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活动总结

| 工作总结 |

【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小组工作总结》
小组活动总结 第一篇

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论 小组工作的定义为:?

*

小组工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引导、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以获得相关经验,协调个人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促成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最终开发个人潜能,使个人获得成长的社会工作方法。

五、小组工作的功能?

*

康复(rehabilitation)能力建立(capacity building)矫正(correction) 社会化(socialization)预防(prevention)社会运动(social action)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

第二章 小组工作的知识基础与理论视角

?梅奥的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学派 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发证重大变化,即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调整工人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工人之间的关系和群体生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梅奥的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理论反映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与《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两本书中,更以他在西部电力公司霍桑实验而闻名于世。 霍桑实验?

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访谈实验4、群体实验

霍桑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

1、社会人理论: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 2、士气理论: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 3、非正式群体理论:在官方规定的正式工作群体之中还存在着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着自己的规范和维持规范的方法,对成员的影响远较正式群体为大,因此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正式群体而无视或轻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4、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必须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型领导者,他们能理解工人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行为,善于倾听意见和进行交流,并借此来理解工人的感情? 。 总之,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 1、 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 2 、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

3 、它替管理学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

梅约与同僚由霍桑实验中领悟到,团队归属感也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此外,赋予员工个人或团队对某项任务决策的责任,使得个人或该团队更愿意将该任务视为己任而全力以赴。 此对小组工作的小组氛围凝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工作者要把组员当?

做社会人、当做个体尊重,努力为组员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努力使小组成为自助型小组,建立小组的自助支持网络。

帕森斯的AGLL模式理论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与实践原则

社会工作意义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套信念体系,是对事物的欲求和偏好,是由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套行为偏好准则,包括对目的、手段、生活状态等产生的强烈情感。 二、?

*何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1.人人平等的原则。2.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接纳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特点。3.以人为本和个人自我决定的原则。4.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5.赋权的原则。6.发展的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小组工作中的体现?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念:? 1、专业关系的不断发展2、自我决定3、协助个人需要的实现4、机制更加人性化5、对个人发展的负责 赋权?

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实际上涵盖了三个层面:

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 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赋权?

世界宣明会“昆明市小额信贷扶贫实施计划”中建立的“贷款小组”。?

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监督还贷组织,它把接受贷款的下岗妇女组织起来,是为了鼓励她们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市场的压力,也使她们有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技艺、提升意识的机会,这种小组显然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持功能。 赋权?

中华女子学院和香港大学合作在北京社区街道开办的单亲妇女自强小组。?

为了帮助单亲女性获得自强自立,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生活。? 在小组的设计中始终贯穿了“赋权”的理念。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实践原则即实际工作经验的成果总结,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

小组及小组组员均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顺利实现小组目标,不仅要坚持小组自身运作的实践原则,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小组外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因此从小组与社会环境的角度,可以将这些原则分为小组外社会环境原则和小组内组织性原则。

小组外社会环境原则

1.遵从社会工作价值2.满足人类需要原则3.注重社区文化背景4.运用社会资源

小组内组织性原则1、小组形成的计划性2.明确目标原则3.建立专业关系原则4.重视个性化原则5.引导小组互动的原则6、小组民主自觉的原则7、小组功能的弹性原则8、循序渐进的活动原则9、评价的原则

?拓展:小组工作在中国的运用 中国的小组工作实务中,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伦理守则和工作原则, 但是作为一个国际认同的职业, 我们相信上述讨论的这些国际性的职业守则和原则?

,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们认为, 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实务, 至少要特别重视下列几个原则:

1. 程序性的原则。所谓程序性, 指的是小组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和个人能力。初学者应该在导师的督导下进行实习。在小组过程中, 小组工作者必须做到善始善终, 从组前的访谈、小组的设计和规划、小组的开展、组后的跟进, 到小组过程和结果的评估, 都要严格认真, 一丝不苟。小组工作者要用专业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要在实务过程中, 不断地学习反思, 获得自我成长。

2. 知情的原则。组员有权了解小组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具体内容。 3. 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要对组员的个人资料进行严格保密, 需要录音录像时, 必须得到组员的书面同意; 所有资料只能用于教学和科研。同时, 要向组员解释清楚生命权和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4. 尊重组员的原则。组员有权决定是否参加某些小组活动, 有权决定是否中途退组。

5. 理论联系实务的原则。在小组工作中, 小组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者, 更是一个研究者和知识的创造者。他们一方面要对小组工作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另一方面也参与了知识创造过程。

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三: 小林参加了一个成长小组的活动, 在参组前, 她向社工询问了有关保密的问题,因为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参加了社工小组。社工将保密原则告诉了小林。在小组活动中,小林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 向组员和社工袒露了自己的苦恼。原来, 小林背着父母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 并且有了性关系, 她感到非常矛盾, 一方面她不愿让父母伤心, 另一方面, 她又不想欺骗自己的感情, 同时她也知道自己这样的恋情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在一次小组活动结束时, 小林突然昏倒了, 社工和组员十分紧张, 立即叫来救护车, 将小林送进医院抢救。经诊断,原来小林是宫外孕引起了大出血, 医生说, 如果晚一点送来, 就会有生命危险。由于住进了医院, 并动了手术, 小林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都知道了小林的恋情, 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出院后, 小林以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将社工告上法庭。 实务案例分析 保密的相对性:

?在社会工作中, 我们强调保密的原则, 但是, 保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可以放弃保密原则的情形, 包括: ??当事人的生命处在危险边缘时; ?当事人问题涉及刑事案件时; ?当事人未满16 岁又是受害者时; 当事人有犯罪意向, 或工作员评估会危及自身或社会时; ??当事人心理失常时; 当事人有自杀倾向时等。

?为了让组员对这个原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小组工作者有必要在开组前, 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向组员解释清楚, 在了解了相对保密性原则之后, 组员有权决定在小组中袒露多少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章 小组工作主要模式 一、? 社会目标模式 –是什么?

