学生可以及时到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现在社会上所需要的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优秀范文】社会实践报告

shehuishijianbaogao.htm。对比之下,国外的大学生总体的竞争实力,就强于我国的大学生。

所以,我国大学生应该走出过去那种单一的成才道路,要走多元化的道路,成为综合型复合人才,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新世纪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诸多因素、诸多矛盾交织发展的情况下,对人们产生较大冲击影响的国内或国际性、地区性的事件会不断发生。这些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重大事件,无一不牵涉着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素材。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一代知识新人,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当外观视觉上的吸引力降低时,所有问题的焦点,现在转移到了内部。中国高等教育将从数量时期全面进入一个质量时期,将从注重外延发展到打造内涵实质。育人的意义既广大又深远。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教改革的中心工作,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教育出了问题,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中产生恶果。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发生了一些带有全局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优秀人才,正在为他们的优秀付出代价;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也将为此付出代价。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人都来关注。但近几年的大学生表现出低素质。低能力……这种种的现象已使大学生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有所动摇。

那么,大学四年,五年的生活到底给了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什么?是知识?品质?能力?还是一无所得?

调查目的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我们最先触碰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和着民族的脉搏;更是我们该去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基地,所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情况,我调查小组特作此调查!

调查问卷的分析

1、调查的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邯郸市内四所大学的在校生,即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邯郸大学、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6份(来自城镇大学生:512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434人),回收率:94.6%。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2、调查的方法

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第四篇
《结题报告范文》

<P>“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BR>&nbsp;&nbsp;&nbsp;&nbsp;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nbsp;&nbsp;&nbsp;&nbsp; <BR>一、课题的研究背景<BR>二、课题界定<BR>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BR>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BR>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BR>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BR>七、课题的研究内容<BR>八、课题研究成果<BR>九、遗憾和思考<BR>&nbsp;<BR>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BR>“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BR>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BR>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BR>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BR>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BR>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BR>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8226;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BR>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BR><BR><BR>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BR>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BR>(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BR>&nbsp;<BR>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BR>&nbsp; <BR>(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BR>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BR>&nbsp;&nbsp;&nbsp;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BR>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BR>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

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BR>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BR>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BR>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BR>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BR>2. <BR>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BR>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BR>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BR>(1)2001.9——2002.7&nbsp; 侧重于文章学, 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nbsp; 王兴国<BR>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BR>

(2)2002.9——2003.7&nbsp; 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nbsp; 崔国平<BR>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P>

<P>(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BR>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BR>(4)2003.9——2004.7&nbsp; 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nbsp; 崔国平&nbsp;&nbsp; <BR>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BR>&nbsp;&nbsp;&nbsp;&nbsp; (5)2004.9——2005.7&nbsp; <BR>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nbsp; 徐建新<BR>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BR>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BR>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P><BR>一、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BR>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在语文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正如“标准组”成员巢宗祺先生解释的:“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布鲁姆说:“事实应该是清楚的,即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BR>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陷入了误区,正如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实体化,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被认为是两类均可实指的‘客观事物’,人们似乎能够轻易地辨认出‘这些个目标’属于‘工具性’、‘那些个目标’属于‘人文性’。”试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哪怕仅从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展开美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去赞美,这不正是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P>

<P>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教师设计这个环节本身就蕴含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蕴含了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是“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文章的把握而设计的,体现了教师特定的“情感”、“思想”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态度”,决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 </P>

<P>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BR>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BR>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媒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要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譬如说,不同地域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感知、领悟的能力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切入、启发、激发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也就要有所区别,形成有效的个性。另外,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切不可视有为无。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商讨、制订阅读计划;在落实过程中通过写评语、写欣赏文或仿作、背诵精彩片断、设计思考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既拓展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乃至阅读意识和能力。<BR>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BR>首先,遵循有序原则,在有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系统。新教材阅读训练可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写作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口语训练分为两个阶段,构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训练体系,对能力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其实,这一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体现。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外,还应该注意指导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大致的思路可以是:第一年“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品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学年“会学”。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第三学年“学好”。目标是提

