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立项结题报告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全文下载体育总局项目结题报告
体育立项结题报告(一)

2007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最终成果

(编号:1170SS07127)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法律规制

项目主持人:裴洋

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项目完成时间:2009年2月

目录

第一章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概况

第二节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及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

第二章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内部行为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准入制度

第二节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俱乐部迁移规则

第三节 欧洲职业足球运动员转会规则

第四节 俱乐部和国家队之间的关系——放人规则

第三章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外部行为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不同的职业足球联盟间的竞争

第二节 职业足球赛事的电视转播权转让

第三节 职业足球运动员经纪人制度

第四章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法律规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第一节 俱乐部迁移

第二节 电视转播权买卖

第三节 球员转会

第四节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体制改革与法律困境断想

在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我国的体育产业进入了‚后奥运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竞技体育运动的市场化、职业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各类职业体育联赛中,却存在着法律严重缺位的不正常现象,这不仅阻碍了职业体育联赛的正常运营,还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潜力的发挥。以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足球运动为例,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不断经历着各种负面事件的影响,公信力和经营状况都一落千丈。欧洲各国的职业足球联盟代表了当今世界足球最高的经营运作水平和竞技水平,是职业足球联盟的成功典范。欧洲的职业足球联盟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法律规制完善、先进,特别是能在适应足球产业本身的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因此,对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为我国职业足球联盟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保证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公平、健康的环境下顺利开展。从理论上说,我国的体育法学研究方兴未艾,对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拓宽体育法学研究的领域、充实体育法学研究的内容,更能加深学界对体育与法律之间的一般关系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从理论上回答如何协调体育的自治与法治这一重要问题有所裨益,为建立中国的体育法学体系做出贡献。

就总体而言,我国的体育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的研究上更显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较少,且多集中在体育院校的非法律院系,而综合性大学及法学专业院校、科研院所中的专职法学研究人员参与的尚属凤毛麟角。第二,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国内对职业体育联盟进行研究的学者,多将目光聚集在美国的‚四大联盟‛尤其是NBA上,对与我国传统更为相近的欧洲职业足球联盟却有些‚视而不见‛;即使有所涉及,热点也主要受现实影响,如足球比赛黑哨问题、球员转会问题、体育仲裁问题等,而从整体上对欧洲职业足球联盟运作中的法律规制进行系统学术研究的局面远未形成。第三,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如人意。国内关于职业体育联盟的法律问题的论述,多见于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方面的著作,法律探讨在其中仅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至于欧洲职业足球联盟,则基本上只有对若干问题的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远远谈不上理论分析。

在体育产业化历史较长的欧洲国家,各高校法学院的学者们对职业足球联盟的法律规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也较为丰硕。 ‚足球与法律‛这一主题已经成为上至欧盟委员会,下至广大法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相关学术文章俯拾皆是,内容涵盖足球产业化的法律管制框架、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法律地位、职业足球联盟的法律性质、足球比赛电视转播权的买卖、足球运动员的流动自由和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是基于欧洲国家的实践而得出的,但出于职业足球联盟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因此对我国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课题研究将在法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方法相结合、比较法与国际法相结合、规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微观出发,根据法学基本理论,对职业足球联盟运行中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逐一进行全面剖析;以宏观视角,探讨足球运动与法律之间的一般关系,考查足球产业的法律规制模式。

第一章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概况

一、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发展历程

以下我们透过英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来对欧洲职业足球联盟运动的运行结构做一初步【体育立项结题报告】

了解。

1863年10月,伦敦和郊区俱乐部的代表们举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晤,除了建立英格兰足总(Football Association,简称FA)这一英国主要的足球运动组织机构之外,还制定和通过了一部较为统一的足球竞赛规则。这次会议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1862年,英格兰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在诺丁汉成立,此后越来越多的职业俱乐部涌现出来。英格兰足总于1885年采纳了职业主义条例,正式承认了职业足球的合法地位。尽管如此,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数量仍然远远低于各种业余和平民俱乐部。1888年,英格兰足总创办了全国性的甲级联赛。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足总的成员迅速增多,逐渐形成了足球职业联赛中甲级球队、乙级球队、丙级球队和丁级球队并存,每个赛季按照比赛成绩决定各支球队的升降级的阶梯型结构。

随着足球商业化的不断发展,英格兰的全体甲级俱乐部于1992年退出足总,组建了英格兰超级超联盟有限公司(简称英超联盟),足总内其他三个档次的球队自动上升一级。新的英超联盟在经营上完全独立于足总,给俱乐部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不过这项进步并没有影响职业足球的竞争结构,反而使它有了更深的组织与商业迹象。1

欧洲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的发展轨迹和运行结构也大致相同。而在全欧洲层面上,欧洲足球联合会简称欧洲足联)由欧洲各国的国内足球协会组成,是唯一有权组织与管理欧洲的跨国足球赛事的机构。相应的,在全球层面上则有国际足球联合会(简称国际足联),它是唯一组织和管理全球性足球比赛的机构。

