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颜色的诗句短的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带颜色的诗句短的第一篇
《带有颜色的诗句》

带有颜色的诗句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杜甫《春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带有颜色的诗句

带颜色的诗句短的第二篇
《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于二月花。 (红)

2、 日照香炉生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紫)

3、 儿童急走追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黄)

4、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5、 骝马新跨__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6、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丝绦。

7、 两个黄鹂鸣__柳,一行 鹭上青天。

8、 春风又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 江碧鸟逾白,山__花欲燃。

10、日暮__山远,天寒 屋贫。

11、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12、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13、小时不识月,呼作 玉盘。

14、 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5、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16、 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7、接天连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1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 柳色新。

19、返景入深林,复照 苔上。

20、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黑、白) (白) (碧、绿) (翠、白) (绿) (青) (苍、白) (红、绿) (白) (白) (白、黄) (黄) (碧、红) (青青) (青) (黄、白) (白、绿、红)

21、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碧)

22、常恐秋节至,昆 华叶衰。 (黄)

2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 在人间。 (白)

24、遥望洞庭山水色, 银盘里一 螺。 (白、青)

25、平明寻 羽,没在石棱中。 (白)

26、 箬笠,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杏出墙来。

28、咬定 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30、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1、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鹂深树鸣。

33、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34、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5、晓看 湿处,花重锦官城。

36、万丈 泉落,迢迢半 氛。

37、宿昔 云志,蹉跎 发年。

38、 树村边合, 山郭外斜。

39、大漠风尘日色落, 旗半卷出辕门。

40、弄篙莫溅水,畏湿 莲衣。

41、荆溪 石出,天寒 叶稀。

42、桃 复含宿雨,柳 更带春烟。 (红) (青) (紫、红) (黄) (白) (黄) (绿、红) (青) (红) (红、紫) (青、白) (绿、青) (红) (红) (白、红) (红、绿) (青、绿)

44、 山横北郭, 水绕东城。 (青、白)

45、客路 山外,行舟 水前。 (青、绿)

46、一树寒梅 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白)

47、糁径杨花铺 毡,点溪荷花叠 钱。 (白、青)

48、桃花一蔟开无主,可爱深 爱浅

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2

49、 日放歌须纵酒, 春作伴好还乡。

50、江 鸟逾 ,山 花欲燃。

51、三春 雪归 冢,万里 河绕 山。

52、月 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5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 斗芳菲。

54、漠漠轻阴晚自开, 天 日映楼台。

55、杨柳 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56、 陌 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57、惆怅阶前 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58、最爱湖东行不足, 杨阴里 沙堤。

59、荷蓑出林唇雨细,芦管卧吹莎草 。

60、鸟下 芜秦苑夕,蝉鸣 叶汉宫秋。

61、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6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 时。

63、 发不知勤学早, 首方悔读书迟。 (白、青) (白、青、黄、黑) (黑) (红紫) (青、白) (青青) (紫、红) (红) (绿、百) (绿) (绿、黄) (绿) (橙黄橘绿) (黑、白) (碧、白、青)

64、花开 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红)

65、 满山原 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白)

66、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 。 (红)

67、一水护田将 绕,两山排闼送 来。 (绿、青)

68、梅子 杏子肥,麦花 菜花稀。(金黄、雪白)

69、 树连村暗, 花入陌稀

70、 雪犹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绿、黄) (白)

带颜色的诗句短的第三篇
《诗词中带有颜色的集合》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弗1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荚。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荚。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荚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

歌的荚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佑 伉)(2009-05-04 19:44:05)标签:复习 高考 教育 训练 语文 阅读 指导 杂谈 分类:诗联鉴品廊

诗歌是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要抒发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烘托特定的意境,这就要求诗也要讲究色彩的运用、颜色的对照、光线的变化。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唐诗用色彩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诗中画”主要借助于色彩词汇的灵活运用和巧妙搭配。那么一般出现在诗里的颜色词汇都有哪些呢?

