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第一篇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为进一步了解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9月13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院4系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首都博物馆,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有《古都北京》、《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等陈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文物珍品。

到达博物馆后,同学们开始自由参观,我也逐层参观了首都博物馆。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我真的惊叹于我们先民所拥有的智慧和灵巧,感慨于历史的变迁,还有中国古代陶器、瓷器、老北京的建筑和民俗等展区的文物,使我真正近距离地认识到了我们先民的勤劳智慧,了解了北京-我们对首都的历史演进,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位于首博地下一层的《城市记忆——百姓之家》的展馆。

百姓是生活的主体,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细胞,百姓之家的变迁就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而《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展就是通过百姓之家的变迁,反映建国六十年以来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而向世人展示新中国在改善人们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展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家的叙说”。按照当时家庭的生活场景布置老物件,还原出三个不同时段的“百姓之家”,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家庭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二部分是“岁月留痕”随着时间推移,生活用品发生更新换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第三部分是“胡同精彩”。出了家门,就进入到人们生活的社区——胡同。胡同是家的延伸,伴随着普通人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活习惯的改变,胡同内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通过参观《城市记忆——百姓之家》,我看到了我们祖国几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深刻领会到正式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

通过此次参观活动,我们接受了一次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相互交流心得、发表感想,促进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思想沟通,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这次参观令我大长见识,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也更加深化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第二篇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上午,我终于来到了魂牵梦萦已久的首都博物馆。开始了这次新奇有趣的参观之旅。

一进大厅,一座明代牌楼便首先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似幻似真的古代京城。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涌上了我的心头。北京在古代是怎样的?她的文明是怎样延续和发展的?快,让我赶快开始吧!

第一站我来到的展厅是: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这里的展出从距今约70万年前的北京人开始,经历燕、蓟时期,而后到元朝,北京成为了元大都,接着北京成为了明清繁华的都城,再从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到战火之中的北京。终于,新中国成立了,北京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这一趟看下来,在称赞展品和内容之后,我还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北京人是多么自豪。尤其是在展厅的围墙上,有一栏专门的展框,上面有同时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大事,通过比较,很直接的得出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的先进,也看出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此时的我心中似乎有一种斗志油然而生,我想到了让中华的文明传承发扬;想到了要赶超世界尖端,重夺领先的宝座,振兴中国。

这种心情,更激起了我的好奇之心,走进了下一个展厅:古都北京·城建篇。 在这里,古都北京的建筑风貌十分直观地呈现在我眼前:灰墙红门的四合院,高高的门槛,活灵活现的石狮子,坚实的城墙,还有远近闻名的金陵碑亭。这其中,中国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国建筑的基本——斗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从这段介绍中也可以看出斗拱的工艺之深,难度之高,可见中国当时的科学水平是领先世界的。看到这儿,刚才心中的雄心壮志减了大半,国家的发展需要如此多的辛勤呀!由此看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对得起祖先为我们创造出的宝贵文明,就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我满载而归。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第三篇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从93年来北京上大学,到现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应该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

进行集体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第四篇
《参观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首都博物馆观后感此次我参观的地点是首都博物馆,里面的明清字画,玉器,还有文房四宝的展览都非常有意思,而我 比较喜欢青铜器展,青铜器产生的时期,中华大地正处于一个混沌时期,五方并举的时代,就算是离现在 形成统一的格局年代久远,还是能感觉到,这一群人终究是要产生深刻紧密的联系,青铜器会让人产生各 种关于远古的想象。 那个时期中华存在着这样大略的一个地区分类 (非民族分类) 处于中原地区的华夏, : 处于东夷, 南蛮, 西戎,以及北部的狄,而至秦之后这个分类称呼未变,但是具体的方位产生了细微的差别——东夷的定义 位置稍微向东北转移了,五方文明中的审美艺术对这些后世制造的艺术品产生了巧妙的共同作用,使得这 些器物一眼看上去有“很中国”的感觉。历史长河中,中华这片土地上分分合合了无数,很多时候我们太 过于强调“分合”的表象,不管是战争中祈盼和平的人,还是和平年代却妄想独霸一方的人,始终摆脱不 了“存在于中国”这个事实。再谈谈参观的器物。首先,在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起源 的一个重要的祖先,但却不是唯一的,与之同期的还有炎帝,以及原本为炎帝部落一员,后来取代原炎帝 与黄帝发生了“逐鹿之战”的蚩尤部。早时期的炎帝部落是崇尚凤鸟的,这一崇拜对后世的凤凰纹饰产生 了很重要的影响,凤鸟图腾代表的是风的力量,炎帝部落主要从事着游牧的生活,风可以吹起火苗,火在 游牧生活中不可或缺,所以凤鸟逐渐成为火的象征,发展到后世,则是很多少数民族对凤与火的崇拜仍然 在延续。与之相对的,龙的纹饰则是来自于黄帝的子孙中颛顼、帝喾、祝融氏等的图腾崇拜,龙代表了雨, 是农耕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后世则将龙加以幻化,发展出了龙腾祥云等图饰,其实都是这一时期对 于自然力需求的延续。与黄帝相争后被黄帝炎帝余部联手所灭的蚩尤氏在当时被描述为“牛形人形混合” 的大力战神,其所从事的则是原炎帝部落中制盐和金属的工作,处于游牧和农耕的过渡形态,牛逐渐从畜 牧转向了农耕,蚩尤头也就是牛头形也逐渐成了力量、农业的象征。从游牧狩猎到农耕,适应着广袤大地 不尽相同的环境而生的各部人群,在不打不相识,分久而合的经历中,逐渐认识了不同的存在,也意识到 了统一格局存在的必要性。展品中有一把看起来很有游牧民族风格的鹰首青铜剑,然而剑身的风格却和中 原铸剑风格颇似。还有一尊西周早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兽面纹鼎,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高浮雕动 物为主纹饰,