二、欧洲职业足球联盟的结构特征

在欧盟委员会于1998年发表的咨询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欧洲体育模式这一概念。2根据该文件的描述,欧洲体育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金字塔结构,这一特征表现在组织与竞技这两个方面上。由于足球运动在欧洲所处的‚第一运动‛的地位,因此欧洲体育模式的概念实际上也是对欧洲足球运动模式的总结,而以下有关欧洲体育金字塔结构特征的描述当然也适用于欧洲职业足球联盟。

(一)组织上的特征

位于欧洲体育金字塔的塔尖的是各个项目的体育联合会,它们往往也是各个体育项目的世界性管理机构。体育联合会的组成成员是欧洲各国的全国性体育协会,它们在各自国家的领域内对有关体育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构成了金字塔的第二层。一般来说,各国国内的地区性体育联盟/协会都是全国性体育协会的成员,构成了金字塔的第三层。而欧洲体1 [英]斯蒂芬·多布森、约翰·戈达德:《足球经济》,樊小苹、张继业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2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The European Model of Sport, Consultation Document of DG X(1998).

育金字塔的塔基则是各式各样的体育俱乐部以及运动员、管理人员等,它们都接受地区性体育联盟/协会的管理。因此,从理论上说,处于金字塔内的职业体育联赛同基层体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体育管理机构则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对有关体育项目负责。以足球运动为例,国际足联是根据瑞士法成立的公司法人,它依据由其创设的宪章框架和各种条例、规则,对全球足球运动的组织与竞赛进行管理,每一个参与足球运动的个人和组织,包括欧洲足联在内,都必须在接受国际足联管辖的条件下开展活动。而在欧洲,由53个国家(地区)足球协会组成的欧洲足联则负责全欧洲范围内的足球运动的竞赛和组织。由此可见,金字塔结构在组织上具有很强的垄断倾向。

(二)竞技上的特征

和欧洲体育的金字塔结构一致,欧洲的职业体育比赛,尤其是以足球为代表的团队体育比赛,一般实行开放式的升降级制度,而竞技成绩是决定升降级的首要因素。根据这一制度,在某一层次中的比赛成绩较好的俱乐部将获得参加更高一层次比赛的资格,而比赛成绩较差的俱乐部则降至下一层次的赛事中;在国内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俱乐部将有资格参加欧洲级别的高水平赛事。因此,各个级别的赛事中的流动性很强,从理论上说,一家处于最底层的俱乐部可以通过奋斗而层层晋级,直到参加欧洲顶级赛事。

(三)欧洲体育模式的‚美国化‛

从上述欧洲体育金字塔结构的特征上可以看出,它与完全将职业体育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来经营、赚钱是业主们经营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目的的美国体育模式相比,欧洲人较为看淡体育的经济因素而强调体育的社会与文化属性。无论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欧洲体育模式正表现出强烈的‚美国化‛倾向。所谓‚美国化‛,简言之就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体育活动的终极目的。欧洲体育模式‚美国化‛的最初动力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电视转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体育在欧洲广受欢迎,导致体育比赛的转播权价格急剧上涨,职业体育界由此发现了蕴藏于自身的巨大的赚钱潜能。‚美国化‛的趋势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大批海外财团收购体育俱乐部、俱乐部纷纷改制为上市公司、仅由少数大俱乐部参加的精英联赛创立等等。而传统上仅以管理者身份出现的体育行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转变为活跃的市场经营者,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第二节 欧洲职业足球联盟及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

一、俱乐部

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其运作中从事了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权的出售并缔结了大量赞助合

体育课题结题报告
体育立项结题报告(二)

《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朱志辉

江西省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

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六年学制,是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我校向江西省基地办上报的省级小学体育课题。该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历经近2年多的研究。两年中,我们以摔跤运动为依据,围绕此课题所蕴涵的主要目标“培养低段学生音乐节奏感”进行实践研究,已完成各阶段的实践与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背景

1.从新课标理念分析

体育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体育的课程价值是从四个方面体现: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健康快乐的心智。从身体上与心理上两方面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体育立项结题报告】

2.从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一种标准,一个规格,“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体育学习,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在传统教材上,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校没有按照国家体艺2+1的要求进行教学,没有充分重视体育给学生成长带来的益处。

3.从研究状况分析

在国内同类课题中,有关体育方面的课题有不少,但是针对单项摔跤运动研

究的课题不多。我校《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有关如何在学校开展摔跤运动,发挥摔跤运动育人功能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各地各校都开设了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在研究农村小学特色课程方面都有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如何将摔跤运动发展成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方面还没有发现有系列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校就想在理论和实践中去探索出摔跤课程的意义。

二、理论依据

在小学体育的各项工作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打破千人一面的单一局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尽快适应目前课程教材改革的需求。体育老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了解青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重点应了解自己传授的年级,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掌握全体学生的共性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如体型,体重,个性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而对不良品质及时纠正,使学生的个性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人不仅要投入较高的体力和技能,而且要求有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需要反复持续的努力,向各种困难作斗争,可以培养顽强,果断,坚毅和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个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有的。

