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李白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篇一:《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

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 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 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把酒问月李白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李白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六;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 。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 。把酒问月李白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感悟的内容是;

5、诗的主旨是: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篇二:《把酒问月四---李白》

把酒问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

篇三:《把酒问月三---李白》

把酒问月把酒问月李白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篇四:《把酒问月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把酒问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译文]
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难啊难,月亮却老跟着人走。月亮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青辉流满天空与大地。每天都看到月亮从海中升起,也看到她每天从云间山后消失。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现在的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人。古人和现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样,[鉴赏]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篇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诗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34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