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词

| 主持词 |

【www.guakaob.com--主持词】

幼儿园毕业典礼主持词开场白
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词 第一篇

幼儿园毕业典礼主持词开场白

下面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主持词由串词网收集与互联网并加以修改更加适合您的使用,寻找幼儿园毕业典礼主持词,幼儿园毕业典礼串词请到串词网,专业的主持串词服务!

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白: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我们每个小朋友人生中新的一个开始,毕业典礼。

毕业了,说明我们已不是一个孩童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吸取“营养”,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让我们共同欢呼,我们毕业了!

下面我宣布“自由飞翔,20**××幼儿园毕业典礼现在开始”。

一.幼儿园毕业典礼园长讲话开场白:

我们可爱的小朋友们已经在**幼儿园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在这三年里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你们,呵护你们,园长也时时刻刻再关心着你们的成长,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敬爱的*园长为我们做毕业致词。

二.幼儿园毕业典礼教师讲话开场白:

看到自己一手带了三年的孩子即将扬帆出港,再蔚蓝的童年里航行时,老师们有激动,有期待,更有千言万语的诉说,下面有请教师代表**老师讲话。

三.幼儿园毕业典礼家长讲话开场白:

幼儿园是一片沃土,园长,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如今茁长成长的小苗就要离开这块土地,家长心中也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激和敬意,下面请***妈妈代表发言。

四.幼儿园毕业典礼唱毕业歌开场白:

三年的师生情谊,让我们彼此珍惜,越临近毕业,这眷恋和惜别之情越是强烈,我想这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们学前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相信小朋友一定也有许多话想说,下面,请学前班全体小朋友一起朗诵《毕业歌》。

五.幼儿园毕业典礼发毕业纪念开场白:

下面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要到了,我们小朋友迎接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份礼物,毕业纪念。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

**幼儿园**园长 xx女士

**幼儿园**副院长 xx先生

**幼儿园**老师 xx为先生

***等老师和带表,为小朋友颁发毕业纪念。

六.表演《让爱传出去》开场白

爱,是我们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的爱永远传播下去,让我们的爱,能为您带来永恒的温暖与祝福,请毕业班全体师生表演《让爱传出去》。

幼儿园毕业典礼结束语: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是老师爱心所在,希望所在,孩子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老师都会想着你们,不道再见,不说珍重,因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祝孩子们永远健康,美丽。祝家长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幼儿园20**年学前班毕业典礼到此结束。

2014幼儿园毕业典礼主持词大全
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词 第二篇

临河二中幼儿园2014幼儿园毕业典礼主持词

一、 开场白

呼: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王:亲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敬爱的老师、可爱小朋友们。

(合):大家好!

呼:六月的希望六月的梦,

王:六月的鲜花,六月的歌,

张:经过三年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词】

王: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即将告别老师和同伴,进入小学

张:我们代表全体学大班小朋友,

王:向三年来辛勤培育我们成长的园长、老师、阿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呼:向今天来参加我园大班毕业典礼的领导、园长、家长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词】

呼: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们大班可爱的孩子就要毕业了,让我们珍惜这一特殊的日子,把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心中!我宣布临河二中幼儿园第一届大班幼儿毕业典礼现在开始!

第一项

1、奏国歌升国旗全体起立,介绍来宾。

第二项

开场《小猴子进行曲》毕业班幼儿

1、 我们相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庆毕业,心里高兴无法比。

请欣赏大二班小朋友带来的节目三句半。《毕业了》【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词】

2、 再见了幼儿园,再见了亲爱的园长妈妈,再见了我最亲爱的老师和小伙

伴们,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最美好的约定。下面请欣赏大二班舞蹈《彩虹的约定》

3、 小朋友都听过《狼和小羊》的故事吧,今天我们大二的小朋友就要和老

狼斗智斗勇。请欣赏大二班故事表演《狼和小羊》。

4、 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奉献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既感到深深的欣慰,又

感到恋恋的不舍。下面由毕业班亲爱的老师们为孩子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诗朗诵《一起走过的日子》背景音乐《明天会更好》。

5、快乐的游戏留给我们快乐的回忆。六岁,我们告别幼儿园,长大了,懂事

了,更加自立了。下面请欣赏《毕业诗》

6、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大家不会陌生吧!故事里那愚昧的国王为了一件不存在的新衣闹出了许多笑话,请欣赏大三班童话剧表演《皇帝的新装》。

7、毕业了,我们将结束幼儿园学习生活,毕业了,我们有许多话想说给亲爱的老师听下面请欣赏毕业班小朋友大来的《毕业诗朗诵》

8、情谊是水,灌溉了干渴的禾;情谊是雨,滋润了心田的花。

忘不了你,亲爱的老师;忘不了你,可爱的小朋友们,

离别的帷幕即将落下,让我们共同演绎一曲《感恩的心》

1、有请毕业班幼儿代表大二班小朋友 代表讲话

2、有请毕业班家长代表大一班王彦博妈妈杨娜代表讲话。

3、有请张红园长致辞。

六、节目串词

王:你背我背他也背, 首首古诗大家背,背了一首又一首, 心中的喜悦传四方。 请欣赏歌大三班小朋友带来节目《古诗串烧》

结束语:

幼儿1:童心是诗,一首首灵动飞扬;

幼儿2:童年是歌,一支支清音回响

幼儿3:我们收获今天,期盼明天。

合:幼儿园,这温馨而亲切的家,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幼儿1:亲爱的爸爸妈妈,

幼儿2:亲爱的老师、

幼儿3:亲爱的伙伴,

合:让我们相约美丽灿烂的明天!幼儿园xxxx届毕业典礼到此结束! 花儿在开放,鸟儿在欢唱,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我们“学前班毕业典礼”喝彩!

他们像似在表达对同伴的衷心祝福,

他们像似在倾诉对老师、对幼儿园无尽的不舍与留恋。

一、园长讲话

小朋友们已经在幼儿园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这三年,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你们,爱护你们,园长也时时刻刻在关心着你们的成长,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园长致辞!(鼓掌、礼花)

二、献花

园长的话,孩子们已经牢牢记在心上,孩子们要向亲爱的老师嫌献上他们最深的祝福,以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育。瞧,学前班小朋友代表要向老师献花了,

让我们掌声欢迎园长及各位老师上场(幼儿献花、掌声、礼花)背景音乐《同一首歌》

三、家长代表讲话

幼儿园是一片沃土,园长、老师、家长都是辛勤的园丁,如今茁壮成长的小苗苗就要离开这块土地了,相信家长朋友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请家长代表讲话(掌声、礼花)

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家长的夸奖,今天来到现场的家长都是我们幼儿园成长的见证人,幼儿园发展的支持者,我们的成功没有哪一项离开过你们的理解和关爱,感谢家长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在这儿,我代表所有的老师由衷的说声“谢谢”(礼花)

五、幼儿诗朗诵

七月悄然而至,我们不仅要感受那难以忍受的酷暑,更要承受那与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三年的师生情谊,让我们彼此珍惜,越临近毕业,这眷恋和惜别之情越是强烈,我想这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们学前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相信小朋友一定也有许多话想说,下面,请学前班全体小朋友一起朗诵《毕业诗》(掌声)背景音乐《同一首歌》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是老师爱心所在,欢乐之源,希望所在,孩子们,老师会一如既往地爱你们,不要忘记老师的心是时刻牵挂着你们的!希望你们常回幼儿园看看,把你们的成长、进步向老师汇报。孩子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老师都会想着你们。不道再见,不说珍重,因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祝孩子们永远健康、美丽!

c:我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

b:我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游戏,

a:今天,我们毕业了,要离开美丽的幼儿园,

c:今天,我们毕业了,要离开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小伙伴

b:离别之际,就让我们再次唱响属于xx的动人歌谣,

合 :请欣赏由毕业班全体小朋友表演的合唱《园歌》

3.《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a:我们将带着老师和小伙伴的祝福,走进小学的课堂:

b:新的开始,新的希望,鲜艳的红领巾已经向我们招生了,

c:等我们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再请老师分享我们的喜悦。

合:请欣赏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后面环节由主持人承担

4. 颁发毕业证书

a:谢谢我们毕业班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这么好听的歌曲,深深地唱出了他们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b: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现在将为我们的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有请颁奖嘉宾xx

a:有请毕业生————————出场,敬礼!请毕业生接受毕业证书,转身,留影,退场!

5. 园长致辞:三年来,我们成长得多快呀!这里面有老师的精心培育,但也离不开园长妈妈的关心,在我们即将跨入小学之际,园长妈妈也有许多话想对小朋友们说,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xx幼儿园园长罗建波女士为我们致辞。

三. 文艺演出

1、师生共舞《校园的早晨》负责人:廖信华、江卓

a:我们就要离开美丽的幼儿园,走进小学的课堂。

b:是啊,可我总忘不了幼儿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a:就让我们在舞台上把那美好的时光重现吧,

b:请欣赏师生舞蹈《校园的早晨》

ab:

2015影评范文
幼儿园毕业典礼开场词 第三篇

第1篇:《一生一世》影评范文

一部很传统的爱情文艺片,节奏缓慢,配乐经典,俊男美女演绎出的《一生一世》。故事的开端是唐山大地震,虽与故事并无太多关联,却也是一个巧合促成的必然。漂亮女孩和脏兮兮的跟屁虫无论谁也无法将之连想到一块,就连故事的女主角安然也料想不到,自己会主动与赵永远说话,也不会想到未来的纠纷离合。

北京,七十年代。年幼的安然(高圆圆饰)和赵永远(谢霆锋饰)来自不同的家庭,两人相似的遭遇却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无论春夏秋冬,永远每天都跟在安然身后保护着她。无奈小永远不得不跟随自己唯一的亲人南下生活,和安然分开。多年后在北京的秀水街,已是大学生的安然和在买卖服装的永远重遇,温暖过彼此童年的友谊迅速转化为炽烈的爱情,只是……这份情感能对抗命运的捉弄吗?