三、研究目的

1、开发、优化“摔跤”课程资源: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改造、优化摔跤课程教育的资源。

2、锻造“摔跤”教师,一支具有“摔跤”精神特色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的品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摔跤”学生:我们的研究目标决不是指少数人或部分人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延展自己的摔跤特长,发展自己的【体育立项结题报告】

个性的同时使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得以牢固掌握。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即摔跤训练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考核

2、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的研究

即一种体育文化氛围;三条建设途径——体育特色学校物化环境建设、体育训练活动环境建设和体育特色课程环境建设;一种体育素养——指在体育活动的感染与熏陶下所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3、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摔跤知识和训练的培养和熏陶,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4、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编写摔跤技能教材的研究

摔跤是一项运动,在本地适合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因此,学校应尽可能的整合教育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 针对学生的体能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一、二、三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注重兴趣的培养。

四、五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教材,及摔跤基本功的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素质及兴趣的保持。

六年级:挑选或编写摔跤技术性较强的教材,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技术,注重摔跤实践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体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体育兴趣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学校开设摔跤特色课程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论证,学习、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保证本课题研究定位准确、方向正确。

六、课题实施步聚

(一)组建课题研究机构

学校长期以来重视教科研,并由学校教务处指导和协调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健全了体育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成立了以朱志辉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工作实施全程管理。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

本课题实行分段进行研究,定期汇总。课题研究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方案,明确任务

2、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3、编一套摔跤操

【体育立项结题报告】

4、邀请省、市摔跤教练邀请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座,让教师对摔跤与教育教学形成特色模式的思想上提高认识,并有足够的理论保障。

5、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1、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

2、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3、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的研究

4、开发校本教材

5、公开课课例研讨

6、完成第二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对实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分析报告

2、将教学过程中的资料、教案等进行归档、整理

3、完善校本教材

4、公开课课例研讨

5、完成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立足学校校本课程,搭建师生展示平台

以省体育局局长刘鹰题写的“体教结合,培养人才”八字为办学目标,立足校本课程研发、打造摔跤传统学校、构筑师生幸福乐园之路,确定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体艺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按照“一体两翼”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在校本课程的拉动之下,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全员参与到摔跤、乒乓球、舞蹈、书法、英语、手工制作、音乐、田径、篮球九个校本课程当中。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满足,老师也品尝到了课改的乐趣。

现在每天下午4:00—4:30走进麻田小学校园,丰富多彩、阳光动感的校本活动课堂就会呈现在大家眼前。极大的激活了师生创造的潜能,全面实现了课程开发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双赢”,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

2、积极促进摔跤项目优先发展,狠抓科学训练培育优秀人才

体教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而科学的训练和管理是学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保证。麻田中心小学通过“四个到位”管理措施,高度重视摔跤科学训练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多方来协调----人员安排到位。学校建立健全了摔跤传统项目工作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体育教研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严格按照《麻田中心学校摔跤传统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确保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了领导管理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教练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人人参与到位的良性管理体制。

纳入课程表----时间调控到位。把每天上午、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和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体育立项结题报告(三)

《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课题组针对当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三大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运动状况令人堪忧、管理体系不健全、学校体育失落了“阳光”,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例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切实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体系、刷新体育课堂、丰富体育活动”的实践策略。从07、08学年我校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形式的选择,参加活动的次数、时间,体质健康检测结果的对比,以及体育获奖情况表明:上述对策能明显改善当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改善学生体育运动的现状,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使曾经“飞走”的阳光体育迈上了回归之路,充分发挥其独特魅力,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常态。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校本化 实践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1、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运动的现状

中国人用100年的时间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用100年的时间实现了强国强种的夙愿,用了100年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但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不得不让广大教育者担忧。2006年初,专家小组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作了为期一年的调研,结果和结论是学生的肥胖症的比率直线上升,已超过日本;视力、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健康体质整体水平连续下降,低于1985年;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将体质差归因于体育锻炼不足;28.9%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些数据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健康状况一路下滑,以个人为中心,喜欢独断专行,缺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成为新一代的标志。

2、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思考

直面现实,我们发现,阳光体育运动陷入了“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走入“现场作秀”、“临时抱佛脚”、“瞻前顾后”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校正面临着两大挑战:

(1)观念的滞后,导致了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据调查,有些教师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作秀”。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其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阳光体育运动的立足之地,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目标要求模糊,管理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机构仅流于形式。从课题组问卷调查的分析中也可以了解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状况与理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落差也反映出学校现行阳光体育运动管理体系的弊端。

(2)游荡的地位,使学校体育失落了“阳光”。

体育与健康课往往成为“搭配”课、“放羊课”或是课程表上的“理论课”,处于一种游荡的地位。再加上场地器材不足,师资缺乏 ,观念陈旧等问题,更使阳光体育运动举步维艰,学校体育被“乌云”遮蔽,学生们的“阳光奶酪”被无情瓜分。学生期盼着学校体育能“拨云见日”,这是当前学校体育急需研究解决的瓶颈问题。