这是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然而主纹饰是兽面纹与凤鸟纹相互结合, 把在原本浓重巫术色彩下诞生而出,代表庄严肃杀文化的青铜器物那种让人发憷的感觉减弱了,相反的, 不同部族间图腾在同一个作品上展示出来,并利用云雷纹划出规律区间,让原本不同的部族文化元素处于 秩序相对稳定的格局中,这也符合周代起,中华礼仪秩序开始建立,等级、制度、规范等概念逐渐取代多 而杂的文化思想,成为梳理文化的梳子,虽然中华文化的凝聚核心不能单纯以礼仪文化来概括,但是这种 礼仪文化犹如一个框架,后来的文化就围绕着这套框架展开,框架太紧了,就会想要打破它,所以战争就 出现了,起义就出现了;框架太散了,又会念着有秩序的好,所以乱世总是会出几个英雄,而且也总是有 着“平天下”的想法,能够成为这种规则的制定者,驾驭者,本身就是一件吸引力极大的事情。 就是在这样一个严格礼仪的时代过去之后,战国的青铜器明显体现出来对于之前严肃礼仪的一种挑战, 清新灵动诸如琵琶、梨形等造型取代了厚重严肃的鼎形,展馆里展示出来的战国青铜器就有很多体积和花 纹比西周时期要精致的,这就是制度框架太紧了之后精神更加追求自由的产品。再稍微扯远一点,战国时 期还有著名的就是漆器,当时楚国漆器保留了周代的文化气氛,高贵端庄不失严肃,其纹饰的主要特点就 是云气和鸟的图腾,这对后来汉文化的发展又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就是这么样一代一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更加符合当时需要的东西,或者对前代某种东西深恶 痛绝到了极点,以至于创新出功能与之不相同的新东西,宏观上来说历史的车轨就是这样把 “当时的历史” 滚动成河流的,微观呢,也不过是每个人过好自己当时的一生罢了,谁会想到那么多分分合合,身后之事, 毕竟青铜器上也没有反映出后来那么多朝代的更替和战争,也就是说,把分与合,和平和战争稍微看得自 然一些吧,至于该怎么做,那是人的态度问题了。从之前说到的炎帝部到后来的汉,朝代更替了,但是文 化却留下来了,中华文化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若是一点概全地单一指出某几种东西是中华的文化元素代 表,估计祖先们会接受不了。对于我这种不是专家的人来说,观看这些古物的价值就在于,看到它们,可 以感觉到它们的作者和我们有着相同的心情。 人和人之间有着奇异的平衡纽带, 会因为自身的需要而贪婪, 也会因为自身的渺小而相互需要,约束着人的同时又让人有能力渴望着自由,所以不管是古代的人也好, 现代的人也好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第五篇
《参观首都博物馆感受》

“参观首都博物馆”活动感受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育平台,11月17日,和四小开展了“参观首都博物馆”主题教育活动。

当11月16号得知这一消息时,我既为孩子们能有这样一次学习机会而高兴,同时内心又十分犹豫。因为最近两周我女儿张悦然一直在生病,我计划17号上午带她去北京中医院看专家门诊。尽管我在17号凌晨4点就赶到医院排队挂号,还是差一点就无法挂上专家号了。说实话,经过3个多小时的排队等侯尽管很累,但能为孩子挂上最后一个专家号,心里感到自己还是很庆幸的。当我匆忙从医院赶回家时,孩子却坚定地坚持要去参加参观博物馆的活动,她说这是和老师、同学一起的活动,跟爸妈带着去不一样!最后,我只得极其无奈地同意了。 窗外一直下着小雨,整个上午我都一直坐立不安。学校原本通知下午2点接孩子回家,我12点多就跑到学校路口焦急等待返校的大巴车回来。终于,在1点50左右我见到了小悦然!我急切地问她消炎药吃了吗?得到她肯定的回答后,我才问都看到了什么?她缓慢而小声回答:‚青铜器,还有张大千的画。‛当我听到她的回答后,焦虑不安的心情瞬间如释重负。我带过很多从老家来的孩子去故宫参观,他们到故宫后只愿意看跟封建皇帝有关的建筑和物品,对青铜器、字画或书籍等没什么兴趣。每一次陪这些孩子参观后,我的心情都相当沉重。因为我知道青铜器和书籍字画的历史要远比封建皇帝的历史久远,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起源和历史传承上,青铜器和书籍字画的作用要远比龙椅、龙袍重要得多。从家乡孩子的参观喜好上我知道那里依然十分落后,而且这种落后今后还会一代代传袭下去,因为他们落后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

