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第一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文传学院作业统一用纸

(2012 ~2013学年度第 二 学期, 4 月 21 日)

课程名称 应用文写作 作业题目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姓名 满文萍 学号 2011020603 成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最近这几周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共有七集,每次看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这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记录着美食以及美食身后的故事。其实,《舌尖上的中国》在记录的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美食,它汇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个个食物,实际上在表达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劳作的人们。每看一次,我就会有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放学都有一种想去吃美味的冲动,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东西来填饱肚子,都会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看来,美食对于人的诱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这些感受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所有观看过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人的感受,或许正因为这极大的诱惑,才会让这部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

电视镜头里的美食,那么唯美,唯美的画面,唯美的食材,唯美的音乐,都让人流连忘返。不是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成为美味,在这食材的背后,肯定会有一双神奇的手,来做出美味。或许是游访的美食家,或许是餐馆里德厨师,也或许是最普通不过的平凡的百姓,他们做出的美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背后需要的是许许多多人的付出,这其中的付出是充满艰辛跟危险的,美味的来之不易,就需要我们品味美食的人的感恩。美食背后付出很多劳动的人们,他们也有着一份

感恩,他们感恩上天的赐予,他们有着他们自己的专属信仰,因为他们坚信大自然也会给予他们美味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七集,每一集都有着独特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有着几个具体的故事来支撑的,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来进行描述的,首尾呼应,将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阐释。在这每一集中,都会有几个令人感到的故事,在这里,要表现的就是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从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笋,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是我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缩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般的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表达了对平凡老百姓的关注和尊重。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的有趣的好玩的东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记录下来,但我相信中国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远远不是这七集纪录片能够完美诠释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发现挖掘,来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的饮食文化。现在的我们,不但要尝遍各地美食,而且还要自习发现美食背后的文化,那样,我们在享受的不仅仅就只有美食,还有精神上的美食,我们获得的就是一场盛宴。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第二篇
《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第三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央视推出的这一个系列的关于中华名族美食介绍的纪录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引起了了社会上及其强烈的反响。

之于这个纪录片,我们都知道它并不是在最黄金的时间最大的平台播出的,然而引起的反响却是其他的纪录片不可比的,很明显真正的艺术首先是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纪录片以吃为主,却给我们另外不同的体会。

首先关于吃的历史,片中不但介绍了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介绍了它的由来,不夸张的讲及其的提高了名族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单单是指她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文化,而我们不能否定的是美食一样是一种文化,它有力的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明。也不单单是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吃的方法和认识,更是在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下的快餐文化以及有毒食物的现状下,给了现代人响亮的一记耳光,不少人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会反省到自己,一部纪录片的升华点能做到如此,不怪他有如此的受众。

其次,纪录片没有高投入,没有高科技,没有大场面,有的只是最朴素的场景,最真实的现场,抛去奢华,一份真实的画面,犹如把我们送到那个曾今都是美好的年代。无疑在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给予人安静平和的东西,往往会让人们乐于接受和喜欢。我想这也是人们必要反思的一点吧

最后,一个好的纪录片一定的离不开一个好的导演组。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刚开始播出的时候我是一点没看的,直到听说了这个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把他看完了。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美食的,然而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片,往往能抓住你心中所期待的东西。当然这也和自己本身的想法和如今烂片泛滥不无关系。可是舌尖上的中国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不可忽略的,即使在所有我认为的有意义的纪录片中,它也一定占有一席之地。不怪我对它的评价如此之高,能把一个人们不骗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拍出不一样的内容,不但需要机遇,技巧,感情,更需要的是勇气。而纪录片的导演组,显然具有这

些能力和足够的感情以及勇气。作为观众我是幸福的,我相信他们也会因为这个纪录片的受众之多,评价之高而感到激动和欣慰。

我想当观众看到片中介绍自己的家乡菜的时候,那一份自豪还有另一份的乡愁恐怕才是更能抓住的情感,用一道菜承载着每个人的情感,是一件多么难做到的事情啊。乡愁自古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情绪,所谓重土难离,多少文学作品传达的那种情绪,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在这个高速的大背景下,多少人背井离乡,而此时有那么一档纪录片播放着故乡熟悉的气息,是多么令人想念啊,看着图片,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曾经的味道,种种的感情夹杂在一起,感动难免,而其他的呢?