(二)研究意义

“完全人格,首为体育”(蔡元培语)。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2006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是一个时代命题,它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评价视野,复苏了为国家建设锻造健康向上的一代青少年的梦想,给学

校体育打了一针“强心剂”,让“阳光体育”迈上了由边缘向内核的回归之路。

此时,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在思索:我们,能为学生的健康与发展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让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动力”发挥最大的功效?两年前,我们就把研究的触角伸向这块领域,结合新时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整其思维模式,探索新的更完善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假如我们从“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体系,刷新体育课堂,丰富体育活动”等方面去“追找‘飞走’的阳光体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是否有助于解决学生体质健康当前的困惑,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呢?基于这样的现状,课题组提出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试图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以改观阳光体育运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常态。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常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对学生健康的负责,从根本上迎合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的需求。因而,做好校本化阳光体育的实践与研究文章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行政、教育部门根据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所实施的一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一个时代命题。目前,我们未发现国外有“阳光体育运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专著、论文,但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运动俱乐部、体育青少年社团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运动起来,这与我们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一致的。国内对“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专著、论文甚为少见,可以说“阳光体育运动”理论研究还处于空白。就学校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一些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一些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不少学校既没有形成定型的模式,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做法,甚至于有些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还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为此,我们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调查目前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其气息,探索其活动素材的开发和活动开展的策略,从而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

三、概念界定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把追求健康第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做到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阳光”相随,形成长效机制,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全民运动。它具有休闲和快乐两大特征,寓教于乐,引领学生从体育活动走向休闲、走向快乐、走向阳光,追寻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转变思想观念,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阳光体育”与“应试体育”之间的关系。

2、充分挖掘《决定》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传达的丰富信息,制定出校本化阳光体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

3、构建阳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活动空间,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

4、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常规,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其生活化、常态化。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长效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和发展要求,分析学校与教师认识不足的原因,实地考察,采集建议。

2、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文献以及实验学校的经验。

3、实例研究法:根据方案进行动态跟踪,定点开展实验研究,整合、增删、完善方案,论证实践研究的可行性、过程的科学性、结果的真实性。

4、数理统计法法: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理统计

五、实践操作

本课题从2008年1月开始一直到2009年9月,共经历三个阶段:A、准备期(2008.1—2008.3):现状调查——撰写方案——分工协作;B、实践期(2008.4—2009.4):构建运行机制——全面开战(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拉开,理顺关系、推行方案、搭建平台、实例研究齐头并进,以评促发展,收集研究的第一手信息。)——阶段总结反思(召开阶段性会议,查漏补缺,调整下一步研究的方案与措施);C、总结期(2009.5—2009.7):整理分析实施情况,撰写结题报告,力求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实践过程。

(一)构建运行机制,保障活动开展

依托优质资源,我校构建了以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为协调督导,政教处总体指导,课题组实践操作,各职能部门积极辅助的运行机制。如图:

阳光体育

领导小组

全校学生 政教处 班主任 课题组

音乐老师 体育老师 年级段组

图4: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示意图

(二)转变思想观念,理顺两种关系

1、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之间的关系

“分数第一”是实施“阳光体育”的最大障碍。我们本着“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着想”的宗旨,通过大肆宣传与硬性规定相结合的方法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之间的关系,让全校师生都明白:“健康第一”就是“野蛮”其体魄的过程,同时也是文明其精神的过程;“健康第一”如同“1”,“分数第一”犹如“0”,没有“1”打头阵,后面再多的“0”都毫无意义。从而做好“减负提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章,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明确“阳光体育”与“应试体育”之间的关系

体育贵在主动参与,自觉锻炼。假如让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运动,为身体而锻炼就会蜕变成为分数而锻炼,“阳光体育”上着“应试”的色彩,最终就会变成“应试体育”。为切实推进“阳光体育”,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和体育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全能生评选直接挂钩,强调过程而非分数,强调“育”而不是“考”,引导学生重视并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养成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推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健全管理体系,推行实施方案

【体育立项结题报告】

1、学习《意见》解读《决定》

认真学习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并依据《意见》(简称)制定并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同时,按《决定》提出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硬性规定,拨开了以往学校体育的乌云,为学生送上了缕缕阳光。

2、运用“减法”制定《方案》

我们摒弃“阳光体育运动是作秀!”的错误观,走出“瞻前顾后”的尴尬地,充分挖掘《决定》

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传达的丰富信息,以“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为目标,大刀阔斧地动起“变革手术”,架构与“阳光”相约的实施方案。

现撷取《我校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片段:建立“领导小组——教师——学生”三级阳光体育运动网络制度,以减负为前提,启动“减法”工程,充分开展“三操一活动”:上午第一节课前25分钟的广播操,第三节课前5分钟的眼保健操;下午第一节课前5分钟益智手操,第二节课前5分钟的眼保健操;下午第二、三节课后35分钟的阳光体育活动(校园集体舞、武术、跳绳、排球、韵律操等),以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由大队部干事对各班级的“三操一活动”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值日领导负责对每天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带班老师的考勤,督促其带领班级参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考核体育课时完成情况、每天1小时运动时间的落实、推进“体育艺术2+1”进家庭等工作;每学年组织一次“体育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检验各班级活动课成果,其成绩作为学校快乐中队及全能生的评比依据,以完善对“阳光体育”的常规化管理。

