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第一课__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一)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描写手法

教学课题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表达技巧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表达技巧的解题技巧

主备人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描写方法鉴赏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对诗歌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即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可以说理解了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就打开了诗歌殿堂的深奥的大门。

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为复杂 :从一切诗歌都要表现客观事物来说,有表现方法;从一切诗歌都要表情达意来说,有抒情(描

写言理)方法。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描写、修辞、抒情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二、具体分类

描写手法

1、 衬托:正衬 /渲染、烘托 反衬(反衬:以动衬静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3、白描

4、对比

5、细节描写

6、动静结合

抒情手法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哀景写乐情)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 托物寓理

托物抒怀

(4)、借史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谐音、反语、反问、设问、反复、用典等。

三、描写手法分析

1、 衬托:正衬 /渲染、烘托 反衬(反衬:以动衬静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什么是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

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

描写人物的诗句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二)

描写人物的诗句.txt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B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作者:李锦文 来源:中国诗歌网

一、古代的征人形象

《诗经》中的《东山》和《采薇》二首,反映了周朝初期为镇压国内的叛乱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征人们出生入死奋战沙场的艰苦的军旅生活和民族主义的英雄气概。这二首诗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用征人自述的口吻,细致而深刻地描写了征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塑造了征人的英雄形象。

《东山》是《诗经?豳风》的一篇,反映了如下的一段历史:周朝建立后不久,周武王病死,继位的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掌管政事,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不满。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乘机勾结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诸部落发动了叛乱。周公带兵东征,打了三年仗,平定了叛乱,稳住了周朝的统治。

《东山》共有四章,写的都是归途,都是写征人在回乡途中的回忆和想像。每一章的开头都是:“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诗一开头就把主人公安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冒雨回家”的归途之中,而且这种特定的环境贯穿在诗的始终,因而使得主人公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第一章写征人在归途中回忆军旅生活的艰苦,并想像着回家以后恢复平民身份的喜悦: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来,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躅,蒸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征人来到东山戍守边疆已经很久了,从来没有回过家乡。现在退役回家去,不巧却碰上了蒙蒙细雨,泥湿路滑,不好行走。当时征人的心境是:由于镇压了叛乱,才赢得了和平与安定。这种和平与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梦寐以求的回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因此不管天上怎么下雨,不管行路怎么艰难,征人还是一个劲地走回家去。征人一边走路一边在想:还在东山没有动身以前,一听到要退役回家的消息,心里是何等的激动啊,禁不住面对西方,向着家乡而悲伤了。这是因为多年的愿望一旦要成为现实,却又觉得来得太突然了。究竟是喜还是悲?要回家了,却面对着西方而悲伤!当然,这种悲伤的心理不会持久,因为想到回家以后,恢复了平民身份,穿上普通人的服装,再也不过军旅生活了,心里终究是高兴的。回想三年来的军旅生活,那凄凉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晚上蜷曲着身子睡在兵车底下,就像桑间的野蚕蠕动着身子爬行一样。这幅西周初期社会的军旅生活图给人的印象是凄苦的,但是征人们却在这种凄苦的生活中拼命奋战,因此征人们的形象是高大而悲壮的。

第二章写征人想像着可能已经荒废了的家园: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由于多年战乱,家里音信杳无,也许家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他想像着家里的情景:蔓生的栝蒌已经伸延到屋檐边了,屋子里土蟞爬来爬去,蜘蛛在门口牵丝结网,住的地方已经成了野鹿活动的场所,到夜晚时时现出磷火的闪亮!这是一幅凄惨的图画,多么阴森,多么恐怖!难道还不可怕吗?但是,那是他的家乡啊,他还是想念着它。“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恰好表现了征人当时的心境:家乡越是阴森恐怖,越是想回家去看个究竟,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章写征人想像着妻子的孤苦生活以及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蒸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在这里,征人的想像真像闪电一样,他想像着家乡的鹳鸟正在土堆上鸣叫,他的妻子触景生情,正在为他长期不归而唉声叹息。自从丈夫离家以后,家里繁重的劳动均落在她一个人身上,里里外外,劳苦奔波,到底何时才是一个尽头!他进一步想像,也许家里已经乱七八糟,可怜的妻子正在洒水清扫,堵塞鼠洞。她多么希望她的丈夫及早归来。这时候她的恼子里突然出现了一幅幻像,丈夫已经回到了她的身边。她真是又惊又喜,一头栽在他的怀里。突然她的眼光触到了那堆栗柴,看到了栗柴上面的匏瓜瓢。此时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匏瓜瓢啊匏瓜瓢,你是我们爱情的见证,自以丈夫离家以后,已经三年没有看到过他,匏瓜瓢放在栗柴上面也已经三年没有动用过它。我时时在思念着我的丈夫,一年又一年,已经整整三年了,音信杳无,望眼欲穿„„。现在好了,丈夫毕竟回来了,夫妻又团圆了„„。这是一幅幻像,这是对和平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的展望。明写妻子,实际上还是写征人。征人的思想千头万绪,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思家的心情上涌来。

