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第一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假期将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重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我院“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决定本着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以“参与社会实践 增强团队意识”为主题,在今年假期组织大一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重点突出、讲求实效、争创佳绩。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我院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一)、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二)、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及具体过程

(一)、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也可以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活动组织。

(三)、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

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的活动。同一社区、同一乡村的高中生应在当地团组织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上述活动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

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专业和兴趣中选择。

联系自己的专业,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

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着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二)、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绿色环保宣传

2、关于低炭节能减排状况调查研究

3、保护母亲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4、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5、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6、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7、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8、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价值观研究

9、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研究

10、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实地研究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社会实践表,并以书面形式做好总结并附带证明材料。

2、各班团支部要根据方案内容及个人假期活动情况报告表内容和实际表现,进行总结评比,评出班级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占本班总人数10%)

3、上交各班团支部(附社会实践证明材料或照片、个人事迹材料),并上交系部团委,评定本系社会实践集体和个人,评选结果记入班级考核。

五、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由学生本人自己负责。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第二篇
《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_马奇柯》

探索!

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奇柯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湖北

武汉

5300/0)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德育的实践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中国古代的力行教育理论以及西方的实践教育理论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教育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0--------1--------2003*45++(%003)05*0042*03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与其他教育方式一起,共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中国古代的力行教育理论以及西方的实践教育理论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

实践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

(第!$$页)"!#

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

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第

’()*’(+页,-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大体由实践到认识与认识到实践两个阶段组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教育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受教育者的认识过程也应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规律,即也要以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得到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才能获得新的理性认识。受教育者所学得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付诸实施,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但是,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由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掌握知识的快速和高效所决定的。由于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具有间接性和选择性,没有经历一般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受教育者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是别人或前人证明了而他们还没有证明的。因此,这种知识仍是不完全的。由此而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者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二是受教育者所接受到的书本知识是前人的间接知识,认识不易深入。弥补的办法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就从认识论上确立了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要求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受教育者个人来说,要求教育

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过程,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价值目标的推动下,按照内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毛泽东总结了认识的基本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一员,个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培养和锻炼,个性的发展也只能由社会实践来加以鉴别。从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来看,德育过程更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沿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健康道路成长。因此,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之一,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早在"#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作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说:“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于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页*’

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建国以来的实践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经济建设各类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

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理论。引导知识分子走正确的成%、

长道路的理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知识分子能否健康成长,与其选择的道路不无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知识分子成长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是因为: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是把不完全的知识变为完全的知识,是把“半知识分子”变为“完全知识分子”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对知识分子的概念做过分析,他指出“看看那些同社会实际活动完全脱离关系的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他们的状况是怎么样呢1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一个完全的知识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什么是比较完分子呢1我以为很难,

全的知识呢?一个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有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

(第/".页)

。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的高级阶段”$0&

。马克思又说:“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

!+页*

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第

列宁也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

(第

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页)

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上,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是教教育与劳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早在"#-/年就指出,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当时党的教育方针就规定,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尽管教育方针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0/年%月-日,五届人大一次国家大力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条规定: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劳动者。"##-年%月"/日,

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否则“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第")0页)$.&

变成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1他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

(第

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0&

/".页)

知识分子的优势在于有理论知识,弱点则在于不同程度地脱离实践;缺乏实际方面的知识。知识分子只有坚持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向实践、向工农学习,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更快更好地成长。

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是知识分子成长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需要。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毛泽东曾讲过“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1拿什么去辨别他呢1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

(第$/&者是反革命的”

-..页)

。毛泽东把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

实行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判断青年知识分子是否是革命的唯一标准,是十分深刻而正确的。知识分子是社会成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部分,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观察、处理问题,但往往容易脱离实际;知识分子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但容易看到个人的作用而忽视群众的、集体的作用;知

。这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的继承和发展。"###年.月"%日,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在《关

识分子从事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往往容易看到脑力劳动的价值而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只有同工农相结合,才能转变自己的立场、观点、感情,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同工农群众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工农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长为具有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情感,自觉地维护和实现工农群众利益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也是知识分子在改革和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的需要。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力量。但知识分子的力量只有同工农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几百万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们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但是光靠这个方面军是不够的,光靠它是不能打胜敌人的,因为毛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年,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

(第&’(服务”

的核心是要求重新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感性经验和活动的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社会生活教学和实践教育。如:意大利的维多利亚诺、法国的拉伯雷和蒙旦都重视直接经验学习,反对纯书本教学,要

(第求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要使世界成为儿童的书库”&,-(页)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以行求知,体验中学”的观

/0%页)