《一生一世》是那种能让人偷偷抹泪的电影,因为它通篇无限地向着完美的爱情接近,却总是在最后的一瞬间发生变故。所谓无巧不成书,如果没有这些阻碍,相爱的人顺顺利利便相守了一生,便也就欠缺登上银幕的戏剧张力了。如此弹簧般的远远近近,多么虐心、多么揪心、多么走心。不少观众就是在这一来二去的相逢与分离中,走进了这两个角色,走进了两人经历的时代,走进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段从1972年到2001年延续了近三十年的爱情,足以让动情的观众体会到“一生一世”这四个字的份量。

“一生一世”四个字最常出现的地方,是情侣间的誓言。结婚典礼上,每对新人都得郑重地承诺“一生一世”。可是这四个字的份量,却往往不为人所了解。尤其是在如今诚信确实的社会风气下,“一生一世”的约定貌似变成了比纸还薄,比雪花还禁不起考验的飘渺之物。《一生一世》对这四个字采用了另外一个视角去展示。找永远和安然之间从未有过关于“一生一世”的承诺或约定。两个人之间的维系,靠的是一前一后的跟随。找永远从小学时代就对安然习惯性地跟随。这份跟随经过日月的锤炼,演变成了比承诺和约定更有力量的牵绊。当对方的脚步声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中,即便在一起生活,也是相守。

有很多经典电影都曾让我们感到了“一生一世”的份量,《恋恋笔记本》、《甜蜜蜜》、《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等。这些经典的共同点便是把两个主角间的爱情放在命运之中。时代加在主人公身上的力量使得命运在不断地转折。这些转折令主角间的爱情备受考验。然而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残酷的考验都能被两人间无法割断的情所战胜。《一生一世》有这些前辈的优点,那就是对命运转折的细节描绘特别用心。全片基本上凝炼在两位主角身上。配角的命运都只是捎带而已,绝不喧宾夺主。影片高度集中在了两个人的戏份中,让影像有了一点主观感。高度的主观感,使得角色在画面中没有台词的时候,观众可以体会到他们心中的活动。观众就像跟随在主角身后静静聆听和窥视一般。

女导演邹佡在内地的知名度不高,却有着很丰富也很国际化的成长经历。毕业于美国纽约佩斯大学,担任制片人的项目经常入围国际奖项。电影、电视剧、动漫、微电影、纪录片、广告,作品的丰富性锻炼了她综合性超高的表达手段。《一生一世》中有的画面美得胜过广告,有的时代背景被还原得真实得有点儿残酷,还有些段落的节奏感令人紧绷,更有舒缓如电视剧版细腻的情话。“一生一世”这个有点儿大的主题,在她手里落了地。她让一双小脚丫紧紧地跟随着另一双小脚丫,走着走着便走进了观众的心里去。

有时缘分不可强求,即便情深。我是相信命运的,命运安排我们相遇,即便跨越山河大海,也要见你一面。偌大的城市,我只能看见你衬衫的衣角,只能听见你的笑声。而命运想要我们分离,即使身处一处,前后相依,也许我也不知前一秒这里有过你的气息。我又不信命运,何苦这样苦苦等待,苦苦找寻,我爱你,就是要告诉你,即便你不爱我,即便你不能爱我,我也想摆脱命运的桎梏,再尝试着牵你的手。既然缘分让我们相遇,为何要为所谓俗世的眼光而分离?

写到最后,我想用《霸王别姬》中蝶衣说的一句话做结尾。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是一辈子。更枉论爱过,就算一生一世。

第2篇:《那山那人那狗》影评范文

这是以一座山,俩代人,一只狗,一次送信的旅途为线索的故事,为我们演绎了俩代人的沟通与理解的故事。父亲作为邮递员常年外出送信,由于与儿子缺少沟通,俩人之间的理解微乎其微。在父亲即将退休,儿子继任父子的工作的时候,父亲与儿子共同踏上了送信的旅途。这次旅途为父子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俩代人的心通过它融到了一起。这是父亲的最后一次送信,同时是儿子的第一次送信,在旅途中父子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积压20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儿子终于理解了常年送信的艰苦和这份工作的意义,父亲也终于明白了儿子多年的等待与无奈,也在与儿子的交流中知道了妻子的多年在外陪伴在自己身边苦衷和想回乡看望的愿望。

该片在叙事风格上巧妙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故事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的化解来安排。在影片开始,儿子与父亲走在山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儿子走得飞快在前面,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跟在远远的后面,父亲说什么,儿子都说我知道,俩人之间很少交流,儿子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不理解,然而通过途中发生的几次事件,这种距离慢慢消除了,预示着俩人的心慢慢走近,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