– 最早的模式,社区层面 –社会政治小组和组织小组

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

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识与任务

的达成, 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 理论假设

社会是由个人和团体构成的,个人和团体出了问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系统的问题, 同时,个人和团体的问题也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它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秩序、社会良知和社会价值,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整合。 社会目标模式?

总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 第三,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迁。 第二节? 互惠模式 –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互动和沟通理论–

主要关注子系统( 小组成员) 和整体系统( 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关系 ,同时也关注小组成员彼此的互动 。 ?场域理论 定义

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环境行为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 ?场域理论

?考夫卡的环境行为论

–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现实环境, 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又叫心理物理场,由自我和环境两极现象构成。? 考夫卡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即心理物理场,心理学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 ?

场域理论 举例

一个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骑马来到一家旅店,人问他从何方来,当他知道刚才走过来的地方正是令人恐怖的康士坦湖时,立即惊恐而毙。?

这就是说旅客的不安心理和惊毙行为不是物理环境本身,而是由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构成的心理物理空间,是经验的、想象中的东西。 ?场域理论

–生活空间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

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

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 ?

场域理论 此时此地

只承认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现在的事件产生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导致现在的行为,它更强调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与记忆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场域理论

?–小结

–场域论相信人的行动被场域所影响。 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

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而且这个场域是此时此地发生的。– 所以,互动模式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互相影响,以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互惠模式

–三个出发点:

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与整体是一个人际关系网,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互动的– 。

人类的发展并非在儿童期就停止了,而是终其一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人类除了生理的需求,还有归属、被他人和社会承认、参与等方面的需求 。 ?互惠模式 –目标:

满足社会归属的需要 ,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 达到互助和开放。

通过互动,使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得到增强– 。

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

通过成员的交谈和讨论来决定具体目标 。 ?互惠模式

–健全的小组:

–提供成员之间彼此平等认同的机会; –提供使多数人归属的温暖感觉; 有表现自己、表达自我和维持独立性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

应向成员提供表现个性及与他人分享的机会–;

向成员提供学习和独立生活的机会。 ?互惠模式 –组员:

“将自己的需求感与小组集体任务的社会需求发生关联”。–

组员在小组中达成共同的目标,分享和追求共同决策,这时的分享是在组员与工作者、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的。– 个人在小组中具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通过组员之间的联系达成共识,获得帮助。?

总之,在此模式下组员是平等地位的个人。 ?互惠模式 –工作者:

没有目标和政治方案,有的是彼此之间的会心、约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工作者应该使他们借助经验更加适应社会–

工作者的角色是协调者 ,不设计方案,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 小组自主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 ?互惠模式 –工作者:

“调解者”“使能者”,是“工作者与案主体系”的一部分,既被影响,也能影响他人。–

–针对案主,为了案主,与案主一起 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是深切地投入与情绪的承诺。–

工作者需要具备自我袒露的能力和相关知识、工作热情, 以及忠于职守的责任心。 ?互惠模式 –

实践原则:

工作者作为协调者应启发组员主动思考 问题,寻找共同点,自主确定

并强化发展目标;–

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和说明 自己与小组的角色,从而订立一个明确的契约;–

工作者以诚实的态度 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小组服务。 ?互惠模式 –优势

这个模式注重成员的潜能和互助系统, 突出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 的信念;–

小组的目标来自成员互动和讨论,有利于成员发挥能动性和培养自决意识–

【小组活动总结】

成员自主选择恰当的介入策略 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防止外界的价值干预。? –劣势

对小组中个人期望和个别化的关注不够,对成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也是不足的。–

工作者的权力是不足的,使工作者难以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小组过程(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局)。 ?互惠模式

–在中国的应用

本土化: “对质小组”和“情感发泄小组”–

“在亲情与隐私方面,华人的家庭要求成员紧密连接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私人的时间、空间和界限,爱面子等”,直接的对质有负面作用,容易激化矛盾;–

许多人“发泄完以后心理更堵”,“本来的目的是对事不对人,但许多人既对事也对人,甚至只对人不对事,泄私愤并进行人身攻击”。 ?互惠模式

–在中国的应用:

– 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成长 – 中年人生活工作压力方面

? 老年人的孤独感、适应晚年生活 在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有困惑和问题的人群

第三节? 治疗模式

也称做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小组活动总结】

它是社会工作的一大传统,即提供服务给不同需要的人。?

它最充分地吸纳了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提供的是与个案工作紧密联系的个人康复和改善的机会。 案主中心的小组?

?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

假定:人类倾向于朝着健康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去发展。小组中的个体成员,能够在小组领导者极少的帮助下,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向。?

案主中心疗法强调的是小组领导者的个人品质,而不是领导技巧。? 因为领导者的功能是创造一种有治疗作用的气氛,如小组中的共情理解、接纳、关心、真诚、非占有式的温暖、欣赏。当带领者表现出这样的态度,成员就会放弃他们的防卫,朝着具有个人意义的目标努力。?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 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

方法而驰名

罗杰斯认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能够达到这一种目标的人就是心理和谐的人。?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

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应用:身体残障的儿童及其父母、智障儿童的家长、精神病患者、养老院的老人等。?

案主中心小组的带领者不会为小组承担责任,而是经由提供同理的了解、温暖、积极关怀、接纳等治疗条件,鼓励小组成员们共同承担小组的责任。?

核心概念: 发展小组历程中的信赖,提供成员成长的治疗性条件,这个条件主要有三个因素,即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和温暖、同理的了解和倾听。

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代表人物:阿尔波特·埃利斯 每个人与生具有理性、直线思考和非理性、曲线思考的潜能。?