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达成“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的目标。<BR>其次,遵循直观原则。在直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的感悟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语文的感觉主要是语言。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丰富的感知材料。其中文言诗文的篇幅占近50%,要求熟读背诵的要占3/4。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的前提下,大胆放手,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我品读,熟读背诵。当然放手不是放任,必须规定时间,并且辅之以形式多样的反馈机制,以提高效率。这期间,教师也须在难点上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文言文及其学习的规律。学生背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自然就形成了。这种直观获得的文言语感和知识、形成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方法,比之教师的越俎代庖,其效果要好多了。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表层的东西,而且是内化成的自己的语言。现代文作品的教学等也是这样。<BR>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BR>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表现。袁振国先生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对此有过这样的精辟阐释:“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其实,教学应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概括,例如《琐忆》的内容较多,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学生预习十分钟,浏览全文,疏通字词;再复述,指导学生围绕谈话的背景、原话、作者的感受三方面复述谈话内容,掌握复述方法;再后是提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次谈话的要点;接着综述,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综述;最后小结,也是抓关键语句,理清思路。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能力培养、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培养自学能力的宗旨。经过这样的有条理的训练,自学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样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BR>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BR>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因此,改进教法,必须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为原则。“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作品的阅读,每一单元都有它的学习重点,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重点又彼此联系,呈现出一种由基础到复杂的逐渐提高的整体特征,体系非常科学。既然每个单元每一课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教学就要有的放矢,而不是“乱打乒乓”。例如第一册的《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到单元教学重点中去,就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再像过去那样去死抠时代背景),然后分析思路,对景物作细致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元重点是“整体感知”,不用说就是要尊重学习者的初读印象。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逼近语义,直接得出整体的印象,一下子感觉出文章的气质。本于此,可以“读”字为先为本。先放录音感染学生,再投影出“朗读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并尽力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书时间总共花去25分钟左右。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也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到第四段范读时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得意忘言”的地步,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朱自清先生,由于学生朗读的时间充分,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感知作者感情的变化。每个重点都这样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渐提高。<BR>第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新教材所依据的《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材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了60%。如果按传统的惟理是尚的教学方法,重逻辑轻直观,重理性轻感情,重灌输轻领悟,把具体的形象抽象化,只重视把道理讲深讲透的“讲”,学生就会失去情感的陶冶、失去审美的提高、失去思想感情的感悟,总之,就会失去人文的滋养。明智的做法应该是:(1)文学作品的教学应以学生自

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第五篇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 查 问 卷

一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

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节日风俗的变迁

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 礼仪风俗的变化:

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 消费风俗的变迁

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

(1)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 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第六篇
《结题报告参考范文1》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0-07-12 11:30:06 来源:省心范文网 作者:省心范文网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 “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所谓生活自理力是指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目前还有很多实事例子表明我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容乐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 “ 小皇帝 ” 、 “ 小公主 ” 比比皆是,少年大学生因不能生活自理而被迫退学的事件也常见报端。而这一切也与我们从小忽视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重点、难点在于家庭。我们觉得必须从家庭寻找突破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特对幼儿有家自理表现及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以寻找教育的切入点,采取有效的家庭指导策略,达到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

二、课题论证

㈠基本内容: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盥洗、自己进餐、自己穿脱、自己入厕、自理物品、自行处理生活中力所能及的问题等。

㈡重点:学习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㈢难点:

1 、家园配合方面,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步进行教育。

2 、幼儿学习自行处理生活中力所能及的问题。

㈣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中国家长的过分宠爱孩子,造成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依赖性强。如有报道所说大学开学的日子,学生宿舍忙碌的都是家长,而我们的幼儿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吃饭要父母喂,不会穿脱衣服,物品乱丢乱放。而国外孩子的自理能力远比中国孩子强得多。孩子长大后将很难适应国际化高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让孩子自强、自立、积极面对生活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范围、方法和步骤 ㈠研究范围 全园小中大班幼儿 415 名,其中小班 125 人,中班 140 人,在班 150 人。 ㈡研究方法 1 、调查法设计专门的 “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 ” 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分二部分:一部分 “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 ;另一部分 “ 家庭及其教育情况 ” 。 2 、各班召开简短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请家长打消顾虑,真实填写。 ㈢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 —4 月)拟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2007 年 4 月 —6 月)收集资料,设计调查表。

第三阶段:( 2007 年 6 月 —9 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写出调查报告。

四、结果与分析

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情况。

表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情况(百分比)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0-07-12 11:30:06 来源:省心范文网 作者:省心范文网

由表一可以看出:①各年龄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发展还是比较好的,除了“整理床铺”和“系鞋带”这二项在小、中 班“不会的”超过50%以外,其余项目“不会的”都在50%以下。这说明当前幼儿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的。②各年龄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体现年龄上的差异,即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从表一各年龄班各调查项目 “会的”一栏中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这一调查结果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是相吻合的。③各年龄班男女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各项目中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情况是女幼儿“会的”百分比要比男幼儿高。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表五(一)、(二)中找到它的原因。男、女幼儿的家长在对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对女孩子一般要求比较严,也能有意识地放手让她们做一些自理的事情。而男孩子的家长则愿意更多地为孩子“代劳”。如在问及“孩子玩完玩具后,您是否经常为孩子收拾玩具”时,男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占35.48%,而女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则只有12.8%。在“您是否经常帮孩子穿衣服”、“您是否经常给孩子喂饭”时,男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分别占51.60%和 31.05%,而女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则分别是45.18%和19.34%,两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与我们的社会对男、女幼儿的传统教育有关系。从我们与家长平时的交谈中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㈡、父母学历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表二、父母学历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百分比)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0-07-12 11:30:06 来源:省心范文网 作者:省心范文网

