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蚯蚓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我观察到蚯蚓第一篇
《关于《观察蚯蚓》实验的几点见解》

关于《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的几点思考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初级中学 尚永琼

在写这个课题之前,我先请各位和我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我前久上“蚯蚓的实验”时,指导一位学生录制的,看了以后我们会对关于蚯蚓的运动和呼吸的有关内容有个新的认识。

以前,无论是我们大学的课本还是初中的教师用书和教辅资料对于蚯蚓的运动,都是这样描述的:蚯蚓是靠体壁的肌肉(环肌和纵肌)的收缩和舒张向前蠕动的,蚯蚓在运动时,刚毛起固定身体,协助运动的作用。鉴于此,在本学期上这个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详细的探究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过程

1、用手指轻轻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能看到什么?

答: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有一些小突起,这叫刚毛。

2、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让蚯蚓在纸上自然爬行,把耳朵贴在纸上,仔细听一听,能听到什么声音?

答: 较大的蚯蚓在纸上爬行时,可以听到类似硬物划过纸的“嗞”“ 嗞”“ 嗞”的声音,这

是蚯蚓爬动时,刚毛划过纸,以纸发生了摩擦,所产生的声音。

3、观察蚯蚓在纸上是怎样运动的?蚯蚓运动时身体的粗细、长短有什么变化?运动速度怎样?

答:蚯蚓在纸上做蠕动,蚯蚓运动时身体一会儿变细、变长,前端往前伸,一会儿变

短变粗,后端就往前端靠拢。运动速度有点快。

4、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的变化?

答:运动状态同上。

5、比较蚯蚓在纸上和玻璃板上的运动,并总结有什么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蚯蚓在纸上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快,说明,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按照惯例,探究结束,就要引导学生总结蚯蚓的运动状态:蚯蚓在运动时,是靠体壁的肌肉(环肌和纵肌)的收缩和舒张向前蠕动的,蚯蚓在运动时,刚毛起固定身体,协助运动的作用。先是后端刚毛固定,环肌收缩,身体变细,纵肌舒张,身体变长,前端往前伸,然后是,前段刚毛固定,后端刚毛抬起,环肌舒张,身体变细,纵肌收缩,身体变短,后端向前端靠拢,这样蚯蚓就向前运动。另外,蚯蚓在纸上运动比的玻璃板上运动得快,这是因为,纸比较粗糙,刚毛能很好地将身体固定,而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由于玻璃板太光滑,蚯蚓的刚毛不能很好的固定,容易打滑,所以蚯蚓的运动速度较慢。

就在我组织学生做结果交流时,学生给了我两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这两个答案是我从大学学习生物专业到做中学生物教师的23年来,所做的上百个实验中,从没有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个意外,有几个组的学生的答案出现了意外:有两个组的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当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舌,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端靠拢。另外,还有一组的同学这样描述,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一个吸盘,牢牢地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段靠拢,蚯蚓就向前运动了。在解释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快时,他们的答案都差不多,它们这样描述,当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吸盘吸不住玻璃板,会往后退,然后前端再往前伸,只有吸盘吸附住玻璃板,后端才能往前端靠拢,蚯蚓才能继续运动。第二个意外是:有一个组的同学在报道观察结果时,提出,蚯蚓在向前蠕动时,环带前后几个体节的背部有液体冒出,第三个意外是:有一个组的同学在比较蚯蚓在纸上和在玻璃板上的运动状态时,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它们说,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比在纸上快。

听了他们的描述,我甚感意外,赶紧走到他们的实验桌前,和他们一起观察,结果我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一幕,确实,我看到的情景跟他们描述的一模一样。当时,我非常兴奋,因为前两个结果我不仅从没看到过,也从没听说过,第三个结果,通过我观察,我发现,是因为他们在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在蚯蚓的体表抹了水,由于变量增加了,所以,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我就此,提醒学生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一个变量,(即纸和玻璃板),其他的都必须相同,为了留下珍贵的资料,我叫学生用手机拍下了这个珍贵的视频(可惜在视频里看不出体液渗出的过程)。

