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篇一:《《黔之驴》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是第二步;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是第三步;最后还得储存一定的知识。)
【自读程序】
1.首先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快速浏览,撇开具体的生僻、难解字,从情节的角度把握全文。思考:
①"黔无驴"--可见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
②"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③从哪里看出虎的态度在逐渐改变?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朗读2~3遍,抓住具体的词语来理解形象。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3.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4.品读,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相应的道理。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
5.跳读,思考虎和驴,在文中谁主谁次,谁轻谁重?作者用意又何在?从篇幅看,虎的篇幅超过驴;从标题上看,又是说驴。--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解疑。在此过程中引出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背景。
(解说:首先,好奇心是求知的最好钥匙,因而打破传统的以"串讲"开头,而以情节来开头,不被个别的字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会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在分析形象时扣住原文字词,这样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住哪个词在哪个环节中出现,自然就记住了它的意思,同时还理解了它的作用。同时,由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引出对形象的理解,也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了准备。
第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推测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独见,立足课文,放开思维。联系自己、联系现实,将寓意化为自己的精髓。
第四,将补充结尾和交代背景安排在讨论寓意之后,一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来拓展课文内容,三来给前面自己的发挥作个总结。)
【自读点拨】
从情节角度来把握课文。
首先点拨背景:黔地无驴,船载以入。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其次看虎的最初反应:"以为神"--因为不识,因其庞大。接着,找表现虎变化的词: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大等。理出虎由恐惧--怀疑--挑衅的态度变化。最后看结局,可以用原文的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情节点拨关键是条理清晰和角度完整。 从形象的角度来把握课文。黔驴技穷造句。
第1段的几个问题:
1.①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②以为神;③因不识而害怕。④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⑤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⑥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①"近"作动词解;②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②"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第2段的几个问题:
1.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①驴"鸣",虎"骇"和"遁"(教学生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②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③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黔驴技穷造句。
2."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3."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4.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从寓意的角度来把握。
1.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篇二:《一筹莫展造句》
一筹莫展造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正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她乐颠颠的拿着笔来了,“需要帮忙么?”,真是雪中送炭啊!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2.一位母亲不幸患了尿毒症需要换肾,家中的亲戚一筹莫展,只有她的五岁女儿肩负起了重任。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3.就在我们一筹莫展时,我突然想到一篇课文,—小鹿和小猴一起摘苹果的故事。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4.我坐在沙发上一筹莫展,不知道干什么。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5.朝廷面对这支越战越勇的军队,一筹莫展。【一筹莫展造句】一筹莫展造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6.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刻,一个包裹从天而降。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7.这时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莫非枕头内的荞麦皮属AB型?”谁知这个谜一般的提示,给了一筹莫展中的山本茂一个极大的启迪。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8.正当夏林果一筹莫展的时候,马小跳主动提出收养他家的猫,夏林果开心的笑了。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9.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我想到用自己的秃头完成对自己救赎。【一筹莫展造句】文章一筹莫展造句出自,此链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0.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1.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班里的淘气鬼亓云瑞大喝一声,谁用头?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2.正当我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迎面走来我再熟悉不过的身影。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3.我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行,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好躲进自己的房间任由他闹。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4.就在我一筹莫展黔驴技穷之时,一个小问号进入了我的眼帘,定睛一瞧是密码提示!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5.此时,我正一筹莫展的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早晨走得急,忘记带雨具,可怎么回去呢?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6.他常常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发出意味深长地一笑,继而便是乐观的分析,玩笑般的评价。【一筹莫展造句】造句zaoju.htm。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7.真当我一筹莫展时,对面走来了一位大姐姐。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8.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偷!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9.当我和妈妈一筹莫展的时候,爸爸把舞蹈视频调了出来给我看。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20.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的大脑飞快的运转了一下,让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自己做过饭呢吧?
篇三:《黔之驴》
黔之驴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黔驴技穷造句。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黔驴技穷造句。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 以为神( ) 以君之力( )
以为且噬己也(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然往来视之( ) 船载以入(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篇四:《黔驴技穷造句》
1、张强由于学些不刻苦,考试的时候面对交张白卷,真是黔驴技穷了。
2、看他猛搔头皮,当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就饶他一回吧!
3、孔明先生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纵非黔驴技穷,亦会为之仁德屈服。
4、如果这些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那我可就黔驴技穷了。
5、她一口气唸了一长串的绕口令,直让跟进的他陷入黔驴技穷的境地,急得脸红脖子粗。黔驴技穷造句。
6、我看他如今是黔驴技穷,变不出花样了。
7、修车师傅放下扳手说:“我黔驴技穷,这车我修不来。”
8、当年美军在越南最终黔驴技穷,黯然撤出。
9、他们队虽然开始凭体力好占了一点上风,但很快黔驴技穷,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
10、待我摆下了阵势,11、我就不信他有多少花样可变,如今黔驴技穷,只好乖乖投降了吧!
12、对不起!我会唱的歌都唱完了,已经黔驴技穷了,请容我下臺一鞠躬。
13、他耍的是长鞭,要是能欺身上前,贴近而斗,他可就要黔驴技穷了。黔驴技穷造句。
14、他没啥本事,等黔驴技穷时,我再出手将他降服。
15、现在看来,这个可恶的家伙已经是黔驴技穷了,我们对他不得不防着点。
16、而就在最近,还有报告称摩萨德已经黔驴技穷了。
17、看上去阿桑奇越来越像已经没有秘密可挖,黔驴技穷了。
18、这些经济学家说,美国已转向限制性财政政策,未来还会明显收紧,而货币当局已经快要黔驴技穷了。
19、当“文化”这个词主导政策辩论时,你就知道大家都已经黔驴技穷了。
20、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现在是黔驴技穷了。
21、你的建议对他将非常有价值,因为他现在已经黔驴技穷了。
篇五:《形容没有办法的成语》
一筹莫展上一篇:学生评语:家长心目中的我
下一篇:家长给学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