点,强调说:“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我们

(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

当代西方实践教育理论的大集成者要数著名教育家杜威了。他提出“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按照社会的实际生活进行德育培育,反对与社会脱离的知行脱节的传统灌输。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欧美当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皮亚杰继承和发展了卢梭和杜威的许多思想观点,提出了发生认识论等理论,在充分论证了个体的认识源自于活动这一著名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到“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经验、

(第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

%%’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也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贡献,才能真正成才,而知识分子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茁壮成长,就必须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工人农民人数众多,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知识分子只有同工农结合,“根植于工农

(第群众之中,从群众之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11页)

,提出了

实践教育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以上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实践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验也是大有助益的。从这一点看,实践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欧美建立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列宁2列宁全集:第-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2-’002

第-卷&人民出版社,3(2北京:&4(毛泽东2毛泽东选集:

-’’-2

恩格斯2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马克思53(2北京:育出版社,-’062

第/卷&&1(马克思5恩格斯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2

列宁2列宁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2-’’72第.卷&人民出版社,&6(邓小平2邓小平文选:3(2北京:

*+*页)

,才能获得

力量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相信知识分子会有更大的作为。

二、中国古代的力行教育理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都提出过一些可贵的思想。孔子在其大量言论中强调践仁体道的思想,他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道德修养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来检验言。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为。”明确肯定了“行”的重要性。朱熹提出的“知行常相须”,认为知行关系总的来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以其地位论,行重于知,知是为了行;二是以其进程说,知先行后,有知才能行。他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认为“为学之功,且要行其知”,把行作为知的目的。王夫之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认为“力行而后知真”,在“力行”中获得真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好学力行”的灼见。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毛泽东发展了中国的知与行的关系理论,他在《实践论》中把“知和行的关系”概括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并指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样,明确地把“行”界定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并把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三大领域。

三、西方国家的实践教育理论

西方教育史上同样存在着社会实践教育的思想渊源。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这一思想

-’’12

第/卷&人民出版社,&%(毛泽东2毛泽东选集:3(2北京:

-’’-2

第.卷&人民出版社,3(2北京:&0(毛泽东2毛泽东选集:

-’’-2

人民出版&’(毛泽东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3(2北京:社,-’06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83(2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7772

教育科学出版社,&,,(田慧生等2活动教育引论&3(2北京:

.7772

卢梭2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83(2,’%02

—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皮亚杰2心理学与认识论——袁晖等,译2北京:求知出版社,&3(2,’002

责任编辑杨建强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第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要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要始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根主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要合力打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品牌。大学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发展,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要在高校和地方党政领导下,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急需、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要认真配合学校开展好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以及军政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辟渠道,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内涵丰富、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大学生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益。

要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加

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第四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对策建议》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的

调 研 报 告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知识奉献给人民、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高校加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了解了国情、民情,了解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也受到了锻炼,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在当今社会改革不断深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运行的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态度如何?目前社会实践存在哪些困难?按照教育厅的统一布署,我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近期走访了数所高校和有关用人单位,在学生中发放并回收了400余份调查问卷,并在高校和用人单位中采取了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加以了解,以下是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 调研结果的统计

1、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

●“您在假期有何打算?”选择“准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43%,而另有57%的同学选择“复习考研”、“旅游”、“留在家中”、“还未考虑”的答案。

●“您希望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分队还是自发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83%的同学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分队,11%的同学选择自发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6%的同学选择两种方式都可以。

●“您为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51%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扩大知识面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就业做准备”,10%的同学选择“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其中有一些同学选择了两个以上答案,另有25%的同学仅仅出于“组织的要求”或“调节暑期生活”考虑。

●“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57%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机构来监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34%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9%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对于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51%的同学认为有实际意义,32%的同学认为是走过场,17%的同学认为是变相旅游。

●6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必要通过宣传形成一种大气候,3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3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重视社会实践并把它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2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并不重视,46%的大学生认为正逐步重视。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之处,3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参与积极性还有待提高,2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3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

2、学校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

通过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到有部分教师和部门负责同志认为社会实践仅仅是学校团委的工作,教师对指导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和教学工作量挂钩,缺乏激励机制等。

3、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

大多数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持欢迎态度,并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和高校进行科研合作,不欢迎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调查。

二、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褒贬不一,2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社会实践,共有4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正在逐步重视社会实践,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走过场”或者”变相旅游”。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在社会实践的开展中更为重视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造成的轰动效应,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偏差。高校如何提高认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扎扎实实开展一些活动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不够强。

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直接

体现在学生们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这项活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有35%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持消极态度,他们往往不是积极主动参与而是被动响应。

3、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

对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之处,3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不少学生对于个体如何联系和开展社会实践显得茫然,即使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对活动的具体任务、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也是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4、社会实践的领导体制不够健全,组织机构不完善,没有形成合力。