3、搭建“平台”实施《方案》

【平台1】学校开辟体育展示橱窗,定期更换主题。例如:奥运主题、体育之星、阳光体育、体育节等一系列时效性主题图片展示。通过图片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学习优秀运动员奋斗精神、激发运动热情。

【平台2】体育组利用学校、班级网站,将体育信息、国家体育政策、体育与健康知识传送到网上,供学生、老师、家长了解最新的学校体育动态。

【平台3】举行“阳光体育手抄报” 评比活动,如“体育新闻窗”、“体育与健康”、“阳光体育”、“阳光下的感悟”等。手抄报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自己的体育读物,创设了一个表达运动感悟的园地。

【平台4】举行“学校运动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自我推荐,学生投票,老师审核的办法评选出学生心目中的“学校运动之星”,用榜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四)刷新体育课堂,还“阳光”本色

1、快乐教学,还课堂以“阳光”

阳光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能把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撩拨到一练方休的“愤悱”状态,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师在课的准备部分采用“看谁记得牢”、“叫号结伴”、“变换目标”、“织网捕鱼”、“贴药膏”等有趣的游戏,可撩拨学生练习的迫切情绪。

请看实例1-《玩绳》,它是课题组设计的一节二年级体育课,普通一根绳子,简单、方便,却玩出种种花样,既安全有效,又非常“阳光”。老师先指导孩子们用绳子玩“抓尾巴”游戏,接着把绳子打绳结用力抛高,模仿放爆竹,操场上“砰——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进行抛高的练习。自然地,绳结在师生的眼里、手里变成了飞镖进行掷准练习,变成了手榴弹进行掷远练习;转而成了交朋友的纽带,让学生自由组合,用绳子将两脚绑在一起,做两人三足的游戏„„

阳光下,孩子们挥洒汗水,感悟锻炼的真谛,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课堂,更是孩子们的乐园。这才是真正的阳光体育!

2、尊重学生,还课堂以“阳光”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犹如拨开云雾的春风,它能让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

请看实例2-《量力而行》:金荣翔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想跳过四块塑料泡沫板,跳得满头大汗,还是跳不过去。这时,老师参与到他们小组的练习中,说:“这个游戏叫‘量力而行’,对不对?要估量自己能力而加泡沫板,要让金荣翔能成功地完成,应该怎么做?”一生说:“哦,老师,我们从三块泡沫板的基础上逐一加板,行吗?”老师点头表示赞许。金荣翔一跃而过,大家齐呼:“成功!”同学相拥着金荣翔,开心地笑着„„

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课题组成员深有感触:“只有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成长历程,给予他们温暖的阳光,学生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

3、阳光评价,还课堂以“阳光”

阳光评价实施于体育课堂中,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也要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和表扬,除用“很好、有进步、加油”等评价语外,还可用“微笑、鼓掌、抚摸、拇指”等体态语来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爱”上体育。

如实例3-《花样跳绳》:课题组老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练习跳绳,并鼓励:“你们很棒!都能开动脑筋想出不同的方法。”展示开始了,后摇跳、交叉跳、双飞、一人摇绳两人前后一起跳、两人摇绳一人跳、两人摇绳两人一起跳、多人配合跳等。钱睿和陈浩两人配合跳绳,还跳起兔子舞——左左、右右、前、后、前前前。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最佳拍档!”。而能力差的同学,老师信任的鼓励、关爱的话:“加油!你能行!我对你有信心!”经过老师表扬,练习中很多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尝试练习„„

可见,用阳光评价这“金箍棒”可点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

(五)丰富体育活动,同“阳光”共舞

阳光体育活动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课间操,其生命力在于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如果模式一成不变,内容几年不换,再好的东西也吸引不学生。因此,我们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音乐选择、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同“阳光”共舞,以永葆其生命力。

1、形成常态,快快乐乐做活动

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常规,将课外文体活动纳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使其走入生活化、常态化的轨道,是有效实施大课间活动的关键。请看实例4《我校阳光体育活动》:

【举措1】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承载了排球、跳绳、羽毛球、集体舞、韵律操、武术等活动,它们聚学校的体育教师、音乐教师、舞蹈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融合了音乐、舞蹈的特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于是,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已经没有了口令、口号,学生们伴随着音乐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操场上到处都是生龙活虎的运动场面„„这足以诠释孩子们的快乐心境和天真烂漫。

【举措2】学校动用文体“铁腕”,制定设计和实施制度,有滋有味做活动。如《校园集体舞》:全班的男孩女孩一起练习,男生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女生犹如淑女,感觉同学之间相处好像一下子就变得礼貌起来了。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交往的渴望,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交往习惯,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有助于学生形体改善,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活动活泼的开展。