场景一:影片开头

由三个空镜头组合而成:一个远景的全景镜头以及俩组由左向右的缓慢移动的短镜头带我们进入了主人翁生活的山村田园风光的环境中。接着通过人物的旁白以及对整理信件的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知晓了主人翁的工作,一系列快速连贯的整理动作和崭新的信件与报刊、破旧的包裹布衬托出父亲的敬业精神,一个邮递员对信件的精心呵护,对整理信件业务的熟悉得到

体现。

强光与景深的运用

按常理农村的屋内应该是昏暗的,但是强光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强调人物表情和心理的作用,景深处的母亲在忙碌着,这组镜头轻而易举的让观众得以知道三人之间的关系。

场景二:父子二人乡村小路中的行进

摄影机机位的固定拍摄

巷子中摄影机机位固定在一个位置,人物由远处进入镜头,镜头转换,人物又由近处走出镜头,整个过程摄影机位置没有改变,只是通过方向上的微小变化来表现了动作的连贯性,符合逻辑上的顺序,使观众不易产生空间错位的感觉。

远景中儿子快步地走在前方,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在后方跟着,二人的距离拉得远远的,缺少交谈,以及儿子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二人心灵的距离很遥远,彼此不了解,缺乏交流。

色彩的运用

在影视作品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绿色象征生命力,活力,给人安宁稳定,和谐,真实,自然,和平的感觉,绿色的背景象征着对山水的爱,乡土的爱,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影片中绿色的乡村风光随处可见: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木,绿色的山川。无不体现了湘西山村精致的景色。

场景三:回忆一

主观拍摄与摇摄主观拍摄

主观拍摄,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随着父亲回到家中环视屋内的主观镜头以及摇拍手法,体现出父亲难得回到家中急切的想见到儿子的心情。这段同时也描写了父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一个找,一个躲,常年不相处是隔阂产生的根源。二人寻找邮包的场景中也运用了主观拍摄和摇拍来体现急切的人物心理,一个仰拍的面部特写镜头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表情与心情。

场景四:村委会闲聊

空无一人的村委会,秘书来到后,父亲递烟,儿子倒水与儿子原以为的夹道欢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第二次抽烟,儿子主动的要过来抽着,二人的第二次闲聊中,儿子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顶撞父亲,而是静静的聆听,这些都说明儿子对父亲工作的开始理解。剧情得以推进,二人的心灵开始拉近,之后的送信旅途中二人有了初步的闲谈。

场景五:五婆的信

五婆的信对五婆来说是一个善意的欺骗。人情冷暖与儿孙的不孝的残酷社会现实得到抨击。五婆面部的强光与屋内的黑暗形成对比,面部特写体现了一个孤独慈祥的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儿子震惊的再次对父亲加深了了解,此刻父亲给他带来的感触的强烈的。父亲将信移交给儿子来念也意味着父亲要将这个欺骗的工作交给儿子。

场景六:回忆三

慢镜头与色彩

朦胧的回忆中,母亲与我在稻田里等待父亲的归来,橙黄嫩绿的色彩与慢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回忆的美好与温馨。侗族姑娘的出现从回忆的镜头快速的切换过来,以同样色调,同样的慢镜头,同样的稻田风光将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转场自然和谐。同时也预示着侗族姑娘与母亲将会有的同样的命运。

场景七:背父亲过河

近景、远景、中景、特写、俯拍、跟拍相结合

通过多方位的角度来拍摄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远景、特写反映了河流的宽,河水的湍急,道路的漫长,演员前进的艰辛。特写、近景镜头多为面部特写,体现人物的内心的复杂,父亲百感交集,靠着儿子的头部,忆起过往的美好时光,年轻的父亲背年幼儿子,成年的儿子背年老的父亲交织在一起,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父子之间相互理解与拉近的更进一步升华,父子的真情随着儿子一声爸,父亲为这难得的一声呼唤热泪盈眶,与之前父亲责怪儿子叫妈叫得亲形成照映,本场景是隔阂消除的关键。

画框的巧妙布局

儿子放下父亲时,画面的左边突出的是健硕的儿子,右边是弱小的父亲,真个近景镜头中,画面的比例以儿子多余父亲。前景中的儿子的健壮身躯与中景里父亲弱小的身体形成对比,反映父亲的苍老与儿子的年轻力壮,同时也折射出父亲忙碌了一生以自己的衰老换来了儿子的健康成长,父爱的伟大在这副画面中得到了深层次的体现。

场景八:飞往山中的纸飞机

跟拍与色彩的运用

父亲关心儿子的婚事进而引出儿子对母亲的阐述,让父亲陷入对母亲深深的自责,整个画面都在夕阳下呈现出昏黄的色调,烘托凄凉,煽情的基调。摄影机跟拍放飞山中的纸飞机飞行的过程,那在风中摇曳的纸飞机仿佛承载着母亲回归山里的心愿,对父亲面部表情的特写说明了他心中对母亲的愧欠,在与儿子的沟通中明白了妻子的苦衷。