情绪的困扰来自那些个人的自我挫败的非理性的信念。?

为克服这些非理性的信念,理性情绪治疗采用大量主动性与教导性的技术,如说服、辩论、建议、指定家庭作业等。?

同时也挑战案主的那些非理性信念,促使其以理性的信念体系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体系。?

小组的方式为成员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互相挑战那些自我毁灭性的思考,并且演练不同的行为。?

小组主要是帮助案主寻找其情绪困扰的根源,即个人的那些非理性的情绪。?

艾丽思提出人格和情绪困扰的A -B - C –理论。

–A 是直接的触发事件;

B 是人们对该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系统;–

C 是事件发生之后产生的情绪反应。?

A 并非必然导致C ,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B 导致情绪后果C 。 比如: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激发事件――工作失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产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再犯错误,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知,产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没有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乙则认为发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见亲朋好友,由于有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不适当的甚至是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不合理的信念主要包括: ?绝对化的要求 : ?过分概括化 : ?糟糕至极:

因此,在小组过程中,教导成员学习A - B - C 理论,当他们看到那些非理性信念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带来情绪和行为的困扰时,就学习驳斥这些信念和价值观。?

当驳斥生效, 个人放弃自我减损的

信念,持有较理性和现实的生活哲学,以及对自我、他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有更大的包容性时,个人就会产生新的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主要包括:

勇敢面对自己的坏情绪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

学会自我暗示 ?接受不确定性

理性情绪疗法过程可以概括为:A - B -C - D - E?。

艾丽思相信理性情绪治疗特别适用于小组工作模式,因为–

–小组成员可以彼此提醒接纳现实; 可互相提供建议、评论、假设, 可互相发现问题,提供反馈;–

–可在他人的改善中学习和采取行动; 可提供一个教、学、讨论与演练的实际环境。 行为修正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是通过改变组员的行为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小组工作方法。行为修正模式对某些特殊人群,如问题儿童、青少年犯罪者等效果显著。 行为修正模式 1?、小组工作目标

行为修正模式的目的旨在通过小组活动,改变组员的偏差行为及病态行为。

行为修正模式 2?、基本价值观

认为个人的行为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认为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人和人的行为都是可以受到控制的。 行为修正模式 3?、实践原则

吸纳期,工作重点是帮案主确定其需要改变的不良行为,订立行为改变的先后顺序以及行为治疗的目标。?

小组发展及治疗期,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小组规模;成立小组;订立小组目标;引导组员停止问题行为以及学习新行为。

行为修正模式 4?

、应用范围

行为修正模式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学校、家庭服务中心、社区中心、惩教机构等;对象为:儿童(弱智儿童)、家长、少年犯罪者、成人、老年人等;行为有:学习困难、饮食习惯不良、破坏课堂秩序、反叛性行为、恐惧症、忧郁症、焦虑症以及婚姻不和、性行为失调、沟通困难等。

第五章 小组动力 沟通的类型与功能 ? 沟通的类型:1、正式沟通与非

正式沟通2、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能、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 沟通的功能:1、控制2、激励3、

表达情绪4、提供信息 第三节? 小组的冲突

?冲突的种类:内容【小组活动总结】

1、 理性及秩序性的冲突: 指围绕实现小组目标时发现的冲突,表达方式是理性的。?

2、心理及情感性的冲突:指组员性格和行为不协调造成的冲突,或因为组员未能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的冲突。?

3、权力及控制性的冲突:指组员间因争夺小组权力和影响力而产生的冲突。

第六章 小组工作的过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过程 已开始产生。 1、形成阶段 一、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 2、开始阶段 3、转换阶段 小组初期成员的主要特征 ??四、澄清目标

带领人宣讲小组目标 成员来讨论小组目标 ???游戏 ?其他 包容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二、开始阶段? ?

1、开始阶段的小组成员特征 (1)焦虑与挣扎(2)抗拒与防卫(3)冲突(4)挑战社会工作者 第七章 小组的形成阶段 小组形成阶段主要任务 1、 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2、评估和招募组员3、小组的筹备工作4、小组计划书 需求评估? ?在需求评估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 1、一种情况是机构要求开小组,工作者自己也有小组工作的训练,认为小组工作方法是最有效的助人手法。以此认为,案主的问题最适合用小组工作的手法解决。? ?案例一:P140 这个案例表明,所谓需求不是案主的真实需求,而是工作者自己的需要。? 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评估需求其实是当前社会工作主流的“专业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 2、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极力推崇的需求评估方法,就是以案主的需求为本,通过与案主的“同行”,建立信任关系,评估他们的真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介入计划。? ?案例二:P140 案例三:P140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要找到案主的真实需要就必须深入认识他们,与他们“同行”,当信任关系建立起来时,真实需求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而社会工作只有找到案主的真实需求,才有可能真正地帮到他们,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工作者找到案主的真实需要,确定目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包括:由谁决定小组工作是否要实施?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和技术来承担小组工作?机构和社区的资源如何?组员招募和领导等问题,从而为制定计划打下基础。 过程目标 概念 各阶段分目标 组员自身能力提高 第八章 小组初期 第一节? 小组第一次聚会 ?案例一:P163 小组初期,成员聚集起来,相互熟悉,探寻小组目标和规范,组员或彼此吸引或相互逃避。?

此阶段组员的关系为“趋避困境”、“ 捕捉情境”或“ 试探水流”。 ?第一节 小组第一次聚会 这个阶段成员彼此尚未熟悉,成员的情绪起伏较大,经常呈现出焦虑的、恐惧的、封闭的、伪装的甚至是不很友好的态度。? 成员对小组缺乏信任,所以工作者要协助成员澄清期待和理想,认识个人需要。? 同时也得面对成员的抗拒和过度的依赖,要尽快打开局面,促成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发现和培养小组领袖,使小组顺利地过渡到成熟阶段。 ?第一节 小组第一次聚会 这一阶段小组结构开始形成,成员渐渐熟悉以后,找到了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但领袖地位尚未巩固。?