通过座谈发现,很多教师包括一些部门负责同志都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仅仅是团委的事,与其他部门没什么关系。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加大组织管理工作的力度,这不仅仅是某个部门分内的事。它涉及到教学、行政、后勤等各方面。是学校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在这些方面,许多高校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制。

5、社会实践未能很好地纳入整个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 有些高校已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了1—2个学分,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在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目

前仍有许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的内在环节中去,顶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理论教育的补偿。从各高校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实际效果来看,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较完善、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6、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尚未形成机制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是一种有赖于社会支持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形式,能否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能否贯彻落实。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建立相对稳定,相当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还有不少困难,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常无固定场所,处于无计划状态。

三、对策建议

1、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实践领导体制,既对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负责,又管理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一般由学校的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以及科研、后勤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的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个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2、制定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纲,把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学校的教学计划。

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实践时数、形式、内容和要求,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第五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

2012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1

前 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重要手段。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基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是1983年由团中央发起,后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推动此项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年3号)的文件,就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5月,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希望青年学生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对青年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为了帮助广大同学了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途径等,我们着手编写了《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愿能给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提供参考。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简介

1982年,东北等高校开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了共青团中央的高度关注。那时社会实践属于义务劳动,也就是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为老百姓服务。这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身。

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纪念“12.9”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号召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通知一发出,立刻得到全国各地高校团组织和大学生的积极响应。1983年之前,大学生们入学前大都经历过上山下乡、招工进厂等形式的社会锻炼,亲身体验过乡村、厂矿的生产生活。此后直接从高中考入大学的“天之骄子”们,则明显存在着缺乏社会生活体验,思想幼稚,对国情、民情知之甚少等弱点。而且有着较强的优越感,表现为轻视劳动,疏远民众,高高在上,社会责任感淡漠,习惯于坐而论道。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各种社会思潮直接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想倾向性和政治判断力。针对这种情形, 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

1984年5月,团中央在辽宁召开首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在这次会上,进一步倡导和推广了社会实践活动,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口号,这一原则被确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就成了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从那以后25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适应形势的需要,创造了多种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大学生们有的跨出校门,接触群众,搞社会调查,有的走向街头,开展公益宣传和服务,有的到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攻关,进行技术培训。 从1983年至1987年,可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和推广阶段。

1987年以后,加强教育的实践环节受到各级领导和高教界的进一步重视。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

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指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年8月20日为了贯彻党中央的《决定》,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共青团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定为改进和加强高校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

1991年,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高教局、北京市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首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1991年暑期首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意见的文件,要求各高校利用暑期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首都大学生“社会主义在中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1992年至1998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化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是一个创新发展阶段。

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组织了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活动丰富了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也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品牌。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年16号文件),再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之一,即是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年3号)的文件,就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总体要求。

2009年5月,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希望青年学生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暑期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暑期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并积极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前沿阵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笔凝心·实践实录

——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征文大赛

社会实践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殿堂。这座殿堂欢迎所有充满激情与思想的面孔,期待真诚的心灵碰撞出最闪亮的友爱之光。携着知识,带着热情,负着希望,我们一批批地踏上征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艰辛,遭遇了挫折,更收获了感悟和能力。准备、申报、实践、总结、汇报、表彰,将一个团队凝结得更紧,将一份感情升华得更真。这点点滴滴的感悟都是未经历过的人所陌生的,却又是人生途中最宝贵的。因而,我们渴望分享,希望能把实践中的财富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同学了解实践,体验实践,校团委决定举办暑期社会实践征文大赛,由校学生会、新闻网承办,具体事宜如下:

一、征文主题:以笔凝心〃实践实录

二、征文要求:抒发真情实感,记录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行所见,所感所思,体裁不限(小说、日记、诗歌均可)。

三、征文对象:所有参加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在校学生均可参加。

四、征文字数:2000字以内。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第六篇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班级:农经一班

姓名:张艳

学号:100712320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与途径方式 校园里朗朗书声,充盈着我们的知识与思想的激荡,也躁动着一颗颗渴望实践的心。行囊就要背好,旗帜就要飘扬,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队伍又将踏上新的征程。

用思索回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行走在日渐繁华与开放的市镇,体验现代化的步伐;游弋于田野乡间,亲历新农村建设的浪潮。我们在实践中思考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环境、旧俗与新风,以学识和责任展望全球化时代下现代中国的未来。

用爱心升华实践的真谛。大山的深处,有多少双眼睛渴盼着知识;平凡的社区,有多少时代的脉动等待着发掘。我们记挂无穷的远方,把青春的步伐踏在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心系无数的人们,把真诚的笑靥和爱心献给热爱生活的同胞。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我们国家要与世界接轨,高才能的人是必不可少的,但没实践的人才是无处可用的.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应当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国际.环境保护本身的社会实践很强所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比较可行的(不过是个人的想法),定期安排学生见习,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知识,适当的模拟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避免毕业后的纸上谈兵现象,向社会输送全面、合格、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过去一直被称为天子骄子,时代的精英,然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就业压力,使许多大学生都感到迷茫,甚至有些学生对走向社会已经产生恐惧感。那么,社会和就业对于这些大学生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怎样才能顺利地迈出象牙塔?