第四章写征人回忆新婚时的欢乐,同时担心着妻子的现况: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思乡之情在折磨着他,也在激励着他尽快地赶回家去。此时征人的思想又回到了新婚的时候,多么美丽啊,黄莺飞翔时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妻子嫁给他时,骑着黄白相杂的毛色的马儿来到他家。当时她的母亲亲自给她结好佩巾的带子,结婚时举行了很多的礼仪。那时候她是多么美丽啊,可是现在呢?时间这么久了,她到底怎么样了?

这首诗给人展示了一幅幅的图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但是我认为最成功的是真实地刻画了征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是回忆和想像。这种想像是奇特的,闪电式的,跳跃式的。他时而想像着家乡已经是一片废墟,萧条冷落,阴森恐怖;时而想像着妻子正在唉声叹息,盼望着他及早归去,同时出现了一幅幻像:丈夫突然回到了她身边,情不可遏,悲喜交集;时而回忆起新婚时的幸福生活,与第一章回忆起艰苦的军旅生活形成对照;最终还是回到现实中来,他离家这么久了,妻子历尽艰辛,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这种想像是奇特的,对于表现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有着特殊的意义。征人本来归家心切,可是实际上却没有到家,全篇集中笔墨描写他在归途中的心理活动。那么家中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心爱的妻子还像新婚时那样美吗?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想像了。

《采薇》是《诗经?小雅》的一篇,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活和反抗外族侵略的诗。如果说《东山》着重反映的是对艰苦的军旅生活的回忆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却没有正面描绘镇压叛乱的战争生活的图画,那么《采薇》却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有艰苦的军旅生活的回忆,也有抵抗外族侵略者的紧张的战斗生活的描绘。《采薇》在诗的结构上同《东山》有着不同的特点:《东山》对征人形象的刻画是通过描写他在回乡途中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的;《采薇》一诗却按顺序写出了征人从出征到退役的全过程。诗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画面正如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诗人一下笔就把读者带进了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去。由于玁狁的入侵,征人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出征去前线。部队的生活是紧张的,简直没有一点休息的闲暇;部队的生活又是凄苦的,连肚子都填不饱,还得靠采薇菜来过日子。因此征人一边采着薇菜,一边想着要回家去。回去吧,回去吧!一年的时光又快要过完了。虽说有家室,却又像没有家室一样,分隔千里,两地相思。是谁造成过种情况的呢?是玁狁,即那些入侵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薇菜长得很柔嫩了,比起原先刚刚发芽的时候去采要强得多了。但是征人却并不见有高兴的神情。由于“回家去”的思想在折磨着他,痛苦的心境如火如燎。可是征人越是思家心切,戍守的阵地却越是变换频繁,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处所,也没有一个能为自己回家去探问情况的“使者”。由此可见,征人的心里是何等的着急。可心里越是着急,越是感到又饥又渴。人们不禁担心,这样的军队能否抵抗得了那些凶猛的入侵者?

生活还是这样艰苦,薇菜还得采了又采。此时薇菜已经老而坚硬了,原来艰苦的日子在饥渴中熬过,不知不觉已到了号称小阳春的十月。可是兵役却还没有止息,简直没有休息的闲暇。征人心里非常痛苦,自从服役以来,哪曾有过什么人来慰问一声!征人愤怒的心境再也按捺不住,不禁大声责问那些统治者,你们只知道无休止地叫人们服役,可曾管过人们的死活?