说实在的,我已经忘了蚯蚓口前端这个结构的名称,但我知道,它既不是舌,也不是吸盘,我当时只好叫学生把看到的结果如实记录下来,至于前端这个结构的名称及作用,等我

下来查阅资料再告诉他们。

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蚯蚓口前端的结构叫“口前叶”,它的作用是在体腔液的压力作用下饱胀,有摄食、掘土及感觉作用,没有任何报道说它跟蚯蚓的运动有关。体液渗出是由于约自12/13节间起,直到身体的后端都有背孔,平时紧闭,遇到干燥或刺激时张开,射出体腔液,湿润身体表面,使蚯蚓易于在土壤中钻洞和保护身体。

通过这个实验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知识结构的思考:

1、蚯蚓运动时,不仅刚毛起着固定身体协助运动的作用,并且口前叶也起着协助运动的作用。

应该把蚯蚓的运动状态这样来描述,当蚯蚓运动时,先是后端刚毛固定,环肌收缩,身体变细,纵肌舒张,身体变长,前端往前伸,然后口前叶由于体腔液的压力增大而饱胀伸出,吸附在纸上,同时前端刚毛固定,后端刚毛抬起,环肌舒张,身体变细,纵肌收缩,身体变短,后端向前端靠拢,这样蚯蚓就向前运动。

2、蚯蚓保持体表湿润的结构不是体壁分泌的粘液,而是蚯蚓体壁干燥所引起的反射性反应,体壁干燥时,体腔液压力增大,刺激背孔张开,射出体腔液,湿润体表。

3、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提醒同学们,蚯蚓在纸上和在玻璃板上运动的实验是一个对比试验,我们只能有一个变量,及蚯蚓附着的物体不同,其余的条件都要一样,得出的结论才有科学性,因为我曾经在一个群聊天记录中也看到过类似的实验答案,有一位聊友提出问题: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不能运动(很多资料都这样说,其实蚯蚓在玻璃板上也能运动,只是运动速度慢一点),而另一位聊友的答案是:蚯蚓在玻璃板上能运动,并强调是他的亲身经历,他说只要在蚯蚓的体表抹上水,蚯蚓就能运动,并且,运动的还比较快(跟我们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

二、情感态度的思考

1、鼓励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客观真实记录

在探究时,我们往往会受已有知识的束缚。根据原有的知识或思维定势去探究,这往往会使我们失去发现真理的机会,因为原有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就像我自己,蚯蚓的实验从学生时代到从教20多年,我做过的实验可以说不低于三位数,就由于受固有知识的影响,我从没有去看过蚯蚓口前端的变化,对于蚯蚓体表能保持湿润的原因,我也从没有去思考过,研究过,只是教条的告诉自己和学生,蚯蚓体表能保持湿润是由于体壁分泌粘液的缘故。我想可能其他的同仁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才没有发现口前叶在蚯蚓运动中还起着重要作用,也才没有看到蚯蚓背孔射出体腔液的过程。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客观真实的作好记录。如果学生的结果以书本知识不符,要和学生一块再仔细观察,看学生的操作过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要及时指出问题在哪,并和学生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学生的操作没问题,那我们就要大胆设想,是否是个新的发现。

2、激励学生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

有的实验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为了得到科学的结论,往往要做出很大牺牲。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用尽毕生精力,一把雨伞,一本书,一支笔陪伴他一生,他观察每一种昆虫都可能耗费几十年的时间,比如:他观察土蜂用了30年的时间,观察蜣螂用了40年时间,有个故事记载他为了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一动不动,

以致被误认为是个疯子。我们虽不能向这些大科学家作出如此伟大的牺牲,但我们要得到一个科学的探究结论也需要有耐心,也需要举一反三的精神。

像我们这次所做的实验,由于是晚上做的,光线不是太好,所以,学生拍下来的视频不是太清晰,这个学生可以说是个有心人,她第二天又去挖了一条更大的蚯蚓,重新拍摄了蚯蚓运动的全过程,第二次拍下的视频比第一次拍到的视频更加清晰。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结论更接近真相。