然而不会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也看到很多美食的制作过程是有着很多辛苦的人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他们或许都吃不到出自自己手中的菜肴,他们也在为生活挣扎着。也有些被禁了的美食,是建立在肆虐自然和杀掠动物之上的,当然影片中并没有拍出这些食物,但是我想每个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因此我们在享受影片给我们带来的丰富情绪之外,也应该考虑到不一样的东西。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听说舌尖上的中国,应经有了第二季,实在说我是不愿意看的,怕第二季会使第一季的成就变低,对于我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只有一季。同样的东西,并不是能有同样的收获,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导演组,同样的观众。

无论如何,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带给人思念,给予人一种自豪,传承一种文化,使人反思。像一首诗,像一首歌。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它传递的东西。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第四篇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文化一餐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上下五千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造就了讲究的中国人,也便造就了如同山水画一般充满了文化气息的中华美食。

这一部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统共七集,处处充斥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镜头,与满含文艺情节的解说,以如此诱人地诠释着中华美食,也从中渗透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习俗,中国人的质朴,与中国人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与其说是在介绍中国美食,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在介绍中国的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舌尖上舞动的不仅仅是那些或珍贵或平常,或鲜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文化。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 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 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4)时间的味道 腌腊、风干、糟醉、烟熏,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盐的味道,它来自时间,也来自人情。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感情交杂在一起,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

是情怀!

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变化到菜式的变化,水火本是两家人,对立却又互相牵制,对于厨师而言,水火关系的调控,是他们技艺的展示。而厨房的秘密无非就是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

6)五味的调和 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评定一道“艺术”的关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获,是被认定的喜悦与幸福,不仅仅是对一道菜,更是一位厨师,一种文化的认可;苦是苦尽甘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认同;酸是不堪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然而在菜里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画龙点睛”之笔;辣是坚韧与果断,尤以川菜闻名。

7)我们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糯稻、海参、河蟹、芋头、青稞,农田还是菜园,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从餐桌回归大地,颇似头尾呼应的手法,也为《舌尖上的中国》画上圆满的句号„„小时候就知道一个概念,叫“透食”:刚会吃饭的小儿,经常吃的东西或习惯会记忆一辈子。我们每个普通人,即使他从小吃的食物看起来稀松平常,长大了总是难以忘掉那个味道。居住在广州再久的北方人总要隔几天吃顿饺子,南方人少有能习惯北方的大葱,四川人把吃辣的习惯带到全国,而对在外地的广东人来说,最不习惯的就是没有炖汤了。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我的理解,饮食是一个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梁实秋先生写的《雅舍谈吃》,写得很有味道,在描写饮食之外主要写的是个人的记忆和趣味,这些个人的记忆与趣味,便是连接在饮食之上的个人文化背景。

今天的中国人处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人口大流动的时代,饮食也在大流动。在全国任何一个小县城里,都可以找到川菜馆;再大一点城市,可以说是各地菜馆应有尽有也不是夸张。流动的中国人尝到了各地的食物,又把各自家乡的食物带到所到之处,人们从而去到哪里都能吃到家乡的东西。尽管如此,仍然代替不了这食物背后的山水、乡情、氛围„„ 这就是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看似不过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但它是以现代纪录片的理念,以展示中国饮食文化为背景,终极展示的则是这饮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文化。它契合了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人口大流动时代人们内心的需要,它挠准了这个时代大众的“胳肢窝”、心头肉,满足了许多人的思乡情结,因此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国人乡愁的集体共鸣。 饮食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文化记忆。记录片让北方人在片中不仅看到熟悉的小麦,还看到广东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广西的米粉;南方人不仅看到常吃的稻米,还看到陕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兰州的拉面„„如果离开当今中国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舌尖上的中国》也许只是一部旅游宣传片罢了!

《舌尖上的中国》以个人的视角,揭示个人与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族群的饮食经历与庞杂沉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的内在联系,而且这些个人多数是普通人,不是专业厨师,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们不是饮食技术表演者,也不是群众演员,而是参与者,是主角,展现的

是他们的生存、情感和命运。所以“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

正是他们,众多的个人,用辛勤的劳动和超常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舌尖是个人的,中国则是共同的。众多人的舌尖构成中国人的共同饮食体验,从味蕾到故乡,从个人的故乡到众人的故乡——就成为了“中国”。超越美食,那些细节与温情,喜怒与哀乐,让观众不得不赞叹:多可爱的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舌尖上的中国》也为“爱国主义”这样宏大的主题探索了“宣传”“灌输”的视角!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关于美食的节目,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故土乡情、民族传承、人类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现。有人怀疑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成灾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或者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制作的有力抨击。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统的流逝和传承的呼吁

这是一种文化,可以有无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文化,历史,地理,风情,习俗。对待食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那样深入,细致,不折不挠。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沉淀在这个纪录片中可窥见那透露的一小角。《舌尖》将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乐道却不曾细致思考过的食物与民族的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加上文案对传统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镜头画面有意的煽情,电脑电视屏幕前的你我无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动!