【举措3】学校还举办“运动·健康·快乐”为活动主题的体育夏令营,包括文艺表演、体育健身、健美操、武术、游泳等活动,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此举营造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氛围,推动了“阳光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

可见,常态化的大课间活动足以窥见阳光体育运动的阳光身影,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快快乐乐地成长。

2、构建网络,放大阳光效应

要把“阳光体育”的“阳光”效应延续下去,仅仅实现全员性和全面性显然不够,还要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辐射性,进而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

如学校推出“体育锻炼1+1+1”活动,引进“俱乐部”管理模式,分设排球、跳绳、体操、舞蹈、武术等5个分部,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策划俱乐部活动,教师进行必要的协助和指导,鼓励教师、学生、家长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使“每年至少打破500个排球”的说法成为师生的津津乐道,使学校呈现出“健美的人随处可见,美丽的心灵自由放飞”的美丽场景,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又如创立“阳光家庭”活动载体,通过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签订“阳光家庭协议书”,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家长亲子同争章,要求家长抽出时间陪子女进行体育锻炼,并在时间、器材等方面提供保障,作好表率,逐渐构建起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课外文体活动网,让“阳光体育”走向社会。

诚然,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课外文体活动网,令阳光体育活动走出校门,向社区、家庭的延伸,不但改变着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面貌,也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放大了阳光效应,收获了更多的惊喜。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课题结题报告
体育立项结题报告(四)

[篇一: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课题结题报告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③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提高能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开展卫生评比、三好生评比、文艺表演等竞赛活动;又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强,热情大方的特点,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修养,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正确教育行为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流露失败、无奈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

学校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下面四点:(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3)、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4)、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来,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2004年,我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2006年10月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这些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钟玲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邹慧君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4、编辑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册。广大家长通过讲座,参与学校活动,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尝试积极动笔撰写了教育论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写的<抓好思想教育,帮助孩子立志>一文获省一等奖,储流杰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获省优秀论文。

5、近几年师生心理无严重扭曲现象。个案库的成立使学校个别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进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绩。

6、建立家访登记卡,规范了家访工作。

7、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安庆市“震憾心灵”教育故事优秀组织奖,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安庆市示范家长学校大观区科普特色学校及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九、反思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2、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咨询工作日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篇三:省级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研究的价值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着眼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在上级教研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它着重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应该突出“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本”的原则。

校本教研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从而来追寻教育的理想——为了人的发展。研究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思潮呼唤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教研、走向校本,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等校本活动成为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观念、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唤醒”、“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融学习、工作和科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教师教学研究活动。

本课题就是通过对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校本教研的经验总结,为学校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校本培训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通过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解决校本培训与教师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机制和教师素质提升的认识,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探索有效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校本培训的途径、方法与策略,从表层的物质、中层的制度、深层的观念三个层面入手,为教师创设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开辟教师自主发展空间,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与工作时间和资源,构建学习型校园。

从实践意义上看,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建立起校本培训长效机制,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之路,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的双丰收。

(1)校本教研活动,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3年1月,教育部在课程改革中明确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方向。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校本教研实施的有效途径,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新课程深入推进和广泛实验,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能使教师集中时间、集中经历研讨教学方法,探讨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校本培训也更能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对提高广大教师的学科素养更加有效。校本教研方式更加灵活,教师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快捷。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地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①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跳出无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要有效地组织教学,而且要研究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也需要得到专门的、持续不断地专业成长,在教学中要自觉地用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工作。而这种研究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不仅是鼓励教师个人的研究,还可以保证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研讨,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

②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因为,我们发现目前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无所适从,对课堂教学优化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多教师还抱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不放,对自己的学科素养提升缺少必要的认识,没有变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行为,很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引领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很多还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同时,传统的校本教研忽视教师的主体成长,活动形式单向、保守,忽视教师的能动作用,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急待探索和突破。因此我们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探索,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分析学校传统教研的利弊,除糟粕,纳精华,重新定位,使其成为学校有效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撑点;结合新课程理念,拓展思维,开放时空,经过研究认证,寻找到新的适合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教研工作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

(3)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师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技能,挖掘教师潜在的教育教学智慧,调动教师高涨的教育教学热情,努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反思现状、寻求突破的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二、课题界定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思考或同伴互助,以追踪或汲取经验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进行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是指通过专家的指导,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培养教师一种校内在职提高培训。

以校为本的学校教研培训,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举措。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以校为本”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或者说是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近30年来,不管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地区,如法国、瑞典和中国香港特区,还是地方分权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尤其是美国,在1986年以后采用校本发展策略的地区和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受到广泛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学校、教师发展策略给予极大的关注。这些年来,已经有一大批有志于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人员到中小学去探索如何以校为本开展行动研究,创造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导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本课题研究,正是强调教师在素质提升过程中,要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学会如何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指理解记忆的学习,而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决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单纯是认知成份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这对于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当中,教师人格的充分发挥、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自主发展空间的开辟、校本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具有极好的启示。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七种智能;这些智能之间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发展。突出多元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是该理论的主要特征。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校本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体系、长效机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在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校本培训为载体,于实践与研究的相结合中,构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体系和内在机制,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题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改革学校现有的教学研究制度,改变教师现有的教学状况。研究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