其实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见解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说明学生已经主动参与,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这正是符合素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与主动精神一”的思想。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协同质疑,多问一问,会发现很多我们平常没有在意的问题,另外,在质疑的过程中,凡是学生会回答的都应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独立回答有困难时,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点拨下试着说,降低回答的难度后再请学生说,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从某一种方面来说,学生的质疑,还可以提醒教师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使 探究结果更接近事实真相。比如,我们做的蚯蚓运动的实验,过没有学生提出上述两个问题,那我们到现在也不能发现,口前叶参与了蚯蚓的运动,也不能亲眼看见蚯蚓背孔喷出体液的过程,这都是难得见到的两个生理过程。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有知识点的收获,也有思考方式的收获,探究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借鉴这次探究实验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原因,争取每个探究或实验都有所收获。

我观察到蚯蚓第二篇
《蚯蚓观察报告

蚯蚓观察报告

为了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习性,认识生物与环境密切的关系,学习观察生物的方法,我进行了观察蚯蚓的活动。

1. 蚯蚓的形态是什么样的?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头部不明显。体表看起来较为光滑,但用手轻轻抚摩,也能感受到有细小的刚毛。我把蚯蚓放在纸上让其爬行,能听到有轻微的“沙沙”声。由此可见,蚯蚓是靠刚毛移动的,刚毛的目的在增加蚯蚓爬行时的摩擦力。

2. 蚯蚓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我在寻找、挖取蚯蚓的过程中曾留意过适宜蚯蚓生存的自然环境。我先在干燥的土壤一带挖取蚯蚓,但是并没有蚯蚓出现;后来,我到一片潮湿、松软的土壤处挖取蚯蚓,很快便有许多蚯蚓冒了出来。由这个对比可以得出:蚯蚓适宜在潮湿、松软的土壤中生存,而不适宜在干燥、坚硬的土壤中生存。

3. 蚯蚓吃什么东西?

我取了少许树叶以及一小块橡皮粒,分别放在蚯蚓的左右两边。过了一会儿再去看时,发现树叶在逐渐减少,而橡皮粒没有减少。通过查阅,我进一步了解了蚯蚓的饮食习惯: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它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

4.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有足吗?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能发现蚯蚓并没有腿脚。把它放在土壤中,我发现它是逐渐收缩着蠕动前进的。查阅资料后我得知,蚯蚓是环节动物,没有腿和脚,是通过身体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

5. 蚯蚓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吗?

触觉——我用手抚摩蚯蚓,它会突然比较剧烈地蠕动一阵子,甚至轻微地弹跳。由此可见,蚯蚓具有触觉。

听觉——我在蚯蚓的上方使劲击掌,以及用小喇叭呐喊,它总是毫无反应。于是我肯定了蚯蚓没有听觉。通过资料查阅,我在达尔文的实验中进一步了解了:

蚯蚓虽然没有耳朵,可是在体壁上的很多感觉细胞,只要外面有一点小小的震动,它就能感觉到。

视觉——我设计了两种方案:

a)在蚯蚓的周围设置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卡片,观察其变化;

b)用手电筒照射蚯蚓,观察其变化。

第一种测试结果是:蚯蚓对颜色、物体的变化毫无反应;

第二种测试结果是:蚯蚓不断在躲避光线,而爬向黑暗的区域。

由此可见,蚯蚓看不见物体,但是它有感觉光线的能力。

味觉——我用刀切了一小块香蕉,又准备了一小块苦瓜,分别放在蚯蚓的左右两侧。蚯蚓逐渐向香蕉爬去,渐渐地,香蕉变小了,直至被蚯蚓完全吞掉。接着,蚯蚓爬向苦瓜。但是它并没有吃掉苦瓜,而是立刻掉头了。由此可见,蚯蚓具有味觉,并且喜欢吃甜的,不爱吃苦味的。