总导演陈晓卿也说,《舌尖》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前段时间接待一位瑞典的外宾,我很自豪地给他推荐了《A bite of China》,并将视频给他看了一小段。显然,他也被中国的美食吸引住了,连口夸赞。记得不久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香港的学生拍了个访谈片子,他们问了在中国旅游或生活的来自各个不同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叹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的美食,并赞不绝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传统输出和浸润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的文案:例如“豆腐的这种气质„„”,“酵母菌喜欢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仿佛传来了发酵菌们欢快的歌声„„”,“酱缸的帽子„„”等等这种温馨

活泼的描述随处可见,配合浑厚瓷实的配音旁白,真的很萌。而网络上因为《舌尖》而衍生出来的各种段子和食谱更是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举个例子,一个网友看了之后的感慨,他写道:“风在吼, 马在叫, 吃货在咆哮! 吃货在咆哮! 面点米饭堆山高, 卤菜腊味都摆齐了, 万山丛中, 野味菌子真不少! 江湖海里, 鱼虾蟹膏味正好! 端起了大碗小碗,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东海! 保卫中沙! 保卫全中国!”煞是可爱!

二:舌尖上的故乡--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风骨。有人评论说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龙井虾仁的杭州„„据说有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看到这个节目瞬间泣不成声的。他们无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着因为减肥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的行为和逻辑。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区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觉得异常熟悉和亲切。粽子,年糕,冬笋„„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来是这般珍贵和美好!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云南买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朴素夫妻,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调皮说着丈夫又懒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优点。这样的人生,让人羡慕。

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血脉,爱自己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但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

三:人类和自然-永恒的课题

人类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谐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观点即为美食理应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而不是现代社会贪婪无度地索取和破坏。人类理应对这样美好的馈赠心怀感恩,对大自然心怀敬畏,还有为自己对大自然的破坏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摄人们采集原始食材时,文案总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规律保护根系、菌丝、土壤和幼鱼。渣干湖渔民的“猎杀不绝”原则就是对自然的爱护,让人非常敬佩。紧接着是一位广西林姓的船长带着一批伙计在海上奋战了几天几夜,结果差点一无所获,原因是以往的过度捕捞造成了现在的资源枯竭。也许这样刻意的对比也是另一种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特意讲述了很多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但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现代人最容易缺乏环保意识,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伤害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宣扬的是餐桌回归大地,美食回归自然。

四: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以我血荐轩辕

看豆瓣,发现《舌尖》其实还有第8集,讲的是镜头背后的故事。拍出一部如此充满人情味儿充满原始风格的好纪录片,自然离不开幕后的那些英雄们:导演,制片,策划,还有那扛摄像机,跋山涉水的人们。我不懂摄影的技术和原理,但我能从片中一些拍摄的角度和手法感受到那份用心和创意。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边远的深山村落,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细心地捕捉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

我没有特意去追踪拍摄幕后的花絮和内幕,但我还是无意间发现了在第二集主食篇最后部分的过年家庭场景,就是白波的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的那个大家庭,看片头介绍时我发现白波本人就是《舌尖》的摄影师。显然,2011年的除夕春节,白波家庭不仅是在分享中国传统节日上的主食、过年的习俗以及家庭团圆的故事,不难分析其实他那一刻还是处在《舌尖》这个作品的拍摄过程中的。所以,更不要提那些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街串巷,随船出海,半夜出动,寒冰拍摄等等过程的艰辛和付出。正因了这些人的真诚努力,我们有了--《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第五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在一次上课的机会,老师给我们播放了最近颇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一集,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就给我很大程度上的视觉冲击,无数的诱惑在眼前,引诱着我们不得不聚精会神的看着其中讲述的神奇。课上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放了一集,在课下的时候我就把剩余的几集都给看完了,很显然这是一场视觉的大享受。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很多很好看,很好玩,很好吃的东西,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看过这部片子的感觉吧!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食物题材的片子,我听有的人甚至这样评价他,说“舌尖上的中国,食物中三级片”。的确如此,他对于每一个食物的描写都是细致入微的,都是让人蠢蠢欲动的。我对美食其实不是很感兴趣,但在看的过程中也是难掩口水。相比于美食,片子里面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更令我印象深刻。《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温情脉脉的“中国美”。电视镜头里,画面很唯美,食材很美,做美食的手,更美。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浩若星空的历史长河中,美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对于美食的内涵,美食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了解到,每一种美食的产生都伴随着很多辛勤的汗水的艰辛付出。世界上本没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各种种类的食物,但通过我们这每一位劳动人民的手的修饰,都能以完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不得不佩服人民的伟大,辛勤劳动的人民辛勤的付出,必然他们也将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在这部片子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每天早上九点来,一直干活到晚上,就这样,每年有九个月,为了挣一点钱,为了供孩子们上学,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当我看到他们在接受采访时,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朴实,那么真实,这是一个最基层人的生活,一年到头来可能都穿不到一件新衣服吗,这时再想想现在的我们,我感觉我们真的是太幸福了,有的人甚至幸福的有点忘乎所以了。而我们却不知道在遥远的那边却有一些人在为这些事情,为了一些在他们认为很丰厚的微薄的报酬而战斗在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的地方。所以我认为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在面食的上面,我最爱的就是兰州拉面,总是吃也吃不够,那个味道就是劲道。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我想我就快成了兰州人了。一种面,可以把它转换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如饺子,刀切馒头,三色开花馒头,椒盐葱花卷,干炒牛河, 腊汁肉夹馍等等,好多的食品。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