小组确定了目标后,相应的规范也1、充满了两极情感2、过去的经验或经历会影响在小组中的分享3、试探 ?一、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 ?1、充满了两极情感 无论成员对于预期的聚会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第一次聚会还是会处于内心充满兴奋和焦虑的两难境地。? 成员一方面拥有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渴望与他人互动和交流,这种心情

是矛盾的、冲突的。 ?一、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 ?趋避的心理:趋求和避免 趋求:成员对新经验的好奇,希望从小组中获得满足,期待与他人和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己以开放的心胸进入小组,同意他人的看法,尽量去包容他人。? ?

成员也在极力“ 避免”一些什么。例如,要小心地对别人,对他人感到陌生和害羞,不敢正面接触和交谈,盼望别人先提及自己,不敢主动发言,避开别人的注目,担心会被小组控制,恐惧他人的敌意,不相信自己会被喜欢,思考参加小组的代价,怀疑小组达成目标的能力。? 这时成员非常需要工作者的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困惑,顺利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此时工作者方法得当,积极工作,成员的情感得到满足,小组就会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否则,一开始成员就会产生离心倾向,可能导致小组名存实亡或夭折。? –试探 – 成员由于焦虑会提出问题 – 试探性地向其他成员提出问题 成员非常依赖工作者,会向工作者探询问题 ?二、第一次聚会时的工作 第一次聚会时,小组只能算做一群人的集合,工作者仍然是初级基本角色,处于中心位置?. 小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很少有规范可循。 ?

二、第一次聚会时的工作 1、寻找相似性2、彼此交谈3、消除顾虑4、仔细聆听5、同理、真诚和接纳6、向成员解释清楚工作者自己的角色7、向成员解释清楚成员自己的角色8、掌握几种相互认识的活动并加以灵活运用 促进相互认识的活动? ?自我介绍、相互介绍 ?寻找相似点 多说问候语,唱一些流行的歌,利用聚餐、郊游、舞会、劳动等多种形式达成共识。 一、开场白? 开场白和小组最初的舒适度有密切关联,领导者能够传递出温暖、信任、帮助、舒适、理解和积极的尊重。? 记住:开场的最初几分钟是最重要的! 二、帮助成员彼此熟悉? 决定哪种介绍性练习,关键取决于小组的目标。? ?轮流报名字 ?重复轮流报名字 ?二人小组,介绍同伴 ?重复二人小组,介绍同伴 我画我说 三、设定积极的基调? 非自愿的团体:试图设立轻松的氛围?【小组活动总结】

轻松的氛围:来自个人的感染力、轻松的活动进行、领导者的鼓励、关心和尊重

五、解释带领人的角色?

教育者、促进者、使能者、倡导者、经纪人等?

解释小组将会怎么样被指导:小组的会期、长短、内容、场地安排、采用什么样的理论流派等

六、帮助成员用语言表达期望? ?担心:期望多元化

一般对于期望的讨论不超过10分钟

七、在第一次会面中使成员有所吐露? 促进成员融入小组、促进凝聚力的产生?

?维持带领人的中心地位

?

促进内向的人能够有机会表达 方法?a?a轮流发言、书写练习、示范、自我揭露

八、在第一次会面中可以运用的练习? ?轮流发言:列数字、移位置

二人小组?a?a结对子、三人小组、四人小组? –完成句子

在一个新团体中,我感到最舒适的时候是–_____。

在一个新团体中,我最害怕的是_______–。

在一个新团体中,我通常会____________–。

在这个新团体中,我感觉带领人是__________。 九、检测舒适水平?

说到这个团体中的舒适感,你觉得用哪个词语可以最好地来形容你现在的状态。?

在1?a10的量表上,10代表最舒适、1代表最不舒适,你怎么评价你现在的感受??

是否有人可以谈论一下自己在这个团体中的感受? 十、解释团体规则? ?规则是什么? ?谁制定规则?

?什么时候讨论规则? 应当如何讨论规则? 十一、解释术语?

?向小组成员解释一般术语的概念 不因术语而导致讨论发生歧义 4 ?、恰当地运用几种游戏

同心协力:广西壮族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 ?

?集体作画,提高成员的合作精神 突围与介入,使成员感受到凝聚力与压力? ?赠送礼物

描述“我们的小组” ?总结

小组规范形成时期的游戏一定要围绕着增强凝聚力和包容别人进行,可以创造性地玩各种有趣的游戏;?

但游戏结束后一定要有深入的分享,让组员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同时也要组员有足够的开放和包容心态。 ?总结

在小组第一次聚会和规范逐步形成过程中,还要订立小组规则。?

规则是大家充分讨论后的共识,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制定规则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组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需要大家自觉遵守。但规则也应该有充分的弹性,在具体处境下只要组员同意也可以修改。? 案例六、七:P174

第九章 小组中期

二、小组冲突时的工作?

包容、冷静、理性、分享、稳定、焦点回归

?工作者应该认为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是小组的自然整合过程,不一定是坏事,绝大部分小组都会经过这一?

阶段,处理得当,坏事会变成好事的。 千万不要一有冲突就如临大敌,好像“ 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非要把矛盾公开化,迅速解决不可。 包容?

–原因有两点:

其一,没有冲突的小组是不存在的,冲突是小组的正常现象;–

其二,许多矛盾是可以自生自灭的,有时矛盾不公开化,反而有利于矛盾的解决,若不加思考就将冲突公开化甚至上纲上线,可能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有些冲突是要解决在萌芽状态的。 冷静?