从大量诗词中我们发现,出现在诗词里的颜色词汇主要有:红、绿、黄、白、黑、紫、金、银等,而“红”又可用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朱、丹、绛、赤等换用,“绿”也可用翠、青、碧来代替。还可在这些颜色词前加上表示深浅、明暗、新旧等的形容词。如新绿、暗红、残红等。此外,诗中还有“春色”、“秋色”、“秀色”等词,虽不具体指某一种颜色,却概括性极强。构成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那么,这些词汇又是如何塑造形象、烘托意境的呢?

我们知道,运用于文学艺术中的色彩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界色彩,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形象即意象,它往往由表示色彩的词语和表示富有色彩的事物的词组成,如“红花”、“碧波”等。秦观在《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中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黑尾点绿波,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看出词人用色很注意搭配。使它们彼此烘托,互相映衬,这也是许多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鲜明的画面,给人艺术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对比,古诗词中常常有红(暖)绿(冷)两色的映衬,如“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乐亭游春》)、“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等。这些作者或以“红”衬“绿”,使“绿”更为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更加耀眼;或红绿互相映衬,形象鲜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有的诗人用同一色调,但有深浅浓淡的变化,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融淡黄入深黄,蝴蝶和花浑然一体。 也有诗人所写诗词全篇用色,勾画背景,使诗的境界更为广阔,色调更加鲜明。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一开始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春景图。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愁云惨淡的天空。纷纷扬扬的飞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

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和谐而又美丽,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塞外图景。

还有的诗只写景物,不用颜色词,但由于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在总体上形成某种色调。因而也具有较强的色彩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形态、色泽易于让人产生联想: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松林上,清清的泉水漫过磐石淙淙地流着„„一幅淡雅朦胧的山水画尽在眼前。再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一种苍茫的画面。画出了广阔无垠的草原形象。

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例说古诗词的色彩美

我国古诗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色彩美的勾画极具特色。

诗人有时为了勾画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形象。“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玉树琼枝,满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接着是明月当空,朗照大地。皎洁的月光洒在江水、沙滩、芳甸上,一切景物都像是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纱巾,构成一幅多么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的图画。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们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背景是一片漆黑,江中的渔火虽然只是星星点点,但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这里明暗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绝句》)这里是红和绿对比衬托。红色属暖色,而绿色属冷色,冷暖相比,给人以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的感觉,同时也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形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这里是青、绿与白的对比,由宁静的青、绿衬托,白色更显得十分醒目,特别清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里是红、白相映衬。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整个背景是漫天皆白的雪地,在临近结尾时忽然来了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中红旗,特别耀眼,整个画面顿添活力。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使封大夫出师西征》)“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调写尽了悲壮、苍凉的气氛。可见,古诗人很注重诗词的色彩美。

有别于对色彩的自然把握,文人雅士对于写景题材古诗中的色彩运用和取舍,都鲜明地反映着传统文人的具有文化排他性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体现出

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特殊色彩的巧妙摄取。古代文人生活范围有限,基本自绝于日常劳作,往往通过很敏锐的摄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单一色调,以增强诗作的生活性内涵和诗情画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黄色的相容,通过动静、隐露辩证诠释生活的瞬间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富有诗情、诗趣和诗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审视深秋枫叶的独特色调,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作者通过对烟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独到把握,写出了自然绿色最特别的时令特色,表现了对正处蓬勃茁壮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热情赞颂。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古典山水诗也有言志抒情的创作传统,独特色调浓缩形成的诗画景象,往往会使人和景之间构成情绪的映衬或冲突,从而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四字浓缩了无限的色调风物,超越了空间限制,于有限的语词中包含了无尽的生活内涵,涵盖了作者对游人的绵绵情思。同样是对独特色调的浓缩把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的《泊秦淮》)用两个“笼”字,将相近的三份色调揉为一体,彼此难分,从色调方面勾画出“秦淮”、“酒家”纸醉金迷、忘忧无耻的堕落情状,为作者的咏史言志提供了色调基础。景物与情绪的协调一致如此,而景物和人物行为的激烈冲突,同样也会有精妙的表达效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通篇以雪白为基本色调,冷色的雪,凄清的气候特点,都显示出钓鱼人与周围环境的极不协调与高强度的冲突,诗作以此表现了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调色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孔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其中于民。”古代写景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冷极。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中性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