由表二可以看出,父母学历不同与其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项目上存在着相关联系,具体表现在:①在“自理物品”方面:出现随父母学历的提高幼儿能力相应提高的现象。如在“折叠衣服”这一项,父母“双方均在中专以上”、“一方在中专以上”、“双方均在中专以下”他们的孩子在“折叠衣服”这一项“会的”分别是58.26%、29.13%、10.12%。其余各项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②在“进餐”方面:出现父母双方学历较高与较低幼儿比父母一方学历较低幼儿能力高的现象。表中所列“吃饭”和“使用筷子”两项,父母双方学历较高、较低幼儿,其“会的”分别占88.20%、86.40%和68.43%、61.50%,而父母双方学历一方高一方低的幼儿,其“会的”则只有78.20%和42.28%。 ③在“盥洗”方面:出现父母双方学历在中专以下,其子女的能力比父母双方学历高的子女高的现象。其“洗脸”、“洗脚”两项“会的”均为86.50%。④在“穿、脱衣”方面:父母双方学历均为中专(高中)以上的子女,在这一方面能力总体发展较好。可见,父母的学历与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水平无规律可循,应依据不同的自理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措施,对不同孩子、不同家庭进行教育及辅导。

㈢、父母职业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

表三、父母职业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百分比)

忙,他们没时间亲自照顾孩 子,部分家长家中请有保姆,于是孩子的吃喝拉全部都让保姆包办了,从而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低的现状。二是家中没有请保姆的家长,因急于上班料理生意,他们没有时间等孩子自己慢慢自理,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孩子所有生活上的事项都在他们匆忙中被包办了。而其它职业的父母这种情况相对少一些。

㈣、家庭属性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表三可以看出:父母经商的子女其生活能力总体上比父母是其他职业的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低。表三中各项目“会的”百分比“父母是经商”都比其它两种要低得多,而父母是“公职的”和“其它的”则没有明显的差异。经调查及与家长交谈,了解其原因,一是经商家长因为生意 表四、家庭属性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百分比)

由表四可以看出:传统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单亲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水平较差。表中所列各项“会的”百分比均低于其他两类家庭的孩子。而单亲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水平无明显差别。原因一是在传统家庭中,祖辈因为“隔代亲”的影响重养轻教,什么都包办代替,有的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长辈舍不得,百般阻拦, 两代人教育观念、方法不一致使孩子养成任性、娇气、依赖心理, 从而影响自理能力的发展。原因二是在传统家庭中,有较多的成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孩子的事情都可以由家长“代劳”,长久下来,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会做,等待家长帮忙成为他们的习惯。

表五(一)、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影响表(百分比)

表五(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影响表(百分比)

五、通过这次调查问卷及分析了解到家庭教育对幼儿自理能力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现在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觉得自己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让他干这干那,于心不忍。一切的替代,使得幼儿从小就有一种依赖的思想和行为以至于孩子养成没人喂就不肯吃饭,没人陪就不肯入睡,尤其是家中的爷爷奶奶更是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喂他,使孩子养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 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父母不是教会孩子怎么去做,而是采取代替的方法,使孩子总也学不会自理方面的技能,这也是导致孩子不会自理的重要因素。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机会

当孩子刚学会穿脱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反复锻炼的的机会。

4、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孩子太小、动作太慢,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这种思想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总是不愿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束缚孩子的双手、双脚。那么,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呢?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多给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出本领。也就制止了孩子什么都不会的现象。

5、家庭要求没有做到一致性

家庭成员的一致性,也就是幼儿在家中做事时,家庭中的成员必须对他做得事要求一致。而我们调查统计中显示,有爷爷奶奶的传统家庭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我们都知道,爷爷奶奶去亲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亲,所以家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妈妈想让孩子学会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地笨手笨脚的穿,奶奶看见了,怕孩子受凉感冒表示反对,爸爸怕孩子耽误自己上班的时间,就亲自动手替孩子穿起衣服来。一个是要培养,一个是怕孩子做不好,自己代劳,可想而之,这们的教育不一致,不统一,孩子什么时候也学不会自理的。