场景九:抢救吹走的信件

慢镜头与快速剪接的结合

在木桥上,父亲因劳累而要求歇息,坐在木凳上略带痛苦的捶揉着伤病的脚,而当信件被风吹散飞走的那刻,父亲却出奇的敏捷的飞奔出去扑救飞散的信件。慢镜头的运用表现了人物奋力的奔跑与急切扑救的心情,将观众带入一个紧张的气氛中,为父亲捏了一把汗。这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将一个敬业的邮递员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儿子的神情与父亲救信的画面相互快速的剪接在一起,表情随着父亲追信——摔倒——拾信而变化,由忧到喜,体现出他对父亲的担心与父亲平安拾回信件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敬佩。

同时,狗的作用在本段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它一路的表现以及在救信时发挥的关键作用使得儿子终于明白老二在父亲送信的生涯中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狗的忠诚与善良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是唯一的依靠。儿子对狗的接受与夸奖也表明了他对父亲的进一步理解。

场景十:深夜时分

灯光与正反打运用

父子二人共同坐在一起洗脚的场景里,灯光从侧面打过来,使得人物的轮廓十分明显、突出,达到刻画人物的作用。镜头通过正反打来表现人物的对白,是电影中拍摄人物对话时惯用的镜头,能体现出人物的空间关系,让观众一目了然。

父亲与儿子一起洗脚,一起睡觉,成年的儿子蜷缩在年迈的父亲的怀里安睡,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与会心的微笑,这是表现父子关系隔阂的彻底消除,心灵的相通,是整部戏父子相互理解的高潮所在。

场景十一:影片结尾

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的剪接

我和母亲站在石桥上等待父亲的归来,昏黄的色调凸显出岁月的遥远与回忆的温馨。在同一个场景里轮次出现幼童的我和母亲,年幼的我和母亲,少年的我和母亲,青年的我和母亲等待父亲送信回来的情景,导演巧妙的运用打破时间连续性的剪接的手法,将时间的流逝和变换连接在一起,这种近乎蒙太奇的手法给回忆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唯美的感觉。画面最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母亲等待我和父亲回来的现实场景,一段旅途的结束将预示着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清晨儿子起床站在邮包前,强光的使用凸显了邮包和儿子的面部表情(

然而该影片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有一些,大概是导演霍建起对农村不够了解的缘故,演员的口音不够纯朴,体现不出乡村的气息与韵味;狗的选用不当,老二貌似不像普通农民家庭能够养得起的土狗,如果能将此狗换做一条普通的农村土狗或许会更好一些;另外,在演员的选用上也太轻率,演员过于城市化,比如侗族姑娘由现代都市气息浓重的陈好饰演显得有些牵强,况且在中国80年代的乡村,姑娘穿无袖的旗袍在,未免太过于开放,与时代不符,因此侗族姑娘在影片中实在是一大败笔。更致命的是配乐的失败

,中国80年代的乡村竟然配起了欧美90年代的流行英文歌曲,与这个时代的风情和民俗都格格不入。该片还大量运用闪回的手法,即回忆,过多的使用显得有些混乱,让观众有点混沌。

虽然该片存在上述的一些小失误,但是作为一部表现父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电影,确实是一部佳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之一。

第3篇:《红高粱》影评范文

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色彩实际上是包含在造型艺术里的。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造型的功能。但是本文为了突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色彩运用,特别地将色彩单列出来进行论述。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不光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的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在《红高粱》中,电影造型的精巧几乎成为张艺谋在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追求。《红高粱》的追求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野合”一场戏: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热血男女激情云雨,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倒塌的红高粱形成了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里设置了帷帐的屏障,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男主角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女性的俯视与压迫的情欲的主观角度再造。另外,野合地点是男主角踩倒高粱的高粱地,那个形状与女性生殖器极为相似,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给观众以强烈震动的是“剥皮”的场面,鲜血淋漓,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剥皮”是自然主义的展示,有一些暴力美学倾向,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感人造型。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影片最后的日食造型,日食的意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是为了衬托“我爷爷”、“我奶奶”们壮烈的牺牲;其次是为了表达对日军侵略的愤懑与仇恨,最后是为了凸现我们的民族精神。

音乐上掀起强劲的“西北风”潮流

“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这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由姜文粗哑雄浑的嗓子里“吼”出来,迅速传遍了全国,从都市到乡村,到处都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歌声,一时间,歌坛也掀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潮流。它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尤其北方人)心中那种隐隐约约的反哺归巢情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片中,九月初九敬酒神的时候,单单由唢呐营造出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高粱地里激情过后,黄土地男人用毫不修饰的粗犷嗓音吼出一曲风靡全国的情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结尾,儿子豆官念白方式的一段音乐,更似神来之笔……

《红高粱》的音乐不但让赵季平完成了自己平民音乐的创作愿望,也和张艺谋进行了一次让人热泪盈眶的寻根之旅。赵季平的音乐和《红高粱》天人和一,在银幕上大写意地完成了一次雕刻生命的挥洒,大善若水的赵季平与张艺谋双手一握,西部的高粱叶子,森林一样霍霍有声。