以上三章写出了征人在部队的艰苦生活,以及征人对统治者不管人民死活的愤慨之情。

第四、五章,写征人紧张的备战和战斗历程: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蒙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那盛开的鲜花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那高大的兵车是谁所乘?是将帅所乘。在这样的比兴以后,接着写征人将那四匹高大的雄马驾上兵车,准备出征。读到这里,人们不再担心,历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当外族侵略者踏入我们的国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能够奋起抵抗的。不是吗?请听一听征人的回答吧:在边地怎能图安居呢?往往一个月就要出征多次。 驾上那四匹雄马,四匹雄马威武雄壮。将军站在兵车上指挥作战,战士们在兵车的掩护下冲锋向前。看吧,四匹雄马训练有素,行进得整整齐齐,多么威严!战士们佩着鱼皮做的箭袋,拿着象牙装饰的弓弭,向敌人射出了一支支利箭„„战斗结束了也不卸甲,仍在日夜守卫和警戒。因为玁狁不甘心失败,总想卷土重来,军情非常危急!

读了这两章,我们才真正认识了征人,在打击外族侵略者的时候,才显出了征人的本色。

最后一章直接描写征人在归途中的心理活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

征人在归途中回想起当初离别家乡去出征的时候正是春天,青青的杨柳依依相送。现在退役回家正是冬天,大雪纷飞,北风凛洌。征人就是这样一边走着,一边想着,心里越想越激动,路也越走越慢了,口里又渴,肚子又饥,满心伤感满腔悲:对于我这种悲哀的心境,又有谁能够体会呢?这一章的开头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来时风光与归时景象作了对比描写,既写出了春天和冬天的时令特点,又推进了征人回家的急切心情。由于这几句诗既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客观景物,又衬托了征人的主观心情(如用“杨柳依依”衬托离家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用“雨雪霏霏”衬托归家时的悲哀心境。)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而被推为千古名句,世代传诵。晋朝的谢玄甚至说它是三百篇中最好的诗。

从全诗看来,我认为,对征人的形象描写是有其特色的,它不是简单地给人物贴上标签,而是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他的复杂细致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离乡背井,奔赴前线;但他又忍受不了部队那种艰苦的生活,在采薇的时候,他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总想要回家去;对于统治者只知道叫人民无休止地服役却不管人民的死活,表现了极度的不满;但是一旦进入紧张的备战和战斗的时候,他却忘记了一切,只知道奋勇杀敌,冲锋向前,甚至战斗结束了也不卸甲,仍在日夜守卫和警戒。由于前线将士的奋勇杀敌,玁狁入侵者被赶出去了,征人们也退役了。在归途中他又饥又渴,思绪万千,不禁悲从中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战士们出生入死,奋战沙场,可统治者又给了他们什么报偿呢?难怪征人要沉痛地喊出:对于我这种悲哀的心境,又有谁能够体会呢?因此我认为,征人的形象是逼真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他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自己的国土;他对统治者不满,对外族侵略者更加愤恨,他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总想要回家去;但是一旦进入紧张的战斗,他却忘记了一切,显出了征人的本色,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的形象是真实而感人的。这首诗既有心理描写,也有行

动描写,但主要的还是心理描写,即如前面五章,在具体描写征人采薇菜的过程以及备战和战斗的过程时,也还是突出地描写了征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如对回家的渴望,对统治者的怨恨,对敌人的仇恨与拼杀,以及强烈的敌情观念,无一不是心理活动的表现。

本主题由 System 于 2010-8-13 12:18 审核通过收藏 分享

金府乡宴周年庆典 真情一片 好礼相送 :满200《灾难救助大全》免费领

沫若使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

沫若使者 当前在线

UID204732 帖子1421 主题862 精华13 积分12464 交子10113 贯 威望51 点 阅读权限30 性别男 在线时间3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5-9-11 最后登录2010-12-3

大司马

帖子1421 积分12464 交子10113 贯 威望51 点 注册时间2005-9-11 沙发 发表于 2010-8-13 12:27 | 只看该作者

二、为国捐躯的战士

屈原《九歌》中的《国殇》,以及汉乐府民歌的《战城南》都直接描写了为国捐躯的战士形象。

《国殇》是一首祭歌,是祭奠为国战死者的乐歌,诗中塑造了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并极力进行了讴歌: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猎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埋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以上第一段,写残酷的战斗和我军的阵亡:战士们手里拿着吴国出产的戈戟,身上披着犀牛皮做的铠甲,兵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遮蔽了阳光,敌人蜂拥而来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样,箭头交错落下,战士们争先恐后冲锋向前。敌人侵犯了我方的阵地,践踏了我军的行列,兵车左侧的马被杀死,右侧的马被砍伤。两个车轮被陷在地下,四匹驾车的马也被绊住,但是战士们毫不退缩,拿起鼓槌来击响战鼓。太阳已落,天色晚了,神灵都发怒了,经过残酷的战斗以后,我方死伤殆尽,尸体抛弃在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以上为第二段,着重表现战士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境界:战士们抱着一去不返的必