2、具体目标

①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②研究校本教研模式,推动学校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③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④推进新新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发展性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

①理论业务学习制度的建设。以该制度的建设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探究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校教研活动制度的建设。以该制度来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按教育局现有划分,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学科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科室、年级组、学科备课组的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③学校教研激励机制的建设。通过该制度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④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的建设。为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要求教师必须积极申报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2、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模式的研究

①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②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③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①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②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生命的价值。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老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老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称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的生命的展开过程。它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展现。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的价值。

2、校本教研促进学校的发展

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校园文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创新之处:

结合本校情况,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形成学校文化;探索可操作的适合本校的校本教研的模式与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活动的人文性原则。校本研训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教师的主体成长,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活动要在平等中对话,在交流中提升。以人为本,重视教师在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2、活动的普遍性原则:实施校本教研不是为了提高个别教师的教育素养,而是要带动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活动的实践性原则: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寻找出适合学校教师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4、课题的开展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校教师的现状出发,不凭空设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总结定好位。

2、调查法:通过调查学校的师资状况以及学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对策。

3、行动研究:在不断地实践、反思中探索如何加强校本教研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访谈、教学日记、现场观察等获得研究资料,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教师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2)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它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

(3)教学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一系列讨论,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通过这一载体得到相互之间的碰撞。

4、合作研究:是教师之间或与校外研究者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某些特定的教育现象,并以合理的方式解决相关的教育问题。

七、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整体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结合我校实际,此课题研究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2月)

(1)启动“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校本培训水平”课题研究工作。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拟出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了解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在理论学习、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发动全校教师参与,引导教师调整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方向,围绕课题的主导理念开展教研活动。

(3)课题组对本校各学科组教研活动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制度建设。我们在全校老师中进行了“校本培训”与“教师素质提升”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你认为什么是校本培训?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什么意义?

②本校一般开展什么样的教研活动,你喜欢 哪种方式的教研?

③你怎样看待教研活动和日常教学间的关系?

④对于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你会怎么处理?

⑤你对在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有哪些建议?

⑥你认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哪些因素相关?

⑦你最愿意参加的的培训是哪一类?

⑧你在教研活动中擅长的行为是什么?

⑨你平均每周看有关学科的学术书刊的时间是多少?

⑩你对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有什么看法?

2、攻坚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

①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各学科组结合学校的课题方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实施研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本学科组学期初确定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其研究的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a、学习资料,即针对本学科组确定的核心问题,学习相关资料,了解行家们是否有好的建议,基本达成共识。b、广泛开展“五课一研”活动,具体包括五种课型的听、评课和教学观摩等活动。c、交流研讨,包括上教研课教师谈教学的设想、反思教学过程等,听课教师对照所学的新课标新理念开展教学评议等。d、总结和深入反思。对学科教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并深入反思问题解决情况与思考后续研究工作。特别强调每个阶段都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归档。学校课题组还将结合几个生本实验班开展的各种生本教育研讨活动,收集、积累各种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研论文等资料汇编成册。

②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集中培训与自培活动。课题组定期举办集中或自培研讨活动,要求参与研讨的教师围绕主题多实践、勤记录,及时收集典型材料,进行总结交流。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分析、整理、归纳研究资料,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方案。

③寻求专家引领指导。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在教研员和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校本教研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及时收集资料(学习资料、研讨记录等),建立归档制度。及时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收集、汇总工作。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4月)

①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案、安排、教案、课件、总结等资料收集整理。在各课题组成员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提炼、筛选、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及相应的论文、个案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图片等。

②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竹溪县继教中心确定我校为本课题试点学校,达到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目的。为此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每学期都开好两次会,即学期初各教研组计划交流会,学期末各教研组工作总结会。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做到“七有、六保证、五个一、五上好、四组织”的基本要求。七有:学校、年级组、学科组每学期教研活动要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总结、有记录、有反思、有收集、有评比。六保证:学校、年级组、学科组每学期教研活动要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做到保证时间、保证人数、保证内容、保证质量、保证经费、保证考勤督查。五个一:每位教师讲好一节公开课,写一篇优秀教案,发表一篇教学论文,说好一节课,教学有一种新突破。五上好: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每学期学科带头人上好教研带头课;骨干教师上好教研优质课;校级名师上好教研示范课;外出学习教师上好教研汇报课;新进教师上好常规提高课。四组织:学校、年级组、学科组要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高质量组织下列活动:每周组织好学科教研活动;每月组织好年级组教研活动;不定期组织好学校教研活动;创造机会组织好教师外出学习。总之,校本教研就是要结合学校实际,找准问题,以活动为载体,使问题化为经验。