嗅觉——我准备了一小块干燥的纸巾,放在离蚯蚓1分米处远。但是蚯蚓对此没有反应。于是我把那张纸巾放入醋中浸泡了一会儿,再次取出放在蚯蚓附近,蚯蚓就逐渐地朝纸巾爬来了。这说明蚯蚓是有嗅觉的。

6. 蚯蚓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

我上网查阅了资料:

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所以,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展蚯蚓的利用和养殖事业。

我观察到蚯蚓第三篇
《蚯蚓》

我观察到蚯蚓第四篇
《5八上观察蚯蚓教案

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生物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序号: 八 年级 集体备课时间:

1

2

附 观察蚯蚓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习性、认识生物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观察生物的方法,们进行了观察蚯蚓的活动。 通过下面几点观察

1、 蚯蚓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2、 蚯蚓吃什么东西?

3、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有足吗? 4、 蚯蚓会嗅、会尝吗?

5、 蚯蚓有听觉、触觉和视觉吗? 6、 蚯蚓的形态是什么样的? 7、 蚯蚓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 8、 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

实验步骤:

1. 用滴管往蚯蚓身上滴水,保证蚯蚓身体潮湿。

2. 在解剖盘的一端放一块折好了的干纸巾,另一端放一块湿纸巾。

3. 把手打湿,然后将两条蚯蚓放到盘中,使每条蚯蚓的一半身子在干纸巾上,另一半在湿纸巾上,然后轻轻碰一下蚯蚓。

4. 5分钟后,观察蚯蚓是在干纸巾上还是湿纸巾上。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5. 重复步骤3和4共8次。

6. 实验结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整理,洗干净手。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1.蚯蚓身体呈( )形,约由100多个环节组成,前端有口( ),后端有肛门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 )。

2.观察蚯蚓的背面和腹面,( )的颜色较浅。

3.蚯蚓的口在前端围口节的( )。肛门在( )

4.用手指沾点水,轻轻地触摸蚯蚓的表面,有何感觉?( )

5.用放大镜观察环节,可见大多数环节有刚毛,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 )作用

6.在第11环节以后,各节背部( )出游背孔,背孔能分泌粘液,使身体保持( ),有利于呼吸

7.你能在蚯蚓的身上找到眼、鼻、足、耳等器官吗?( )

8.蚯蚓通过身体的( )向前移动,刚毛能伸出,( )地面,拖动身体向前移动,蚯蚓( )向后移动(填“能”或“不能”)

9.把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片和纸张上,它移动时( )(填“不会”或“会”)发出声音,原因是( )

10.将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片和纸张上,比较它的移动情况,他在纸上移动速度快还是在玻璃上移动速度快?( )、结论:蚯蚓适应在( )(填“粗糙”或“光滑”)的表面移动。

11.蚯蚓身体的哪一部分反应最灵敏?( )

12.用棉花棒沾少许醋,分别靠近蚯蚓头部和尾部约3cm处,蚯蚓会有什么反应?它的前端还是后短对食醋的反应较为敏感?( )

13.距蚯蚓半米处拍掌,它对声音有什么反应?蚯蚓有听觉么?( )

14.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盒子里,然后用手电筒照射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它对光线有反应么?哪一端的反应较为灵敏?( )

蚯蚓的再生实验

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结果发现蚯蚓从头到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体段,不同体节长度的蚯蚓再生能力不同.其中尾部的再生能力最强,再生速度最快,中间体段次之,头部的最差.还 3