?不做冲动的反应

让冲突在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化解,许多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自生自灭的。?

善于利用冲突,冷静分析,循循善诱。遇到冲突时,工作员应该冷静和敏锐地觉察出问题症结所在,不宜有威胁、指责、挑衅或惩罚的行为。? 冲突有其积极的意义,工作者必须协助成员使用冲突,其方法是澄清冲突的本质,支持和协助成员去解决冲突所带来的紧张情绪。 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无偏见,就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冲突。?

这种冲突无论是成员之间的,还使成员对工作者的,都应该持有“公心”。 分享?

分享的含义很广,包括工作者能够体验他人的感受和情绪,分享他人的痛苦、快乐等。?

工作者只有懂得分享,才会认真关注每一个组员的实际困难和他们的思想、情绪,也才会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稳定?

面对冲突,工作者为了整个小组的稳定,应该尽可能协调各种矛盾。? 在冲突阶段工作者应该以大局为重,表现出高超的协调能力,因为此时成员把工作者放在了“矛盾的焦点”位置,他们会把各种不满、指责、攻击等情感莫名其妙地发泄到工作者身上,这时工作者应该表现出高度的同理、诚恳和接纳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渡过危机期,顺利进入成熟期。 焦点回归?

就是把问题抛回给小组成员,让他们自我解决。?

【小组活动总结】

工作者不担任最终的决策者,而是一位提醒者和鼓励思考的媒介,他用启发性与示范性的表达以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看法,让任何引起争议的话题能透过共同的参与达成共识,也就是创造一个以小组为焦点的问题解决情境。 游戏?

认清价值观、修正信念的游戏 ?价值拍卖、鳄鱼河、冰海沉船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互换、角色冲突 其他?

退却 压制 多数原则 妥协 团体整合,达成共识

?

?

(二)小组成熟阶段的工作 1.对小组进行引导

?它是指社工通过对小组提出建议和

忠告等方式,协助和引导小组,向既定的目标迈进,并最终实现小组的任务目标。? ?(1)忠告

它是指在小组开展活动前,社工向组员提出原则性的建议和要求,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提醒组员们注意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2)咨询

它是指社工对来自组员的疑虑和困惑等问题,进行及时地解答,并最大限度地为组员们提供有用的信息。?

?2.为小组提供支持

(1)激发小组的内在动力,鼓励小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2)帮助组员解决互动中出现的问题;?

(3)帮助组员解决互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3.适当地开展小组互动游戏 ?(1)依赖游戏 ?(2)探索自我游戏 (3)自我表达游戏

第十章 小组后期 二、组员情绪反应 ?否定

组员:一是无视即将结束的事实,继续采用一贯的方式互动;或明显的缺勤和冷淡?

工作者处理:适当地肯定和揭露组员的情绪,告知有关经验,以淡化分离感受。?

“到了快分别的时候了,大家似乎都有些恋恋不舍,小组过程中有过许多难忘的经历,此时大家可能会有一种失落感,也许谈一谈比闷在心里好过一些。” ?愤怒

组员:故意缺勤、迟到或早退,却仍然关心小组事物;故意忘掉工作者布置的任务;抱怨工作者的宣告中止。?

工作者处理:工作员对有不满情绪的组员采取接纳的态度,而非直接的回击, 可避免矛盾激化。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让组员有个缓解自身情绪的余地, 让组员能静下心来, 对自己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估。 ?退化

组员:表现出依赖与退缩的行为,想以此来提醒工作者小组目标仍未达到、任务仍未完成、解散小组是不明智的和不适宜的。? 工作者处理:指出此类组员行为背后的含义,协助其客观地认识、评价不可避免要出现的小组分别的事实。 ?压抑

组员:感性的组员会表现出忧伤、流泪,或对小组活动的反应呆滞、提不起兴趣或保持沉默 工作者处理:与组员一起表达彼此对小组完结的感受,肯定组员在小组中?

的成长、小组中良好亲密的关系、愉快的小组经验等,鼓励组员离组后与他人建立密切及愉快的关系,将目光投向未来,为离组后独立面对生活做准备。

?接受 —最后经历的阶段 ?讨论分享愉快的经验感受

协助组员回顾他们在小组中取得的成果?

?以欢送会等形式终结

祝福与道别、提醒保密、收集意见 2 ?、评估的分类

?

研究性的小组评估可以分为:

过程评估 :又叫形成行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

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

结果评估: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监测小组是否完成了其预定目标。

3 ?、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评估可以指导干预方向,使得干预行动一直围绕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顺利进行。?

第二,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和组员明白在小组过程中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评估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对小组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

第四,评估可以帮助社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第五,对机构而言,小组评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提高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提供了经验和资料,为机构的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三节? 工作者在结束阶段的任务 工作者在结束阶段的任务有很多,其主要目标是巩固小组工作的成果,并帮助小组成员独立的、有成果地离开小组工作。?

其重中之重是保持组员的正面经验并应用于其生活中,处理组员分离的情绪和感受,进行转介和评估。 1、保持组员的小组经验

此阶段工作者可以利用很多方法来帮助组员达到这个目标:

模拟练习 树立信心 肯定正面感受 跟进 寻求他人支持 鼓励独立 比较两幅图,哪个孩子以后更有信心?

2?

、处理分离的情绪与感受 在处理组员离别情绪方面,目的并非是消除组员所有的负面情绪,而是协助组员认识及面对客观现实,建立对事实和即将面对的新环境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去适应新环境。 3?、转介

工作者需要了解有关转介的程序和准则,了解其他机构的相关资源,并且同其他机构建立服务联系网络。? 在转介前,要使小组成员对此转介机构有所了解和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该机构的服务。在工作者与小组成员对转介的需要达成一致的认识之后,才可进行转介服务。?