八、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及学科组长会议,明确课题研究计划、各阶段研究任务;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订阅了<十堰教育>、<湖北教育>等各类教育期刊,还在校园网上添加了校本教研专题,开设了“教师园地”专页,为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论文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并且链接提供他校相关资料和资源供老师们学习和研究。各学科组每周五举行一次业务学习,要求教师每周精读一篇文章,并做好学习摘记、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把握教育动态,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研究的具体操作流程,研究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能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培训,主要有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研究辅导专家讲座;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网络远程教育技术培训,提高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学校全体班主任参加县继教中心举办的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执教艺术;鼓励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经验,2010——2012年学校共安排了3名教师参加了湖北省小学骨干教师为期30天的异地跟岗学习培训,15名教师参加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培训,20名教师参加了因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两年来共计38名校级骨干教师参加湖北省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2011年暑期还安排了全体英语学科教师参加了英语培训。同时做到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把学习活动做到经常化,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更新现代教育理念。经过培训,老师们整体教研水平有所提高,为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外出学习。

1、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了有效的学科研讨制度,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具体做法是:在每周五的集体备课暨业务学习会上,上教研课的老师先要在学科教研组里说课,把教学设计思路说给其他老师听,其他老师要提出评课及改进提高建议。

2、展开同伴互助式研究学习。我校年轻教师较多,而且每年都会新进一批教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每学期的校内教学研讨课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首先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备课,共同商讨、制定出教学环节;然后由年轻或新进教师按设计好的教法进行教学;接着再由大家评议,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该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教学尝试提高。这种“教了评,评了再教”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加快教师的成长,而且也扎扎实实地将本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使大家对如何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有效地提高校本培训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2010年10月,我校的刘雪云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语文观摩示范课教学;2011年4月,谭宗香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科学观摩示范课教学,2011年5月,李平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数学观摩示范课教学,2011年10月,吴海云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语文观摩示范课教学,她们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3、“走出去,请进来”是提高本课题研究水平和理论的“支撑点”。课题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开拓眼界,丰富见识,多方学习借鉴,两年来我校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十堰市、竹溪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活动达百余人次。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外出听课学习返校后,组织开展听、评课及反思交流。使教师们看到了同样的学情下,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

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我校周玉芳、唐芳、郭东辉、张平、马莉、张婧等六名教师在竹溪县第二届小学学科教学技能大赛中,均取得县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两年来,由于我校校本培训的业绩突出,校长颜春霞、副校长汤青琼、教科室主任周叶丽均受到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

(三)突出“五课一研”,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还得通过课堂来检验。因此,我校明确地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教师聚焦课堂。

1、实抓集体备课。教材是实施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期初,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们的集体备课按照“个人钻研教材——集体课前对话——分工拟写教案——个人修改创新”四步流程进行,突出写好个人修改创新环节。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备课组进行指导,并定期检查。实践证明,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从而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狠抓课例研究。尤其是狠抓“五种课例”研究,即“学科带头人上好教研带头课;骨干教师上好教研优质课;校级名师上好教研示范课;外出学习教师上好教研汇报课;新进教师上好常规提高课”的课例研究。建立“比较式”课例研讨和“评语式”点评制度,将听课、评课落到实处。为了克服课例研究“虚”的病症,我们开展了平行班教师“同课异构”、“专家引领”、“录相课”课例研讨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的具体操作是:先由平行班教师分别在各自的班上同一内容的课,然后平行班老师各自说课,集体评课,比较优劣,取长补短,形成最优教法。在“专家引领”课例研讨活动中,我校优先安排优秀教师外出听课,回来后进行多次“磨课”,要求同学科的老师全员参与、全程听课,听后再根据“评语式”点评制度的要求,真诚地给每位授课教师写出评语,评语中既要热情的肯定其优点,又要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根据修改意见重上一次。2010——-2011学年度我校共推出周保华、毛仁侠、刘雪云、刘婧、谢从美、李霞、乔海燕、夏春等10名骨干教师参与此项活动,不仅这10名教师受益匪浅,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各学科教研组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也收获颇丰。吴梅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文言文教学示范课<伯牙绝弦>、郭东辉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英语、马莉老师执教的音乐课<粉刷匠>、吴海云老师执教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有机结合,灵活教研。

2011年以“课内比教学”活动为契机,我校广泛开展“五类课”的教学比赛活动,灵活教研。抓好新进教师的达标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中年教师的展示课以及老教师的示范课,注重过程研究。通过“观摩与研究——交流与评价——总结与反思”的形式,组织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老师们互相观课、议课,走进教室,亲近学生;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4、不断总结反思,提升教科研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每学期我们都在教师中开展“随笔伴我成长”活动。引领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引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期末学校将教师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通过这项活动,很多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迅速提高。目前,我校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已即将汇编成册。

5、广泛交流,促进课题研究。

学习贵在领会,贵在交流,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消化理解,为此我们设立了课题论坛。每周五的教研组活动,各年级组办公室里洋溢着浓烈的学术气氛,全体教师欢聚一堂,或围绕课题畅谈自己的思想,发表独到见解,撞击思维的火花;或交流各自撰写的教育随笔,反思各自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题论坛为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43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