观察到按不同体节数剪切对蚯蚓的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所剩体节数与存活率成正比关系. 实验的整体进展情况 蚯蚓从切割开始,每天给少量水分补给,隔天喂食苹果皮,生活生长情况良好,从第7天开始出现再生,先是在伤口出现形成一个颜色浅淡的环节,然后环节变粗颜色边暗,与此同时,伤口愈合初长出嫩黄色的小牙,如图1和图四.以后小牙变长变粗,漫漫形成了原来剪切掉的部位.实验进行了二十天,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个实验不好做,以前很多人做都失败了.造成蚯蚓大量死亡而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蚯蚓的培养过程.以前多是在无土培养条件实验的,很可能蚯蚓因不适应这种新环境而死亡.鉴于此,我们做有土培养,并定时补充水分,尽量保持蚯蚓原来的生态环境,果然,蚯蚓存活率大大上升.我们由此意识到,做实验要胆大心细,敢于创新,迎难而上. 剪切后的蚯蚓的存活率随体节数增加呈上升趋势,即体节越短,死亡率越高,这可能和蚯蚓体节长其抗逆能力强及所储存的营养物质多有关,但剪切后蚯蚓体段是否有头或有尾与蚯蚓的存活率无关.

蚯蚓的生活习性

我们在一个长方形的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了一堆干燥的泥土和一堆湿润的泥土,然后取一条蚯蚓放在两堆土之间。一会儿,蚯蚓爬向并钻入湿润的泥土里。 我们又在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干燥的细纱和食盐,取一条蚯蚓放在中间,结果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既不愿爬向食盐,也不敢到干燥的细沙中去安家。 为了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我们还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在瓷盘底铺上一层湿纸,将一个无盖的小黑纸盒反扣在瓷盘的一头,把蚯蚓放在另一头,用一强光灯照射蚯蚓,结果蚯蚓爬到了黑纸盒里。另一个是在上述铺有湿纸的瓷盘两端,分别放上盛有开水和冰棒的烧杯,把蚯蚓放在瓷盘中间,结果发现蚯蚓爬向装有开水的烧杯,但它并没有接近杯子,只在杯子周围爬动。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蚯蚓对环境有一事实上的选择能力,对环境感觉灵敏,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也弄清了第一组为什么没有采到蚯蚓的原因。

蚯蚓的呼吸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用滤纸把一条蚯蚓卷起,吸干蚯蚓皮肤上的水分,然后将滤纸展开,发现蚯蚓全身痉挛。我们马上用清水滴在它的皮肤上,让它的体表完全湿润,蚯蚓恢复了常态。 我们又把蚯蚓放在研碎的干土粉末上滚动一圈,使其皮肤略为干燥,蚯蚓也发生了痉挛,滴水使它的皮肤湿润,痉挛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翻找了资料后发现,原来蚯蚓体内没有呼吸器官,是靠皮肤接触水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运动

我们把蚯蚓放在一张白纸上,仔细观察蚯蚓的运动,只见它的身体时而变得细长,时而变得短粗,呈波浪式向前蠕动。我们用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去听,还能听到沙沙声。然后,我们把蚯蚓放在玻璃片上,发现蚯蚓一动也不动,赶它也不走。在玻璃上铺一张白纸,它又能爬行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叫我们拿放大镜观察一下,结果发现蚯蚓体表有许多毛。 我们终于知道了蚯蚓不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动的原因,原来蚯蚓是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伸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行动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后部不能移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长;接着身体前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前部不能移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后部身体就向前缩短。像这样一伸一缩,蚯蚓就前进了 实验结论:1.题答:蚯蚓身体分节,头部到节带共有13个环节(节带由14--16节构成)。 2题答:腹部有阻碍手运动的感觉,那是因为有刚毛。 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是先缩短变粗,刚毛固定身体后,身体在伸长变细。 4。在玻璃上运动没有糙纸运动强,因为刚毛不容易固定在玻璃上。 5.身体上有黏液。那是因为蚯蚓是靠分泌黏液而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的。 4

讨论答案: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问:鱼为什么离不开水?