转介完成后,社工与小组成员之间最好保持相应的联系,以进一步把握转介后的状况和成效。如果转介失败,或成员不能从新的服务机构中得到所需,他们应告知工作者以尽快采取措施。 4?

、评估

在小组评估中常用的方法有面谈方式、记录方式、精确的测量工具、问卷或评估表

这些可以纳入到小组结束活动的一部分。 面谈方式

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是由工作者或专门的观察人员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与成员进行面谈,从而对小组工作进行了解,做出评估。 面谈方式

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是由工作者或专门的观察人员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与成员进行面谈,从而对小组工作进行了解,做出评估。

文字记录指在小组进行的过程中,由专门记录人员将小组过程做摘要记录或逐字记录。?

视听记录就是用录音或录影的方式将小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再由工作

者或评估人员根据这些记录对小组做出评估。 精确测量工具

个人行为改变的测量、小组改变的测量、环境改变的测量

第十二章?

儿童小组工作 ?3、儿童的问题

?(1)环境伤害(网搜图片) ?贫穷:实现权利的最大障碍(生存权) ?污染:疾病 ?营养:

趋势:营养不良(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营养过剩(发达地区) 后果:营养不良——影响身心发展;营养过剩——人际交往困难、自卑、融入群体障碍?

童工:贫困地区多见 (?2)发展障碍

学习压力:A、社会原因(文化传统、社会竞争、家庭结构、教育理念);B、策略(自主学习、创造精神)——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代际冲突:A、定义(两代人因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差异导致矛盾);B、类型(差异和冲突、无差异和无冲突)? 同伴交往: A、练习社会交往、提高交往技能; B、完善个性、发展行为、健康身心?

道德发展:内化社会规则:社会公德(责任感、尊重他人)?

低龄犯罪: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治理)?

特殊境况:性侵害、流浪乞讨、吸毒及艾滋病影响和感染

第十三章 老年小组工作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 一.老年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 二.老年人的需要?

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如重新就业工作、外出旅游等)、社会参与(如意愿表达、利益维护等)、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如子女生活、财产处置、后事操办等)。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 三.老年人的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括因个人的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2.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年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

?(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加); ?(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

?(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 ?(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

?(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

减少。

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还有外围人群或组织机构。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社会中认为做老年人的工作没有太大价值、对老人厌恶、歧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2.反移情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不仅会表现为对老人特别不好,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想要“拯救”老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己对老人的反应。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自我意识与自我督导

?在做老年人辅导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审视自己对老年人、对垂死和死亡的感受,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梳理好。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 做老人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培养团队工作能力。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1.缅怀往事疗法

是指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痛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老人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此方法对于老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 2.?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人对人生历程一的感悟,使老人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在实施人生回顾疗法时,特别注意前测(建立评估基线)和后测(评估介入的效果)两个环节。 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3.验证疗法

验证疗法是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所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人或社会工作者感知的现实,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明白老人行为的意义,而不是让老人意识到现实是什么样,是应用验证疗法的要旨。验证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对改善患痴呆症老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有成效,但它还是一个尚在实践中验证的疗法。

二.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1.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独特之处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老人在身体上的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 其次,还领者自始自终都要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

第三,老人小组工作的节奏要比年

轻人的小组慢许多。

2.?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1)现实辨识小组

现实辩识小组的成员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的老人,通过环境中的一些提示,帮助他们确认时间、方位或者是人。现实辨识小组一般是在护理院、医院或者成人日间护理设施中开办。

(?2)动机激发小组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老人。小组活动是通过愉悦的活动,帮助老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麻烦的状况。

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3.注意事项

包括:尊重老人的自决权,平衡好对小组和对个别组员所负的责任,尊重保密权,对老人造成伤害时采取介入措施等。

三.老年机构照顾 ??1.老年机构照顾理论

包括: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和延续理论。前者注重采取措施抵消随着老人身体功能的减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老人减少选择的活动,把能力和精力重点放在少数能掌控的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尽可能发挥最佳功能,并辅之以补偿措施。后者则强调老人在内在品性、爱好上的延续和外在的物理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延续。在机构服务与环境能契合老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延续性需要的情况下,老人便能对照顾机构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老年机构照顾的实务模式 ?(1)爱登选择模式

是摒弃养老机构僵化的院舍管理方式,倡导“家居”型的院舍环境和人性化的生活安排。其要点是:①认为孤独和无助造成了长期机构照顾的大部分问题;②建立一个“人性化居住”模式;③充实日常生活;④不强调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权威等。 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住房与服务模式

其要点是:①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应当与家类似,有私人空间;②对空间的使用和照顾工作的安排,这方面要比家居环境多一些限制,但也在最大限度内给老人提供选择和自由;③服务的性质及可获得性。总之,这一模式认为越容易得到服务,照顾就越好。?

(3)以延续理论和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式?

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给老人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增加老人的选择余地,从而达到使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老年社区照顾

?老年人社区照顾主要分为医疗性照顾和社会性照顾两部分。医疗性照顾主要由医学专业的人负责实施,社会工作者工作的重点是社会性照顾。目前,社区照顾正在由服务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即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社区照顾的步骤是:

?1.了解本地社区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2.制订相应的服务方案。

3.落实服务方案并追踪和评估服务的结果。

《学习小组活动小结》
小组活动总结 第二篇

《行政管理学》

12春行政管理(本)学习小组活动总结

一、 小组介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

武进电大12行管本科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我们为第二小组,共有冯樱,冯黎霞,蒋琦,周珏,徐鸿,王乘恺等六位组员。

我组理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学习计划,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们第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同组学生在讨论中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张晞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之下,根据《市场营销学》学习小组活动计划,我作为组长负责召集同组学生按计划学习,平时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对本门课程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会对今后的工作产生较大的帮助。