六、几点建议

㈠改变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观念

此次调查显示,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年龄、父母职业、家庭属性、家长态度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观念。(见表五)因此,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在于转变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不科学的观念。如:孩子太小,不会做,长大再学也不迟等方面。当然,家长观念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儿园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家教园地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提高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应让家长意识到他们在对待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做法和思想,帮助他们努力进行改变。只有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努力改变自己不科学的做法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才能有效。

㈡教给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在调查中有的家长说不会教或教了孩子不听、效果不好,这与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关。因此,让家长掌握有效的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应该成为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工作。从以往的经验看,我们认为可以教给家长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①榜样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我们的不少家长要求孩子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又是一套,因此对孩子的正确要求被自己的反向行为所抵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应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要求孩子物品要有序摆放,自己的物品、脱下来的衣服首先要摆放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②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是幼儿喜欢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渗透于儿歌、故事中,可以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可以收集具有教育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儿歌、故事,让家长教孩子边念儿歌边学习生活技能。如教幼儿漱口,可以边教边说儿歌:“手拿花花杯,含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眼,咕噜咕噜吐出水”。这样简单通俗易懂的儿歌能帮助幼儿记住漱口的顺序,使幼儿在愉悦的儿歌里轻松自主地学习。同时生动形象的故事、歌曲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自理。如故事《三只小猪》、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都是家长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③鼓励法:成就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家长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如“你真棒”“你是个能干的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进行生活自理的成就感。要求孩子进行自理活动时,多鼓励他们“你行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使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生活自理,追求成功和进步。

④示范法:幼儿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家长不能光看见孩子能做就行了,还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如整理床铺,家长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并指导孩子叠一叠,家长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让他做了,家长要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鼓励,让孩子对做事情有信心。

⑤纠错法: 幼儿能力低,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生活技能的掌握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允许孩子在学习自理能力时出现错误,并且耐心地给予纠正,使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如孩子在穿衣的过程中常出现穿反、扣子扣不整齐等错误,此时家长就应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穿得又快又准。 ㈢根据不同类型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次调查显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不同的家庭在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家长时应针对不同家庭的教育情况及不同家庭的孩子特点,采取适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传统的家庭的指导的重点在于教育的一致性上,要求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自理;对于经商的家长的指导的重点在于合理安排时间,如晚上应提前安排孩子入睡,早上才能早起,这样就有较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进行自理活动;对于学历较高的家长,主要是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一般情况下家长都能及时配合教育;对于学历较低的家长,主要是指导他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对于存在性别教育差异的家长则重点让他们明确自理能力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不要因为是男孩子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等等。如果在指导家长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就起不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㈣探索多样化的家长指导形式

不同的家长、孩子在家中不同的自理表现,要求教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指导形式,发挥各指导形式在指导家长教育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导效果。

①家长会:即把家长集中起来,就孩子共同存在的问题向家长汇报,也可以向家长传授一些具有共性的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可以是全班幼儿的家长会,也可以是存在共同问题的幼儿的家长会。这种形式的效率比较高,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班级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

②家访调查法:即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对个别幼儿、特殊幼儿采取的一种方法,利用家访中与家长的交谈访问。它可以使教师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及其家庭的情况,但往往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

高一2000字调查学哥学姐学习的报告范文第七篇
《2016大学生调查报告范文》

2016大学生调查报告范文

第1篇:大学生调查报告范文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

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16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2篇: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

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

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第3篇:大学生暑假调查报告范文

近几年,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学生反映强烈。北方交通大学是我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教学的高校之一,1992年就开设了《条码技术与电子数据交换(edi)》的选修课,1996年该课被列为物资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新制订的九八级教学大纲中,《电子商务》被列为管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

中,北方交大已经形成由教师的电子教案、学生的电子作业、交互式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络案例教学模拟试验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媒体教学体系。作为教育部远程网络教育试点,已经在因特网上实现了"电子商务"课程的远程网络教学。"电子商务"是北方交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之一。

那么,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电子商务这个问题的呢?1999年底,由XX与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对北方交大的在校学生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受访大学生575人,研究生38人(其中mba2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电信、经济、管理、法律、运输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吗?2、你能就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吗?3、你能说出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吗?4、你知道什么是edi吗?5、你对电子货币了解吗?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除了上课外,平时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依次举出三种途径)。2、请列出你阅读电子商务论文的具体报刊名称。3、你参观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吗?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60.5%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表示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认为电子商务对社会

有很大影响的占23%;认为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学生占46%;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尚有难度,对老百姓影响力有限的占31%。这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在对电子货币的调查中,仅有1人在网上使用过电子货币。本科生中仅有9人表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习,而且都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通信专业。研究生中也仅有4人表示自己曾钻研过此类问题。另有10人表示对此很有兴趣,这个数字是相当低的,仅占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2321.html

    上一篇:银行熟知报告

    下一篇:活动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