总之,《红高粱》中的这些造型或体现了人的力量、情绪和生存方式,或展示了人的活力、死的悲壮和民族气节。这些热烈鲜明的造型,增强了电影的形象直观冲击力,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

第4篇:《看上去很美》影评范文

《看上去很美》:一个叫方qiāngqiāng的男孩被父亲送进幼儿园,从天真活变得狡黠孤僻,最终,“逃”出幼儿园,在锣鼓喧天里呆呆地望着戴着大红花兴高采烈的从身边走过的人群。幼儿园对他或许已成为回忆,而对于他的教育生涯这仅仅是个开端……

中国教育美吗?电影之后看到这个问题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教育“一刀切”不讲个性、扼杀儿童天性…….但我更愿意先从社会视角去看中国教育。

首先就说个性,影片的背景应该是改革初期,此前社会过于突出集体,强调一致已是不争的事实,讲求个性恰恰是当时社会所难以接受的,放在这个大框架下,“一刀切”与“个性”不是首要问题。就当时乃至今天在大多数学校,教师管理着庞大的班级,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不准一刀切,必须因材施教,那么教师的工作与负担何时是个尽头。如果真一刀切也就算了,可美其名“一碗水端平”促进教育公平。可影片中一位很有派头的家长到校看望孩子时,像领导视察般指指点点,老师们则一个个唯唯诺诺,当问及“这孩子(方qiāngqiāng)咋没小红花”时,马上就“明天大家都有一朵小红花”。这种现象荼毒至今,远甚于“一刀切”,孩子最终会有自主意识,“一刀切”切不断孩子的成长,而这种另类的“区别对待”给孩子们贴上了无形的标签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教育公平。

刚说到小红花,则不得不提所谓的“评比”,人们私下里常说“人比人,气死人”,可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它确有“奖掖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可我们把这些东西强加给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其激励作用或许会大打折扣,至少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而事实上,我们社会上评比之风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评比,即便是梁山兄弟还排座次呢,后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再近些是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于是就有了标准,条条框框的规矩,别说是教育,社会自身也被这些东西绑架了。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影片中就四合院改造的幼儿园,近百名学生却只有一名园长两名老师,除了床与桌椅,教学娱乐设备寥寥。其条件相对于当时也算不错。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96年前后(我们那里农村孩子基本没有幼儿园可上(现在似乎也是老样子)),我去了“学前班(算是小学前的缓冲吧)”我也像方qiāngqiāng那样被父亲交给老师(却没他那么幸运,要走读,单程两公里),当我被领进教室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才支起的木柱(后来才知道是防止下雨房屋倒塌),一群小朋友正高兴地跺着脚和老师一起把地上新铺的泥土踩实…….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可当我们经济上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百分之四的许诺却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老百姓自己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当他们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时,孩子们受的教育,是不是让那些“高度重视”的听起来很美的人心里很美?你百般无奈,可大势如此。

我们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点教育批评社会,可社会确实现实的。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妄论教育,是不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从社会视角,不好说也说不出中国教育美不美。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社会,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人的要素不可忽视。

先说说我们的教师。人们一再批评中国教育手把手、一刀切、规矩、灌输…….但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教育更利于大多数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能过为学生打下较好的基础。正如: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那一筐土,没有学会走,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谈何筑九尺台,行万里路?就像影片里老师教孩子们洗手穿衣服教他们基本礼貌给人道歉,我们是不是也要他们去搞什么诱导和因材施教呢?问题在于我们对前者太过拘泥了:吃多少饭、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要统一,似乎有些吹毛求疵。而后者所关心的如何因材施教诱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至少需要学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才有意义,早期教育是磨刀阶段,应侧重基础,过于强调诱导启发,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用更多的时间打基础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因而不管人们怎么批评,中国孩子的早期教育总体上是相对可取的。

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改变教育模式及的可能性不大,作为教师个人因素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态度确实可以改变的。老师们有他的一套奖惩措施:小红花,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孩子们每犯一个“错误”就会被扣掉一朵小红花,就是说做好该做的就会获得所有小红花,到后来做作业、考试总习惯打叉,没有错就是满分就是优秀,成了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所谓的激励不是正面的即不是“扬善”而是反面的“惩恶”,似乎很符合中国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好比某些地方政府不谋民生与发展而不惜花大力气“维稳”,“别给我添乱子就好”,其“产品”放到社会上就多“良民”而少“良材”,就好像我们的教育培育不出希特勒也产生不了爱因斯坦。老师又想出了很多办法“逼”其就范:拿着大剪刀、扮妖怪“吓唬”,“威胁”扣小红花……还有不少一石二鸟的做法:当众批评,杀鸡儆猴,惩前毖后;保持距离,别和他玩,咱孤立他……等等很多看似立竿见影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所以说,我们更应该改进的是教育手段与态度,能不能多一点正面的激励来点表扬;能不能找到两全齐美的批评方式既不伤害学生又能改正错误;能不能也“不抛弃、不放弃”哪怕他是“差生”?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他的一生,我们慎重点,好不?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幼儿园里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朋友,帮他们擦手、洗澡,盖好他们的被子,和不少老师一样他们事无巨细,势必躬行,其对学生的关怀与责任着实让人感动。可孩子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的,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在这所幼儿园老师们是出于责任,而家长又是缺位的又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方qiāngqiāng先是与南燕玩病人游戏“打针”“吃药”最后竟傻傻地望着医院希望自己生病“不用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还会来看我”,而当下农村变空,“留守儿童”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亲情的缺失——一种比上不起学更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状况。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的环境,同样值得深思。