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

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按照本课程的学习小组活动计划,我们小组积极参加了省校的课程论坛活动,班级的参与度很高。主要内容为联系实际论述行政主体的特征,通过分组讨论发言,每位学生形成一份完整的答案并上传省校论坛,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探究。每个组员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组员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整个学期的小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始终和我们保持密切联系。除了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外,在开展学习活动中,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并经常鼓励我们、启发我们,才使我们小组顺利地完成学习计划。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妙在点拨、开窍,让我们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它的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关系不协调”等;相应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

系”等。

学习小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了我们自觉学习的习惯,也较好地解决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关系。

徐鸿 2012.06.06

《小组工作个人感受总结》
小组活动总结 第三篇

小组活动个人体会

通过这次小组工作的开展,我觉得我对于社工精神以及社工身上的责任有了更好的理解与体会。不同于在课堂上学习,这次是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很多东西是书本上所没有的,因此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体会到要把社工做好是需要不断学习、总结以及做实务的。

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关于大学生虚度光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浪费时间、不认真上课、经常逃课跷课,也不参加各类实习、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中无所得无所成,只是在混日子。现在这种情况很常见,在我身边就有很多人是在混日子,平时不去上课,在宿舍上网打游戏,学校安排的各种实习活动也不去参加,学期末经常挂科。长此以往,在毕业的时候,面对空白的简历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找工作也很困难。所以我们小组决定选择这个课题,希望能够尽量帮助这个群体,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学习生活,不再一味的沉迷下去,充实自己,充实生活,不虚度这四年的光阴。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们有期待也有担心,期待能够把小组活动办好,能够真的对组员有所帮助,也担心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我相信只要认真的去准备、去思考、去付出,就能够有收获。我们在定下课题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招募组员,我们利用海报、网络宣传,在召集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不容易,因为很多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我们耐心的说明讲解,向身边的人积极的宣传,最终成功的召集到足够的组员。

我们一共进行了四次小组活动,每一次活动对于我们都是一次锻炼,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学会怎样把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学会怎么样去控制好气氛、调动组员的情绪、怎么避免冷场、怎么让组员敞开心扉,去接纳组员,认真的去倾听他们的想法,不能去定义他们的行为是对是错,要尊重每个组员,让他们从心底信任你,才会配合你去帮助他们自己。

第一次活动是我主讲,所以给我的印象很深,也让我受益匪浅。其实内心是有点紧张的,毕竟是第一次活动,要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因为之前也没亲身开展过这样正式的小组工作,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在准备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力求完美,制作ppt、准备活动的环节,尽量的想到每一个细节,希望能在第一次活动上让组员感受到轻松、愉快,能够积极的配合我们,能够信

任我们,这样小组工作才能良好的开展下去。

在活动预定时间开始之前,我们很早就来到活动地点,开始打扫卫生,搬椅子、摆桌子,布置黑板、张贴海报,虽然忙忙碌碌的,但是因为是自己用心主办的活动,所以一点都不嫌累,我也是认真的把第一次活动的过程在脑海过了几遍,希望让每个组员都融入其中,从内心接受我们。

在组员陆续到齐之后,我们就正式开始了。我的开场主要就是让他们了解我们小组的性质与目标,以及开展的形式,并且让组员之间相互认识、了解,这样彼此间才能更好的交流、分享。我觉得,第一次活动开展的怎么样,关系到之后小组的发展,所以我认为首先是要把氛围营造好了,不能太拘束、太严肃,要有一个轻松的气氛。所以我在开场的时候并没有一板一眼,而是带着一点幽默进行下去,并且不时的和组员进行互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熟,组员之间也比较陌生,只是在互相认识的两三个之间有交流。之前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安排了转圆圈和左手右手的游戏,使组员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在转圆圈的游戏过程中,组员都很投入,比我预想的结果还要好,因为大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彼此之间分享、交流的很好,我们都是喊了好几次暂停才继续游戏的,在交谈期间也是有说有笑,也正是通过这个游戏使小组的气氛达到高潮,大家彼此之间开始进一步了解,逐渐融入到小组中来,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之后组员之间熟络了起来,不再拘束,积极的分享上大学以来自己的改变、感受,以及自己的困惑。在活动尾声,我准备了便利贴,让每个组员把自己第一次活动的感受、建议以及需要帮助的地方写了下来。我在看的时候,很感动,组员大多数都很满意,说活动办的很给力,很受用,也有给出意见说希望活动安排能够更加紧凑,能够把握好时间。我当时就有一种被认可的喜悦,觉得付出得到了认可。并且从这次活动中总结了经验,改善不足之处,为以后开展活动打下了基础。

之后的三次活动我也全部参与了,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我们和小组组员之间就更进一步,达成了很好的情感联系。我还记得在第二次活动时,有一个环节是大家谈谈自己对于社会实践的看法,开始组员都没主动的分享,我一看有些冷场,就先讲了起来,谈了自己几次的实习经历,尤其是讲了去福利院实习的时候,说到那些被父母遗弃的孩童,引起了组员情绪上的共鸣,接下来讨论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这四次活动顺利的结束了,也基本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与效果,我们总结了不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活动结束之后,组员们在QQ群中也反馈说,参加这次小组活动对自己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起码现在有了目标,也认识到充实自己的重要性,会更好的珍惜大学时光。

总而言之,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我对于成为社工有了更好的认识,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尤其是当我做最后一次活动播放的记录ppt时,看着从第一次活动开始的照片,回忆一点点涌现,看着小组的逐渐成长与进步,看着组员的改变与收获,对于组员的配合、大家的团结,我更加珍惜这次经历,它也成为我大学时光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班级:社工112班 姓名: 张师师 学号:201126161