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与社会接轨。注重社会实践的效益性,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活动宗旨。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会如何解决面临的各种难题,不断的提升自我能力以及实践价值,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真

正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调查统计及思考

为了拿到更充分的数据,涉猎更多的信息,以达到我们这次调研的目的,除了通过现场采访几位同学了解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之外,我们还针对调研题目做了相关的问卷(附表一)。通过对问卷的分类总结,我们得到了更好的说明资料。

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选择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希望在实践中有所收获,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提高,这就很好的说明了社会实践真正满足了大学生的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要求。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同样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原因何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学生本身的惰性问题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

2、 活动的趣味性不大,提不起学生的参与兴趣;3、 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意义认识上显然不足,总是抱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

4、学生的参加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

当然,促使学生不敢兴趣与社会实践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你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社会实践,参见另一篇博文:猪八戒威客网注册。那么我们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大学生们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呢?首先,选择课题上要花功夫,怎样的选题更有意义,更能贴近于社会,跟紧社会步伐,而且学生也对这一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次,让每一个人都重视起学生社会实践,包括学生本身,只有重视,才会踏踏实实的为之努力;再次,选择合适的实践方式方法,要求多方面,多角度的反映社会的真实现象,以服务与社会为根本,进行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最后,在反应学生社会实践成果上也要多花工夫,怎样才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不但自己在

实践过程中有所收获了,而且当自己把实践成果展现出来的时候,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一点对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应当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结语

态度决定一切,怎样的态度就决定怎样行动,也就决定将有怎样的结果。在这一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适合的时间,合适的实践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他们真正认识参加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因此他们不但参加了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应该担当的工作。然而,存在一个令我们感到痛心的事实---部分同学根本不重视参加实践的实际意义。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学习任务来完成,从而没有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仅以挂名方式获取相应的学分。这种现象出击在各个院系各个班级。也许,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考虑怎样让大家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体会实践活动本身带来的深刻记忆与快乐感。其实每一位真真正正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都有着同样的感触,实践能认识自己,更加深刻地体验生活,学到很多课外的知识,学会怎样与人打交道,怎样与社会接轨。在实践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若能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便是自身能力的一个提升。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意志。

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必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内涵,

更加具有实效性,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大自然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点。"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的表述,赋予了教育方针新的时代内涵。这一方针突出了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了实践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根本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活动,架起大学生与社会融合的桥梁,缩短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超越"小我"而较透彻地思考社会更为宽广、宏大的问题,在服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了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 社会实践组织管理问题

1.选题过于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又一轮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中,学生不会放弃网络资源,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使得选题不切实际,有的过于理想化,可行性不强.有的过于形式,学生兴趣度不高,普遍存在学生社会实践所选课题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少、运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2.追求创新,忽略积累

在高度提倡知识创新的年代里,每支队伍都想有一个突破,去年调查过的,走过的路线,今年不想去了,大量的精力花在寻找社会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第七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新时期高校实践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和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实践——实习成为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铺路石。为了推动大四毕业生就业,笔者所在的太原科技大学交通与物流学院制定大四毕业生就业培训实习制度,安排我院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2011年暑假,由笔者带队到山东临工实践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融会贯通。同时,开拓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从而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增强沟通,让学生感受企业、认知企业。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目的来有针对性地

选择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此次临工之行,对学生受益匪浅。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高校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

一、高校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近年来,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去感受市场竞争,去锻炼意志和品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帮孤助残、环境保护、文化宣传、支教扫盲、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青年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

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传播知识和营造氛围、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接受与发现、灌输与读书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劳动、知识与能力连成一体,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累积丰富的文化财富,全面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郑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在省共青团扶贫示范村鲁山县辛集乡东肖楼村进行了“乡村建设规划”活动中,学生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教授,提出了合理的规划方案,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同时,这一活动也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了专业知识。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力开展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尝试与摸索,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并从创业成功者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具备

创业者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远见卓识。大学生在深入基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实践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及在实践单位技术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研究,提出攻克技术难关或管理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与方法。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促进学生个性释放与完善,为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现个性和升华个性的舞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获得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使得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就是其明天生活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的能力到底如何,取决于能力的兑现情况,这其实是整体素质的综合运用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

(一)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不对口。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方式,但同时它也是提升在校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在校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意识,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