故而,从人的角度,我们也很难说中国的教育不美,毕竟它也有不可抹煞的一面。

中国教育美吗?实在不好说,也没资格说,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中国教育更美,尤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第5篇:《逃离德黑兰》影评范文

《逃离德黑兰》的灵感源自07年《连线》杂志一篇揭秘文章,和大多号称“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好莱坞电影相同,它也是杜撰多于史实。影片开头,编导精心为观众炮制了一番简练却不准确的“伊朗近代史入门”:20世纪50年代,伊朗民选的总理默罕默德·摩萨德克开始对伊朗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这一举动触犯了驻伊美英石油公司的利益,于是两国联手煽动政变,解散了摩萨德克政府,扶植以伊朗国王礼萨·巴勒维为首的新政权。但是,巴勒维的残暴统治以及一系列背离伊斯兰传统的举措很快激起民愤。最终,伊朗人民在阿亚图拉·霍梅尼领导下于1979年发动革命,推翻了巴勒维王朝,并迫使巴勒维逃往美国。又于同年11月4日占领美国驻伊领事馆,将当时使馆中大部分人劫为人质。混乱中,6名美国外交人员侥幸逃脱,随后躲入加拿大驻伊使馆避难。如何将这六人安全撤出形势日渐失控的德黑兰,成了美国政府的燃眉之急。

音乐

音乐并不是本片的主旋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音乐只是偶尔穿插,简单说来,像是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间奏乐,但又是不可或缺的。它作为一种提示,过渡,为了避免观众长期收听声音语言出现疲劳感,它在影片情节变化中作为间隔或过渡。比如化妆师JohnChambers出现的时候,导演LES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特工托尼进入黑德兰时音乐的转化等等。

镜头

电影开场比较惊艳,一些零碎抖动的手提式摄影配合快速凌厉的剪辑非常真实的重现了当年伊朗人民攻占美国大使馆的场景。

镜头始终聚焦在事件的本身,没有任何放大解读,不带任何多余的评价,甚至是与事件有关的暴力和流血,也只是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匆匆带过,这样的匆匆带过留给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另外一些特写镜头,比如去洛杉矶,去黑德兰,飞机上的俯拍,镜头的拉升,长时间的停留意在告诉影片地点的转换,观众思维也应该转化。还比如对特工托尼的镜头特写,导演的主观意识,是拍摄者刻意强调和加重,以期让主角特工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给观众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

画面与声音

声音更多的是伊朗人质事件现场的,有利于还原历史的场景,为画面内容增强真实性,突出现场感。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能够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是声音和画面关系中最基本的组合方式。

品味特工托尼

影片中我对托尼的印象最深刻,他作为特工,处事无比的冷静,不苟言笑;而作为父亲,又是让人感觉无比的慈爱。影片的副线我觉得应该是托尼的家庭因素,他一直没回家,在搭救成功6名外交官后,他选择了回家,影片结尾,家庭的圆满也给了观众一个交代,我觉得真的不错。

尽管《逃离德黑兰》的政治倾向令我疑惑,但单从政治角度去评价本片是有失公允的。它无意追寻矛盾的根源,而更关注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冲击下,人们能否坚守住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或许在阿弗莱克看来,要打破冤冤相报的怪圈,仅靠国家间对孰是孰非的争论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依赖于我们每个人那看似渺小的善良与勇气。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魔力:它可以蒙蔽双眼,动摇信念,煽动情绪,却令我们乐在其中;也可以宣传思想,植入幻象,传递观点,而让观众毫不知情;与现实相比,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我们更爱看、愿意去相信的世界。

第6篇:《一个国家的诞生》影评范文

《一个国家的诞生》,一部在电影发明二十年之后的默片作品,一部在美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电影作品。片长达180多分钟,主要讲述了南北战争及南方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战斗,带有一定的历史纪录片的性质。