《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小组活动总结 第四篇

[篇一: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就结束了,为了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本学期共开设八个兴趣小组,分别是篮球、田径、编织、刺绣、剪纸、律动、电脑、书法。担任兴趣小组的老师分别是孙辉、刘朝红、闫长征、张允兰、张春香、王春红、陈剑、满园园八位老师。

从本学期开始,我接手负责学校的兴趣小组管理工作,由于是本人第一次做这个工作,需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展好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总结。现将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好各个小组计划并及时上交。

在确定好人员与分组的基础上,在开学初制定好详实的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并上交检查,计入教学管理积分。

二、召开小组辅导老师会议

在第三周就召开兴趣小组会议,对本学期的目标任务作以强调并征求各位教师的意见,的兴趣,教学上从简入难,从生到熟;课堂氛围上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1、本学期从总体上看,较好地完成了我们小组的活动任务,保证了活动质量。每次课我都会以幽默的小笑话、小游戏穿插,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健美操,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身体,对健美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任何地方都成了他们的练习场地。

3、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学生练习时动作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都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活动中尤为注意。

针对这学期不足之处,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改正这些不足,同时对下学期的工作也做出来一定的畅想:

早早进入紧张状态,以最快的速度学完整套操。尝试着在健美操中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如:器械(呼啦圈、啦啦花等)、与其他运动相结合等。将健美操的主题接近传统美德教育。利用现代的、有力量的健美操动作加入中国传统的礼仪动作,让它变得更为丰富。

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总结和对下学期的畅想,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进步。我一定会扬长避短,逐渐完善,争取把下学期的健美操活动做得有声有色。

[篇三: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一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绘画小组的活动情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通过这学期的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许多同学要求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而且在这些兴趣者的指引下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参加了小组学习。为了下学年能更好的开展兴趣小组,特将这一年来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以便以后能做到取长补短,有所提高。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

所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画画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

二、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绘画兴趣小组的活动中不仅是讲解了美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在这学期的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而更大的就是“美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美术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定期举办了学生作品展览

举办了绘画展览,交流、回顾、总结了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的机会。作为教师则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的一些佳作可以在校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

我期待着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篇四: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时光流逝,转眼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学期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很积极努力,在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从四方面总结了这学期我兴趣小组的教学体会:

一、切实的学习计划

在中年级素描兴趣小组成立初,我就决定在成员中选拔几位有一定绘画才能的学生,让中年级的他们从小接受绘画的系统训练;而大部分的学生则注重培养他们在绘画上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注意以兴趣引导他们渐渐对绘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个人创意,发挥绘画特有的魅力,使中年级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本学期的活动中,我引入了想象绘画和装饰图案设计这两个比较有针对性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书中有关这类的内容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足的奋斗目标

有人说,美术组活动就应该以绘画为主,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技巧。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美术组的活动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与培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使其形成自身的特点。让他们觉得在每次活动中都很开心,都有收获。这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你兴趣小组的活动,才能真正溶入绘画的兴趣中去,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艺术这方热地上,能绽开更多小小的美术之花。

中年级美术兴趣小组的建立是很有意义的,他为许多喜欢美术的同学深入学习美术创造了一个平台,让他们从小接受比较正统的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从而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篇五:硬笔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活动计划,本学期硬笔兴趣小组活动立足培养学生的基本书写能力和进行良好的书写习惯教育,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在独立书写能力和书写习惯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现对本学期的活动作一小结。

一、注重基本功,基本间架结构的训练。

本学期,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笔画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对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和技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在巩固基本笔画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基本间架结构的教学。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字好比一个人,每一部分都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一个字各个部分安排的位置、大小以及一个字重心的把握都对字的结构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学期,我们小组以偏旁部首为载体,从最基本的独体字、简单的左右、上下结构入手,每位组员发一本米字本,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每种结构每种部首的书写特点和注意点,然后由全体学生一起讨论,找出还需要注意的地方,当场进行核定。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进行当场指导。练习后,进行交流,找出共同的错误,并进行改进。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了学生边书写边动脑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练习方式,以范写——意临——临写为突破口。

这学期我每节课都先给学员范写,再让学员意临,最后在米字本上临写。在意临中,学生借助已有的汉字间架结构,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字的间架结构,他们在意临的辅助作用下加深对汉字的结构安排,然后让他们独立进行临写,既是对例字的重现,又是自己对字的结构的再一次认识和深化。通过范写——意临——临写结合,学生就会有目的、有信心地去书写汉字。事实表明,学生用这种方法和以前相比,在对字的理解和书写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三、书法学习小组,学生成长的阵地。

一个兴趣小组里的成员,也不可能全是“乖孩子”,其中不乏也有爱偷懒、对书法学习时爱时厌、上课不认真听讲、练习又不认真的同学。因为这些同学一存在,他的周边同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这一部分同学也能和其他乖的学生一样自觉、主动地学习,我选了自觉性比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练习、讨论中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有了别人的监督和帮助,那些本来爱偷懒、平时不用功的学生自然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当他们在偷懒或者不认真的时候,旁边的组员就会及时地提醒他,一回两回后他也就习惯了,慢慢把自己不良的习惯改了过来。

一学期的活动结束了,留给我们回味的不是成绩,而是要多花点时间想想我们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哪些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去完善和改进。

1、本学期相对上学期来在学习态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一些平时不认真、马虎的同学通过练习表现好了很多。

2、在对字的间架结构认识方面,学生也得到了一定地提高,不过,毕竟刚开始,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书写方法的指导。

[篇六: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文体活动越来越显得重要,它不仅使对学科有兴趣和有才能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通过课外文体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现将本学期的课外文体兴趣小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课外文体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教师要提前备课。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课程一样,也要有一定内容,但还要更能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之前多方搜集材料,精心备课,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每一环节,以免活动时失控。

2、内容要多样化。本学期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多个项目,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兴趣小组活动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园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在德育智育方面都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44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