当我看到悦然所做的关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作宝尊’的笔记后,我知道她不仅认真看了、听了,还认真记了、想了。我也尽自己的所能给她解答了一些青铜器的问题。我觉得孩子这次能带病参加活动是十分值得的。和家乡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古老而又现代的首都北京是多么的幸运,孩子们从小就有条件接受到正确的文明教育和心灵启迪,而这一点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整个社会未来的进步都至关重要。进步需要文明,而文明本身也需要向前向上进步。希望学校能组织更多类似的活动,也祝愿家乡的孩子们能早日走进同样精彩纷呈的社会大课堂!

张悦然爸爸

2011年11月17日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第六篇
《首都博物馆参观感受》

首都博物馆参观感受

今天气温很宜人,没有了周四的寒冷,我决定去参观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贵文化遗产于当代建筑成就于一体,是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能力超过100万人次。北京国宝荟萃,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历代宫廷古瓷,还可以欣赏名家翰墨;从温润玉器中体会古人对平安生活的向往,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新首都博物馆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展厅,陈列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与城建》、《古都北京艺术精品展》、《京剧文化展》《京都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另外地下一层还有潘玉良画展,可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

我逐一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我对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先参观了历史文化展览。从战国时代一直到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一陈列在橱窗中,货币、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专用物品都展示在观众眼中。清朝盛世时期的街市微缩景观图全部用木头雕刻,做工精细,工程繁杂,陈列了皇帝身穿的龙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与辛劳。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当考究,笔筒、带勾、凤钗、金簪、金錾花饰件、纹镯等全部是纯金做的,显示了皇室生活的奢华,这些是当时的百姓望尘莫及的啊!

四层是艺术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这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黄釉等种类繁多,我对这种古董没有什么研究,只能停留在看的水平,看哪个好看就行,我拍了两张比较喜欢的,一个是松石粉彩多穆壶,还有镂空六方套瓶,这两种都应该算彩瓷,当然还有喜欢的,但手机屏幕小拍不下了,有些许遗憾。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一进入这个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仿搭的戏楼,里面在介绍京剧的角色、行当,我没有坐在那里看,继续参观,从左边看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的演出资料以及他演出时所穿着的戏服,做工精致,保存完好。右边是京剧的脸谱及角色,因为我对京剧不是特别懂所以就不多介绍了,说错了就是对国粹的亵渎了。

还是看看民俗文化展览吧,还是民俗最贴近百姓生活了,这一点无论何时都是让人怀念的。这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许多外国观众对这些老北京京腔京韵的文化也是感到惊奇不已的。当我进入这个展厅时,感觉像回到了老北京,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这里立刻感觉到了做个北京人的自豪与骄傲。老北京的结婚习俗、过年习俗、包括生子的习俗让我们这些生长在80后的人感到新鲜。结婚在老北京是件很繁复的程序迎亲仪仗队、抬婚轿、抬聘礼、洞房花烛等一系列的程序,虽然繁复但热闹非凡,新娘要穿凤冠霞披,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完成了。

这次参观令我大长见识,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精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初三五班

王廉钧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第七篇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参观首都博物馆有感

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长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玉桥中学初一年级于11月19日前往首都博物馆参观.

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完善的功能、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展览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其经典建筑已成为新世纪北京市标志性建筑之一。进馆后,我们便来到了瓷器馆.

来到展馆首先看到的,是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北宋时期, 以童子手捧经卷为壶流,体空为壶腹。构思巧妙,胎质精细,展现定窑瓷器之美.随后我们来到北宋磁州窑白釉划花枕前,它是磁枕,是古代大户人家夏天枕的.随后映入眼帘的,是元代的水月观音菩萨像, 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将观音菩萨自在安详的宗教气质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这里还有景德镇空青花凤首扁壶, 白地蓝花,色彩鲜艳壶的图案,是一只飞舞在花丛中的凤凰,它是由48个碎片修复而成的,但丝毫看不出裂缝,可见现代修复水平.然而我最喜欢的,是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透瓶,它是乾隆八年,督陶官唐英和其助手共同研制成夹层玲珑瓶九种,呈献给乾隆皇帝,套瓶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件套瓶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腹部雕刻六组镂空花果纹。成型工

艺非常繁复,需多次上釉多次入窑烧制而成,烧制成功极为不易。乾隆粉彩繁缛华丽,工艺精致.

看到了这么多中国古代的瓷器,我不由的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421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