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每一次过年晚上吃饺子的时候我们都是那样挂着期待,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的有趣好玩的东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记录下来。但我相信中国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这七集纪录片的能完美的诠释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现在的我们也要尝便各地的美食,让我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增一些知识。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第六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早在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每周都会准时的收看,包括那时候颇受欢迎的《北纬30°中国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以及文化底蕴的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喜欢美食的人,今日再翻看了一下这部纪录片,仍然被其中的各色美食所吸引,同时也为自然的馈赠感动和人民的勤劳智慧所折服。

这部纪录片中的各色美食的介绍,总会以一两位人物的故事开展,记得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介绍到了排骨莲藕汤,这个对于一个湖北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一道家常菜,片中讲述了莲藕从淤泥中如何走上了餐桌。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这样的场景,让我不禁感叹,餐桌上的菜肴,食之美味,来之不易。在享受桌上的佳肴的同时,也许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劳动人民。

厨房里的秘密这一集又激起的我儿时的梦想——当一名厨师,说起来对烹饪的热爱,或许也是源自耳濡目染。父亲做的一手好菜,在工作闲暇之余,总能为我们的餐桌上增添许多色香味俱佳的美味,而我每次在尝完美味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他的那份满足和自豪。

片中提到一位李婆婆,和大多数主妇一样,李婆婆不曾受过专业的厨艺训练,她每天炖的汤、烧的菜,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中国人对“妈妈菜”的眷恋。也许,这也算是厨房里的另一个秘密,那就是每道菜中,总是包含着无法形容的亲情味道。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让我感受到了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

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给了我们视觉上更是味觉上的盛宴,但看完这部片子,再对比我们每日餐桌上的各种“食物”, 镉大米,地沟油,皮革奶,神农丹种的姜,假羊肉„„,数不胜数的毒害食品,充斥的整个市场,是什么让我们丢失了最初对食物那种尊重的心态,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科技在不断发展,良知却在不断丢失,我相信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期待下一期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期待我们内心能够重新得到一次洗礼。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第七篇
《新年联欢会观后感》

新年联欢会观后感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就迎来了2012年的元旦。回想起李可昕上幼儿园的点点滴滴,我欣喜的发现李可昕长大了。李可昕是三岁半送到军区幼儿园的,如今她已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讲道理、有爱心的小大人。我衷心的对老师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 从秋季幼儿园的公开课到迎新联欢会,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孩子的风貌和平时的教学成果。作为家长,我很希望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次活动更进一步拉近了家长,教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这次元旦联欢会办得非常精彩。在刘老师、王老师和武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孩子们表演了儿歌,展示了才艺,联欢会充满了欢笑和歌声。整个过程孩子们情绪高涨,主动积极。其中的亲子活动,老师的想法就很好,我也很喜欢,不仅活跃了气氛增进了友谊,联欢会推向了高潮。从李可昕的言语和表现能感觉到她也已融入到了快乐的气氛当中,也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 特别值得我关注的事,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英文互动,老师说出英文词语,孩子们都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和相应的动作,还有英文儿歌也相当不错,表演也非常好。这一个个单词,一句句英语,从孩子们的稚嫩的声音表达出来,简直就是天籁之音。通过小朋友的精彩的表演,让我看到了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成果。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成长,在进步。充分肯定了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感受到了小一班也是一个温暖,快乐的家。作为家长心里充满了无比的欣慰和感动。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李可昕及家人,再次对你们说一声“感谢你们,敬爱的老师。”

小一班 李可昕家长

2012年元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