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鱼类属于中是因为鱼终生离不开水,用鳃呼吸,心脏——心室,一条循环路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和;特别是鱼的生殖是体外受精自然孵化,体温不恒定。 鱼鳍的作用:背鳍和臀鳍主要在行动时起稳定作用和平衡作用,若失去,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尾鳍和体侧肌肉配合,起推动鱼体和决定运动方向的作用,若失去,鱼不会转弯。。胸鳍和腹鳍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鱼体平衡,配合鱼体转向,调整鱼体升降。若失去,鱼体会左右摇摆不定。但胸鳍比腹鳍用途更广,可以像船桨一样,一下一下地划动,使鱼体徐徐前进。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鱼鳍还有感知水流的作用,故不能失去

因为鱼的鳃只适鱼是一种水生的冷血脊椎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现存鱼。类可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软骨鱼类(如鲨鱼等)和 硬骨鱼类(线状鳍和波状鳍的鱼类)。这两种族群的鱼类都首先出现在泥盆纪早期。线状鳍鱼中较进阶的一群称为硬骨鱼,在侏罗纪时开始进化,到了今日,已变成数量最多的鱼类。另外也有数种已绝种的鱼类。

之所以说鱼儿离不开水,是由鱼类特殊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所决定的。动物的生存都需要氧气,鱼儿生活在水中,也要进行呼吸。鱼儿虽然也有鼻孔,但是它和口腔不相通,是单纯的嗅觉器官,鳃才是它的主要呼吸器官,硬骨鱼类的鳃盖里左右各有四个鳃,每个鳃分成两排鳃片,每排鳃片由许多鳃丝排列而成,而每根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鳃小片。鱼在水中时,鳃片、鳃丝和鳃小片完全张开,大大扩大了鳃和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摄取水中溶解氧的机会。鱼靠着口和鳃盖的运动,不停地吞水和排水,水流经鳃时,便在鳃小片的毛细血管中完成气体交换。 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它可支持鱼的鳃片、鳃丝和鳃小片完全张开,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一旦鱼儿离开了水,鳃片、鳃丝和鳃小片就会压叠在一起,只有鳃的外表和空气接触,由于接触面积大大减少,致使鱼儿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同时,由于鱼所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氧,当鳃片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后,鱼便完全失去了摄氧能力。应从水里而对空气中的氧气不能吸收,所以它只能生活在水里。因此,鱼儿是不能离开水生活的。

5

我观察到蚯蚓第五篇
《蚯蚓》

我观察到蚯蚓第六篇
《观察蚯蚓》

《观察蚯蚓》景色宜人的秋天来到了,一个星期天,天空一碧如洗,风和日丽,我兴致勃勃地去乡下姥姥家玩。  到了姥姥家,我连蹦带跳地和姥姥去菜园摘菜。突然,一只淘气的小鸡也跟着我们进来了。它那两只竹叶似的脚不停的在潮湿的地里刨来刨去,边刨边看,好像在寻找什么?我好奇地站在一边看着,刨着刨着一条红乎乎的蚯蚓露出来了,小鸡眼疾嘴快,一口叼住了蚯蚓,像吃面条似的一抬头咽下去了,又继续刨着。我来个守株待兔,静等新的发现,不一会儿,小鸡果真刨着了一条又粗又长的蚯蚓,没等它吃,我一跺脚,把小鸡吓跑了。我一把抓起蚯蚓,放到手心上,仔细地端详着蚯蚓的样子,有一拃长,全身圆圆的,赤褐色的身体,仔细一看,还有一条笔直的红色线,头尾尖尖的,可是没有看到它的眼睛。全身许多环节,像一列火车。摸上去感觉软软的,还点粘液,滑溜溜的,像涂了一层了油。慌慌张张的样子,怕人看似的,真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把蚯蚓放到地上,它放松多了,一拱一拱地爬着,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家,我目不睛的盯着它,没多时,蚯蚓犹如一个隐身人似的,不见了。我想:蚯蚓软软的身体,还能钻进泥土里?没有脚,没有眼睛,靠什么走路呢?太神奇了!  我带着疑问回家了,迫不及待地上网查有关蚯蚓的资料。原来蚯蚓外表没有脚,只有刚毛,它就是利用刚毛、结合身体体节的肌肉收缩、带动其内的体腔液而实现爬行运动的。蚯蚓没有鼻子,靠身体前端的嗅觉器官来辨别方向和探路的。它也没有眼睛,看不到光,但全身布满了感光器官。  强光对蚯蚓的生长、繁殖极为不利,所以蚯蚓总在黑暗处的土壤中活动,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土壤中腐烂的生物体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它能挖洞穴,这些洞穴还有利于排水,可使土壤疏松、空气更容易达到植物的根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蚯蚓还有药理作用,中药称蚯蚓——地龙,功能为清热、镇痉、止喘、利尿。从蚯蚓的身上提取液对人体有凝血的作用。  这不起眼的蚯蚓竟有这么多的奥秘,我们要保护蚯蚓。