影片以斯塔曼和卡梅隆家族的交往为开场,继而逐渐引入对当时南北战争的爆发和进行过程的描述。本片有多条叙事线索,一是美国联邦国家的形成过程,主要着力于对南北方的战事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这应属于对战争的直接描写;二是斯塔曼和卡梅隆家族间的关系,以本·卡梅隆和爱思·斯塔曼,菲尔·斯塔曼和玛格丽特·卡梅隆的爱情发展为另一条线索,从一个家族之间的矛盾反映当时国家的战乱,以及战乱之中仍然未曾消灭的给人以慰藉的爱和情感,这是对战争的间接描写。总体上来看,这是建立在二元对立情节之上的故事模式,即善和恶势力的冲突和抗争,最终善战胜了恶,结局圆满,这种结构应该在影片后半部分体现地更为明显,以林奇和斯塔曼为首的黑人武装和以本·卡梅隆为首的三K党之间的善恶比较。

这部影片的叙事时间跨度较大,可分为南北战争前和南北战争后,前段主要讲述联邦政府统一政权的建立过程,以斯塔曼家兄弟们对卡梅隆家族的一次拜访为起点引入对当时政治时局局面的背景交代,之后便是对人们战前别离场景的描绘,紧接着便是较长时间的对战争场面的直接的镜头叙述,节奏较为紧凑,而这个时期两对恋人都分别从初识走向了互生倾慕之情;后段便是对南方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三K党反抗事件的记叙,场景主要集中在派蒙德即卡梅隆家,此段冲突的表现较前段更为细致和生动些,前段主要通过远景的特写以及战场氛围的渲染(如军队、烟雾、战壕等的烘托),更多的是以一种客观记录的镜头去反映战争的场景,突出战争规模的大,战争程度的激烈,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牺牲,从而最终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而后段对战争的表现,用的更多的是中景和近景,拉近了冲突现场的距离,观众可以从镜头中看到冲突中人们的表情、动作等更多的细节,使得黑人士兵们趾高气扬、乘势为乱的姿态,白人们被欺压的愤怒和不平都在镜头面前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给观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关于平行蒙太奇在本片中运用最出色的无疑就是两个战争场面了,分别是“一分钟救援”与“3K党营救”,这两个片段中,格里菲斯采用交替切画的手法来展现双方的情况,这无疑让影片增加了许多紧张感,这是当时常见的叙事蒙太奇所无法比拟的,就算在今天,很多影视作品也一直在采用格里菲斯的手法,可见格里菲斯所给后人带来了多珍贵的艺术“宝藏”。

在镜头运用上,影片主要以固定镜头为主,当时还未有如今镜头的推、拉、摇、移等镜头的运动方式,主要通过取景的大、小、深、远来使画面显得丰富、角度多样些;几个小时时间的观看,镜头之间的衔接显得较为流畅,并时有运用淡入淡出的效果引出旁白词或是另一场景;其中,对人物或场景的特写方式,一种是拉近镜头,另一种是遮罩周围景物,在屏幕中间进行单独出现,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另外,在观看过程中,还注意到影片的镜头进行了多种色调的变化,有偏蓝的冷色调,偏黄的暖色调,偏红的暖色调,一方面可能是当时制作技术的原因导致画面色调不一致,另一方面也猜想是否是导演的故意之举。大致的总结,发现其中偏黄暖色调的镜头一种是室内场景,另一种是表现情人间的爱意、家庭中的温馨场面之时;偏红暖色调一般出现在有火的场景,比如战场上,表达出一种危险信号;偏蓝冷色调出现于林肯的办公室,战争中哭泣的妇女们,战后颓败的家园等场景里,传达出了一种距离感以及凄凉氛围。

同时,我注意到本片中格里菲斯采取了一种很特殊的手法,某些片断的镜头采取胶片未暴光区域组成圆来突出焦点的现象,例如在一个大全景中,他会慢慢的将胶片暴光区域缩小,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暴光区域圆,而那个区域圆则是格里菲斯所希望让大家注意到的地方。我猜想这是最早代替调焦的手法,而如今我们已经基本看不到这样的画面了,完全可以通过调焦来突出某人或某物,可见他在当时能够运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说明了他的艺术天赋。

虽然这是一部默片,没有演员的对白和音响,但影片的背景音乐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和影片的内部节奏和情节氛围都有很好的融合,起到了绝妙的陪衬氛围,以及注解说明的作用。个人对本片的音乐使用十分欣赏,一舒一缓,一高一低之间的转换都和影片内容十分契合,紧张、悲伤、壮烈这些电影内容中蕴含的情感都被音乐完美得烘托了出来,感染了观者,可以说本片的音乐是处于和旁白词一样的地位,绝不可少。

除了恰当音乐为影片所带来的表现效果,剧中演员的到位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斯塔曼女管家的趋炎附势,林奇的贪权和好色,弗洛拉·卡梅隆的活泼率性,爱思·斯塔曼的善良柔弱,在演员的表演有时甚至是较为夸张的表演中得到了体现。其中较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演员的眼睛或是眼神表演,弗洛拉愤怒时瞪大的眼睛,爱思被困时惊恐的眼睛,女管家得知好消息时兴奋的眼神,这些都给人物的形象塑造加了不少的分。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476410.html