红、绿是一对高纯度的互补色,互补色构成的对比效果最强烈、最刺激,如果正确处理面积比例关系,往往会取得既对比强烈,又丰富调和的良好效果。“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示红隐绿,既显示了红的突出与夺目,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世故人情,也隐含着红绿的和谐搭配与衬托,相得益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绿的大面积的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色调丰富调和,在这首送别诗中给人以充分的热烈和热情的审美体验。

包括红绿色在内,两种对比色的冷暖调和,会对比强烈,但调色也明朗宁静,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忆江南》)红蓝两色的冷暖对比强烈,使画面明镜,读者对江南美景也有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体验机会。“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红的残阳对碧绿的江水,显示出同一位诗人对同一种调色方法的纯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

写自然界瞬间的天气突变,但通过色调的对比,以及动静的调动,使诗句间跳跃出一种画境的“气韵生动”。

两种类似色彩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情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气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的《绝句》)两个诗句中同时存有类似色调的协调与陪衬,动静增趣,色调明丽,意境和谐,富含生机。都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苦苦追求。

类似色彩的调和与对比,也能渲染出一种特别的情绪氛围,并进而取得情景交融的诗情画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的《春夜喜雨》)两种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对比与调和,既使画面色调对比强烈,也在单纯的雨景层面上显示出作者对这种祥和温馨的雨趣的独到把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的《别董大》),高明度的冷暖色调进行对比与调和,于对比的抑扬褒贬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远行前途的担忧,各句中冷暖色调的调和又没有使感情基调过于低沉,从而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昂劝慰提供了前提铺垫。

三、巧妙运用明度的差异来调动情绪变化。古代诗人特别善于利用阳光的不同变化,揭示色彩的明度差异,以及与此相伴的时令特点,进而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怀。色彩的明度,也能反映不同的审美趋向,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明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而无色彩中的低明度则最为消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的《望天门山》),明亮的阳光与白帆大江相融,并由青山予以陪衬,色彩的明度对比强烈,画面情景亮丽、热烈,感情基调明快高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由衷赞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的《天凈沙·秋思》)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枫桥夜泊》),分别选取了傍晚和深夜时分的特殊明度的瞬间色彩,所反映出的情绪消极、沉闷,诗人的一腔忧愁不言而跃于纸上的字里行间。

因此,由画及诗地审视色彩运用与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情趣,对于在初中古代写景题材诗歌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品位,不失为一次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益尝试。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古诗词的色彩美 周联平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8-3-14 19:34 作者: 论文之家 来源: 代写论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这首小诗的成功与其色彩的妙用分不开。白毛、绿水、红掌、青波,对仗工整,色彩明丽。诗人用极普通的四色来描摹事物,似信手拈来,然清新可爱,宛如一幅水粉画,人见人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词中所写之物如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诗人有时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颜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

带颜色的诗句短的第四篇
《诗词的色彩美(与颜色有关的诗词)》

与“颜色”有关的诗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唐·王勃《鹅,鹅,鹅》

2.曰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曰》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

6.千里黄云白曰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7.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11.曰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唐·杜甫《望岳》

1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6.浩荡离愁白曰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近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17.蒹葭苍苍,白露未霜。《诗经·蒹葭》

2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唐·白居易《观刈麦》

2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2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元二使安西》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4.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菊花》

25.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带颜色的诗句短的第五篇
《与“颜色”有关的诗》

带颜色的诗句短的第六篇
《带有颜色的词语》

带有颜色的词语的古诗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绿

1.《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题临安邸》【唐】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2.《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念昔游》【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 羽林枪。

1.《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带颜色的诗句短的第七篇
《古代情诗色诗赏析》

情部之一:诗缘情

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降,经历代累积,浩如烟海,蔚为大观。整个诗歌史上,有关情、色、性的描写,绵延不绝,贯穿始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漫谈中国古代情色诗歌(情部之一):诗缘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类的歌舞更可能是产生于情欲的表达,歌舞者用动人的歌声和迷人的舞姿吸引异性,传达爱慕之情。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就是诗歌是有感而发,表现人的感情冲动。《毛诗序》说得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陆机在《文赋》中更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由情感而发,要绮丽华美,这就是所谓的“诗缘情”。“缘情”说后出,比“言志”说更准确地表达了诗歌的特征。从总体上来说,抒情诗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叙事诗基本上不成气候。