描写月亮的诗句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三)

借月亮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

唐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意思是:钟山很近,只隔着一条长江和几处青山,可我正一路北上,离家却要越来越远。现在正是早春二月,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要把一腔愁思托之明月,以其为中介,随风一直飘到夜郎西。 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会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美无憾。

只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能够身体健康、开心,即便是相隔千里,也可以共同看见天上的月亮。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写景达意的诗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李白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夜间的优美景象。

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酬张少府》 作者:[唐]王维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在幽静的松林中,我敞开衣襟,端坐弹琴。风吹起解开的衣带,翩翩扬扬;只有山上的明月来欣赏我的琴声,何等自在潇洒。

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暮江吟》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宿建德江》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映照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竹里馆》王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苏轼

描写环境优美的诗句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四)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环境优美的诗句。——孟浩然<春晓>

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6、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环境优美的诗句。——宋·杨万里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3、千山鸟飞绝,1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1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1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8、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1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0、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2、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24、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6、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关于爱情悲伤的诗句
描写环境凄凉的诗句(五)

1、借酒消愁愁更愁,只怕酒醒之后断人肠。

2、哀叹声声痛饮中,酒醉醒来愁未醒,红颜知己去何处,忆当初,伤流景,往事悠悠记心中。

3、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关于爱情悲伤的诗句

4、泪雨问花花不语,又见散花落满地。步雨深夜夜不许,再盼长夜破晓时。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8、寂静的夜,孤单的人,心绪徘徊,夜未寝,窗前眺望,寒风吹,又添凄凉,天上星伴我无眠。关于爱情悲伤的诗句

9、七余载事非难辩,往日春色已不见,无奈深情成泡影,多情伴我咏黄昏,晓风不散愁千点,阴雨还添泪一痕,情场遭际同谁诉,无限寂寞度朝昏。

10、绝艳佳人他人拥,红颜薄命古今同,但愿佳人心如意,悲欢离合莫相思。

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我等待东风吹我,心涌动,泪暗滴,湿衣衫,漫漫夜,更加漫长,我的思绪,更加迷茫,此时的我显孤单,情感路上我忧伤,他不属于你,注定放弃。

13、今宵赏月似也醉,只见明月星以睡;明月明日何处寻,此生唯有影随行。

1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6、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

17、冷风萧瑟哭声有,寒雨飘洒泪痕无;行人只闻风吹雨,哪知深夜有人哭。

18、触到伤心处,荒唐愈可悲。红尘同一梦,休笑多情痴。一把心酸泪,谁解伤感味。()堪怜有情人,可叹雪中埋。涕泣仰天望,千里一梦遥。可怜多情人,终陷爱情中。

19、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0、一夜白头万事非,对花对酒断肠归。满地空余梨花雪,鸳鸯何时知双飞。

21、一见倾心爱无悔,为卿痴狂为卿醉。怎奈佳人本无意,我心已死坠轮回。

22、春去百花暗自悲,红叶何忍花骨埋。孤月凄凉断肠处,阵阵秋霜往昔别。牡丹心碎啼花泪,泪洒秋风送香魂。问君可有怜花意,莫等香消玉殒化云烟。

23、肠断相思岁岁同。事世情缘梦难通。满山烟雨桔花白,无尽相思夜夜风。

24、临高楼,雨湿面,云中身影却不见。枯坐千年,未见你来。

25、情殇惊破夜空,情场遭际遇秋风,情阑情伤,滴泪哭泣,用心良苦,难挽旧情,朝朝暮暮,恋七载伤别。无情无缘,空欢喜,春去也。鬓已霜白,凄凉酸楚,夜深人静,忧愁一搦,悲笛哀箫。

2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7、抱郁思,独倚望远忧,苦寻七载迷踪影,含情脉脉情悠悠,肠断思念中。

2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45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