我观察到蚯蚓第七篇
《蚯蚓》

⒋蚯蚓

教学内容:⒋蚯蚓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科学词汇:蚯蚓,环带,肛门,应激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科学方法:观察,画图记录,维恩图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了解蚯蚓特征,与蜗牛进行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蚯蚓

学具:蚯蚓,放大镜,水盘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一、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1、你在哪里找到了蚯蚓?

2、学生交流。

3、这些地方的环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概括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的地下。

5、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更方便地找到蚯蚓?

6、学生交流。

由于蚯蚓经常把粪便排在泥面上,因此可以根据蚯蚓的粪便找到蚯蚓的踪迹。

右上角的图片,是蚯蚓生活的剖面示意图,显示蚯蚓吃叶子排泄粪便的场面,还有一条蚯蚓留在土下休息,这是两种不同状态的蚯蚓。

7、小结:利用蚯蚓的粪便。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每组提供装有蚯蚓的盒子。要求学生用手轻轻拿出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

2、讨论如何观察蚯蚓,引导联系蜗牛的观察活动,思考观察的顺序,记录的方法。

3、交流汇报。

4、小结。

5、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把观察到的蚯蚓的样子画在课本的下方,要求画出蚯蚓的环节。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环节、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观察完毕,整理材料,汇报交流。

蚯蚓的身体是怎样的?找找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把这三个名称标注在自己的简图上。

身体柔软,身体分节,有环节和刚毛,一端有口,一端有肛门。

7、教师补充介绍:

①如何区分口、肛门;

②环带的繁殖作用。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

1、把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它的爬行,把描述蚯蚓爬行的词语写在简图下面,作为观察蚯蚓的补充。

在蚯蚓运动时,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蚯蚓是否缩紧身体。 提问:蚯蚓是怎样爬行的?

与蜗牛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3、概括小结:蜗牛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而蚯蚓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身体是伸缩前进。

四、观察蜗牛的反应。

1、观察蚯蚓时,如果碰到了它的身体,它会有什么反应吗?

2、学生交流。

3、体会: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它的反应。

4、小结,蚯蚓对外界刺激会有反应。

5、蚯蚓适应潮湿的环境,蚯蚓会游泳吗?如果将蚯蚓放入水中,它又会有什么反应。

6、试验:提示操作要求,不可长时间放在水中。

观察蚯蚓的反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7、整理材料,交流表述:将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拼命向盘子的边沿爬行,试图脱离水中的环境。

8、教师小结,解释原因:蚯蚓不能适应水生的环境。

9、生活中的现象:为何夏天暴雨过后,蚯蚓往往爬出地面。

五、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上两节课我们观察了解了蜗牛,今天我们观察了解了蚯蚓。这两种小动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填写维恩图。

2、学生分组讨论,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找到相同点写在中间重叠部分。

3、学生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归纳补充:

蜗牛的特点是生活在地面潮湿之处,有壳,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蚯蚓的特点是生活在地下,身体有环节,柔软,吃落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它们的相同点是: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

六、我们通过饲养蜗牛,发现了很多的秘密,如果我们也将这些蚯蚓饲养一段时间,一定也能发现许多关于蚯蚓的秘密。

建议:课后继续饲养蚯蚓,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4、蚯 蚓

伸缩爬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