历代许多名家都曾撰文,强调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抒情特征。《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言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并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明确地指出能充分表达人七情六欲的只有诗歌。梁简文帝萧纲指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戒当阳公大心书》)梁元帝萧绎则说:“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精灵荡摇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曾刊行民间歌曲集《山歌》,他在《山歌序》中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晚明公安派提出在文学创作中“独抒性灵”,清代中期的袁枚将“性灵”说借来论诗,指出“性情以外本无诗”.

《诗经》的开篇《关雎》,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关雎》一诗表现男女情爱的实质。《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提出了对理想爱人的追求,其本意:

关关雎鸠今何在,在河之洲,各自分开。

好一个,窈窕淑女人人爱,只落的,君子好逑把相思害。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好叫我左右流之无其奈,怎能彀钟鼓乐之把花堂拜。

情部之二:情是何物

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蝶恋花》: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清乾隆年间大才子袁枚说“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又指出了男女情爱在“情”中的显著地位。

《诗经》中有许多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描绘了夫妻生活的和美;《邶风·击鼓》中

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了白头谐老的意愿;《王风·大车》中的“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更是发出了生死不渝的誓言。《王风·采葛》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急切之情如跃纸上: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喜欢作“浮艳之词”,有一首《南歌子》写少女思春,非常传神: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晚唐著名诗人韦庄有一首《思帝乡》,更加憨直泼辣: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汉无名氏所作乐府诗《上邪》,描写一位女子用五种绝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表达自己坚贞的情意: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敦煌曲子词里有一首《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有一首歌《分离》与上面两首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嫌妻子管夫人年老色衰,欲纳妾,管夫人写了下面这首《我侬词》作答,立刻打消了丈夫纳妾的念头: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晚唐李商隐是写情的高手,他的《暮秋独游曲江》,用江水表现爱情,表示情意绵绵不绝: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北宋张先的《木兰花》更进一步: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宋朝文学家司马光在宴会上看到一位舞妓,为其美姿所打动而写了一首《西江月》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的诗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康熙朝的纳兰成德有一首摊破浣溪沙》云: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两宋之交的词人吕本中有一首《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全唐诗》录有太原妓《寄欧阳詹》诗一首,对一去不复返的旧情人,表达了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北宋优秀的女词人魏夫人,其词清丽委婉,一首《系裙腰》云: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楼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元朝有一位才女萧淑兰,看上了在自己家里借住的张生,就写诗词求爱,但张生不领情,稍后不辞而别,萧淑兰又写到:“有情潮落西陵浦,无情人向西陵去。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毕竟忆时多,恨时无奈何”,将得不到对方情感上的回应而爱恨交加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乐府民歌《西洲曲》是一首有名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怀念: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据说明朝诗人杨慎的妻子黄娥也工诗文,杨慎遭贬,谪放边关,黄娥思念丈夫,想写一封情书,又怕因书遭祸,就将一条白手绢托人捎给丈夫。杨慎接到素绢,反复思索,终于悟到妻子是用一方丝帕来表示千丝万缕的相思,就作了《素帕》一诗: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覆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金朝大诗人元好问有一首咏并蒂莲的《摸鱼儿》,以莲花比喻爱情,歌颂因私情不如意而双双投水自尽的民家儿女: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元好问还有一首《摸鱼儿》咏大雁殉情,与上一首是姐妹篇: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清末词人黄人的《木兰花慢》,可算一首爱情悲歌:

问情为何物,深似海,几人沉?算麝到成尘,蚕空遗蜕,生死相寻。英雄拔山盖世,也喑哑叱咤变哀吟。何况痴男怨女,天荒地老愔愔。

沾襟。有千丝万缕系双心。总慧多福少,别长会短,欢浅愁深。无论人间天上,便一般煮鹤与焚琴。牛女离长间岁,纯狐寡到如今。

情部之三:打情骂俏

冯梦龙《挂枝儿·卷二·爱》:

你嗔我时,瞧着你,只当做呵呵笑;

你打我时,受着你,只当做把情调;

你骂我时,听着你,只当把心肝来叫。

爱你骂我的声音儿好,爱你打我的手势儿娇。

还爱你宜喜宜嗔也,嗔我时越觉得好。

男女之情大致始于豆蔻年华,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对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慕。北宋王安国有一首《减字木兰花》,描写一个男青年闻到女子香气以后的心理活动: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花间词人张泌的《浣溪沙》写一位少年追逐少女的香车,颇为有趣: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漫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诗经》里就有男女约会的情诗,《邶风·静女》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陈风·东门之池》的“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要和美丽的姑娘对歌,似乎也是约会和调情;《郑风·子衿》的“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姑娘思念心上人,怪他不主动来与其相会;《郑风·褰裳》的“子惠思我,褰裴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更是男女戏谑之词。

张泌曾与邻女浣衣相爱,赋了一首《江城子》:

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秋水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写约会最有名的句子可能是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五代著名词人李珣有一首《南乡子》描写约会则有更丰富的内容: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北宋大观年间有一姑娘名紫竹,《菩萨蛮》:

约郎共会西厢下,娇羞竟负从前话。不道一睽违,佳期难再期。

郎君知我愧,故把书相诋。寄语不赴期,见时须打伊。

方乔一看姑娘要打他,作词回答:

秋风只疑同衾枕,春归依旧成孤寝。爽约不思量,翻言要打郎。

鸳鸯如共耍,玉手何辞打。若再负佳期,还应我打伊。

洞房花烛更是人生一大乐事。看《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女人见到心爱的男人,同样喜不自胜。看《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描写了新妇的娇羞之态:“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南歌子》借用了这首诗最后一句: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欧阳修还有一首《长相思》,把美人和花相比,直夸人胜于花: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着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北宋张先的一首《菩萨蛮》描写夫妻调笑,也是将人花相比:

牡丹含露珍珠颗,美人折向帘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刚道花枝好。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否?

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生活甜美,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将美人既想与花比美,又患得患失的心态描写得很生动: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清《白雪遗音·卷一》有一首《马头调》,描写人花比美,也很有趣,只是艺术水平在前代大家面前相形见绌:

整残妆,挽乌云才把菱花照。喜孜孜的,戴上朵碧桃。

淡淡点朱唇,果有闭月羞花貌。带笑问才郎,还是花好奴的容颜俏。

玉郎说是花香貌美,都是一般样的娇娆。论风流,千金难买腮含笑。

佳人半含羞,更显他那姣姣滴滴面带燥。

明朝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喜欢与美人打情骂俏。他的《题拈花微笑图》,写佳人与鲜花争妍,败下阵来,便对情郎大发娇嗔,使出了独特的惩罚手段: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佳人晓起出闺房,将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君今夜伴花眠。

元曲大家关汉卿是风月老手,所谓的“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据说他有一位凶悍的夫人,一次醋劲发作,写了一首《戒夫诗》,对他讽刺挖苦带警告:

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羽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与君打破醋葫芦。

南宋有个张仲远,其妻性颇妒,常偷看丈夫与宾客间的书信。张仲远的好友姜夔,也是个风流才子,曾有“小红低唱我吹箫”的香艳情事。他故意写了一首情意缠绵的《百宜娇》寄给张仲远,词云: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词中“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等句表现男女情爱非常露骨,这一下惹起的何止是河东狮吼,张仲远回家后遭妻子盘问,百口难辩,甚至被抓伤面皮,多日不能见客。如此恶作剧,也算是词坛上一段趣话。

情部之四:相思调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常有社会动荡,亲人之间常常聚少离多,自然会生出思念之情,并经久不绝。中国古代情爱诗歌中,有关相思的作品占了相当一部分。《诗经》中有不少思人怀远之作,《邶风·雄雉》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就是妻子远望日月,思念丈夫,而路途遥远,不知他何时才能归来。

用长夜难眠表示相思不尽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如南朝齐·谢朓《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唐·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其一,描写一名家姬关盼盼怀念故主: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元稹《折枝花赠行》送别友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482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